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自中国本土化的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正式提出后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从研究范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该理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产出
1.“产出导向法”理论发展回顾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以文秋芳为代表的中国外语教育家构建的“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论,该假设的理论基础借鉴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输入假设(Krashen 1985)、输出假设(Swain 1985)、互动假设(Long 1983,1996)和社会文化视角(Lantolf,2000)。该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8年文秋芳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输出驱动假设”(Out-put driven Hypothesis),2013年逐步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文秋芳在题为“形势、目标、能力、策略”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将原有的“输出驱动假设”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 plus Input-enabled Hypothesis);同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POA)。文秋芳提出构建POA理论体系,并区分“产出”和“输出”的不同含义:“产出”除了包括“输出”所指的说和写以外,还包括口译和笔译;“产出”对应的英语是production,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结果(product)。
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POA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了外语界专家和教师们的热切关注,有研究者就POA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辨性研究,也有一线教师探析该理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本文将对中国知网近三年刊载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
2.“产出导向法”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正式提出的2014年为起点,以2016年8月10日为结点,查阅了中国期刊网所载POA相关研究论文共40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本土化教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外语专家和教师从POA理论体系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科进行了思辨性研究,此类思辨性论文共31篇,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流程等方面论述POA理论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之可行性,有提出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也有思辨性论文基于Tyler的课程论框架的四个方面,尝试建构该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涉及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田艳艳,2015)、英语专业基础英语(黄珍,2015;罗涌洁,冯霞,2016)、旅游英语等ESP课程(李悦,2014)。思辨研究中不乏关注POA理论与新兴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认为QQ群、微信等均可作为输入促成媒介;也可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设计“驱动”环节微课。
也有一线教师从实践出发,以解决教学中所遇难题为目标,尝试将POA应用于课堂,利用产出任务驱动学习、利用输入性学习促成产出,实现学用一体,这部分实证研究论文共9篇,主要可以分为实验研究(7篇)和行动研究(2篇)两类研究示范。有实验研究就某个话题设计产出任务,进行为期数周的教学实验,如:张文娟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为期两周和三周的教学实验,发现课堂活力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语言产出质量大大提高。也有研究就某个课型或课程进行了持续时间较长的教学实践,顾冰洁和闫增丽、张丽梅设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出导向法”和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实验组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增强、口语表达自信心增强,四级写作成绩均有所提高。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该理论同样适用于ESP教学,如刘莹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构建了对外***事交流和境外***事任务的模拟教学场景。行动研究如王洪林对英语专业大三学生所做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结果表明以输出任务为驱动、对文本材料进行深层输入,与输出任务结合开展语言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此外,该理论可适用的学科领域和学习者范围得到扩展。POA的提出背景虽然是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但是学者们也探索了在其他外语类课程甚至其他非语言类学科中应用该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例如段李敏根据POA教学流程将《旅游俄语》教学过程设计为产出驱动、输入促成和产出评价三个阶段。侯磊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将该理论核心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延伸到其他学科(如法律、经济、教育等)教学的可行性。在可适用的学习者方面,研究者们也做出了不同的尝试。虽然文秋芳在构建该理论体系时指出产出导向法主要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但是所见文献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更多包括非英语专业类学生,比如:法学、商学、***事学等。也有研究关注高中英语和高职英语,如:张我友等对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高职英语进行了教学应用的研究。
3.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研究示范看,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对于一个新兴的本土化教学理论急需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及完善。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可以真正了解感知其教学理念、贯彻其基本原则,同时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会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学生和教师会有怎样的反馈和评价,理论所阐释的教学流程落到实处又该拟定哪些细则。思辨研究虽然不乏必要性,但如果仅是泛泛地论述新方法的可行性,而不触及根本,不着眼于实践,其意义会大打折扣。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40篇相关研究论文中,除文秋芳对于该理论的引介论文外,仅有两篇刊载于核心期刊,其他均刊登在一般期刊,可见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其次,从研究方法看,现有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此类数据更适宜记录外化的、可视化的表现,缺少深入的个案研究或叙事研究,难以揭示学习者的典型行为和特点,解读其学习环境和心理特征。POA理论强调学习中心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动机、外语技能、学习风格等都是相关变量,几乎很少有研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忽略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再次,从研究设计看,现有实证研究中缺少历时研究。历时研究对于语言习得研究更具表现力,二语研究领域的一个共识是语言能力主要指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是知识不断得以内化的过程,无论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还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达成,可见为期数周的教学实验或许仅能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很难有力证明该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提高。
4.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未来研究选题可以聚焦POA理论某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细则或具体表现,避免宽泛、肤浅及重复性的研究选题。笔者在分析已有文献时发现有一些研究论文的题目相似度较高,表达式大致为“产出导向法在……课程中的应用”或“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践”,相应的研究论文也存在偏于宏观描述、缺少深入探究。POA理论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推敲、实践。例如教学流程的评价环节涉及多种评价方式,它们各具特点和优劣性,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评或者即时评价、延时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驱动、促成环节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秋芳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延时评价产出任务的步骤与要求,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实践和探究其他评价方法的具体细则或考虑如何合理协调多种评价方式,以期促进有效学习。再如:目前相关文献缺乏对教师角色的详细分析和阐述,在贯彻“学习中心说”教学理念的同时,教师的“脚手架”和“中介作用”该如何定义和实践?如何平衡教师脚手架作用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张文娟,2016)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尝试从“产”的不同角度(说、写、译)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课程,甚至学科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实证研究,拓展POA理论体系的运用范畴。文秋芳曾指出“产出”(production)“输出”(output)的含义不同。“产出”除了包括“输出”所指的说和写以外,还包括口译和笔译;目前所见文献多在探讨POA理论在英语写作或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少见在口笔译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同时,理论教学理念包含三大基本原则,即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均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相一致,该理论不仅适用于英语专业和其他语种的外语课堂(张文娟,2016),而且对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示范方面,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从事设计完善、研究方法多样的实证研究,同时鼓励多视角多模态的研究方法。前期可见文献中实证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表现出不足之处,特别是缺少历时研究,我国的语言学习是外语环境,不同于二语环境,学习者的中介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历时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跟踪这一动态系统的发展,通过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各个阶段量化和质性数据的搜集,才能呈现具有真实全面的研究结果;鼓励一线教师结合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相应的行动研究方案,励于行动,勤于反思,结合语言教学相关理论,将自身教学经验提升为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实现“来自课堂,回归课堂”的良性循环(文秋芳,2015),既发挥教师有效促学的中介作用,又实现其自身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3]Long M.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2) :126-141.
[4]Lantolf J.P. Social 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6]Wen,Q.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teach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in China[J]. Language Teaching, 2016(1):1-15.
[7]段李敏.信息化环境下“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以《旅游俄语》课程为例[J].语文学刊,2016(3):124-127.
[8]侯磊.产出导向法中“学习中心说”的拓展[J].教育前沿,2015(12):282.
[9]黄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阅读教学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05-109.
[10]李悦.“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4(19):219-221.
[11]罗涌洁,冯霞.以书面产出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2016(3):66-68.
[12]田艳艳.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123-127.
[13]王洪林.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行动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31-36.
[14]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 外语界,2008(2):2-8.
[15]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6]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 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17]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387-398.
[18]闫增丽,张丽梅.“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下的外语教学实践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4):74-76.
[19]尹冬梅.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导刊,2016(1):102-103.
[20]张文娟.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季刊),2015(4):10-17.
[21]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09.
[22]张我友.“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高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4):75-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产出导向法”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