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论文10篇

教育调查论文篇1

1、调查的目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那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8.8%。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62.83%,从事个体经营、务农及工人的约占69.91%。

3、调查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采取封闭式问答方式。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以接受调查的105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0.8%;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26.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30.9%;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7.69%;在200~300元者占其总数的12.38%;在2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5%。

总的看,兵房镇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不那么发达,工业发展也较慢,经济发展受其制约,就业机会少。为此,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而兵房镇在如东县属最差之列,兵小隶属于兵房镇,家庭的这种经济收入,加上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四年级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28.3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45.13%。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14.6%;而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5.4%。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

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镇范围内上班,不用花费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5.58%的孩子以单独居住和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8.67%,“当国家公务员”的占10.62%,“参***或当警察”的占9.7%,“当技术工人或做当代农民”的0%,“听其自然”的占22.12%。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1%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500元以上,每月300~500元的占27.43%,每月200~300元的占20.35%,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可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71.68%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6.6%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7.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9%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7.8%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52.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95.57%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却有55.75%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增加作业量”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此外,虽有99%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占95%,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三)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1.43%,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30.97%。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调查表明,有56.63%的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31.85%的孩子乐于接受父亲的教育。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这都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调查中,98.18%的家庭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做家务来打发业余生活,仅有11.06%的家庭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占绝大多数,且,一个孩子课余学三、四种的占相当高的比例。这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非常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的占大多数。

(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增: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有63.72%的父母亲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75%的父母亲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14.15%,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钢琴和电脑,但却不愿花钱学习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功课,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2、建立典型后进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教育调查论文篇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ms位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到福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教师;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与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和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即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这种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体育教师的工作非常有特色,与其它科目相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教育阶段,上述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对于增进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工作满意度地域性、时间性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以期达到增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方法与测量工具

向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漳州师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81人;35岁以下55人,35-45岁86人,45岁以上37人;博士5人,硕士62人;学士111人。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测验工具

设计工作满意要素总和评定量表。量表的编制分三个步骤:

1)对高校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满意因素进行假定性分析。假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为:①工作成就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即所做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兴趣,工作的发展前途等;②工作压力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强度、难度,包括继续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职务晋升的压力等;③公平的报酬。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工作的实际是否一致,利益分配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晋升的机会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等;④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关系、同行或同事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⑤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教育***策与制度改革,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高校与经济的结合,居住区域的生活环境等;⑥体育教师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2)依据假定,尽可能细化,拟出包括46个封闭式、1个开放式项目的预选量表。

3)请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被试,对预选量表中47个项目给予必要性程度评定(5分法)。通过聚类分析,以0。30负荷量为取舍点,使每一条目仅负荷在一个因子上,结果见表1。中的个因子解释了项目总方差的93。4%。提示了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生活环境5个因子是影响福建省体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子。该问卷的四周再测信度0。85,经SPEARMAN-BROW公式校正得到总体样本的分半信度0。82至0。86之间,各指标均很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拟合指标2/DF=4。0,可以接受;残差枝叶***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集中于0的周围,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由此证明该问卷结构成立。

二、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性别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就整体而言,男女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女性工作满意度有高于男性的倾向,女性对高校的社会成就感及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优于男性教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低于男性教师,在工作压力及工作环境因子上男女教师差异不显著。

2.1.2不同年龄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满意度逐渐提高,但是年龄越大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中年人比年轻人及年长者认为工作压力感更大。

2.1.3不同学历级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作满意度不同,表现出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而在社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其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2.1.4不同职称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测量结果作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由于职称因素,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5项满意度上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在社会成就感和待遇上差异非常显著;而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二项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由于在当前,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某种肯定,且与工资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然也更高、影响也更大,自然会受领导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总体上,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良好,但存在着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对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的现象;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男性;省会城市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中小城市的教师。

2)就社会成就感而言,年长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就工资待遇而言,女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年长教师的满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非骨干教师高于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高于非省会城市教师。

4)就人际关系而言,高学历、骨干教师、年轻者、男性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低学历、非骨干教师、年长者及女性教师。

5)就工作压力感而言,年长教师工作压力感轻于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

6)就工作环境而言,年长教师、低学历教师、非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2建议

1)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对高成就欲望的体育教师,分阶段地适当增加其工作的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激发其斗志。对工作与性格调适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乐趣。

2)要处理好对体育教师的严格要求、关怀和尊重之间的关系,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使他们置身于集体的温暖之中,提高工作满意度。

教育调查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新升本科,师范院校,信息素质,现状

 

为了推动新升本科师范院校***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及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笔者于2010年09月—12月对河南省范围内6所新升本科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力求在把握信息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新升本科师范院校***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河南省范围内6所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生,每所学校参与调查学生人数为100人。本调查为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方式采取了“一对一的调查方法”的模式,问卷发放对象为来***书馆借阅和学习的学生,包括文科412人,理科151人。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63份。回收率93.83% ,有效率93.83%。本人认为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信息意识方面

① 对“信息素质”的概念模糊

调查中素质教育论文,在回答“你了解信息素质的概念吗”这一问题时,563份问卷中,有140人选择了“是”;423人选择了“否”。说明新升本科师范院校有3/4的在校学生对“信息素质”的概念模糊。 (详见表1)。

表1 关于信息素质概念了解情况的调查

 

情况

人次

占被调查人数比例

140

25%

教育调查论文篇4

自田野调查被广泛的运用于人类学以来,这种研究范式似乎就成了人类学的标准研究方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很多人类学家涉足于教育领域,研究学校教育,到70年代,人类学家参与教育研究出现了新的高峰,随着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和理论的兴起,以及现象学、阐释学影响的扩大,人们在研究中越来越关注现实中的事实和日常现象,自我反省意识日益凸显。作为文本形式和方***的民族志成为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在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是一个从人类学那边借鉴过来的舶来品,所以人们在使用田野调查的时候还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且对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范式用在教育中,是否会有所变化和适应性如何,或者说应该怎样去因时置地的去在教育的领域中来使得田野调查更适合教育学研究。

二、田野调查的特征

(一)田野调查是尊重本地文化也是提炼于本地文化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带着一定的期望和假设进入了田野调查的文化场域,研究者常常带着各种自尊的、自恃的理论和心态进入田野调查现场,这不利于对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文化无优劣之分,身处过大城市的研究者可能会带着一种研究者本身的研究态势进入研究现场,我们的研究结论可能同我们的研究对象的看法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被研究对象和研究者自身的文化场域的不同,透视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当地人可能并不能看懂我们写的研究报告,尽管我们是在他们所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尽管我们描写的是当地人的文化现象。在抱有尊重平等的态度的基础上从事人类学研究,从真实的材料中获得文化研究结论,这是为田野调查的初衷。

(二)价值中立与整体文化场域

价值中立秉持客观的态度,这是田野调查的又一重要特征,为什么在传统人类学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从事他文化的研究,而不从事自己相对更加熟稔的文化入手,就是为了避免价值中立的问题,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只有保持价值的中立,把自己放在一种客观冷静的角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才能让我们更本真的了解当地文化以及避免陷入当地社会关系中。其原则更强调的是在调查中应竭力抛弃己有的理论框架,有目的性地收集符合自己结构框架的资料。但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片面的取材,避免只从某种单一视角出发。价值中立并不代表你是没有属性没有身份的进入,如果在没有身份引荐的条件下进入,这样更接近田野调查的初衷,但无论是有身份还是无身份在进入这样的文化场域的时候,价值中立、整体场域是最基本的一个研究基础,不然就破坏了田野调查的科学性。

三、田野调查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田野调查”,对于教育学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科研方式,是教育科研方式的进步。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己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实际上己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田野成了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不仅仅是在书本、书房里,而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一直被自然科学研究者所诟病,诟病于其不够科学缺乏实地研究,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将教师领悟的课程,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场所,教育的实践倾向在这里萌发出来,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做经验和理论贡献,更多是运用到实践中,走进田野,真正的走进课程,做实地研究是为教育研究的新形势之一。正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经验和科学取向,使得我们缺少实地和现场研究,我们脱离了实际,模仿和借鉴过多,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现场出发而产生的理论较少,田野调查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中某些特定领域非常有意义,由于各个民族的情况不同,我们现行的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多数民族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的,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这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田野调查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田野调查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树立新的研究范式,使得民族教育研究更贴近现在民族的现状,而推而广之在教育研究的其他领域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然这种借鉴是值得斟酌和商榷的。

另外,田野调查研究的最基本宗旨就是注重现场,而我们的教育的教学实际工作者,其实是有更多的时间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但是却没能将田野调查这样的方法用好,这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执行人,也是教育的研究者,让教师去分析教学现状,以田野的姿态来做研究可能会对教育研究带来更大的启示,就教师发展和教育实践来说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田野研究对于社会人类学的贡献已经是不言而喻,将它运用在教育科研中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涛.论“教育田野”研究的特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6).

[2]伍红林.论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教育田野研究――兼与人类学的比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3]郑茸、贾红杰.田野研究及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J].文教论坛,2007(02).

[4]邱关***.教育研究中“田野调查”的逻辑[J].教育科学论坛,2010(05).

教育调查论文篇5

(一)调查对像与方法。本文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在校及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收回72份,有效问卷7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情况。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满意的占据7.14%,比较满意的占76.19%,不满意的占16.6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实施的培养模式不是十分满意,认为培养模式的某些方面需要改革。

2.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调查情况。(1)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情况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目前采用的课程设置很合理的占4.79%,基本合理的占78.57%,不合理的占16.65%。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有它的缺限和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待于不断修订和创新。(2)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学位学分要求是否合理的调查情况。根据国家***规定农村教育硕士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占28学分,教育实习占8学分。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认为课程学分制要求很高的占7.14%,较高的占38.1%,合理的占54.7%,认为课程学分较低或很低的没有。这说明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学位课程学分要求是比较合适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分要求太高,难度偏大。(3)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知识面的宽度情况调查。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认为课程知识面很宽的占4.76%,课程知识面较宽的占38.1%,课程知识面一般的占42.86%,认为课程知识面较窄的占4.76%,知识面很窄的占9.52%。这就说明课程设置在课程知识面方面有待拓宽。(4)对课程知识的前沿性的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7.14%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很强,28.57%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较强,45.23%的研究生认为课程知识的前沿性一般,认为课程知识前沿性较弱或很弱的分别占到14.29%和4.76%,这反映出课程设置过程中课程知识面的前沿性有待加强。(5)对所在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中的重复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译课程内容重复性很高的占11.9%,较高的占30.95%,较少的占52.38%,没有重复的占4.76%。这说明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性。

3.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情况调查。(1)所在专业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情况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到:选译“讲授式”的占64.29%,选择“启发式”的占11.9%,选择“讨论式”的占7.14%,选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16.67%。这就反映出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授课所占比重较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重较小。(2)安排教学内容应注意哪些方面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选择“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的占92.85%,选译“理论教学”的占9.52%,选译“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占80.95,选择“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占38.1%。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程内容安排上能考虑它的实用性、前沿性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导师制度情况调查。(1)所接受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选译“双导师制”的占2.38%,选择“导师指导小组”的占21.43%。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单一导师制”,少数学生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导师指导小组”和“双导师制”。(2)学生喜欢的导师指导方式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可以看出,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这说明选择“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人数在增加,但还有1/3的人习惯接受“单一导师制”。(3)导师与学生讨论学习及学位论文等相关研究工作的频率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每周交流一次”的占21.43%,“两周交流一次”的占23.81%,“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11.9%。这说明导师跟学生每月交流一次的比较多,但还有部分导师很少跟学生联系交流,导师指导学生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5.有关教学管理情况调查。(1)所在学科是否存在合并上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存在,两门以上”的占38.1%,选择“存在,一门”的占9.52%,选择“没有”的占52.38%。这说明不少学科存在合并上课情况。(2)农村教育硕士能否采取比较灵活的弹性学制情况调查。调查统计数据告诉我们,92.85%的学生选择“可以”,选择“不可以”的点3.38%,选择“不清楚”的占4.7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弹性学制。(3)是否有必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情况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16.67%,认为“有必要”的占57.14%,认为“没必要”的占26.69%。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把“在期刊上发学术论文”作为能否毕业的一个条件,这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4)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培养环节应该加强情况调查。这是一题多项选择。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选择“基础理论”的占21.43%,选择“校外实践研究”的占78.57%,选择“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的分别占35.7%、47.62%和23.8%。这说明学生很想加强的培养环节是“校外实践研究”,其次是“学术报告”。

二、启示和建议

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通过调查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为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修订提供了事实依据。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培养模式“满意”的占7.14%,“不满意”的占16.67%,这说明学生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师制度以及培养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立***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从访谈及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广西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两所高校可以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目前招生规模太小,每年招生人数在10-20不等,这对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而显得庞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说,由于其招生规模太小,这对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搞提高的影响并不大,也不可能解决农村地区师资溥弱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设立面向整个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策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放宽农村教育硕士报考条件,不局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入学,各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也可报考。***可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影响,积极争取相关***策扶植。这样才能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教师中的比例,对农村教育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起到真正提高作用。

(二)改革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根据调查情况我们了解到,认为目前课程设置“很合理的”的只有4.79%,“不合理的”有16.67%。这说明课程设置有它的不合理性,特别是课程结构中教育学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而且***治理论课和教育理论课在本科阶段已学过了,有重复性开课情况。这就有必要对目前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在课型上课程设置要区别于学术型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减少理论性课程,并增加开发新的适合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理论教育为基础,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从实践型目标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多开设一些专业性强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力求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人才需求为目的。

(三)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度。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学生实际接受“单一导师制”的占76.19%,接受“双导师制”的占2.38%;但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分别占25%、42.43%和32.57%,说明更多学生希望接受的指导方式是“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由于高校导师缺乏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所以针对农村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应以“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为主要指导方式,即安排高校教师同时再配备一位有中小学实际经验的教师共同担任农村教育硕士的导师。在导师指导制度上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四)导师指导方式应多样化,导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导师的指导方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师的指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可把多种指导方式融合在一起。从导师指导学生见面的频率调查情况来看,“每月交流一次”的占42.86%,“很少交流”的占11.9%。这说明有些导师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或干脆撒手不管,对学生指导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导师遴选时要坚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杜绝那些毫无责任心的教师混入导师队伍中来。

(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知识前沿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占64.29%,采用“启发式”的占11.9%,采用“讨论式”的占7.14%,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没有。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用“讲授式”,过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讲授形式,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开设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和实际教学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次,从“安排教学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情况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首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别占92.85%和80.95%。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前沿性,更要加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那种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经验的指导思想应摒弃。教学内容上要安排一些实践型课程,如“听课”“观摩教学”“说课训练”“中小学校长讲座”等等。

教育调查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调查研究;教师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理解彻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自己设计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做出明智教育教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能给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获得良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的基本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选取山西省运城市农村11所小学、5所初中、2高中的教师以及该市的30名初中校长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问卷测试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表1。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教师形成良好教育理论素养的必备前提,本调查编制了17个题目,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现状进行了测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知识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编制了10个题目,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最直接的体现。本调查编制了5个题目,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调查。

测试题以单项选择、开放性问答的形式呈现。单项选择题设有三个选项:(A)不知道;(B)含糊不清(c)知道。选择(C)项的要求写出具体内容。开放性问答题要求教师根据题意回答自己的真实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5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访谈是在问卷测试结束后,结合问卷对部分教进行的深入谈话,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按照题号顺序进行等距离抽取题号,抽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1、6、11、16四个题目,“新课程知识”的l、4、7三个题目,“运用理论指导教学行为”的2、4两个题目进行分析。

(一)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调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四个题目分别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最近发展区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凋查结果如***1所示。为了节省空间,笔者将对四个题目的调查结果集中表示于一个柱形***中(后面对“新课程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的分析同),***中每三组柱状***代表对一个题目的调查结果。即第1—3组代表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结果,第4—6组代表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的调查结果,第7—9组代表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调查结果,第10一l2组代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l、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忠实贯彻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2.5%的人含糊不清,83.3%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42.7%的人能准确表述。

虽然83.3%的校长表示知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但16.7%的校长对这个要求必须深入理解并贯彻执行的纲领性目标表示不知道或含糊不清,足以说明我们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不佳。新教师中竟然有17.6%的人表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只有35.3%的人表示知道,但均没有做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6.7%的人表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7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38.3%的人能较完整地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校长与教师对教育中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掌握情况很差,可以推知他们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2、对“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调查

教师只有掌握了思维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41.7%的人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全然不知,33.3%的人含糊不清,25%的人表示知道,只有10%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35.3%的人不知道,58.8%的人对此含糊不清,仅有5.9%的人表示知道,但没有人能做确切表述。老教师中10%的人不知道,43.3%的人含糊不清,4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29.1%的人能准确表述。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的校长和教师不清楚思维的过程与方法,那么在教学中便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育。

3、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20.8%的人不知道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2.5%的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含糊不清,66.7%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35.2%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表示不知道,52.9%的人含糊不清,仅有11.8%的人表示知道,但均不能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33.3%的人不知道,36.7%的人含糊不清,30.0%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25.3%的人能准确表述。这样就制约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新课程基本知识”的调查

关于新课程的三个题目分别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教师观、学生观。调查结果如***2所示,***中第1—3组表示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结果,第4—6组表示对“教师观”的调查结果,第7—9组表示对“学生观”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1、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

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校长中有8.4%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

2、对“教师观”的调查

对于教师观,有12.5%的人含糊不清,87.5%的人知道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师观,但仅有46.7%的人能具体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3.3%的人不知道,23.3%的人含糊不清。

3、对“学生观”的调查

对于学生观,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176%的人不知道,82.4%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6.7%的人不知道,46.7%的人含糊不清。

新课程在全国已经举办多次培训,依然有大量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知识全然不知或含糊不清,可见,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和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普遍偏低,说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差

职前教育是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奠基阶段,但事实上教师的职前教育并未真正起到奠基作用。笔者认为,这首先是由于教育类课程和课时过少尽管近年来不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这些设计好的课程体系并未真正得以实施,在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教育理论课程单一,且课时少,致使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只能粗略地学习一般原理性知识。其次,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新教师对新课程不了解的现状。

(二)职后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接受调查的校长和老教师都参加过培训,但培训内容无法与实践对接,培训者并不从根本上去和学员一起分析,只让学员去接受,所以往往专家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开小差,考试更是以抄为主,根本没有入“心”,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自主学习不够

调查显示,60%的老教师不经常阅读教育类著作对教育类报纸杂志的阅读情况要好一些,但种类偏少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升的内在因素自主学习不足也是造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建议

(一)充实职前教育理论课程

师范院校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等课程,丰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建构“虚拟课堂”,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亲身去做、去体验、去揣摩“当”教师的过程,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提高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

(二)提高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才能对所学教育理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逐渐将其内化为教育素养,这要借助于教育实习课程。教育实习时,课前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反复试讲,讲课时要深入课堂跟踪听课,课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反思得失、及时改进,真正将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职后培训的实际效果

1、提高教师培训的师资水平

提高职后培训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建立一支既具有职前教育所需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在职培训所需本领、熟悉基础教育、能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育队伍。

2、改变培训的方式

(1)分层培训

可根据不同水平编班,进行针对性培训,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可现场观摩与讨论等,引导其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教育思维,提升教育素养。”

(2)案例教学

在教师培训中,为了避免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培训者在讲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呈现给学员真实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来展示有关的教育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对理论作用的认识,逐渐内化理论知识。

教育调查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 教学方法 运用思考

1.问题的提出

校园体育是整个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状况。特别是中学体育的发展,不但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担负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提升的巨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方法,中学体育的发展亦是如此,同样离不开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果运用的科学合理得当,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获得热爱体育锻炼的动机;反之,则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消极心理,最终阻碍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鉴于此,对大连市14所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发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建议,为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期刊网、***书馆搜集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市14所初级中学发放《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14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2份,问卷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主要为初级中学学生,问卷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回答结果的有效程度较高。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并对处理所得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中学体育教学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调查

良好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对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的调查中发现,所有教师都采用过讲解法和示范法,选择率均为100.0%。而对于游戏法和竞争教学法的运用则相对较少,只占调查比例的34.2%和27.7%。而在相关的调查资料中发现,中学生时期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学生,他们生性好动、好强、好奇,采取竞争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将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对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中,所统计的数据也证实这一点,学生热衷于体育教师的游戏教学。

3.2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特征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方法得到了更快速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和内涵体现,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与组织相结合、教学方法与保护相结合、教学方法与运动恢复相结合、教学方法与培训相结合等。以这些标准和内涵体现,针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法现代特征的满意程度,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2名学生中,占86.7%的学生对现代教学方法特征不了解,而仅仅不到10.0%的学生感觉满意。这表明具有现代特征的体育教学方法在中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3.3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调查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灵活运用。即使在同一节体育课中,也应该针对实际需要而采取相应的变化。当然也有几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情况,例如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讲解与游戏相结合等。通过对122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所选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73.7%;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存在质疑,说明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还须待加强。

3.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调查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于其能否运用于实践之中,而这一过程能否养成习惯的培养还在于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方面有一定的强调,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养成理论结合实践的习惯,反之则不能够养成。同时有研究指出,缺乏理论的实践练习是盲目的,但缺乏实践的理论学习又是无聊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针对体育教学而言,还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而行。从调查的结果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教师占31.8%,而其他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则忽视了这一点。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一点还有待于引起重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整体而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为讲解法和示范法,这是由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游戏法和竞争法运用的则相对较少。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对中学体育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2建议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改进与提高。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学校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便于老师进修和学习,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入到课堂中来。学校与学校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创设一些交流经验的活动。单纯对于体育教学方法而言,要注重其对学生兴趣的吸引。

参考文献:

[1]李明成.游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老区建设,2010.16

[2]陈战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成功(教育),2011.5

[3]王学农.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传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教育调查论文篇8

1.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2.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 )

A.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6.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 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8.按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 )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9.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外,还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内涵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定义的 ( )

A.被定义项

B.定义项

C.定义联项

D.定义的规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五)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

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往往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的作用。此题可用排除法,D项是文献检索的作用,而非选题的作用。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研究对象的相关知识。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的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7.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记录表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编制。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凋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9.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发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A项是单组后测设计,B项是单组前后测设计,D项是不等控制组设计。 来源:考试大

1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义在形式上的内容。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关联和定义的规则。被定义项如“教育”。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的类别。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个别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数据资料的类型。等级数据资料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6.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7.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18.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9.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

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适用;②准确;③规范。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6.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选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4.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

A.完全归纳法

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

D.因果联系归纳法

15.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

A.计数数据资料

B.等级数据资料

C,等距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发展性研究

17.总体

18.教育实验研究

19.教育命题

20.统计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教育调查论文篇9

[关键词]西安市 普通高校 体育理论 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赵红娟(1972- ),女,陕西周至人,西北***法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陕西 西安 710063)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35-01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实践类课程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类课程的现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发展滞后越来越明显,已经影响到体育教育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对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更好实现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发挥其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西北***法大学等西安市2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相关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针对调查对象专门设计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40份,有效回收131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向学生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46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3.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访谈,了解有关体育理论教学课程现状问题,获取所需资料。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获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安市普通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认识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高校体育教学的主管领导重视以体育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课教学,忽视理论课程教学,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其自身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较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更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实践课上;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目标让他们不认真对待。可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二)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数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程的学时不得少于体育教学时数的10%。按规定,在大学一至二年级4个学期,体育理论课程占有的时数下限为16学时。调查表明,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时不能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8所院校按照规定专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高校中,达到16学时标准的仅有4所,绝大多数高校为10学时以下,而且还有11所高校在8学时以下,这说明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忽视。大多高校将体育理论课程作为新学期体育课的引入形式,有些甚至将其作为应付无法室外上课的手段,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不愿上体育理论课,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部门没有对体育理论课程按照大纲作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大多体育教师更愿上驾轻就熟的技能实践课,不愿为一次理论课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体育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与理论知识储备的限制,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这种现状制约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展,也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造成阻碍。

(三)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现状

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整节课理论讲授方式(见表1),讲授中采取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形式的仅占少数,很少运用多媒体手段。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其他理论课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要求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获取的知识相当有限。有专家学者提出增加教学时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现状,但过多的理论课程时数将会使技能实践课程时数减少,影响整个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应有所改变,但不能一味单纯地增加教学时数,也要从多角度考虑,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四)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1.教材的差异。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使用的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种类较多,各校选择不一,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在调查的20所普通高校中有12所选用本校自编教材(见表2)。这些教材各有利弊,差异很大,所涉及的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统一性,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涉及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技能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却未对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进行明确说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指导。

2.选择的随意。从实际授课来看,教师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体育的起源”“体育的本质”“项目规则与裁判法”等,随意性大,缺乏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与熟悉程度,很少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导致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差。

3.跨度的宽泛。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高校所教授的体育理论知识跨度较大,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到运动训练实践理论,还包括专业较强的运动解剖学与运动生理学的深层知识,有些高校甚至在一学年内涉及六个或更多不同体育知识领域的内容,但有限的授课时数注定造成蜻蜓点水式地给学生灌输冗繁的知识,学生并无法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抓重点,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锁定一至两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时代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兴趣现状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接受知识信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源于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9.6%的同学认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在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国内外体育实时信息、结合自身运动处方知识、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处理等,但很少有老师选择这些作为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缺乏对学生自身的需求与兴趣的考虑。

(六)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考核现状

必要的考核可以检查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考核能从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大多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加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忽视对理论课程的考核,甚至有些学校对学生体育理论课程不予考核,实施考核的高校也有不少采取开卷或口试的简单方式,而且理论课成绩所占比例较低,一般不会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冷漠。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知识与参与锻炼、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参考文献]

教育调查论文篇10

“范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托马斯・库恩(Thamas Kuhn)提出来的,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科研范式决定了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基本观点,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形成了该科学共同的传统,并为该科学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教育人类学在“田野工作”(field work)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主张从书斋的思辨式研究转移到注重实际的调查研究。书斋思辨研究重视理论推理,重视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普适性,但由于过分关注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使得学术研究容易脱离生活实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则完全与之相反,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重视对教育现象的搜集和整理。因此,从书斋到田野研究范式的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者的信念和科研模式。

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以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为研究对象,从而发现和解释不同民族与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差异。因此,研究者必须深入他者文化中,从该文化背景的教育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文化中进行研究、分析。二是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的具体技术为实地观察法,要求避免单纯理论想象和假设推断,主张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要求研究者长期生活在被调查的对象之中,融入其生活并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搜集、记录和整理当地人的行为或每日发生的事情,“其目标是在基于直接观察和准确理解当地人的真实观点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事件、情形作充分的描述,其目的是为对某一民族或语言等特殊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提供信息”。三是重视个案研究。教育人类学反对那些宏大叙事的抽象论述,主张深入实际、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的个案分析。四是理论建构。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不仅仅体现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现象、问题的调查,同时强调在这种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与概括。也就是说,教育人类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位实践的探索者,而且还是理论的建构者,在田野工作中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问卷分析等形式,发现新问题,验证假设,形成正确判断,构建新理论以及为社会实践作出贡献。

二、田野工作: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基本方法

田野工作最先由动物学家哈登介绍到人类学中,随着博厄斯、摩尔根、马林诺夫斯基等对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其成为人类学研究区别于诸如历史学、社会学、***治科学、文学、宗教研究的重要标志。田野工作也是教育人类学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教育人类学研究者于某一地点或区域住上一段时间(人类学研究一般在1年以上),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与教师、学生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人际活动、风俗文化等。

我国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注重研究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人群的教育问题;二是对弱势群体教育问题进行的田野工作,这类研究除了研究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问题外,还注重对一些处境不利或弱势人群的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如出生在城里的少数民族子女、进城农民子女或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三是应用人类学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对主流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因此,不同研究取向在田野点的选择上就有较大区别。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哪一种田野工作,研究者必须把他感兴趣的事件放在自然发生的情境中,资料的搜集来自于自然式的研究场域――田野,如教室、餐厅、学生宿舍、教师休息室、学生家庭等,通过持续地与研究对象进行接触,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具体技术为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另外可以配合一些问卷调查等其他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在调查点长期居住下来,参与被调查者的生活与学习,观察他们的教育活动和个人言行举止。因此,参与观察法亦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马林诺夫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对特罗布里安德群岛土著文化进行的就是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仅靠研究者个人的观察是不够的,大部分的资料须依靠一些研究对象提供,这就必须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访谈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访谈对象自身的教育问题,也可以是他所知晓的其他情况。一般而言,对访谈对象须精心选择,对重点访谈对象更是如此。他(她)的年龄、性别、社会阅历、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工作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关系等都是必须予以认真考虑的。

教育人类学的迅速兴起在于倡导了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改变了以往哲学思辨及诠释的方法,注重田野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教育人类学研究不是从概念出发或沿用以往的解释套路,而是依据田野工作中与调查对象共同生活所进行的参与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使之与文化背景联系来加以分析和阐释。“教育的田野”赋予研究鲜活的生命和时代意义,记录了社会文化下真实而丰富的教育发展,它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愈益散发出特有的时代价值。

三、践行・做小・求真: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科研精神

从书斋走向田野为教育人类学提供了一个从历史发展高度全方位考察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和新维度,其科研精神体现为如下几点:

(一)躬行实践,深入田野

20世纪初,部分人类学家意识到要想创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便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观察并参与他们的某些重要事务,并向土著详细询问他们的风俗习惯,就这样人类学开始了它的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教育人类学强调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主张深入田野,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深入“田野”,才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进行调查,只顾埋头于故纸堆里,就会因失去科研的源泉,致使创新干涸、枯竭。教育人类学研究者要进入校园、课堂、社区与家庭,与研究者长时间地交往、接触,如有机会还要多参加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要以一个人类学家独特的视角,以一定的身份,如一名老师的身份或辅导员的身份,融入教学过程中,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个教育人类学研究者的终身理念和不懈追求。

(二)知微见著,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教育人类学研究侧重于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个案研究,反对那些毫无个人经验的宏大叙事。教育人类学主张作于“小”,“小”就是你从任何角度去放大或缩小,都不会变成模糊的视点;从任何局部去抚摩,都是丰润饱满的点触;从任何时间去审视,都能成就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和完美演绎。“小”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敏锐角度。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必须是

他能够亲眼观察到的、亲身体验到的和亲自了解到的。在这种经验基础上,对个案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最终目的是要由小见大。滕星先生所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一书可以说是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以四川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对20世纪后50年来语言与教育的社会变迁过程进行了描述,揭示了少数民族在力***融入现代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的权利与成果的同时,试***保存自己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两难困境,并从教育人类学者的立场上给予意义上的解释。之后,国内又有多部教育人类学方面的著作问世,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重视个案的研究,充分体现知微见著、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三)追求本真,崇尚实学

早期的人类学者根据“野蛮人”或“原始人”的社会文化资料、殖民当局的档案、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的记述,在“安乐椅”上进行理论建构。人类学集大成者马林诺夫斯基,一战期间在新几内亚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三次田野调查,之后出版了一系列与调查相关的著作。其集田野调查、民族志撰写、文化功能学说的提出于一身,奠定了科学人类学的规范,同时为崇真尚实的学科精神奠定了基础。他要求田野工作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观察当地发生的人和事。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尽量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描述和记录。教育人类学秉承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有效地搜集研究对象的行为和背景资料,在参与研究对象的各种活动中感知其文化背景,在深入调查中践行追求本真、崇尚实学的学科精神。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其重视调查的研究范式及学科精神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如一缕清风在国内的教育学研究中掀起一丝的波澜;又如一块陨石,厚重而深远,涤荡着学术氛围中的浮躁,代表着学术研究的航标。

四、田野工作的局限: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反思

(一)他者的声音:能否反映真实情况

从书斋到田野,其本意就是尽可能多地接触并了解研究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主位研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和客位研究(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的结合。基于田野工作,深入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学习,在相互接触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位研究的科研价值,最大程度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但是,田野工作毕竟有其局限性――他者的声音能否反映真实?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有人会说:“你怎么相信他们向你陈述的东西?他们向你讲述的都是编出来的谎言,除了他们自己这些谎言可以蒙骗所有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地思考,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能够较好地把握,但是能否真正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在有些田野工作中,还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这就要求研究者想办法解决语言障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掌握这门语言,二是通过翻译。在短时间内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在笔者周围的一些文化人类学研究者,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经常采取雇用当地人为翻译的做法。这种方法,对调查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经过翻译这中间环节之后,收集的信息可能已经带有很多翻译者主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本身的真实性。教育人类学研究者深入教育第一线与研究对象长时间交往,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对方的文化,争取更加扎实的田野工作。但是无论你如何与研究对象和谐共处,你永远无法摆脱“他者”的身份。

(二)部分与整体:个案的选择如何具有普遍意义

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多是个案研究而非整体研究,这可能与因注重田野而限定了人类学的旨趣有关。由于方***的特点,即要求参与观察法,这就注定了研究者只能在某一个地区进行研究,因为对于一个稍大的区域进行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费孝通在回答“解剖麻雀”的微型调查在科学方法上有什么价值的问题时说:“如果只调查了一个中国农村把所调查的结果就说是中国农民生活的全貌,那是以偏概全,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如果说明这只叙述一个中国农村里的农民生活,那是实事求是的,但问题是只叙述一个中国农村的农民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费孝通只是把江村调查看作是他进入这个“了解中国社会”领域的开始,他后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如《禄村农田》、《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等,都是把微型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用比较的方法从局部走向整体的结果,以此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全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调查论文10篇

学习

比较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比较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教育期刊论文发表。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

学习

国情教育论文10篇

阅读(7)

本文为您介绍国情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情教育报告1000字,国情教育实践报告范文。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精神

学习

到关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到关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教育论文10篇,基础教育论文选题大全。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MarcPrensky在2000年出版的《DigitalGame-BasedLearning》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基于数字游戏学习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

学习

教学考试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考试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论文范文100篇,论文总结十篇。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

学习

儿童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儿童保健论文范文大全,关于儿童教育方法小论文。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赏识教育能够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就是因为其理论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重要的佐证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

学习

教育现象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现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现象论文,教育期刊论文发表。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

初中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教育论文2000字,初中教育论文发表。(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

学习

优秀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优秀教育论文5000字,教育优秀论文100个题目。凡我县各学区、中小学(含教师进修校、幼儿园)教师均可参评。二、论文要求(一)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有所

学习

学生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生教育论文,学生教育论文题目大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

学习

科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3)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

学习

中学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简单,中学教学论文发表。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广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未来数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

学习

课堂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论文题目大全,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怎么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

学习

教育硕士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硕士论文最新选题参考,教育教学硕士论文范文。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

学习

教育本科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本科论文题目大全。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

学习

比较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比较教育论文题目大全,教育期刊论文发表。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

学习

国情教育论文10篇

阅读(7)

本文为您介绍国情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情教育报告1000字,国情教育实践报告范文。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精神

学习

到关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到关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教育论文10篇,基础教育论文选题大全。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MarcPrensky在2000年出版的《DigitalGame-BasedLearning》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基于数字游戏学习的概念、效果以及在教育

学习

教学考试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考试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论文范文100篇,论文总结十篇。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

学习

儿童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儿童保健论文范文大全,关于儿童教育方法小论文。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赏识教育能够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就是因为其理论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重要的佐证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

学习

教育现象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现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现象论文,教育期刊论文发表。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

初中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教育论文2000字,初中教育论文发表。(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

学习

心理教育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教育课程论文范文,心理教育论文。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