摘要:艺术的发展无不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中使用,促使了艺术的发展与产生,艺术家也勇于将创造性融入社会的变革中。由技术介入的现代艺术便成为为技术艺术。技术中的确存在着美,首先是来自科学技术自身的美,其次是技术艺术制造的美,第三是技术多元的美。由技术创造出的美,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美,是技术美学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技术艺术;技术美学;艺术美;技术美
技术与艺术有什么关系?与美学又有何干?人们通过创造性生产劳动,技术建立了人工自然,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这是审美需要和审美活动的根源,技术被运用于实践,使人类具有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产生了艺术,而随着时展,技术让人类创造美的活动趋于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技术带来了审美活动和美学的发展。
技术与艺术从一开始就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艺术的发展无不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世界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画家黄宾虹有一段囊括艺术因变关系的精辟论述:“事贵善因,亦贵善变。茫茫世宙,艺术变通,当有非邦域所可限者。常稽世界***画,其历史所载,为因为变,不知凡几迁移。画法常新,而不废旧。”(《序》)但观察艺术的发展,可将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原始艺术(史前时期)、古典艺术(1880年前)、现代艺术(1880―1960)、后现代艺术(1960年后)。[1]
仅仅是这四个时期的划分就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原始艺术是渔猎社会的产物,与部落时代人的劳动与群体***腾崇拜相关,艺术与技术同根而生;古典艺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的工具得到进步,艺术除了技术而开始有了观念创造,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欣赏艺术品,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科技的复兴,这一阶段人类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诗歌、戏剧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工业***后,工业社会催生出了现代艺术,技术进步对艺术发展起了最显著的影响,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摄影、电影、电视相继诞生,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了一种新的样式――现代***像;后现代艺术则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电脑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也产生出了颠覆传统艺术的新媒体艺术。
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类的艺术长河中诞生除了新的艺术门类――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随着电影技术发展成熟与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电影成为一种把握表现客观世界的艺术形态,被称为第七艺术,而第三次科技***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也被称为第八艺术。而信息社会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里特认为,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创造出的虚拟艺术、视像艺术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体艺术不再是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相似的品类,而是采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的艺术探索实践的总称。[2]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技术化艺术。技术促使了艺术的发展与产生,艺术家也勇于驾驭新技术,将创造性融入社会的变革中。
因此我们可以称,这种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等现代艺术为技术艺术。
这些艺术种类,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感动、人生境界的提升。韦伯斯特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我们认为电影中存在着美,电视艺术存在着美,各种现代艺术中存在着美,为什么不能认为技术中存在着美,而且值得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技术中的确存在着美,首先是来自科学技术自身的美,体现为秩序和简洁。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的奇妙的美,1542年出版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3]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理论,其中也有美,那叫做“理性美”,一种“深奥的美”。[4]
其次是技术艺术制造的美。从1968年的电影《200l:太空漫游》中对数字技术的初试牛刀,人类的影像艺术便越加奇幻和多元,2010年的《阿凡达》,则把数字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也使得电影不再以照相为本性,而代之以合成性或者生成性,一种新的电影美学―― “虚拟”美学――也随之诞生。[5]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玩转了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一场立体视觉表演的盛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无不是运用最新技术的体现,而中国馆里“复活”的清明上河***,更是用技术为传统艺术带来了复兴。
第三是技术多元的美。技术美其实是大工业生产工业设计的产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迫使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予以革新扩大销路,也刺激了技术朝着更高的审美水平发展,为了生活实用,产品的设计外部形态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这也让作为实现技术艺术的装置本身,具有工艺美。从希腊神庙到扎哈・哈迪德如梦似幻的流线型建筑设计,建筑最能说明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材料与技术构成了建筑,而建筑本身又具有比例、均衡、稳定、韵律等形式美。许多工业产品如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乔布斯的“苹果”,更是技术与产品简洁美的完美体现。
因此,我们对所有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现代技术艺术中体现的艺术规范和审美价值的研究,就成为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
技术美学曾有一些别名“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今天我们提到技术美学,国内外学术界其实一直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一种观点将技术美学完全等同于现代设计理论;一种认为现代设计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是技术美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6]当然现代设计的确是一种技术美学,尤其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基的包豪斯学校成立后,强调艺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设计师要为大多数人设计制造实用美观的物品。包豪斯创始人格罗庇乌斯在其《艺术家与技术家在何处相会》一文中揭示了关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一条真理:“艺术的作品永远同时又是一个技术上的成功。”以技术艺术中抽象出的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认同后者,不应当将技术美学局限于狭义的工业设计,而是“研究一切技术领域中有关美的问题”。[7]
从这一点来说,技术美学的美学形态应当主要是指“介入的技术美”――即有此技术才有此艺术。当然在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应当包含另外两种,一是自然技术美,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具有审美价值,独具慧眼的发现美,这种审美选择形成了自然技术美;二是融合技术美,如传统艺术中隐而不现的技术,如乐器与绘画工具,这一时期的技术完全是为艺术而艺术。就现代来说,介入的技术美才是技术美学的主要美学形态,《考工记》有云,“材有美,工有巧。”技术本身就具有美;而机器的批量生产,尤其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实现后,技术装置本身也具有一种工业美,这一点在人们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有最直接的体现;而由技术创造出的美,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美,是技术美学的内在核心。
由此可以总结技术美学的特征,一是重物质,没有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技术装置,就没有现代艺术,新的物质不断创造造就新的艺术不断产生,卢米埃尔兄弟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才有了电影。二是守理性,无论如何技术艺术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由技术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融合,以真求美。三是求应用,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这一点在建筑与工业设计中结合完美。四是想象力,技术发展开掘了艺术想象力,并使之得以实现,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在电影中创造出了大型灾难场面、太空、怪兽,《阿凡达》是这种想象力的集中展现。五是虚构性,技术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虚拟美,《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等影片中,制造了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拟美。
它让手工创造的艺术变为机器批量制造的艺术,艺术复制取代了艺术唯一,创作主体由个体变为群体,艺术创作变为群体制作,电影与电视艺术作品的呈现即是如此,一台晚会、一部《蝙蝠侠》,都是群体协同制作的产物;而技术艺术所能够产生的虚拟美,让艺术作品由对现实的观照转变为对模拟空间的肆意想象,外星人、神话传说、 外层空间、神秘原子世界等,人们一次次制造出视觉奇观,观众一次次被震惊,这时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成为一种视觉惊奇的狂欢,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
无论如何,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三大追求,而美又是最高层次的,在技术艺术中,技术的根本目的还是为美服务,技术促进艺术审美的创造,新的审美趣味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美学是联结冰冷的技术世界与诗意的人性世界之间的一条温馨纽带。[8]它让我们更好地诗意地理解世界,诗意地改造世界,诗意地栖居,我想这就是技术美学的意蕴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墨,王端廷.信息时代的艺术――“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序二[M].新媒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 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3] 杨振宁.美和理论物理学[J].张美曼,译.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0卷),1988(53).
[4] 彭加勒(法).科学的价值[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357.
[5] 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1).
[6] 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7] 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6.
[8] 莫其逊.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1.
[9] 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陈曦(1988―),女,陕西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编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从技术艺术到技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