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差不多新闻,关键是在认识上摒弃“差不多”思想,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认真负责,对差错“零容忍”。
报上差错何其多
笔者经常读报,不时发现差错。有人说“无错不成报”,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原新闻出版总署曾规定报纸差错率不能高于万分之三,但相当多的报纸超过这个标准。全国部分行业报纸的一次编校质量抽查,61家参检报纸中,只有7家没有超标,有一家报纸的文字差错率竟高达万分之二十七点五三。这次检查主要从错字、词语、病句、标点、数字、计量单位等六个方面开展。诊断结果:“的”、“地”、“得”几乎100%被用错,“截至”、“截止”混用情况严重,某报一个版的病句就达18处之多;此外,标点、数字混乱、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很普遍。令人遗憾的是,就连被认为很少出错的我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这两年也被读者挑出不少文字差错。
再举几个近期都市报差错的例子:
1.用词不当:某报一篇题为《困难之下,胜利就像及时雨》的新闻里“河南建业在主场号称专制各种不服”,“专制”应为“专治”。《足协,为啥总给鲁能穿小鞋》中“鲁能6名队员准时报道”,“报道”应为“报到”。
2.释义出错:某报在一篇题为《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的新闻中,称“猝死”就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非自然因素、不明原因的死亡”。这个说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相悖。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发生在六小时以内的自然急性死亡”。
3.***文矛盾:某报《“四项工程”反哺老区》一稿中说“整个植树活动,没有誓师动员,不见彩旗标语,不盲目搞评比,不一味赶进度”,而从所配***片上却看到彩旗飘飘和标语横幅。
4.区划错误:某报《最新版采摘地***来了》中说:“而胶南则是目前全国县域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主产区,是‘蓝莓之乡’,全市蓝莓总规模达4.75万亩。胶南市的蓝莓种植主要分布在7个镇(街道),30个村。”2012年12月1日根据***批复,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作为行***区划,“胶南市”已成为历史名词。文中仍以胶南市称之不妥。
5.逻辑混乱:某报一篇新闻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日,郓城县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赵某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赵某当庭自愿认罪,退还了部分赃款,可酌情从轻处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以上判决。”这段话因果前后倒置,逻辑混乱。自愿认罪、退还赃款才是从轻处理的法律依据,应改为:“近日,郓城县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对被告赵某进行宣判。赵某当庭自愿认罪,退还了部分赃款,可酌情从轻处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处被告赵某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差不多就是差得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差错?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编人员误认为小错没啥,差不多就行。对前面说到的某报***文不符的问题,编者却说:“稿件配***稍有瑕疵”,如此明显的差错,被认为是“瑕疵”,而且前面加了“稍有”二字,可见,对差错是多么宽容!
其实,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差一点也是差。报纸上的差错确实有***治性差错、技术性差错、大错小错之分,但是,小错也会成为大错,技术性差错也会造成***治性差错。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无数严重教训告诉人们的真理。
据江苏省泰兴新闻网报道,前几年泰兴市曾发生因一个标点符号引发的官司。一供货商本应给客户供货28只铁皮文件柜。讲明每只柜550元,货到付款。后因故,供货商只给客户送去27只柜,还少一只。因此,客户给供货商打了一个收条,内容如下:“今收到铁皮柜27只,还少一只资料柜款未付。”一周后,一只柜送到,货补齐。这以后,供货商数次要求客户付全部货款,客户只愿意付最后补上的一只柜的货款。供货商把客户告上法庭。唯一物证是客户开的收条。法庭认为,双方各持己见,问题出在收条的第二句话中少个标点符号,应在“资料柜”后加一句号,这样,问题就很清楚。按照商业交易习惯和常理,判定客户于10日内交付全部货款。瞧,就因少了一个标点,不得不闹上法庭。
在新闻报道中,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过。笔者在报社工作时,曾有一篇稿件,在报道某地粮食产量时,误把阿拉伯数字中间的小数点往后移了一位,数字一下子扩大了十倍,引起当事单位的抗议,差一点引发一场新闻官司。
新闻报道的技术性差错有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或变成***治性错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华社一位工作人员把一篇外电稿中“一枚小行星飞离地球”,错译为“一枚小行星将撞向地球”。稿子被报纸刊发后,在南京等城市引起一片恐慌,有些人以为世界末日来临。新华社赶紧以另发一条新闻的形式,郑重地进行更正并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笔者还专门为《新闻战线》杂志写过一篇短文,赞赏新华社对读者认真负责的做法。
前几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之际,某报在一篇稿件中将“克林顿访华”写成了“克林顿***”,这是打字误码和校对疏忽造成的重大***治性差错。某报一篇报道中说:“近年来,我国同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港澳的贸易迅速发展。同时,大陆和台湾的贸易也有了发展,不过都是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的。”这就把台湾说成了国家,发生了严重***治差错。
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说:“差不多先生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文章虽然已发表90多年了,但对今天的社会包括媒体,仍然有现实意义。
对差错要零容忍
报纸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舆论引领者。经常出差错,就不能向亿万受众传播准确的信息,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报纸本身的公信力也会受损。
杜绝“差不多”新闻,关键是在认识上摒弃“差不多”思想,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认真负责,对差错零容忍。
上世纪60年代初,笔者做地方新闻版组版编辑的时候,报社从人民日报调来一位副总编辑――苗风,负责看大样。他带来了人民日报认真细致的好作风,这下编辑部的粗放作风来了个大曝光。以往,一些编辑记者存侥幸心理,常常将矛盾上交。一些稿子存在逻辑不清、嗦冗长、病句和错别字等毛病,有的业务组长,几乎原封不动将稿子上交给编辑部主任。主任怕麻烦,也发憷下级不高兴,看看标题和主要事实没问题,PASS!稿件进入编报部。组版编辑主要看小样,掂量稿件的分量,拟标题,画版样,文字基本不管。这样小样组成的大样到了苗风案头,当然过不了关。
我战战兢兢第一次给苗风送上报纸的大样后,被他改得一片红,成了个大花脸。原来已经拼好的版面,字数都不够了,只得另加稿子,重新排版,再看大样。工人的意见很大,也拖延了报纸出版时间。如此这般折腾几天后,实行层层“倒逼”,编得太差的,回炉重来。坚持了一段时间,整个编辑部的粗放作风有所改善,差错少了,稿件质量提高了。这对担负组版任务的笔者,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育,说明只要认真,是可以避免许多差错的。
为减少差错、保证报纸质量,报社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编审制度,层层把关,奖罚分明,防止任何差错见诸报端。
报纸的差错率,和采编人员的水平也有密切关系。采编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增长有关专业知识,力求不发生“不应发生”、“丢人”的差错。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报社人员认认真真,齐心协力,就会把干干净净、没有差错的报纸,奉献给读者。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链接
校样时注意力的分配
“注意”是意识对周围事物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由于“注意”,人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扰乱。一份校样,可能十几万、几十万字,内容千差万别、类型迥异,决定了校对者必须合理分配注意力,做到注意力与内容同步变化。校对时,除错别字外,还要关注逻辑、修辞、语法和作者的观点、版式等。对事物全注意,就可能全不注意。如果平均使用注意力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势必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顾此失彼。如把校对拆为几个分过程,解决不同的问题,应该是实用、有效的方法。
(来源:《中国出版》/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