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职称论文篇1
1.写作愁:写作格式不了解;英文摘要两眼黑;临床数据不会整理;统计学分析有困难;参考资料无处寻;
2.审稿严:医学核心期刊要求稿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格式规范、数据严谨充实;篇幅>3500字符;复制比率<15%;参考文献近3年内;
3.选刊烦:选择目标期刊需考虑以下问题,论文的方向是否与期刊定位相契合;期刊偏重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应用;期刊的刊载数量及刊发周期;选刊错误只有一个结果:被退稿!
4.发表难:医学核心期刊办刊严谨,一般需要多轮审核,录用周期长;可刊发版面少;投稿竞争激烈;体制改革造成版面压缩;即使录用按照正常刊期也要1-2年才可刊发;
但是就算发表有难度,也不是不可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具体协作方法:
1.首先要选个好题目,注意新颖和创新性,或者研究角度比较创新。切忌一般化或者过于空泛。
2.写好摘要。摘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摘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期刊论文跟学位论文的摘要有很大区别。学位论文,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一般都要求摘要有1000字左右,包括了选题背景、意义等。而期刊论文的摘要都要求言简意赅,一般字数为200字左右就行了,研究背景、意义之类的话,一句带过,重点是文章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研究结果,创新点在哪。摘要里,切忌自我评价,不要出现笔者、本文等之类的第一人称。
3.在文章架构上,弄好思路层次,逻辑紧密。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列提纲再写文章的重要性了。有些大侠,觉得自己很牛,直接就动笔写,写到哪算哪,这样的弊端就是无法顾及文章整体的逻辑衔接,有时候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而且还特容易出现观点杂乱的情况,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这篇论文到底要研究什么!!!提纲,就是为了进行文章架构,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论证合理。
4.文章内容安排上,一般都是表达一个观点,然后论证。论点一定要突出,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思想。有了论点就要论证。论证,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有时候大家只表达自己论点,不会论证,显得观点很单薄,甚至是否能站得住脚,都不得而知。论证部分,有实证论证的,通过现实里做具体的调查统计,也有通过例举名家教授的观点,也有通过分析***府***相关数据来得出结论论证的。若涉及到数据统计,奉劝大家一定真实,因为医学核心期刊不仅有专家外审,还有专门的数学博士、教授等审查你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不是真的做调查统计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瞎编的数据在合理性、数学概率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漏洞。一旦被编辑看出你的数据是瞎编的,不管你写得有多么好,文章都作废,而且你也会被列入杂志黑名单,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论文。
5.文章研究角度一定要与时俱进,也是创新性、新颖性。大家都在研究信息时代的时候,你还在那研究如何“鸿雁传书”…这样当然给人陈词滥调又相当落后的感觉。
中医职称论文篇2
以我院为例,我院作为本市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病源方面吸引全国范围的孕产妇、妇产科及相关病患,业务量极大,个别科室加班成为常态,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生育保险***策、薪酬待遇跟不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当比例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详见***1,其中2011年的异常低值是因为编外人员转编考试拖延时间较长,一直未出结果),其中不乏高级专家、具有行***职务的管理者及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宁愿放弃所谓体制内的“铁饭碗”,有的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仍坚持改制到私立医院工作,究其原因,相当比例人员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私立医院薪酬水平高,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三、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中医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评聘分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
中***分类号:C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医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源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在职称评定上始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教学,在职称聘用上人岗不相宜、高能低职不能高聘、高职低能不能低聘等问题。实施“评聘分开”的职称管理模式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重要意义
自从医院实施“评聘分开”职称管理模式之后,医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整合资源,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医院实施“评聘分开”以来,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品德评价、能力评价、素质评价、业绩评价等,院长具有一定的考察权以及使用权,不断探索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的新型用人管理制度。单位的人事部门主要是负责技术职务岗位实际数额结构比例方面的核定以及年度职务聘任核准,专业技术资格的审核和公布。
(二)观念转变,积极性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评聘分开的定编设岗、考核测评、择优聘用、跟踪考核等,医院长期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而且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得到不断增强,一些落聘或者是降聘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较大反思,转聘工作人员在心理负担上得到大力缓解,具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针对医德水平相对较高、业绩比较突出以及工作能力相对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优先考虑职称的考核评聘。
(三)疏通渠道,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
实行“评聘分开”后,医院破除了之前职称评定的论资历以及排辈份现象,医院具备了用人选择自。部分在岗职数有限以及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提出内退要求,可以缓解医院经费压力。
二、存在问题
根据岗位的需要对有资格的人员进行聘任,低聘或高聘体现了竞争、择优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称评聘主系列比例低
医院***工、***书、档案、统计等辅助系列高、中级资格申报对学历、论文要求较低,如学历要求、论文代表档次等,有些辅助系列的论文只需要专刊、专辑、内部刊物,甚至市级会议交流的论文,导致辅助系列的高、中级职称比例远高于医院医生等主系列。
(二)临床科室高、中级职称比例低
医院职能科室,特别是***书、统计、病案等一些工作相对轻松的科室,其人员多数是从医、护、技等专业改行而来或从部队转业。职能科室工作轻松,职称评比条件低,容易获取,而临床科室高级职称条件要求高,严格,很难评聘。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取得高级职务的人不断流向职能科室。
(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矛盾日趋突出
由于高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加之部分专业资格评审条件相对较低,辅助系列获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不断增加,医、护等卫生主系列获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也逐年增多,以致获得资格特别是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年龄越来越小。
三、对策分析
(一)要逐步淡化职称评聘、强化工作能力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重点在于搞活用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称必定要淡化。单位聘不聘你,聘你到什么岗位上,能享受多少工资待遇,不是靠职称,而是靠能力。
(二)准确定位***府部门职能定位
医院推行评聘分开改革,是一项涉及广、难度大、意义深的重大人事制度改革。***府人事部分以及卫生管理部分必须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准确化定位,在综合考虑医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发专业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管是评审标准以及考试内容的制定,还是岗位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府部门都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条件、评聘待遇以及实施意见等规范化***策。除此之外,编制设定工作也必须要考虑到医院发展情况,可以适当增加编制,从而有效缓解岗位设置方面的供需矛盾。
(三)严格条件,规范程序,把好聘任关
医院要在定编设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订符合本单位特点和要求的聘任条件,为评聘分开落在实处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强化聘任条件、规范聘任程序的方式,从严把握聘任关口,控制高、中级职务的结构比例,减少各专业之间的差别,保证单位各系列、各专业之间的相对平衡。
(四)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强化聘期管理
医院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聘期考核机制,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业绩量化考核,促进评聘分开顺利实施。在正式聘任前,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任期目标和计划;在考核内容上,要兼顾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特点和高、中级职务人员的特殊要求;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人员的职责实施进一步明确。
(五)积极推进职称社会化评价
医院可以委托相应的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化人才评价机构,进一步消除评审工作期间的人情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考核评价的要求,促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评价手段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支撑,采取笔试、面试、述职、答辩、人机对话、现场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工作,使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实际。
(六)畅通落聘、未聘人员出口
要将医院分流安置人员有效纳入到养老保险系统当中去,帮助其落实好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可以采取“内外结合,内部为主先挖渠,后放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策落聘无情,安置有情”等办法,积极探索多层次以及多形式的安置方法,从而使未聘人员或者是分流人员科学化安置。
中医职称论文篇4
按照《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开展年全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渝职改办〔〕40号)的统一部署,现就开展年全市卫生技术专业(含中医药技术,下同)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一)卫生、中医药各个专业符合任职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根据《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实行“五个打破”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渝人发〔2001〕126号)精神,上述专业申报人员,可不受单位所有制、地域界限和身份等限制。
(三)按照《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我市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职改办〔1998〕50号)有关规定,对机关机构改革中分流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原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仍然有效(需确认和转评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和完善相关手续);原未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可不受职称档次的限制,根据其学历和工作资历、业绩和实际工作水平,可以越级申报评定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按有关文件规定,除经批准办理了延长退休手续的人员可申报晋升职称外,凡所在单位申报推荐时已办理了退休手续(含提前退休、病退)的人员均不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二、申报条件及标准
(一)学历和资历
申报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人发〔1999〕第92号)、《关于印发<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4号)、《关于印发<药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和<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6号)规定,见市卫生局职改办编印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合订本。申报中医药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执行《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第20号)规定。任职年限计算到年12月31日止。
(二)外语、计算机
外语(医古文)条件按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全市职称外语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7〕53号)规定执行;计算机条件按照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调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渝职改办〔2005〕99号)规定执行。
1981年12月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副高及其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在2007年3月参加了职称外语考试不合格者,今年申报职称仍然有效。从2004年起,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有效期限制:凡2000年参加全市(含全国)职称外语、计算机A级考试和2001年以来参加职称外语、计算机B、C、D级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者,其考试合格成绩继续有效。
(三)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
(四)论文
副高级2篇,正高级3篇,必须是国家统一书号或刊号的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
(五)执业资格
申报临床医学专业(含临床、口腔、公卫、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申报护理专业高级职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取得执业护士资格并注册。凡变更、交叉申报上述专业者,须取得拟申报专业的《执业证书》,方可申报。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
1、有不符合以上五条款其中之一的,均不得申报。
2、医疗事故责任者三年内;医疗差错责任者一年内;受到行***处分者在处分时期内。
(七)破格推荐评审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能力和业绩突出、确有真才实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规定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中有关问题说明的通知》(渝卫职办〔2007〕41号)执行。
(八)对抗震救灾人员实行倾斜,按渝职改办〔〕40号执行(附件10)。
三、评审程序及评审内容
(一)评审程序
实行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法。材料审查—专业答辩—小组推荐—评委会表决。
(二)评审内容
1.查阅资料:学历及资历、外语及计算机、继续教育、工作经历及工作量、论文、科研成果、教学、年度考核、卫生支农。以上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中医药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评分表。
2.答辩:答辩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学术动态、知识应用。具体指标要求参阅《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药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预防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四、申报程序
按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关于下放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权限及简化资格考试发放程序的通知》(渝职改办〔2007〕12号)的规定执行: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审核推荐—主管部门审核—各级***府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资格审查并加盖公章—送相应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破格申报者须由区县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先将申报材料及相关证明送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核准后,再送卫生技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参加评审。
五、报送材料及要求
(一)材料种类
1.《重庆市申报级专业技术职务送审名册》一式3份。按行***隶属关系,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各区县(自治县)人事(职改)部门加盖公章(附件1)
2.《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附件2)
3.《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附件3)。一律要求打印,并用A3纸复印:卫生技术人员一式17份,中医药技术人员一式19份
4.破格申报者需填报《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表》1份(附件4)
5.行***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者,需填报《企、事业单位行***领导兼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1份(附件5)
6.任期届满考核和任现职以来近三年年度考核表各1份(单位提供)
7.担负有卫生支农服务任务的单位的申报者,需报送《重庆市卫生支农服务业绩考核鉴定表》1份(附件6)
8.任现职以来,最能代表本人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论文(论著、学术报告)、科研成果、***治思想和业务工作总结各1份(本人提供)
9.申报人任职资格材料1套(一律报送复印件,由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部门审查原件,出具审查意见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1)学历、学位证书
(2)现任职务的任职资格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人事(职改)部门下达的任职批文及聘书
(3)有效的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等考试合格证书。按渝职改办〔2005〕99号、〔2007〕53号,属免试范围者,应填报《职称外语(医古文)、计算机免试审批表》(见附件7)。属年龄免试者,需同时提交本人身份证;属翻译文章免试者,需同时提交原文和译文;属公派出国留学免试者,需出具有关出国留学证明
(4)《继续教育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卡》,区县卫生局或市级主管部门验审并用印后方为有效。
(5)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口腔、公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人员须提交《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护理专业须提交《护士执业证书》。
10、《委托评审函》1份(附件8)。
11、申报材料清单1份(附件9)
(二)材料要求
1.所在单位负责对申报人员的申报条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把关,并清点申报材料,统一收集上报。11种材料中,除学术成果(含论文、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执业资格、外语译文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外,其余均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
2.公示。各单位要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3.学术成果真伪鉴定
(1)学术成果真伪鉴定,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免费)。
(2)鉴定内容:论文要求复印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科研成果要求复印获奖证书、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书等有关资料;科研立项要求复印立项申报书、立项批文、查新报告结论等资料。学术成果如系合作项目,须由该项目负责人(主编、主研、执笔)出具申报人所承担的部分或所起作用的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3)鉴定办法:学术成果鉴定数量,报送材料时应由申报人明确拟鉴定的学术成果,并同时提交拟鉴定成果的原件(原件审核后退回)、复印件;复印件要求字迹清晰,经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鉴定并用印后,随其它申报材料送评委会。
4.执业资格鉴定:需出据原件和复印件,由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负责鉴定,于报送材料时同时进行(原件审核后退回)。
5.申报材料中涉及各种表格,除特定表格外,其余材料统一规格为A4纸;报送材料中所有复印件,均需市级主管部门或区县人事(职改)和区县卫生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鲜章。材料字迹潦草或复印件字迹不清影响辨认效果者,责任自负。
六、各单位在推荐申报工作中的职责
(一)材料审核:各单位负责申报材料的审核。
材料审核的内容及要求:查学历证明、任职资格及年限证明(任职资格评审表和资格证)、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资格证、继续医学教育记分卡、学术成果等原件是否与本人情况相符,是否符合申报条件,审查完毕,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
(二)公示:各单位在申报前对《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综合情况(公示)表》予以公示,公示时间7天。对公示中有举报的,推荐单位要认真查实,凡举报属实,属“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资格;属“主要业绩”弄虚作假的,需在推荐意见栏内予以更正说明。未按规定公示和签字盖章的申报材料不予受理。
(三)材料的收集归档申报:所有申报材料由单位派专人统一报送,高级职务申报材料按照《申报材料清单》的顺序清点,用牛皮纸标准档案袋按人分装,并在档案袋上张贴《申报材料清单》(附件9)。
七、报送材料时间、地点
(一)报送时间
7月10日-25日:市级各医疗卫生单位
7月26日-8月10日:区县、厂矿(市卫生局审批的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
凡逾期或由申报人员个人直接报送的材料一律不受理;申报材料经过重庆市职改办审查后,不再受理补充材料。
(二)报送材料地点
地址:重庆市卫生局职改办(渝北区松石路418号重庆市卫生局七楼719房间)
联系人:谢悦峰李永发谢春鹰联系电话:67706587 67706581 67706693
公交线路:
1.沙坪坝(土湾)—花园新村(205路公交车终点站下车)
2.杨家坪(方向)—花园新村(148路中级车终点站下车)
3.石坪桥—冉家坝(118路车东和春天站下车,途经上清寺、海关)
八、评审费
中医职称论文篇5
一、需明确的几点***策
(一)申报条件: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2]101号)执行。
(二)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的要求,按照《关于贯彻人事部<关于完善做好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京人发[2013]31号)执行。
(三)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职称评聘程序调整有关***策的通知》(京人发[2003]37号)以及《关于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京人发[2000]111号)执行。
(四)关于对2013年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要求,按照《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卫人字[2003]37号)和《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京卫人字[2004]38号)精神,要求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即晋升副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40周或200个工作日,晋升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36周或180个工作日)或到83个边远山区半山区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
按照《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京卫医字[2013]45号)要求,各支援医院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务。对无故拒绝到社区服务或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不能晋升职称。对积极下社区并按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好评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
城市医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关于对申报全科医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6号)执行。
(六)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9号)执行。
(七)关于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要求,根据2005年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首都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学习掌握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每人每年学习不得少于20个学时,在今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答辩中,各专业答辩组将继续考核申报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对申报人员公示的要求,各单位须对申报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如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公示,时间一周。公示后由本单位推荐委员会进行推荐。在公示期间群众举报申报人有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推荐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核查,一经核实,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关于对论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应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晋升主任医师,应在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各单位推荐委员会负责对申报人提交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核。
(三)关于破格的要求:申报中医、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医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达到《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申报条件,但业绩突出的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委员会同意后,报市卫生局核准,可以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破格标准参照临床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执行。
(四)关于网上申报问题:为了使报名工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北京市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实行计算机网络申报与离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人可登陆北京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网站进行网上申报或***离线录入版(网上填报的内容必须准确、详尽,并与报送的纸质材料一致),各单位人事部门认真审核申报人资料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
三、答辩评审时间
拟定于10月份,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报送材料时间
区县卫生局、市属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月20日—月21日
直属单位:月22日—月24日
五、报送的材料
(一)单位需报送的材料:
1、区县卫生局提交区、县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市属局(总公司)提交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评聘分开工作试点单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属单位提交委托代评函。
2、申报人员的公示情况。
3、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务的书面证明(须注明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并加盖支援医院、接受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所在区县卫生局的公章)。
(二)个人需报送的材料: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表(申报表中评审委员会意见不再填写)一份。
2、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报送《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工作业绩群众评议汇总表》各一份(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统一印制)
西医临床医学以外的专业报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3、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执业医师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4、城市医生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5、答辩论文或代表作(必须为第一作者) 一式二份
6、按文件规定,需提交的其他论文或材料 一式一份
7、外语成绩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一份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护理专业除外)一份
9、破格审批表一份
10、学历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1、现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2、《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六、报送地点
中医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评审 评聘分开 思想工作
自1986年开展职称改革工作以来,职称评审工作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职称评审工作不断地改进完善并日趋成熟,已成为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拓展未知领域、探索医学奥秘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无可替代。然而,职称评审工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毕竟还是有限的。笔者在近几年的职称工作实践中,发现现有的评聘一致的职称评聘办法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称评聘工作挫伤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问题
1、名额指标
名额指标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和缩影。在人事制度进一步搞活的今天,各单位的医疗基础、规模、发展速度、人员状况等具体情况不是完全相同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下属单位下达考评指标,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给职称考评具体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被动影响。有的单位因指标有限,一些真正具备任职条件且单位发展也需要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被限制在外;有的单位有指标,却存在没有人申报的尴尬局面。以作者所在医院为例,核准的正高级和副高级岗位比例分别是8%和19%,实际上每年申报人员远远多出岗位空缺数,有的年份正高级岗位没有空岗。一部分优秀人才得不到晋升,挫伤了积极性,同时也给人事部门造成很大压力。
2、申报条件与实际岗位有一定差距
各系列职称的评定条件几乎都囊括学历、任职时间、职称外语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论文、科研奖励等项目,而针对具体专业、具体岗位至今还没有形成可执行的客观的考评标准。在这种考评制度的引导下,有些人员在任职期间为申报职称投机取巧,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书写上,甚至剽窃别人的成果。由于职称申报考核过程中对专业理论、诊疗水平、临床工作量等没有客观的、直接的考核指标,加上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力度不够。致使临床诊疗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乏论文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申报。根据这种考评条件得出的考评结果不但没有真正发挥职称评聘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挫伤了部分优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形成了部分人员学会钻空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局面。
3、考核程序流于形式
在职称申报直至取得资格、聘任职务的考核过程中,每位申报者都需经过科室、部门考核组、医院学术委员会、单位行***推荐上报、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资格审批下达、考核聘任等诸多环节,从形式上看考核一环扣一环,程序严谨,无空子可钻。但是,在人事制度还没有完全搞活的现有体制下,对于定岗、定编、定员,有些单位还处在探索过程中,甚至还停留在文字理论探讨上,作为最基层的科室考核。绝大多数科主任针对具体考核对象都是给以同一个不伤和气的结论“同意推荐”和“同意聘任”,而上层考核结论几乎都类似于“同意科室意见”,致使考核结果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针对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二、对策
现有的评聘一致的评审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评聘分开势在必行。要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打破评聘合一的旧模式,取消资格评审的指标和比例限制,实现个人申报突出“自由”、社会评审突出“科学”、单位聘任突出“择优”,使职称的评价机制与使用机制相分离。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结合。具体到操作环节,笔者认为有以下实施办法:
1、核定专业技术岗位职数
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建院早,老同志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多,专业技术岗位比较复杂。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两大矛盾:一是由于科室的发展或工作任务的变动,原核定的岗位职数已不适应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是按工作需要设置的职数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不符。要面对科室类别不同、专业不同、人员结构不同,核定的原则是:(1)坚持“按需设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要以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基础。可以根据科室的规模、床位多少和承担医教研任务的情况,按照省人事厅下达的结构比例标准。逐一与科室核定。做到上下认可,达成共识,确定科室各类人员的岗位职数,由医院下达岗位职数通知书,从而减少随意性,增强可操作性。(2)向重点科室倾斜:医院要发展,重点科室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对重点科室给予倾斜,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打造优势学科中发挥其潜能和才智。不搞一刀切、不搞平均主义,避免科室之间互相攀比。(3)着眼优化结构:在岗位职数的设置上必须要有前瞻性,尽管有的科室暂时没有需要聘任的人员。但为了学科的发展,按规定的结构比例设置了岗位职数,为留任和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对于超职数的科室,该调整的坚决给予调整,从而优化了专业技术队伍结构。
2、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根据医、护、技工作的特点,可以分别制定出各类各级人员相应的量化考核办法,如《主任医师量化考核》《副主任护师量化考核》《主治医师量化考核》《主管技师量化考核》等。加强对各级医疗技术人员技能考核,通过制定量化标准,使评聘工作能够有章可循,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3、制定聘任方案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聘任的形式、聘任的条件、聘任的办法做出明确规定。制定聘任的基本条件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条件。把聘任确定为续聘、低聘、待聘三种形式,实施分步聘任办法。由“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聘任制,逐步过渡到“全员评聘分开”。
三、在实施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中医职称论文篇7
近年来,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诸多大型医院业务不断扩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加,由于现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编制外聘用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增设了分支医疗机构,这一情况就更加明显。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作为北大口腔分支机构,自1995年成立以来,编制外人员从1995年占职工总数的43%,上升到2010年的72%。据2010年统计,第一门诊部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6%,其中编制外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72.9%。由此可见,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已逐步成为医院分支机构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医院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全面发展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考核、任用计划外编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解决他们的职称晋升问题,关系到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医院可持续发展。
1做好编制外人员的职称晋升工作的几点体会
1.1更新观念,建立编制外职称管理体系卫生部在200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人发[2000]114号)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逐步建立***府宏观管理、个人自主申请、社会合理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管理体制。”北京市人事局2003年《北京市人事局关于深化职称改革试行社会化职称评审的意见》(京人发[2003]49号)文件中提出“拓宽职称工作服务领域和范围,打破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中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管理水平和能力业绩得到公正评价和社会认可,拟在职称评审中推行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的社会化评审方式。”在国家宏观***策的指导下,依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第一门诊部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制定并完善聘用制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聘任规定,在职称晋升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专业技术资格限制,实行考评相结合的双轨制。鼓励更多人自觉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努力去争取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1],并坚持北京大学的学术标准,坚持学术水平第一的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及结构比例控制原则。严格落实“坚持标准、全面考核、总量控制、择优晋升、按岗聘任”的方针,强化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原则,严格掌握任职条件,优中选优,保证评审质量。根据岗位设置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工作业绩,做好考核、评聘工作。实践证明,建立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1.2明确流程,协助编制外人员完成申报医院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已步入社会化,中初级职称晋升与国家***策一致,实行以考代评的方式。按照《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每年在网上直接报名,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参加职称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统一考试。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实行考试、答辩与评审结合的评价方式[2],晋升前还必须完成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或到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以及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对口支援不少于15天的服务。人事部门作为职称评审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及时了解、掌握职称晋升相关***策,制定职称评审流程及时间表,组织、指导、协助编制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准确的完成申报工作。同时还要与医务、教育、科研、护理等职能部门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下基层服务、继续教育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等。
1.3量化指标,客观评判编制外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于申请晋升高一级职称者,最需要考察的是与任职职称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医德医风、服务水准乃至个人的心理素质等,以及概念较为清晰又可操作的资历、外语、论文等指标[3]。人事部门对编制外申报晋升人员要进行晋升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基本情况、论文水平、本专业工作经历、本专业工作业绩、教育及科研等。考核要素及评分标准细化并明确每项考核项目,有利于审核小组操作。人事部门需要征求科室意见,对申报人查房能力、会诊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议。继续教育考核是根据学分卡从网上查寻审核学时学分情况。医德医风考察需要从相关部门获取服务考核情况,包括规范化、服务问卷调查、廉洁行医、来信来访、纠纷处理、服务管理等指标。量化指标无疑能更科学地、客观地评判与认定每一位编制外申报晋升人员的水平。
1.4严格把关,认真执行编制外职称管理规定近年来国家对职称评审***策逐步放宽,对符合条件的编制外人员不设置具体的岗位指标,不因岗位指标而限制有条件、有能力的职工进行申报[4],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是,人事部门在申报材料过程中必须按照北京市考评中心的要求,执行国家规定的能力、业绩、学历、资历等任职条件,保证评审质量,严格审核、批准申报人员的报送材料。单位审核小组通过后,人事部门将申报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包括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与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及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一周以上的公示,确保申报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性。第一门诊部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编制外人员构建了良好平台,极大的促进了他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真正调动了他们的竞争力,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从而推进医院分支机构整体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对医院发展,人员稳定,吸引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2002~2010年,第一门诊部编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了高级职称、12名晋升了中级职称、25名晋升了初级(师)职称,见表1。
2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晋升初、中级职称人员参加社会化统考,单位未设评审,实行单一的以考代评方式,只要外语、计算机及专业技术考试合格者均聘任。职称认定过程存在局限性,不能真实的检验和反映晋升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素质。晋升高级职称人员对下基层服务和对口支援工作普遍不够重视;晋升前有突击发表学术论文现象;在填报主持危急重症抢救或解决疑难病例和关键、重大技术(科研)问题的实例时存在无实际依据现象等。
中医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公立医院激励机制改革
一、激励机制概述与作用
激励机制是激发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设置的一种管理机制,是一种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潜在动力、推动他们努力地去追求设定的工作目标,并达到与单位目标值一致的管理方式。激励包括需要、动机、目标三要素。人类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完成一个激励的过程,就是从思想的需要达到现实的满足,目标未实现到目标实现的过程,且一切的动力都源于个人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强迫,这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最大程度调动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的才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这对于任何组织或者单位来说,尤其是公立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来说,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公立医院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各类人才强劲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热情,才利于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员工有主人翁般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医院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医院的持续、坚实的发展。
二、公立医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发展实则就是人才的发展,人才的发展则受制于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模。目前多数公立医院领导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缺乏前瞻性,没有与时俱进,并且没有认识到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合理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公立医院的整体发展。
(一)领导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都是传统体制的典型代表,对自身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不够重视。由于传统的思想及受***策的束敷,多数公立医院的领导者对于市场经济中的激励作用认知不足,对激励机制的建立建设重视不够。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薪酬发放、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策规定,给领导者留下的操作空间较小,加上公立医院人员众多,结构复杂,所有的改革都会触动很多方面的利益,导致部分医院在改革面前裹足。
(二)薪酬分配过分依赖职称考评体系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的落后,并停留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阶段,单一重视工作员工的年限及专业技术职称,对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对单位和社会的贡献率不列为考核指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考试和评定,大多数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论文和科研结果,对实践技能的考评还是有所不足,而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系则基本按照职称的高低进行发放。但相同的级别职称,不同的岗位,技术含量不一样、风险不一样、工作强度不一样,但得到的报酬拉不开距离,无法体现劳动的价值,无形中就造成了“大锅饭”现象存在。
(三)职称聘任能上不能下
现在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职称聘任没有打破一贯的聘任制。公立医院员工职称一旦被聘任,则终身享受相关待遇,除非有重大事故可能导致被降级。而大多数人仍是碌碌无为,甚至对自己降低要求,敷衍了事。“铁饭碗”思想依然牢固。
(四)激励机制没有因人而异,方式单一
人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相同的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产生的需求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需求不尽相同,所以激励机制更就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制订,才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自主能动性。而现在的公立医院大多没有在激励过程之中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以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能使激励机制发挥预期的效果。在很多问题上刻板的套用国家有关规定,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工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缺乏甄别区分。这种看似公平中实则极不公平,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三、公立医院激励机制的改进办法
(一)提高领导者对激机制的认知
公立医院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率先革新认知,摆脱对于***策的依赖,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在市场经济下改革的潮流,从思想上严格杜绝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坚决地贯彻落实,做到上行下效,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使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顺利发展。
(二)完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
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是建立激励机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公立医院的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必须符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只有进行科学公正的业绩评价,给付员工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薪酬,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未来的努力结果可以预期且其个人的努力得到及时、合理的回报,才会把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最好。劳动报酬是劳动价值的体现。医院的薪资报酬,一定要根据不同岗位科学制订。对于技术含量高、工作风险大、工作强度高的岗位要有强有力的***策支持,让职工的付出有回报,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职称聘任,打破终身制
公立医院应当建议一整套合适卫生行业特点的职称聘任、考核机制,对于已经聘任的职称,要有合理科学的考核办法,有能下能下的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称,制订每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不能完成者,则降低一级职务聘任,让那些已聘任职称的员工时刻有紧迫感,不能让所有人一劳永逸。
(四)从实际出发,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公立医院在运用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职工结构立体模型,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反对“一刀切”、“一把抓”。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建立动态分析,及时跟进职工的需求变化,作出调整。比如年轻的员工注重个人将来的发展,对于暂时的薪资待遇不是首要考虑的,激励措施应当以员工的职业规划方向着手;年龄较大的员工,要照顾家庭等原因比较注重稳定,可能够看中薪酬和退休后的待遇;高学历职工更注重工作平台的搭建和自身价值的体现;总之,建立起可以照顾到不同岗位、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状况职工的多层次激励体制并灵活使用,及时跟进职工的需求变化,这样才能有效且持续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确立是个长期的任务,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要彻底摆脱官僚思想的束缚。公立医院要积极地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使自身更加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申滢.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2]徐文.玉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企业导报,2012(15)
中医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职称量化;人力资源;人才
1职称量化评审概述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多数单位都采取量化测评的形式开展职称申报工作。量化测评,即对拟申报取得更高级别职称人员的项目指标逐一计算分值,再通过公式形式算出总分值。项目指标,一般分为基本指标和评价指标两类。前者涵盖了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外语成绩、计算机成绩、水平能力测试成绩、论文分值、科研分值、荣誉奖励等可直接统计的项目;后者则根据单位要求不同,设置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学术委员会等测评项目。
2职称量化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1指标设置缺乏动态管理意识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职称评审工作的稳定性,不接受员工信息反馈,或者拒绝更新评判标准,导致量化标准僵化落后,不具备适应性。职称工作应定义为人才工作的一部分,人才储备、培养与成长都是一系列动态发展过程,同样,作为评判人才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评审工作也应当呈变更发展。
对处于初建时期,较偏远、落后地区,或者人员层次结构较低的事业单位,在确定量化指标时可侧重于基本指标中的学历分值和论文分值,以职称晋升作为手段之一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并鼓励员工发表文章、投身科研。而对于人才充盈、内部竞争激烈的单位来说,则可在量化指标设置时秉持适当控制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调高标准,例如依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规定开展逐级申报,或者提高的门槛等,既可选拔出优秀人才,又可减轻超岗的负担。
2.2评价指标的操作指引性不强 评价指标包括了学术委员会测评、工作业绩、业务水平等主观打分项目。为了灵活把握申报职称工作,很多单位都会设置评价指标用于弥补基本指标不足,旨在通过评价的方式对申报职称候选人的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判。但在操作中,评价指标往往缺乏指引。以学术委员会为例,委员会成员多数由医院专家组成,成员通过打分或者勾选的方式选出人选。现实中,不少医院的学术委员会在打分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引,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内容包括哪些、分值如何划分等都处于模糊、不清晰状态,由此导致学委会打分(或者叫业务能力测评)流于程序,既无法真正对候选人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反而还易变成"走人情、靠关系"的"灰色地带"。
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规范职称量化评审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该体系包括人员范围、衡量标准和结果核实三部分。①人员范围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人员选择上可采取全方位选择模式,包括申报人的上级、同事和下级,而不是单纯的由科主任或中层干部组成。将与申报人日常工作相关联的人员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听取意见,多角度对申报人的业务能力做出评估。②衡量标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该标准可包括日常医疗质量考核、病例书写规范、医疗纠纷率等,依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而设定,但必须是清晰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标准。通过设置明确的指引性条款,杜绝"凭印象、靠关系、论亲疏"的不公正评价方式。③结果核实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种监管,即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测评出的结果与基本指标有明显出入时, 需要以追踪调查的方式对申报人进行再次评判。例如申报人的基本指标得分较高,但评价指标得分很低,反映出申报人业务水平能力仍有所欠缺;若基本指标得分较低而评价指标得分很高,则说明申报人在科技创新部分较为薄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时,都需要由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等相关科室再次对申报人个人情况进行追踪了解,若情况属实,则不建议推荐申报人参加职称评审。
2.3量化评审数据库建设发展缓慢 目前,市级、省级职改部门已率先实现了职称量化评审的数据库建设,但各事业单位在量化时还是仍是采用人力资本统计的方式。随着量化评审指标日益科学化、精确化,人力资本测评的误差性弊端逐渐显现。基于此,加快建设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量化评审数据库是今后发展趋势之一。
数据库可包含评审条件库、必填库和选填库三类。评审条件库为职称评审的***策依据;必填库包括了学历、考试(外语、计算机、水测等)、学分和年度考核四类,是所有参评人员都需具备的基础条件;选填库包括了论文、科研、奖励等。当参评人员输入信息时,各项分值也自动计算出并直接在页面显示。建立数据库的优势如下:①以各子数据库为支撑、以下拉框的设计为主,减少文字叙述内容,排除主观干扰和误差,便于高效率而又客观、准确统计各指标。②申报人在填写数据过程中,可通过自动生成的分值估算得分,改变了过往完全由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手动计分的工作方式,利于实现职称量化工作的公平与公正。③量化评审数据库建立后,不局限于为职称工作服务,其包括的各类子数据库信息可作为年度考核、院内院外荣誉奖励评选的依据。
3职称量化评审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化,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职称量化评审工作。与人事工作孤立的强调完成任务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工作的动态性、反馈性和协作性。职称量化评审是事业单位构建高、中层次人才工程的一部分,除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外,还应反作用于单位的人才机制。这种反作用体现为:以量化评审工作为主轴,以其反馈出的各种常见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单位不同时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通过调整量化评审***策来间接优化人才制度。同时,将职称量化结果视为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枢纽, 发散式的与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各类优秀人才评选和培训制度等关联,由点及面的建立交叉式动态工作流程。简言之,事业单位的职称量化评审是人才工作中重要一环,但又不局限于此,人资部门需要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职称工作,并以其反馈为契机,优化人力资源工作其它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浅谈卫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2]易少华,唐月红,姜小明.新形式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4,31(4).
[3]汪文新,范明,卢组洵.新医改背景下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等级设置研究[J].重庆医学,2012,9,41(27).
中医职称论文篇10
晏才宏的职业身份是一名教师,但在他身上折射出的问题却具有跨越行业的普遍性,在我们医疗卫生领域,类似的发问就时有耳闻:医院究竟需要怎样的医生,好医生究竟该如何评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许多学历很高,论文数量可观的博士不会看病,而那些诊疗经验丰富,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而在晋升的路上屡屡受挫。一位老医生曾因此感叹:现在能的医生越来越多,而真正能把病看好的医生却越来越少!
对于一个医疗机构来说,理想的情形,当然是需要既能为患者看好病又能在科研上不断出成果的复合型医生,但如果将这种复合型要求落到每一位医生个体身上,就很难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了。就如同有的教师的讲座可能座无虚席,有的教师可能不善言辞,但著作等身一样,医生群体里也是有的更善于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有的更善于在实验室摸索钻研。本来,医疗机构对医生的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实际上,这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单纯以和出书为指标的考核体系,这样一来,那些看病“很有两下子”的医生其优势就在无形中被排除在某种声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之外了。
而另一方面,当所有的医生一窝蜂地去生产论文的时候,买卖版面,剽窃抄袭也就随之粉墨登场,一些原本是科普、综合性的刊物也看好论文这个“经济增长点”,在征稿信或广告中作虚假宣传,放“烟雾弹”,那些不明就里,急于晋升职称的基层医生纷纷落入“陷阱”,而那些本来是严肃学术性的刊物,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也自觉不自觉放松了刊登论文的尺度和标准,只要付钱就开绿灯放行,试问,这样推出论文,数量再多又有什么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