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香港朋友最近寄来一套台湾作家高阳著的《胡雪岩全传》,并嘱我看完后一定要谈点感想。胡雪岩,一位从钱庄学徒、市井布衣到红顶商人、巨富大贾的传奇人物,虽然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未能将自己为之奋斗的经商大业进行到底,最终走上了令世人为之叹息的“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衰败之路,但他毕竟不是***治家,只是一个在人海茫茫的搏击中经商的暴发户,他的平民经历以及短暂的红极一时的辉煌,不能不吸引现代人研习他的处世之道。
成在“助人成功”,败在“奢侈腐化”
胡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绩溪,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钱庄里当学徒。因为他绝顶聪明、办事勤快、能言善辩,所以很快成为钱庄一名得力的伙计。胡雪岩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如果朋友有了难处,胡雪岩心里也很难过,觉得只有帮朋友一把,自己才能睡得着觉。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说,胡雪岩20岁左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名叫王有龄。这个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有机会做官,但是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话没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了王有龄。这样,胡雪岩虽因此失业了,但他却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了锦绣前程。做官后的王有龄为感胡雪岩的恩德,将其视为生死之交。胡雪岩利用王有龄的官场背景,开设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从而迅速暴富。胡雪岩另一个“助人成功”的“杰作”,便是支持清朝重臣左宗棠。胡雪岩积极为其出谋划策,筹措巨款,商借外债,协助左宗棠办洋务,理***务,因此深得左宗棠的器重,并为其出奏保荐,从而使胡雪岩获赏穿黄马褂,赐紫禁城骑马,赫赫然成为晚清惟一戴红顶子的巨富商贾。胡雪岩虽是个商人,但他并不唯利是***,并不只是考虑眼前利益,而是古道热肠,急人所难,讲情重义,把朋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从而朋友也把他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处世哲理“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胡雪岩深深懂得,并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花钱助人”,那么他的衰落的原因之一便是“花钱失度”。胡雪岩在其事业达到巅峰后,大兴土木,建造庭院,规模甚巨,并拥有众多妻妾,穿衣吃饭模拟王者,生活极其腐化,不堪言状。骄奢***逸,大改本性。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胡雪岩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商号破产,家资罄尽,负债累累,随后被革去道员职衔,最后忧愤而死。胡雪岩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虽然为着他的抱负和理想有时弄得废寝忘食,但到了经商后期,他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花钱去享受。他忘了“历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这不能不说是胡雪岩一生的最大悲剧。
成在“善借他力”,败在“用人不当”
胡雪岩的成功与他擅长收买人心、唯才是交,擅长借助他力、用人所长,从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分不开。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指出,胡雪岩在筹办自己的阜康钱庄时,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他在确认一个叫刘庆生的钱庄伙计是个可造之材时,便不惜重金聘请,使其由一个站柜台的伙计,一跃成为阜康钱庄的“档手”(主管)。还有个例子,杭州城被太平***攻破,后又被清***收复,城里一切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可居然有一位巡夜更夫自觉恪尽职守。胡雪岩发现这个“奇迹”后,认为这个60多岁的巡夜更夫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不可以放过,认为他最适合看管仓库,于是立即派人郑重请其为自己帮忙。可见胡雪岩经营的事业就像建一座大厦,人才就是这座大厦的钢筋和水泥。具备了这些材料后,再加上胡雪岩这个工程师的精心设计,自然会使大厦落成并巍然屹立。
胡雪岩成功在于识人用人,但失败也败在用人不当。胡雪岩经商后半期,他起用的几个主事伙计,有的能力有限,有的品性不好,最终毁了他的事业,坏了他的名声,但胡雪岩却一点也不知道;有的虽有察觉,但却防不胜防。清代著名学者汪康年在他的《庄谐选录》一书中说,胡雪岩“其市肆店号所用之伙友,大多恃有内宠,干没诓骗无所不至,遂至于败”。用人不当,管理不善,这为胡雪岩的大业破产埋下了祸根。
成在“尽量化敌为友”,败在“未能彻查知彼”
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上半夜替自己想想,下半夜替别人想想”“金钱银子用得光,得罪一个人便很难补偿”,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胡雪岩年轻时,因为擅自借用钱庄银子去资助王有龄,从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自己,保全别人。由于其居心仁厚,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了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
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记载:杭州城失守后,一些清朝的官吏纷纷投降太平***。这些人不但指责、诬陷,恐吓远在上海的胡雪岩,而且还有可能被困在杭州城里的胡雪岩家眷。为了对付这帮人,胡雪岩给他们埋下了一根一触即发的“火药线”。也就是拟了一道公文,呈报给清朝有关衙门,说“自己已经和杭州城里投降太平***的这帮人联络好,请他们救济百姓,并暗中做好准备,相机策应清***收复失地”等等。当然这件事情是胡雪岩编造的,其目的是做给杭州城里的那帮人看。如果他们不肯就范,胡雪岩就向太平***说他们勾结清***,清朝衙门的复文就是一个铁证;如果他们识相的话,胡雪岩就会为他们留下一条洗刷“罪名”的路子。如此一来,杭州城里的这帮人晓得了这根“火药线”的厉害,自然不敢贸然伤害胡雪岩及其家眷。由此可见,胡雪岩是个思谋周密、行事漂亮的人物,他对付“敌人”的手段极富个性色彩,从不赶尽杀绝,置人于死地,而是采取非常手段,化敌为友。这里面不乏商人的精明和狡黠、***客的权术与阴谋,但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想以仁德感化矛盾、感召对方。
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但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后,手工行业将没落已是早晚的事了。胡雪岩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积生丝,垄断居奇,企***迫使外商高价收买。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屯积之丝,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贱售其丝,遂致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