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白艳波(1987-),女,陕西榆林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1级历史地理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摘 要:灵渠,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属中国最古老运河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目前不少学者对灵渠水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四方面进行了灵渠的水利史研究回顾。
关键词:灵渠 水利研究 回顾
中***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灵渠,古称秦凿渠,又称零渠、陡河或兴安运河,秦史监禄于公元前214年为输运***粮而凿,位于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属中国最古老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水与漓水两条河流,将长江与珠江连接起来,成为了历史上中国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之间的最主要的水路交通要道。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南渠、北渠、铧嘴、大小天平、秦堤、陡(斗)门、堰坝、泄水天平、水函等。灵渠的修建福泽了沿岸地区的人民,为他们提供了充沛的农田灌溉用水。鉴于灵渠工程的复杂与巧妙以及灵渠在中国乃至世界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学者们一直将其列为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灵渠的研究成果颇丰。
对于灵渠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三,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四,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
一、灵渠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关于灵渠的记载,自古有之。目前关于最早记载秦凿灵渠这一史实的资料可见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八:“……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君吁宋……”。东汉高诱注《淮南子》,称监禄所凿之渠是沟通湘水离(漓)水之渠,故此可知即为后来的灵渠。此后历代的地理志,当地的地方志及文人文集等多有灵渠整修与扩展的相关记载。《桂州重修灵渠记》记载道:“……乃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舌,番禹贡,尧化也……”。这是唐人鱼孟威对灵渠的历史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唐兆民花费约30年时间于1982年编写出版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从源流、凿渠、修渠与用渠及其他四角度入手,将先秦至民国时期的灵渠资料进行了汇编与考订,指出许多前人以误传误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与水利学会合编的《灵渠考察文集》记录了灵渠主要工程设施测量成果,海洋河与灵渠流量实测成果,灵渠大小天平工程勘测报告。黄继聪的《今日灵渠》介绍了建国以来灵渠的整修情况,概述了灵渠的灌溉事业与旅游事业,对***后到八十年代间水利水电部门、文物部门、城建部门向灵渠的投资情况进行了汇总。
二、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
相对于灵渠历史资料多集中于古代而言,灵渠工程的分析与研究则多出现在近代以后,且研究成果多出自专业的水利工作者,他们大多从历史和工程技术角度着手加以探讨,以期为日后的水利建设、科学决策及正确***策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1985年《广西水利水电科技》第3期收录了水利部工程师郑连第的《灵渠工程及其演进》,该文从渠首、渠道、工程建筑、灵渠的古代形态四方面对灵渠工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文章的第二部分依据时间顺序,划分为水利工程的创始、发展和完善、维护使用三阶段,简述了灵渠工程的演进。后郑连第又几经现场考察、收集资料,撰写了《灵渠工程史述略》一书,该书在《灵渠工程及其演进》的基础上对灵渠的建筑物作了更为具体的介绍,同时增加了对灵渠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作用、灵渠的管理、抗日战争时期改造灵渠计划等问题的阐述与考证。1985年,广西水利学会水利研究会组织了有测量、地质、水文、水工、航运、历史、考古、文学、兵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对灵渠工程进行的综合考察。考察队员魏在《灵渠枢纽工程浅议》一文中分析指出,本着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则,灵渠工程在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总体布置、平面布置、坝形的选择、断面结构形式、铧嘴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考察队员吕祖弘的《灵渠的工程地质》对灵渠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渠线和枢纽区的工程地质做了详实的报告。他指出,南渠的第一段(秦堤)和第二段(大湾陡至始安水)边坡失稳的问题较为严重。此外,通过公式计算,吕祖弘认为,关于坝基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对灵渠工程的影响不大,因此,灵渠枢纽建筑物的基础对于低矮的坝较为稳妥可靠。燕柳斌、刘仲桂、张信贵、吴雪茹的《灵渠工程的功能分析与研究》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灵渠工程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功能分析与研究,以促进灵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李都安、赵炳清所撰《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一文,将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情况分为秦汉创建阶段、唐宋发展完善阶段、明清至近代繁荣与转型阶段三时段。
三、历史上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
历史上关于灵渠修渠与用渠的记载从汉代就开始了,尤以清朝记载最多,但都较为零散,八十年代后,就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的整体研究、局部研究、比较研究等渐次出现了。范玉春在《灵渠的开凿与修缮》一文中认为,灵渠的开凿与通航不仅大大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事进程,在开发广西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范玉春重点叙述了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主要由李渤、李师中、乜儿吉尼、严震直、单渭、陈元龙、李秉衡主持的七次修缮。刘范弟在《唐代两次灵渠整修工程略论》中高度评价了李渤和鱼孟威二人主持的两次整修工程。他赞道,李渤创设的大小天平、铧嘴和斗门是灵渠工程史上的首创,奠定了灵渠工程的基本格局;鱼孟威的工程材料的革新,工程主持人选的慎重,工程施工的精细概算对现今仍有重要意义。在《清代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中,林卓才提到,清代的灵渠主要用于运输与灌溉;在维修方面,探究了清统治者不愿自觉维修灵渠的原因与清代维修灵渠在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较之前代更为进步的原因;管理方面,陈述了清朝逐渐制定并采取了一些灵渠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过程。
四、灵渠个别问题的考辩与探讨
关于灵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湘漓源流问题、三七分水问题等,而学界也一直将这些问题视为灵渠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或挖掘资料,或实地考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1、湘漓源流问题, 1986年,苏为典曾在《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中针对出现湘漓同源与异源两种说法的湘漓源流问题,提出了实为河源标准问题的见解。王双怀发表文章《“湘漓分派”说质疑》,指出,湘水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海洋山西麓,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苗儿山,湘漓并不同源。邓锦荣通过实地考察与对科学实测技术的借助,批判了湘漓同源之谬和唐兆民先生坚持的“出一山而分源”说,考证到漓江干流为大榕江――六峒河――乌龟江,正源为老山界,湘江正源应在海洋河的上流东、南源之间选定,此观点收录于邓锦荣发表的文章《湘漓源流辩》中。2、三七分水问题,最早记载于曹学的《阳朔山水记》,“……人知漓水之分于湘,仅得十之三,而不知湘源之分于漓,已得各半……”,显然可知,曹学并不认同三七分水的观点;而苏为典认为,三七分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能出现的,但说成是固定比例是不对的;向黎的《灵渠三七分水问题的探讨》从水文和水力学观点探析,南北渠的过水能力与分水比例有直接关系,“若铧嘴将河宽分为1:2时,可以近似满足三七分水的需要”,理论上三七分水有可能;2003年,专家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三七分水并非恒定值。
综上可知,灵渠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不仅具有运输、灌溉等实用价值,同时,在学术界尤其在中国的水利史研究当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2] 黄继聪.今日灵渠 [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3] 郑连第.灵渠工程史述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4] 郑连第.灵渠工程及其演进[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5,(3).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学会合编.灵渠考察文集[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出版,1986.
[6] 魏.灵渠枢纽工程浅议[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7] 吕祖弘.灵渠的工程地质[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8] 燕柳斌,刘仲桂,张信贵,吴雪茹.灵渠工程的功能分析与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3,(6).
[9] 李都安,赵炳清.历史时期灵渠水利工程功能变迁考[J].三峡论坛,2012,(2).
[10] 刘范弟.唐代两次灵渠整修工程略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4).
[11] 范玉春.灵渠的开凿与修缮[J].广西地方志,2009,(6).
[12] 林卓才.清代灵渠的使用、维修与管理[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13] 苏为典.对灵渠几个问题的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14] 王双怀.“湘漓分派”说质疑[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4).
[15] 邓锦荣.湘漓源流辩[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16] 向黎.灵渠三七分水问题的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科技,1986,(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灵渠的水利史研究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