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专业论文篇1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为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普通高校。其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侧重于学生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从现实的金融学专业人才供求状况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着供需脱节的矛盾,深化金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应用型金融人才所需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和关键。
一、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它是现代金融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
传统金融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的位置。一旦走向实际工作岗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就会在理论功底、动手能力、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不足。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解决理论讲授与实际金融工作要求落差的现代金融教学模式,这种现代金融教学模式应该是实践教学位置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好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之短,为现代金融教学模式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撑。
(二)它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这就使金融领域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高质量应用型金融人才就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构建的原则
1.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实务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之中。因此,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针对性地去适应这种现实的变化,充分体现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
2.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原则。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遵循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之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托,必须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就实践教学体系内容而言的。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大金融概念,能覆盖当前金融学本科生培养的每一个专业方向。
4.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从实践教学体系的表现形式来说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尽量体现多样性原则,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构建的基本思路
1.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重点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培养实践能力是基础,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根本,培养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方向和目标。构建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配置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整个大学四年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大学生创业园乃至地方和区域社会。
2.渐进式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是由基础认知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创新性实践等三个层面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应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是一个既相对***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具体层次:①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内实践教学主要穿插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该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后续实践性教学的起点,属于实践教学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②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课堂外的实践平台,巩固理论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对接。校内传统教学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属于第二个层次,是为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专业实践服务的。③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它是校内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属于第三个层次,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根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可按模块设置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外的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部分。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相互衔接、互补互动。
(一)课堂内实践教学
课堂内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以及大学生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该类实践教学活动以校内课堂和校内实验室为主要平台,注重理论解释和模拟演练。具体形式有:
1.案例教学。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好金融投资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投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投资理财方案。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弥补,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为案例教学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四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为案例教学通常是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方式来进行。
2.课程实验教学。这主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结合专业实验条件,对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设计好实验项目,运用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和教学软件和进行模拟金融交易,并完成实验报告。通过金融实验室内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的内容,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动手能力。
3.课程实训教学。根据专业培养要求,针对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进行系统的训练。即在完成课程的课堂教学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训。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适应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变化,就可以针对性设计点钞、假钞识别、对私业务与对公业务和网银业务等实训项目,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创业培训与模拟实训。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创业教育要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学校通过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创业培训的课程可采用商业模拟、小组项目、案例讨论、创业人物访谈、实地调研等高参与度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并灵活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视觉教具辅助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参训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和相关认证资格。在完成创业培训的基础上,实施模拟公司创业实训。以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平台,在创业实训师的指导下,参训学生借助创业实训教学软件来模拟创业过程,进行创业实践的演练。这样,学员可以融入到模拟商业世界里,在仿真经营环境中体验与未来实际经营相同的流程,从而为真正创业积累必要的经验。
(二)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
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之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科研训练和课外文体活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金融模拟投资竞赛。组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不同级别和各种类型的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兴趣,促进其行情分析能力、实盘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辩论是一种富有竞技性又彰显着独特艺术性的智力竞技运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举办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既可以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在广大学生中营造健康向上、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广大同学对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对参赛的辩手而言,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是充实自我、升华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良好平台;对辩论赛的观众而言,不仅能学到很多金融知识、参与对金融热点问题的思考,而且可以欣赏辩手所展现的严谨的逻辑思维、生动而风趣的语言、庄重而大方的仪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拟订投资与理财计划。组织学生拟订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投资与理财计划书。通过投资与理财计划书的拟订,一是能进一步巩固金融专业学生所学的基本经济理论与金融专业基础理论;二是能使学生熟悉国家经济金融及投资管理方面相关***策和法规,掌握金融工具的实际运用;三是强化学生英语、会计和计算机等运用能力;四是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投资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财工具的能力。
4.金融实务界专家讲座。学校或教学系定期邀请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家举办讲座。通过听取金融实务界专家的讲座,金融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金融实务的动态、掌握最新的金融实务知识,而且能接触到许多金融案例,从而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金融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大学生创办自己的金融类报纸和期刊,可以充实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夯实文字功底、丰富校园文化和活跃学术气氛。大学生自办报刊既能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又能为大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教学系需加强对学生办刊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学生学术文章撰写、新闻写作、报刊编辑和采访沟通等能力培养。
(三)校外实践教学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该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这一平台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和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师资、现场设备及其他条件。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性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及毕业实习等。
1.认知性生产实习。认知性生产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接受金融企业自身文化与氛围的熏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实习适宜安排在大学第一或第二学年。实习内容主要是到金融企事业单位感知金融职场环境和参观金融实务流程。实习过程中由现场专业人员讲解并进行必要的演示,对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
2.专业技能训练。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银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投资实务操作能力和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由于学生亲自动手的技能训练可能对金融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专业技能训练必须合理安排。该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和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不仅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投资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际上,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的运用和培养的过程,能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锻炼,学生在实习单位能从事与企业员工一样的经营实践活动。实习生必须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实际金融工作,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特别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为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毕业实习期间,让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课题研究、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等实践活动。这既能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性。
(四)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举措。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之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突出三个结合: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潜质为出发点,将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对学生的科研基本功进行训练,为后续教育和个人发展奠定一定的学术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艺,储常连,方明.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服务引领安徽奋力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第22期
[2]杨其滨,焦方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第10期
[3]彭大衡.金融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时代经贸.2008年第2期
[4]姚杰,张国琛等.“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12期
[5]曾祥师,陈伯云.探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基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22卷第3期)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创新和金融理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根据金融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并优化金融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外学者对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强调学生基于实践型问题的合作性探索,突出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系统性与功能性、探究性与实践性、动态性与发展性。国外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在金融行业的从业竞争力;课程设置突出微观金融模型的专业课地位;课程实施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同步对接等。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如宏观层面的关于金融专业学科定位的探讨,微观层面的提高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课程开设、课时比例等微观细节,而对如何根据金融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金融学科发展前沿优化课程体系的问题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基于并行工程理论,以期构建适用于我国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本科课程体系。
一、并行工程理论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1988年美国国家防御分析研究所完整地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概念: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化方法。作为一种工程方***,并行理论站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高度,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部门分割封闭的观念,它强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并体现开发组人员的集体合作、信任和共享的价值,强调参与者群体协同工作的效应,重构产品开发过程并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学,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的一次成功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虽然是一种工程方***,但并行工程的原理和理念同样可以适用于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从而带来一个解读课程体系构建的全新视角。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站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度,强调教师、学生和金融业协同设计的效用,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组织和结构所带来的局限,重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最终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应用并行工程的理念,重新构建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需求视角。基于并行工程理论,并行式金融教育的需求可以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前者是教学需求,包括教育规律、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的需求,即参与教学与教学管理的部门和人员的需求;后者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即金融机构的需求。随着现代金融业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创新化、微观化的特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及其支持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需求,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中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努力予以实现。
二是强调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现代金融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使得金融专业教育开始呈现高度整体化的趋势,要求跨越课程、专业方向,乃至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整体性、综合性,注重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的各要素、结构及功能等,揭示必然性和规律性,达到整体优化。由于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覆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即使增加课程数量,仍难以涵盖所有。因此,必须通过课程的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来实现,即课程教学目标与过程的集成,其中包括课程时序组织上的纵向集成和课程内容组织上的横向集成。
二、金融专业课程组织综合化
将并行工程理论应用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基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初就考虑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因素,使各类课程组成一个科学、高效的课程系统。这种综合化课程组织包括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时序安排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
课程组织是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系列横向的主题内容和一系列纵向的能力。这些主题内容和能力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传统的学科组织形式,学科主题内容相互***,学生学到的是缺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系列主题内容。二是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的能力或项目进行学习,但没有经过有组织的学科学习。三是将横向的主题内容和纵向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基于问题或能力设计课程,整合学科内容,使各课程相互支撑,并与能力培养相互交叉,从而促进学科内容的综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综合。
2.课程体系的时序安排
课程体系的时序安排主要是指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序问题。金融专业的课程时序安排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分段模式,每一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对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实践或模拟仿真。二是平行模式,它是通过事先设计的实践项目把一个或多个学期的一门或多门课程学***历组织起来,进行实践教学,形成能力培养。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多采用此种时序安排。三是综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高,它将分析、应用并解决、乃至设计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训过程全部整合到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中。所有教学过程都发挥了双重的叠加作用,同时增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这种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学运行管理的难度。
3.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
通常,课程体系结构安排的主要依据是其预备知识,也就是说,课程按照其预备知识的先后次序来开设。并开的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弱的时间结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通常也无法反映出课程对学习主题内容的真正整合。所以说,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安排存在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各课程主题内容间难以建立有效联系;二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安排难以整合传统的课程计划结构中。因此,可以考虑方块型结构、合并型结构、总线型结构、同步型结构等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为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在课程组织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促进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的联系。当然,这些结构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需要实际的合作和调整课程内容来实现预期的各种联系。
三、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的构建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和课程组织综合化的思路,我们可以构建出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在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中,课程按照课程组织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其反映的课程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
第一学年,由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金融专业导论课程并行组成。金融专业导论课程将横向的基础-经济学基础-专业的内容和纵向的数学-语言-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组合起来,结合金融专业案例介绍金融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并对后续需要学习的课程和核心知识进行系统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第二学年,由金融专业基础课程并行组成,既包括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基础的实践类项目。这些内容通常构成金融学科的基础核心内容。这一系列课程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将各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构建更宽厚的学科平台课程群。
第三学年,由模块化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以及贯穿一学年或跨学年的综合实践环节组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职业规划等选择相应的专业模块,并可跨专业模块任选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专业视野。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可以按照综合化课程的组织方法,以及平行模式或综合模式的时序安排,以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形式进行组合。
第四学年,由综合专业实训和毕业论文(包括调研报告)两个阶段组成。学生们在前面三个学年的综合培养后,在第四学年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的专业实训,这里的综合专业实训不同于前面专业课程学习中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强化理论综合的实践环节,而是在金融机构或完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综合实训。完成综合实训后,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在这一阶段,学生既可以基于理论探讨金融行业现实问题,也可以基于综合专业实训完成调研报告。
这样的课程框架设计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的特点,注重课程组织、时序安排、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有效优化了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建星、徐斌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育,2010(233):28-30
[2]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邱兆祥,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375):100-103
[4] 盖锐,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202-206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她是既与本科院校金融学、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有联系,又与之有明显区别的专业。主要培养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特点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紧跟国内外金融业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步伐,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当今,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金融的载体和经营方式正在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混业化发展;三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域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四是金融业的运作目标,开始出现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向两大目标:追求效率和追求安全;五是金融发展将走出传统的“竞争优于垄断”的定式,走向民主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六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发展很快;七是金融从业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些特点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金融业发展新特点,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改革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调整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育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特别是地方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的发展输送合格高素质人才。
二、中外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从所设课程的结构来看,国外注重对金融市场类、风险管理类、公司金融以金融产品营销策划类课程的设置;而我国注重开设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课程。二是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这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而我国则以银行、证券、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三是从理论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理论性课程少,我国理论性课程多。四是国外注重任职资格教育;而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学历教育。五是从课程的总数量来看,国外的课程数量明显比我国少。
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是培养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另外,由于这一专业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多学科性,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具有鲜明的多学科相结合的应用性特色,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得到具体的体现。
1.服从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的实现。
2.强调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4.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有机结合。
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的建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总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2.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3.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与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资格证书。
4.多学科,重核心能力原则。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课程中应增设诸如财经职业道德、金融礼仪等课程,以侧重于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5.模块化原则。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6.地方性、区域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
7.特色化原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各高职院校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
五、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设想
1.改革基础课。对传统的老三段中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核心能力和技能开设课程。
2.重组专业(含专业基础)课。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开设课程。将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础课程、通用业务技能课程、岗位业务技能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发展能力课程则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而开设的课程。
3.强化实践课。应根据技能形成需要开设课程(或项目)。如: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习、模拟证券业务实习、模拟保险业务实习、金融产品营销实习、社会调查、课程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开设校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考试方向一致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李海燕,刘明亮.高等专科学校证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55-56.
[3]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41.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5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本文分析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5-03
高职教育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所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金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结合高职金融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探究符合金融职业岗位需求的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基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职金融专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调查金融技能岗位的就业需求,建立了“工学融通、分层推进、五位一体”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把高职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将岗位综合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融通、岗位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融通、岗位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相互融通、岗位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相互融通。通过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案例引导、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践五位一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金融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工学融通的培养基础
所谓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学融通,即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技能岗位群职业能力相融通;在课程体系与课程上,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人才成长过程设计,专业课程表现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中,教学过程和学习角色分别与工作过程和岗位角色相融通;在实践环境上,实践教师、实践设备、实践制度等与工作环境要求相融通。通过四个方面的融通,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通(如下页***1)。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和金融就业岗位的相互融通是高职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了实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融通,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第一是目标层面。以与行业协会合作为着力点,依托金融行业协会和金融公司进行企业调研,共同建立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第二是课程层面。以金融行业企业为重点,通过参照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金融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门类,从而形成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相关工学结合教材。第三是教学层面。以金融企业岗位为重点,通过对岗位人员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对岗位角色进行分析设计学习角色;通过对工作情境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情境。第四是保障层面。按照金融企业工作环境要求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金融企业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建设师资队伍,使学习者体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三)分层推进的培养过程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金融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顺序对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培养。第一层面是岗位基本职业能力。这是金融岗位所有岗位从业者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按照金融专业“宽基础”的要求,在基本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从金融行业实际调研出发,了解金融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职业态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培养学生金融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第二层面是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这是针对金融行业内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而设定的。按照高职金融专业“精专业”的要求,在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调查各个具体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资源和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等因素,设置既符合金融岗位需求,又满足学生需求的金融岗位课程模块。第三层次是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针对学生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岗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以及发展前景而开设的,主要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岗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岗位的纵向迁移。所以,在设置这一层次课程模块之前,不仅要调研金融行业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及这些岗位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岗位升迁以及发展前景。
(四)五维一体的培养手段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案例引导、项目实训和综合实习是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基本手段。第一是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由于金融业岗位没有固定的工作流程和对象,其工作岗位往往涉及一些不相关的岗位群,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一些经济金融的基本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金融业岗位又有一定的特性,在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金融业各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达到。第二是技能训练。金融岗位都需要一些基本技能,比如点钞、传票、珠算、小键盘输入、文字录入等。所以,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必须开设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先由专业课教师和金融企业的职业经理手把手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手法,然后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强练习,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第三是案例引导。由于高职金融专业的职业技能不是特定的,往往涉及某一岗位群,职业活动领域比较宽泛,需要比较多的经验,所以,在高职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取得经验是很重要的手段。第四是项目实训。高职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模拟金融企业的真实环境以及岗位工作的真实过程,这样只能通过专业教师和金融企业的职业经理把金融岗位工作进行分解,按项目进行实训,使学生掌握金融岗位工作的一些基本项目。第五是综合实习。在高职教学中,专业实习可以通过学校的实体公司和校外的实习企业来完成,但在高职金融专业实习中很难通过校内实体公司来进行实习,只能通过校外金融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由于金融岗位的特殊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了解岗位工作的大体流程,而不能真正参与岗位工作过程中,所以在综合实习过程不仅需要金融企业经理的指导,还需要学校实习教师的参与,引导学生去认识岗位、参与岗位工作。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达到以岗位为中心,实现“工学融通、分层推进、五位一体”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更新课程体系
现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很多是按照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来设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因此,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来重新设置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本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课程主要培养高职金融专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二层次为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培养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在充分调研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设。第三层次为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养高职专业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岗位认知、顶岗实习、职业规划等。
(二)改变教学手段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这就决定了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单纯讲授为主,而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以增加学生的经验。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的体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业务经理现场讲解,增强学生对于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同时可以使任课教师从中受益。
(三)增加实训资源
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特殊性,没有固定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流程,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很难完全模拟练习金融企业业务。很多高职金融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停留在硬件建设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效率又很低。所以,在高职金融实训条件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软件的开发研究,以提高实训的效率。在实训资源安排上要按照岗位业务来进行,同时考虑金融业各岗位之间的业务联系,尽量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充分理解真实的金融业务。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很多是学校毕业就从教,没有金融业从业经验,专业素质整体偏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加强专业教师金融企业实践的力度。这样,通过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工作,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金融专业教学的发展。第二,聘请校外金融企业的业务经理作为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业务经理在金融企业一线工作,对于金融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流程非常熟悉,有具体的从业经验,他们授课能够使学生直接了解金融业岗位就业的过程内容。第三,加强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学术活动、教师进修等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金融专业可以找准位置,把教学与金融企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金融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双方的定期交流,学校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教学更科学。再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为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岗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基于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同时也要结合地区金融业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7-48.
[2]李海涛.高职财经专业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3-115.
[3]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10):60-61.
[4]李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29-132.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也加大了与世界金融业之间的联系,我国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这给高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金融学教学必须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上做出变革,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需求。
1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如今,金融业在行业发展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1混合经营
早在20世纪末,美国金融业就掀起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浪潮,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混合特征日益凸显,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很快被打破,许多金融机构都在经营主打业务的同时兼营其他金融业务。
12金融业的电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金融业很快迈进了金融电子化阶段,这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业务服务。
13金融微观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活动越分越细,金融业务的微观特征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加强金融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关注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来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教育创新,加强金融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提高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高高等金融学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2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过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
金融学是一门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教学中,以上各学科的知识都必须有所涉及,受此影响,高校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细致安排,课程设置分的非常细,并且,许多高校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前导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教学中突出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为学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带有明显的缺陷,即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内容狭窄,这对学生专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2课程结构僵化
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也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除去经济学、***治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大都是以金融学专业课程附属课程的形式存在。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
23忽略学生个性培养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人才。但是,从高校当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宏观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当今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微观金融分析工具和训练方法认识不足,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关注,金融选修课覆盖面狭窄,建设滞后。可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金融教学难以满足时代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3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业是金融学发展的导航仪,高校应紧贴金融业发展要求来建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社会金融业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研究,设置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将金融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都囊括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去,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兼顾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适当增加思想教育、金融学术与科技活动等实践内容的比例,坚持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认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中小金融业务经营和金融工程等新兴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完整人格、能力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打破传统的金融学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社会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金融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包括专业理论和前沿课程、实践课在内的金融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而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将每一课程模块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将其细化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实践课,并加强三个模块课程及同一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覆盖范围,根据时代金融形势变化开设更多进口金融学发展前沿的选修课程,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无学科、无边界选课,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33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实验教学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作者简介: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理论实践创新
【中***分类号】F830-4
前言:伴随经济国际化发展,在社会金融方面也越来越需求高精尖人才。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也正在向市场型发展,因而也更为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伟大领袖***指出现代经济核心内容即是金融。想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应用型人才,要求在相关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实战技巧,以提升金融专业学科综合竞争实力,经教学实践与不断摸索,归纳整理出以金融竞赛、试验模拟,还有实训实习及校企互动等多位一体教学新模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培养系统,旨在提高金融学方面学生金融理论基础,以及创新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凭借网络教学新兴技术手段,探究课堂教学交互多元形态,达到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目标。
一、***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
国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实践改革,辅助社会实践相关活动系统性展开等。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包含有本课程理论实践、专业理论实践、证书培养及毕业设计,还有社会调研等几个环节[1]。而课程实践很多是理论联系实践展开的,通常课程实践会基于教学特点时间展开,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规划与指导书中内容,循序渐进将实践课完成。一般情况下专业实践分为两部分,即高年级专业实习与低年级认知实习内容。所谓认知实习部分,教师会同金融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学生经对企业的参观,掌握信托、保险、证券与银行等业务处理步骤,同时对认知报告进行书写[2]。而专业实习指的是学生凭借学校获取相关理论技巧,在上述证券、保险与银行等实际做实务工作,该时期实习主要即是鉴定学生的专业技巧,检验学院的教学成效。而毕业设计即是指学生按照本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素养对金融课题进行相关选取,凭借大量实践调查与文献搜罗并加以分析,同时整理为毕业论文形式。而证书培训指的是学生经适当培训或自学,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认证。所谓社会调查指的是学生按教师安排课题结合科学办法,来考察相应社会经济情况,掌握形成原因与个体间关系,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建议等。
二、***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问题
(一)对***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认识
国家高等教育渐渐转型大众教育,促进教学整改,为提升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应用人才,这作为***学院高等教育提高竞争力有力办法。但实践教学发展阶段,部分教师也生成某些意见,他们指出***学院属于本科院校范围,学生需要对系统性理论知识全方位掌控,不要走高职院校的套路重实践而轻理论,使自身沦陷于本科与专科间不上不下[3]。尤其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学院本科生理论基础是明显不足的,应尽可能减少有关要求或是把毕业论文取缔了。这种理解偏差让实践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过程大做表面文章,而在实验考评与内容等方面太过于随意。
(二)校外实做表面文章
想要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养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如今很多***学院开始推行三年在校学习与一年校外实习教学模式。而校外实习旨在对学生实践进行引导,不宜采用散漫放养学习模式,就让学生走出校门也不伸手去管,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金融行业比较特殊,所以我们很难看到金融专业学生集中统一实习。想要使学生通过实习全面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对于岗位感知与适应能力,排除学生专业领域深造的部分,在校指导老师也需要多同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生活、专业与技能等方面遇到问题答疑解惑。部分***院校对校外实习管理有所轻视,相应管理目标与方法缺乏。有些指导老师没有跟进学生校外实习,长期同学生失联,演化为另一类实习形式,这很不利于实践目标的整体达成。
(三)教学体系不完整
当前绝大多数***学院开始展开实践教改工作,对学校实验室加强投资建设,增开校外实习与实验课等。但是实践教学相关体系方面却明显却缺少有效研究,在实验项目与课程开展等方面缺少课程要求以及老师缺少具体实践能力等,使得所有教学模块过于分散排列,构成统一合理微弱,很难实现应用人才培养总目标。部分实验项目多次立项,使本就稀少教学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而教学内容方面这种重复情况就更为突出了,假如无法立足金融人才作为核心,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行拓展,就有可能突显某部分项目需要开设的却并未开设,或者是重复开设状况[4]。校外实习、校内实验课与专业实践课互相融合,各个实践模块占据比例,实践难度和要求等均应基于金融功能,经专业研究加以认证。
(四)教师缺少金融能力与经验
师资团队建设为保障教学有力措施,***学院师资团队师资以刚毕业研究生居多,很多老师缺少一线实际工作经历,对于金融运作、流程与相应责任等都缺少直观体验,没办法由金融实践来判别金融人才需求,开展试验项目,以及对学生专业素养给予培养,应当明确实验教学并非仅仅是为实验,所有项目开展也都是需要有一定目标的。
三、***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对***学院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不断加强认识
我***十明确指出要培养实战能力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高素质能力强应用人才,为此应当对实践环节更加着重认识,使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按照***贯彻精神,积极转变思维,同时代看齐,对实践教学更给予较之以往更多的认识与重视,贯彻落实科技兴国、人才兴国的总方针,普及新型本科人才养成方案,对实践教学系统、内容、方法与措施等进行深化改革。金融学有效把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综合型学科。所以理和实践应当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一起作为应用人才培养摇篮。为此我国***学院可尝试开办部门会或教学大会,对“理论实践强校”思想进行统一与强调,凭借展开全系大会,实践课认证与教研大会等对教学理念进行强调,最主要的是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同时制定相应考评标准。
(二)对校外实习加强管理
校外实习花费时间较久,同时地点也比较分散,这是很多金融专业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同学不留在学校中,这也使不可控因素明显增加,假如没有可行性非常强规范加以引导,那么实践教学的目标就会难以达成。当前我国很多***学院开始推行院系二层管理制,然后由学院宏观调控,由系部颁发相应准则,包含学生提交各类实习资料,实地调研及控制实习过程等内容,均要有相应手段进行规范。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此,先是应当把课程以段或级的形式划分,再着重构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与综合实验三级平台教育体系,展开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加入教改工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对培养应用金融人才基本要求。需要给予指明方向,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尤其提高省市教学能力,科研立项申报能力,将省质保工作当做基础,用金融专业综合整改当做发展方向,将培养应用人才当做核心内容,探索金融实践教学功能融合,借助导师机制,带领学生参与教师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等。
(四)做好师资团队培养
构建能力强素质高以及理念新颖师资团队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必由路径。当前我国有些理念比较先进的***学院正试着把实践教学相关工作同本科日常教学联系在一起,倡导教授及优秀师资从事实验教学相关工作,充分调动起教学改革重要作用,提倡老师参与校内外组织的相关培训,老师可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去专业机构进行实习,争取更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教师加入到教学工作中。借助各种积极灵活的方法,一步步的对师资团队年龄、知识、职称与学历结构等进行优化。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创新视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不竭动力。金融实践模式不断翻新变化对相关职业者无疑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从九十年代开始到今天,金融学职业资格认证机制构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培养学生对相关金融知识严格掌控,认定金融职业资质为一大基础教学目标。以此为前提,满足当前数字时代网络金融金融模式与业务发展急需的人才比重,对教学思维、方法与内容及时进行创新,要
结语:综上所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改需要实时将规范和创新间关系的处理当做重点:一是综合实习、课程实验与专业技能培训三个教学环节统筹协调、连续性与系统性,构建起一个完整科学教学系统;二是教学内容与环节优化配置同教学过程执行、管理水平建设互相推进,不但达到教学组织形式特色和创新目标,同时又为教训规范与效果奠定了坚实保障。三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该前提下促进时间教学水平大幅提高,让学生与老师都可以实现人生路上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学院经济类专业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4-127.
[2]邓晓翠.关于构建***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8-249.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9
1.1 英国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特点
1.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主张原创,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来扩展知识边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干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创造性。
1.1.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讲座、讨论、辩论和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课前布置讨论任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辩论等方式交流观点,要求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个性。
1.1.3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应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职业导向性。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追踪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拓宽知识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1.4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多样化,通过论文、案例分析、演讲演示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并且,考试方式的设置和答案的标准也比较灵活。学生在完成论文写作、课堂演示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创意。
1.2 美国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特点
1.2.1 以创新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公共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在本科一、二年级课程中,注重通识知识的积累,学生根据兴趣、专长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比重高达20%〜30%。例如,麻省理工学院金融专业学生需先修完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关注金融学研究动态、反映金融市场变化、适应金融行业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1.2.2 多学科交叉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强调多学科交叉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知识的复合性,不局限于本专业学习。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即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注重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设置“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和“***活动计划”。让本科生有机会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通过***活动实践计划进行***选题,提前进入课题研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髙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
1.3.1 以通识教育为抓手的创新素质培养
国外高校在金融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并重,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例如,在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把历史、自然、人文和艺术等课程融入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培养学生对通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1.3.2 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国外高校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除了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强调在社会服务中提升创新能力,把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同时,注重培养国际化水平。如日本的九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打造国际化金融人才,英国高校的金融创新人才培养遵循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金融市场实践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3.3 注重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
国外髙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微观金融为主,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证券等。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例如金融管理案例、金融实验课程、风险资本运作课程、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竞争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和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同时,根据髙校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课程体系,并随时灵活调整。
1.3.4 注重经济金融方***的运用
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因此在创新人才掌握的知识技能中注重经济金融方***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熟练使用金融实证方法,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的基础上,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模型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
1.3.5 注重知识结构的层次化
国外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覆盖金融理论的全部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金融学知识体系,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根据课程特点恻重理论深度和实践环节,课程所涉知识点的深度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特点和创新教育发展需要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2.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
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金融业的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海南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髙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2.1 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放环境和金融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人才定位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金融人才,即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国际视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灵活敏锐的创新思维、坚初不拔的创新意志、宽厚扎实的创新知识、熟练的业务素质以及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具有能发现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2.2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适应金融发展的国际化需要,从微观金融角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创新课程模块。加大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学分的比重,注重金融学与数学、信息技术、物流。社会学科的交叉。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应用型特色,突出金融学专业在“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2.3 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金融创新人才实践训练体系。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特长和研究兴趣,可以通过实训课程、科研项目、国际交换(国际实验班)、调研实习等方式来构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和创新实践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金融综合实验室建设,利用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模拟实验平台,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2.4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完善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机制、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等。通过制订绩效考核办法等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创新型教师队伍发展机制。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知识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高校与海南金融机构的人才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一线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学习和调研,聘请金融行业的专家能手给学生授课。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等,规范引导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5 建立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海南金融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发展目标以及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结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海南银行业和农村金融改革需求、适应海南保险业和证券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多元性为原则。根据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反映海南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内涵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比较、借鉴和吸纳国外高校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可参考的适用性指标,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金融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说明指标的设立与评价方式能基本衡量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反映创新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建立清晰的评价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潜能,以期达到培养目标。
(2)合理性原则。要求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既能反映创新人才培养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能凸显学生的创新潜质,做到公正合理地进行评价。
(3)可行性原则。表示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方法手段切实可行并具有实际意义。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信息易获得、易收集,并且具体考核指标有弹性、可调整,确保评价效果具有有效性。
(4)多元化原则。从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人才具备创新素质的广度,说明评价指标能覆盖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可以用纵向广度和横向广度衡量。纵向广度说明不但在某个阶段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在实务中具备知识更新、持续创新的能力。横向广度说明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每个对接点都能发挥创新才能,另一方面是人才具备创新素质的深度。根据创新人才的素质特点,评价指标要最大限度体现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综合反映每个人才创新能力的程度。
3.2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学校、学生、教师、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的发挥。因此,构建海南高校金融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参与主体和反馈主体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展开分析。
管理主体指标及其内涵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主要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界定,进行人才培养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1)培养目标界定。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做支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一是体现国际化,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二是注重技能。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讲、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关注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满足海南金融发展的创新需求。四是培育人文素养。具备社会服务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资源管理。一是师资资源管理。包括制定师资资源管理规划、创新型师资的标准、师资队伍构成及配套管理、师资培训制度、绩效考核等。二是产学研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是教学科研资源。课程体系、实验平台、实训基地、科研项目库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及成果转化。
金融系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金融信息服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41-02
一、引言
互联网产业与金融行业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首只基于互联网的基金产品――余额宝,在短时间内成为国内单只规模最大的基金。[1]这对传统金融行业在经营业务和经营管理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传统金融行业正在积极探索和互联网产业融合,这使同时具有计算机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争夺的焦点。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从2008年成立,便率先开始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创新模式。本文结合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培养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方面的实践,借鉴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培养优质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二、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
1.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主体。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大类: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于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主要包括四类企业:第一类是国际金融机构在华的离岸运营中心,如汇丰、花旗、摩根大通、道富等;第二类是具有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跨国服务外包提供商,包括IBM、埃森哲和毕博等;第三类是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如后台服务中心;第四类是有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国内服务外包提供商,如浙大网新、软通动力和文思海辉等。[3]而更具发展潜力的是互联网金融方向,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传统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产业,这使未来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特点。根据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特点,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计算机知识和金融知识交叉融合的能力。在掌握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对两方面知识进行融会贯通。(2)金融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被应用到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如客户交易行为和模式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对于学生金融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3)具备国际视野和外语技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往往会要求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而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也会对人才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了解外国文化、国际商业知识和法律,掌握英语或是日语等外语,会极大地增强人才的竞争力。(4)具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体现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适应当前金融产业所必须具备的。
当前我国以计算机专业或是金融专业为主的单专业教育体系,无论在专业内容上,还是在教学体系构建上,都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挑战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了两个专业(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4]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是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上,增加金融和财会等专业知识,通过双专业交融,使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法和新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与思想起源于世界各国高校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界限及框架,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并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5]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对培养模式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1.双专业培养的方向选择。传统单专业设置使学生能专注于一个专业进行深度的学习。双专业设置会使学生在学业进展过程中面临专业方向和专业重点的选择,而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学业负担也会比单专业的学生压力大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对课程外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兴趣培养。因此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使学生既知识宽厚,又学有所长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很大挑战。
2.双专业培养的知识更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双专业设置不是两个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交叉和融合课程设置来实现对人才的复合能力培养。随着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如电子金融、金融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库等新课程出现,这使需要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3.双专业培养的实践挑战。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一方面一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金融信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管理等,授课内容以理论介绍和综述性内容为主,如何使理论授课和项目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接触实际,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体系设计都是巨大的挑战。
四、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构建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率先在国内高等教育界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跨计算机专业和金融专业的金融服务系,遵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要求,贯彻专业学习与综合实训并重,采取“三阶段”式“2+1+1”,即“2年专业基础+1年从业实训+1年企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开阔的国际视野、独特的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6]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模式构建以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为目标,探索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队伍、实践体系等五个维度协作创新,不断改进计算机和金融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下面进一步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1.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在由教师授课为主的“理论导向”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实践导向”模式。[7]在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个人和职业能力、人际沟通和团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
2.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熟悉金融和财会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并具备金融软件开发和应用技能,具有中、高级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适应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需求,培养宽视野、复合型的高素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人才。
3.基于模块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构建上,体现出模块化的特点,通过设置多层次课程模块,使学生既明确专业培养基础,又能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既体现出双专业融合的课程特点,又具有双专业自身特色。这有助于学生在具备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兼顾一定的单专业特色和专业深度。在专业模块设置中,还需要体现项目实践和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内容。这样使教学体系能向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向倾斜,能更加贴近现实环境。
4.构建多层次师资队伍。多层次师资队伍组成包括专职教师、企业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教师组成又包括了计算机、金融和管理等多个方向,多学科教师形成一个系,有助于形成多学科的交叉和优势互补。同时企业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外聘教师主要为外籍教师和行业专家,他们为学生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外语沟通交流能力。
5.四级实践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尤其重要。这体现在通过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四级实践体系,使实践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通过四个阶段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分阶段渐进式的增强实践能力,实现“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构建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五、结语
复合式创新培养模式在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金融服务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和综合能力素质上有了明显提高。金融服务系学生多次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奖项;同时,金融服务系的几届毕业生都被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录用并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金融教育研究,2014,(3).
[2]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3]韩莉,杨宜.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
[4]潘柳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高教研究,2001,(6).
[5]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系专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