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源,思是质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是求知欲的表现。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疑问,才能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以便老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下面是我的点滴尝试。
一、学会生疑 敢于质疑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有的同学自以为水平低,问题提得没水平,怕同学笑话,有了疑问也不敢提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其次,教师应多加引导、启发、使之不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生疑”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找到学习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应弘扬人文。对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有些问题也许不如教师的概括那么精确,但是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也不能采用简单的否定方式,而是应把学生提出的不成熟或错误的问题看成是切入教学的最佳时机,把握这种来自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启发他们进一步进行反思、评价、探索。
二、精思质疑 正确设疑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探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应因势利导,紧紧地抓住一个“思”字,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课堂的思路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抓住中心、确定疑点、层层质疑。在具体的诱思引导中,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利用启发手段,精思质疑,可采用以下方法来拨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授之以渔:
1、激趣设疑。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激发兴趣、设置疑问可以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材中一些常识性说明文,如《太阳》、《鲸》、等,内容比较枯燥,必须激趣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更佳。例如讲《鲸》这一课时,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如“鲸是鱼吗,它们如何进食,如何睡觉,如何呼吸……”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当然教师应把发问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以及有思维价值的地方。
2、变序设疑。针对教材中一些叙事的文章,可打破事情发展顺序,先“果”后“因”,把事情的某个重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先引导学生设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等等。这样,让孩子在一系列悬念中积极思考问题。
3、想象设疑。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为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我们可以根据某些教材文完而意未完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即续写课文)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能力。比如《小摄影师》一课就可以设计一些疑问:小男孩给高尔基拍照没带胶卷没拍成,那么后来小男孩怎样了呢?他回去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最后他有没有给高尔基拍成照片呢?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学生思路,使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分析解疑 存疑留趣
常言道,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而解决问题则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学生认真学习、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解疑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从课文里,或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中,找到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提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发表见解,做到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解决。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由于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说,浅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较难的问题材可由教师示范回答,然后指导学生学着回答。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全部解决,要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学贵存疑,“存疑”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去,诱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
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质疑,是创新的开端,质疑,是启智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的给予学生以鼓励,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培植他们“疑”的火花,让其创造性和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得到真正、完美、彻底地发挥。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