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一栋三层洋楼,外表看上去并不出奇,但进去过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一户普通的民宅。你若想如身临其境般置身于近现代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领略近现代中国瓷器的风采,那么,这里不会让你失望。
博物馆?当然不是。这栋类似瓷器博物馆的民宅的主人,名叫陈海波,现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人称“上海瓷王”。
迈进瓷器大门
陈海波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就喜欢艺术,也学过绘画,但是最终没有走上艺术之路。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他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在国企做行***工作的陈海波,被安排去江西扶贫,这使他有机会利用空暇时间,在景德镇的地摊上接触了陶瓷文化。中国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都有不少名窑和优秀的陶瓷名品出现。与陶瓷生产相伴随的,就是一部陶瓷收藏的历史,尤其是晚清以后,陶瓷收藏和其他古董收藏一样逐渐兴起。
但当时,陈海波对中国陶瓷的历史等知识,还远远了解得不够。和很多人一样,他一开始关注的是古陶瓷,因为照一般人的观点,官窑古瓷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因此他也往往会一淘一大批。然而这样淘瓷器的结果,几乎就是把钱扔出去打水漂,因为要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没有相当的功底是不行的。他淘回来的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假货,即使有真品,也往往是只具历史价值,而缺乏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次我花6万元买了一件古陶瓷,谁知鉴定下来是件假货,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不仅是我,很多收藏古陶瓷的人都吃过大亏。”陈海波回忆起最初的几年自己走过弯路时,这样说到。
直到1995年,陈海波开始接触和认识陶艺界的一些大师、教授,这才转变了他的收藏思路,从古陶瓷的收藏转向现代陶瓷的收藏,并且开始向高档瓷器进***。
他果断地辞掉了自认为无法发挥潜能的工作,彻底地步入了瓷器收藏的大门,直到在若干年后变身为近现代陶瓷收藏的“达人”。
现代“上海瓷王”
陶瓷,是水与火的艺术,于水火交融中寻觅价值,是真正的收藏家。陈海波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他也做到了。
来到陈海波在上海浦东的家,一进门就能被其中的艺术气息所震撼。整个三层楼,从上到下,到处都是名家大师的瓷器和书画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一种置身于艺术博物馆的感觉。
眼前的陈海波,透着一股浦东人的憨厚,但也不乏上海商人的睿智和精明。在采访的过程中,他的谦虚和认真,也无不体现出他的为人之道――和气生财。
走进博物馆,看到古人留下的坛坛罐罐,我们会震撼,不敢相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铸造出这么精美的陶瓷。你惊叹的是它们身上所附着的历史符号,但是当你撇开陶瓷的历史性,回过头来看当代艺术陶瓷,你同样会被它们的艺术美而折服。
陈海波就是被这种美折服了,他的陶瓷收藏品主要是现代艺术瓷器。“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艺术陶瓷不论是在釉色还是在绘画方面,都比老窑瓷器漂亮得多。我认为,陶瓷是载体,艺术才是当代陶瓷收藏的价值。”谈起瓷器收藏,陈海波显得很有自信。
在历年的寻瓷苦旅中,他同时也与王锡良、周国桢、刘远长、王怀峻等国际陶瓷界的泰斗级大师结下了深厚情谊。与这些大师的接触,大大提高了陈海波的艺术鉴赏力,“瓷王”风范日趋成熟。
民国时期的瓷器“珠山八友”是现代瓷器的代表,陈海波一个人就收藏了100多件。“这些东西我感觉都特别的珍贵,现在国家博物馆也拿不出那么多,呵呵!”“瓷王”显得很是得意。
此生爱瓷成痴
其实,陈海波本人对“瓷王”的称号并不太认同,“我觉得‘瓷痴’可能更适合我。”陈海波对瓷器的热爱,用痴迷来形容,着实一点都不过分。
涉足瓷器收藏,陈海波几乎天天往景德镇跑。他游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四处淘宝,当时在景德镇的很多大师都认识他。好学、谦虚、憨厚、有天赋,这就是陈海波留给大家的印象。
“我当时去学习收藏、搜集藏品的时候,其实是很辛苦的。我到景德镇,白天跑,晚上还要跑,因为有的人白天找不到。到了晚上,先拜访年纪大的老师,年轻的就排在后面,经常排到凌晨。有一次离谱得很,约见一个年轻艺术家,约到凌晨两点。”陈海波对瓷器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陈海波的大部分藏品,都是从景德镇的陶瓷大师手中直接收到的。景德镇的一花一草,在他的心里都有张鲜活的地***。为了与大师交流,陈海波俨然成了摄影师,例如,他将“珠山八友”画过的,或者居住过的地方都拍了照,还留下了一些影视资料。
这一举动,又触动了他保护现代瓷器艺术家的神经。“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还有已故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技术,我们应该抢救和保护。”陈海波的采风,将为后人研究近现代瓷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未来可能有一天,我会开一家私人博物馆,这都说不定哦。”其实,陈海波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近现代瓷器的价值所在”。
对话陈海波
《投资与理财》:你收藏瓷器,收到过赝品吗?
陈海波:初学难免交学费,因为不懂和缺乏知识,买的时候觉得好看和好玩就买了。后期自己琢磨,加上老师的指导,慢慢进入这个角色。
《投资与理财》:最喜欢的藏品是哪一件?
陈海波:其实,收藏每个东西都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我自己留的东西,认为都是宝贝,都是国宝级的。
《投资与理财》:还是举个例子吧。
陈海波:呵呵,还真是不好选。那就说我收藏的一个瓷板吧,是“珠山八友”其中之一王大赞先生的作品。这块瓷板在民国时期属于比较大的东西,上面画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现在可以拍到几百万元。
《投资与理财》:大家都称你为“上海瓷王”,你认同么?
陈海波:这个不能这样说。其实我们上海有很多的收藏大家,而且这些大家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比较含蓄,他们收藏的东西可能都是上亿的东西。而对于我来说,我收藏的东西真的不算什么,也不能称之为“瓷王”。我感觉我就是一个陶瓷收藏爱好者,只是我在这个很小很窄的领域里面,收的东西比人家多一点,只能这样说。
《投资与理财》:你舍得将自己收藏的瓷器拿出来拍卖么?
陈海波:暂时还舍不得,呵呵。包括嘉德拍卖总找到我,叫我拿出些东西卖,支持支持他们,但是作为收藏者,我总感觉很舍不得。因为这其中有些东西是很了不得的,或许现在很多人还没重视这个方面,但是在若干年后,大家就会对这个东西很有意识,很有感觉,就会显得这个东西的珍贵性。作为收藏爱好者,我们更多的是要把它集聚起来,或许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自己来建艺术博览馆,或许这些东西也会留给国家,这个现在暂时自己保管。
《投资与理财》:近现代陶瓷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品种?你建议普通投资者应如何参与这方面的投资?
陈海波:大家都认可艺术投资具有很高的回报率,但高回报自然就意味着高风险。艺术品领域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从近几年我们鉴定的结果看,有些藏家的藏品95%以上都是赝品。而在瓷器收藏队伍中,除少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和企业型收藏投资家拥有一些高档古瓷珍品外,大多数喜爱瓷器的收藏者的收藏取向也是以中低档瓷器为主,其收藏的目的也只是出于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针对这些收藏者,现代艺术陶瓷是比较适合他们的投资、理财产品,因为现代艺术瓷较之古瓷,赝品少,价格也低得多,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原创性,增值潜力巨大,将会成为有志于艺术收藏、投资的普通民众的收藏趋向。
《投资与理财》:你从事的瓷器评估工作,主要靠主观判断,会不会由于过于主观而出错?
陈海波:这个工作,我们现在是这样进行的:一般是三个专家,如果专家意见不统一,还得再请两个专家来。一定要听取大多数专家的意见,但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借助于科技的检测,就是科技加专家,用这种方法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