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的一天,一位名叫查尔斯・杜夫勒(Charles Duvelle)的法国人身掮笨重的录音器材,登上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海岬与所罗门海域间的一个珊瑚礁岛。他此行的目的是采录当地土著各种民俗活动相关的音乐。
杜夫勒不仅是作曲家、钢琴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原生态音乐田野录音与发行的先驱。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杜夫勒不辞劳苦地行走于世界各地,致力于传统音乐的现场采集工作,以极其科学严谨的精神和热忱录制下了数量庞大、罕见绝世的原始野外录音,由他创立的知更鸟(OCORA)厂牌出版发行。杜夫勒怀揣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录制抢救那些未曾受到现代文明侵_的遥远偏僻部族的原生性音乐音响。
相对于那些用文字描述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学家而言,杜夫勒的录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人类学价值,为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者们提供了彼时活态的珍贵音响资料。虽说自十九世纪末爱迪生发明腊筒录音机以来,已有为数众多的西方学者将这项技术运用于田野工作,给民族音乐学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性的变化,但杜夫勒的原生态田野录音的采集对象之广泛、视角之独特、价值之丰厚,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录音时代以来最为权威的世界民族音乐音响文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杜夫勒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乐领域走得最远。
杜夫勒于2000年在知更鸟厂牌出品了他这套名为“预言者系列”的田野实录唱片,地点是大洋洲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属的特罗布里恩群岛(lks Trobriand-Papua New Guinea),对象是远离文明的当地土著。其中之十四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岛的一张录音。CD封面上,当地岛民卡萨瓦嘎人(Kasawaga)无论男女皆上身,皮肤黝黑面涂油彩、头缀天堂鸟羽毛编织的花冠、腰系彩色草裙,在吊脚楼的空地上进行属于他们的民俗仪式。
1793年1月4日,法国探险船“艾斯佩兰斯号”在海******官安东尼布鲁尼当特尔卡斯托(Antoine BruniD’Entrecasteaux,1737-1793)的指挥下,缓缓驶进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岬的一片群岛。半年后,安东尼布鲁尼死于坏血症,此群岛即以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命名,而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南所罗门海的链状小岛群则来自于中尉特罗布里恩《Denis deTrovriand)的名字。
特罗布里恩群岛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海岬所罗门海域,由基里威纳(Kiriwina)岛等八个小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共约四百五十平方公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属岛,人口一点七万左右。当地居民以从事农业和渔业为主,并多擅长木雕刻手工艺。基里威纳为主岛,行***中心洛苏亚(Losuia)位于基里威纳岛的西岸,是一个仅仅三十公里长、两到八公里宽的珊瑚礁。真正把基里威纳这个不起眼的小岛礁带入文明人的眼帘,当属二十世纪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Kaspar,1884-1942)。1915年5月,马林诺夫斯基从澳大利亚辗转来到了特罗布里恩群岛从事田野调查,将研究地点选在了主岛基里威纳。此前,英国民俗学先驱塞利格曼(charles Gabriel Seligman,18731940)曾在特罗布里恩岛做过田野调查。塞利格曼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老师,正是通过他的引介,马林诺夫斯基才能获得经费在澳大利亚完成他的土著***腾制度的研究梦想,最终就是这个不为人知的特罗布里恩岛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参与观察法的研究方式,即让自己真正参与部落之间的活动,并适当地与自身的文化,特别是与当地的传教士与殖民官员保持距离,使自己真正观察到土著生活中琐碎却又关键的习俗与规范。土著的传说、口语中的词汇以及其自身的观点也应成为民族志记录的对象,而最后完成的民族志应该呈现土著的想法与世界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一书,即是马林诺夫斯基孤身呆在基里威纳岛,与岛民们朝夕相处,从事实地考察两年多的成果。他以切身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为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最早树立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科学研究范式。由此,他建立了一种新的客观的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写作方法,奠定了他给予现代人类学极大影响的实地调研经典写作范式,并给予文化相对论观点以完整的理论阐释。
事隔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考察五十九年之后,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的杜夫勒登上了基里威纳岛,他要用音响记录的方式来再现当年马氏的文字民族志描述。我们不清楚杜夫勒的动机是受马氏著作中对基里威纳岛民生活场景精彩描述的刺激,而意欲以另一种方式丰富马氏的著作,还是出于抢救土著音乐文化心态的驱使。无论如何,杜夫勒以音响记录的手段为我们弥补了基里威纳部族生态的多维世界。
关于基里威纳岛,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曾做过生动的描述。那是一个天堂般的小岛,居住在岛上的土著无论男女均上身,男子以布条蔽体,女性一般围系草裙。人种学家将其称为巴布亚美拉尼西亚人。岛上氏族间的酋长制度、***腾信仰、巫术神话、性与婚姻、丧葬禁忌、食物分配、库拉交换、独木舟航行等种种行为方式,对外界来说都神秘无比,悄悄蛊惑着久居大陆人们的强烈好奇和意欲窥视的蠢蠢心理。
想象着杜夫勒仿效当年马林诺夫斯基去做又一次的西太平洋远航,我似乎跟随杜夫勒,怀着即将登岛般的几分激动,轻轻掂起这张碟片放进CD仓内,顷刻一种闻所未闻的声响渗入耳鼓。这张专辑录制于1974年6月,转眼又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的被采录者连同他们的音乐歌舞也许已成绝响,但留住的当会是永恒。
每年一度的凉薯收获季节是岛民们展示自家优良产品的大好时机。凉薯是岛民的主食,因此以歌舞进行庆祝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人们把自家的收获仔细地堆放好’然后开始唱歌跳舞。
第1轨,螺号与鼓,时长5分06秒
一位叫拉布***(Labutu)的男子吹响了深沉的螺号(Tanya),这是歌舞开始的信号。随后,四位手执渔鼓的男子上场拍击出统一的节奏,以引导舞者步调一致。我们权且把岛民们的手鼓称为渔鼓,因为它与中国民间道情中的渔鼓极为相似,圆柱形的鼓腔长约八十厘米,腔口直径约十厘米,一端开腔,另一端蒙以蜥蜴皮,中间安一把手,男子们一手执柄一手徒手击奏。当地人称此鼓为“卡***腾亚”(Katutenya),形制大小不同,且称谓各异。鼓的节奏密集热烈,音色富于变化,在此过程中,岛民们模仿各种鸟兽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轨录音采录于基里威纳岛北部的亚拉卡(Yalaka)部落,我们无法看见舞蹈影像,只能相象在这种激越的鼓点中岛民们整齐统一的节奏步态。
第2轨,卡姆瓦伊穆亚时长7分27秒
该词原意为“水和粘鸟胶”,是表示调子的概念,更确切地说表达―种心境。这是一位名叫塞布瓦高(Sebwagau)的男子的歌唱,而曲作者是一位名叫托本努瓦(Tobenuwa)的男子。歌中叙述一位男子独自坐在海滩上凝望大海,希冀自己能完成库拉(Kula)交换并成为一个富有而强大的人。这首歌曲的情绪不知怎的听起来忧郁哀怨略带哭腔,曲调高旋低回婉转动听,真假声结合得极其自然,隐约能听见录音中传出来婴幼儿的咿呀声。
库拉交换是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观察研究的重点,其基本方式是用臂镯交换项圈,用项圈交换臂镯,这样的交换仅限于库拉伙伴之间。库拉伙伴是具有库拉关系的包括周边不同部落的土著。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一旦建立就基本不会被破坏。一个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可能有一个到数十个库拉伙伴。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这样的库拉交换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当地土著以项圈交换西边岛民的臂镯,再通过向南的库拉,用臂镯交换南方岛民的项圈。处在库拉圈不同地方的土著基本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库拉交换,并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第3轨,无孔笛(Loloni)吹奏,时长4分30秒
这是一位名叫伊都娜(lduna)的女性在自家后院的吹奏,凡女子吹奏无孔笛都是一种为吸引男子的求爱形式。无孔笛用一截番木瓜茎杆制成,吹口一端为斜切口,吹奏时通常用食指在出音口一端开合调节空气柱,以产生不同的音高。伊都娜吹奏的曲子分为两段,主要用到了do misol la四声音阶,第一段相当于在c2上展开曲调在这几个骨干音上缠绕,每一乐句均延长并停留在主音do上。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大致相同,只是突然下行大二度主音落在b。无孔笛是一件谐音气鸣乐器,广泛盛行于太平洋诸岛屿,其音高关系是天然形成的,应该说是人类获取自然音高的最初方式。伊都娜吹奏时夹杂着浓厚的气声,间或也能听见隐约出现的大人咳嗽和孩童的咿呀声,为我们增添了真实的现场感。
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孩子们到了七八岁就开始玩性的游戏,并模仿大人的,四五年之后便会追求异性,并且可以交换彼此的。女性常常是这一过程的主宰,她们可以掌握追求谁拒绝谁的主动权。在当地,这一习俗不仅被允许,还受到鼓励。当青年男女想结婚的时候,就要花较多时间让人们看到他们有规律地同居一室。当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聘礼后,就表明女方家长认可了这桩婚事,女方就要搬到男方家居住,整日相伴自己的丈夫,彼此吃住在一起,@就算完婚了。一年之后,若女孩认为自己不幸福,她可以选择离婚。若男人看上了别的女人,也可提出离婚,还可索回送出去的聘礼食物之类,但最终取决于女人是否同意。
第4轨,守灵歌(wake song),时长4分25秒
起始由一男子吟唱,音调从高起渐渐逶迤而下,四个男子以几乎无变化的平行音高作固定音型的伴唱应答,末了男子独自用细语呢喃、啜泣般的假声收尾,尔后又周而复始。
第5轨,竖笛吹奏时长3分55秒
这是一位名叫托亚根纳(Toyagena)的男子吹奏六孔竖笛。杜夫勒没有给出乐器***像,因此我们无法获悉竖笛的具体形制,从音响上判断其音域为d2-g3,达十一度。托亚根纳吹奏的不是一首特定曲调,很是自由即兴,基本上是围绕着do mi sol这几个骨干音做装饰进行,但出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
第6轨,叙事歌(Pwadideka),时长6分38秒
塔巴鲁部族的八位男子唱的是一首讲述塔巴鲁部族受到来自南部基里威纳另一个部族的侵犯,被驱赶出自己的家园,迫于无奈在基里威纳最北部的卢巴小岛定居下来的遭遇。歌曲采取的是一领众和与齐唱的形式,曲调变化不大,为极富口语化的吟诵调。整首歌曲分了三个片段,情绪哀怨,类似羽调式,呈下行式的诵唱,每句末的长音大多落在角音上。
第7轨,无孔笛独奏,时长4分08秒
吹奏者是一位叫约瓦尕的女性,和第3轨的无孔笛吹奏一样仅用到do mi solla,相当于宫调四声音阶,曲调为单乐句的反复,围绕do sol作骨干音,每句均落在主音上延长。此曲音域约为a2#f3,比伊都挪用的笛筒音即基音要高一个大六度。由此说明无孔笛音高的确定存在着偶然性与随意性,与制作时截取茎杆管径及尺寸有关,但每根笛管内部的相对谐音音高则是固定不变的。
第8轨,悼歌,时长3分54秒
由四位男子在葬礼上哭灵诵唱,歌词讲述孩提时代父亲带给他们许多欢乐,现在他们失去了父亲。按照基里威纳的习俗,人死后魂灵会去往***玛岛,那里有许多美丽英俊的男男女女和他居住在一起,父亲会思念自己的孩子,并等候孩子给他送去一只盛满了槟榔果的精美篮子。歌曲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众男子以主音do上的同度音不断反复齐声吟诵,主唱男子在五度上方围绕sol la do进行曲调性的吟唱,间或以假声哼鸣,从高音mi上婉转下行。歌曲音域大体为f1-a2。
第9轨,鼓舞(Kasawaga),时长12分27秒
正值凉薯收获季节,女子们腰围彩条草裙,在头上装饰白色的鹦鹉羽毛,其中有些人用露兜树叶装饰嘴唇。此时鼓手们聚集起来围着女性一起逆时针移动跳舞,男子们手中依然用的是细柱形渔鼓,鼓点每持续一段时间即变换一种节奏。当年马林诺夫斯基就对这种舞蹈做过观察,当然我们只能通过激越的鼓点音响相象岛民们热烈粗犷的舞步。
螺号、无孔笛与竖笛是基里威纳岛民唯有的具有固定音高的气鸣乐器,除此之外便是无固定音高的膜鸣乐器渔鼓。从乐律音响学上说,螺号和无孔笛属于谐音音高,是自然界赋予岛民以及人类最原始的馈赠。岛民们事先并不经计算,当然他们不知道也不需要,只是在实践中几经选择才形成某一个曲调,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完全是天然获得的。杜夫勒的实地采录是远离文明世界未被现代音响侵扰的最后伊甸园,是难能可贵的历史抢救。聆听这无比珍贵的厉史音响,仿佛跟随杜夫勒做了一次遥远的西太平洋探索之旅。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不止是杜夫勒实地采录工作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价值,更是已消逝半个世纪的基里威纳岛民的灵魂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