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羌塘的野生动物中,兽类(哺***类)是代表性类群。羌塘的兽类主要有三种:有蹄类、食肉类和穴居类。其中,有蹄类是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物种;食肉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当地的生态作用突出;穴居类是与草场的质量相关的种群,也是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藏野驴与藏羚羊、野牦牛,并称为羌塘“草原三剑客”。
羌塘的藏野驴
藏野驴(英文名:Tibetan Wild Ass, 拉丁名Equus kiang)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个体体重在250-400千克。雄性个体肩高可达142厘米。雌雄个体差异不明显。藏野驴鬃毛短而竖起。毛被呈鲜亮的红棕色,冬季为深棕色。幼体毛色较深,呈沙土黄色,绒毛很长,第二年夏天换毛后毛色似成体。藏野驴喜欢在开阔平坦的地区活动,在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上密度最高。藏野驴雄性常常单独活动,雌性会组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在冬天,藏野驴集群可达500-1000多头。
2006年的冬天,双湖地区的降水较少,草地一片枯黄。每天下午吹起的大风掠过宽广的湖盆地区,撕扯着地面上低矮稀疏的植被,卷起一阵阵尘土。大部分的河流和湖泊都已冻结,地面也被冻得极为结实。我和双湖农牧局的昂玛和扎西,一行3人,在这个冬天里驱车穿越了双湖北纬34度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寻找并计数生活在那里的各种野生动物,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藏野驴。
藏野驴是双湖较为常见的动物,强壮、优雅,脸上看起来总是略带些好奇的样子,头颅硕大。夏勒博士在他的书中曾这样描写:“四肢和身体下侧,包括颈下方呈白色”“在背脊部,一条深色条纹从鬃毛处一直延伸到尾端”“有一簇黑色细丝状的毛。”我们常常在道路边就能观察到藏野驴。一两头雄性个体,静静站立,车辆经过时扭头凝视。或者是成群结队,10只或20只,奋力奔跑,从车前绕过去,起落的后蹄扬起一阵尘土。双湖的嘎措乡乡***府坐落在怡岗错旁,背靠而贫瘤的纳若山,而南边是一大片长势良好的紫花针茅草地。乡***府围墙外几百米处,总能看到两三群吃草嬉戏的藏野驴:它们散落在金黄色的草地上,在中午阳光造成的"热浪"中袅袅走动。乡***府西南面是28个盐湖之一的孔孔茶卡。12月份的时候,我们曾在湖边记录到很大一群的藏野驴,共有112头个体。能在如此开阔的地方看到这样大型哺***动物的聚群,是令人赞叹的景象,他们的列队奔跑更是气势不凡。听当地人说,藏野驴更大的聚群可达300-400头呢。
然而,在外人看来壮观的藏野驴群,却是当地人十分头痛的事情。数量的增长正是藏野驴备受指责的原因之一。2003年夏勒博士等人在双湖-依布茶卡一带的调查表明,藏野驴的数量相比1993年增长了一倍。在双湖北部的乡镇,牧户拥有的围栏数量非常少。虽然当地畜牧业冷季和暖季区分不是特别明显,但一般都预留一块良好的草地,供春季接羔育幼罔。然而成群结队的藏野驴便是在冬季进入这些草场,逗留觅食,从一块草场转移到另一块。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当地人留给春季羊羔的食物。马科的野驴相比野牛毛牛,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差,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草料。夏勒博士的研究表明,藏野驴冬季和夏季的主要食物都是针茅属的植物,而这些也正是家养牛毛牛、山羊和绵羊的食物。因此藏野驴和家畜之间的食物竞争,就成了当地越来越明显的矛盾。藏野驴的取食习惯也是它们被抱怨的原因。"宽阔门牙使它们能够咬下大片的禾本科植物"(夏勒,1998)。双湖的牧民说,藏野驴不仅吃地面上的草,还刨地面下的根。大群野驴结队奔跑时蹄子对草地的践踏,因其直观,也被广为抱怨。
2003年,阿里日土县的仁青旺加和10名牧民向县人大正式提交《野驴对草场破坏极为严重,请林业局提出草场保护措施》议案,要求控制其数量。在双湖的邻县申扎的某村,牧户轮流用摩托车将野驴从村里的草场上驱赶出去,而这种驱赶仍在继续。双湖在几年前,也曾出现过在饮水处悬挂布条,驱赶野驴的行为。以上种种,揭示了对野生动物进行管理的需求。十多年前,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猎杀,以及保护意识的薄弱。而今,随着***府以及民间机构对保护的不断投入,已经有效地制止了对羌塘野生动物的破坏。目前,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引发了新的矛盾一一愈来愈多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纠纷。于是,对于野生动物和其所在草原,我们需要在继续保护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对野生动物的合理管理以及矛盾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