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门类曹氏风筝
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孔祥泽将其抄录并保存下来,经过常年细致研究和临摹复制,其制作的风筝自成一体。为尊重曹氏功绩,孔先生将这派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放飞富有情趣,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尤其凸显北京特色,是一门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精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在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曹氏风筝共有43种扎糊方法,21首扎制歌诀,极具诗情画意和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2006年,曹氏风筝工艺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授课大师
孔令民,1947年生,北京人,自幼受父亲孔祥泽的熏陶,酷爱风筝艺术,与父亲共同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恢复、绘制、研究等工作们创作了大量风筝精品。秉承曹氏风筝一贯的公益传统,上世纪80年代创办以残疾人为主的风筝厂。多次在国外参加风筝放飞比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工艺第三代传人,200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基本技法步骤
制作风筝主要是四个步骤,即扎、糊、绘、放,每个步骤又有不同的环节、要领和注意事项。为使风筝更加逼真,曹氏风筝还会使用脱胎技艺。下面一一详解。
扎
扎骨架是风筝起飞的基础和关键,一个风筝的好坏首先要看骨架。扎骨架细分为劈、刮、烤、扎四道工序。
劈:将竹子按照粗细要求劈好。
刮:将劈好的竹子刮干净并刮到所需的厚度。
烤:让竹子均匀受热,用力使其弯曲变形,弯成风筝所需造型后不要松手,待冷却之后竹子就会形成所需的造型。
【歌诀曰:“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的时候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才不会容易变形。】
扎:将不同部位的竹条组装起来,扎制时两边骨架的长短、薄厚、软硬以及受风、泄风的面积都要对称。
【歌诀曰:“中正平直”】
大师讲解:总的来说,扎制的时候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减轻自重,要有相当的强度。无论竹子是否用火烤制,都要保持均等的弹性。
风筝制作时选准牵引点也是关键,牵引点选择得准,风筝受风平衡,放飞时就不会打旋、摇摆,容易直飞上天。
糊
在骨架外面粘糊上燕子的翅膀。为了准确粘贴,在糊软翅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歌诀曰:“保持保稳全靠纸不松”。】
大师讲解:糊纸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糊也是决定起放成败的关键。风筝糊好后都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皱巴巴的。糊软翅时尤其要注意,竹子的长短、薄厚以及画面大小和画面糊完后的松紧程度。
绘
在糊好的沙燕表面绘制吉祥***案。
大师讲解:曹氏风筝绘画运用的是意匠手法,采取谐音取意和拟人化方式,要点是“繁而不烦,艳而不厌”。为保证风筝的放飞,在绘画的时候要把握好艳丽色彩和色彩浓厚的度。如果画面过厚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风筝上的***案,往往表达不同的吉祥寓意。像肥燕的《蛱蝶寻访》风筝用蝙蝠组成的是桃花,在画半瘦燕的时候组成的是牵牛花。因为团案的不同,用的颜色也不一样。画老鹰、凤凰、人物等仿真风筝的时候,往往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主题。
放
放飞是检验风筝好坏的标准,而且放起来后从画面看要有一定的远观效果,在空中要有一定的动态。
大师讲解:曹氏风筝讲究情趣,要神形兼备,不光造型要像,放起来也要有动态。
脱胎
歌诀曰:“仿真借助脱胎法”。现在人们比较喜欢玩鹰造型的风筝,为了使鹰更加逼真,鹰的头就是用脱胎工艺制作的。脱胎的几个步骤是:
制模:用橡皮泥制作鹰头。
盔纸:把薄纸撕碎,先用水把纸弄湿,均匀地覆盖在模子上三层,再用稀胶水把碎纸弄湿,均匀地覆盖模子三到四层。
出模:待纸全部干透后,用刀将模子上的纸从三个角度剌开并取出。
和模:用稀胶水将碎纸弄湿粘贴在剌开的地方,呈现出完整的鹰头,最后将脱胎好的鹰头与做好的骨架连接好再进行彩绘,最终完成制作。
收徒标准
孔令民先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融入到风筝艺术圈里,一起研究和创新风筝制作技艺,弘扬风筝艺术。收徒标准为:
1.尊重、热爱传统文化。
2.有恒心,不浮躁。
3.有绘画、扎编基础为宜。
4.有志于风筝艺术的传承和推广。
授课计划
如果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新学员,需要大概1年时间来掌握风筝“四艺”,授课计划大致为:
第1~3个月,学习扎风筝架子。
第4~6个月,学习糊纸面技艺。
第7~9个月,学习风筝彩绘技艺。
第10-12个月,学习放风筝技法。
大师作品欣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跟孔令民学曹氏风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