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1964年8月出生于杭州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州画院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
《论语・雍也》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张伟平以乐水斋主人自号,大致可以推测其性格灵动求变的一面。的确,在与张伟平较多的接触中,不难发现其质朴平实的外表下,潜藏着激情、好动、敏锐、勤思、善学的个性,并因此决定了他的绘画创作不会局限于一家一派的门户主见,而是左采右揽,兼收并蓄。明代沈颢言:“专摹一家,不可与论画,专好一家,不可与论鉴画。”这种貌似摇摆的状态于张伟平并非首尾两端,张伟平无意过早地结壳,他清楚多方面的探索对于讲求人书俱老的中国画家是一种过程和积淀。
1985年至1989年,张伟平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同美院)中国画系山水面专业。在这所著名美术院校历任的十一位院长中,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与两度出任院长的潘天寿先生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学术架构。林风眠倡导的“兼容并蓄,融合中西”与潘天寿力主的“拉开距离,传统出新”的教学思想,看似矛盾对立,却在中国美院的中国画教学中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糅合为重视传统,夯实基础,强调素养,讲求笔墨,又不拘成见,提倡创新的学术氛围。张伟平在校期间又适逢新潮美术如火如荼,他游弋于中西绘画两端,如鱼得水,孜孜求索。一方面,他深入中同传统文化丰厚无比的遗产中取精用宏,大鞋临摹古代法书名画,训练笔墨能力,攻读中国画史画论,兼及哲学、史学、文学等门类,多方位、多角度地增进对传统的领悟;另一万面,他浸***于西厅美学体系与两方绘画,选修了油画、版画、色彩构成等课程,尝试把西方绘画的诸多元素,尤其是西方美学的结构观念和现代设计的构成法则纳入中国画创作,希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这一时期,张伟平的画作主要从结构与色彩方面寻找突出的可能,力***通过画面传达出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无题》、《野风》等作品在展示笔墨功力的同时,运用粗直的墨线、印章的连续钤盖分割画面,融入类似摄影或丝网艺术的叠印手法,乃至撷取蒙德里安式的构***成分和箭头式的表征符号,在画面构成的精心斟酌中,几近刻意地营造视觉效果。在《金风横云》、《暗烟云树矢江津》、《岛国情歌》等作品中,张伟平则强化色彩表现,让色彩担任主角,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因其没有远离传统绘画范畴,又较具前卫色彩而受到画坛的瞩目与认可。在校期间,张伟平已偶露峥嵘。1987年,《姑苏风情》获浙江美院首届学生速写优秀作品奖,《洒落的月夜》被破格允准加入浙江美院中青年教师创作展。1989年,张伟平的毕业创作《江南烟雨几人家》入选并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在这一国家最高级别展事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为其确立了当今画坛上应有的位置,而此时的张伟平才25岁。其后,奖项不断,荣誉迭来。其画作《江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浙江省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并获93浙江中国画展二等奖;《春意阑珊》获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铜牌奖,从而展示出他于山水画创作的厚积与能量。张伟平以超人的实力一再引起美术圈的青睐,并被寄予厚望。
在寻寻觅觅的艺术实践中,张伟平的识见日益提高。近年来,他越来越明晰地意识到“凡事物垂久远者,无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作为传统艺术的中国画,决不能自斩根系而希冀长成参天大树,相反,必须深入传统土壤,最大限度地吮吸营养,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完全恪守规矩,亦步亦趋,墨守旧习,最多只能算人大门走近道,离大成隔之千里;一味抛弃规矩,随心所欲,杂糅臀乱,也只能是野孤禅,纵有点滴所得,绝难大成。自己的创作虽然欹不失正,没有走向极端,但解构传统绘画的诸多因素后加以重组,拘执于形式美感的追求,易于陷入形式游离于画面的尴尬而无以自拔。清代冒春荣《葚原说诗》曾从诗风的止反面对比阐述自己的主张:“诗欲高华,然不得以浮冒为高华。诗欲沉郁,然不得以晦涩为沉郁。诗欲雄壮,然小得以粗豪为雄壮。诗欲冲淡,然不得以寡薄为冲淡……”张伟平耳畔回旋着孔老夫子的警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豁然了悟之后,本有着深厚科班功底的张伟平开始了对传统的同归。回归并不意味着对以往创作的否定,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理智地自我扬弃与超越,是对“源”与“流”关系的辩证认识和正本清源,是对以往作品的全面提升,是在攀登中国画高峰途中的再一次积累,是在大战役前以退为进的战术抉择。对自己的专业,张伟平有着无比的挚爱与自信;对自己以往的荣誉,张伟平没有沾沾自喜,停顿不前,他要在中国画发展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深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精深浩瀚,每一步的推进,都预示着非凡的艰难,想要跨越先哲,必须更透彻、更深入地领悟传统。“以我之意迎合古人则易,以古人之法束缚我则难。”张伟平选择的是传统出新、血战而生的凤凰涅,无疑这是一条更为崎岖险绝的道路,而通达的也是史为高远妙绝的所在。张伟平首先从笔墨的精进着于,对于一位中国画画家来说,笔墨不只是一种绘画技巧,还是画家个人品格、整体修养、审美趣味诸方面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心手相应的感觉、领悟与把握。一个能真正驾驭笔墨的优秀画家,不应局限于古人那样自足于笔情墨韵的把玩,还需通过笔墨的节奏、力度、韵律等,充分体现现代人的精神气质与丰富感觉。明乎此,张伟平重入炉镬,反复鉴读传世名作,细心揣摩古人的笔墨情趣,从对传统的临摹研究,到融通变化,在提升笔墨品质,凝聚笔墨个性的切磋研磨中,努力形成自己苍劲浑厚而清逸灵动的笔墨特点。与以往作品相较,他的笔墨在作品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更厚重耐看,更严密精到。
与此同时,张伟平尽量摒弃外加的、表面的构成因素,而把传统山水画的皴法换成为形式构成。实际上,披麻、牛毛、荷叶、解索、斧劈、乱柴、雨点等皴法及介点、个点、风眼女字穿插等传统绘画***式,就隐含着古人对物象的概括、提炼、抽象、提升与情感化的结果,寓藏着现代构成的因素。张伟平以此为突破口,赋予传统***式以现代意味经过张伟平的经营,荷叶皴既是山石脉络,又是画面肌理,因而具备了双重意味。张伟平不再依赖箭头、圆环等过于直白的表征符号,对构成的强调由显入隐,构成与画而的关系不仅没有被疏离反而更为密切,局部的主富与整体的布局更趋和谐,画面更加纯粹深邃,于单纯中见丰富,简约之中现变化。
如果说张伟平过去的作品面貌多样,那么经过近几年的整合变异,他从传统文脉出发,烛隐探微,补苴罅漏,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他的绘画语言的个性和个人面貌更为显现。在他的山水画中,读者可以透析出作者对永恒自然的渴望,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于笔墨锤炼的执著,现代意识的散发。传统意识与现代感的和谐交融,使他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不再是抽象的肢解,而是形神兼备、笔精墨妙、现代构成,三者得到最大可能的统一。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言:“大夷以近,至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艺无坦途,艺术家注定是艺术道路上艰辛的跋涉者。作为创造者,他们必须登高临远,临歧果决,他们必须走正路而有所突破,这就注定他们不可能也绝不应抛弃博大精深 的传统艺术。我们不妨重温近代杜亚泉对待文化传统的“接续主义”态度:“水之流也,往者过,来者续,接续者如斯而已。若必激东流之水,返之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哉。”传统中国画在代代接续中迈过了千年漫长变迁史,同样还会在我们的接续中发扬光大。作为中国画画坛引人瞩目的中青年实力派代表画家 之一,张伟平愿意成为中国画传承链的一位接续者,负重、执著、步履艰辛而沉稳,平和地走向高远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张伟平们的接续,黄宾虹、潘天寿们才不致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休止符。可以相信,睿智、坚定、勤奋,对中国传统精髓有着较好的感悟与把握,对现代审美意识有着格外敏感,而又能兼容并蓄,截长补短的张伟平,他的绘画将走向又一高点,他的绘画价值也必将日见凸显并为世人所珍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当代中国画坛实力派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