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中的议论方式与抒情手法是多元化的,有时借景抒情,有时直接表达,有的是以情入景,有的是托物言志、融情入理等。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让抒情与描写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作家的观点,从而揭示景物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一、《白杨礼赞》的写作特点
文章开头是这样的一句话:“白杨树真的是不平凡,我赞美……”直接进入主题,一句话就统领全文,也给整篇文章铺下了奠基石。文末又是用了“我还是要赞美白杨树!”结尾,可以明显地看出首尾相应的特点,也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得体。作家一直强调“白杨树不平凡”,所以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是从黄土高原开始的,通过渲染黄土高坡的壮美景色来强调白杨树艰难的生存环境,这对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有了这种烘托效果作铺垫才能更好地描写白杨树,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
作者描写白杨树也是煞费苦心,其内在的气质和外观形象,都掺杂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内在的气质主要表现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对外观形象的描写尤为突出,树干笔直、树枝紧紧靠拢以及树叶片片向上。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将外部形象和内在的气质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接着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作者又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情感,于是才有了“这就是白杨树,大西北最普通的树,但他却不是平凡的”这样不同凡响的话语。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散文中最常见的,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将笔锋急转,用了强烈的褒贬对比:“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好女子,确是书中的伟丈夫。”这种对比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阳刚美,紧接着下文用了四个反问句来揭示其象征意义,不仅做到了语言富有层次感,也做到了主题鲜明。文章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融情入理,不仅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抒情与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作者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
象征性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表现思路没有太多的变化,大体上就是以物喻人,达到表现一种精神力量的目的。《白杨礼赞》中就是用白杨树来比喻在***领导下的抗日***民那种百折不挠、荣辱不屈的精神意志。在当时作者所处的***治环境下,只能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创作寓意。如果想把象征手法运用好,首先要找到参照物与被参照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观是笔直的而不是歪着脖子的,同时树干、枝叶以及树皮都是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于是,在黄土高原恶劣的环境中,我们看见的就是抗日***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还有他们那种哪怕残肢断臂也要抗战到底的***意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的是人的思想角度不同,所看见的事物也不尽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物没有变化,只是主观思想的角度变了,这体现为文中那种“花非花”的意境美。
紧接着下文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它的伟岸形象,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如楠木与白杨树的对比。楠木是一种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的物种,而白杨树却不一样,就好比一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和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农村娃,无论立场还是生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楠木与白杨树象征意义不同,所以才能更好地突出白杨树的伟岸、高大以及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对比的效果还表现在在黄土高原上长时间地行驶会让人感到单调与厌倦,但是在后面看到白杨树的时候有突然的振奋,就如白杨树不算是好女子但绝对是伟丈夫,都是为了给下文作完美的铺垫,让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表现美。其中四个“难道这就是……意志?”的反问句成了画龙点睛之笔,一层层地揭开白杨树神秘的面纱,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深入,起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
最后,我们还能看到一种绘画的表现技巧,文章开篇就用了黄土高原一马平川的荒凉色调做搭配,之后又用了黄土高原的一马平川来表现白杨树的伟岸,随后对白杨树的描写我们也能看见那是只有油画才具有的形神兼备,让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白杨礼赞》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