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中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然而,直到现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屡屡发生。本文列举最近在雅安地震中比较火的几个假新闻来分析。
一、现象列举及简析
最近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人们急切地想知道灾区人民的状况,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此次灾难,微信、微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电话线路被阻断,但网络亦可用,灾民通过微博、微信与外界沟通。微博还有寻找离散亲人、号召公众捐款捐物等,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反思,对媒体报道过于煽情的批判,对救灾队伍过高速还收费的谴责等等。这说明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议***的功能。虽然微博传递了很多正能量,但是社交媒体还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假新闻的衍生和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案例一:关于西南交大的新闻:“雅安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强烈,但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西南交通大学考生,仍在余震中完成了考试。8时45分开考后,余震不断发生,震感强烈,考场有人起身跑下楼,但监考老师以怕泄题为由,劝阻了他们,部分同学当场被吓哭。”但事后西南交大在***声明称,经该校调查,“经参加考试的学生证实,没有任何考场发生因监考老师怕泄露考题,不准学生离开考场的情况。”
在灾区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际,媒体却制造出这样的不实信息,使广大网友在虚拟化、碎片化的数字时代难以明辨是非,以讹传讹,导致最后真假难辨。
案例二:雅安地震十大假新闻:
1.寻找徐敬回家
2.磁铁预报地震
3.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
4.“地震解密之祖”预测地震
5.雅安又一救灾***车坠崖
6.多张雅安地震现场***
7.“不捐500万不能进灾区”
8.地震局内部消息成都9.2级地震
9.地震期间大吃大喝
10.航空公司坐地起价
某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注意,抱着“宁求其奇而不求其真”的心态,炮制出惊世骇俗的假新闻。假新闻的危害很大,从小的方面来说会危害个人,往大的方面说会危害一个地区的安全,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社会需要正能量,灾区需要无疆大爱,就不能任由假新闻堂而皇之地出笼。希望个别媒体人和网友自省,有关部门严加防范,杜绝假新闻的扩散与传播。
二、假新闻出现原因分析
在地震这短短几天就出现了这么多假新闻,不禁使人追究其原因何在。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本文选取其中部分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首先,从制造假新闻的人角度分析。有时候假新闻并非故意产生的。一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受众的连续复述。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再传递出去,很可能因为主观记忆、认知程度等原因,导致信息走样,所以有些假新闻并非有意而为之。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假新闻是人为炮制的。制造假新闻就是想吸引大众的注意,赚取点击率,使自己很有成就感。除了这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外,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之一。匿名性使得核实造假者的真实信息更为困难。这也为假新闻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生存土壤。[1]由于不必显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也不用承担必要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在这样一种媒介传播形态之中,假新闻蓬勃生长就不足为怪了。[2]
其次,从传播者角度说。传播者大多有从众和猎奇的心理。如果一个信息新鲜有趣,传播者就会传播,以获得其他人的关注。有时传播者也会对所传播的信息产生怀疑,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或信任这条信息的时候,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传播者会保持沉默。在多数人无知、少数人沉默的状况中,假新闻就畅行了。
假新闻的帮凶往往是一些意见领袖。以微博为例,微博上的***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3]但是,意见领袖并非完人,也会犯错,未加核实的消息和毫无怀疑地转发,会使一些假新闻以假充真。而且由于普通受众对意见领袖的信任,盲目转发他们的信息,使假新闻从一个人际圈传到另外一个人际圈,假新闻就这样愈演愈烈了。
最后,从传播媒介角度说。在当今网络时代,只需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就能将信息。如果别人对这条信息感兴趣,需分享或转发,就能轻松地将信息传递出去。“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信息节点的即时传播、以分享为特质的人际网络传播、“意见领袖”经身份验证的实名传播”。[4]“微博既结合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模式,又实现了自身的‘点对点’模式,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多向交流。”[5]在这种情形下,一条假新闻如果通过微博重重转发,那么它的影响力如同滔滔洪水,带来的可怕后果难以想象。
总之,我们应该在新闻发出者、传播者、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方方面面加以防范,杜绝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相关规定,还大家一个真实可信、充满正能量的传播环境。
注释:
[1]郭星敏:《从诸明星“被新闻”对微博时代新闻失实的再反思》,《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5期
[2]张丽丽:《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应对之策》,人民网“传媒专题”
[3]宋好:《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年第11期
[4]邢星:《微博“病毒式传播”对实现信息真实的作用与反作用——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学理论》2011年第15期
[5]肖秋菊:《浅谈微博客的缺陷》,《民营科技》2010年第12期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