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新闻时,部级、省级媒体多能及时反应,快速出击,采写到“重磅”的现场报道。但对于一些地方媒体来说,由于受人力、财力和技术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不能第一时间选派记者赶赴现场,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局面。
然而,重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是“新闻大战”的必争之地,地方媒体自然不应缺席。那么,对于发生在国内,甚至是国外的“大新闻”,地方媒体该如何让它们“落地”,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有自己的身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观点”呢?
牡丹晚报的体会是:只要具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巧妙运用本土视角,扬长避短,运筹得当,地方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上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地方媒体,“全球”视野
有地市级的媒体,没有地市级的受众。当今时代,随着受众自身素质和信息需求的不断提升,他们的眼界日益开阔,对新闻的选择面明显拓宽,可以说,其中的不少人已经具有“世界意识”。因此,地方媒体面对受众的高层次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地方新闻和一般化信息的提供上,而是不断强化自身的全局意识与信息整合能力。只有具备省级标杆、国家胸怀、世界眼光,才能不断拓展更大更深的报道空间。
1.高点定位,视野开阔。传统的传播结构中,媒体处于信息的上游,是信息的占有者,但在今天,社会结构渐次开放,信息渠道日益多元,传统的新闻提供者与受众双方已共处于同一信息资源中,受众选择余地也大得多。因此,媒体在自身的定位上,就不能仅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小圈子,也不能满足于摘编人云亦云的浅层次报道,而应有更高远的定位和更开阔的视野。版面设置上,牡丹晚报不求大而全,但要求每个版面都要有读者真正关注的热点稿件,每篇稿件都力求做精做深。虽然是地方报纸,但也要做到“放眼全局做新闻”,在做大做强本地新闻的同时,努力做好时事报道。目前,牡丹晚报设立了“览九州”、“观天下”等版面,每天保证5~8个版的规模,一有热点事件发生,都力求做深做透,让读者看着解渴、过瘾。
2.健全机制,快速反应。重大新闻往往是突发的,具有不可预见性。但媒体人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具有对热点新闻甚至重大新闻的预判能力。对一家媒体来说,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采编机制,设立一套联动高效的制作流程。
近年来,牡丹晚报不断总结经验,使采编机制逐步完善。不仅建立了新闻监控制度,在流程设置上也增强了灵活性,每天的记者部早会、采编选题对接会、编前会、夜班稿件统筹会雷打不动,确保一旦有重大新闻发生,能够及时进行版面调整,实现采编各个环节的良性联动。
如芦山地震发生后,牡丹晚报就打破“先本地新闻、后时事新闻”的版面设置模式,及时将“芦山地震特别报道”版调整到最重要位置,统一设计版式,每天用连续3~5个版的规模刊出。同时,在上级部门要求不能再派记者赶赴灾区采访的情况下,及时调度记者寻找芦山地震与菏泽的结合点,开辟了“此刻,我们都是雅安人”、“连线芦山灾区”、“情系芦山,菏泽在行动”等栏目,对身在菏泽的雅安人的情况、菏泽志愿者赶赴灾区实施救援的情况及菏泽各界情系芦山、奉献爱心的情况,做了及时报道。
正因有了重大新闻的快速反应机制,整个报道做到了更加快速、深入、贴近,从稿件采写、版面设置,到内容处理,不断出新出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外埠新闻,本土视角
对于“大新闻”的理解,除了一些影响特别巨大的突发事件、焦点事件(如9・11事件、海湾战争、日本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对新闻的关注,更多是希望从新闻中看到“自己”,也就是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元素。
但地方媒体在时事新闻报道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大多缺少来自第一线的独家报道,只靠转发一些“二手稿”支撑,不能真正满足本地读者的贴近性阅读需求。因此,作为地方报纸,牡丹晚报在对外埠新闻的报道和处理上,努力做到宏观视野与本土视角的结合,对外埠新闻实施“地方性切入”,充分体现本土化特色,力求与本地读者的兴奋点共振。
1.宏观报道,民生化解读。一个地方,往往有一个地方市民异于外地的关注热点,地方媒体在对新闻的贴近性理解上,不能仅停留在报道本地新闻,也体现在对外埠新闻的处理上,这就要求能运用本土视角做新闻,敏锐地发现与本地联系紧密、为本地市民所关注的新闻点,做出贴近性强的时事报道。如对市民关注的民生***策、油价调整等,牡丹晚报都要求从贴近本地百姓的民生角度做新闻,并尽量利用***表、漫画等形式呈现,做到形象、生动、直观,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
2.外埠新闻,本土化结合。不少新闻,虽然发生在外地,但往往与媒体所在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直接联系,因此,在报道这些新闻上,要从本土化的角度,做好结合文章。如,今年4月“2012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出炉,定陶灵圣湖汉墓入选,在对这一消息处理上,牡丹晚报就没有浅层次地报道消息,而是对定陶汉墓发掘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并约请有关专家进行专访,将一条看似专业、枯燥的消息,做成了市民关注的深度报道。
扬长避短,立体互动
面对重大新闻,尽管地方媒体存在诸多劣势,但如果做到扬长避短,运筹得当,变被动等稿为主动出击,紧紧抓住热点事件与本地读者期待的结合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立体互动,“小媒体”同样能做出不逊色于部级、省级媒体的精彩报道。
1.奔赴现场,直接参与。近年来,在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活动报道上,作为地方报纸的牡丹晚报也“不甘寂寞”,频频出手,选派记者赶赴现场,推出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
2004年是红***长征出发70周年,经过精密策划,当年10月,由牡丹晚报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启动,牡丹晚报记者苑蓬从江西于都出发,踏上了徒步重走长征路的征程,经过368天的徒步跋涉,于2005年10月19日胜利抵达长征终点陕西吴起县。这368天里,牡丹晚报每天在重要版面开辟《长征日记》专栏,连续刊发发自长征路上的报道,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采访结束后,牡丹晚报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策划,用数十个版的规模进行深入报道。后经市委书记批准,由菏泽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和牡丹晚报联合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精神报告团”,在市直及各县区进行30多场巡回演讲,《长征日记》也由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一重大策划,不仅在当地新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全国同级媒体中也属首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方报纸,如何做好“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