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潮汕乡土社会中的存心善堂,正在经历着传统慈善救济向公益服务转型,融入到转型期中国的历史洪流中。与此同时,善堂的发展也杂糅着来自潮商、宗族、华侨、宗教等不同社会力量的利益、权力、信仰和人事纠葛,现实错综复杂。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从外表上看,这所学校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校门口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拱门,里面有儿童乐园,还有水疗池。三层的教学楼通透宽敞,立面上雕满了欧式的花纹。
大半个世纪前,这座学校是为***遗孤和战时儿童建立的存心学校。 如今,这座学校是为患有智力障碍儿童提供生活、生存技能的特教学校。
8点半,50多岁的廖姨赶到学校,与值夜班的护工做了简单的交接。今天她的任务是教孩子们整理内务, 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她一个人的重复劳动。眼前几个住校的十几岁孩子,生活都不能自理,有些孩子甚至上完厕所不穿裤子就跑了出来。
整理完内务,她把孩子带回教室看电视,还没有到儿童节目的时间,孩子们对电视剧没有多少兴趣,几个孩子蠢蠢欲动地想溜走,被她一声大喝止住。
“战争时期求温饱,现在则是追求幸福,善堂也需要集社会之所需与时俱进。我们看社会的需要,服务最需要的人群。”存心善堂慈善会会长蔡木通告诉记者。
目前,存心善堂有特教学校、慈善养老院、免费诊所、免费快餐厅、残疾人工疗站、物资救助站等多个子机构,服务范围包括扶贫、恤孤、助残、养老、救灾、环保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存心善堂开始尝试开发能挣钱的“产业”。目前已经建成的存心陵园,提供平价的殡葬服务,盈利所得作为善堂办公费用。
和1949年前的存心善堂相比,今天的存心善堂在潮商、宗族、华侨、宗教等不同社会力量中有了巨大改变。一方面,它为了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着积极转型;另一方面,善堂的发展中又杂糅了乡土社会的利益、权力、信仰和人事纠葛,现实错综复杂。
产业化慈善链条
2009年,存心善堂开办了特教学校,随后,他们发现,对于智障孩子,即使经过特殊教育,16岁之后仍然难以步入社会。
2010年,善堂联合残联在存心慈善园成立了存心残疾人工疗站,以工疗帮扶的形式,安排那些从特殊学校毕业的残疾孩子到工疗站接受康复训练,并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
每天早上8点半,22岁的郭茂(音)都会跟母亲一起来到慈善园的残疾人工疗站上班。郭茂患有智障,母亲没想到,他有一天也可以自食其力地工作。
一开始,她担心儿子会受到欺负,总是小心翼翼地陪护着他。但不久便欣喜地发现,儿子很快融入其中,孩子们之间不仅互相帮助,还变得礼貌了许多。 以前,郭茂只会成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寡言少语。
“他们现在常常扎堆在一起聊天,有时候还会聊恋爱、婚姻的话题呢。”一位护工阿姨说。
工疗站里摆着三排桌椅,桌子上堆满了纸钱和汽车的玩具模型,女孩子们认真地叠着纸钱,男孩们则拼着模型。工厂包吃住,叠10000张可以赚到40元,一个人一个月可以赚得几百元收入。加工出来的纸钱销往善堂办的公益陵园,自产自销。
“一个智障孩子会拖累整家,解决一个孩子的就业问题就是帮助一个家庭根本脱贫。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些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就业机会,在工作中进行康复***,同时也可以让善堂的慈善救助形成一个链条,提高成效并促使救助长效化。”蔡木通说。
目前,残疾人工疗站已经运转2年。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职业技能和生存技能,蔡木通今年的计划是将存心特教学校推动成为特教职业技术学校,针对6-16岁的智障儿童。新建的学校还将配套开设小工厂、小商场、修车厂、洗车场等学习场所,培养残疾智障儿童的学习专业技术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这一改建工程已得到区***府的审批。
在蔡木通的设想中,等这些智障儿童长到五六十岁的时候,亲人都走了,护理会成为问题,因而新养老院建成后,原养老院旧址将改为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
现代管理
民国时期,潮汕善堂在人员组成方面就已经有了近代企业决策制度的色彩,其组成基本上是两个层次, 据《***前潮州的善堂善事概述》介绍,当时的善堂管理分为“上层人员多为绅商富户,组成董事会,设董事长和董事若干人,这是出钱和决定堂务的头面人物,俗称长衫队;下层人员就是义务负担各种善堂善事活动的堂员,此类人员多为小贩、手工业者、手工业工人、搬运工人等,是出力奔走的群众”。而这种组织制度也一直延续保留在今天的善堂,但形式则呈现出现代管理的模式。
目前,存心慈善会和存心义工协会是单独注册、相互***的两个机构,蔡木通兼任两个机构的会长。义工协会不接受募捐,不参与商业活动,需要经费时向慈善会申请,存心慈善会需要志愿者协助时向义工协会协调。
存心慈善会下属的分支机构,则多采取官民合办的方式经营:存心养老院是与民***局合办的民办非企业,存心特教学校是与教育局合作的公办性质学校,残疾人工疗站是与残联合作。慈善会本身则起到枢纽作用,其下设的理事会协调不同职能的工作。
在这样的架构下,15名理事分管15个部门的运作,部门之间形成策略联盟。
在存心慈善会,每一名会员都可以参选会长,由会员代表大会推举,100名会员中产生一名会员代表。理事会任命秘书长,理事会相当于权力机关,秘书处相当于执行机关,此外理事任期5年后,老一届的理事会便组成监事会,直接掌控会员代表大会、会刊《存心公报》和财务。80岁以上的理事组成耆老会,不参与慈善会的管理,监督会员代表,出席重大节日和仪式。
春节期间,存心慈善会四层楼的办公室里,依然人来人往。
二楼,开水壶嘟嘟地响着,蔡木通沏了一壶功夫茶,正在和养老院、福利部门和救助部门的几名理事以及秘书处的人开会。
“考虑到如今医保和社保制度逐渐完善,我们再做这方面保障的余地已经不大了。但对于住院病人而言,护工费用会是一个压力,我们正在考虑是否明年实行会员住院给予一天150元/人的护工补贴制度。”蔡木通说。
类似这样一个议题,从提出到实施,需要依次经过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表决。表决通过后便会组织义工进行社会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存心公报》和《汕头日报》等媒介上予以公示,征求意见。
善男信女的捐款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善堂,主要来自“绅商富户、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的捐赠,以及善男信女的喜敬,另外还有单项善举的定额认捐”,而到了改革开放后潮汕善堂重新兴起,其收入来源则主要依靠善堂会员缴纳的类似于会费的款项,当然也依然还有海外华侨以及本地富户的捐赠。而善堂内也设有功德箱,有人进来会捐赠一些钱物,而其中善堂依靠其本身历史传统中就拥有的民间信仰力量,也还是可以得到善男信女的“香油钱”。
2012年,存心善堂筹得的善款发展到2700万元的规模。主要来自于存心慈善会的4万多名会员和社会捐赠,善堂会员高达4万名,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既有商人,也有工薪阶层,既有***府官员,也有打工人员。会员实行月捐制度,每人每月10元会费,一年120元,用于维持善堂运作。
善堂的财务支出非常公开,除了每三个月都要上报当地审计部门一次,善堂内部还设有监事会和耆老会共同监督理事会。每年正月初九,善堂开会员大会之时,善堂的会计人员则会把所有开支都挂在墙上,受所有捐款者监督。善堂会刊《存心公报》、《汕头日报》以及存心慈善会的网站也会予以公示。
对于捐赠者,存心善堂十分重视共同参与。“我们把回条拿给你看,米发到哪里,对方的证明,让你明明白白。捐赠的项目,我们请你一起过去看。善堂不劝捐,不募捐,我们有能力做大点,否则就做少些。”蔡木通告诉记者。
但质疑声依然不断,关于善堂善款来源,善款是否被挪用,是否真正救助弱势群体,一直有不同说法。对于这类争议,蔡木通早已耳闻,他很坦然:“自己问心无愧即可。”
参与贡天法会的一位佛教徒告诉记者,他相信这些流言,但他更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谁造的因,谁受果。鉴于此,他依旧会向善堂捐钱。
一位在善堂服务四年的义工对这类传言则不置可否,她觉得,善款去向与自己无关,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复杂现实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夫马进教授对中国善会善堂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社会始终未曾产生***于官或超脱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组织。
从某种程度来说,善堂也是各行商人之间及商与绅扩大社会联系的一个场所, 既然各行董、商董和绅界领袖可为地方善事商议协调,那么, 在一定条件下, 他们超越善举的界限, 涉足更多的地方事务。善堂也由此产生更多利益纠葛。
2003年,存心善堂成功注册为存心慈善会,机构也面临着人员调整。根据***策要求,超过70岁的人不再担任理事,原善堂的五名老理事改为顾问组成员。这在一些老理事看来,无异于一场“清理运动”。人员调整,无疑也加深了老理事与新理事之间的矛盾。
一位退任的老理事,向记者列举了善堂管理腐败、挪用善款和贿赂***府官员的种种事实。由于缺乏书面证据,他从未考虑过曝光,只是摆了摆手说,“反正我知道这么多,信不信由你。”
尽管如此,存心善堂依然快速发展着,新计划层出不穷,新的机构、新的服务都在这两年“小***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洪流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2013年,存心善堂还有一个计划:在半个世纪之后,与远在泰国的兄弟善堂——报德善堂重新取得联系。
同时,戊庚癸文化公司正在筹拍中国第一部慈善公益组织电影《善堂》,1月19日,《善堂》剧本创作艺术研讨会在汕头民***局召开,希望借此传播善堂慈善精神,激发更多人的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