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各类文章都离不开的表现手法,但抒情必须是触景生情或见物思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才好。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而产生某种感情。你知道触景生情的出处吗?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一、“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1.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部分,因见到故乡荒凉萧索景色,而产生了悲凉的感情。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都是触景生情的诗句。
2.情景交融: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虽不直接抒情,却处处隐含作者的感情。情和景的关系,决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二者的焊接,必须完全和谐、自然交融地化为一体。例如,《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形象描写抒写情绪的代表作品。全文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绪,表现作者的苦闷和追求。但这些情绪,作者不是用直接表露方式倾泻出来的,而是通过对月夜荷塘的环境、氛围等的传神描绘,暗暗地透露出来,悄悄地传递给读者,具有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特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写法。又如:《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我和树已经融为一体,“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3.寓情于景:这种抒情的方式是作者带着主观感彩去描写景物,以情造景,使被描绘的景物特征与先入为主的作者感彩相一致。例如“雨声里,山中的每一片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从绿草,都变成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那雨声就成了优雅的乐曲,这样的寓情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都离不开对“景”的具体描写。它们的不同之处是:触景生情是景先于情,寓情于景是情先于景,情景交融则是情景合一,先后难分。在触景生情的写法中,应由客观到主观,“情”的抒发要服从于“景”的客观特征;在寓情于景的写法中,应由主观到客观,“景”的描写要服从于“情”的主观色彩;在情景交融的写法中,“景”的描写愈具体生动愈好,而“情”的抒发则愈隐蔽含蓄愈好。
二、深入了解触景生情
汉旺镇是这次四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全镇皆毁,现在已经封闭***管。依仗着带队车辆的特殊通行证,越过站岗的穿着绿白相间迷彩服的海***陆战队的***人,我们进入了汉旺。正午时分,汉旺镇空空荡荡,只有一栋栋布满裂纹的废弃楼房、一堆堆不成形状的残墙碎瓦,看到宽阔的街道和成排的建筑,可以想象出这里曾经的繁华,这是个很大的镇子,比西北地区很多县城还要大。但也就是几分钟、也就是地球的轻轻抖动,一切就全都改观,繁华散尽,人死楼毁。这次地震上万人在此蒙难,至今还有近千人埋在瓦砾之下。环顾四周,鸦雀无声,心里一丝凉意浮起,好像这些遇难者还在周边,这一会儿,我觉得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不甘心,在他们身上,曾经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如今又有谁记得?又有谁在乎呢?(曾锡文)
我在国内不知叶落何处,但每回出国都思乡。最记忆犹新的是在伦敦,2000年我在伦敦总部工作。中秋的英伦明月同样皎洁,夜深人静独自赏月,仰望良久,思乡之情潜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想想八个小时时差,家人们已悄然入梦乡了。我却独自对月伤感。“英伦北京万里遥,我月方起尔月消”。这时再也不想中国哪个城市是故乡了,只想着在遥远的东方,有我熟悉的一切,不管完美与否,在我血液中融入她的文化,包括举头望月低头思乡这种中国人的特殊情结。(曾锡文)
触景生情可以在某个特殊的时间,如中秋、清明、重阳等节日或者某个季节,由特定的时间引发往事,抒感。
触景生情可以在看到某个场景,如观戏、运动会、春游等,引发联想,回忆起相关事情,抒发感情。
触景生情可以在看到某个人,如老太太、老爷爷、小孩等,从而想起与自己相关的亲人、朋友、同学,回忆往事抒发感情。
触景生情可以在听到某种声音,如歌曲、音乐、哭声、笑声等,引发联想,回忆相关往事,抒感。
触景生情可以在看到某个物件,一本书、一把小扇子、一支笔、一个U盘等从而想到相关的人和事件,回忆往事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