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以14亿票房成就了开心麻花团队的电影创作,随之成为了国产喜剧电影的一个新标杆。最近上映的电影《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创作的另一部喜剧电影。电影上映之初,打着接班《夏洛特烦恼》的宣传口号,基于观众对开心麻花电影的好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以戏谑和黑色幽默为主要元素的电影《驴得水》,出于对人物性格塑造和剧情的需要,在言语表达和表现上毫不避讳,大胆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产电影在讽刺喜剧的路上所作的新尝试。
一、 话剧走向大银幕的积极尝试
电影《驴得水》的拍摄并非一蹴而就,导演周申就曾提到过《驴得水》剧本的形成。他是在一次和朋友闲谈中,听朋友讲了一则故事,从而迸发灵感创作出的剧本。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学校养了一头驴用来驮水,可是没有人愿意出钱养这头驴,当然也得不到***门的拨款和扶持,于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想了一个办法,以“吕得水老师”的名义申请了***的财***拨款,用“吕得水”的工资来养驴,改善教师们的生活状况。这就是导演灵感的来源,当然也成为了电影发生的故事背景。在电影拍摄之前,导演就先把《驴得水》改编成了话剧。相对于电影来说,话剧的成本较低,周期较短,不需要拍摄和剪辑,因此,在这部电影成型之前就有了同名话剧《驴得水》。看过话剧《驴得水》的观众应该知道,话剧的场景设置相对单一,在狭小的空间里表现丰富的剧情,只能依靠演员夸张的语言和极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相对电影来说,话剧整体上会给人较为夸张的视觉效果,由于演员和观众的近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和观众的距离感,因而更富于感染力。但是近几年国内话剧始终未能摆脱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对观众而言消费成本较高,大部分话剧还是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电影《驴得水》在整体结构上大体承袭了话剧,而电影《驴得水》却较好地规避了话剧消费成本过高的问题,因而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与话剧采用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剧情不同,电影则能够通过快速转换机位以及后期剪辑让剧情更加丰富和深入,因而更为真实和自然。对于话剧的环境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电影则能更好地规避开来。《驴得水》在话剧演出阶段,每次演出的剧本细节都会有些许变化,最后才形成了这部电影。
与大部分国产喜剧不同,电影《驴得水》没有局限于追求表面的喜剧效果,而是尝试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农村教育”的题材本身并不少见,但是大部分关于农村教育题材的电影都非常小众,因其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而很难达到商业电影需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驴得水》却打破了这一限制。从本质上来说,《驴得水》的题材也是关于“农村教育”,同样具有高度写实性,但是导演却巧妙地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了民国。电影一开始就在银幕上赫然写着“1942年”字样,为何要设置在民国?民国本身就是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很多匪夷所思事情的存在和发生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影片中出现的道具和场景以及年代设定很容易让观众看到姜文《让子弹飞》的影子。巧合的是,《让子弹飞》和《驴得水》中都出现了极富性格特色的官员,这是两部电影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地方。《让子弹飞》中随意买官卖官、、草菅人命的官员和在《驴得水》中官员能明目张胆的说出“大不了出了事,我换个地方继续当官”的话,实在发人深思。《驴得水》是一部喜剧,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部讽刺剧,只不过借助喜剧的外衣淡化了它的讽刺意味。“说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方式,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为什么一个笑话还能让观众“哭”,恐怕还是在于电影本身透过光怪陆离的复杂社会和人性善恶传达给我们的内在本质。
二、 直指人心的辛辣讽刺手法
电影《驴得水》作为一部讽刺喜剧,导演拍摄的初衷却不简简单单地将其拍摄成一部让人捧腹大笑、无关痛痒的路边喜剧。相反,喜剧的模式只是为了剧情和内涵的需要进行的商业化包装。虽说电影的审查环节非常严格,但是电影《驴得水》还是得以保存了原貌。电影中,公然出现了很多性暗示和暧昧的言语,这些国产电影中的“”,却在《驴得水》中原样保留,毫无删减。很显然,这些都是出于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如若删减,那么人物的性格特征将会丧失最精彩的部分。
张一曼(任素汐饰)的言语暧昧和性暗示部分可谓将整个人物塑造地入木三分。她行为放荡不羁,和很多男人有染,用她自己的话,是个男人就可以,就连假扮吕得水老师的铜匠也被她彻底“睡服”。电影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位崇尚个性***的知识女性,虽然她行为放荡,但在很多观众看来,却甚是真实和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气息。在她身上,观众仿佛能看到五四新知识女性的影子,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倍感亲切。后半部分的张一曼被铜匠羞辱毫无反抗之力的环节,也让观众在悲叹人物悲惨境遇的同时,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子君的形象。同样是受过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同样为了自由抛弃一切,同样向往自由不羁的生活,冲破藩篱义无反顾,却在欺凌时忍辱负重,甚至苟且偷生。在《驴得水》中我们看到了《伤逝》的遗留,看到的是站在旁观者角度对张一曼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深入剖析,知识分子的软弱和妥协在电影中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表现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时,导演运用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通过电影语言的多义性,从而使得整部影意象更为深刻和富于内涵。电影语言虽然不及话剧语言夸张和富于张力,但是通过特写和人物面部细微的表情和动作,使得电影语言的涵义更为深刻,可以更多地还原和再现原著小说和编剧的语言审美。在周铁男和孙佳佳争吵的情节中,二人争吵的话语情节是整部电影言语涵义最为丰富的情节之一。“响声散不是给人吃的吗?你还真把它当人看啊!”(周铁男语)“得水,是我把人给教坏了”(孙佳佳语)。校长的女儿孙佳佳和青年教师周铁男是整部电影中最为新鲜的血液,二人开始曾为了驴得水的事情有小摩擦,到***特派员检查“吕得水老师”事件开始,二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导演在电影中故意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这两句看似无意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时,本身就是出于对整个“吕得水事件”的嘲讽。电影一开始,孙校长在全体教师的面前高喊,他们四个人来到这个地方的目的是拯救农民“贫、愚、弱、私”,在整个“农村教育实验”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称受到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表现出的贪婪、自私、虚伪和软弱。与其说要拯救的是农民,不如说先拯救他们自己。导演对反讽艺术的娴熟运用,让观众在整部电影中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是能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国产喜剧电影一直想尝试却从未达到的讽刺高度,而影片《驴得水》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 黄土高原上的人性悲歌
电影《驴得水》有许多成功之处,其中之一就是选取故事发生地点的成功。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总会给人一种苍凉悲怆的感觉,但就电影审美效果来看,越是远离观众生活范围和视野的环境,观众的好奇心也就越强,也就越能激起观众探求的欲望,而不至于在当今目不暇接地电影欣赏中产生审美疲劳。从电影镜头切入的第一个场景开始,广袤的黄土高原,干旱缺水的艰苦环境,必然会造就当地人独特的性格――勇敢、坚毅、憨厚。但是在面对同一问题,关乎自己私欲的问题上,所有人就都成了一个样子,外表只不过是个掩饰的面具而已,它只会让看起来善良憨厚的人在撕掉这层面具之后变得更加面目狰狞。土生土长的铜匠到学校修响铃,却意外遇到***特派员调查“吕得水”老师的事件,因此,老实本分的铜匠被连夜洗澡化妆,摇身一变成了“吕得水”,在照相问题上担心自己照相之后就会短命的铜匠死活都不肯做出退让,却在张一曼的“睡服”下,成了这出“农村教育实验”的配合者。被原配老婆发觉他在外有女人,闹到学校时,被张一曼说是牲口时,恼羞成怒,进而撕破脸皮,仰仗特派员的权势对张一曼进行百般羞辱。整部电影最为压抑的情节就是本身憨厚的铜匠因爱生恨,对张一曼进行言语和身体上羞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黄土地的铜匠为何一夜之间就变了?人性本身的自私,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再多的面具都会顷刻撕破。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成为铜匠改变的导火索――知识改变了铜匠的命运,知识教给铜匠如何用更“文明”的方式羞辱别人。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第一次送铜匠离开的时候,校长送书给他,并告诉他“有教无类”,铜匠回答:“我一点也不累。”大字不识一个的铜匠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但是当他羞辱张一曼的时候,却完全不像以前的他,因为他对知识的渴望,抑或是出于改变命运的希冀,他进步惊人。掌握知识后的铜匠变得更加犀利和狰狞,因为他已经懂得如何用“文明”方式羞辱别人。而之前塑造的憨厚形象也在羞辱张一曼时轰然倒塌,不复存在。
电影中另一个经典人物――裴魁山的设置,使得整部电影批判意味更加浓重。裴魁山是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与张一曼的相处过程中,喜欢上了她,但是当他在张一曼“睡服”铜匠的门前站了一晚之后,他彻底变了,变成了一个毫无人情温暖可言的人。对他而言,利益至上,裴魁山有一句经典名言:“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只有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才能说出来。更加深入地透析别人,裴魁山比谁都在行,但也正因为如此,在谩骂张一曼的时候,他才能句句将张一曼至于死地,伤害地体无完肤。在裴魁山的相关戏份中,我们看到了《驴得水》电影中激烈的戏剧冲突,毫不留情,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大夏天还穿貂皮大衣的裴魁山,一方面因为身体虚,所以并不觉得热,另一方面,他因为内心冷漠完全隔^了人间温情,知识分子的自私、贪婪、歹毒在他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表达。
电影中几位怀揣教育梦想的“教育家们”,从一开始造假谎报时就注定他们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人性的必然。人有知识,有思想,看上去远远高于其他动物,但是越有思想的人类就越容易迷失自己。就连电影中看上去充满正义感的周铁男,在面对***子儿时,铮铮铁骨的男儿正气瞬间丧失,跪地求饶、乞求活命的样子让人唏嘘不已。电影《驴得水》只不过是将千千万万个人的人性高度浓缩在这几个知识分子身上,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守住人性底线的人究竟能有几个?无疑,电影给了我们答案――关于人性的一曲悲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驴得水》:突破国产讽刺喜剧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