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具体说来,借景抒情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部分,因见到故乡荒凉萧索景色,而产生了悲凉的感情。又如,孟浩然的五言律诗《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人在登岳阳楼之前,早有仕途坎坷的意念,因上楼望洞庭一派烟波浩渺气势而勾起失意之旧情。
二是寓情于景。这种抒情的方式是作者带着主观感彩去描写景物,以情造景,使被描绘的景物特征与先入为主的作者感彩相一致。例如对“秋”的描写,欧阳修与峻青的主观感情不同,因而笔下的秋声或秋色就各具不同特色,从这些不同特色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不同生活情趣。欧阳修是带着因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凉来写秋天的,因而笔下的秋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色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一片萧条景象。而峻青是带着因农村形势的好转而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来写秋天的,因而笔下的秋天是“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三是融情于景。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虽不直接抒情,却处处隐含作者的感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写法。清人王夫之曾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景交融的诗是这样,借景抒情的文也应该“妙合”,不能分离。因此,情和景的关系,决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二者的焊接,必须完全和谐、自然交融地化为一体。例如,《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形象描写抒写情绪的代表作品。全文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绪,表现作者的苦闷和追求。但这些情绪,作者不是用直接表露方式倾泻出来的,而是通过对月夜荷塘的环境、氛围等的传神描绘,暗暗地透露出来,悄悄地传递给读者,具有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特色。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融情于景,都离不开对“景”的具体描写。它们的不同之处是:触景生情是景先于情,寓情于景是情先于景,融情于景则是情景合一,先后难分。在触景生情的写法中,应由客观到主观,“情”的抒发要服从于“景”的客观特征;在寓情于景的写法中,应由主观到客观,“景”的描写要服从于“情”的主观色彩;在融情于景的写法中,“景”的描写愈具体生动愈好,而“情”的抒发则愈隐蔽含蓄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