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自动化论文10篇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1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适用于环保机械、数控技术等各方向)

一、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选题、开题

选题、开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有没有价值,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背景,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有什么价值,从实践上看,有什么价值。

2)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3)课题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忌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差太大的题目。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选课题最好与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工程科学研究有关,尽量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

2、开题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

1)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是所要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简练,一般不要超过20字;

2)问题的提出。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理论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预计从几方面来完成。

3)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程度,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阐述。

4)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5)确定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具体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6)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自己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路线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时间安排。

8)列出参考文献。

3、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怎样写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资料可根据如下步骤进行:

1)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

2)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通过检索学校***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找到几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书馆的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国家或省市***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也能够查到一些相关文献。四是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在写文献综述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首先要将与你课题题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从而了解到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别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

2)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评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评述一下自己拟研究课题有何意义,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

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详细列出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统筹安排)根据总的课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则需要分步进行;而有的研究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强,则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展开研究。例如,很多课题需要实验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之后进行,但是实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往往会拖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实验分析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可分为试样制备、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检验或标定等,可以将试样制备和实验条件准备等实验工作提前,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开展这些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与具体的课题有关,此处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建议同学们可参照企业施工或维修计划***的方法,将细化的工作排列在时间进度表中,找出最优工作进度安排路线。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期刊、专利、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要能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进展。

二、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方法

1、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如下:

1)摘要;

2)目录;

3)前言或绪论(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等、课题研究内容等);

4)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给出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程序或实验等研究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结果等的描述;

5)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处。

2、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上述内容阐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及结论。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理论依据要充分,数据要准确,公式推导要正确,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另外,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社会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

另外,撰写论文时要概念清楚,内容正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用语符合技术专业规范,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符合学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表清楚,***面质量符合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

1、 设计说明书内容

1)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方案确定的原则与说明);

2)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及原理说明(有实验的应包括实验流程示意***);

3)技术实施过程、工艺计算、机械设计和强度设计、零部件结构设计;

4)材料的选用和说明、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安装或检修;

5)结论、总结或专题讨论。

2、设计***纸的内容、***纸量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设计***纸:指机械设计标准所指的***纸,***纸绘制的规范及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设计***纸的总量不少于2张A0或4张A1的***纸。对于大纸画小***的现象应予避免或进行适当的折扣计数。

所有***纸须有***框和标题栏。***纸要有人审核并在“审核”一栏上签名,学生在设计一栏上签名。原理***、程序框***和流程***以及其它一些抛去文字就失去

意义的***不计其内。***纸可以用计算机绘制;任何人不得拷贝或抄袭他人的***纸,一旦发现则以作弊论处。

四、论文(设计)选题方向

1、产品设计

2、创新设计

3、表面工程

4、机械设计技术研究

5、机械设计

6、机器人设计

7、动画设计

8、振动控制及减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形处理网页设计

11、虚拟样机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2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经历了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目前尚未系统地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施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建设工程各专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新规定的颁布,新工艺的应用,新项目的出现,给工程造价的计价活动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引领业内执业(从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并以此赢得工程造价管理的长久统领优势,我们有必要引进相关的管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从而促使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管理研究向着“重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转化。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研究领域曾出现过多种战略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则似乎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某一领域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该领域的整体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应从造价管理机构、造价文化、执业(从业)人员能力和计价规则规范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工程造价领域的战略。

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它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并与管理机构、规范规则、造价文化、执业人员有着指引、反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管理战略的部署,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出适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的***策、办法:规范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造价文化将能够为造价管理提供理论依托;执业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因此,管理战略的确定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造价战略管理模型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把造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系统单元间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管理、演化过程的途径,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工程造价管理,无论其存在多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战略、造价文化、管理机构、规范规则、执业人员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在把握其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联系,最终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尝试对于工程造价战略管理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战略管理,是指将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造价管理战略是造价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计价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内通用做法与国际惯例的关系、计算规则的确定、可操作性目标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建设部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尽快研究和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以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由***府指导价转为主要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后,要重点组织制定有关配套的法规,规范计价行为。

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强制性条文》的同时,加快标准的修订步伐,适应技术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制度。标准实施后,要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最多五年一次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动向、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高标准的采标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手段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的优势。标准和工程造价、实施和信息反馈,***府的服务和自身的管理。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要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化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标准的影响范围,实现标准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第四。要提高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标准和造价管理队伍已有近1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作用,重视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标准和工程造价工作完全由***府包办的模式必须转变。***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如:制定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统一计价规则。组织制定与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关系密切的标准规范,组织制定为满足***府投资工程需要的计价依据和建设标准,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和工程计价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同时,要把那些不宜由***府管理的事情如:咨询服务等,交由中介组织、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发挥社会化优势。

第五。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和计价规范的实施。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对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监督检查工作,常抓不懈,严肃***,依法处理违规行为。

三、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的影响

造价文化是指在工程造价计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念、方式、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换言之,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文化,是伴随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对其建造价格的估算而逐步发展、演变的计价过程、规则、模式和方法。造价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计价方式产物,又是现代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继承上的扬弃。造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造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造价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造价战略根植于造价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造价管理系统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造价文化的功能影响着造价管理机构,特别是影响着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因此,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有着不可剥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造价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管理机构的决策者,特别是造价行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本行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行业利益和规则的行为;造价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造价领域各层次专业管理人员选择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造价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工程造价执业或从业人员在计价活动中自觉地按照造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计价行为。

造价文化的主流体现在要对建设工程施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主流内容,几十年来历经了多次变革,其中几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造价文化的新特点。即是说,中国造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造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落实建设部提出的“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它为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竞争。也有利于国内建设各方主体融人世界建筑市场。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工程造价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渊源背景下形成的。要使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造价文化发挥其功能,显示其特色,带动整个建设市场步入规范的轨道,就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工程造价战略管理的基础,为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塑造工程计价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工程计价中的规范作用,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

四、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展望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把握战略管理思想演进的脉络,并对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中国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因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西方。由此,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我国工程造价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趋势,应该说是前景广阔的。事实上,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战略管理思想。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我国现时的造价管理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在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新的建设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应用到造价管理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造价管理战略的施行空间在扩展。建设行***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机构将从全国范围并考虑国际通用做法研究和制定造价管理战略,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通盘考虑,即:从时间角度着眼,管理战略不是短期行为;从空间范围看,管理战略要能使各地区具有可操作性,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造价管理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各地区和本地区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这是战略管理弹性的主要核心部分。造价机构的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决定了战略管理具有其弹性,制定的管理战略是否具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弹性的幅度。

3、战略目标与各地区现行办法可能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造价管理的底子不是很厚,因此国家制定的造价管理战略目标可能与某些地区的做法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各省市(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应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致,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磨合、适应,经过过渡期达到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的目的。

4、网络信息技术将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居中心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析研究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源以数字化形式贮存,以计算机为载体相互连接。以网络化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快捷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料,最终科学地制定出管理战略的目的。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国家建设行***主管部门和省级、地市级造价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都将成为研究造价管理战略的主体,研究内容、形式、范围、深度由各自把握。但在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测算、审定、结论、等方面要有一个程序。

6、管理战略的制定依从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各级造价管理机构、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会在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原则下,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制定、变革行业规则和操作方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战略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一趋向,给管理战略的实施留出相应的空间。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3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它的写作也是有标准的格式和要求的,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希望给大家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标准论文格式要求(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

***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应在***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欣赏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现状和前景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现状;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2.1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全面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第三,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还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最后,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发展潜力巨大。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这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最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5

关键词: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碳生产率;珠三角

中***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6-0081-06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由于制造业链条上制造活动的利润空间缩减,全球的经济活动已由制造为中心逐渐向以创新和服务为中心转变,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而是通过增加服务投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提供服务(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资源效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企业实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发展战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投入服务要素而减少实物要素投入的现象,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不仅能提高制造企业生产效率,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减少对资源的过渡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生产被视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服务的中间投入、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提高生产率。格鲁伯和沃克(1993)利用奥地利迂回学说提出,生产在制造业中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种能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进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营运效率、经济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促进制造业的发展[1]。Ethier(1982)则将D-S效用函数重新解释为一种生产函数,经过数理推导,他得出结论:新产品的引进能够提高厂商的生产率[2]。Siegel&Griliches(1992)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使用外购服务的多少成弱相关关系[3]。Francois&Reinert(1996)发现,制造企业对中间服务或者生产服务的需求与国家收入水平有着密切关系[4]。Karaomerlioglu &Carlaaon(1999)提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5]。Raa&Wolff(2001)提出服务中间投入的增长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6];Arnold et al(2007),Wolfmayr(2008)等利用投入产出表,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7] [8]。

另外,国外学者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Grawal et al.(2012)和Chesbrough(2011)认为服务化有助于产品本身性能以及顾客价值创造,非实证研究表明了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及其经济利益的存在[9] [10]。Fang et al.(2008)和Suarez et al.(2011)研究证明服务化与企业业绩成U型关系[11] [12]。Visnjic et al.(2012)认为尽管对于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能否提高制造企业生产率的研究结果并未统一,但更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了服务化具有提高产品价值和顾客价值的能力[13]。

然而,一些学者对制造业实施服务化持谨慎态度,认为服务化并非对制造企业总带来正面效应。Gebauer et al(2005)突出服务化的挑战,认为服务化所要求的文化和组织的变化往往导致公司无法充分利用服务化的机会,也就是存在“服务悖论”,认为服务化可能引起企业经营成本和管理复杂程度大幅上升,从而服务化所获得的收益增长的难度比预期高得多[14]。Mathieu(2001)也曾提出,实施服务战略的制造企业需要考虑两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成本:竞争成本和***治成本[15]。Cook(2006)认为采取服务化战略的厂商有必要对原有的组织实行重大变革,如优化人力资源、成立新的部门、掌握更全面的专业知识,这要求投入大量的管理时间及财务资源[16]。Neely(2008)认为服务化实施的决定能使得制造业利润提高,但其程度对制造业利润却有负面作用[17]。Fang et al(2008)认为直到企业达到特定的服务收入级别的时候,他们才能获得可观的财务回报[11]。实施的障碍包括管理层缺乏意识、组织设计和信息技术存在不足缺乏合适的文化[18]。

Mont(2004a)也赞成此说法。陈艳莹、周娟(2009)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证明制造业服务化确实能够产生生态效益[19]。

已有文献分别阐述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未涉及两者的综合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同时实现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单独研究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能完整体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根据专业化和分工理论等得出相关假设,首次尝试以碳生产率(GDP/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体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的指标,参考环境技术理论,以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CO2分别作为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采用C-D函数构造包含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碳生产率的模型;最后用珠三角的数据实证检验所提出的的假说,以此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假设

首先,奥地利迂回生产理论认为,越发迂回的生产过程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与更多的资本,并且其生产步骤增加,这样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从而能够提高生产力。格鲁伯和沃克(1993)利用此学说提出,生产在制造业中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之中,进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营运效率、经济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另外,根据专业化分工理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企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业务,通过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各企业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集中发展自身优势环节而将其他环节外包,再向外部购入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投入要素,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出,继而提高碳生产率。相对于没有制造背景的完全服务性企业,产品制造商对于服务进入制造环节的方式、时点和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根据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在制造业实施投入服务化初期,会导致碳生产率降低,但长期来看,制造业成功实施投入服务化的战略能投入更多专业的服务要素,提高生产率,减少能源使用,达到碳减排,从而提高碳生产率。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会引起碳生产率的降低;但随着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服务化对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转而为正,促进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的提高,碳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之间的确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呈U型。

(二)模型构建

Fare等(2007)最早提出环境生产技术(The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Technology)的概念,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单位除了生产人们希望获得的合意产出(如GDP、粮食等)还会不可避免地生产一些人们不愿意获得的“副产品”(非合意产出,如SO2、面源污染物等)[20]。这就需要构造出一个既包含合意产出(Desirable or Good Output,简称:g),又包含非合意产出(Undesirable or Bad Output,简称:b)的生产可能性集合,经常称之为环境生产技术。环境生产技术和非期望产出现阶段主要被用来测算环境效率,冯金丽等(2010)结合我国碳减排目标,将二氧化碳作为非期望产出,对1994—2002年间中国各省工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环境管制、工业结构等变量对技术效率差异进行了解释。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投入要素为许多学者采用,产出则分为合意和非合意两类[21]。本文沿用这一思路,以能源(E)、资本(K)和劳动力(L)作为投入,以制造业行业产值(Yg)为合意产出,以二氧化碳排放(Yb)为非合意产出。本文采用C-D函数形式,分别得出决定制造业行业产值(Yg)和二氧化碳(Yb)的公式:

由碳生产率的概念可知,碳生产率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又能反映环境约束,本文选用碳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碳生产率的定义,本文结合制造业行业产值(Yg)和二氧化碳(Yb)的公式,得出决定制造业行业碳生产率(CP)的公式如下: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既有经济效应,即对合意产出Yg存在影响,又有环境效应,即对非合意产出Yb起作用,从而不可避免会对碳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S)纳入模型后可得公式(4),如下:

其中,CP表示制造业碳生产率,S表示投入服务化程度,K、L和E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和能源。?姿i为随行业但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酌t为随时间但不随行业变化的效应,uit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检验服务化程度与碳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服务化的平方项,得到新的模型2如下:

为了进一步考察服务化是否通过对资本、劳动和能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碳生产率,本文将服务化分别与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的对数相乘,改进后得到如下模型3:

CP表示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用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来表示,其中工业总产值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K表示资本存量,本文借鉴张海洋(2005)的做法,使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衡量制造业的资本存量,同样也用各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22]。

L表示劳动力,本文以统计年鉴中的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

E表示能源投入,本文以统计年鉴中的各行业能源消耗总量来表示。

S表示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程度。目前学术界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C-D函数的改进形式,将自变量由资本和劳动力扩大到能源、原材料和服务,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来考察服务投入对制造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另外一种方式是采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制造业依赖度系数来衡量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由于按照人为地从特定服务部门出发来分析的划分方法,无法全面反映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此一般采用投入产出法。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来测算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另外,从研究范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层面,另外一个是行业层面。由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业,公司层面数据无法揭示其制造业服务化全局,故本文采用行业层面数据进行研究。

三、数量描述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1.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制造业以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竞争力,导致珠三角制造业生产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产品的附加值低。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制造业链条上制造活动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减,珠三角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因此,以珠三角为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文中采用广东省2002年、2005年(延长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的依赖度系数来度量珠三角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表中包括42个部门,属于制造业的有17个行业①,由于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数据缺失从而将其排除在外,故本文研究广东省16个制造业行业。由于广东省统计年鉴中不存在制造业分行业的各类能源消耗总量,本文参考岳超等人的做法来计算碳生产率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广东省全部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进行分摊②。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广东统计年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广东省投入产出表。表1为各变量的统计特征,其中服务化程度的均值为0.097,制造业的碳生产率的均值为2.315。

2. 基于数据的分析。2001年、2004年和2006年珠三角制造业碳生产率水平变化不大,年平均碳生产率分别为2.33、2.35和2.36,2006年较之前两年有所提高,具体来说: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上升幅度最大。珠三角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行业差异,如***1所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波动性最大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见***1)。

2004年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2001年整体上有所下降,2006年与2004年相比略有上升,但同时波动范围也增大。这与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某些特性有关,虽然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中制造服务业占比为70%,但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尤其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发展方式的珠三角制造业来说,对于生产需求不强烈,或者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并没有形成趋势,甚至由于服务化实施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制造业会降低服务化程度。具体来说,有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大大提高,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服务化提高程度分别在64%和73%;有的行业的服务化程度大幅下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均逐年下降。这反映出不同行业面对竞争环境所采取的策略不同(见***2)。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分为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两种,本文采用豪斯曼检验来选择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的结果表示接受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本文样本时间只有3年,且不连续,因此不考虑时间效应,加入虚拟项对个体效应进行估计时得到的结果不显著,故本文不考虑个体和时间效应。文中使用stata1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1的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表2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资本和劳动对于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无法检验珠三角制造业服务化对碳生产率是否具有线性影响,其能源投入增加1%,制造业碳生产率相应会降低57%。制造业服务化对碳生产率的线性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端环节、服务的内部化严重而外部化发展不足;另一方面,珠三角生产业主要向第三产业提供服务,2001—2009年生产业对第三产业贡献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③,制造业所吸收的生产业的比重较少,从而难以观察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于碳生产率的线性影响。

鉴于模型1的线性结果不显著,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平方项,以检验碳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服务化的一次项、二次项的系数的显著水平均在5%以下,一次项系数仍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表明碳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之间的确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呈U型,即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会导致碳生产率的降低,但当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服务化对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转而为正,起到促进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提高的作用。第二部分提出的假说得到验证。

鉴于模型1、2中资本和劳动力对于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尝试从非中性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模型3中加入了资本、劳动和能源的对数,模型3中豪斯曼检验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lnK×S、lnL×S和lnE×S的估计系数分别为-7.429、8.478和3.603,但只有lnL×S的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制造业服务化是“劳动节约型”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前提是制造业将服务外包,而服务外包往往伴随着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这种人员分流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尤其是服务投入来源于生产业的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减少所需劳动力,这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虽然模型3中lnE×S的系数为正,但由于系数不显著,可能由于现阶段珠三角投入服务化水平相对来说不高,从影响能源投入的角度对碳生产率的间接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对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较为显著,说明投入服务化未通过对资本产生显著影响来促进碳生产率的提高。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认为制造业企业实施投入服务化战略的确能影响碳生产率。企业实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初期面对尚未成熟的生产业市场,不能获得公平价格下优质的服务,加之企业实施服务化自身成本(竞争成本和***治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虽然投入服务化能降低制造业企业能源的投入,但相对于生产效率的降低来说,幅度相对较小,所以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初期,碳生产率是降低的。但长期来看,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作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足以抵消实施前期对碳生产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由于投入产出表出版时间间隔较长,且广东省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未出版,给本文的研究增加了局限性。由于产出服务化程度难以测度,本文没涉及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另外,本文未深入研究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未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揭示制造业服务化如何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注释:

①合并后的17个行业依次为: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纺织业、3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5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化学工业、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金属制品业、11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7废品废料业。

②笔者借鉴陈诗一的做法将广东省总的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乘以各自的排放系数得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再乘以各制造行业能源消耗总量与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从而得出各制造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参考文献:

[1]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Ethier,W.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389-405.

[3]Siegel,D.and Griliches,Z.Purchase Services,Outsourcing,Computers and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WP#3678,4.

[4]Francois,Reinert.The role of services in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trade[J].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996,2(1):35-43.

[5]Karaomerlioglu,D.,Carlsson,B. Manufacturing in Decline?A Matter of Definition[J].Economics Innovation of New Technology,1999,(8):175-196.

[6]Raa,Wolff.Intersec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1,10(3).

[7]Arnold,Jens Matthias,Beata Javorcik and Aaditya Mattoo,2007.“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World Bank,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09.

[8]Wolfmayr. 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The FIW Research Reports:2008:1-49.

[9]Agrawal,V.,Ferguson,M.,Thomas,V. Is leasing greener than selling?[J].Management Science,2012,(58):523-533.

[10]Chesbrough,H., Open services innovation:rethinking your business tocompete and grow in a new era[M]. Jossey-Bass,San Francisco,2011.

[11]Fang E., Palmatier,R.and Steenkamp,J. Effect of service transition strategies on firm valu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1-14.

[12]Suarez ,F.F.,Cusumano,M.a.,Kahl,S. Services and the business models of product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Management Science Forthcoming,2011.

[13]Visnjic,I.and Van Looy,B. “Manufacturing Firms Diversifying into Service: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proceedings of the 20th POMS conference,Orlando,Florida,2009.

[14]Gebauer,H.,Fleisch,E. and Friedli,T. 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3(1):14-26.

[15]Mathieu V.Service Strategies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Benefits Costs and Partner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1,12(5):451-475.

[16]Cook M,Bhamra T,Lenmo M.The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 Service System:Form Academia to UK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1455-1465.

[17]Neely ,A.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ing[J].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2008,1:103-118.

[18]Mont,O.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patterns based on shared use[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50(1-2):135-153.

[19]陈艳莹,周娟.制造业服务化的生态效益——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9,(1):69-72.

[20]Fare R,S Grosskopf,and C Lovell. Production Fronti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4.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机械自动化

中***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143-02

0 引言

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机械生产制造中,可有效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及产品质量,大幅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还能减轻人工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显著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同事机械自动化在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产品更新速度、改善工人劳动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

1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控制理论[2]。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与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能动地通过信息反馈作用施加控制作用给被控对象,从而使系统按预设功能运行。控制理论为解决当今许多具有挑战性的社会生产与科技研究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基础,其发展及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传统的生产、生存、生活和管理模式。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信息自动化

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的***形设计软件及设备,辅助工程师进行机械部件及构造的设计工作;工艺辅助设计是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两者之间的连接,对生产工艺效率进行提高和优化,使其标准化程度不断增加;辅助制造是在产品生产过程或工艺系统中通过采用计算机的数值控制技术(通常称数控技术)达到控制生产的目的;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是对计算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

1.2 物资供输自动化

物资供输自动化管理可将机械制造系统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或成品输送到预定的相应位置,是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细分系统。通常情况下,自动化物资供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单机自动装置、自动输送设备、自动化软件系统组件等。

1.3 生产自动化

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加工系统,可以自动持续进行重复工序的循环,同时还可以自动装卸机械组件。在机械制造中采用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可以全面代替人员体力劳动,减少机械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存在的几率,大幅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1.4 设备装配自动化

设备装配自动化是将特定规格、形状的机械零配件按照设计预定的技术要求,通过搬运、组装、调试、试验、验收等步骤,自动组装为一套能够进行生产制造的工艺流水线。设备装配是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取代了以往依靠人工循环复杂操作进行的装配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现代化机械制造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应用。

1.5 检测自动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各种新型材料和部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新型复杂加工设备不断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使产品的检测技术和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传统依靠人工直接检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高精度工艺水平的产品检测要求,所以,自动化检测技术必然被引入到机械制造中,现在应用相对较多的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时序、电流信号、人工神经网络对刀具、组件磨损状态的识别检测,以及多判断系统的智能设备诊断技术等。

2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正不断向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以及虚拟化[3]方向发展,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辅助管理等理念紧密联系,为机械制造业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1 集成化

在机械制造中采用计算机集成技术,是21世纪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信息自动化集成系统作为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细分系统组成的整体,通常情况下可将其划分为工程设计信息分系统、自动化制造分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分系统,以及质量信息分系统组成。

2.2 智能化

智能化机械制造系统可以理解为由智能化机械和机械工程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智能系统,该智能系统在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中能进行相应的智能化人机交互活动,如逻辑分析推理、命题判断、工艺构思等。在智能化系统中“机械智能”主要体现在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进行充分的人机交流互动。在机械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方法,使之具有较大的可协调性和适应性能;对于生产人员,智能化制造强调安全和高效;对于企业或社会,提倡充分协作与合理竞争;对于环境,要求作到无污染,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及对废品的充分回收利用。

2.3 虚拟化

虚拟化制造技术主要包含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人工智能、以及现代制造工艺等新技术,并以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一项由多学科综合化的系统技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虚拟制造技术,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现实中的机械制造活动的全过程状态进行全面的仿真模拟分析,以提前获知实际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际生产前以采取相应的技术预防措施,从而达到新产品的生产制造一次性成功。虚拟化制造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增强了企业在行业领域中的竞争力。

3 结论

总体来说,只有将自动化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传统的制造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才是机械制造业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在机械制造中实现全面的自动化;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中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其系统必须是充分开放和可控的[4],应能够随时根据生产状况的变化实时获取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以及调整控制,确保机械生产的整条流水线持续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涛.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才智,2008(20).

[2]杨建平,刘艳玲.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应用中的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制造;机械制造类;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7-8).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再造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分工高度发达,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知识要素作用日益增大。处在这样一个变化和波动性程度日益增加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全新的观察、分析和行动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多视角的组织观和新的文化理论。由此可见,跟随动态环境而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edgar h.schein)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所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

然而,现有企业文化理论大多以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为背景,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文化,而对动态环境中提升企业竞争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关键维度——企业文化再造,未予足够的关注,无法很好地为企业在变化环境下的优势改进提供指导。因而,从企业战略角度,突破静态分析的局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观,再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企业文化再造的基础

企业文化应如何再造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企业经济活动价值,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经营业绩,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新问题。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特征的企业能力理论作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最新成果,注重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研究,揭开了企业这个“黑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传统理论难以解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实际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推上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大舞台。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ray hamel)是核心竞争力论最具代表性人物。1990年,他们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指出企业战略上的成功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该理论的特点是:以企业资源和能力为核心概念,认识企业自身,创造企业本质存在的能力及动力机制;通过不断努力,积累保持和培育企业知识和技能,展开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创造长期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储备、弥补和提升企业能力,开拓创新,挖掘自己经营多角化的广度和深度,适时调整,以提高适应力,引导和创新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潜能,达到企业长寿之功效。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产品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产品和市场策略的生命越来越短暂的时代,企业竞争致胜的基础在于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企业的战略核心。因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再造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再造的动因与路径

(一)内因、外因与综合推动

综合现有的观点,不外乎外因、内因和综合因素三大学说。

外因学说把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因,归结为经济、***治、文化、科技等企业外部因素,认为是外部因素共同促成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但是在何者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因而便出现了社会经济决定论、社会***治决定论、科学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文化决定论四种外因学说。社会经济决定论认为,企业文化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变化而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企业文化的类型、特征和素质水平。社会***治决定论认为,社会的***治环境、***治管理体制,***府的方针、***策及各种法规,时刻影响着企业文化。科学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决定论认为,企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文化的变化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

内因学说认为,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源于企业本身的不同,是企业内部因素导致了各个企业文化类型、强弱、特征以及变迁的历程、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在众多内因学说中,领导素质决定论与群体素质决定论最具代表性。领导素质论认为,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兴衰和变迁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文化素质。领导人可以发动文化再造,促使企业文化变型,也可以采取保守态度,阻止和抵制企业文化变型。总之,有怎样的领导素质,就有怎样的企业文化。而群众素质论认为,企业文化的再造是由整个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决定的。在企业文化再造中,领导人起着发动、组织和指导作用,而新旧文化参数的交替归根到底是由于广大员工的实际活动来实现和体现的。综合因素学说认为,企业文化发展变化是企业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米勒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指出,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组织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两组变量,企业文化再造在两组变量交互作用中实现。并勾勒出了企业文化发展变化模式的***示(如***1)。

从上面论述中,不难看出.影响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单从内因、外因来分析企业文化的再造,有其片面性。综合因素学说即使避免了一定的局限,但仍是表象的、粗糙的、机械的。内外因素只是企业文化再造的条件,而要揭示企业文化的动因,应从企业文化内在本质入手。

(二)企业文化再造的路径

企业文化与企业相伴而生。然而,企业文化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当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者只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没有对它进行认真剖析、扬弃的情况下,它只是自发地成长,缓慢地发育,并且自发地发挥它的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并有意识地提倡和积极培育的企业文化,摒弃和抑制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从而引导企业文化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尤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管理行为之中,企业文化就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更具柔性的企业管理方式。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john p.kotter & james l.heskett的研究表明:对企业丰润的长期经济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并不罕见,这些企业文化容易孳延,即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较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不断创新的,而其再造动因又在于其自身的规律。

企业文化自身的规律性在于它的生命周期也要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衰亡等阶段。因而,企业文化的作用也会经历着一个有益于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到阻碍企业发展的过程。而要避免企业文化的衰亡阶段,就必须再造企业文化。一方面,在生长、发育、成熟阶段,要保持和贮存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实行文化积累,沉积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形成了企业文化传统,企业在文化上才是强大的,在精神上才是一脉相承的,在行为上是前后一贯的。另一方面,要否定那些不合乎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旧文化质,破除那些阻碍企业继续前进的旧传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实现新文化质的增长,对已有企业文化不断完善和充实。只有不断增长其新特质,才能使它变得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增长的新文化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组织发明创造。如发明新观念,创造新作风,建立新习俗和新礼仪等。二是学习、借鉴其他企业文化。如学习国外企业文化和国内兄弟企业的文化经验,吸取精华,以丰富完善自己的文化形式。

认识企业文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的冲突。在企业文化积累、传递和选择过程中,都发生和存在文化冲突现象。企业文化冲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组织内部一般表现为组织与团体、团体与团体、团体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而且随着企业联盟、兼并等形式的发展,会出现多元文化的冲突。不管冲突形式如何,企业文化冲突在内容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两种或几种文化式样的冲突;二是两种或几种文化质的冲突。根据理性思维判断,这种冲突不仅是企业文化积累、传递和选择的契机,而且还是企业文化再造的巨大动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冲突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根据文化冲突的性质及积累的程度,企业文化再造可选择三种路径:

1、企业文化积累:已有企业文化式样不变,基本价值规范体系未动,但吸收、消化了其他文化式样的部分文化质和部分文化参数。

2、企业文化融合:几种不同式样的企业文化的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式样。但能从新的文化式样中看出各式样的要素和影子。

3、企业文化变迁:企业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有的企业文化式样被新的企业文化式样所替代。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动态竞争中的企业,其竞争基础也在发生着变化,迫切要求企业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文化分属于维持型企业文化和再造型企业文化两类。再造型企业文化是对外开放的文化,是不断摆脱落后,是勇于进取,不断吸收新因素、适应新环境、创造新市场使企业不断蓬勃向上的文化。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应创造再造型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综合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文化再造的基础。企业文化再造的动因在于其自身的规律和本质特征,企业文化新陈代谢的过程和企业文化冲突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文化再造才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再造,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光明.企业文化再造: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2(7).

3、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5、(美)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

6、(丹麦)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加里·哈默等.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造成了发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重组。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本国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制造业的新一轮资源配置。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低工资国家对美国制造业的出口给美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并因此引起美国国内一些制造业利益集团和失业工人的强烈抵制,从而影响了美国对低工资国家的贸易***策。由于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低工资国家之列,研究低工资国家出口对美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问题,对于准确把握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和199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制造业内各行业的变动情况。二是运用数字说明和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研究了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制成品对美国制造业各行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变动、出口变动及要素密集度变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可概述为以下几点:一是美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逐步放弃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部门,加快提高资本、技术含量高的部门。二是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竞争与美国制造业一些行业缩减和企业倒闭有一定关联,但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且并非所有行业都受影响。三是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和美国制造业一部分行业的出口变动之间呈反比例关系,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四是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竞争有利于美国制造业某些行业内部技术密集度的提高。

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在低工资国家对美国制成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提出了本文的分析对于中国对美贸易的一些建议,以利于中美双边贸易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低工资国家;美国制造业;进口竞争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接踵而至,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在不断地变化。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加剧与跨国公司的纷纷建立,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改组。全球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世界各国的科技、经济联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不同经济体系、不同类型国家的彼此制约、相互依赖的矛盾统一体。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己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也更加深入,过去那种“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者说“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已经演变成“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力”的对立。国际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工业分工的阶梯形结构,发达国家从事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国家从事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发展中国家则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在信息时代,发展知识经济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策中占有重要位置,服务业的创新越来越活跃,而制造业的创新有一定程度减弱,形成大量制造业企业纷纷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导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近二十年来,美国制造业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历经风雨,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它需要向全球扩张,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这种意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也把美国这个大市场当作它们寻求发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许多低工资国家把美国作为主要的贸易对象,向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近些年来,与低工资国家的贸易在美国国内越来越受争议,对于美国历年来的大量贸易逆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大批倒闭、非技术工人的大量失业,批评者纷纷将矛头指向从低工资国家的进口。美国制造业内大量的失业工人是这一论断的积极追随者,他们通过工会等给***府施加压力,加强了美国国会的保护主义情绪,这在中美两国近年来纺织品等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形势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但与此同时,美国低工资国家出口对美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19%一2005国内也有人发表文章指出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大量的制成品,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施加了压力,有利于其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产业,并加速其产业内的结构升级。由此可见,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己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对于从低工资国家的进口贸易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备受争议。然而,来自低工资国家的进口到底对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美国贸易***策的变化吗?尤其是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低工资国家之列,这种影响和变化会导致中国未来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吗?可以说回答以上Ib]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本人选择该论题的目的在于探析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原因,着重分析从低工资国家的进口贸易对其变动趋势的影响。此外,考虑到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国一般属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产品标准化阶段的承接国,而对于产品实现标准化后再出口到创新国会对其有怎样的影响,国内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更深入、更详细的解释,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篇10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管理 以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它是美国管理学家、企业家对日美优秀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后得出的经验总结。其倡导的文化管理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近30年来,这一管理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已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条件下,探讨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积极汲取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理论以人的主体性为其理论底蕴,深深植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人的自主自觉能动精神日益凸现的现实沃土中,它一反传统管理理论只追求定量分析和组织崇拜、追求最优化决策等纯粹“理性管理模式”,在重视管理“硬件”的同时,突出对管理“软件”的建设和张扬,着力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把文化因素摆到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中心内容是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观整体,笔者认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性的基础:“文化人”的人性假设。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管理模式是人性假设的现实反映。管理方法的不同,根源于管理思想中种种不同的人性假定。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就是对企业内部个体的人性假设由简单、片面、粗糙到复杂、全面、深刻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初,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方法一次***性变革。但是它的这种方法是把企业中的人看成如同机器一样的“经济人”。“经济人”的假设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并且认为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不愿意负任何责任,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科学管理中所蕴含的人的被动性、工具性的弱点不断暴露,一种新的学说应运而生了。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看到了人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注重挖掘人的潜能,注重职工动机、需求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它强调企业中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们更加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行为科学虽然对人的认识有所深化,从“经济动物”上升到具有多样的精神需求的人,但由于行为科学理论本身的特点及所持立场和思想方法的局限,仍然在本质上把人理解为消极被动和机械行为的个体,因而也就难以摆脱“科学主义”管理思想的羁绊。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确认,人的价值实现、人性尊严在管理中终于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了。企业文化理论从其理论底蕴上来看,它出自一种比“经济人”、“社会人”更为深刻的人性假设,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文化自由人”的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更富于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管理的艺术特质,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创造力的发挥,追求成功和实现个体人的价值是人的最大、最高层次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际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劳动者才能自主地、酌情地处理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潜力和创造性,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

综上所言,人性假设理论乃是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文化影响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作用点,是文化管理理论的理论支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是奠基于“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新的人性假设是人本管理的人性之根。

2.人本性的载体: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新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可以随处张贴的标签,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即企业价值观来显现和反映的。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及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是否有用的一种看法。而企业价值观则是企业全体或多数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对象对于企业是否有用的看法。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则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而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理论所孕育的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特征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倡导的企业价值观上。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首先是人与物、制度相比,谁更重要。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大致说来有三个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包括设备、技术、厂房、环境等;二是制度因素,包括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企业各部门的运转机制等;三是人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在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物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人去使用、改进和创造;制度的因素归根到底靠人来执行、推动和制定。人并不是万能的,人离开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比较起来,人不能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好的制度,缺乏合格的人、优秀的人去把它们运转起来,好机器不过是一堆废铁,好制度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恰如美国企业文化理论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所言:“大部分优秀公司也搞目标管理,搞全面质量管理,甚至现在还继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但是……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它们在人的管理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之多和更换之频繁,可谓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谁更重要。否认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扼制企业的活力和生机,这已为企业发展史所证明。承认企业的***利益,并不是允许企业可以不顾社会效益。就企业而言单纯追求企业利益,不仅要受到道义的约束,更要受到行***和法制的约束。事实表明,一个企业不仅有经济目标,同时更有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目标。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并放在首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社会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社会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之所在。只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消费者利益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可以生存,才得以发展。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明确标示“为社会服务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他们着力倡导的接近顾客、质量至上、服务至上这三大理念,都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标志,也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只有了解顾客,才能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只有信奉质量至上和服务至上的理念,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顾客愿望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对关系中,人本性原则已从企业内转移、延伸至企业外,即从以员工为中心,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是人本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最后,经济目标与人的发展谁更重要。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基本经济单元,追求效益目标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效益,甚至亏损,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企业效益的获得只有建立在职工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这样的效益才是符合人本性原则的。如果以牺牲职工个人利益、甚至用危害身心健康的办法,来获得企业效益,这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也是不会长久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效益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职工个人的发展之上,优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为职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尊重职工的尊严和人格,并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氛围。“优秀公司让它们的职工控制自己的命运,它们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它们把最普通、最平凡、最一般的人变成生活中的强者和胜者。”他们“要为每一个人提供施展才干和做出贡献的舞台和天地。”,通过每个职工个人的发展来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进步,这是优秀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企业的智慧之源和财富之泉。

概而言之,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所推崇的企业价值观,把人与物、制度协调起来,凸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发现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社会根由,使人本性原则在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得以展现;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使人本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找到了企业的社会人文价值,即使职工的工作意义和生活意义得以发掘,使人性***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也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全面的展开和充分的体现。

3.人本性的保障:“软”性管理新模式。企业文化理论所创制的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继科学管理之后又一次管理理论的新突破。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理性的功能,凸现制度“刚性”作用,要求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把一切事务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要求“人适应制度”。在这种理性主义科学管理模式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诸如财物、信息等管理要素一样,是一种资源客体;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是可以通过制度和利益机制进行诱导和控制的;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强调理性和数量化,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而企业文化理论倡导的文化管理,即“软”性管理模式,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其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把企业管理中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成功的法宝,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培育,文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自主意识和能动精神。文化管理的根本之点就是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并得以有效的实施。当然文化管理并不排斥基础性生产力要素(物质资本),以及复合性生产力要素(如信息、知识、科技)的作用,而是要充分运用文化启动和文化开发力量,收激扬民意、塑造民魂、启迪民智、凝聚民力之功效。

“软”性管理新模式的轴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在感情投资、企业文化塑造、民主管理推行、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中凸现出来,而且渗透于组织、战略、营销、生产等诸多方面,成为统摄性的灵魂。它强调组织的软性化,如由集权向分权过度,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强调战略决策的柔性化,如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强调营销的软性化,如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采取多种有效的营销组合来吸引消费者;强调生产的软性化,如制造业采用软性生产线来组织灵活生产,突出多品种、小批量、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新品开发注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要求,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等。

总之,企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软性管理新模式,在重视管理刚性要素的基础上,突出了软性要素的中心地位和幅射功能,使企业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决策过程中职工的广泛参与,使决策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克服大企业的通病——“官僚症”;并着力强调运用文化制胜这一法宝,使“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和全面的实施。软性管理新模式主要不是依靠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是倡导人性***、人格平等、主人翁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更自主自觉、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现实坦途,使人本性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运用,是当今欧美成功公司人所共知的“秘密武器”。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适应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趋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软性管理模式对于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所言: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前,以以人为本为其核心价值取向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管理改革的根本指导方针,在管理领域真切、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有必要也必须怀有广博的胸怀和气度积极地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去完成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努力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第一,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使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管理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是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大特色。为实施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管理者就必须了解被管理者的各种需要,激发其行为动机来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激励也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建立在“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特别重视精神激励,注重职工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以及成就感的满足。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排斥职工物质利益的需求,对于人而言,物质始终是第一性的。很难相信,一个连职工的基本物质需要都不能满足的企业,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持久地发挥。企业文化理论的发源地美国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实行了对广大员工的分享制度,即公司福利***策和职工持股制度,从而创造了美国效率的再度辉煌。但企业文化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研究人性需要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主张因时而变,在物质消费仍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物质手段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但随着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强力推动,社会财富不断丰裕,物质需要的满足不断提高,精神激励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魅力。企业文化理论所推崇的“民主管理”、“文化管理”、“团队建设”等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挖掘职工的自我实现、成就感等主体能动精神作为工作的源动力。劳动者的个人目标从物质需求转向高级的社会价值需求,工作动机将由谋生转向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企业文化理论的人本性思想顺应了这一潮流,满足了力求从工作中寻找价值和意义、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气融洽、生活环境文明等新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和***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增长,精神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在不断满足职工物质需要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注重平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它就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科学管理思想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过分偏重经济效益的获得,这极易导致企业投机心理的蔓延,短期行为的出现,劳资对立的加剧,最终造成企业的衰败。据统计,1950年《幸福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家大企业,到1990年有一半以上已不复存在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顾社会效益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在企业内倡导以员工为中心,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精神,使企业内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把企业内的以员工为中心,推延到企业外,倡导在企业外部的关系上,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在企业外。企业文化理论的创立者们,通过对大量企业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后发现,“顾客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它们的经营里,几乎是无所不在——销售,制造,开发,会计。事情很简单:一切经营的成功首先有赖于销售,这正是联结公司与顾客的纽带”。 因此,接近顾客,从而满足他们今天的需求并预见他们明天的愿望,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以期赢得顾客的好感和忠诚,这是长期维持和增加销售收入,进而提高经营绩效的根本途径,是企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奥秘所在,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利润是企业为社会服务之后,社会给企业的回报,这是松下不败之谜。西方企业尚且如此,社会主义企业更当如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对立、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使得劳动者与管理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个人、企业、社会等诸多关系能够最终实现根本上的最大限度的和谐。效益从表象上看是经济,但背后深藏着的本质却是关于人的。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推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姻,是建立在理解人、尊重人、发现人,承认人的价值,看到人的需求多样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之上的。只有确认“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才能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取得经济效益。而对人的真正发现、重视、肯定,建立全面的平等、信任关系,只有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 ,即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统筹兼顾各种管理模式的优长,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是世界上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它既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发展逻辑,又反映了文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向。从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程看,“软管理”是“硬管理”成熟以后的产物,“硬”管理是与生产力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不高、物质需求占主导性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管理范式。作为上世纪初管理思想的主流,科学管理(即“硬”管理)的思想方法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种作用是同20世纪上半叶生产力水平、劳动者素质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但二战以后,社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社会已见端倪,物质财富不断丰裕,社会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由于劳动者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因此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凸现,需求层次逐步向高水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精神需要、价值观念和内在创造力的发挥已日益成为现代生产管理的关键。由此最终导致了管理理论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过渡。即从“物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转变。这种过渡和转变,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从文化管理(即“软”管理)的内容看,并不是排斥“硬”管理的作用,更不是不要“硬”管理,相反,“硬”管理是“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斯卡尔、哈佛大学教授阿索斯在其著作《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设计了管理要素的麦金瑟框架***,即制度、结构、战略、人员、技能、管理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前三个是硬要素,后四个是软要素。他们认为,强调软要素对企业管理的重大作用,并不排斥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成功企业,软要素功勋卓著,硬要素亦功不可没,它形成了企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蓝本。硬要素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在功能上与软要素具有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硬要素与软要素的有机结合,硬管理与软管理的水***融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企业管理长期实践的结晶,它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根本趋向,反映了现代管理的基本特质。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总体水平来看,企业管理内部机制和外部体制还远未达到“理性化”和“科学化”的程度,管理落后、方法陈旧、职责不明、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弊端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以定量化、标准化、专门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式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着力强化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加速管理的科学化,理应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企业文化的一项先决性、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细节管理等方面上水平、上档次,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之路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硬管理基础打好了,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了根基,为软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的人文优势,刚强自健、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等传统道德风范在剔除了封建禁欲主义的思想残渣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观、效益观、义利和谐观融合起来,仍然可以成为我们文化管理的有效养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创业创新的精神,它将是是我们进行“软”管理,发掘人文资源,激发人的创造精神,打好企业改革、体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源动力。

总之,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既要强调“硬”管理的基础性地位,加速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又要注重“软”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第一”,使“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可以确信,只要把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同充满活力的企业精神、富有生机的文化氛围有机统一,和谐一致,交互为用,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极大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彼德斯 小罗伯特·沃特曼:寻求优势[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85

[2](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美)理查德·帕斯卡尔 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

[4](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制造业自动化论文10篇

学习

辩论赛主持人开场白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辩论赛主持人开场白,内容包括主持人的开场白辩论赛,辩论赛善意的谎言主持人开场白。三、结辩陈词阶段:时间是3分钟,由双方四辩进行结辩陈词。也就是辩论双方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对于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

学习

三年级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教学论文怎么写,三年级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投身教改,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我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法上不断进

学习

一年级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小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0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刚从学前班上来的学生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爱看动画片,喜欢小动物,爱听故事。上课时,讲个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扮演其中

学习

毕业生申报材料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生申报材料,内容包括优秀毕业生申报材料400字,优秀毕业生申报表的填写模板。从给自己定位为一名大学生起,我就决定我要走好这条路。我也给我所想的,我所说的,我所做的都加上了一个定语――“高标准、高要求”。这些年我每

学习

高中语文职称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职称论文题目推荐,初中语文高级职称论文范文。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28-02一、前言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人事领域改

学习

三年级语文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语文小论文范文,三年级语文积累论文。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

学习

一年级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教育论文,一年级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语文学科充满人文情趣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

学习

二年级语文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二年级语文论文,二年级语文年度论文题目。不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志,平时工作可谓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学生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谈起教学方面的体会,更是如鱼得水、如数家珍。可就是写起

学习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品德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品德论文范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论文范文。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

学习

幼儿园春季教研模板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春季教研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教研计划的模板,幼儿园教研美篇模板。各园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一方面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整体提高东片区幼儿园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地位。(1)

学习

本学期个人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本学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本学期个人总结结尾,学期个人总结300字。态度决定一切,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就不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尽到自己本份,尽力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学习

三年级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三年级论文示范。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教

学习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语文学科组长工作总结。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受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了解了***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

学习

硕士生自我鉴定模板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生自我鉴定模板,内容包括硕士毕业自我鉴定,自我鉴定模板范文2000字。接下来的的日子,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争取更好的成绩。【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二】我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

学习

三年级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教学论文怎么写,三年级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投身教改,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我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法上不断进

学习

一年级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小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0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刚从学前班上来的学生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爱看动画片,喜欢小动物,爱听故事。上课时,讲个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扮演其中

学习

高中语文职称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文职称论文题目推荐,初中语文高级职称论文范文。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28-02一、前言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人事领域改

学习

三年级语文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语文小论文范文,三年级语文积累论文。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

学习

一年级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教育论文,一年级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语文学科充满人文情趣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中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

学习

毕业实践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实践论文,内容包括毕业实践论文范文模板,毕业论文和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工科材料类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

学习

低年级教学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低年级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低年级课堂教学论文题目,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论文课题。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

学习

中小学语文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语文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集100篇。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主张对外汉语教学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