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文10篇

行业论文篇1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策、进出口***策、投融资***策、财***货币***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行业论文篇2

关键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问题;措施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水平会对整个行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整个行业的轨制选择、发展模式、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和***策导向。因此,保险业要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增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目前,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文化相比,服务质量、创新能力、行业掌控能力、诚信状况等,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一、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诚信文化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偏见

保险行业经营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保险行业运营的首要原则就是“最大诚信原则”。各国立法都对每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诚信的要求,各种民事活动及商业活动都要遵守诚信这一基本要求,由于保险行业的特点,诚信对保险行业尤为重要。然而,诚信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困扰着保险行业。主要体现在:(1)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保险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行业需要招聘大量的从业人员,然而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隐瞒欺诈性地拉业务,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对保险免除责任与赔偿相关内容不予明确告知,诱导客户投保,更有甚者私自挪用客户保费,给保险行业造成不良影响。(2)理赔困难。“承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保险公司在保险赔付阶段存在拖赔、少赔甚至无理拒赔的情况,违背了保险条款及保险合同的相关约定,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3)保险中介的虚假宣传。一些保险中介追求短期效益,在开展业务时违背“最大诚信原则”,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虚假宣传,保费规模在短期内快速加大,短期行为严重。

2.行业文化创新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的保险行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动力、不注重创新文化,只注重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习惯的思维,缺乏优秀的竞争氛围。一些保险公司只知道进行简单的引进和模仿,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及时满足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未充分了解保险业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创新的可能性,同时缺乏利益保障和充足的资源支撑,导致行业创新机制不灵活。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追求,抑制行业的创新能力发展。

3.保险经营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严重存在

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除了遵守诚信原则之外,还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行业的规章制度、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但是,保险行业在应符合规定的经营管理中却存在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实现短期目标,不惜违反相关规定,注重业务的拓展,轻视企业规范管理,这些足以反映保险行业中经营符合规范文化的缺失。

4.行业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

目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未得到全部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是***府监管部门通知命令,保险企业形式上应付,未主动地加入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中。保险行业主体既有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又有各级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这些主体对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结合,游离在整个行业文化建设之外。此外,我国保险行业的监管体系也不完善,与国际上规定的保险监管准则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整个保险市场发展不规范,***府监管滞后。

5.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强

从宏观上看,公众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保险需求不足、保险消费观念落后。保险行业文化的宣传仅限于各类广告,不足以引起公众对保险的重视。保险公司的宣传也仅限于产品的宣传,侧重于本公司的形象,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各自为战,缺乏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宣传和保险基本知识的宣讲,甚至片面夸大保险功能,误导消费者,扭曲保险功能。

二、加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要建设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不但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正确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看怎样发挥保险公司的主动作用,使各保险公司能够切实结合自身的特质,将保险行业文化的本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好了,便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保险行业文化氛围,并形成整个行业的文化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否则“建设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只是一句空话。

1.以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精神文化建设

保险从产生那天起就与诚信密不可分。保险经营的是一种承诺式产品,没有信用就没有一切,因此,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要以诚信为基本前提。诚信文化要在不违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把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久健康发展。(1)保险公司的诚信要求。在保险产品销售和承保过程中,保险公司的营销团队和保险从业人员要对投保人讲诚信,把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特别要将保险的责任免除条款向客户实事求是地作解释说明;同时,在核心位置的操作设立核保环节,确保承销过程的严谨性,以防范并削减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选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2)保险销售人员的诚信要求。保险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法制和诚信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创立保险行业诚信档案,将保险公司及其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投保人、被保险人诚信记录全部纳入其中,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欺诈误导投保人的行为和其他失信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3)消费者的诚信要求。保险行业应承担宣传、普及公众保险意识的责任,积极组织开展保险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活动,让公众了解保险、认识保险。在保险宣传过程中,不能单单介绍保险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而要引导公众正确地分析保险产品、提高保险意识。

2.高度重视保险行业文化建设

(1)各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对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及时研究相关的重要问题,切实增强组织领导。要周到安排、全心组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其他重要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赏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负全责,做好表率,积极开展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2)保监会、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和学会,要加强对行业文化建设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同时要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支持;组织从事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培训、交流活动,提升他们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活动的进展情况;探索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引导。

3.培育优秀的服务文化

(1)保险行业要使传统的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实行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就要不断加强保险服务文化建设。(2)保险行业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创建高效的服务平台,在被保险人出险时,快速进行理赔的前期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理赔,使被保险人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彻底消除被保险人“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顾虑。

4.构建多方参与的保险协作文化

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保险监管部门的引导作用,还需要保险行业协会及各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保险机构的主体作用,使保险企业文化与保险行业文化紧密结合,将保险行业文化运用到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提高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当然,保险专业院校参与到其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5.借鉴国外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

“服务第一、销售第二”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的宗旨。发达国家保险行业普遍认为,在灾难面前,保险与慈善一样,在为公众给予补偿、减少损失、提供有效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发达国家的保险服务理念与其悠久的慈善意识密不可分,这也是发达国家保险业得到重视的原因,同时这种理念也奠定了保险业深厚的民众基础。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秀保险行业文化,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

作者:吕杰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保险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卓志.中国保险文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2009(11):10-15.

行业论文篇3

行******文4700字(一):科创板的五个重要行***法问题论文

[摘要]科创板的设立和运行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证券市场监管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围绕着注册制展开,将为各项改革积累经验、树立样本。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的落实程度,文章对科创板制度设计中相关的五个行***法问题展开探讨,认为通过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为科创板的平稳运行和实现如期目标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制度支撑和保证。

[关键词]科创板;资本市场;证券监管;依法行***

科创板(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board)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头等大事,是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朝市场主导迈进的一大步,是中国***府改革坚持市场导向的一大步。这一步的跨越实属不易,正如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所强调的“对标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1]中国证券监管的改革是真正“有思路”“有方案”“有行动”。***中央、***和证监会是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安排下,对具体领域已经有清晰路线***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推行,通过具体制度变化来实现模式转变、系统升级。这其中的意义就是要“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

科创板是证券监管改革和完善的“先遣队”和“试验田”,将为后续改革提供样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以说,科创板承担着这一轮我国证券监管改革的重任。然而,科创板运行真正成败与否,实质上取决于依法行***和***府职能转变能实现到何种程度。这意味着不仅在整体框架的设计上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具体细节的设计和落实执行上更为重要。在具体规则制定上,应当通过更具有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的开门立法,广泛听取意见,通过交锋讨论真问题,把与科创板有关的规章、规则和指引等精心打磨,使条文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2019年中国证监会和上海交易所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3月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施行,以下简称《科创板注册办法》)《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保荐人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办理业务指南》《科创板创新试点红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管理办法》等多个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很多行***法问题。本文针对科创板运行的五个行***法问题展开讨论,包括交易所的法律定位、交易所审核行为的法律性质、审核标准和程序的完善、相关救济制度的完备以及***府强制股票购回,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关系要进一步理顺

科创板区别于其他上市机制的最大不同就是将上市审核制改为注册制,这意味着:第一,决定企业能否上市的条件发生本质变化,不再是证监会以其所确定的标准来决定谁可以上市、谁不可以上市,而是转变为申请上市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全面、真实。第二,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证监会不再行使实质审批权,而是对交易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核,交易所从过去证监会的执行机构转变为实际履行审查义务的主体。也就是说交易所将“现身前台”,冲在上市企业是否满足信息披露要求审查的第一线。

如何认定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日常工作的配合和衔接机制,而且关系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基本走向。历史上,二者的关系长期是一种***府与准***府的关系。由于交易所成立的历史背景、人事任免、权限范围等原因,交易所实际上很难摆脱“官办”色彩,虽然其性质上是事业单位,但是在上市、退市等重大事项上,交易所不具有真正意义的决定权,更多是证监会权力下放和委托的机构。正因如此,交易所的法律定位、行为的法律性质都曾反复被讨论,莫衷一是,认为应当将交易所转变为公司制或保留为会员组织的意见各执一词。

科创板此次规则设计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能否真正实现注册制,证监会和交易所关系的实质性突破是关键。交易所的法律定位暂且搁置不谈,交易所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公司,证监会守住边界,交易所依法遵规、有所作为,按照法定标准对上市进行专业审查并作出决定,方能为整个注册制乃至上市基本制度变化提供坚实基础。

按照目前的制度设计,证监会在收到交易所报送的材料有三种处理方案:一是发现交易所“对影响发行条件的重大事项未予关注或者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据明显不充分”,要退回交易所补充审核。二是认为交易所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者落实事项的,证监会提出反馈意见。三是依照规定的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在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履行发行注册程序。从注册制的内涵来看,[3]证监会不应当是对交易所报送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

二、交易所行为的法律性质需要厘清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2017年8月2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证券交易所依法全面履行一线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证券交易所按照章程、协议以及上市规则决定证券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终止上市和重新上市”。

科创板将注册制作为整个上市的基石,要由交易所完成专业审核,作出是否上市的决定,然后再提交证监会注册。交易所拥有对上市与否生杀予夺大权,这一权力的性质是什么?交易所对成为会员的公司和券商还有管理权力,这些权力是一样的吗?对符合退市条件的,交易所还有决定退市的权力,退市的权力是什么性质?

学界对这些权力的定性讨论由来已久。不少观点认为交易所是会员制组织,对会员的管理属于行业自律,是自治权力。也有观点认为交易所是准***府机构,权力是准行***权。还有观点认为应当区别开来,交易所日常对会员的管理行为属于自治权力,而决定退市这种对企业重大权益产生影响的行为应当是行***行为,属于法律法规对交易所的授权。

三、交易所审核制度要完善

正如前文所述,交易所关于上市的决定是行***行为,审核过程就应当遵循行***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但是,在注册制下,这一审核仍然应当与证监会的审查有本质区别,交易所的审核是围绕息披露展开的,而非是否符合实质上市条件,交易所要确保的是依法尽职履责,对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等提交的各种材料的完备性,也就是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是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进行审查,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真实性作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如果出现披露信息虚假、错误等情况,责任主体仍然首先是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甚至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人员、资信评级人员等。

交易所审核制度需要完善,内容和程序要精雕、救济要完备。现在对科创板的描述是“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①这一规定只是笼统概括地对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描述,好处是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定夺裁量,弊端是标准尚不够清晰明了。对于交易所具体审核而言,适用何种标准来作出判断和甄别,是否真的因为信息披露满足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不对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上市公司定位作出实质性判断。

此外,对科创板,交易所的监管公开透明度更应当加强,申诉复核程序应当更为完善,交易所与证监会的报告和沟通机制也应当更加健全。

四、证券监管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要跟上

我国***府监管是以行***许可为核心建构的系统,行***处罚、行***强制、行***检查等一系列监管手段也都是围绕行***许可展开的。各个监管领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路径依赖,即依赖行***许可来实现监管目标。很多情况下,***府如果不审批,就不知如何监管。证券监管是我国部门行***法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在行***许可的路径依赖上,也未能“免俗”。注册制改革多年以来雷声大,雨点小,此次借助科创板终于实现,行***许可路径依赖问题可望在证券监管领域率先解决。

正因为***府更多倚重行***许可,***府从事前监管向事中和事后监管转变在实务中推进的紧迫性难免不足。科创板的注册制要成功落地,事中事后监管必须及时有效跟上,证监会的***要加强各种证券监管措施、行***处罚和行***复议的公正公开。

以行***处罚为例,根据学者们对2015—2018年证券行***处罚案件的汇总分析,从处罚数量和金额来看,证监会行***处罚委及派出机构处理的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呈现上升趋势。“究其原因,2015年股市发生异常波动后,证券监管部门按照***和国家的部署,树立‘重典治乱、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理念。这意味着对于资本市场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都采取零容忍态度。”

五、股票回购的法律冲突要化解

《科创板注册办法》对股票购回新增强制性规定。征求意见稿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发行人有本办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已经发行上市的,中国证监会在作出行***处罚的同时,可以责令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一定期间从投资者手中购回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第二款规定:“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复议或者提请行***诉讼,又不履行购回义务的,中国证监会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强制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一规定创新性地提出对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注册的上市公司予以处理的一种新的行***措施,但是,此规定存在法理不通、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

之所以在规章中有这样的规定,概因股票市场起起伏伏,在出现欺诈发行时,人们对通过民事法律救济途径来对投资人的权益进行保护信心不足、批评不断。因此,强制购回股票的方法似有必要,进而通过行***监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监管的效果上来讲也是可行的。但是,从法治的角度来讲,还是应当通过修改法律的方式来使得这一措施获得合法依据,需要在修改《证券法》时予以明确。2019年4月26日全国人大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第四十二条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内容,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已作出的证券注册决定,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法定程序,尚未发行的,停止发行;已经发行的,可以责令发行人回购证券,或者责令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回证券”。[8]《证券法》的修改将很好地解决法律依据问题,对于科创板的相关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如果《证券法》采用“回购”“买回”的概念,那么《科创板注册办法》应当同步修改。二是对回购这一行为的执行,是通过行***救济途径解决,还是通过民事救济途径解决,有待探讨。虽然***府介入对科创板发行的违法处置具有行***便利、效率等优点,但是从长期效果来讲,依靠投资者使用民事诉讼的法律武器更好,既有助于培养市场自发力量,也能避免***府深度介入矛盾纠纷。因此,在《证券法》修改之后,《科创板注册办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可以细化,修改为:“发行人有本办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已经发行上市的,中国证监会在作出行***处罚的同时,可以依法责令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按照承诺履行从投资者手中回购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的义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复议或者提请行***诉讼,又不履行回购义务的,投资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行***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区域行***的兴起与行***法的发展变迁论文

摘要区域行***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与制约,这是行***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由于区域法制的构建严重滞后于区域行***实践,传统行***法原理与制度难以应对区域治理的现实需求。行***与法律之间的固有矛盾推动行***法的发展与变迁。这种发展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推动行***法积极应对区域公共治理任务,能动地解释和规范区域行***现象,从而提升行***法的社会回应性;其二是促使行***法将调整重心从外部行***转向区域***府间内部行***,并带来行***法律关系结构、行***行为方式和行***治理模式的变革;其三是超越传统行***行为中心主义,引入行******策学、行***过程论和行***规制论的理论分析工具,为“面向区域行***的行***法”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域治理;区域行***;行***法

一、引言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与重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超越了固有行***区划界限,形成各种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经济区域。传统行***建立在特定行***区划基础之上。行***区划是为便于行***管理、法律治理和***治统治而进行的地域空间上的划分。经济区域则是在市场规律基础上形成的超越固有行***区划界限的宏观地域空间。呈现条块分割和地域闭合性特征的行***区划与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协作互补性特征的经济区域之间存在必然矛盾。

为化解行***区划与经济区域之间的固有矛盾,行***学、管理学等学科先后提出“区域行***”“复合行***”“区域公共管理”等治理模式[1](P53-65);在法学界也有学者提出“区域法制协调”“区域法律治理”“区域合作法治”等理论主张[2](P107-130)。在区域实践层面,以行***区划为基础、以科层制为特征、以属地管辖为原则的“行***区行***”模式面临区域治理困境,行***区划的法定疆界日益受到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冲击。行***区划与经济区域的矛盾倒逼行***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不断进行调适与变革。

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新型的区域行***治理机制正不断生成。在我国区域行***实践中已“形成了区域行***协议、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协作立法、区域行***规划和区域行***指导等五种法律治理方式”[2](P107)。众所周知,行***法是以公共行***为调整对象的部门法。行***与法律间的基本矛盾––公共行***应当受到何种程度的法律规制––成为现代行***法产生、发展与变迁的动力。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传统“行***区行***”正向“区域行***”拓展,而传统行***法在面对区域行***现象之时显得解释力不够。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植基于对19世纪末叶之行***理解的传统行***法–般制度是否已远离当下行***现实,不足以有效地指称一般的行***状态,因此必须作彻底的检讨”[3](P20)。基于此,面对区域行***的兴起,一方面,有必要检讨传统行***法理论和行***法律制度能否应对区域治理的现实需求,能否描述和解释新兴的区域行***现象,从而反思传统行***法治模式和行***法律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区域一体化实践也成为推动行***法学理论更新与行***法制发展变迁的动力之源”[4](P92),行***法学理论和行***法制在回应区域行***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推动行***法自身的发展变迁。

二、行***法的功能与任务转向:回应区域治理现实要求

与传统行***模式相比,区域行***突破了行***区划的刚性约束,从宏观地域视角重新审视行***管理体制和行***管理活动。伴随区域行***的兴起,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行***法究竟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这涉及行***法基本功能与任务的转向问题。

(一)提升行***法的区域回应性

传统行***法在功能定位上坚持“无法律即无行***”,行***法的第一个定义就是,它是关于控制***府权力的法,强调法律对行***的控制功能。区域行***应受行***合法性原则,尤其是法律优位与法律保留原则的约束。然而,反观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区域法律制度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区域治理实践。一言以蔽之,若从严格规范主义的控权观进行评判,我国区域行***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行***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塑造社会的活动[5](P7)。随着传统的秩序行***、警察行***逐渐向服务行***、福利行***、给付行***、引导行***等新形态拓展,传统行***法“无法律即无行***”的严格控权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以修正。“福利国家、保护国家、助长行***、给付行***等新颖之国家目的观及行***作用论被接受,行***机能遂呈几何数之曾繁多涉,行***之自我肯定与其主动、积极及弹性化之要求,日形迫切,旧日依法行***之内涵不得不与时俱转,而作相当的修正。”[6](P5)由于“公法中的功能主义风格更容易契合于当代的法律经验”,严格规范主义的公法控权模式,逐步向功能主义的公法控权模式演进[7](P346)。以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回应型法”主张,法律是社会调整的能动工具,应在社会需求与目的的引导下能动地回应社会,并形成社会活动的合法性基础[8](P16-20)。为破解区域行***实践与法治理想的紧张关系,行***法学理论研究和行***法制实践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方面,区域法治研究者遵循功能主义法治观并运用法解释学研究路径,认为区域行***有别于传统干涉行***和负担行***,其法律保留的强度应相对较弱、规范依据的密度应相对较低,进而认为区域行***具有组织法与行为法上的合法性[2](P126)。这种学理层面的剖析对于拓展现行法律规范的区域回应性、适应性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另一方面,行***立法积极回应区域治理的现实需求,将区域行***及时纳入行***法的规范领域。如,《湖南省行***程序规定》第15条和《江苏省行***程序规定》第14条都创设了区域合作条款,以***府规章形式为区域行***合法性提供了规范支撑。区域均衡、区域平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发展目标成为行***法的价值目标;构建区域治理公共制度平台和协作治理机制也成为行***法的重要任务。

(二)应对区域公共治理新任务

在域外,区域行***又被称为“跨区治理”“都会区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或“广域行***”。区域行***旨在解决原有行***区划基础上单一***府主体所不能独自解决的区域公共问题。随着城市化、都市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发达国家城市行***区功能逐渐外向扩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至彼此毗连,形成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与经济区。在此背景下,大都市圈如何治理,区域公共服务如何提供,以及跨区域流域管理、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区域旅游开发、区域城市产业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区域性”公共事务和“外溢性”公共问题不断涌现。与发达国家区域一体化自然演进的发展路径不同,我国区域一体化是行***主导之下的一体化。因此,除区域一体化一般共性问题外,由于***府的主导介入,如何破除区域行***壁垒,如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如何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也成为区域治理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区域公共问题成为行***法的新任务。德国行***法学家毛雷尔提出:“行***不限于法律的执行,行***机关还承担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因而一般地产生于法律委托的任务。在此范围内,行***机关必须竭尽全力活动,根据自己的创造性作出反应。”[5](P7)在国内行***法学界,也有学者主张建构一种以行***任务为导向的“面向行***的行***法”[9](P6-18)。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公共问题出现要求行***法积极回应。突破固有的行***区行***思维模式,以区域公共问题的有效应对为出发点,构建区域公共治理的制度平台和法治基础,这正是行***法的现实使命与发展动力。

(三)建构区域***府自我规制的机制

“现代行***开拓众多的新活动领域,无经验可以参考,行***机关必须做出试探性的决定,积累经验,不能受法律严格限制。”[10](P547)作为一种新兴行***现象,区域行***有别于传统干涉行***和负担行***,不能机械地适用“法律优位”与“法律保留”原则的严格控制,其法律保留的强度、规范依据的密度也应有所区别,以确保其能动性和社会回应性。但是行***权具有天然的扩张属性和易腐败性,区域行***也不例外。立足于我国区域行***实践,***府行***权异化问题较为突出。首先,***府替代市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由于行***区划上的条块分割,区域地方***府兼具利益主体、行为主体与竞争主体的多重身份,区域市场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府行为,限制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其次,***府行为异化导致区域行***壁垒。区域***府在宏观***策制定,在行***许可、行***处罚等具体行为方面有可能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市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地区整合设置行***障碍。再则,区域***府间协作机制缺位,区域***府各自为***,加剧了区域条块分割。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区域***府间竞争内耗问题突出,区域社会发展成本、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高居不下。

区域行***应受法律规制是行***法的应有之义。对于“法”的认知,罗豪才教授提出,法律有硬法和软法(softlaw)两种基本形式,软硬兼施的混合法模式乃是解决我国公共问题的基本模式[11](P3-24)。有学者将软法与区域一体化结合起来,认为“软法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合作离不开软法治理”[12](P37)。软法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必须重视区域行***过程中软法原理与机制的运用。立足于我国区域实践,区域行***规划、区域行***协议等行***行为机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硬法,但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软法治理功能。区域行***规划面向区域未来发展,对区域公共事项进行预先部署,增强了区域行***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预见性;区域行***协议则在平等协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区域各方***府主体共同签署和执行。这些行为机制为区域***府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制提供了制度支撑,在规范区域***府主体行为、避免***府行为异化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区域行***的兴起对行***法律制度变革提出了新要求,行***法需要重视区域行***过程中的软法之治,并适时推动软法的硬法化,为区域行***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法治保障,从而有效规范和约束区域***府行为。

三、行***法的调整范围拓展:从外部行***转向***府间行***

“行***法是法治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规定个人与***府之间的关系。”[13](序言P1)行***相对于人与行***主体的外部行***关系构成了行***法律关系的主轴。相比较而言,内部行***关系并未获得传统行***法的足够重视,内部行***并未处于与外部行***相并列的地位,这导致我国外部行***法的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成果极其丰硕,内部行***法理论成果和制度构建却非常薄弱。区域行***的兴起,促使我们将视角转向区域***府间行***,并由此带来行***法的关系结构、行为方式与治理模式的变革。

(一)调整重心转向区域***府内部行***

传统行***法认为,“全部行***法的体系都围绕着行***权力与公民权利这一对基本矛盾而构建,这是行***法的立基点,也是行***法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别的基本标志”[14](P206)。但区域行***本质上是***府间行***,包括区域上下级***府的纵向行***关系和区域地方***府间的横向行***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例,该规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既存在中央***府与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府之间的行***法律关系,也存在长三角内部两省一市以及其他区域成员***府主体之间的行***关系。区域***府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协调与合作成为区域行***关系的内容主线。

同时,区域行***并不直接针对外部行***相对人关系,也不直接设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例如,2010年《泛珠三角区域工商行***管理合作协议》只对共同签署该协议的9个工商行***主体具有直接约束力。在区域行***过程中,即使区域行***规划、区域行***协议等***府间行***活动间接影响行***相对人的权益,从而具有一定外部效应,***府行***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简言之,区域行***本质上是区域***府间的内部行***。基于此,行***法应当将重心从调整行***主体与行***相对人之间的外部行***法律关系,转向***府间的内部行***法律关系,并对区域***府间行***的主体地位、职权配置、行为方式、行为效力等加以明确,从而推动区域行***组织法和区域行***行为法的发展。

(二)网络状区域行***关系结构的形成

现代行***过程正在超越以“行***权–公民权”为基础关系的制度构造,而形成一种由多元主体共同介入、共同构造的、极其复杂的关系格局。在区域行***过程中这种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区域行***本质上属于内部行***,区域行***的主体囊括了多层级的区域上下级***府及其***府职能部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还是区域行***协议的缔结与履行,区域行***以区域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也会具有外部效应,对区域行***相对人产生间接的权益影响。因此,区域内外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民众也会有意无意地卷入区域行***过程之中。基于此,区域行***过程中,行***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传统线性双边关系正在成为一种例外,这种双边关系正被大量自主性的公共主体和相互冲突的公众、集体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多边关系所取代,在***府与***府、***府与社会、***府与企业、***府与公民多元主体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行***关系形态。

应对区域行***网络状关系结构的形成,行***法应当将重心从调整“行***权–公民权”的外部线性行***关系,转向以区域***府为主要行动者并由非***府主体参与的网络状行***关系,进而构建新型的行***法律制度体系。与此相适应,区域***府间的协作制度与合作平台,***府间利益博弈与补偿机制,区域行***决策过程的公开与透明,社会的知情权与公众参与等问题将成为行***法的重要研究议题。

(三)非正式柔性行***行为方式的运用

现代行***不再是对立法指令的简单执行过程,而是基于行***目标和任务展开的综合管理过程。在应对区域公共问题等新型行***任务之时,在面对区域均衡、协调、平等、可持续等概括性行***目标之时,通过行***处罚、行***许可、行***强制等传统的、正式的、类型化的行***行为去直接设定、变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区域***府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行***方式来实现区域治理目标。

以***府为主要行动者,藉由***府扮演区域治理主要角色,是我国区域行***的显著特征。在我国区域治理实践中,区域行***规划、区域行***协议、区域功能性组织、区域行***指导、区域协作立法、区域行***磋商等区域行***行为方式应运而生。这些区域行***行为方式为区域***府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充分协调、积极协作提供了制度平台,在应对区域公共问题、化解区域***府间冲突、约束区域***府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这些区域行***行为机制既是区域***府主观构建的产物,更是区域治理实践的必然结果。如果以传统行***法为参照系,这些区域行***行为方式并不直接影响外部行***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传统行***的单方性、强制性色彩正在逐步褪去,行***活动的柔性化和灵活性特征逐步彰显。同时,这些区域行***行为方式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是尚未型式化、非正式的行***活动方式。现代行***法需与时俱进地将这些新型行***行为方式纳入研究视域,剖析各类区域行***行为的产生背景与法治原理,正面回应区域行***行为的主体、程序、性质、效力等构成要素,推动区域行***行为机制的法治化。

(四)区域***府间协作行***模式的生成

协作本来就是公共行***的一项主要功能。“就组织构造及运作而言,行***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于运作过程中,应当重视团队精神……但若涉及跨部门议案时,仍须相互沟通、协调,并就职务之履行提供必要的协助。换言之,行***内部虽有分工,惟彼此仍应共同协作以追求国家利益。”[15](P20)全球治理委员会早已指出,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作。从区域实践来看,传统单方行***、强制行***已经无所适从,区域行***唯有通过协作方能实现善治。首先,区域行***涉及区域不同层级的多元***府主体,法律地位各自***和相对平等,只能以协作而非强制的方式来推进区域治理。其次,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府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无所不在,传统的强制行***方式难以化解***府间的利益纠葛,唯有通过利益的协调与均衡,以协商与协作的方式才能加以解决。基于此,协作行***是区域行***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为推动区域治理,区域经济学的“新区域主义”主张在区域内外构建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横向和纵向相交叉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府、社会、企业和民众之间,建立跨区域治理策略性伙伴关系。在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协作行***模式正在逐步生成。笔者认为,所谓区域协作行***,即是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下,跨行***区划的多个***府主体,经由多层次的协作机制,通过平等协商,确立集体行动目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行***。区域***府间协作行***模式超越了传统行***区行***和部门行***分散治理的行***格局,成为行***法回应与发展的动力。

四、行***法的研究方法革新:对行***行为中心主义的超越

传统行***法以行***行为为中心,遵循“法解释学”的分析径路,以法律的适用与遵守为基本面向,侧重于对具体化、个案化的行***行为进行合法性阐释。然而,区域行***不以具体行***行为和外部行***相对人为核心要素,主要体现的是区域***府间的内部行***关系。因此,传统行***法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难以解释区域行***现象及其背后规律。德国公法学家施米特提出,“行***法的思考绝对不能滞留在以个别过程或个别行***决定的微观效力上;相反,应当朝宏观的行***过程去思考,而且朝更深的方向去思考”[16](P10)。基于此,有必要面向我国区域行***的真实过程,借鉴行***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推动“面向区域行***的行***法”的发展与变迁。

(一)行******策学与区域行******策研究

行***权原本属于执行性质的权力,行***行为是执行法律的媒介和工具。行***法则赋予行***权以硬性的法律约束,并为行***行为提供合法性基础。但行***本身即含有行***机关做出决策和形成公共***策的成分。在现代行***国家背景下,“伴随议会民主的‘空洞化’和司法审查的‘被动立场’,更多的***策判断、利害调整和规则(法规命令和行***规则)制定任务,将在行***过程中由行***机关独自完成”[17](P117)。

区域行***无疑具有鲜明的***策属性。通过对近年颁布的区域合作指导意见、区域行***规划、区域行***协议等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区域行***行为的内容大多涉及区域发展定位、区域分工、区域产业布局、区域管制手段、区域调控措施等***策性内容。在静态的区域行***行为背后,往往存在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府与市场等多元主体立场的沟通与碰撞,以及利益的冲突与妥协、共识的凝聚与形成、***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策内容的决策与执行等动态行***过程。

在区域行***过程中,***策问题与法律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行***法不能仅仅关注行***组织、行***行为、行***诉讼等客观要素,同时更应关注区域公共***策的形成过程、***策工具与措施的选择、利益衡量与价值判断等主观要素。进而,行***法应当关注区域公共***策的法律表达[18](P75-85),依靠***策分析、绩效评估、利益衡量等***策方法,将理论视野延展到区域行***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全过程之中,建构以区域***策协调为目标的行***决策程序,并对区域***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法律规制和***治控制。

(二)行***过程论与区域行***过程研究

传统行***法以行***行为为中心,妨碍了对日渐复杂化的真实行***过程和行***法律现象进行全面动态把握。为弥补传统行***行为理论的不足,日本的行***学和行***法学引入行***过程概念,形成行***过程论。行***过程论以美国的公共行***理论、德国的二阶段理论以及动态考察方法为基础,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对行***过程进行全面、动态考察,提倡将行***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形式全盘纳入视野,注重由多个行为阶段所构成的宏观行***过程[19](P50-63)。

当前行***法学界对区域行***的研究,主要以传统行***法为参照系,将区域行***规划、区域行***协议等作为一种结果式的静态行***行为来加以考察,并侧重于对这些行为机制的主体、性质、效力等要素进行法解释学与立***层面的分析。但立足区域行***的现实***景,区域行***过程是区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执行的多阶段复合行为过程。如果只是对区域行***的末端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势必难以描述真实的区域行***过程,也难以揭示区域行***的特征到规律。事实上,区域行***规划从编制到实施,区域行***协议从缔结到履行,都是由一系列行为环节和多种行为形式所共同构成的动态行***过程。在行***过程论的视角下,要求行***法将对区域行***活动的控制节点由行***过程的末端下游上移至中上游,并且将***策、***治和法律等作为整个区域行***过程的考察变量。同时,行***法需要深入区域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各阶段和各种形式的行***活动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进行评价,进而面向区域行***的整体真实过程进行制度设置,从而提供区域行***系统性的制度保障。

(三)行***规制理论与区域行***规制研究

我国区域实践中的区域行***行为机制是***府对区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发挥着消除区域行***壁垒,实现区域市场统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功能[2](P116)。这揭示了我国区域行***的主要特征––区域调控。在行***规制理论的视野下,这种宏观调控实质上是***府运用行***权规制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一种行***规制活动。在经济学上,行***规制(regulation)又称为***府规制或***府管制,是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为目的,***府干预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

行业论文篇4

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中国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也随着这股潮流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浙江省诸暨市的不少纺织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作用,总体来说诸暨市的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还处在初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诸暨市纺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对诸暨市的纺织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诸暨市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1诸暨市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诸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个县(市)接壤,交通相当便利,民营经济发达,其中袜业、织布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中国的袜业之都,像大唐的袜业城、洁丽雅毛巾、太子龙服饰、步森衬衫都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截至2010年底,诸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8万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纺织企业978家,行业从业人员90余万人。2010年,纺织产业实现的产值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42.58%;实现利润696323万元,占诸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45.1%;出口创汇173174万美元,占诸暨市出口总额的48.97%。

1.2诸暨市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就目前来看,诸暨多数纺织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有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想法,上网用户越来越多,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而且都比较专业,信息涵盖量也大,也适当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比如诸暨袜业网、洁丽雅***,都是比较系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近几年,诸暨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为止,许多诸暨的中小纺织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试***借助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B2B平台来帮助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2009年8月诸暨市人民***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滨江新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诸暨特色产业集群专市,借此整合诸暨市的企业资源并进行统一推广,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诸暨市搏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袜业网()是诸暨市全力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公司与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签定绍兴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将支付宝引进中国袜业网,消费者在中国袜业网上买袜子将可实现***支付,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大唐袜业从实体市场模式迈向现代商务市场模式,给中国袜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全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2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诸暨许多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就非常薄弱,企业领导自身未受过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识不强,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很少,网络基础设施也非常陈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再加上诸暨很多纺织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许多企业管理者单方面觉得在网上搜索供货信息就以为是电子商务的全部,或有些企业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这些错误认识和落后的观念影响了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很多中小纺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顾忌

诸暨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加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有所顾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又需要费用;其次,网站的宣传又是一个需要下血本的环节,对于很多不景气的诸暨纺织小企业来说,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额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开展电子商务对于诸暨的纺织企业来说举步维艰。但是企业在做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当企业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中,会发现网站的信息更充实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量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了赚钱,而是要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3网站功能单一,响应速度慢

由于在诸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诸暨纺织企业的网站都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只有个别企业真正进行网上交易,总体来看诸暨的纺织企业以传统的交易为主。诸暨市纺织企业的网站虽然很多,几乎有点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即使没有自己的网站也会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自己的店铺,但是纵观诸暨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建设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网站很多都是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一方面网站功能非常单一,网站几乎都没有***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纺织企业干脆把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权利都交给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导致信息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与IT公司解除协议之后,IT公司就不帮企业网站续费,所以很多企业也成为了实质的空壳网站。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诸暨很多纺织品出口企业已经接触过了第一代电子商务平台,但是效果却不好。因为它们只是一个分类广告平台,以企业推广为核心目的,供应商花了大量时间金钱打广告做竞价,却只能眼巴巴等待生意找上门。网上进行交易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诚信问题突出,曾经有人专门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购物时,绝大多数人都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息被窃取。因此,诸暨纺织企业有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成为阻止诸暨纺织电子商务发展一大障碍。

行业论文篇5

20世纪70年代以后I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垄断行业运营效率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声势较大的放松规制运动。然而,放松规制、引进竞争并没有解决该行业存在的低效率问题。90年代以后,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等微观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被更多地引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一种新的自然垄断规制理论——激励规制理论或称新规制经济学(NewRegulatoryEconomics)得以产生。激励规制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委托问题来加以处理。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优激励问题,规制者须设计出一套既能为被规制机构提供适度激励,又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机制。传统规制理论由于没有认识到规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规制方式,这是导致传统规制方式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激励规制理论中的事先承诺制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事先承诺制(Pre-CommitmentApproach)最早是博弈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的基本特征是当事人做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这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而剔除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做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将其运用到银行监管中,就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对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事先向监管者承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的累积损失不超过一个最大限额,从而依据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留有充足的资本准备。在这一损失最大限额内,监管者不会介入,各机构自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如果在此期间任何一个时点违反了这一承诺,即损失超过了预定限额,监管者就会介入其具体活动,对其进行处罚。监管者只需设计或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激励惩罚机制来涵盖监管对象任一水平的风险暴露,分析问题机构风险损失的起因(是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造成损失的发生还是由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整个行业都面临损失的风险),对于个别机构的冒险行为和整个行业面临的风险导致的损失给予惩罚(区别对待),对于执行规制合同较好的机构给予奖励。

为什么银行会告诉监管者他对未来最大损失的真实估计?因为如果他低估了损失,他就冒着违背事先承诺而经常被惩罚的风险,这样做的成本很大而且会使监管机构干涉自身的业务;而高估损失则意味着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性要求,这对银行同样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这样就满足了激励制度的激励相容要求。同时,由于规制合同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控制状况主动向规制者提交的,其所得效用也必然大于其保留效用和机会收益。

那么,这种规制制度安排究竟具有什么优点呢?

1有助于减少对金融机构业务的干涉

和传统的监管方法相比,事先承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更多地利用了市场和竞争,减少了监管当局对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使监管工作不会太多干涉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也使得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评价和惩罚更为合理。同时,它也是一种软约束,注重的是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注重于结果而不是过程,不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组成结构,使监管更具有灵活性。

2有助于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更具有主动性

由于有国家信用担保,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誉明显高于其实际支付能力,极大地削弱了市场约束的力量,使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成本部分被转嫁给了***府,而金融机构无需承担太大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则把责任推卸到监管机构一方,认为监管机构制定的规则不合理,结果不仅没有降低银行风险,使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超过了没有国家信用时承担的风险,而且使监管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市场约束力量越弱,就越需要增加监管和保护,而监管和保护越多,市场约束力量就越弱。但在事先承诺制下,各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是由各机构根据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建立的,资本准备的最大限额也是自己计算并上报的,一旦发生超额损失时,也就无法推卸责任,从而强化了金融机构提高内部风险管理能力的激励,增加了监管的有效性。

3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

不管是对监管机构还是被监管机构而言,事先承诺制与传统方法相比都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只需审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结果,无需再审查管理过程,这降低了监管成本。从被监管部门看,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不同风险资产进行不同权重设置的要求,使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业务时必须考虑该项业务对资本准备的影响,而事先承诺制注重于结果而不是过程,使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不再受资本准备的间接影响;显然,这也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监管机构审查的各种成本,有效防范了监管者寻租行为的发生。

4有助于提升监管者的整体声誉

事先承诺制的运用,使监管者可以针对每家银行的具体情况“差别对待”,就像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市场营销中的“度身定做”一样,根据不同银行的复杂程度、管理水平、外部环境、经营业绩等,确定不同的监管要求,真正做到“客户化监管”,从而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提升监管者的整体声誉。

二、激励规制制度的条件安排

激励规制制度——事先承诺制在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中的引入,无疑能较好地解决银行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目标冲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但在现阶段,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

(一)确保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事先承诺制把风险控制的选择权交给了银行,着眼于结果而非过程,这样对银行的诚信度和数据的准确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建议:1加快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改革,强化会计对金融风险与收益的揭示功能。规范会计信息制度设计,统一各行会计处理方式,按审慎性原则提取准备金和应收未收利息等。2选择和设计一些不易造假或“造假成本”较高的考核指标,以贷款五级分类法替代四级分类法等。

2科学制定对违规银行的处罚标准。罚金比例太小起不到惩罚和告诫的作用;罚金比例过大,又会增加银行的负担,甚至会使银行为了避免支付罚金,希望通过高收益弥补降低超额损失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建议:!在制定处罚标准上,不以超额损失为依据,而以个别机构相对整个行业的风险损失比和个别机构一定时期的最大风险值与剔除该最大值后的剩余平均值的相对比,以此两项标准进行考核。按个别机构与整个行业的风险损失比为依据进行分类,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即为问题机构。在此基础上,以最大风险值和剩余平均值的相对比为基数进行处罚。个别——行业比率可以区分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是市场风险还是个别风险,最大——剩余比率可以约束金融机构恪守日常经营的审慎原则,避免棘轮效应和羊群效应的不良影响。"在惩罚制度安排上采用延期处罚的方法。即在损失发生当期不进行处罚,而在以后的经营期间再处罚。罚金的规模,依据最大——剩余比,分档递增,损失比重越大,惩罚力度越大。这样可以防止金融机构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企***以不确定的超额收益来弥补超额损失的行为。同时在损失以后的经营期进行处罚,也不会加重金融机构的额外负担,也鼓励了银行进行自助,起到了告诫和激励的双重作用。

3健全相应的银行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对《公司法》、《会计法》、《统计法》、《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款项进行适当修改,严格规范银行的会计财务信息,制止由于不正当行为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交易和风险转移,使监管当局在行使监管职责时有法可依,规范***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大力培育银行经理人市场

在实行事先承诺制下,由于监管机构不干涉各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模型的选择和运用,这样,就存在领导人的短期行为的选择损害银行长期利益的可能,因为他可以获取短期利益而让离任后的银行来承担长期成本。为避免上述短期行为的发生,建议:1创造条件,力求形成活跃的、公平竞争的银行经理人市场,对在职银行管理者产生强大压力。2打破职务“终身制”、能上不能下的束缚,变任命制为市场遴选。3切实落实离任审计制度,并将结果公开,以制度来确保监督行为不出漏洞。

(三)进一步强化市场约束力量

1取消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方面的一些限制1让新闻界以及***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审计、资信评估等机构)自由、充分地金融信息,尤其是披露不正当行为,改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树立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债权人意识,逐步加大市场约束力量。2明确规定监管者的职责,强化监管者的金融管理人角色,实行规制承诺制度,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引入市场监督机制,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积极提高监管者素质

事先承诺制的运用,无疑对监管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进行审查,还要对涉及计算利润、损失的会计***策和财务***策、风险管理模型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审查。建议:1创造条件,吸引、鼓励监管者研究学习有关金融资产风险与收益,优化资本组合、风险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和企业融资结构等方面的现论知识,提升其鉴别银行风险的能力。2更新监管技术手段,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张运鹏.事先承诺制的再思考[J].CCER学刊,2003,(1).

[2]杜传忠.激励规制理论研究综述[f].经济学动态,2003,(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申海等.激励机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5]Demsetz,H..WhyRegulateUtilitie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8.

[6]Edwardsimpsonprescott.Thepre-ceommitementapproachinamodelofregulatorybankingcapital[J].EconomicQuarterly,+1997.

行业论文篇6

(一)概念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同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专业认同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反应。简言之,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专业接纳和认可的心理过程。行***管理专业认同是指行***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在对行***管理专业充分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可、接受所学专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究,并愿意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它既是一种当前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8月对行***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150人,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其中男生占41.35%(43人),女生占58.65%(61人),本科学历占60.58%(63人),硕士研究生占39.42%(41人),年龄基本都在23至30岁之间。研究主要以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为主。毕业生对于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发展与专业就业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反思,因而能够做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调查对象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工业大学、西北***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

2.研究工具。

问卷设计了32个指标进行测量,根据对每个指标的看法,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完全认同、比较认同、一般、比较不认同到完全不认同,分别赋予5、4、3、2、1分,分数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研究对这32个指标进行KMO检验,其KMO值为0.927,巴特利特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3042.918,自由度为496,在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32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了简洁显示专业认同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变异转轴法对这3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在已有文献分析基础上,从中提取概括出四个共同因子: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和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此外,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法与分半系数法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方法,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指标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共同因子的Cronbach’sα值检验结果分别为0.821、0.804、0.831、0.831,总量表Cronbach’sα值为0.870,α值均大于0.8,表明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而四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26、0.812、0.846、0.896,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25,故本研究设计的各项测量指标内部一致性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前提与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剖析行***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之后针对性地对各子维度内部变量进行探究,最后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

(一)对行***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行***管理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其中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这4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26±0.90,3.10±0.82,2.93±0.95,3.28±0.91,介于2与4之间,分数基本围绕3分上下浮动。因为本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中位数为3,从中可以看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专业归属感,再次是专业教学,专业就业因子得分最低。也就是说,行***管理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方差分析,4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专业就业因子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以及专业归属感因子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远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而专业教学因子居于中间水平。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选择基本集中于“比较认同”、“一般”和“比较不认同”这三个选项,“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所占比重较大。据统计,选择“一般”的占所有选项的33.86%,选择“比较不认同”、“比较认同”的分别占了25.54%、18.27%,而选择“完全不认同”和“完全认同”这两种较极端的较少,分别占12.95%和9.38%。由此可以看出,整体而言,行***管理专业认同不容乐观。

(二)专业认同各维度内部分析。

专业归属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对其所就读的专业的了解、兴趣、喜爱程度、投入精力等方面。良好的专业归属感是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专业凝聚力的基础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衡量专业归属感的八个指标,每个指标的选项中持“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少,毕业生对于专业认识、兴趣的培养、专业投入、专业关注、专业自豪感等方面持有较高评价。但是对于“如果还能重新选择专业,仍会选择本专业”这一选项,48.08%的毕业生选择了“完全不认同”和“比较不认同”,这反映了毕业生对于行***管理专业还缺乏深入了解,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行***管理专业情感依然不够浓烈。专业教学因子体现为学生对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材内容等教学情况的认同。毕业生对于师资现状以及该专业的硬件设备设施比较满意,但对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一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价值、教材的针对性等方面得分较低。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知识、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行***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偏重知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内在的联系和梯度发展的必要衔接,在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技能上着力不足等问题。此外,教学方法上也主要以授课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匮乏。根据课题组的社会调查,在行***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就课堂教学方式选取而言,讲授式教学约占总比例的70%,案例式教学比例为12.5%,研讨式教学比例占7.5%,综合式教学比例为6.5%,实践式教学比例占3.5%。专业就业因子表现为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倾向与就业规划的认识以及对相关职业地位、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同。毕业生较乐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与行***管理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如***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有关。毕业生对于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优先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倾向态度一般,对于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认同度相对较低。这充分反映了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发展与就业相脱节的事实。同时,产生这一现象也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连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知识链条的断裂,导致一些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治学专业的学生深厚,而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专业突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主要涉及对专业的地位、价值、发展前景等衡量指标的认同。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技能于胜任工作、实现个人抱负与体现社会价值这两方面的评价较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学科地位高”这一观点持质疑态度。由此可见,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低,这与当前行***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及令人堪忧的就业现状有着重要关联。不过,调查对象对于专业发展前景很有信心,认为公务员招考中对行***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为行***管理专业人才发挥***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性分析。

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人口学变量对于行***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采用***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整体与各子维度进行比较。(p<0.05)。

1.不同学历的差异。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60.58%是本科毕业生,39.42%是硕士毕业生。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相伴概率p值基本都大于显著水平0.05,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与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历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不同工作单位的差异。

可见,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差异显著。通过对专业认同以及四个共同因子的平均分数的分析,就职于******机关的学生认同感最高,且远高于仍在深造的学生以及其他单位就业的学生。选择深造的学生通常基于对本专业有较高程度的认识,兴趣与接受程度较浓烈,因而专业认同也比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毕业生对行***管理专业的总体认同度一般。

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总均值仅略高于理论中间值。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一般”、“比较不认同”和“完全不认同”这三个选项所占比例为72.35%,比重较大。

2.毕业生对行***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认同度较低。

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对比分析,专业就业认同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本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比较担忧,行***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3.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就业的作用还不充分。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行***管理专业类课程对就业发挥作用的比例不足28%,73%的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计不太满意,削弱了专业认同。这说明,行***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用人单位对行***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的选拔和使用。

4.通过对学历、工作单位等变量的显著性分析,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就职于******机关以及仍在深造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行***管理专业应该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实用性强,职业特点明显,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就高。

(二)提升行***管理专业认同的对策建议。

1.营造行***管理学的认知氛围。

从现有专业认同情况和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提升行***管理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利氛围。这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宣传普及行***管理学知识,以扩大行***管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为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的舆论环境。一是结合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专题性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加大面向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宣传力度。除了公开出版著作、外,广大教师应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定期发表权威视点或***策解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创建展示***府发展的网站、论坛,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行***管理专业的印象。三是广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当前***府改革和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积极展开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汇集和整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将其“呼声”传递给***府,做到“上达”和“下达”相结合,成为***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2.凝练行***管理学的专业特色。

在当下中国,不管是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及其知识结构缺乏差异性、缺乏错位、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的问题严重,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与发展岗位,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办出专业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提升专业认同度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行***管理专业缺乏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缺乏个性的现状,行***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迫在眉睫。行***管理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与***府治理转型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社会发展、***府发展所亟需的行***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总体趋势的深入分析,从中找到专业特色建设的切入点。各高等院校须结合学校自身优势,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开发创新出更多的专业特色,以增强行***管理专业“人无我有”的独特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与“人优我新”的创新性。比如说,大连海事大学利用其培养航运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优势,凝练“港航行***管理”的学科特色,其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广受港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高校的同专业,因而其行***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突出了城市管理的特色。

3.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

在教学内容和行***管理理论建构方面,要增加从历史的、动态的、前沿性的角度建构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理论派别和知识体系,从而形成鲜活的、更贴近时代特色的行***管理理论体系,并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加社会观察与调查、专业实验与技能操作、社会实习、毕业生研究报告等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大学生在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优化行***管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其着力点在于构建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模块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大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行***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方向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方向模块有:(1)继续深造模块:包括比较行***学、行***学说史、行***哲学、行***文化学、公共行***研究方法等课程。(2)公务员入职模块:包括行***职业能力开发、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秘书学、市***学、办公自动化等课程。(3)***策研究与***策咨询模块:包括公共***策学、公共***策案例分析、决策咨询、项目与***策评估等课程。(4)企业行***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5)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

4.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引导。

行业论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经央行审批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现有的***策和法律框架内探索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了巨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大意义

1.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也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

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大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2.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完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造成不小的冲击。

随着外资银行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从事投行业务有利于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3.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转型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符合未来综合经营的中间业务、增值服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本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盈利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分析

1.平衡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其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取得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形成新的收入来源;其间接效益体现在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占领新兴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营销优质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不良贷款和保全信贷资产等,带动并促进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因此,在兼顾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促进,实现各项业务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一项主体业务,注重和追求投资银行业务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依托传统业务促进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带动传统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初衷。2.以投资银行部为核心,建立与行内和行外机构的有效合作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需要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优势,在竞争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多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保证自身权利的同时,应该多向外资银行学习这方面业务,多开展一些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借鉴他人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

另外,投资银行部可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行业务的需求。

3.提高投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的投资银行家团队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智力密集型金融中介业务,需要一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所以,商业银行既要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财务、企业管理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又要引进证券、法律、营销、IT通讯、房地产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塑造一个具有“能力纵深”并具有合作精神的业务团队,是实现投资银行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

4.金融主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但目前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仍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应尽快予以完善,商业银行也应该规范自身业务,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讨论与建设。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融合,需要有效隔离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根据其主要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监管部门,负责对整个控股公司的监管,同时各个子公司监管部门负责对其范围内的监管责任,明确其业务范围,禁止一些风险大的业务。建立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注意培养员工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在业务流程上建立健全风险约束机制、建立内部防火墙,规范内核制度,积极研究创新改善和转换风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行业论文篇8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论文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 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 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一、性质多样、行业千差万别的进出口企业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 展趋势和我国企业融资的实际需求打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产品为支撑、业务为手段的客户营销方式,逐步壮大贸易融资客户群体。如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基础上,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出口票据保险项下融资,采取银行与中国信保签订保险单的形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不仅仅限于贸易项下的进出口业务。针对企业进口业务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进口商的货权为质押,与大型的物流公司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仓单质押的方式,促进企业取得便利的融资,并可广泛用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进口贸易中。总之,商业银行要始终走在市场前端,研究企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贸易融资产品,为更多的客户打通贸易融资的畅通渠道。 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且逐渐侵入实体经济,大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商业银行应及时意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这诸多问题并寻求改进,转危为机,和企业一起,抱紧团,过寒冬,为春天的蓬勃发展积蓄力量。 

行业论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IPO比较分析

一、前言

中国进入WTO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抓住时机,积极地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通过上市壮大资本数量,优化资本结构。截至2008年10月18日,已经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进行股票融资。其中,境内IPO融资超过2253.6亿人民币,境外IPO融资更是高达近6500亿人民币。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境内外IPO融资进行研究是一个切合实际需要的课题。

Initialpublicoffering(IPO)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现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银行业的境内外IPO融资等课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成果。本文以IPO为例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内外的股权融资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能反映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股权融资不同现状、效果和影响等的结论。

二、中国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1、国有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1)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产权属于国家独资所有,虽然这种产权结构具有保证金融业的垄断利润不致流失、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策的贯彻实施等优点,但这也导致了其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而通过IPO融资可以逐步克服这一缺陷。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中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差甚远,这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内部实行集权决策制度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方式,基层处只能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计划;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行***级别关系;国有银行纵向一体化的科层结构,增大了组织成本、成本和信息成本。进行IPO上市是一条进行产权组织制度创新的规范化道路。经过改革后,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为股东大会,决策机构为董事会,监督机构为监事会,执行机构为行长室。行长室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策,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依法监督董事会及行长室的决策和经营;董事会和监事会又会对股东和股东大会负责。如此形成四者之间相互监督、执业以及权责利益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通过IPO后商业银行要受到广大投资者和证监会的监督,其行为和决策就会更加透明。

(3)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进管理水平与赢利能力的必然方式。当今国际银行业已由分业经营再次转向混业经营,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将逐渐主导世界经济。中国银行业在2005年以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既缺乏非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实践经验,又无从事国际各种金融业务的经历。同时在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上与世界闻名的金融巨头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培育和发展我国实力强劲、管理科学、在世界上有着一定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必须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国内吸收有丰富证券发行、承销经验的证券公司,有多年保险业务、实力比较强的保险公司等国内金融机构;在境外引进有丰富国际金融业务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境内外IPO能更有效地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并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其他商业银行进行IPO的必要性

除了“四大行”,中国还有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进行股权融资,是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1)很多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实率偏低,必须通过股权融资来解决。

(2)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股本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引进一些真正关心其赢利水平和风险状况的中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其股东,充实资本金,增强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完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3)逐渐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是履行对WTO的承诺的必须方式,也是中国银行业吸引外资的有效手段。允许外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股甚至控股中国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吸引外资,改善这些融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加强整个银行业竞争的氛围,而且不会影响中国银行业中资控股银行的主导地位。目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很感兴趣,因为这些商业银行资本不大,需要的投资额度不高,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输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其实,在股份制改革前,中国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股权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可以提高资本充实率,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应对金融危险的能力;还有利于社会监督与透明化,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公司的管制与经营的改造等。

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200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明确提出有七大理由支持银行境外上市。即国有银行改革需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需要达到信息披露要求;海外上市能符合国际监管标准要求;能受到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约束;海外市场投资者保护程度高,国际投资者多;海外上市后,可与国际同类银行相比,以此激

励高管;海外上市的同时还可兼顾国内资本市场,采取CDR、H+A等方式国内上市。

三、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的比较分析

由于本文只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股权融资中的IPO融资,因此,下面只对中国商业银行业这种股权融资的境内与境外在IPO时间、规模、主体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中国商业银行境内IPO概况

中国最早进行IPO融资的是深圳发展银行,1991年4月3日在深证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共筹资2700万元(包括发行费用)。股票市场发展了8年后,浦发银行也于1999年11月10日IPO,融资40亿元(包括发行费用)。当前看来,中国商业银行国内IPO主要是2007年,占了境内总上市银行数目的50%。截至2008年10月,中国A股市场上IPO的商业银行有14家,共筹资2253.623亿元,每家商业银行平均筹资近161亿元,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值(如表1所示)。

2、中国商业银行境外(香港)IPO概况

与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相比,香港最靠近内地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能为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选择在香港上市有助于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2005年六月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在香港实行IPO,截至2007年已有六家,其中2005年二家、2006年三家、2007年只有一家,可能在境外上市的银行还有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重庆市商业银行等。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融资比较分析

根据表1与表2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境内外IPO在上市银行的主体和数量、上市时间、融资规模、发行价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上市银行主体与数量。境内IPO的商业银行远比境外多,境外IPO的银行一共有六家,并且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没有城市商业银行。六家在香港IPO的商业银行全部在国内A股市场也实行了IPO。(2)上市时间。中国商业银行境内IPO时间比境外早很多,199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内很多年没有一家IPO,呈现一种跳跃式发展趋势;而在境外IPO则是连续的、稳定增长的。我国商业银行IPO在时间上的上述特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2004—2005年是股市的萧条期,不是一个良好的IPO时机;二是2006年中国股市进入牛市,而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势在必行。

(3)融资规模。中国商业银行境外IPO融资的规模明显大于境内,其原因在于***府高层的***策导向,且2005—2006年香港股市的规模远比国内规模大,市场成熟,国际投资不受阻碍,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

(4)发行价格。按照加权平均法计算,境内IPO的发行平均价为6.074人民币,明显高于境外IPO的发行平均价3.124港元。总体上出现平均发行价格的差异原因是商业银行境内IPO主要在行情特好的2007年,当年七家境内上市的银行平均价格高达8.576元,且发行规模达2010.41亿元,从而把2007年以前境内IPO的平均价格大大的提高。实际上,境外发行价格是比较合理的,不存在“贱卖”国有银行资产的问题。

(5)目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境内IPO还是境外IPO都有这样一些相同的目的——完成对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提高银行的效率、提高银行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但境外IPO有着更深层的目的,如使我国商业银行学会和习惯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国际监管标准要求、接受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约束、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等,进而使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稳步推进。

(6)影响。当前,我国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成功在境内实施了IPO,银行股的总市值超过了A股市场的1/3,对我国A股市场和证券市场影响深远。我国在境外IPO的六大商业银行代表着中国银行业的形象,它们能否适应国际的会计制度与严格国际监管、能否给境外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和国际声誉。IPO之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掌控力度会大大下降,尤其是一些被外资控股或者外资占有很大股份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成为中国今后金融稳定的阻碍因子。

近几年中资银行境内外IPO的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内融资过少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IPO融资对境外市场依赖性过大。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扩展,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增加国内IPO的融资比重,这样有利于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目前,在IPO的商业银行队伍中,城市商业银行仅有三家。可以预测在“四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IPO之后,就是城市商业银行IPO高潮的到来。从表1和表2中还可以发现中国IPO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境内外股权融资有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完善与成熟,有利于银行业更稳定的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积极进行境内外股权融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合理控制外资的参股比例,保持中资银行的绝对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任淮秀:投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昀、曹雪峰: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金融安全危机[J].社会科学报,2006(8).

[3]谢衡: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先行者的光荣与代价[EB/OL].,2005-11-10.

[4]王春阁:内地公司香港上市及两地监管合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怀邦: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上海金融,2005(3).

行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博弈论;兼并;航运企业

1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又叫对策论,是一门研究游戏中参加者各自所选策略的科学。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受益的过程。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博弈论强调决策主体各方策略的相互依存性,即任何一个决策主体必须在考虑其他局中人可能的决策选择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最优行动策略。

2我国航运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航运大国,航运业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全球航运企业的不断合并,我国航运企业面对的挑战也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航运企业必须在联合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途径,达到“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中外运与长航集团成功整合,拉开了我国航运央企整合的序幕。

(1)中外运与长航的合并模式。

2008年12月19日,******正式宣布中外运集团与长航集团重组,中外运集团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更名为“中外运长航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合并前,***旗下的航运板块共有5家央企,分别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中外运集团和招商集团旗下的招商轮船。其中,中远集团占五家运力的55%,位居首位,中海运力占25%,余下三家运力所占比例均不到10%。中外运和长航分别是国内航运业排名第三、第四的两家中央企业,合并后新集团的总资产已接近中海集团,在油运、滚装、干散货运输等领域,已与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不相上下。此外,新集团在综合物流、燃油贸易、造船等业务上,也在国内居于龙头地位。

中外运业务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采用多种模式提供物流服务,主要包括货运、船务、合约物流及速递服务;另一个是航运业务,包括车辆运输业务、本地贸易航运、货船拥有及海上航运业务。与长航相比,中外运的经营业务更广,实力略强。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中外运集团总资产565亿元,营业收入650亿元,利润总额48.5亿元;长航集团总资产约500亿元,总收入302.4亿元,总利润15.2亿元。

尽管中外运在资产规模上远远大于长航,但在油运、造船等业务方面,长航集团的优势凸显。长航集团的油运业务盈利颇丰,其旗下的上市公司长航油运2007年石油运输收入超过15亿元,利润超过5亿元,拥有运力近170万吨。长航集团的造船业务在整个集团中的比重很高,主造10万吨以下、1万吨以上的船舶,主要用于出口到欧美等市场。2007年长航集团下属7个大中型船厂的总产值近100亿元,占整个集团的1/3,占整个长江沿岸造船企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外运的远洋油运客户资源,是长航所欠缺的,而中外运运力不足的缺陷也会因长航的加入得到弥补。因此,两大集团的整合,无论从运力、客户资源、航线上,都有一个互补提升的协同作用。

干散货资产方面,中外运与长航集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外运集团的散货资产主要集中在中外运航运,经营远洋散货运输,而长航集团的干散货资产主要集中在长航凤凰,主营长江干线的散货运输。另外,长航手持大量散货船订单,资金压力较大,而中外运手持大量资金,具备较强的负债融资能力,双方恰好互补,具有很大的整合空间。

目前,两大集团的深度整合方案还在酝酿之中,但已决定开展业务层面的合作,如:中外运旗下的船舶在方便的区域,均要到长航下属的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加油;中外运拥有的260个码头,将优先选用长航子公司红光港机生产的设备;中外运计划建造的新船,将由长航下设的造船厂生产;中外运和长航各自拥有的营销网络,将互为、互通有无等。

(2)运用博弈论分析航运企业选择兼并行为的准则。

航运企业和一般企业一样,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其行为是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即控制权收益;另一部分是容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即货币收益。因而可通过对航运企业收益变动情况的讨论来分析企业间兼并行为发生的条件。

假定:①A,B均为航运市场上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并且A比B具有相对优势。②企业行为是理性的,均以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的目标。③A、B企业对彼此信息是完全了解的。④企业货币收益(IU)与企业生产效率(P)正相关,控制权收益(Iγ)则与企业规模(S)正相关,即I=IU+IV=f(P,S),且dIU/dP>0,dIV/dS>0。⑤企业合并后生产效率统一。

在A与B的合并中,A企业为主导企业,B企业为从属企业。企业合并行为实际上就是双方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静态博弈过程。如下表所示:

其中,I′A=A企业对合并后收益水平的预期,I′B=B企业对合并后收益水平的预期,IA=A企业现有收益水平,IB=B企业现有收益水平。

①A企业的决策。

设PA+B=合并后预期的企业生产效率,SA+B=合并后预期的规模,PA=A企业的现有生产效率,SA=A企业的现有规模。

I′A-IA=f(PA+B,SA+B)-f(PA,SA)

=f(PA+B,SA+B)-f(PA+B,SA)+f(PA+B,SA)-f(PA,SA)=ΔIUA+ΔIVA

因为SA+B>SA,dIV/dS>0,所以ΔIVA>0。

若合并后生产效率上升,即PA+B>PA,由dIU/dP>0可知ΔIUA>0,则I′A-IA,A企业选择合并。

若合并后生产效率降低,即PA+BA,由dIU/dP>0可知ΔIUA<0。

当ΔIVA>|ΔIUA|,即A企业从生产规模扩张中所得的控制权收益大于因效率降低而损失的货币收益,此时,I′A>IA,A企业选择合并。当ΔIVA<|ΔIUA|,即A企业从生产规模扩张中所得的控制权收益小于因效率降低而损失的货币收益,此时,I′AA,A企业选择不合并。

②B企业的决策。

I′B-IB=ΔIVB+ΔIUB

企业合并意味着被兼并方(B企业)控制权的损失,控制权收益降低,故ΔIVB<0。

若合并后生产效率上升,即PA+B>PB,ΔIUB>0。①当ΔIUA>|ΔIVb|,B企业因效率上升带来的货币收益大于控制权收益的损失,I′B>IB,B企业选择合并。②当ΔIUA<|ΔIVb|,B企业因效率上升带来的货币收益小于控制权收益的损失,I′BB,企业选择不合并。

若合并后生产效率下降,即PA+BB,ΔIUB<0,I′BB,B企业选择不合并。

因此,企业在选择兼并行为时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PA+B>PA,PA+B>PB,且I′B>IB,双方合并。即:双方企业的合并,带来A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效率上升,控制权收益和货币收益均有所增加;B企业控制权收益的损失足以被生产效率提高所增加的货币收益弥补。

②当PA>PA+B>PB,且I′A>IA,I′B>IB,双方合并。即:双方企业的合并,带来A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效率下降,但控制权收益的增值足以抵消货币收益的损失;B企业则以控制权收益一定量的损失换来了货币收益较大量的补充。

③其他情况下,双方均不选择合并。

3结论

中外运与长航的业务具有很大的互补作用,只要整合得当,两大集团必能根据自身追求的目标,在内部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从而增加营运实力,提高控股公司的生产效率。同时,新集团也能够在油轮运输、干散货运输和综合物流上提升自身规模,发挥整体协作效应,产生规模竞争力,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中外运与长航之所以选择合并,是在充分考虑生产效率和企业规模等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合并行为更接近于上述企业选择选择合并行为的第一种情况,即:通过合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货币收益和控制权收益均有所增加,而处于从属地位的企业则实现两大收益之和的增加。

参考文献

行业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行业论文10篇

学习

中美贸易战影响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战影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贸易的文章贸易战论文,论文我所理解的中美贸易战。一、日本战败对日中贸易的影响日本战败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物资奇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失业人数剧增,工业生产继续停滞。直到1947年底,日本

学习

大学商务英语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商务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商务英语大学课程论文题目。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一、引言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

学习

经济类论文10篇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类论文选题,完整的经济类论文范文。本研究试***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

学习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农产品营销的论文,国际贸易农产品毕业论文。(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

学习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型,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难度。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

学习

商务英语大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大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自学商务英语论文范文大全。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一、引言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

学习

法律常识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常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常识论文,法律论文范文参考。(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

学习

大学生网购论文

阅读(39)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

学习

法律基础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基础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基础论文范文,法律基础论文。(三)课程内容选择缺少特色目前***学院都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和一些示范性课程教学方案(PPT)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分布、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充分结

学习

经济论文发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论文发10篇,内容包括经济论文发表,经济论文10000字范文。

学习

英语商务翻译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商务翻译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翻译论文题目推荐。(二)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用词正式规范商务英语大多应用于十分正式和庄重的场合,所以用词一定要规范,确保句式规范,文本正式,尤其是在公文、法律、新

学习

科技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技论文写作,科技论文10篇范文5000字。早于几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也成为凸透镜。放大镜主要是由固态镜柄和可视性透镜构造而成的,玻璃一种透明的固

学习

多媒体技术英语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多媒体技术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毕业论文题目,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的运用论文。第一,语言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上下文的引导,可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含义进行剖析,体会英语从词汇

学习

经济师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师论文怎么写,经济师论文课题题目。经济师是企业要设立的重要岗位,在企业发展中意义重大。但经济师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经济师一职空缺,经济师的职责不明,权责失衡等问题比

学习

中美贸易战影响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中美贸易战影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贸易的文章贸易战论文,论文我所理解的中美贸易战。一、日本战败对日中贸易的影响日本战败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物资奇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失业人数剧增,工业生产继续停滞。直到1947年底,日本

学习

大学商务英语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商务英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商务英语大学课程论文题目。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一、引言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

学习

经济类论文10篇

阅读(7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类论文选题,完整的经济类论文范文。本研究试***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

学习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农产品营销的论文,国际贸易农产品毕业论文。(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

学习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型,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难度。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

学习

商务英语大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英语大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自学商务英语论文范文大全。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一、引言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

学习

法律常识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常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法律常识论文,法律论文范文参考。(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

学习

国内的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国内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表十篇sci论文,学术论文10篇。事实上,我们应该放低对知识的标准,应该容忍局部性、多样性的知识[11]。作为西方后现论家的利奥塔不只是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他在对于后现代观念的梳理中,实际上也提出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