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范文

巴金散文范文第1篇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

还比如说:读巴金写的《我的梦》,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在敲击 他心中竖立的信念,在关上窗户,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打开窗户,迎来“信念” 的客人,把“放弃” 赶走在门外。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光明?爱?自由?幸福,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勤奋的写文章,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的努力、坚持、奋斗、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巴金散文范文第2篇

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巴金散文范文第3篇

新时期是现代散文的复兴期,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关系的解冻缓和,促进了散文的复兴、繁荣和汇流,酿成了方兴未艾的“散文热”。中老年作家大多有新的超越和建树,散文新秀成批崛起,给散文注入了更新鲜的创造活力。学者、诗人、小说家等加入散文创作队伍,更增强了散文艺术的扩张力和整合力。总之,新时期的散文,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形式日趋复杂多样。但我们仍可以梳理出:新时期的散文经过深层次的审美追求,表现主体与鉴赏主体的相互刺激,散文的美学主流由分散走向集中。它既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又融入了与时代相一致的新的美学因素。而新时期散文融入的新的美学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的流变上。具体表现为:

一、价值判断

由普遍意识、普遍情感、普遍规律到自我的回归与消解。这里提到的价值判断,是新时期散文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色,它是欣赏作品的审美中表现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刺激和调节下统一的结果。从刘白羽的《巍巍太行山》、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一类表现人们普遍心声的歌颂和悼亡散文,发展到巴金的《回忆萧珊》,再到冯子秋的《婴儿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投射到散文中的社会功利价值,已从普遍的心态逐步过渡到个人心灵的渲泻。《随想录》的开头记叙了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做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在这种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他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丧失自我。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受灾难。”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起的一座个人的“”博物馆“。

《随想录》对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它的独到之处。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他率先倡导自我忏悔的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于拨乱反正时期,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

此外,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旅》则大多已表现出在历史文化的反思中消解着“自我”(对历史文化的客观研究和阐释)的倾向。审美价值判断的走向,导致了新时期散文的写“我”和求“真”,尤其是表现了当代人在审美上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肯定,以个体参与生活及主观心灵对生命的一种穿透的折射。

二、情感判断

由外化转向内化。当然,这里所谈论的,是指新时期审美主体(表现主体和接受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态以及他们要求表现主体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新时期的散文,从悼亡之作开始,到巴金喊出请讲真话,发展到异域它邦的游记散文,再到女性作家所表现的个体对生命的体验,直接在字面上显现的真情在不断地减弱;可在读者看来,隐含在散文中,透过字里行间显露出的表现主体的感情,却越来越浓了。新时期散文中的小品文在增温,比如台湾作家刘墉的《生命的四季》之类的文集在大陆的走红,正是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判断由外化转向内化的结果,这无疑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发展态势。

巴金对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软弱、人云亦云、违心地批判自我和批判友人等,有着深深的内疚和痛苦――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呢?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这是可以想象到的巴金的内心一个又一个的精神自责,在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不断地折磨巴金。但,正是这种精神的痛苦,成了他晚年写作的动力,这与当年在巴黎写下《灭亡》中的片断时的精神状态颇为相似。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今天我回头看自己在十年中间所作所为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能理解。我自己仿佛受了催眠一样变得多么幼稚,多么愚蠢,甚至把残酷、荒唐当作严肃、正确。我这样想:要是我不把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一个个朋友的坎坷命运,自己人生的复杂体验,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由此可以看出,《随想录》中充斥着多么浓烈的自我情感。

决定写《随想录》,是巴金道德人格的复苏,他对“”、反右运动的反思,他对现实的思考,他对自己的解剖,而这把手术刀,便是道德。他所做的忏悔,他所发出的呼吁,大多数与他所感到的良心自责有关。他之所以反复鞭挞自己的灵魂,就是因为当他重新审视自己在历次***治运动中的表现时,看到那些举动,同他当年为自己确立的道德人格的标准,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他需要做出表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时期散文的总体审美趋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讲真话”与自我感情的披露,这种态度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巴金《随想录》

巴金散文范文第4篇

他是我熟悉的长者。此时此刻,他那清癯的面庞、满头的白发、儒雅的神态,连同那一本本的著作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1922年3月,徐开垒出生于宁波城内一个银行职员之家。这是一个带有开明色彩的封建家庭。他在当时宁波最大的小学“翰香小学”毕业后,进了著名的“效实中学”。1936年10月,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朵偶然的生活浪花,激起了他最初的写作灵感。他写下了一篇短文《两个泥水匠》,投寄给上海叶圣陶、丰子恺等人主编的《新少年》半月刊,结果不但很快发表,而且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稿件中,名列榜首。不久,他又写了第二篇作品《这是事实》,再次在《新少年》上发表。这两篇作品的发表成了徐开垒从事文学创作的发端,也是他走上散文创作道路的起点,如他自己所说:“由于这两次鼓励,决定了我以后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命运。”

1983年8月,徐开垒参加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组织的一次活动,来到了他的故乡宁波。一个夜晚,我到他下榻的饭店去看望他。他告诉我,这是他第三次回故乡。“我的老家就在灵桥脚下的君子街,从药行街穿过用石板铺砌的小巷,就是我家的寓所。这次我去看了这古老的住宅。我在这里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记得每到上学时分,我就在巷口等候我的小伙伴同去学堂。母亲对我的学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她一声声叮嘱我一定要读好书。而老师的不倦教授使我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说到小学里的语文老师张守瑜,他感激得动容。宁波是他童年生活的家园、文学生涯的摇篮。岁月悠悠,家楼安然。这里的每一扇门窗,都曾记录他儿时的叫喊与欢笑,这里的一景一物,都会唤起他甘美的回忆与缠绵的乡情。

离别故乡去上海后,徐开垒由初中升入高中,又由高中考入暨南大学文学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风雨如晦、大夜弥天的“孤岛”时期,他在柯灵主编的《文汇报 •世纪风》副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篇什,抒诉民众疾苦,描摹世态炎凉,呼唤黎明的降临。

1949年徐开垒进文汇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文艺副刊《笔会》主编。《竞赛》《雕塑家传奇》《新安江灯火》《围垦区随笔》等散文作品唱出的是对新生活、新人物的颂歌,跳荡着明快、昂扬的旋律,充满了催人奋发向上的新生活的澎湃热情和新时代的强烈气息。

时期,他被迫离开报社,搁笔达14年之久。在百卉流芳的春天,他回到报社工作,重新担任文汇报《笔会》副刊主编。他作品基调更深沉了,风格更明丽了。《幽林里的琴声》,是徐开垒自“”以来的第一篇作品。这篇作品成为徐开垒向新的散文创作目标迈进的起点。继他的小说特写集《孟小

ZHEJIANG CELEBRITIES浙籍名人

2000年,徐开垒在楼外楼金秋笔会上。

Xu Kailei at a writers’ get-together, a cultural program sponsored by Lou-wailou Restaurant, in the autumn of 2000

妹》于1981年出版之后,反映他散文创作历程的《雕塑家传奇》散文集也于上世纪80年代初问世。接着他的新的散文集《圣者的脚印》《鲜花与美酒》以及《笼里》又相继出版。这是徐开垒散文创作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回归。

名篇《雕塑家传奇》《白玉兰》写的是浙江美院老一代著名雕塑家周轻鼎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生涯。散文集《鲜花与美酒》是生活的赐予。新安江是作家上世纪50年代多次深入生活的地方,作家把新安江与葛洲坝连接起来,用激情和热泪织成那动人的篇章《坝上一家人》。在《生命的乐章》《幽林里的琴声》《团圆》等作品中,作家那炽热的情思,千丝万缕,有时寄托于家事琐闻,有时萦绕于明山秀水,有时交融于浩月幽林,有时凝聚于戈壁绿洲……

他每出版一本集子,都会用钢笔工整地题签后寄赠给我。如今在我的书柜中整齐地排列着他赠予的著作。有几年我在省文联从事文艺研究工作,当他得知我准备写他的散文艺术论文时,很快把一些有关的资料寄给了我。

1976年秋“”被粉碎,徐开垒就到巴金家中约稿。巴金的《一封信》在《文汇报》发表后,就好像文坛复苏的第一声春雷,引起了各方很大的反响。他说,短短半个月内,就引来了国内外几百封读者来信,表示对这篇文章的赞扬和肯定,并抒发了对巴金的感情,单是要他们直接转给巴金的信就达

17

一百五十多封。《一封信》刊出第二年,徐开垒主持的《文汇报》副刊先后刊出了卢新华的《伤痕》、宗福先的《入***》、郑义的《枫》等作品。当时,文坛冰封并未消融,刊发这样的作品需要勇气和魄力。徐开垒态度鲜明,竭力主张发表。作为一位跨越几个时代的资深报人,徐开垒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新中国报纸副刊的昌盛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徐开垒先生是1988年离休的,但他离而不休,仍一如既往地在文坛上辛勤耕耘。那年应上海文艺出版社之邀,得到巴金同意,徐开垒开始写《巴金传》。他告诉我,“这也是我创作生涯中,用力较大、费时较多、影响较大的作品”。

《巴金传》耗费了徐开垒整整4年的时间,其间他由巴金之弟李济生陪同访问了巴老的出生地――成都,访问了巴金的堂弟、侄子。徐开垒大体上弄清了巴老大家族百年来的变迁。此外,他还不辞辛劳地采访了巴金先生的许多朋友,如上海的钱君、朱雯、赵家璧、师陀、王辛笛、柯灵、王西彦、黄裳等,还拜访了北京的冰心和巴金青年时代挚友、四川大学的老教授卢剑波等人。《巴金传》的写作深得传主本人认同,巴金

年写的《最后的话》中说;“我 3991在

《巴金和他的同时代人》一书封面。封面上***为徐开

垒与巴金在一起。

This is the cover of “Ba Jin and His Contemporaries”, a

book by Xu Kailei. In the picture is Ba Jin and Xu Kailei.

为什么坚持在传记的十四卷做事,低调做人。他温文尔雅,对朋友、对

末作为附录与徐开垒同下辈平和朴实,是一个心地善良的长者。

志的对谈呢?我想让读者明这次笔会从上海虹桥开到杭州西子湖

白一件事情,我不能离开人民畔、又到绍兴兰亭,我们朝夕相处,这是

……”1993年,53万字的《巴我与徐开垒先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

金传》终于完成。传记先是在“月是故乡明”。徐开垒对浙江、

《小说界》连载,尔后于1996对故乡充满着深厚的感情。上世纪八十

年6月出版,2003年先后两次年代初浙江日报副刊约他为“寄语故再版再印。乡”专栏写文章,他很快就写了《岁月冲

2000年9月20日,一场桂花香里的淡不了我对她的怀念――我和我的宁金秋笔会聚集了一批曾经在中国现当代波故乡》一文,回忆了他在故乡的生活文学史上留下了足迹的老一辈学者、文和自己的创作历程,深情地写道:“故乡人。徐开垒从他居住的上海新华路文缘永远在我的记忆之中,因为我的生活从村被接到楼外楼上海虹桥分店参加笔这里开始,我学习文学创作也是在这里会开幕式。他面容清癯,仪态和蔼,显得迈开第一步。 ”1984年应邀在浙江文艺很开心。第二天晚上,钱江晚报记者在他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圣者的脚印》。下榻的金溪山庄采访了他。我记得那天他他在书跋中写道:“这本书由浙江文艺主要谈了如何看待历史散文问题,也谈到出版社出版,我更期待着浙江乡亲们对散文的题材、语言和特色。在楼外楼的厅我热情的关切,与诚恳的帮助。 ”他写堂、席间,在满觉陇的桂花树下,在城隍的《巴金传》在全国各地热销、脱销。阁的茶楼,我们聊当时的文学现象,聊散1992年1月27***又为《浙江日报》增刊文的欣赏与创作。他多次明确地说:“散写了《我写〈巴金传〉――向浙江乡亲们文是作家直接表达感情的文学形式,汇报》一文。1993年《东海》月刊约他写它比任何文学形式更需要真情实感。”稿,他写了《宁波,我的母亲》一文,抒发他还强调“不要忘记,散文也应当写人了他对故乡的缕缕情思:“宁波故乡,我物”,“散文也可以塑造艺术典型”。的母亲,它永远牵连着我们每一位离乡

参加这次笔会时,他把出版不久游子的赤诚之心。”的散文集《巴金和他的同时代人》送给作为著名的散文作家,徐开垒在散我。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集子,我发文园地里辛勤躬耕,不懈地探索和追求现他遨游在回忆的大海里,从各个不同散文艺术。他的作品得到许多前辈名家视角,为读者留下了巴金、曹禺、冰心、和评论家的首肯、赞许,被称为“真正的王统照、丰子恺、叶圣陶、柯灵、沈尹散文”。他的散文构思精巧,蕴藉含蓄,默、王任叔等文化名人的印象,一片断、言近而旨远,调高而韵长,其风格清丽一剪影,写得文质并茂,情意深长。与明媚并存,雅淡与疏朗相长。冰心把

徐开垒先生一辈子诚挚处世,认真徐开垒誉为“功力很深的散文家”,确是知人论文的评语。

作为新闻记者,他有机会深入到社会基层的各个角落,结识、采访各种各样的人物与事情。纪实体的特点,是和他从事的新闻记者职业一脉相承的。这是徐开垒迥别于一般散文作家的地方。

1991年春,徐开垒与徐迟在朱雯家作客。

Xu Kailei and Xu Chi pose for a picture at the home of Zhu Wen in the spring of 1991.

他就像一只蜜蜂,总是最先寻觅到那植根于生活的沃野上散香滴露的鲜花,最早闻到花的芬芳,吸吮花的***汁,然后经过加工,酿制成美酒,把鲜花与美酒涯。 ”这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两句诗。徐开垒先生把“鲜花与美酒”作为他的一部散文集的书名。现在我用鲜花与美酒为开垒先生送行,以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与敬意。

奉献给人民大众。“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天

Journalist and Writer Xu Kailei Passes Away

By Zhang Ke

Three days before Spring Festival this year, Xu Kailei, a veteran newspaper jour-nalist and writer of Zhejiang origin, passed away. Feeling uncomfortable the night before, he was sent immediately to Ruijin Hospital of Shanghai. He lapsed into coma and did not wake up. The 90-year-old man died peacefully. I have known him for years. In my mind’s eye, I can see his gaunt face, silver hair, and gracious manner.

Xu Kailei was born in March 1922 in Ningbo, a port city in eastern Zhejiang. As his father worked in a bank, the family had the money to send him to the largest primary school and a very good middle school for education. In October 1936 when he was a second year stud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he wrote an essay and contributed it to New Youngsters, a Shanghai-based biweekly edited by Ye Shengtao and Feng Zikai, two preeminent literary masters. To Xu’s surprise, the essay was published as the number one in the same section. Soon, his second essay was published in the bi-weekly. The publishing of the two essays inspired Xu and he made up his mind to be an essayist.

At 15, he went to Shanghai to continue his education. In the 1930s and 1940s, he wrote many essays that were published in the literary page of Wenhui, an influential newspaper of Shanghai. In 1949, he joined the newspaper and became a journalist, editor and later editor of the literary page of the newspaper. He was forced out of the newspaper due to political upheavals. By the tim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came to end and he came back to Wenhui, 14 years had elapsed.

With him at helm of the literary page, Wenhui published quite a few very good es-says and stories that brought repercussions to the national literary circles.

Shortly after the downfall of the Gang

写作《巴金传》时的徐开垒。

This is Xu Kailei during the years of writing “A Biography of Bai Jin”.

of Four in October 1976, Xu Kailei visited Ba Jin and asked Ba to write for the literary page. Ba wrote “A Letter.” Two weeks after

2000年秋,徐开垒在绍兴兰亭留影。

Xu Kailei visits Orchid Pavilion in Shaoxing in the autumn of 2000.

he talked about various aspects of essay writing. It was during this get-together, Xu gave me a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about Ba Jin and his contemporaries. It had just come out. I had known him

years and this get-together was the longest time I spent with him.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1980s, Xu Kai-lei wrote quite a few essays and published a few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and essays. I have most of his essay collections and my bookcase at home testifies to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these years.

Though he worked in Shanghai, Xu Kailei cared about his home province. The literary page of Zhejiang Daily published the publishing of this story in the literary page, hundreds of letters flooded in, includ-ing 150 letters to Ba Jin with the care of the newspaper. In 1977, the literary page published some breakout short stories. As a veteran newspaperman and writer, Xu made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ry prosperity in the 1980s.

The year 1988 marked his retirement from Wenhui, but he was commissioned to write a biography of Ba Jin, at the invitation of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and with the approval of Ba Jin.

It took him four years to write the biog-raphy. During the time, he visited Chengdu, a central city in southwestern China where he interviewed Ba Jin’s relatives. Moreover, he also interviewed a group of literary mas-ters to know better about people and events in the life of Ba. In 1993, the 530,000-char-acter work was serialized in World of Short Stories. Then it came out as a book in June 1996. It was reprinted twice in 2003.

He came to Hangzhou to attend a get-to-gether of literary masters on September 20, 2000. The next evening, he was interviewed by a journalist of Qianjiang Evening News and I was there. He talked about how we should understand ancient essays and then a few of his essays. In 1984, Zhejiang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 published a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In 1992, he wrote an essay about his writing of Ba Jin’s biography and it was published in Zhejiang Daily. In 1993, East Sea, a literary monthly of Zhejiang, published his essay about his hometown Ningbo.

巴金散文范文第5篇

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生命的光辉,在巴金先生最后的20年间闪耀得更为璀璨夺目。他20年的生命内容异常丰富,又异常美丽。陆正伟在这本书里的三十三篇文字(不连年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巴老晚年整体生命的美的部分。虽然只是部分,却已美不胜收;而其中的坚韧之美,纯真之美与朴实之美,显然更为突出,最能扣动与启迪人心。

许多人可能只知道巴金先生晚年病魔缠身,但未必知道他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详情。陆正伟在书中多处记叙了老人这方面的不屈精神,颂扬蕴含在这颗非同寻常的灵魂里的坚韧之美。如他不仅抱病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而且在会上支撑病体,忍住痛苦,为文学方面的事或别人的事操劳挂心。如他重病之时,仍然艰难地为赠书而签名,“两本书上的十三个字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又如他95岁时,竟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依仗助步器进行锻炼。老人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鞠躬尽瘁,“廿年呼唤梦成真”,从挚情创建到最终成功,这曲折途径,刻印着老人曾经为此呕心沥血的过程。而渗透在这无数心血里的,亦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忍不拔。上述坚韧种种,与巴金先生在毕生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守持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念其实一致。于是,只要融会贯通,就会因巴金先生的坚韧而生起对于生命之美的许多联想。

再说纯真之美。最晶莹剔透的人生之美莫过于纯真。陆正伟在书中描绘了巴金先生与一些我国文坛享有盛名的文学老人的交往:他们深厚无比的友谊,他们并肩奋斗的业绩,他们在艰危之时的相濡以沫,他们在安乐之所的关爱与共。有风云变幻中的思念,有浩劫过后的重逢,有对文学事业的关切,有对天上人间的思考。无论是同怀前尘,还是共话当下,抑或齐观未来,老友风义相期,难得一朝相聚。此时情景,真是难以形容。陆正伟以浓笔重彩所描绘的老人间的叠叠高情,无不让人顿有感动,并且频生感慨,立起感奋。仔细想去,必能发现巴老与这些老人可以称之为莫逆之交甚或生死之交的情谊,其核心乃“纯真”二字,无不洋溢纯真之美。而巴金先生身上的纯真之美,又总是指向极致。例如他闻知曹禺先生逝世,始则沉默,继而叹息,欲动笔作吊唁之词先行流泪不止,然后强振病体,以抖动的手,十分艰难地为曹禺家属写下“请不要悲痛……”的揪心之语。这极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如蓝天碧云,如深潭清水,是巴金先生才有的高深清澈的纯情,发之于他那颗博大慈爱的真心。

还有质朴之美。书中多篇文字,勾勒巴金先生品格中的质朴一面,也感人至深。如老人平时待人,总是相当实在,十分周全,无论对谁,一视同仁。这一点,在他对待一些普通人的时候最为明显。其中一位老花匠,是上海作协大院里的一名平常职工,巴老天长日久地与他情愫深深。陆正伟记述了巴老与老花匠交往的感人细节,这些细节,渗透着的是一位文学巨匠与一位平凡花匠的浓浓情意,而挺立着的,是人生难以达到的高高质朴。陆正伟还记述了巴老为10个孩子指明生活方向的故事。这10个在校学生自称为“十只迷途羔羊”,一时精神世界迷乱,无所适从,给巴老写信要求指点迷津。巴老“在病中用那颤抖不已的手”,为他们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这封长信,被孩子们誉之为“神秘的金钥匙”,为他们开启了通向崭新的心灵之域的大门。巴老的这一举动很质朴,而表达的又是为孩子塑造善心的质朴的内容。自然,巴老对待平常的老人与孩子的事例,闪耀着他生命之美的许多层面的光亮,但其中的质朴无华,最能显示他人格的魅力,是他生命之美的一个特别闪光的侧面。

巴金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灯;象征意义;象征手法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学生研读交流、课外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巴金以“灯”为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记忆

成功地导入一篇课文,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为目标。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步骤:(一)渲染情境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预设答案:灯。追问:灯光起到什么作用?灯光能给你这样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什么?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灯给黑暗中的人照亮指引带来光明,给困境中的人温暖勇气带来希望。继续追问:此刻,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里,但是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最渴望回到哪里?预设答案:家。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师总结: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不管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温暖你的心。

(二)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想到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勇气和希望。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写过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就是《灯》,那么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先生的《灯》。

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初步感知灯的象征意义,为文意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二、理清思路、研讨灯的象征意义对于作者巴金,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巴金***”,课上学生自主介绍交流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初步感知巴金是有思想有热情的作家。要探寻出灯的象征意义,必须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背景。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做如下设计:(一)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依次写了哪几盏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分析:五盏灯。前两盏是“我”亲身经历的灯,是无意受惠,不仅为身体指路,而且为灵魂“指路”;后三盏灯是“我”听说的灯,是有意施惠,为亲人、情人、陌生人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理清线索通过第一步骤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每盏灯起个名字:第一盏灯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我们叫它“平房灯”;第二盏灯是在雪夜里亮起来的,我们叫它雪夜灯;第三盏为“姐姐灯”;顺着这个思路,第四盏为情人灯;第五盏为恩人灯。

至此,教师可点拨提示,揭示散文特点:这五盏灯就像五颗闪亮的珍珠,它们需要一根红线来贯穿,这红线是什么呢?预设答案:灯。

1.教师点拨分析外***索。预习提示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灯”就是这个“物”,是本文一条外在的线索,文章都是围绕“灯”组织材料的:作者半夜惊醒到走廊见到灯光,这就是眼前所见的平房灯,接着回忆自己风雪夜走出迷阵的经历,然后作者联想起“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最后又回忆“友人投江”的故事。这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灯来写的,如果前两个材料是写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那么“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就是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最后的“友人投江”的故事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教师点拨分析外***索。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呢?教师点拨: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首尾,也形成一条线索,大家看首尾两段,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答案:从“窒闷”到“微笑”。继续点拨:再看文章中间,还有没有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预设答案: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3.总结散文特点。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窒闷—安定、畅快—微笑”。这是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内外两条线索交织,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形散神不散。

(三)探寻“灯”的象征意义

1.创设问题。作者讲述了五盏灯的故事,每一盏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这五盏灯,你最喜欢哪一盏呢?请大家选择一盏自己最喜欢的灯,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这盏灯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回答过程中及时予以肯定、引导。

预设答案:

平房灯。因为这盏灯是最平凡、最常见的。它也许是为了等待亲人归来而点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点的。不管为谁而点,它都给所有看见它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雪夜灯。因为它使一个在雪夜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光明,并且灯带来了温暖,使人受到鼓舞,因此不再孤单,不再害怕,有勇气继续前行。

姐姐灯。我喜欢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它寄托了姐姐对弟弟最深切的爱与关怀,虽然姐姐最终没有等到弟弟归来,但她让我明白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非亲情莫属。

情人灯。这里的灯不仅是灯,还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越暴风雨的希望,给了她所爱的人勇气,是希洛对爱情执着的守候。而利安得尔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泅过海峡,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儿见上一面。

恩人灯。因为它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鼓舞他积极乐观地活下去。这盏灯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的身上的。这盏灯有多层涵义,一方面,它象征着人性的善良、美丽,另一方面,它也让作者的友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有了信心,也有了奋斗的决心。

2.探寻写作背景,研讨象征意义。首先教师设疑:这篇文章写于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预设答案:抗日战争时期。

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三光***策),闹得中国人民人心惶惶;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许多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正如作者的友人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彻底绝望。那么作者的心境怎样的呢?教师补充介绍下列资料。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定执著。

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渐渐地减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寒冷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介绍这段资料之后,继续设疑:这时候整个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刻,特别需要什么?预设答案:在他们心灵点燃一盏灯,激励他们英勇奋进。教师继续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借助“灯”敬告世人,有一盏灯在我们前方,它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道路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国人英勇无畏地走下去,中国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辉煌。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励他们英勇奋进。

如今,抗日烽火已逝,冲破特定***治和时代局限,《灯》中还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教师点拨:灯本来只是一个具体物质,可以给我们指路、照明。但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平房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希望,雪夜灯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姐姐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挚,情人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恩人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当然,这五盏灯并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我们的心总能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心是温热的,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我们总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由此看来,灯已经不仅仅是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的意义已经升华并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那就是象征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盏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总结: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可以说,《灯》是一篇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的作品,也是一篇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作品。

明确:用具体物象赋予它特定的意义,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的手法,称为象征。

本部分设计两个环节:一是梳理课文,理清内外两条线索,揭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的构思美;二是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带来语言的含蓄美和启发联想的两大作用。

重点是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灯的时代意义;灯的普遍意义。

三、学习象征手法

研讨出《灯》的象征意义之后,对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运用。

(一)象征的概念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在这里,“灯”是具体的形象,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是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些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比如说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海燕》,作者借赞美海燕来赞美英勇无畏的***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用莲来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象征手法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喜欢使用象征手法。它可以使文章具有含蓄美,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象征带来的含蓄美。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师点拨:请大家先说出关键词(不是单靠,米)的象征意义,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预设答案:“米”象征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不能只为了物质享受,还要有精神追求。人活着还要靠“精神食粮”,大家回到原文第11段,看看这里的“精神食粮”指什么?预设答案:指的是坚定的信心,顽强不屈的精神。

2.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预设答案:这里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温暖、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信: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是永恒的,它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象征手法另一个作用是启发人们的联想。这里的联想,一方面是说能启发我们从“灯”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另一方面,也是说能启发我们从文中的灯联想到文章以外的灯。那么,读了这篇散文,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灯?要求学生联系传说、诗文或自身情感经历,以“我想起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讨论,自由发言,交流感想。教师拓展思维:大家的联想非常丰富,而且升华了灯的象征意义。老师也联想到了一些灯……展示***片:宝莲灯、阿拉丁神灯、飞蛾扑火、何当共剪西窗烛、小桔灯、老师窗前的灯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师点拨引导: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干,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这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这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张贴在读书栏里,供大家交流阅读。象征手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适当的拓展运用可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研读拓展、点亮心灯

(一)感受巴金精神巴金先生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不仅用自己黑色的眼睛找到了光明,而且,他站在高山之巅,举起一支希望的火把,把光明播撒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

1.巴金的《黑夜行舟》。还不满19岁,巴金就创作了这首《黑夜行舟》,他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2.从巴金的话语、画像、感动中国获奖词了解巴金给我们的精神启示。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巴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他说“看够了人间的苦难,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伤痕里滴下来的血一直给我点燃希望的火种。

放巴金像,教师描述画像:在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中,巴老背靠躺椅,脸上露出舒心慈祥的笑容,画面背景苍苍莽莽,前景一大片火红的枫叶,仿佛先生燃烧的心。

2003年,巴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巴金精神)教师:2005年,百岁老人巴金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前最爱的红玫瑰和交响乐中远行,这一天,自发来自全国各地千余人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巴老最后一程。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穿着校服的学生来了,操着口音风尘仆仆的家乡人来了……他们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巴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他是我们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走进网上的巴金纪念馆,有这样一句话:“人走了,灯亮着。”巴金,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一座灯塔,巴金光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二)引导学生点亮心灯,树立坚定信念出示幻灯片:老舍:《茶馆》《骆驼祥子》;三毛:《撒哈拉沙漠》;海明威:《老人与海》;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教师设疑:这些作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法结束了生命,这正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学生交流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或者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或者由于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或者由于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不可调和……总之,他们自杀不是由于生存条件的原因,而是由于生命之灯,希望之灯的熄灭造成的。

巴金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巴金 文学 创作 传记 个人叙事

中***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90-01

一、前言

巴金先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对此,很多人仅仅是将目光投向巴金小说和散文这一部分,但是对于巴金先生的文学翻译、诗歌以及童话等等方面的作品却关注的很少,并且其传记文学的创作和翻译也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在巴金先生步入文坛的几十年当中,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主要工作就是传记写作与翻译。对此,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大家,其写作的传记文学有什么价值,对于我国当代传记文学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巴金文学传记的概述

巴金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典型封建家庭,在期间,巴金先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家的思想历程以及英雄行为尤为感兴趣。在1923年巴金先生从成都来到上海,开始了人生的探索之路,同时也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在到了上海的两三年里,巴金先生已经先后发表了《怎样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梦》、《寂寞》等等一些文学作用,当时这对于当时的巴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巴金先生的思想腾飞还是基于实际的社会运动,在1927年初,巴金先生开始了他的法国之行,在法国的这两年时间当中,巴金专心的研究了欧美***运动史,并且对其进行了撰写、翻译,在这期间创造出了其成名作《灭亡》,在第二年底,巴金重新回到上海,在1929年春,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小说月刊》发表了巴金先生的成名作《灭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巴金文学传记创造初期

巴金先生在法国的时候,巴金先生翻译了《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我的自传》以及《狱中记.》等等一些列作品,并且他的传记也同时在这期间开始创作。后面由于巴金受到新女性时代的一些思想影响,花了大约两月的时间的创作了一本传记合集《俄罗斯十女杰》。

从巴金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看来,无论是巴金的小说、散文、人格思想还是文学传记,都多少会受到***家传记的影响,并且巴金也谈到过自己的文学传记创作“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并且对于我知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在1947年给明兴礼的信中也明确的说道:“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外,我还读了***家传记,我有着很深的印象。”年近九十的巴金在致信王仰晨的时候信中也提到过:“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对我知识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2.***家传记的巴金文学传记的重要影响

巴金对于***家传记的研究的是多方面,并且***家传记也对巴金的知识构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1克鲁保特金、范宰特以及白克曼等欧美***家对巴金人格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文学传记,巴金对于欧洲一些***家理想抱负以及崇高人格了清晰的认知,也在这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精神导师。范宰特的《一个无产阶级生涯故事》这篇传记,巴金先生也先后对其进行了数次翻译,并且也几番提起。曾经引用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宅,并且每个人都面包,能够接受到教育,感受到知识的光明。”

2.2***家传记曾经在当年激励巴金投入社会运动,在从法国巴黎回到上海的那几年中,巴金先生已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迎来了创作上的大丰收,但是他仍然牢记实际社会运动。曾经主编《时代前》,并且投身到世界语杂志《绿光》中工作。并且自1930年起,巴金几次南下,到新会、泉州以及厦门等地区探望献身民众教育的“安那其”朋友。

2.3***家传记给予了巴金文学创作的启迪

《俄罗斯十女杰》、《断头台》以及克鲁保特金的《我的自传》,都属于欧洲***家传记,巴金不仅仅成名作《灭亡》受到了***家传记的影响,并且其创造黄金时期的《海的梦》、《新生》以及经典作品《家》中,我国通过一些细节、章节、目录、叙事手法以及结构,也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里面有***家传记的影子。

三、巴金文学传记——《巴金传—忆》

在巴金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注重人格的构成,并且写作视角也有所不同。巴金和克鲁保特金想法一样,都格外注重人格力量。因此巴金的文学传记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人格形成创造的。

在对《巴金传》进行探讨的时候,更多的人将其称之为《忆》,这可能是学者对于巴金的尊重,但是也与《忆.》后来发行量少有关,但是关于《忆》作者从而没有明确提出这是自己的回忆录,并且故事的叙事手法以及情景也和自传有所差异。自传当中包含有很多的论述,并且这些论述都是围绕叙事服务的,在《巴金传》只有“小小的经验”这一段带有一定的回顾性,在《门槛上》、《离开北平》以及《断片回忆》等主体上不是采用的叙事结构而是逻辑抒情的结构。在《忆》开头《回忆》与《家庭》这两篇主要是阐述的自己出生到来到上海,《信仰和活动》这是其“”时期的觉醒历程。在进行《当大哥的人》叙述的时候,就和自传写作手法稍有偏差,主要是在离开成都之后和大哥的生活上的补叙。《忆》的最终章《写作生活》主要就是写的巴金先生从巴黎开始的写作生涯。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巴金是理所当然的文学作家,并且其经历了接受、翻译以及写作等过程,同时也是一位传记文学大家,虽然其传记生成是来源于自然,而并非自觉,但是其对于现代文学传记的贡献却是全方面的,在我国现代文学传记中痕迹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辜也平.论巴金的传记文学创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46-51.

[2] 《巴金全集》再增新鲜内容[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6):2-2.

[3] 聂国心.《憩园》《寒夜》:巴金走向绝望的文学巅峰[J].齐鲁学刊,2009,(2):148-151.

[4] 坂井洋史,许司未.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40-45,93.

巴金散文范文第8篇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翻译家。1927年至1928年,他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曾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巴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真挚亲切,以情动人,以赤子之真写赤子之爱,这主要得益于他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文章。巴金倾述感情不借助热情炽烈的语言和华丽铺陈的辞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与你促膝谈心,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自然地感染着你。正如他自己所说:“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和他的为人一样,他的散文不穿凿,不玄谈,文字平淡自然,结构平实巧妙,却处处充满真挚热烈的情感,是散文中的精品。巴金用他手中的笔,开拓了一条朴素、自然、平实的散文创作之路。

【选文一】

小时候我害怕狗,记得有一回在新年里,我到二伯父家去玩。在他那个花园内,一条大黑狗追赶我,跑过几块花圃。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咬坏我的腿。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屡望着我的影子狺狺狂吠。我愈怕,狗愈凶。

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我渐渐地长大起来。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看见狗我便站住,不再逃避。我站住,狗也就站住。它望着我狂吠,它张大嘴,它做出要扑过来的样子。但是它并不朝着我前进一步。

它用怒目看我,我便也用怒目看它。它始终保持着我和它中间的距离。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走了,狗就立刻追上来。我回过头,狗马上站住了。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你的本事不过这么一点点。”我这样想着,觉得胆子更大了。我用轻蔑的眼光看它,我顿脚,我对它吐出骂语。它后退两步,这次倒是它露出了害怕的表情。它仍然汪汪地叫,可是叫声却不像先前那样地“恶”了。

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我在地上拾起一块石子,就对准狗打过去。石子打在狗身上,狗哀叫一声,似乎什么地方痛了,它马上掉转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身上。

我望着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

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选自《龙・虎・狗》)

赏读

作者对狗的态度经历了由害怕逃跑到镇定对峙,到最后蔑视打击。全文以对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狗的认识,很有生活实感,情感抒发逼真细腻。文章篇幅虽短,但形神兼备,比如:“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而且屡屡望着我的影子狺狺狂吠”,传神地写出作者怕狗的情形;“你的本事不过这么一点点”,逼真地写出了当时作者对狗的态度的转变;“我望着逃去了的狗影,轻蔑地冷笑两声”细腻地写出作者当时战胜狗后的轻松愉快的心理。细品这篇短文,我们也会感到特别的亲切,作者对狗的情感经历我们也似曾相识,这也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文章行文跌宕起伏,惟妙惟肖,真实地再现了巴金“于平淡中见文采,通脱之处出意境,自然之中求严谨”的散文风格。

【选文二】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天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星,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片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次闪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选自《巴金散文集》,有改动)

思考练习

1.“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揣摩小雇员哀诉的心情是什么。

2.本文中,望着星星的老音乐家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3.“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这”指什么?“我”的眼睛为什么也湿了?

4.下面是巴金先生《繁星》中的一个片段,试探究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对繁星的情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中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巴金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小狗包弟》 课例 综述 学情 教学设计

一、《小狗包弟》的教学落点

一堂好课,目标明确。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有什么收获?教师将本文的教学落点定在何处?当然这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对于《小狗包弟》的解读形形,因而针对文本设计的教学也是多种多样的,经过归纳综合众多案例,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珍爱生命说。通过学习巴金对一只小狗的情感经历,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学会珍爱生命。

第二,批判“”说。这类的教案将文章解读为旨在揭露的黑暗,连一只小狗也不放过,从而让学生认识“”十年给人带来的难以抚平的伤害,强调认识和反思“”的教案,这占了绝大多数。

第三,反省忏悔说。把教学的落点定在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学习作者勇于反省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反思,进而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认识忏悔精神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而鲜有作品定位到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对包弟的“歉意”。

二、案例分析及文本解读

以上案例只是教学之一隅,可见一线教师都花费了很多心思琢磨文本,琢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但其中透露出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小狗包弟》的主题挖掘,大部分课例和文章把这篇解读成为批判的工具,实际教学中结合大量的***片和文字资料让读者和学习者认识到“”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难以抚平的创伤,于是告知学生作为人类也要学会反思,爱护动物尊重生命,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夺得创新,插入许多人类残害小动物而求或利润之类举动的***片,进而让课堂又上升到生命意识这一高大上的层面。因为课程标准和教材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教什么”的这个问题直接抛给了老师,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学这篇课文,这个问题反映了实际教学的随意性问题。

那么作者到底是旨在批判,告知我们要尊重小生命,还是旨在表达对小狗的歉意呢?回归到这篇文章的体式上,这篇文章属于散文,而且是叙事性带有抒情的回忆性散文。每种文体都有文体特征和规定性:小说是由情节构成的虚构的故事;戏剧由一句句台词和对话构成,以彰显人物性格的剧本;诗歌是表达表达和韵律协调的统一体。区别于小说和诗歌及戏剧,散文显得更自由,取材更广泛,笔调更灵活。“没有哪一种问题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它是独抒性灵的产物。所以就这篇散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作品的主体,主体是小狗吗?一些老师把课堂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包弟’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小狗”“为何如此惹人喜爱的它会有如此悲剧的结局”这样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我们的抒情主人公,也是抒情的主人公――我。我为什么要写包弟?――为了表达对包弟的歉意。很明显,文章的末尾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这种情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种情感是包弟死后时隔多年的巴金重新提起笔来回忆这段往事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情始终贯穿全文。那么我们的阅读旨向是不是也应该聚焦到这一点上?读者和学习者通过感受巴金因为一条小狗而多年怀愧于心的这样的心理状态能不为之深深打动吗?读到这一层,老师如果稍加点拨,学生的反思意识,尊重生命的意识是不是也会在无形之中油然而生?

第二,课堂上对于这篇文本的处理上有些浮皮潦草。对于文本的研读,大部分老师就在探究包弟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时让学生粗略阅读。例如: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归纳情节之后,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很快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在谈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是悲伤的―与包弟相处时是欢快的―听到抄“四旧”的消息时很忧虑―送走包弟后轻松―之后变为沉重、心不得安,进而追问背后的时代原因,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文本的处理到此就画上句号。再举个例子,有些老师让学生学习巴金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培养像巴金那样的自省和忏悔意识,找到“”或者二战的血腥***片,“勃朗特下跪”和小泉参拜神社的文字资料,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感染他们的情绪,或多或少可以达到忏悔自省的效果,但这种脱离文本的教育并不能算是语文教学方式,课堂就成了“变味”的语文课。在这里陈日亮老师特别强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也就是细读文本法,靠我们细细咀嚼品味散文的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学习其中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朴素无华的语言自然顺畅叙事和内在的深挚感情。但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对“”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我想他们是无法理解作者的良知和无奈及用于剖析自己忏悔的人格,但毕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把事情的真相清清楚楚地说给他们听,我想他们就能被事实真相所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及产生原因。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诉诸笔端的,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人对狗有感情,狗也是通人性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中,更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板书:小狗包弟,散文,巴金)哪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向大家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走进作者(简单介绍其成就)。

3.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细读第3段和第5段,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特性)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天天守在睡房门口,等我们回来,从不厌倦。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正面描写,如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侧面描写,如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每次出去吃饭都带骨头回去喂包弟。(第4段)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4.再读课文,把握情感――分析作者的“歉意”。

(2)从刚才的研读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对包弟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喜爱)那么文章除了表达喜爱之情外,最主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浏览课文。明确:“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文末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补充背景

引导:“”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身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投影)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5.品读课文,深挖主旨。

(4)怎样表达歉意

学生浏览课文后找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读诵读之,重点诵读第10段和11、12段,并从文章中划出让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找出来细细品味。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1)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您的小狗怎样?”作者每次提到这句话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试试推测作者的心理活动。

2)第十段:“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问:我们从哪里能读出“满园的创伤”?除了前面写到“同我一起散步的人”不再逗着小狗玩,和前面写“包弟”有联系之外,其余的叙写,是否也在构建作品的主题?其中除了明显表现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异是否也和“创伤”有关联?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更深或更广的意义?

“我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问:①这句话有什么意味?为什么我会成为包弟?

②为什么说“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明确:自嘲意味。

③如果把原句改为“我自己,没有死在解剖桌上,是我的幸运……”可好?仔细揣摩有什么不同?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十二段:“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的现实?

注意其中“人对人”、“狗对人”、“狗对人”三个方面,能反映和揭示出什么?

(投影)提醒我们,小狗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表达对人性的呼唤。

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在“”的风暴中,多少夫妻朋友反目,相反小狗却一直与主人不离不弃。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6.课堂小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和天才的光芒,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7.延伸迁移,课堂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那么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8.布置作业。

研读材料,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写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36-38.

[2]王荣生,宋冬生.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巴金散文范文第10篇

一、选材方面的借鉴———写作源于生活

且看本文的选材。文章主要选取了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者与包弟相处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被抄家、要把小狗送人的事情。这些写作素材都是作者亲生经历的,也都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和所熟悉的小事。作者在反映重大的社会背景和反思当时社会给人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时,并没有选取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把自己善良、正直、勇于自责、善于自我反省的品质依附于这些生活细节上,把自己所要表达的“说真话、呼唤良知、珍爱生命、复苏人性”的情感主旨寄托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琐事上,真正做到了情有所托。巴金自己也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能引起激动的材料,驾轻就熟的写作才更能使自己饱满的情感从笔端宣泄而出。

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因而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点感悟和体验,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由此我们不得不说生活是作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本。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立意方面的借鉴———说真话,抒真情

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就是“说真话,抒真情”的典范之作。虽说本文是叙事散文,却有着充沛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与送走包弟的歉意和忏悔之情。从作者流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世纪老人的那颗真挚的心,并为他那种自我解剖、敢于说真话的态度所震撼!至今不知多少文人被作者那“世纪良心”所感召着。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写作中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真挚、健康)。正如卡夫卡所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要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把心交给读者,好像与读者面对面真心地交流。这样表达出来的文字才可信,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感人。但说真话不是一味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抒真情也不是一味地情感宣泄,抒发的情感一定要真挚感人。

三、文风方面的借鉴———语言朴素自然

我们读了巴金这篇散文,除了被巴金先生自我解剖的精神所感动外,与本文语言魅力也是分不开的。本文的语言表达既有书面语,又有口语,两种语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比如文章开头写道“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再如文章后面说:“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些语句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是作者在叙家常,在絮叨自己的经历,在向读者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他的散文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但是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自然朴素的语言,自然地触及到了文本的深层和底蕴,也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热烈鲜明、始终如一的思想倾向和热情、真诚、忧郁、痛苦的情感色彩。

虽说语言美的最高形式是它的自然美。但是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散文,也不能说语言一定要自然朴素,不要文采。辞藻华丽、声情并茂的文章同样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本文的语言也有生动的描绘。比如作者在描写事件场面时,“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这一段文字,不仅描写准确、具体,而且形象、生动,把小狗与艺术家的情感和作者悲愤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见本文的语言特点以自然朴素为主,还穿插着形象生动的语句。因此选择哪种语言特点,这要看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文本情感表达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无论用什么语言,散文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准确、简练、生动。”

四、表达方面的借鉴———手法灵活多样

(一)以小见大的手法

作者在中失去了可爱的小狗包弟,失去了亲爱的妻子,作为本应该受社会尊重的一位作家却遭到了迫害。作者没有进行严厉的批判,而是通过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表达忏悔。用写小狗的命运来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来映照人性,以小事来反映大社会。这种自我解剖、反思的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具有震撼力。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从平凡细小的事情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或发现、展示社会变迁,展现民众命运的写法,给人一种亲切、娓娓道来的感觉。这样既可以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又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像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我们做到以小见大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条爱河,它处处奔腾着闪光的波浪。这条爱河是时代的河,是生活的河。我们写作时把自己生活中的琐事,把自己情感的波浪,汇入到时代的洪波中,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像巴金先生那样吐出时代之音,写出“怦然心动”的文章。

(二)多种表达方式的交错

当我们细心体味《小狗包弟》时,便可看出这篇文章在构思与叙述方法上的妙处。文本前一部分主要是记叙,先回忆讲述了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接着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用白描手法写了包弟的外貌以及交代了包弟的来历,中间插叙了日本朋友对包弟的喜爱。接着又用倒叙手法,引出了包弟的悲惨结局,然后作者又补叙了事情发生的过程。最后作者写现今对包弟的思念、歉意和忏悔之情。从整体来看,本文并未铺叙陈述,而是叙述手法多样:在叙述中用了插叙、倒叙和补叙,使得文本的叙述起伏有致,引人入胜。

文章的后一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但也穿插着记叙性的文字。后半部分主要是作者由回忆回到现实,用抒情议论的语句表达对小狗包弟悲惨遭遇的歉意和忏悔之情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责和反思。正如作者所说“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他表示歉意。”在文章结尾时,作者又穿插记叙了自己所住楼房环境。由此可见多种表达方式的并用会使文章在散文的特色之外,呈现出了随笔的特点,这样也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多种手法的并存也是由散文文体的包容性所决定的。这也许就是叙事散文的一大特色吧。

总之叙事散文的写作要缘情而写,借事抒情,但情感要真挚;语言要简练生动,可以自然朴素,也可以文采飞扬,但语言要恰当地表达人物的情感以及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精神;表达方式可以叙议结合,也可以是多元化(记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巴金散文范文

学习

鸡肉粉比鸡精更营养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鸡肉粉比鸡精更营养,内容包括鸡精真的是鸡肉粉做的吗,鸡肉鸡精的制作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菜肴的口味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鸡肉富含丰富的氨基酸,无论爆炒还是煲汤,味道都鲜美无比。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有吃鸡肉

学习

亲历联想大裁员

阅读(192)

本文为您介绍亲历联想大裁员,内容包括联想裁员赔偿标准,联想裁员n加几。今天(2004年3月11日),恐怕是联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裁员。我们部门9个人,今天送走了3个,还有3个要转岗.剩下3个。整个研究院走了30多人,转岗20多人。这是我经历的第

学习

凉茶大战,谁是第二

阅读(25)

有专家预计,到2010年,凉茶饮料将超过可口可乐在全球的销量。有利润就有追逐,面对潜力巨大的凉茶市场,邓老、徐其修、春和堂、上清饮、万吉乐、和其正、宝庆堂等一系列品牌先后重兵投入,凉茶大战硝烟四起,尤其是在凉茶销售旺季,只要一打开电视,一

学习

应用文写作论文范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文写作论文范文,内容包括应用写作论文范文模板,关于应用文写作论文怎么写。应用文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1.课堂所教与岗位所用衔接不紧密,动力不足高职学生写作基础薄弱,能力不高,本应当努力补足短板才是,可事实上学生对应用文写

学习

伍迪·艾伦影像艺术风格解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伍迪·艾伦影像艺术风格解析,内容包括伍迪艾伦摄影师,伍迪艾伦作品风格。【摘要】伍迪・艾伦共创作了四十余部电影,并凭借其独特的影像特色被公认为电影作者。他的影片始终围绕着对人生意义这一主题的讨论,辛辣地揭示了现代生

学习

胡德平:顺应时代潮流的软实力

阅读(12)

在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上,需要“创新的胆识”,“必胜的信心”,这也是一种软实力。危及世界各国的金融海啸不到一年,似乎已悄然退潮。世界经济秩序由此安全了吗?如果一个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或者没有水落石出的事实出来讲话。我想,我们每个

学习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内容包括汪曾祺经典语录书法,汪曾祺印谱。韩大星与崔自默已是当今颇有名气的书画家、篆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都曾应邀为汪曾祺治过印。韩、崔两位都是河北人,彼此也认识。当时一位三十出头

学习

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情怀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情怀,内容包括苏曼殊的情话,苏曼殊的落日。[摘要]苏曼殊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传奇与矛盾色彩的人物,他厌倦尘世曾数次剃度,但是身披袈裟的他内心却没有皈依佛门,他不遵守佛门戒律,放荡不

学习

零用钱怎么花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零用钱怎么花,内容包括零用钱该怎么花征文,零用钱该怎么花的模板。大家好!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我发现每周五下午放学,学校门口总会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卖部里挤满了学生,他们有的从身上掏出一元、两元购买方便面、汽

学习

十大垃圾食品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十大垃圾食品,内容包括十大最脏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十大排名。一、腌制类代表:酸菜、咸菜、咸蛋、咸肉为什么:1.含三大致癌物之一:亚硝酸盐2.在腌制过程中容易滋生微生物3.影响粘膜系统,易得溃疡和发炎,对肠胃有害神马都是浮云:泡菜

学习

童心未泯地解读《童趣》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童心未泯地解读《童趣》,内容包括童趣盎然童心未泯意思,童趣盎然和童心未泯。一、三种阅读心态:儿童阅读心态、成人阅读心态、童心未泯的阅读心态1.理论引入如何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尽管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在孜孜不倦

学习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内容包括孔乙己为什么叫孔乙己,鲁迅的孔乙己全文。《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一篇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力作。其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

学习

“莆田系”败走上海博爱医院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莆田系”败走上海博爱医院,内容包括莆田系医院曝光是哪一年,莆田系医院事件是哪年。莆田人为什么可以从电线杆贴小广告发展到这么大?因为这方面的管理有很大的缺陷。就像闯红灯,一个人过去了,没事。就会有很多人跟着过去《

学习

BPO,跟单信用证结算的终结者?

阅读(23)

BPO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贸易和结算支付方式,SWFIT组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在2011年会上宣布:BPO是创新性工具,将使进出口商和银行一道更好参与国际贸易,降低风险同时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较之于跟单信用证,BPO有何优势?BPO能引起国际贸

学习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阅读(22)

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关键词:散文艺术余秋雨,作为学者散文创作的一员。其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

学习

秋天散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散文,内容包括秋天散文集全集,秋天散文。雨落成诗流年,匆匆划过;八月炽烈的骄阳早已不再,九月诗意的月光在轻悠曼妙的白云间飘忽而去,十月,恰如一泓清泉湍湍而流,漫过草丛,激荡着云崖水畔,蜿蜒在人们的心间;十月,诗意的季节,也是爱

学习

黄裳先生和他的散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黄裳先生和他的散文,内容包括黄裳散文诗,黄裳最好的一篇散文。一代散文大家黄裳先生离去,令人殊觉悲痛。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已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八十余年的文学传统,一种优美的文体和那脍炙人口的文章风格,将永远消逝·从他去世

学习

史铁生散文范文

阅读(31)

史铁生散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史铁生散文倾诉体式史铁生作为当代一个卓有特色、富有成就的纯文学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思,创新了当代散文,同时也创新了散文的体式。史铁生的散文对众多散文的体式兼收并蓄,融为一炉。他的散文

学习

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对其散文的影响

阅读(22)

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孟子》不仅是思想史上的巨著,而且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著作。《孟子》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傲然儒者的气魄与风度,散文也个性鲜明、富于气势,具有以气制胜的突出特色,是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散

学习

散文诗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散文诗,内容包括致青春第一人称散文诗,致青春散文诗文案。我不敢说说青春是什么,我只想说青春像什么。——题记青春就像一根划燃的火柴,拼命的燃烧,最后只剩下一堆灰烬,风一吹就散了。青春就像一支钢笔,不停的书写,直到耗尽最后一

学习

巴金的故事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巴金的故事,内容包括巴金的随想录全文,巴金的家全文。一个睿智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可敬的人――巴金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一颗现代中国的良心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个复兴中民族的沧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