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戏剧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以来,就以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和喜爱。其中,东北喜剧小品作为戏剧小品的一支更是独树一帜,不光在人们日常的文娱生活中,更是在大型文艺晚会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东北喜剧小品中风趣、幽默的经典语录也迅速成为某一时期的流行词汇。东北喜剧小品为什么能在舞台上盛演不衰,让全国观众一笑几十年呢?这已经构成了一个值得戏剧家们认真研究的文化大现象。以下笔者从东北喜剧小品创作的风格、人物刻划、语言设计等方面漫谈几点体会。
一、东北喜剧小品创作平凡新奇、贴近生活
1、平民化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模式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
喜剧小品所表现的人物和事物来源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现实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幽默,一件凡人小事都能成为喜剧小品创作表演的对象。东北喜剧小品的演员和创作群体大多来自基层,更多的来自农村。东北的黑土地不仅培育了他们质朴、诙谐的性格,而且赋予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内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对这片黑土地深深的爱,融入了对普通百姓的真切关怀。他们选取生活的角度是平视,而不是俯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小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基本是勤劳、善良的普通农民和城市平民形象,小品题材也都选取老百姓愿意听、愿意看的事。如《昨天、今天和明天》通过对白云、黑土这两位来自东北农村的老夫妻的塑造,展示了新一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三鞭子》、《拜年》中所塑造的基层干部形象,就是老百姓所期待的,身为父母官就要为百姓多办好事办实事。正是这种平民化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模式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2、针砭时弊的讽刺使观众积郁的情绪得到宣泄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人们心怀不满和怨气。历数东北喜剧小品中的精品佳作,大都是通过平凡百姓的日常琐事,以讽刺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最关注的负面社会现象为主题的。如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讽刺了超生现象;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了酒店造假;《如此包装》讽刺了疯狂包装;侯耀文、黄宏的《打扑克》,讽刺了官场怪象;赵本山、范伟的《卖拐》揭露了生活中的骗术。这些小品的创作或是反映不良现象,或是揭露社会痼疾,亦或是展现人性缺点,这种针砭时弊的讽刺,鞭挞了丑恶,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去,似乎在小品中找到了原汁原味的自我,观众看了解气,积郁的情绪便得到宣泄,使种种压力和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和舒缓,从开怀大笑中享受一种满足感。
3、弘扬道德之美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东北喜剧小品不仅是在单纯展露东北人小奸小滑、滑稽可笑的一面,它在笑声里注入了道德的元素,它的魅力还在于其中蕴含着人类的道德意识、道德评价和审美准则。如《将心比心》中高秀敏塑造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朴实善良、拾金不昧、“信良心”的大妈形象,她以自己的行为教育了人们,“做买卖,价格可以打折,做人,这良心不能打折”;《红高粱模特队》歌颂了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告诉了人们:“没有劳动,人吃啥?穿啥?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劳动者是最美的!”;《送水工》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留学的儿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含辛茹苦,不得不在儿子突然回国之际,租了前来送水的赵本山,请求他做临时爸爸,充满深情地赞扬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捐助》虽写钱紧因操作失误,错将自己和亲家的三万元捐助给贫困大学生,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误解,但它赞扬了农民对文化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如今,日常生活中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大,隔膜较多,存在信任危机,有感受和体验也不愿互相交流沟通,小品便通过特殊的艺术方式与观众成了知己,与其进行心灵互动交流,使观众的甘苦得到倾诉。
可见,东北喜剧小品具有集教育、认知、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有对人生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这一点适应了广大观众审美情趣的需要,也适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东北喜剧小品的审美教育的功能。
二、东北喜剧小品人物刻划生动
戏剧小品是靠角色代言的,剧中的人物必须要有个性,要避免平面化,突出典型性。典型性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是一个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不多见的人物,却又十分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要让人看了觉得可爱、可信、鲜活生动、活灵活现。
1、通过典型的漫画化的造型刻划人物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喜剧小品产生的艺术土壤,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也被融入东北喜剧小品,如今,喜剧小品的角色造型之丑已经成为经典。比如潘长江头上的“一撮毛”,宋丹丹的“豁牙缺齿”,赵本山总是带着那顶“旧蓝帽子”,范伟的“傻乎乎”,小沈阳的“不男不女”,刘能的“口吃”,早已给观众留下快乐而深刻的印象。这种漫画化的人物刻划手法更易于在短时间内造成热烈的剧场效果,有效地抓住观众的兴趣,产生轰动效应。对于自身的“丑”,喜剧小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也毫不吝惜地自嘲或调侃他人,比如潘长江自称“袖珍男子汉”“浓缩的都是精华”;宋丹丹称赵本山长了一张“鞋拔子脸”,赵本山则故作严肃地纠正“是正宗的猪腰子脸”;小沈阳嗲声嗲气,还自称自己是“纯爷们”。他们这样的自嘲和调侃非常自然、轻松,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缩短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愉悦感顿增。可见,东北喜剧小品中丑的造型是一种传达快乐的媒介,是沟通人与人情感的剂。
2、通过不完美的性格刻划人物
东北喜剧小品演员除了以“丑”之颜面出现,塑造的角色性格也是有瑕疵的。喜剧小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着普通人的优点与毛病,如《手拉手》里的小商贩、《卖拐》和《卖车》里的“大忽悠”、《打工奇遇》里的酒店老板、《如此包装》里的艺术总监等,这些人或是倒卖伪劣产品,或是弄虚作假,他们的性格体现了人性中要面子、小奸小猾的一面,但他们的“追求”都以失败告终,让观众伸张正义的心理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喜剧小品中还有另外一类性格存在缺陷的人,如《小崔说事》里“恳请央视封杀我”的白云,《超生游击队》里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策而四处流浪的超生夫妇,《红高粱模特队》里轻视劳动的范导演,《送水工》中租丈夫的母亲,《捐助》中非要说出真相的钱紧的亲家,《不差钱》里将主持人老毕半路截留的爷爷等。这类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他们本性善良,不会伤害别人,但是他们身上的一些小缺点经过艺术夸张滑稽地展现出来,令人忍俊不禁。
三、东北喜剧小品语言设计巧妙
小品是表演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戏剧小品篇幅短,表演时间短,人物也少,背景简单,艺术效果的产生必须快,这就要求戏剧小品的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极具冲击力。东北喜剧小品表现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使用的语言是草根气息较浓郁的民间语言,有一种原汁原味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东北喜剧小品在语言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追求逼真,融方言、歇后语、俚语、俗语、成语、时尚语于一体,并进行创新和改编,创造出一种具有鲜明戏剧特色的“杂语”。
1、俚语诗词的巧妙使用
东北喜剧小品是以二人转为母体,在创作上以东北二人转的“说口”延伸为小品的对话和独白,将人们熟悉的民间传统语言中的古诗、民谣、成语、俗语以及广告语、名人名言等加以改编,产生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如小品《策划》中“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卖拐》里的台词“忽海无涯,回头是岸”等等,不仅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成为了广为留传的时尚另类语。也有对古诗的改编,如《送水工》精彩台词“床前明月光,玻璃爱上霜。要是不勤擦,只好自己脏。”有的还运用富有韵律和节奏的顺口溜,如《钟点工》中宋丹丹说“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儿唠嗑。”;《卖拐》中赵本山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东北喜剧小品中适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做点缀,改变了生活语言的形式规范,改变了小品语言的艺术限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歇后语的巧妙使用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经改编后的歇后语运用到东北喜剧小品中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似曾相识又新奇的感受。如在《拜年》中,听说“范乡长”变成了“范县长”,赵老蔫紧张地说:“完了完了,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通过谐音歇后语,把赵老蔫那种虽然慌张却不失机智,仍然满口俏皮嗑的农民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还有赵老蔫的四句“自制歇后语”:“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这些诙谐幽默的歇后语和俏皮话运用在东北喜剧小品语言中,极尽语言搞笑之能事,增加了小品的趣味性。
3、超乎常规词语搭配的巧妙使用
东北喜剧小品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违背词语运用常规,改变词语本来语境或通常搭配。虽然在语法上不禁推敲,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超常的搭配形式,使东北喜剧小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大叔在向大妈道歉的时候说:“把我们家男女老少,东西两院议员都找来开会要弹劾我……后来经过全家人举手表决,大家一致认为让我赔礼道歉。”这句话中有很多词都是用词不当,像“两院议员”、“弹劾”、“表决”等都是一些***治术语,不应用于家庭琐事,可大叔却很自然地用在这里,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在《三鞭子》中,赶车老汉说:“别说你开车不合格,你长得就违章了”。“违章”一词原本是和交通法规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的长相,不合乎语法,听起来滑稽可笑,但在这里正好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东北喜剧小品在创作风格、人物刻划和语言设计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小品的奇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观众的期待值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东北喜剧小品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活力,在不断创新中开拓东北喜剧小品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文化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