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上,需要“创新的胆识”,“必胜的信心”,这也是一种软实力。
危及世界各国的金融海啸不到一年,似乎已悄然退潮。世界经济秩序由此安全了吗?如果一个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或者没有水落石出的事实出来讲话。我想,我们每个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就始终不能平静。这个问题就是在防范这次金融海啸的搏斗中,我看几乎所有的经济大国都在大量印刷钞票。以大量发行钞票产生的金融流动性,想遏止金融海啸的突发性,这种以水治水的方法如果成功,那就是现代经济学划时代的突破,如果成功乃是一时的,甚至是种假象,那么我们还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人类进入21世纪,究竟应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命运,应该如何审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问题已引起各国人民的越来越多的思考。我认为:人类应用博爱、智慧的人文精神与经济对话,与科技对话,与宗教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社会对话,并在此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各国的软实力。我认为这也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时代课题。
只要人文精神与当前经济对话,就会发现人类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节约资源,强调资源使用率,就应成为一切经济活动核算最严格的尺度。
只要人文精神与当前科技对话,又会发现人类科技的发展是无限的,因为科技发展,将不断发现取之无尽的再生能源,或把人类带上宇宙太空去寻找新能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秘密,企业家则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把这种秘密以大量商品的形式卖诸于世,人类社会才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和积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应体现在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资源成本不断降低的新产品之中,他们理应和科学家那样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保护。
只要人文精神与宗教对话,还会发现宗教产生的密码我们至今还未完全破译。释迦牟尼把日月星辰比作印度恒河的沙粒,我们的地球,就是恒河沙粒中的一颗神奇、有生命的颗粒。这颗地球沙粒诞生的密码,人们生命归宿的密码,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者美满结合的密码我们至今还远未完全破译,整个人类还在为此苦恼。发展经济的目的既然是为了人,那么我们的经济学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快乐的经济学。近几年提出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我们的经济生活是紧张的,很多方面令人疲劳和苦恼。
只要人文精神与自然对话,我们就不能不回忆起,古老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自然产生了人类,有情有性的人类叉在无情无义的破坏大自然,这合理吗?
只要人文精神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孤寂脆弱的心灵都存求一个“利”字。只利已不利人,世界的争斗将永无安宁。只利人不利己,所有世间凡人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利益所在是利己又利人。但现在只是宣扬这种伦理道义还不够,我们应该既利已利人又利他(它),利他(它)包括利山、利水、利多样化的物种,利人们赖以生存的身外环境。
只要人文精神与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贫富分化,城乡二元结构对立,金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博弈是何等荒谬。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至今。消除这一现象将是长期的,但这不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所作为的理由。
以上所述,都属人文精神范畴,都是软实力的构成部分。这种软实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潮流催生的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现象。如果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学习、认识和提高,那么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必有更惊人的发展,还会得到社会更为普遍的认同。未来三十年,如果民营企业若能以此精神在中国的城镇化,中国的绿色经济,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三个问题上发挥作用,那么***府的宏观***策和民间资本就能形成巨大的合力,中国的改革就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牵涉到三个问题。
关于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离不开土地问题。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这是城镇化的方向。城市土地、矿山、水域、森林和草原是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则是集体所有的。除***府按照国家指标征用集体土地和农业用地之外,一切非农建设用地都应放手流转使用权,进入市场,使农村土地资产转化为原始资本,以利农民、集体自办经济实体,或主动招商引资。这是成都城乡统筹的做法,彻底消灭“原罪”的历史。或***府按市场价征用农民土地,使农民直接进入城镇获得城市居民的身份,享受城镇的各种社保、福利。这是江苏常州的做法。这是继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又一创举,望能全国推广,希望民企积极参与。
关于中国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工艺和再生能源开发等方面。各国大量碳排放形成的温室气体犹如阿拉伯《天方夜谭》故事――从黄色胆形瓶中被释放出的妖魔,将要毁灭人类。人们必须把妖魔再装入瓶内,沉入海底,否则地球这颗蓝色的星体又将变成红色的火球。我国的民营企业进入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门坎早被打破,而且一些企业在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方面研发生产中还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利国利民的产业,民企更应勇敢进入。
关于中国科技产业。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工厂,我国经济究竟立足于内需,还是外需:是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是继续扩大加工、代工的生产产能:是注重企业的专业化,还是低成本的盲目扩张?已经到了决断的时候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包括台湾在内,他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一批企业巨子,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这种名冠全球的工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列。最近,一位前国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意义,他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我国在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上,不但需要“创新的胆识”,“必胜的信心”,这也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就是推动时代潮流的一种主观能动性。领导人需要这种能动性,企业家也需要这种能动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胡德平:顺应时代潮流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