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宅院是所有中国人的情结,当宅院和豪宅别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中国古典宅院建筑手法和现代审美倾向相碰撞,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别墅概念――运河上的院子,成为旅居海外多年的资深律师王女士在巴黎、瑞典、伦敦、卢塞恩等地之后的第九个家。
“家的物化表现,可以是一个浓缩不同文化、审美的载体和艺术空间,但是它的深层含义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对我来说,家意味着一个你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感觉平安喜乐的地方,仅此而已。”客厅里坐姿优雅的王女士告诉我们。咖啡在安静的午后飘荡着缕缕芳香,暖暖的阳光里,温馨弥漫。
不凡气质 温馨享受
印象中,国内自有别墅以来向来都是对欧美风格的简单模仿和复制,各种概念和西式元素充斥其间,对国内的气候、环境、文化以及居住者的心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却少有考虑。
曾经醉心于中国建筑文化的王女士告诉我们“去过很多地方,领略过不同风情的建筑艺术,回过头来,却遗憾地看到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人文积淀的古老国度,其建筑文化在别墅领域却长期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直到和这运河边上的院子相遇,才陡然生出初遇佳人的欢喜。
这一切,还得感谢“院子”的建筑总顾问张永和与艺术总顾问艾未未先生。在设计之初,他们就摈弃了豪宅炫耀的商品模式,回归到适宜人居住的“家”的功能,回归人的真实本我。用个滥俗的词,就是建筑以人为本。房屋的设计手法也从盲目西洋化回归到现代本土化。所谓现代本土化,不是对传统中式住宅的***或未经思考的复古,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兼收并蓄,融会中西,并且充分尊重了当今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在“院子”里你既看不到罗马柱,也没有斗拱飞檐,而是简洁大方的立面和屋面直接构成平淡无奇的建筑主体,凸显生活的味道;采用中国传统的城墙灰,更含文化底蕴;千锤百炼的庭院更解读了别墅生活的核心。
当然,仅仅有好的设计思想,没有好的材质,显然不足以提供一个贴心舒适的环境。空中楼阁,从来都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在北京三月的阳光下,我们看到院子的外立面主体呈灰色调,简洁、质朴、沉稳、大气、宁静且富有质感,与北京的传统灰、国际流行的灰色调不谋而合,外墙用了45厘米的保温构造,是吸取了与北京同纬度的加拿大的成熟经验,外立面所用的木头是加拿大产的,是非常好的防腐环保产品,每一块木头上都有北美木业协会的印章。居高望去,院子外墙砖的排列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方法,和天坛及恭王府的外墙砖砌法一样,而砖是产自美国的混凝土砖。一流的材质,及对细节的精致处理,才成就了整座房屋不凡的气质。
“返璞归真不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既关照历史、民俗、美学,又巧妙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新材质,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充分体会中国特色的文化品位,享受到家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王女士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庭院信步,繁花绿柳,雀鸟啁啾,潺潺清流,左右簇拥的是依托运河改造的81000平方米的河堤公园,离居住区步行两分钟就可以到达的水岸长堤可以野炊、烧烤,繁华在手,却挡不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庭院多采用亲人性最强的木平台,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这一切,给了主人一个静谧而安逸的现代桃源。
非常样板的艺术断想
也许有必要来介绍一下这座院子后的灿烂星辰了。
这一串光华四射的名字足以让所有同行黯然失色:张永和(美籍华人)、艾未未(中国大陆)、王永刚(中国大陆)、松原弘典(日本)、龚书章(台湾)、莫玮玮(新加坡)、杨经文(马来西亚)等多位当代建筑的国际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代表统集于此案,在“院子”的建筑空间、立面、色彩、园林景观等环节亲自操刀上阵。
正是因为这些杰出的设计师和他们值得收藏的建筑艺术品,令王女士至今还为自己的选择欣喜不已。
这套住宅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延续中国地域文化,在保有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吸纳东方建筑精髓、强调庭院的感觉,在大户型上凸现出一些民族生活概念的东西,关心的是人怎么生活怎样居住,灵活地将地域的思想融合在空间里。
据项目景观艺术设计总监,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说:“界定景观和建筑、建筑本身的概念和设计时有着独特的居住观念考虑:我们努力追求产品真实的涵义,比如在设计当中尽可能留有客观的空间,运用好逻辑的空间关系,依赖建筑本身的力量,把诉求锁定在生活的一般性上。”
新加坡建筑设计师莫玮玮在运用园林和室内关系的时候,考虑怎样把传统融入现代,把这个观念融合起来,考虑实验性和适用性的平衡,从室内到园林,营造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空间。力求使院落的空间比较规整、比较开阔,在空间的交流关系里不断有精彩的发现。
还有院子五、院子六......院子十二,我们统称为十二大宅。
当周末或某个特别的日子,在王女士家举办私人派对,杯盏举落、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之间,让我们采集那些大师们散落在幽幽草坪上的建筑艺术品精彩片断......
不需要提出客厅或是主卧来说明,只需步入洗浴间,你会看到酷似来自天堂的窗上悬挂着柔软的羽毛,有如诱惑的触角,划过心底欲罢不能的角落;红色地面如流淌着浓烈的红,炫目耀眼,你会想起什么呢?是“春风如酒读书天,小桃红花满山间”?你不禁会生出疑惑,也许真的可以在这里活色生香?
现代主义的理性是钢铁规范的条条框框,家作为逃离公共空间的存在,无疑是心灵***之所,回到家,便是回到天堂。
智趣是一种圆融的境界
“其实‘家’是一道繁简的谜题。任现实怎样物质化,怎样扑朔迷离,夜色弥漫,人总要在一条路上回家。回家是从俗世中回归自我的过程。”朋友圈子里人气极旺的王女士也有另一番宾客散尽,竹下静思的心得。
建筑评论家王明贤说:艾未未更多的运用了当代艺术中极少主义的手法,用感性的色彩***像空间分割与饰物装点,表达了一种对各种不同生活态度的理性思考。学者张颐武说:一个东西你不知道它是干吗用的,它就有用了。妙就妙在此处,正所谓“无用之用”。
“一堵墙,一窗羽毛珠帘,一盆罗汉竹......简单中不正是破解了生活的谜题?”王女士娓娓道来,“进退间的挥洒需要大智大勇;成败间的浅笑需要相知相依;玲珑的破解只需无意于生死的一点,有的时候,智慧并不等于岁月的积累。”
推开门,一览无遗;合上窗,安静幽谧,空间与生活本就是可以调节的。收得住,是一种气度;放得开,是一种幸福。一个屋檐下的彼此在各自***的世界中寻找交集。
在这所定义为“中国制造”的院子里,实现着有限的空间放飞无限的智趣,5.9米的高度极勾动心理空间的延展,拒绝多余墙体对空间的肢解,让意念在***的世界中随性地流淌。初次踏进意味着一次瞬间的迷失,错落的玻璃柱遮挡了常识通路也遮断了对自身固有的认知。
回廊深处,光影交接,无须对镜,发觉左边是你,右边依然是你,而两个不同的身影哪个才是真的你?
一杯茶的工夫,解读院子,解读和历史一脉相承的北京的艳阳天。在物欲的世界中随波,也许金钱并不能满足所有我们对现实的希冀,渴求宁静的心灵也渴求着一种对自己重构。抛开成功的华衣,走过喧嚣的人迹,在通体洁白的“镜”界里重新审视纯粹的自己。
有岸,有竹,有林鸟和粉蝶,周遭的一切就有了中国式的诗情画意。氤氲的水汽外一野的青碧,游离在“岛”一般的浴室里荡涤不属于生活的一切,灵性便寻到了归依。
王明贤评论道:“通宅庭”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而第三境界又是看山是山,就这么一步步地过来,建筑师对于这种建筑艺术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张颐武先生说:“物我两忘”是设计者的镜子,也是我们理解禅意的工具。
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山水间进入禅的意境,也许通透的不只是空间,还有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