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井关是古太行关上重要的聚居点,也是古代晋豫通道上的重要关隘,呈线形空间布局形态。以山西省泽州县天井关历史文化名村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线形聚落空间形态以及散布其间建筑的空间组织、结构形态、视觉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天井关;防御聚落;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历史建筑
Abstract:Tian Jinguan, distributed in the line-space form, is both an important settlement of people on Tai Hang Mountain Pass and a significant pass on the channel between Shan Xi and He Nan province in ancient China. This thesis, tak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 of Tian Jingguan ( in Ze Zhou county in Shan 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ake some simple analysis and research work on its settlement spatial form and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s` spa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forms.
Key words:Tian Jingguan;defensive settlement;settlement shape;houses;historic buildings
中***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8-37(7)
1 天井关地理环境与格局
1.1 天井关概况
天井关村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内,位于晋城市南部,距晋城市29公里,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天井关村西侧有晋沁省道经过,南北有晋济高速公路穿过。村落位于太行山顶之山脊上,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平面呈哑铃状,中间最窄处仅50米,南、北最宽处约250米左右;北、南两个制高点分别为961米和950米(黄海高程系),制高点周边已开发为旱田;东西为深沟,形势险要。古街呈S形贯穿南北,街道古老而破旧。天井关最高峰为擎关顶,海拔960米。擎关顶东西,雁翅状展开了两条断头山梁,东边的叫老龙头,西边的叫伏虎岭。二岭之上均有尺许高的土堎规则地伸向岭端。老龙头上有近800米的石墙,形如围起来的寨子,是天井关古战场遗址。擎关顶内有片开阔地,据说为古代兵营旧址。天井关村整个地形犹如一条卧龙,龙头位于老龙头,龙尾位于老龙弯,四条龙腿分别是四个岭,伸展在四方,古战场遗址是龙须,天井关村位于龙脊上。全村共有两个自然村,天井关村和沟底村。村内共270户,约1100人。全村耕地1100余亩,以农为主,发展有养殖业、运输、餐饮等副业。非农从业人员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97%,人均收入约4000元。优越的区位,特色的产业,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天井关村地方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多元的文化体系和别具特色的明清村落的堡寨形式。村落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宗教建筑、防御建筑、传统民居、传统街巷、古树名木、民俗活动等,真实反映了天井关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
1.2 历史沿革
天井关村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孔子回车”之地(***2,***3)。天井关已有2000多年历史,秦以前称天门,西汉始置天井关。唐称太行关,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改名雄定关,金哀宗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复名天井关,元称平阳关,明清又复天井关。天井关,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歆的《遂初赋》:“驰太行之严防,入天井之乔关”。天井关夏、商、周时期属冀州。春秋属卫。战国初属韩,后属晋。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复归韩。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天井关属上***郡高都县。两汉因之。三国时,属曹魏辖地。两晋因之。南北朝时,高都改称建兴郡,始属西燕,后属北魏。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建兴郡改称高都郡,移治今晋城市区,后移治高都(今泽州县高都镇)。县隶移治不恒,天井关属高都县如故。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郡的建制,以州辖县高平郡改称泽州。天井关属丹川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7年),泽州改名长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天井关泽潞节度。五代初,泽州归后梁,继属后周,天井关随属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太祖亲征李筠,陷泽州,天井关属宋之泽州。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宋英宗治平年间,复晋城县,天井关属晋城县。金宣宗元光二年(蒙古太祖十八年,1223年),改泽州为忠昌***。置节镇,天井关属忠昌***。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忠昌***,仍名泽州,隶平阳府,其间,改天井关为平阳关。明太祖洪武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撤销晋城县,辖地归泽州,隶平阳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泽州直隶山西布***司,天井关恢复原名,属泽州。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府,隶冀宁道,原州辖地设风台县,天井关属凤台县。 民国三年(1914年),废泽州府,改风台县为晋城县,天井关晋城县第四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阎锡山实行“村本***治”,改里甲制为行***编村制,天井关改为行***村。抗日战争时期,属晋沁县(初称晋南县)。 1949年8月14日,晋城市撤销,并入晋城县,属长治专区。其间天井关仍属晋城县。1956年、1958年均为拦车乡。1985年4月30日,经***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升晋城市为省辖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天井关、拦车属晋城市郊区晋庙铺镇。1996年10月,经***批准,撤销晋城市郊区,设立泽州县,天井关属泽州县晋庙铺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山西泽州天井关聚落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