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中,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李淑芳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含蓄婉约的表演,成为新一届“梅花奖”获得者。
李淑芳,1985年考入陕西省周至县剧团,主工小旦。1988年拜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先后主演了传统剧《法门寺》《红珠女》《断桥》《游龟山》《三滴血》《打金枝》及新编剧目《山乡御妹》《浣花溪赋》等。她嗓音纯正,韵味醇厚,集缠绵悱恻与优雅甜润于一身,唱腔别具一格,成为秦腔旦角中独具特色的优秀演员,秦腔戏迷心中的艺术家。
从艺道路
李淑芳1968年生于陕西周至县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剧团担任司鼓,幼年的李淑芳常常跟着父亲演出。后来,村子里的大喇叭里播放的秦腔唱段,李淑芳能一字不落地哼唱。就这样小淑芳爱上了秦腔,自12岁起就先后在业余戏校学艺,1985年又考入周至县剧团。由此,开始了追寻秦腔艺术的跋涉之路。
1988年,她正式拜肖若兰为师。在跟随肖老师学艺的八年间,她学习了《双锦衣・数罗汉》《夺锦楼・柳公馆》《藏舟》《于无声处》等戏。寒来暑往,在肖老师的教导下,她唱念做打,精工细作,用唱腔刻画人物,用声音抒发感情。
1988年,李淑芳调入西安易俗社,开始了她艺术道路上深化、精研、开拓的历程。在这个名家云集的团队里,李淑芳更加谦虚勤奋,每场演出前,她都多方请教,力求完善表演。自1996年西安市“石榴花”大赛夺冠后,肖若兰亲自把“小若兰”这个艺名送给了她,而此时的李淑芳更像一艘扬起帆的船朝着未来前行。
艺术成就
李淑芳继承肖派艺术精华,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肖派细腻柔美、声情并茂的特征。她学习肖若兰以鼻腔共鸣的发声方式,又依照自己的嗓音条件,运用科学发声和传统戏曲演唱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唱腔更加精致,形成了情韵绵长、细腻委婉、耐人寻味的独特唱腔。
“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成为了与李淑芳联系在一起的著名唱段,当人们视“高、尖、亮”的唱法为时髦时,李淑芳依然以戏曲传统审美为宗,以虔诚执著之心去挖掘戏曲演唱的真正魅力。
首先,唱腔委婉细腻,含蓄蕴藉。在嗓音的处理上,李淑芳避免高音大嗓直起直落带来的过于直白的声腔表现,她的演唱以技巧贯通,委婉细腻。
李淑芳的唱腔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就在于她的声腔细腻感人,着力追求柔而不靡、委婉而不造作、醇厚而不晦涩的艺术境界。
她的演唱让更多的人记住了秦腔不只是慷慨激越,也可以细腻深长、音浓味美、精致从容。而这绝不是矫揉造作,仍然是来自西北人朴实而真切的性情。
其次,声腔表演声情相融、以情传神。李淑芳在秦腔表演中能够以情入戏,将感情注入到声腔的运用当中,演唱时,不炫技,不耍彩,声情并茂、真切传情。以《藏舟》为例,其中“耳听得谯楼上……”一段,26句唱词只用了【慢二六】一种板式,长达数十句的唱腔,用单一板式,如处理不好,就失之呆板单调。而李淑芳在继承肖若兰的唱法基础上,通过适度的变化,将人物情绪的流动带入到声音的变化之中;将声音的收敛、起伏和润腔、吐字以及强弱的对比,气息的运用,结合胡凤莲的性格有层次、有分寸、有起伏地演绎出来,显得那般精致细腻。
第三,舞台风格婉约内敛、自然流美。李淑芳继承肖若兰圆润甜绵、哀怨凄楚的声腔寓优雅于平淡,寓激情于醇厚当中,她表演水袖翻转,一招一式均是婉约含蓄的优美;听她演唱《三娘教子》,柔美动情。无论演还是唱,她都遵从恩师教诲,不跟风、不迎合。她不耍花架子,不卖弄嗓子,用自己创造出的声腔美将观众带进了一个古典的美韵之中。
多年来,李淑芳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如《藏舟》里的胡凤莲;《柳公馆》里的钱瑶英,;《山乡御妹》里的肖妹等,她把秦腔“肖派”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其扎实的传统功力,细腻的表现手法让观众领略到了秦腔美的内涵和柔婉的情致。
此次,参加梅花奖大赛评选,李淑芳携传统剧目《柳公馆》《藏舟》和新编剧目《山乡御妹》中三个折子戏参演。舞台上的她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演出精彩圆满。当李淑芳站在成都西南剧场,捧起梅花奖奖杯,掌声响起来的那一刻,她的眼睛湿润了。对于传统的体悟与热爱,使李淑芳摒弃了浮华与虚躁,她痴迷于秦腔的典雅,追索戏曲艺术真正的内涵。这个奖杯是对她一路追寻传统秦腔表演艺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最大回馈,也是对她继承发扬秦腔肖派艺术的最好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