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互联网的自主性、交互性、实时性也使其扮演社会舆论载体的角色,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成格局变得多元开放,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舆论失调的危机。本文主要分析当下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生成特点、传播范式以及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同时对完善我国网络监督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网络舆论 舆论生成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成及特点
科学技术在传媒业运用中的日臻成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媒介格局的革新与演进,互联网运用的自主性、实时性使得整个社会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独特信息生成机制和信息传播范式使其成为当代社会舆论的重要滋生地。一般来说,社会舆论的构成主要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舆沦的形成,有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①在自媒体时代,公众享有健全的信息接收渠道和信息传送载体。“公民记者”“草根编辑”等词汇早已深入人心,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自媒体时代的公众有着互联网这一较为宽松的信息传输介质就使得网络舆论的生成成为可能。当然,由于舆论滋生主体的大众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同时舆论滋生途径的互联网其潜在的自由、公开性都使得整个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质。具体表现在:
首先,网络舆论在时间上存在融合的态势。网络舆论其生成和产生影响在时间上往往存在同步的态势,这一点归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性,网络信息总是呈现出交互共享的特点。社会通常不只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也会常常出现。在互联网的虚拟情境中,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一呼百应”。
其次,网络舆论在空间上具有兼容的特征。互联网舆论一旦生成我们就不能将其当作孤立的舆论对待,它往往会从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外溢。陈力丹在《舆论学》中指出舆论的客体是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以网络中某种舆论的产生往往会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对照。而其空间上的兼容也会使得这一舆论存在着被聚合放大的可能。
第三,网络舆论中舆论主体在身份上存在融合的特点。在互联网空间,专家、网络意见领袖、公民记者、网络这四者身份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四者的融合形成互动的蝴蝶效应: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专家意见与普通网民、境内与境外、网上与网下的互动。这种互动加大了互联网事件的处理难度。②这种舆论生成主体身份的多元也使得整个舆论生成环境更加的活跃。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
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由于其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兼容创新的传播路径是其容易形成舆论扩散制的重要原因。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传统媒体开始,然后经由互联网媒介使之聚合放大。近年来很多新闻事件都是首先经由传统媒体披露,然后引起网民关注,再经由互联网媒介形成特定的舆论场。在这特有的舆论情境中相关事件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升级。这种舆论的分段生成模式也使得整个舆论环境更加严谨和谐。毕竟传统媒介相对对互联网媒介在信息选择、新闻报道方面更加客观规范,所以经由传统媒介率先披露再由互联网媒介聚合放大而生成的舆论情境其社会公信力更强。但是,自从出现了面向公众的大众传播媒介,舆论便有了“自上而下”的表达渠道,这时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但媒介不是单纯的载体,它对舆论的选择性报道和评价可能造成一些舆论的扩张和另一些舆论的衰退,以致舆论的形成似乎主要呈“自上而下”的状态。③所以纵然这种舆论传输途径对舆论生成源头有着相对客观的规制,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传输弊端。
第二种模式是从互联网自身开始,引起网民的群体性互动。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对社会信息把控的自主意识更强,这一方面取决于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采集、信息扩散的便利;另一方面得益于整个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情境的相对自由、宽松,而互联网媒介的特殊舆论滋生特性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我们发现任何新闻事件都离不开网络,从网络策源,由网络炒红,在网络上聚集最多的评论和人气。2.0之辩、视频之王、博客风潮、网络暴民、脱衣秀......网络既是起源,也是载体。④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个味;从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转战到网络媒体,草根的平民偶像崇拜开拓了更广大、更自由、更便捷的空间。正是“人创造了网络、网络也在重塑着人”。 ⑤互联网较为宽松的信息制约使得其逐渐成为网络意见的集散地,一篇帖子、一则评论就容易诱发群体性的烘托;一声抱怨、一则披露更会促使共鸣性的跟进。这种生成于网络的潜性舆论对我们现实的制度、法律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就社会舆论的滋生渠道来看,互联网空间形成的特殊舆论场使得整个社会的舆论构成环境更加的多元。随之而来的是舆论情境纵深维度的加深和波及广度的拓宽,这样的舆论生态无疑会诱发难以预测的舆论病态。
1、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监督和引导。早在2005年,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就了《互联网站管理工作条例》,提出了规范互联网网站运作机制的若干具体措施,随后,各有关部门也都针对各自的职能领域先后出台了管理互联网的若干***策措施。近期,***等部门还发起了整治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互联网上传播的不健康信息和内容。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媒体也都建立了网络版,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引导。各级***府的宣传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也加强了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督,这些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舆论监督机制。⑥我国针对互联网的舆论监督机制虽然因时制宜的做出相应的革新,但是对于整个互联网舆论环境规制的先天滞后,使得国内整个互联网舆论生态仍存诸多不和谐因子。
2、网络监督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府已经初步建立起互联网舆论的监督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突出的弊端。首先,我国的相关互联网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缺乏刚性的制约力。我国的互联网产业真正步入正轨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而互联网产业在整个21世纪的突飞猛进使得互联网舆论规制的***策制定和现实执行难以在效度上与之相匹配。***策的制定和履行永远滞后于互联网产业的强劲势头,所以在新闻多样滋生、舆论多元并发的互联网情境中舆论的规制策略很难做到刚性有效;其次,舆论监督机制缺乏灵活性。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其生产空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舆论自身也有极强的可变性,因此国家的监管部门应该适应互联网发展动态和互联网舆论生成形态而做出灵活性的举措。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国家对于互联网舆论监督的实时有效;最后,监管部门的职能设置存在漏洞。互联网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府监管中尚存些许不成熟因素,职能分位存在的缺陷难以避免:互联网监督部门在职能上存在的交叉和重叠致使某些监管领域出现管理真空。这些因素对于我国互联网监督机制的完善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引导功能强化的思考
陈力丹在《舆论学》中写道:“ 媒介引导舆论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理解已有舆论,多提供一些选择,以求少出现‘复数的不知’的现象。”网络舆论的生成首先应归于网民自身存在的意见趋同,而网络编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编辑对互联网新闻做好质量把关至关重要。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我们不可否认互联网自身的信息传输特点造就了互联网舆论的多元化特质,但舆论生成的根源在于网络事件(是真实亦或虚假的)。而互联网新闻事件被放大渲染的因素还是在于大众网民,所以国家立法机关应当将关注重点从网络本身转向大众网民;如果网民自身能够对网络言论有着严谨的接受态度,对事件本身有着理智的处置心态,那么即便是虚假的网络事件也难以形成负面的舆论情境。
自媒体时代给予公众自发生成舆论的广阔空间,互联网媒介使得这种自发舆论多元丰富,传统媒介“孤芳自赏”的舆论生成格局因互联网媒介的普及而变得“雅俗共赏”,但是舆论生成主体的多元不应成为网络舆论丧失理智的策源点。对此,作为社会舆论监督主体的网络舆论监管机构应当针对社会舆论发展动态适时的制定相关规制措施;网络编辑也应当身体力行,尊重事实,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作为网络舆论滋生主体的大众更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言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享受自媒体带来的便利,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舆论自主的优越。
参考文献
①林爱珺:《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②李永彩,《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6)
③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④陈漠,《2006网络日历》[J].《新周刊》,2006
⑤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⑥李甲寅,《再议互联网舆论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完善》[J].《时代教育》,2010(12)
(作者:均为重庆市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