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辰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对传统花鸟画深入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他严谨治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花鸟画人才。
一、张立辰是当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美术教育家
张立辰,号渔人,生于1939年10月,祖籍江苏沛县,是现代非常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在大写意方面非常有造诣,而且比较擅长兰竹书画,偶尔还会创作山水画。张立辰毕业之后在文化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于1977年被调到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课教师,曾经还担任过中央美院国画系的主任、东方美术交流协会的理事以及北京花鸟画研究会的副会长等。目前担任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位。
张立辰从事国画教学三十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近几年为了提高博士、硕士以及研究生的教学效果,特地创办了中国写意高研班和博士课程班,在传播中国国画精神、促进中国国画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立辰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创作国画作品,而且对中国国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家乡的风》《晓雨含烟》以及《雨后》等,还曾经在很多地方举办过个人画展和联展,如青岛、长沙、日本以及北京等。除此之外,张立辰还参加了一些国内外比较著名的展览,如非欧巡展、法国卢浮宫的沙龙展以及北京当代中国优秀作品展等。张立辰还曾出版过很多的画集,如《张立辰画集》《张立辰小品集》以及《张立辰精品画辑》等,而且他还将自己在中国国画方面的认识撰写成了论文,并且发表,比较著名的有《略谈中国画的笔墨意义》《当务之急――与梅墨生谈中国画教学》以及《画意入书书自高――浅谈潘天寿先生书法艺术及书画关系》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张立辰是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大家
张立辰的作品大气磅礴,国画大师李可染评其作品非常有气势,线条交叉很有抽象美。李苦禅称其作品“不是年轻人能画得了的,有老潘(潘天寿)的气质,有大家风度”。他是当代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大家,他师造化、创新意,是当代画家中非常重视“以书入画”且取得了显著成就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可上溯到青藤、、石涛、吴昌硕、潘天寿等。这些写意大师已经把中国画发展到了极致,要超越他们十分困难。张立辰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感受到了写意的难度,所以就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在这种意识的支撑下坚持了四十多年,乃成当意花鸟之执牛耳者。特别在近几年,张立辰在中国写意花鸟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管是在结构、写意手法,还是写意手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一个新里程,中外识画者都对他赞赏有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刘大伟先生是这样评价张立辰的:“张先生作品大笔纵横,笔墨淋漓,可以说是在当前国画界,特别是花鸟画界非常知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也是不多见的一个花鸟画的著名艺术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技法上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在近年来我们中国画在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多种风格探索的形势下,他的这种传统技法、笔墨的技巧达到的水准是非常难得的”。
三、张立辰的画竹作品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
张立辰的花鸟画题材非常广泛,在众多题材中,竹子出现的最多。他的写竹作品有巨幅也有小品,巨幅作品有的将纸平铺于地上,大笔挥洒,水墨淋漓,形成强大气势。小品画竹用笔干练、简约,注重写意,非常利爽。无论巨幅还是小品他都抓住了中国画的灵魂,强调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以书笔写画境。同时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画上笔触的变化似音符跳动,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久久不能忘怀。
《雨后复斜阳》,高266厘米,宽122厘米,创作于北京,八尺净皮宣,以狼毫、山马笔,临池濡水墨、朱膘、赭石、花青表现了在急雨后阳光复照于竹林的境界。张先生写竹“雨后复夕阳”的主题,得于1978年的春夏之交。先生本人那时重新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他在央美教学之余,赴江南写生。一日午后,正在杭州玉泉山观竹,突然雷声轰鸣,风雨大作。骤雨初歇,云际中斜阳射入湿淋淋水珠莹挂的竹林间,灿烂超霞,夺目清新。看此景色,他激动万分欲振笔写之,却束手无策。返京许久念念不忘。思古追今,迁想墨竹朱竹之理,互为阴阳,精心探微,终以一笔饱蘸墨汁,再调朱膘写之,恰得当初意向之梗概。
《痴风灵雨》,高230厘米,宽52厘米。此幅风雨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2年5月,张先生偕同于光华、张弦、王鸿等在莫干山安吉访竹写生。春夏之交的天气时晴时雨,张先生一行晴则爬山钻竹林,雨则访山村绕竹篱。竹乡的山居就地势植竹,大多是要砍掉梢头的,所以与山野之竹不同,变化很多,形象各异,大概是因各家的兴趣不同,而选择的竹子的品种也有所不同。一天午后,张先生正在安吉的一个小山村里,零星小雨突然加急,他站在一条斜路上,凝视着几竿秃竹,这时由下面走上来一位身穿棕蓑的山农,边走边指着上面的家院说:“雨下大了,快来避避吧。”张先生随他登上台阶,走进一大门,在过洞下停步,眼朝院落一扫,目光便停留在屋角的疏竹上,它不像新栽的,也不像院外山野之竹那样肥茂,有的竹子也伐了头,枝叶无多,疏朗有致,似乎有意修剪过,但又极显自然,其新篁刚抽叶,老竹在雨压风疏中静动自如,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张先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觉好客的主人已端上茶来,口中说道:“这是俺当地土产安吉白茶,请品尝。”张先生接过后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连忙说:“好茶,好茶,谢谢,谢谢。”主人接下来便谈起了竹乡的生活和故事,张先生一边听一边还是盯着那风雨中的竹子。应物之心不泯,他思忖着,它不像文同、夏昶、王绂、顾安,有点像青藤,有点像石涛,又有点像吴昌硕,又不太像。张先生心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太丰富多彩了。历代大师们以敏锐的目光挑选自己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自是个人各异了。对于墨竹创作而言,这其中都度过了“自然之竹”到“胸中之竹”的笔墨结构形成的神化过程,接着又度过“胸中之竹”涌泻于画面时所形成“笔下之竹”的笔墨神化表现过程。此时雨渐消,风未止,张先生在激动中连忙向主人表示感谢,然后告别。
回到住地,张先生情不自禁地握毫面素,直抒胸臆,挥笔纵横,创作此***。其章法,竹竿分两组,向上呈合掌之势,起笔均在画面之内,参差成斜势;竹梢长短不齐,有的长出画外,露根不露梢;竿子为“直起”,其枝叶则“横破”,呈横斜向下势,竹竿上冲,雨压枝叶下合,即完成了全局的“冲和”关系。整体用笔轻松随意,竹子结构尤其枝叶的笔墨结构上松下紧,表现“雨洗风疏竹声清”的境界。题为“痴风琳琅雨,潇潇依常鸣,伶伦制为笛,年年颂太平”,款字写得上重下轻,与最上部的几笔重叶连接起来,加强了合的势,也加强了画内画外气势的整体运动感。
张立辰画竹,除了注重运用传统的笔墨之外,还用了一些技法,比如积水法、撒盐法及其他特殊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没用到的。从这点看,张先生把传统笔墨和特殊技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表现特殊的意境,就是一种创造。
总之,张立辰是当代画坛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在绘画方面,他创作了太多高水平的作品,不管是在做人、做事、作画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