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孟子》不仅是思想史上的巨著,而且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著作。《孟子》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傲然儒者的气魄与风度,散文也个性鲜明、富于气势,具有以气制胜的突出特色,是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孟子 浩然之气 散文影响
战国时代复杂而激烈的现实斗争为那些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所以一个个都充满自信、个性张扬、性格鲜明,孟子则是这个社会群体中形象性格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的散文同样富于情感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意识与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
孟子的个性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非常注重内在的精神人格修养。《孟子·公孙丑上》就记述了孟子与公孙丑之间一次非常著名的谈话: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①他在回答公孙丑“老师你最擅长的是什么?”的问题时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对他所说的“浩然之气”做了细致深刻的说明。他说这种气最博大、最刚强,持之以恒地去培养它、一点都不要伤害它,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而无处不在。这种气,必须与“道”和“义”相配合,没有“道”和“义”,它就会失去力量。这种气是正义的长期不断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一点正义所能得到的。只要你有了一点愧对良心的行为,它就会受到伤害。概括起来可以说,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是博大刚强、压倒一切、包容一切的正气;它以人间道义为内涵、为灵魂;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在人的内心深藏、滋养,他只有通过长期的、恒久不变的追求才能得到。这些都体现了孟子对精神完美、人格高尚、凛然正气的内在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此,孟子还有许多更为具体的阐述和说明。《孟子·尽心上》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②P309拥有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民,这是一个君子的追求,但这还不是他最乐于追求的;居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也是君子所乐于追求的,但是他的本性也还不在这里。君子的本性是仁义礼智深深扎根在他的内心,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它表现在颜面上是温润醇和。它还会表现在肩、表现在背,以至于手、足、四肢,那不用你说,别人都会一目了然的。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人格修养会成为一种气质,也会无法掩饰地体现在他的一言一动之中。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说他认为他就善于把他所认为的那种最博大、最刚强,充满于天地之间而无处不在的正气,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滋养、细心的呵护而内化成自己的精神气质,而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也会无法阻挡地外化于他的手、足、四肢,一举一动之中。
《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他的一身正气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③P141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志向、坚如磐石的人格追求、昂立于天地之间的大丈夫形象。它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也成为多少人的精神导引和人格楷模。也正是因为他所具有的这种浩然正气,使他对自己、对人生都充满自信,也使其蔑视强权、蔑视富贵,在面对那些诸侯、面对那些大国之君时也能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压倒一切的气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正是这种气概和自信的表现。孟子的一生,是坚定不移的追求理想的一生,也是充满艰辛、充满坎坷和曲折的一生,但凭着这种浩然正气,他始终以乐观自信、坚定执著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一切。
这也就是我们在孟子散文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孟子的精神风貌、孟子的人格魅力。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序》中所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正气歌》也赞美了这种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可以看出,《孟子》一书虽属中国古代说理散文中的名作,它不但发慷慨之高论,抒激昂之情怀,而且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孟子形象。如果说《论语》中着力塑造的孔子体现出一个长者应具有的稳重风范,其身上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与温柔敦厚的师者形象成为历代圣贤的楷模,那么《孟子》则塑造了一个志高气盛、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大丈夫形象,所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拥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的典范,而这也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及其论说风格。
孟子极具个性、极其自负、极为自信,他蔑视权势地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当权者面前始终保持着一个傲然儒者的气魄和风度。这种个性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使他的散文个性鲜明、富于气势,具有以气制胜的突出特色。
有人说,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宋人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就文章整体风格来说,“其锋不可犯”确实是孟子文章的特点之一。《孟子》七篇,锋芒毕露,爱憎分明,感情洋溢,一气呵成,了无滞碍。讲道理时,或则设喻精巧,启人深省;或则咄咄逼人,势不可当,一击致命,常常令与其对话者“顾左右而言他”。
文如其人,《孟子》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孟子的精神人格决定了孟子散文的风格。首先,孟子自信真理在手,正义在胸,所以说起话来总是理直气壮,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孟子与孔子的谦卑形象不同,他经常以圣人自居。他抱负远大,自许甚高,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又说:“我欲正人心,息邪说,放***词,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很显然,孟子自认为拯救时弊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这种具有“铁肩担道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正是孟子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使得他即便在国君面前,也绝不低腰媚俗,处处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当孟子直接告之只要“保民而王”便可成就霸业之后,很显然齐宣王在孟子的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显得极不自信,试探性地问他:“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见孟子在齐宣王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了。比起孔子来,孟子的儒者入世精神更为张扬与外放。
其次,孟子人格***,对于肉食者、对于权势富贵,则傲然地给以藐视:“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④P339(《尽心》)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那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形象,视钱财如粪土,视荣华为寇仇,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确实是孟子***的人格精神中最为人景仰的部分。虽然他强调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以“礼”为基础的王道统治,但绝非是要以物质财富的占有为等级划分的基础,而应是人格境界。即便是贵如帝王,孟子也是一样不放在眼里,如:“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孟子·尽心下》甚至直接批评梁惠王说:“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他批评那些大国之君是毫无顾忌。而当公孙丑问道:“何谓也?”孟子则是指陈其罪恶做出回答和说明:“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敢于如此评论当权者,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极其少见的,更何况是指名道姓地批评?
在权势富贵面前,孟子不是匍匐在地的奴仆,而是卓然耸立的伟人。儒家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完善的理论,在孟子的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这种精神人格,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使人处处感受到富于气势,从而以气制胜。如《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文章谈锋似刃、气势如虹风格的最典型代表。由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始终是一种居高临下、占据主动的姿态,一路穷追猛打,夹***带棒,讽刺挖苦,游刃有余,表现出一派无可抵挡的气势。而齐宣王则是处处被动,穷于应对,尴尬之状、狼狈之态时时可见。一个大国之君应有的气魄和风度在他的身上荡然无存。
孟子的“浩然之气”充盈着强烈的道德情感,是《孟子》散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和贡献,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爱憎热烈的情感和孟子***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知识分子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也使孟子的论辩散文说理曲折尽情,文字跌宕多姿,大有河出龙门,锐不可当之势。一个雄辩家的气概,贯乎全篇,使其散文具有气盛言宣的特点。这为后世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唐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对其散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