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自我鉴定例1
思想方面,我一直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虽然我还没有加入***组织,但是我始终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注意学习先进的***治理论,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积极拥护***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我也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学习方面,我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并阅读了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这既让我开阔了视野,也使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内容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在生活方面,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刚入学时,我就加入了校研究生会并在文艺部担任副部长职务,热情为同学们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工作。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学校研究生舞蹈队和学院的舞蹈队,并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接下来的的日子,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认真钻研专业知识,争取更好的成绩。
【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二】 我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两年。
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时事***治,关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递交了入***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入***积极分子,正努力学习***的知识,积极向***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员。
在课程学习上,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
在科研工作上,研读了大量的学术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这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尤其是***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与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
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从思想觉悟、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在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相信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今后,我将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7硕士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三】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马上就要从学校走向社会了。回顾这两年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不但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我受益匪浅。
在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与同寝室、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学保持十分融洽的关系。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在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实验相关的课程使我对很多仪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平常的实验中,提高了动手技能;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
在思想觉悟上,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员,处处以身作则,以一名合格***员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时事新闻,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当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自己还是暴露了一些缺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在两年的学习中并没有发表相关的论文,说明自己在学术研究上还需要继续努力。平常的待人处事中容易冲动,有时脾气比较急躁,做起事情来有些时候也欠缺考虑。所以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更加努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继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上,我也从来不曾放松过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我不断阅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艺术等社科类的书籍,并尽可能参与身边的各种讨论,在丰富了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思考能力。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2
1、硕士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例文。
研究生学习生活匆匆而过,在这三年从不曾懈怠对自己的要求。在思想上严格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的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作为其他同学的入***培养人,多次与培养对象交流、探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积极的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科研活动。
在科研上,一方面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研究,探寻本专业的学科前沿领域,积极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
除此之外还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备课,查阅学术资料,在授课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见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情为同学服务,同学关系融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收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前进。
(来源:文章屋网 )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3
转眼之间我就要在xx大学毕业了。虽然我考研后来到xx大学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这三年里我见识到了许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这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得多谢对我认真负责的老师和经常帮助我的同学,要是没有他们,那我这三年可就真的是过的黯淡无光啊。
在踏入校门时,我知道这里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我必须好好地学习知识才能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要是我在这个时期松懈了,那可就是成了一个罪人了。所以在这三年里,我在学习上那可就是勤勤恳恳,从没有让自己的学习掉过队,我知道我的同学们都很努力,因为他们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今这个竞争格外激烈的社会,我必须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再好好地提升提升,不然我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好在努力学习肯定是会有回报的,我自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能让人满意的程度。
在思想上啊,我没有因为自己考研成功就变得沾沾自喜。这里还是学校,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所以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我见过不少案例说一些学生在考研成功后就自甘堕落了,所以我很清楚,要是在这里就变得飘飘然了,那肯定连毕业都是个困难事,更别说以后找工作了。所以,在这三年里,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是我一直在坚持的,必须先让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正确才能取得一些进步。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学习时一起学,游玩也一起去,毕竟要注重劳逸结合嘛,不能光读书,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要是把自己的身体都弄垮了,学得再好也没用。这三年里,我得感谢自己的室友,因为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是他们带着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当我有困难时他们也无私的帮助了我,所以只要我能帮助到他们,我也尽我最大的努力。除了和室友们相处和谐外,我和老师的关系也不错,因为我的老师的确是很认真负责,给我提出了不少的指点,对我的帮助格外的大。
真是不舍得啊,我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再经常见到我的导师和同学了,大家也都会各奔东西,去追寻自己的目标了。接下来,我相信当我步入工作后,我会迸发出比现在更为强劲的动力!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4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书馆教育。***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显得先天不足。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2004年3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玉圣和张保生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读本》;同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两位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导论》。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也不要求学生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学术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主要是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等;在思想***治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未将学术诚信纳入其中。尽管北京高校从2009年9月份开始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但大都采取讲座形式,缺乏普及性和持久性。
笔者以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区分学校相关部门和导师在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取消 “行***式”的学术量化机制
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规格的论文。然而,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攀升,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将读研视为其学术生涯的起点,而是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由于不就不能不能顺利毕业,所以那些视为畏途的学生,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
此外,我国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税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硕士点,特别是从2009年起,***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两种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而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都需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正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进步,才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进而导致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
国内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法大学等,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毕业论文写得好,就可以毕业。它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上,实行“打假”制度,即利用“论文行为不端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笔者认为,国内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和中国***法大学的做法,取消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让学生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
三、加大惩戒力度,增加风险成本
整体而言,国内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漠视宽容、姑息放纵,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即使处罚也是尽量从轻,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正当行为。
在惩罚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惩罚措施有章可循。如哈佛大学《哈佛学习生活指南》规定: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其次,学术失范行为的当事者在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如,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生手册别告诫:“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被赶出学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反观国内高校,尽管惩罚的呼声很高,但是有关部门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采取任何措施。因此,构建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不讲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没有惩罚制度,就不能制止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只有坚守这道防线,才能起到震慑效果。
参考文献:
[1]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18期。
[2]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载《北京教育》2010年2月。
[4]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5
二、重视实践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学习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实践课程,强调综合实践研究课程是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的一大特色。一般而言,各种教育硕士项目都具有6-12学分的综合实践研究课程。课程类型根据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课堂听课、观察、教学与管理实习、承担科研项目等等。在美国的高校中,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其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分为主修和辅修两个部分,主修课程20-26个学分,包括所有硕士学位申请人必修的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课程,以及中小学教师感兴趣的、经选择的专业理论课程,辅修6-12个学分,集中关于学生以后所任教的科目领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各类课程比例失调,选修课比例相对较少,必修课比例相对较大。在选课方面,学生缺乏自。由于有些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初步地掌握了对于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因而对于教育硕士学习阶段的课程,有的教学内容教育硕士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以及群组讨论完成。各招生院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要深入研究具有职业背景的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努力探讨教育硕士教学的科学规律。
三、明确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美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实务型的高级教育专门人才。具体来说,教育硕士侧重于应用性,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行***管理干部。譬如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在教育硕士招生目录中明确表明:教育硕士各个项目的总体目标就是提供给申请者将来能够成为本专业领域内领导者的一系列经历。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学历、高水平和高素质且能够适应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师人才,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一般都是培养教育研究者、教育家。因此,我们应当对于二者有一个十分清楚明晰的定位区分,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二者的适用领域区分开来。前者是属于职业教育领域的范畴之内,应当与培养教师的目标和教师的职业一致起来;而后者则是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之内,应与研究型、专家型的人才培养一致起来。更深一步地说,二者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分要求以及学术论文要求上都应当有不同的度量标准和尺度。
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硕士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课程本身特点及学员特点,采取理论讲授、指定阅读、专题讲座、演讲、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使教育硕士学员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获得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技能,从而提高其实际教学或管理能力。目前我国教育硕士教学还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对于教育硕士来说,它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位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长期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他们进修教育硕士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增加,更为了是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做法,转变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给予导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使其在完成基本教学目的之后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及兴趣有所取舍,提高教育硕士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起学习能动性,通过自身学习,结合己有的经验与实践,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6
关键词 俄罗斯 研究生教育 发展模式 启示
一、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苏联时代的学位制度秉承了俄国的学位体系。苏联学制结构的特殊性在于实行“专家—副博士—博士”的体系,其中学位制度体系只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即它的本科教育大部分专业修业年限为五年或六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而授予“工程师”或“专家”的称号,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不设硕士学位,而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学位制,大多设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虽然学位制度比较特殊,但俄国及苏联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却相当于甚至超过欧美国家,因此,英法等国和我国都承认苏联的副博士相当于各国的博士,苏联的博士相当于各国的博士后资格。
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高等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制。目前,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属于大学后职业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实行两轨并行的学位体制。一轨是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学位体系,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学位;另一轨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俄罗斯为外国留学生设置的学位制度,即“学士—硕士—博士”学,这一轨学位制度是苏联为了加强与外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和交流设立的。
在俄罗斯高校中,两轨学位体制都在实行,既有完全实行学士、硕士学位的院校,也有继续坚持实行传统的专家文凭的院校,同时在一些高校中则呈现出典型双轨制的特点,如莫斯大学、赫尔岑师范学院等等。
现在俄罗斯公民凡是已获得硕士学位及相当学历者,均可直接报考研究生。设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研究生部,有权招收和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并实施同等学历自学应试制度;招生控制数量,超过招生控制数量的博士生和副博士生培养,可以按照由自然人或法人支付学费的合同予以实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三科:哲学、外语和专业课,一般为口试。俄罗斯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主要招收本国公民中在相应科学领域具有科学成就的副博士。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中国的学位制度在不断的发展中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完整地建立起来,确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治、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中,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借鉴别国的经验,才能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并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而俄罗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一定启示。
首先,在教育改革中对传统教育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原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根据本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在学位管理体制上尝试了一些改革,但是,总体上看俄罗斯对原苏联学位制度进行了相当完整的继承。随着全国范围内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相应学位制度,俄罗斯在对原苏联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继承的同时有所创新,将原苏联等教育体制划分成若干层次,同时恢复学士、硕士学位,建立起多级高等教育体系。俄罗斯对原苏联的教育体制进行相当完备的继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的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良的教育传统是很值得我们继承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是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宋代书院中自由讲学的学术氛围;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等等。但是,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这些优良的传统已经被遗忘,一味地把西方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应用到当前的教育中,而不考虑这些是不是适应我国的实际,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中,要对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进行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
其次,在教育改革中应把积极借鉴与坚持自我特色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国学位设置模式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研究生层次和本科生层次之间有不和谐的地方。这种学位模式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俄罗斯多层次的学位制度进行学习、研究和借鉴。另外,俄罗斯高等学校恢复实行学士、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进展程度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俄罗斯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教育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曲折性和复杂性,对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种学位制度的形成与教育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学位制度本身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一下子形成一个完满的制度,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教育的改革与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积极借鉴和坚持自我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借鉴的坚持会导致固步自封,从而落伍于时代;反之,没有坚持的借鉴则使借鉴成为无根的浮萍,带有盲目性和外铄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判断。研究、学习别人在于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使“他山之石”以恰当的方式融合进自己的改革框架中,而达到此目的,首先的任务是先了解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7
[中***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11―03
[作者简介]王满生,谷声燕,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
我国自1995举办法律硕士学位教育以来,已经走过了16年的历程,法律人才匮乏的困境基本得以缓解。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策性与探索性等特点,但法律硕士教育的应用性依然不够。面对新形势,如何解决好法律硕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制定法律硕士发展规划,既是广大法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更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决策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1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主要基于法律人才市场供求的变化,体现了阶段性与探索性特点,教育的规律性实现不够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成功举办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家对法律人才的紧迫需求。由于建国后长期对法律不重视,法律教育与科研人才十分匮乏,实践中出现了法律人才十分紧缺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恰逢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时期,中国急需大量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而当时的教育机制、招录结构无法满足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借鉴美国的JD教育制度,开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缓解司法人才的紧缺情形。。***学位办于1995年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列为法律硕士首批试点单位,招收法学与非法学本科生,分类培养。1998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式招生。从2000年开始限制法律本科报考法律硕士。经过这次调整,法律硕士教育的二元模式正式形成0。2008年,中央***法委员会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决定通过部分高校法学院培养“***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法人才”。经过公务员公开考试招录的本科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在校学习一年,再经过一年的实习,回到原招录单位工作。这次招录主要是基于培养的法律人才无法满足司法机关的需要,反映了供求的局部不平衡。2009年***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在报考法学硕士的研究生中。调剂一批学生攻读法律硕士(法学类),学制两年。这次变化主要是因为法学本科毕业生难以就业,而法律硕士招生有限,放宽法律本科报考法律硕士更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我国法律硕士招录***策变化体现了法律硕士教育中的探索性、***策性等特点,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市场供求矛盾的压力,而较少基于法律硕士教育的规律性。
2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借鉴了美国JD教育经验,实践中遇到中国国情的强力阻抗,体现为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教育的趋同化
我国法律硕士的教育借鉴美国的jD教育的成功经验而设置,美国不存在高中起点的法律本科或者法律专科教育,所有学习法律的人都是非法律本科毕业生,经过考试和考核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在美国,法律教育被看成是一种精英型教育,法律与其他专业不同,入学的门槛更高。就其教育的性质而言,赋予了法律硕士教育的职业性。从其受法律教育的层次上看,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法律本科,即为初次法律学位教育者。相比之下,中国有着比较严格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系,在举办法律硕士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法律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之间存在着层级性,前一学位是后一学位的基础,具备了前一学位方可申请后一学位的学习.学位的不同意味着待遇的不同,其等级性十分严格。我国的法律本科招收对象为高中应届毕业生,法学硕士招收已经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法学博士招收的是已经具有硕士学历的学生,其专业限制只是各个培养单位自己作出的一定要求。如果借鉴美国的JD教育招收非法律本科生,学习三年后再授予学士学位,在中国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所以我们虽借鉴了美国JD教育的招生模式与培养目标,保证了非法律本科专业的学生报考,但在学位授予方面,我们不得不本着中国现有法律教育的国情,在三年受教育后授予法律硕士学位,享受与法学硕士同等的待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高校主要从事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无培养应用型职业性法律硕士的师资、***书资料、法律诊所,导致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区别并不明显,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培养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法律实际能力的养成等各个方面区别不突出,造成两种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其区别依然是因其开始报考时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
3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采取了从试点到正式举办再到逐步推广的策略,法律硕士教育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绩
在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基本沿袭了我国改革的一般思路,即从试点到正式举办,最后到逐步推广。我国最早的法律硕士是在1995年开始试点的,最初的试点单位为8所高校,2001年全国试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为28所,2009年已经达到115所。为了推动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两届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于1996年、1998年、2006年三次制定与修订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入学考试从最初的多元到逐步统一。1995年根据报考者是否拥有法律本科学习背景,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入学考试科目。1997年开始实行全国联考,全国统一命题。2004年起法律硕士的命题与考录工作由***统一组织。法律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1996年招生人数为488名,1998年为1072名,1999年为3 100名,2000年为5 360名,2001年为7 392名。据各校历年的招生简章统计,截止2011年,西南***法大学非法学法律硕士招生数为345人,法学类法律硕士为330名;中国***法大学法学类法律硕士为200名,非法学类为200名;中国人民大学非法学类法律硕士为200名,法学类法律硕士为90名;北京大学法学和非法学类法律硕士共300名。数量不断扩大,规模效应逐渐凸显。经过十余年法律硕士招生培养工作的探索,教育主管部门不断从实践中调研,总结办学经验,发现问题,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趋向科学与规范。
二、现阶段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法律硕士的培养规模急剧扩大,特别是2009年法律硕士开始招收应届法学类考生,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多种形式并存,法律硕士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难题。总体而言,我国现行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职法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多轨并存,亟待调整规划
我国法学教育主要是1978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存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导致法律人才极度匮乏。为了充实国家司法队伍,解决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必须采取一定的短期行为和一定时期的***策,在职法律硕士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可以认为是国家在短期满足司法人才的一种救济措施,而法律硕士却可被视为是一项较为长期的行为,而法学类法律硕士招生也被看做是一项比较仓促的行为。为了满足市场的急需采取的某种应急措施,必然与长期发展起来的符合教育规律且比较稳定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产生冲突。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在入学基本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上与法律硕士要求一致,只是在学制上一个是三年一个是两年,但法律硕士待遇为研究生,而法学第二学士是研究生班,两者存在着冲突。法律硕士与在职法律硕士两者也存在着冲突,法律硕士招收的是非法律本科学生,而在职法律硕士从最开始只允许有五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在职人员报考,逐步放开到有三年工龄的法律实际工作者。前者为学历教育,颁发研究生学历与学位证,后者只是颁发学位证。法律硕士(非法学)与法律硕士(法学类)两者的区别只在于生源背景与学制不同,法律硕士的生源为非法律本科学生,法学类法律硕士招录对象为法律本科学生,非法学类法律硕士学制为两年,法学类法律硕士学制为三年。除此之外没有多大的区别,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体现不出其特色。特别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大量的扩招,由于高校的饱和以及博士数量的增多,法学硕士已经无法寻求科研性岗位,转而与应用型法律硕士展开竞争,造成法学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相互重叠,无法凸显不同类别的优势,多元型模式亟待重新调整规划。
2 我国高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法律硕士教育存在着根本的缺陷,难以担负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重任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在教育性上应该是成功的,但是在法律性或者说职业性上,则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从我国现行高校评估体系上来看,高校的排行主要取决于课题与发表的论文上,对于教师的评价也主要在于主持课题与发表文章数量上。高校关注的是其在行内的排名,教师关注的则是其职称,上课很好但是一辈子评不到职称的大有人在,但上不好课照样可以评教授。由于科研的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法学院教师难以深入到实践中去从事法律实务,况且在中国的现实中,不是拥有司法资格的教师人人都能接到案子。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发文禁止教师兼职从事实务工作,这样在中国的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对于定位为研究型与学术型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既能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又能让教师的学术得到较好的传承,秉承师徒关系,所以法学硕士研究生更受教师的青睐,其教学质量也较为令人满意。相反,法律硕士教育由于定位为职业性与应用性,很少教师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即使一部分有也被视为是不务正业拼命赚钱的兼职律师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学校基本上是被排斥的。另外,这些教师也基本不会将自己在江湖上的一套经验教给学生,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由于这部分教师整天忙于接案、办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业,难免生出浮躁之气,学生难以从这些教师身上学到职业技能。有些学校聘请一些实务界人士来给法律硕士上课,施行双导师制度,但是学校往往计算其办学成本,有经验的检察官、法官、律师也往往不会因为学校付几十元甚至几百元钱一节课的薪酬去上课,因为他们大都还有自己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双导师制度看起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学生往往只能联系到学校的导师,难以联系到实务界的老师,实际上也是徒有虚名。从总体上说,高校难以担当应用型法律硕士培养的重任。
3 由于法律硕士与法律职业之间认可机制的欠缺,公务员招考岗位设置对法律硕士有一定歧视,导致其应用性优势未能充分展示
1995年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法律专业硕士定位为“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管理、科技、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实务和有关管理工作”。但是法律硕士教育缺乏一个***策性或者说法律性的职业认可机制,与其他类型的法律人才竞争时没有体现其优势。1995年出台的《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规定:“建议中央***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九条第六款和2001年《检察官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六项分别规定,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即可获得法官和检察官资格。但是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的颁布施行,所有法律执业者均需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导致相关的待遇无法兑现。另外,根据《国家公务员法》,法律硕士要成为检察官和法官的也需要通过统一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样法律硕士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特点在择业时没有得到展示、发挥,与自考、函授本科、全日制本科、法学硕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同时对于高校的法律硕士教育,国家没有一个整体的评估体制,***书馆书籍、师资配备、实训基地、法律诊所、社会评价等各校参差不齐,导致法律硕士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高校创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法律硕士教育质量堪忧,法律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三、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改革思路
1 理顺多类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关系,大力发展应用型法律硕士教育,适度抑制法学硕士招生规模
大力发展法律硕士教育,是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设置之初的基本指导思想。1994年***学位办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几点原则意见》指出,“在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创设及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将与法学硕士双轨并存,以适应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并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体制不断发展。从发展目标上看,随着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学科研人才主要通过博士生教育来培养,法学硕士将逐渐减少,最终与法律硕士专业并轨。”1998年***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杰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认为:“这二十年,我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目前,我们正努力进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力
发展专业学位,大力培养应用性高层次人才。”2009年,《***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必须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但是这么多年来,与法学硕士教育规模扩招相比,法律硕士的扩招速度比较缓慢,从招生总量上来看,很多学校法学硕士人数依然大于法律硕士生人数。由于高校科研机构所接纳的基本上是有博士学位的法律人才,法学硕士只能进入其他应用领域。法律硕士扩招与法学硕士限制发展成了必然,但法学硕士培养实际上为高校之优势,快速地限制甚至取消发展将对整个法学教育发展不利。笔者主张不受理新增法学硕士点的审批,同时对于现有法学硕士的招生规模应该进行数量限制,将所有新增的硕士点用于法律硕士专业的审批,将所有的新增人数用于法律硕士点的招录。再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将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并轨。对于两种不同类别的法律硕士关系的处理,笔者以为应该维持现有状态,因为现有中国法律本科生数量庞大,限制法学类招生,同时法律硕士又仅招非法律本科,必然堵死更多法学本科生的求学之路。严格限制法学本科招生也将导致我国高校很多教师失业、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不利于法学教育的长久发展。
2 坚持以高校法律硕士培养为主体,发挥司法部门的职业能力优势,探索法律理论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分离的新思路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高校是以学术为基本导向的,教师注重学术,法律应用能力弱,难以承担法律硕士培养的重任。但是法律硕士又是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如何协调其矛盾成为难题。笔者以为,从长远看,将法律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分离,由高校承担其法律理论教育功能,由法律职业培训学院承担法律职业教育功能较为合适。法律硕士的第一学年由录取学校承担其法学理论教育,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第二学年由专门的法律职业培训学院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第三学年由仍然由高校承担其毕业论文写作以及相关毕业工作,实行由高校和法律职业培训学院共同培养的机制。这种分离培养必须是实质性的分离培养,职业培训学院必须为法律硕士配备一名导师,有专门的学院教师进行管理,调配实习单位,设置专业课程,一年后经过课程考试和业务能力考核,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习,学生毕业文凭上可以加盖毕业学校和法律职业培训学院两个单位的公章。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职业机构的培养能力,可以由各省的检察官学院、法官学院以及律师培训机构担负起临时培养的职能,因为这些机构比较规范、师资力量也比较强,能够承担法律硕士的培养职责。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机构合并,共同组成法律职业培训学院。
3 增加高校法律硕士办学的压力,定期进行评估,严格实施法律硕士教育资格的淘汰制度,提高法律硕士培养的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论法律硕士如何改革,实际上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培养的人才上,要适销对路,要靠质量取胜。十多年来,法律硕士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了很多质量上乘的毕业生,但由于从事法学硕士培养的高校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导致在实践中法律硕士的认可度依然有待于提升。提高法律硕士的教育质量,除了前文所言的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的思路以外,合理的评估制度与资格淘汰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现有的法律硕士培养评估只在于法律硕士培养的资格准入制度,除此之外,没有比较细化的评价制度。笔者以为,在完善现有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要细化法律硕士培养的评估制度,包括***书资料、师资配备、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就业情况、社会认可度,并定期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应该予以黄牌或者红牌警告,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以此来达到迫使高校重视法律硕士培养的目的,彻底改变以法律硕士招生作为牟利手段的做法,让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教育并轨,并最终成为向实务界和博士阶段输送人才的唯一硕士通道。
注释:
①霍宪丹.法律硕士教育定位的背景和基础[J].华东***法学院学报,2005,(3):5.
②王健.招生***策的调整与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口].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春季卷):296.
③④⑤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lO一16;96,217,265,329;175.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8
以职业导向的工程科技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美国培养的工程硕士为企业界和工业界输送了大批复合型的人才,伯克利推出的一年制专业学位教育则创造了T型三级结构的课程模式,全方面多维度的培养工程人才,且在倡导与企业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1.1 构建下型三级结构
伯克利工程硕士课程融合了工程课程和核心管理理念课程,通过案例学习和顶点课程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位要求中包括总共2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领导核心课程,顶点课程和技术专业课程。
位于T型结构第一级的是领导核心课程,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技术战略、商业谈判、组织行为学、会计学、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知识,第二个学期探讨与高科技行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理念和核心操作业务,主要包括技术管理、法律和知识产权课程。位于T型结构第二级的是顶点课程,顶点课程是美国高校开设的一种让学生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课程。位于T型结构第三级的是技术专业课程,其包括生物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等在内的19个专业聚焦方向,包括12个学分的课程学习。以享有国际声誉的生物工程为例,该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愉申,学生毕业后不汉具备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而月一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与对经济的理解能力,其将有助于毕业后迅速在职场中承担领导者的角色。
1.2 促进校企合作,构建联合培养平台
伯克利工程学院致力于不断促进与整个硅谷和世界领先的企业和投资者建立广泛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伯克利,学生可加入由企业和大学形成的丰富的生态系统,致力于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广到消费市场,其与波音、西门子、惠普、奥多比、杜邦等世界领先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例如,伯克利工程学院与硅谷合作共同推出工程领袖专业培养项目,该项目提供自上而下的技术战略和自下而上的企业家创业才能、商业判断和技能,致力于培养精干的工程领袖。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由工程学院与硅谷的技术总监和运营者共同推动,通过案例教学和互动学习培养商业理念和技术。此外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建立了技术与创业中心,致力于将想法转化为创意并开发成技术。在高科技前沿的工作意味着新想法与灵感时刻不断涌现,而技术与创业研究中心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和实验室,致力于提供创业资源和培养创业技能,打造高效的工程师。
2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工程名校伯克利的T型教育结构,结合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现状,总结了如下经验。
2.1 建立了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作为一个***权威的评价机构,具有成熟的评价制度和方法,并且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指引了工程硕士教育的方向和规范了其培养模式。其次,从各高校的层面来说,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然而我国现存的教授晋升机制和教学评估机制太侧重于科研成果以至于忽略了教学质量。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应该将教学成果纳入工程教学的评估机制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工程教学评估体系,建立质量保障系统和质量监督系统。严格控制好入学质量关、培养质量关、管理质量关。
2.2 优化课程结构、引入管理教学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9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所学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及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4.学历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⑵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6.现役***人考生,按******总***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报名及考试时间:
报名时间:2014年4月1日~4月30日;考试时间:5月中旬。
复试于笔试后随即进行。报名费220元。
四、报名及考试地点:
设在本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外地考生可函报。考试地点设在青岛理工大学。
五、报名程序:
1.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须先登录我校研究生处网站,进行网上报名,查阅有关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相关事宜;
2.***空白表格:
⑴《专家推荐书》
⑵《思想***治、心理鉴定表》
3.考生***空白表格后,按要求填写有关项目、内容。
4.报送材料:
⑴《青岛理工大学博士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从报名系统中打印)
⑵《思想***治、心理鉴定表》
⑶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⑷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人事部门盖章)
⑸身份证复印件、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研究生可先交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书,录取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
5.报考资格审核,审核完将于考前一周在研究生处网站上公布准考考生名单、考试时间、地点及有关要求等,请注意查看。
6.考试前1天为考生考试报到时间(自带一寸免冠照片一张),程序如下:
⑴在职考生交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交验研究生证。
⑵领准考证。
⑶领空白体检表,按规定时间到校医院集中体检。
⑷按统一时间、地点参加攻读博士学位入学考试。
六、考试科目:
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
七、复试时补充提交材料:
1、硕士学位论文(附评议书)
2、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
3、科研成果证明书
4、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
八、录取:
根据国家***关于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并结合考生论文及科研成果、考试成绩、推荐意见等全面情况确定录取名单,由我校发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考生必须按照指定时间和规定,来我校报到。
九、学习年限:
全日制为3年~5年;在职为4年~6年。
十、学费及资助:
我校将根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要求,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助学金及相关配套***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其士研究生可获得的国家助学金10000元/年,覆盖面达到100%(定向就业、在职攻读研究生不纳入奖助体系)。
具体学费及资助情况按山东省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一、专业目录中为省级重点学科;为该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附件:
硕士生自我鉴定例10
一、前言
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直接反映着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文明得以昌盛、民族得以自立的首要保障。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竞争,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作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培养方式自身的创新与优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具特色,研究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及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借鉴欧美及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及其特点
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具特色,下面就世界上几个教育大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1.美国
美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设置广泛的学分,学分可以积累、储存和转移,并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自由流通,由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上的竞争。这种充分利用市场原则的模式,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适应性强,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目前,美国研究生的培养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设有哲学博士学位还设有专业博士学位,形成了研究型博士和专家型博士培养并重的新模式。美国高校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使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博士生指导方式上则实行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制度,这就非常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培养,学生也可吸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开启思路。
在美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以学习课程为主。学校对课程的选修范围、内容、深度都有一定的规定。硕士生的前半年或第一年不定指导教师和研究方向,只上基础课,由系指定一位教授兼任研究生顾问教师跟踪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并在课程选择、学习期限乃至导师选定等问题上向研究生提出建议。半年或一年后硕士生可以自己选定一位教授作导师,并由该导师与其他3—4名教师一起组成一个硕士生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这位硕士生的指导,主持有关课程的考试,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美国博士研究生也要学习课程,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并要求掌握两门外语。博士生在选择导师和进入论文阶段之间,必须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资格考试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考试,由各系资格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通过后,博士生方可开始博士论文撰写工作,同时获“博士学位候选人”称号。
美国实行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高。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达30%—40%。美国的研究生在录取后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分的一部分,平时的考查十分普遍,如学生课堂的口头报告表现、研讨课上的表现都要计算成绩。美国研究生导师十分重视研究生论文答辩,认为应严肃对待学术研究,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要求学生。相比之下,中国研究生淘汰率很低,过分注重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轻视学习过程的考查。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用双盲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英国
英国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授课类型的,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多为硕士研究生层次。另一种是研究类型的,以实际研究为主要方式,主要面向博士生层次。
英国的硕士学制一般是一至两年,学习方式可以是选读硕士学位课程,也可以是进行科研工作。考试合格,或提供论文,亦或两者兼有,皆可授予硕士学位。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不一定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往往可以直接攻读,学制一般为3年。如已获得硕士学位,则博士学习期限可缩短为2年。博士生入学只需本人申请和教授推荐,不需要参加正式考试,待批准之后就可以办理入学手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不需要读任何课程。一般情况下,博士生入学满3年即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不会拖延。
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宽进严出。无论本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只要具备本科学历并拥有学士学位,经大学有关部门审查,获得入学资格的机会是比较大的。英国高校对全日制和业余制的学生实行同一标准要求。英国本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全日制和业余制这两种不同的就读方式中进行转换。英国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人数要少于入学人数。
3.德国
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曾是各国效仿的楷模,影响了世界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突出强调了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该培养模式一直不太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也没有对学分的严格要求。在教学上几乎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而更重视讨论、实验等***环节和实践训练等方面,实验室和讲座制被广泛地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
近来,在保留传统学位体制的同时,德国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德国实行的学分制无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现在考试的严格上,学生可以不上课,但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德国允许高等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教育则没有明确的年限规定,在取得博士生资格后,博士生按其科研计划开始工作,直至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学位。
德国博士生的培养特点鲜明。在培养目标上,博士学位是唯一的高级学位,博士生培养具有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在组织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另外,校外科研机构也承担一定量的博士生培养工作,但必须与高等学校合作才能完成博士生教育的全过程。
4.日本
日本对硕士生侧重于通过课程来进行培养,对博士生则侧重于通过科研来进行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皆实行讲座制度。讲座一般由1名教授主持,另配备1名助理教授和2名助教,其主要任务是在教授的指导下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讲座制度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博士生还需协助指导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对课程学习则没有很高的要求。
在日本,博士学位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两种。课程博士是脱产学习的博士研究生,一般需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再学习三年。学习期间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并撰写课题论文。论文博士则是在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完成论文,提出申请学位,经听取有关讲座并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的博士学位。日本吸收了美国学分制的优点,但没有照搬美国学分制的模式。日本学分制规定提前修满总学分也允许毕业。另外,为促进大学间的交流、协作、谋求教学内容的充实及多样化,日本还实行了“学分互换制”,有效地加强了大学间的交流。
在日本,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是分离的。研究生可以是硕士或博士课程毕业,但毕业不等于取得学位。日本的学位授予极其严格,尤其是博士学位的授予非常困难,必须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日本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培养模式多实行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或深入企业进行科学研究,重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2)学位论文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3)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管理实行产官学一体化的模式,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三、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发展趋势
1.多样化
(1)培养目标多样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主要有:①培养具有从事严谨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②培养在社会中各行各业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专项技能的高水平职业人才;③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除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输送大批教学、科研工作者外,还肩负着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各国更加注重培养交叉学科、跨文化和跨领域等各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层次多样化。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在研究生培养中划分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且这种培养层次分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一种主要潮流。例如,美国授予的博士层次有哲学博士、专业博士和文科博士之分,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授予的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之别。
(3)培养方式多样化。为适应当今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各方面需求,国内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国际上比较盛行的培养方式有:①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②研究生培养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③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网络研究生院培养模式,这是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的。
2.弹性化
(1)入学资格弹性化。随着高等教育向“正规生”以外的各类人士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研究生在同一领域的修业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因此,改变以往单一的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对象采取弹性选拔制度势在必行。建立一套新型的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入学考评制度,在该项考评制度中,注重考察研究生从事科研和工程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强调研究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创新潜能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入学资格的自由度提高和入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学习年限弹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缩短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趋势。例如,在英国,2年制的MBA培养模式已逐渐被10—21个月不等的学习年限所取代,并且,一年制的MBA培养模式目前在欧洲已很常见。在日本,研究生的修业年限通常是硕士2年、博士4年,有些成绩优秀者最短3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含硕士课程)。
(3)学习方式弹性化。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全日制这一方式了,部分时间制和各种远程教育计划已在社会中逐渐盛行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例如,在英国,半日制工商管理硕士生的数量已经是全日制学生的一倍。
(4)学位授予弹性化。过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中,通常以论文形式取得研究生学位。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学位授予方式也有了新的方式的引入。例如,在英国,有一定数量的商学院直接将学生在公司里承担的课题项目作为研究生学位要求,并且目前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一定范围内通行的标准。
四、我国对国外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借鉴与研究生教改措施
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各有千秋,但共性的东西依然存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我们借鉴国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改革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为实践科学发展,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迈进,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服务社会,科学培养人才
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府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的专业,有利于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了学科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自2009年起,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决定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自1981年才实施学位条例,起步较晚,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学位制度的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中过于偏学术性轻应用性,过分强调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而忽视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纠正。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今后研究生教育还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
研究生招生办法大致分为资格式和考试式两大类。美国和德国、法国是资格式招生的代表国家;前苏联、日本与我国则采取考试式的研究生招生办法。从我国执行考试制度至今,在研究生招生中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考生的研究能力。从招生单位来讲,缺乏自,国家在宏观控制上也显得被动。另外,凡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都能报考研究生,使考务工作量骤增。结合国外情况,应该吸取先进的经验,改革招生工作制度。完全的国家计划应逐步向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过渡。各招生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对考生的基本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要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科研及逻辑思辨能力。根据国情,采取“资格式”和“考试式”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3.大力推行研究生淘汰制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都具有“严出”的特点,研究生淘汰率很高,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人数将大大少于入学人数。然而,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高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高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淘汰制显得更加必要。
4.坚持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
以德国为代表,导师负责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其特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弊端。可以借鉴美日等国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专业教研(研究)室教师集体的作用,组成梯队,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法,较好地克服导师负责制的不足和缺陷。
5.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容,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设备先进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让学生获得最新的资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硬环境的营造是培养创新人才必备的条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学生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自由空间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还应用新的人才观念和标准评价学生,建立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和心理环境等软环境。
6.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在与世界教育强国的比较之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差距。我国应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分享国际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生计划的机遇,积极选送优秀研究生赴海外留学,同时还应鼓励利用多种途径招收国外的优秀大学生读研究生;另一方面,在通过各种优惠***策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同时引进优秀研究生导师,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以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逐步国际化。
针对我国研究生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现行学位制度难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可以加大研究生的国际流和合作,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习年限、学位制度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逐步实现国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