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习文,1942年生人,退休中学教师。祖籍邯郸,长于北京,退休后应邀南下传拳,晚年定居广西南宁。作者少年习武,15岁拜京城名家张虎臣先生为师,专攻杨少侯一张虎臣式太极拳。作为张虎臣前辈的开山弟子,较系统地学习、掌握了所属拳系的拳、械套路以及推手,器械对练,出席过杨式太极拳传人第四届国际研讨会。多年来,以将杨少侯一张虎臣所传太极拳艺推向社会、推向海内外为己任,港台学者、海内外同行来访者、切磋交流者、学习研究者络绎不绝。他在武术刊物上发表20多篇、网络上发贴(文)40多篇文章,8篇被海外同行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太极杂志上,其中《刘习文先生访谈录》、《宋书铭和他的宋氏太极拳》被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收入2011年编著的《光辉乐章-理论成果卷》。本文选自刘先生新作书稿《杨少侯一张虎臣式太极拳预架“太极正路”》。
自然呼吸是太极拳低(初)级阶段的呼吸方法。学拳初期,一心不可二用(避免偏差),多采用之,力求吐纳随拳势伸曲、开合、起落,深匀细长,若练拳经年仍恪守“自然呼吸”信条,则有违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关于太极拳呼吸法的拳训,终难大成。
王宗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说,源自于道家五秘之“丹鼎门”,俗称内丹术、周天功,是较为传统、流行的练功呼吸方法,太极拳家多采纳之。然内丹术、周天功练法流派纷杂,且男女方法有别,多主张“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有“筑基、炼己、安炉、采药、起火、熄火、结胎、养婴、积行、行功、面壁、飞升”等修炼层次,更有“阳光三现,四正沐浴、三华聚顶、和合四象、五气朝元、琴心三叠”众多名堂;女子内炼更讲究“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炼神、服食、辟谷、面壁、出神、冲举”等等名目――种种怪异说教,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接受,且良莠杂陈,掺有迷信、不健康成份,易将学练者引入歧途。
内丹术、周天功的“气沉丹田”,多采用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是随着呼气与吸气的运动,有意识地形成一种腹部一张一缩的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由于膈肌上下活动幅度的增大和腹壁前后活动的加大,可对腹部脏器的功能增加,对胃肠运动的消化功能具有显著作用。腹式呼吸法主要有顺、逆两种形式:顺腹式呼吸练法是,吸气时腹部随着吸气动作逐步隆起,呼气时腹部逐渐回缩;逆腹式呼吸练法是,吸气时将腹部逐渐向里边收缩,呼气时将回缩的腹部逐渐隆起。清末民初直至现在,太极拳家(传人)多采用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法对腹内的压力较大,练法不当或失误、失控,腹部膨胀挺起如“弥勒”,拳界讥讽为“太极肚”。太极拳大家对此早有察觉、警惕:1921年许禹生先生著《太极拳势***解》注释王宗岳拳论“气沉丹田”言道:“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术者沉气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无意之间,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膨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肠疝诸症。迩来日本之***家刚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议疑努力下丹田所致,并非无因也”;1964年顾留馨先生著《太极拳研究》亦言:“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识地引导气体徐徐有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不许使力硬压”――
“气沉丹田”采用逆腹式呼吸练法者,方法不当,练成“太极肚”者不在少数,甚至包括少数名家权威。作者以为“太极肚”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与男人形体“虎背狼腰”,女性形体“三围曲线”相左。故“太极肚”是病,不是功夫,所谓挺着几十斤的肚子仍能“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妄语也。
“气沉丹田”不当,可沉成太肚子;“沉肩坠肘”有误,可坠成溜肩;含胸拔背失控,可含成驼背、水蛇腰。凡此,早引起太极拳界的注意,为杨澄甫写《太极拳术十要》的陈微明,晚年力主将“含胸拔背”改为“涵胸舒背”;吾师张虎臣则认为沉肩坠肘,利在内气“行于手指”,但强调上下方向的松沉,却忽视了以丹田为中心的体内外松蓄、松发的能量交换。
前人对丹田的认识,因功法流派、师传不同而异,从丹田部位言,有上中下、前后丹田之别,亦有“太极无处不丹田”之说。较统一的认识为上丹田藏神、中丹田藏气、下丹田藏精,而以下丹田最为重要:这是因为下丹田部位正当人体中心,其范围包括“关元”、“气海”、“命门”等穴,自然也包括这些穴位的作用和“肾间动气”的功能;它是任脉、督脉、冲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和归宿处,是气血汇集和“真气”升降、开阖的枢纽;同时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处所。下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故下丹田被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阴阳之会”、“水火交会之乡”,为人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下丹田又为“呼吸之门”,因此又称之为“气海”(非指脐下一寸五分处之气海穴)。对于下丹田的作用,古代医家精辟指出:“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武术家们亦认为:“炼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能敌。”这丹田(指下丹田)气由精产生,而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由此可见,下丹田内气(即真气)的强弱,是决定入盛衰存亡关键。一旦下丹田之气练好之后,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腹脐之间,发则气随意转,力从气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气则无所不至。用之于技击当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威力颇大。从太极拳、气功的根本作用来说,当今人们把下丹田看成是“人体内的发电站”是不无道理的。故历代太极拳家无不强调和推崇下丹田为锻炼、汇集、贮存人体真气的主要部位。
《参同契》为丹经之祖,日“缓体处空房”。拳家解释道:“缓体二字最宜注意,即“太极拳论”所谓松净是也。缓体松净,气自沉于丹田。故主张用力者决不能归于自然舒适之境,不可得太极导引之利益。”
相对于王宗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呼吸法,武禹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呼开吸合”的呼吸法,则通俗易懂、简单易行得多。著名学者、太极拳理论家、教育家陈微明特别推崇李亦畲之《五字诀》,1928年著《太极答问》中写道:“呼吸通灵,周身罔问。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按先天之呼吸之体吸开呼合;后天呼吸之用吸合呼开)。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入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胡能气从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问,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故深受太极拳练家所喜爱。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荒诞怪异邪说。作者青少年师从北京通州张虎臣先生学练太极拳,数十年教学摸索实践,结合前贤拳训、先师教诲,取释家“缓体”松静之意,本道家“大道至简归属自然”之说,遵拳家“太极无处不丹田”之嘱,对诸家学说辩证扬弃,引荐武禹襄、李亦畲太极拳论著,总结、探讨、创新出能适合自身练拳的呼吸方法,奉献与爱好者,愿得到学者、专门家的批评指正,愿得到同仁、同好们的实践捡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太极拳呼吸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