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治学院学报,2010(4):63-67.
[2]***办公厅.***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Z].
[3]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77-78.
[4]方小玲,肖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2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5]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6.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贯穿式;本科;材料类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9-03
一、引言
教学改革已成为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如东南大学的陈坚,张亚梅展开了专业基础课在双语教学方面改革与探索;大连理工大学的王立秋等展开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大学本科生(含高职)基础课一般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某一专业或学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基础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其性质又可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课的基础,专业实践课一般包括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专业基础课是大学生基础课的基本运用之一,又是专业课的基础,因此,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整个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一般大学的专业基础课都分布在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学习完专业基础后,紧接着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基础的连贯性,即“贯穿性”。以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包含无机非金属专业、金属专业、高分子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四个专业。首先,横向来讲,每个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点,对于专业基础课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次,纵向来分析,学院内的专业基础有多门课程构成,并由不同的老师来承担,但各个老师之间的协调性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针对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国家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背景,以学院专业方向的构成为出发点,将系统展开专业基础课“贯穿性”的研究。专业基础课的“贯穿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高效的掌握;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专业基础课的“贯穿式”教学,本文从师资构成、教学内容与方式、实践教学及考核形式等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二、措施与探讨
(一)师资方面
任何一门学科,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力量的构成。为了能以较高的水准完成学院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本教研室(材料科学系)从师资构成做起,在职6位专业老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100%,具有1人具有教授职称,3位具有副教授职称,2位为讲师,且团队带头人获得校级“教学标兵”称号,这就从师资实力上得到了保证;并且均毕业于全国不同的名校,主要为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及燕山大学,这有利于将各个高校关于专业基础方面的优势加以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1.学生参与理论教学方式的改进。在理论教学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讲课只是老师的任务,而听课只是学生的任务”的习惯,改革要点是将知识点分类,将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由老师重点讲解,学生参与为辅;相对简单的内容,学生为主(学生上讲台),老师参与为辅,这样就逐渐加大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局面,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如:同样作为专业基础学位课,《材料科学基础》以结构为核心,理论深,是材料类学生极难学的基础学位课,在教学上就以教师的引导和详细讲解为主;而《材料性能学》以材料的固有性能和使用性能为核心,以成分、组织、结构和制备工艺为前提和基础,串起材料构成的五要素,教学内容多而散,涉及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测试原理及实际应用等理论和实践内容。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等专业基础学位理论课的教学任务,需要对原来针对各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广泛,理论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多学科方向的知识储备量,教学难度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备课中,“每课必备,每课必新”,课前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和设计,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
2.浅-深-浅的教学引导思路。虽说深入浅出,但在理论课教学中,浅-深-浅的问题分析思路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首先,在教学中设计引入了大量案例和工程应用,使理论分析更易理解。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赛艇的弹簧失效,可以变形的太空天线,双相钢在汽车中的应用,二战期间“自由轮”的断裂失效,一汽大众速腾断轴原因,美横跨密西西比河公路大桥坍塌,半导体制冷车载冰箱,德国ICE884高速列车脱轨事故,“斯皮菲尔”式战斗机的失事,“鸟巢”的用钢,自然界热电效应,剪毛机刀片磨损,历史上的量子力学论战,解理断裂与大自然中的解理,李***道BCS超导机理漫画,金属玻璃和准晶体的发现,我国古代的凝固技术之精品等。
其次,材料学科是从矿业、冶金、机械、土木、能源、电子等其他学科中***出来的新型学科,兼具理科―工科―文科的学科特性,首要的是建立学科分析思路。此外,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科学与哲学的相通性,启发学生从多学科理解某一问题,引入科学理论思想与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材料的微观机理与宏观世界规律之类比,如:位错结构与玉米生长结构,位错的运动与毛毛虫爬行,“五马分尸――酷刑”与应力机理,片状珠光体组织三维生长形态与卷心菜形态,工业纯铁的室温组织与干裂的大地,非均匀形核与水沸腾时气泡位置,炒钢与炒菜,金属疲劳与人的疲劳,疲劳贝纹与贝壳纹,相***与地***等,使学生感受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宏观世界之美。引入相关材料学家性格和学术贡献(如:Griffith、杜隆、布拉格父子、帕尔帖、汤姆逊、塞贝克、鲍林、朗道、德拜、师昌旭、葛庭燧等),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课题组制订了统一的多媒体课件标准,要求课件的整体色调、风格要协调统一,文字、***片、动画等素材合理搭配。限制要点与文本数量,采用相对较大的字号和醒目的字体(黑体)。插入符合课件主题的清晰的***片、适当的***表(圆饼***、柱状***、条形***、曲线***、表格)及动画、视频或音频等素材,重点突出。如:晶体结构、位错结构、位错运动、晶体生长过程的动态演示。制作结构模型和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如:用黄瓜演示螺/刃位错的产生及应力场特点。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进行材料结构三维动态演示。PPT课件和板书合理结合,对较难的理论推导和过程分析采用以板书为主的上课方式,如:匀晶相***、二元共晶相***、铁碳相***结构与结晶分析等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课教学,学生课堂练习,学生讲解作业。
4.特色鲜明的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2009年出版的《现代材料概论》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具体专业,形成了发展历史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理论基础与应用特点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相结合,科普与引领相结合的特点。2010年编写出版了新版《材料性能学》教材,受到多所高校的欢迎,四年来,该教材已在第三次印刷。《材料性能学》作为材料类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之一,在其新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原先分属不同类二级学科课程内容即近年来一些有关材料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优化,突出各类材料性能的基本概念和共性特点,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在《材料性能学》中,采用较新的编排形式,即每章章首设置一个“本章教学要点”表,添加一个和该章内容相关的“导入案例”,每章中添加一些阅读材料,拓展阅读量,介绍相关的前沿研究技术方法等,这就将教学方法适当引入了课本当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易于抓住学习重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步实现单个课程的贯穿性。在上课过程中同样采取这种引导式教学。2014年,新版《材料科学基础》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点支持教材已在出版中。《材料科学基础》打破常规排版模式,结合教材和笔记、ppt讲稿的排版特点和各自的有点,便于学生快速阅读和查找。目前,教学团队还在探索规划《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教材内容和编排模式与特色。
以优化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打破常规课本对理论知识的堆积,而在教材意添加了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与解决方法,并针对不同内容系统补充了相应的具体测试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增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结合所上的课程《材料概论》、《材料性能学》和《工程材料力学实验》,综合理解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曲线;通过对材料组成、实验参数的差异,从宏观和微观来分析不同材料间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将老师承担的实际课题进行分解、具体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去进行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教学与考核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关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能很好地反馈理论教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通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的实践相对***,延续性及贯通性相对较差,对于学生系统实践的培养效果相对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结果,通过分析与研究,在三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大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进入相应老师的课题组(本科生导师制),参与老师的实际课题,并由系主任统一组织定期汇报实践成果,这就形成了“系主任―导师―学生”这样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直到学生毕业(包括毕业设计),均连续性地跟随同一导师进行实践学习。这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在管理与培养上的细化,有利于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了学生实践的贯穿性和深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实现教学实践的贯穿性。
(四)考核形式综合化
考核内容侧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大模块的考核。主要体现在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连续化及综合化方面。在多样化方面,主要是打破以通常的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给导师的综合评价;在连续化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在对同一问题进行长时间持续研究成果的评价;综合化方面主要针对理论考核过程中加大实践应用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课程目标改革考试方法。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作业量,要求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材料生产、性能开发与应用的视频和动画,提交作业,协助教师进行视频的***和筛选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之以渔”一直是教学中坚持的基本原则。考试方法融合课程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课题(问题)专项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分级整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和应用的,考研深造等提高的。考题形式突出实践应用,增加科技文献阅读及选题分析,以实践应用带动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和分析问题能力。如:《材料科学基础》以结构和相***的分析为重点,考核知识的灵活应用。《材料性能学》考试方式从闭卷改为闭卷+开卷,增加了断口形貌特征分析题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考了多少分。
(五)教师的互通性
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结构组成具有完整性,即各个专业基础课之间应具有较好的相互补充即衔接性。但往往承担各个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而使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在内容、重点、相互补充性及贯穿性方面,呈现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为了改善上述情况,课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专业基础课老师共同制定课程的主要内容。(2)定期组织讨论。即主要讨论这段时间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3)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贯穿性。将同一问题在不同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延伸,有效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
(六)效果与评估
效果与评估是各个学科整个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从整体上体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主要包括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理论与实践;校外主要针对学生毕业后,由单位工作对学生进行评估,实现教学效果与实际工作效果的对接。其中,校外评估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实际走访相结合的形式。
三、结语
通过本科材料类专业基础课“贯穿式”教学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表明贯穿式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学生继续深造、直接了解学科前沿成果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将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学好,学扎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坚,张亚梅.本科材料学专业基础课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材料热力学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55-157.
[2]王立秋,李克艳,薛冬峰.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67-70.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4
目前中国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近20所,其中90%拥有材料专业。材料类专业作为工业的基础行业,在矿山机械、耐磨材料、表面强化处理等矿业工程应用广泛的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2]
随着教育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在材料类专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等院校逐渐将人才培养方向与科研领域扩展到矿业材料领域。矿业特色高校材料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本科生就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矿业特色高校的材料类专业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主要包括:发挥自身在矿业方向的特色优势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在矿业系统的影响力为人才寻求出路,发挥自身在矿业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发展项目、吸引资金,转而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以上所有应对措施都离不开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文旨在讨论在此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对推进矿业特色材料类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且研究出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为此类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寻求更广的就业去向,丰富矿业特色高校材料类专业和煤矿类企业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模式,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工作。[3-5]
一、在理论教学环节增加工程实践内容,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所有高等院校均将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手段。我国材料类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分析方法”“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学”等多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中建有部级精品课,可见此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而作为专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如果沿袭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法,在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上均处于落后阶段,培养出的学生竞争力就会偏弱,因此必须构建独特的专业知识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一,学习国内知名高校的课程知识体系,提高我校材料类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发挥我校教师年轻、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吸取部级精品课程中的精华部分,充实到自身的授课过程中,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第二,基础知识授课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加入工程实践内容的讲授,并辅以实验观察教学和实践动手教学,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第三,工程实际教学中加入矿山工程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工程实际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所学知识具体应用到矿山工程中,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认识。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出的材料类学生具有矿业特色,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回访和对就业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我校材料类毕业生能够在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反馈信息良好,达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实施3+1培养模式,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速对企业的适应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保证培养出优秀的且适合企业的人才是后续校企合作的保障。[6]目前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接收企业普遍反映学生适应能力差,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较大。通过调研以及小规模的实践发现,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全日制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大学前三年将所有的理论课程结束,最后一年进行实践锻炼、生产实习以及盯岗实习等相关的实践锻炼类训练,提前将学生送到煤矿企业或相关类型工厂,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工厂的指导师傅共同指导,选题方式可参考如下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工厂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选题,工厂的指导师傅主要指导设计和操作,学校的指导教师辅助指导;二是根据工厂的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参与攻关,工厂的指导师傅辅助操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前将学生和企业带入了磨合期,增加了双方双向选择的机会,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适应企业要求的同时,也促成了企业对学生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为双方将来的双向选择打下了基础,并且做出了时间的提前量,一旦双方均不满意,均有继续调整的时间。
三、定向培养,针对煤矿类企业需求培养专项技术人才
针对煤矿类企业,在矿山机械生产方面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矿山耐磨件的表面耐磨、耐蚀性能,矿山机械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矿山设备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上均有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而作为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科背景下,学科方向的划分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矿业特色高校的材料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做到有针对性的人才输出。[7,8]
通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总结出如下几个措施:一是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新版的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包括材料表面技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碳素工艺学等一系列针对煤矿企业的课程。二是针对性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向矿山机械、矿山耐磨件、新型耐磨工艺以及石墨制品及其深加工方面倾斜,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了解将来在煤矿类企业所能够从事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三是针对性的实习环节。本科生实习实践环节是培养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更为重要。黑龙江科技大学在让学生参观常规国有大型生产企业的同时,逐步向矿山机械类企业倾斜,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深刻了解此类企业的生产现状以及产品市场动态,真正做到供需所求。
四、成果服务于地方重点经济建设,寻求专项进行突破,获得***府和社会的支持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5
关键词:复合材料;教学改革;实训环节;教学方法
为了克服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积极响应***的高校本科生教学模式改革号召,专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结合实践、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许多高校的诸多专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宽口径的大专业,主要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毕业生。《复合材料》作为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涵盖知识点很多,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制备工艺和实际应用[1]。该课程对于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复合材料》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案和措施。
1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培养目标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材料、复合材料等相关工作、科研、工程应用的必备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常见复合材料的分类、加工制备技术及应用背景,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在毕业设计、科研实践中掌握上述几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艺技术,是材料类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复合材料的界面优化设计及界面作用机理,掌握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制备工艺方法。了解复合材料界面及性能测试表征方法,学会分析材料研究和生产中的复合材料如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形貌和结构性能,并能够适当的调整配方或改进制备工艺最终实现目标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特殊功能。
2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复合材料》课程内容繁多,涉及三大类材料金属、无机非金属和聚合物的配方、加工、性能及应用,涉及到大量的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制备工艺参数和配方,使得学生难于寻找重点内容,学习起来很难抓住重点,接收效果差。另外,学生也不清晰自己将来所面对的就业方向。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感兴趣的复合材料及相关产品,增强对某一材料产品及其知名企业的了解。在加深对这门专业课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知道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就业方向[2-3]。这门课程一般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大于80%,平时成绩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的学习意识,学生对于琐碎繁杂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很吃力,上课时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玩手机、精神溜号等现象。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期末时候考前突击,只会应付期末考试,只求分数不求甚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系统,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虽然经过突击性理论学习,但是仍然缺乏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往往考完试后再问就什么也答不上来,遇到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也不能马上想起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对知识点所对应的实践、范例的了解。
3《复合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以工业产品、科研信息为导向,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复合材料的深入理解
本课程涉及到金属基、聚合物基、陶瓷基、水泥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等理论方面的内容,理论较深奥、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知识面的拓宽和不同复合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产品应用开发为导向,对复合材料的理论配方、制备工艺、性能要求、开发新产品的思路等方面的进行强化,在保持课程系统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次要的偏理论的内容适当删减。着重对近期出现的新型复合材料在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实例进行介绍。通过引入实际产品和工业化生产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每种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前景[4]。将目前与课程有关的科研动态带入课堂,让课程有足够的吸引力。如讲述通过介绍阻燃电缆护套料配方及工艺让学生深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加工原理和应用场合;通过介绍现有的锂电池正极材料让学生了解碳基复合材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近期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的最新纳米尺度金属的伪弹性、功能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微观尺度研究及其在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中的最新应用。这些科研实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以查找和阅读期刊文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每一章节都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关键词、主题词,让学生去期刊网或外文电子资源网站查阅相关章节关键词的期刊论文或发明专利,填写文献资料统计表。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讲解文献,学生需要提问互动。通过这种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某一复合材料的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阅读能力和课堂表达能力,发挥互动、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题讨论中,从兴趣和讨论中掌握复杂的知识点。“学生讲,教师听”的这种新模式可以增加教学互动效果,课堂上适当增加学生汇报文献、专利的内容,可以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和科研精神。
3.3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室动
手参与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作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以材料生产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意义摆脱课本的死知识[5]。要求老师到实验室亲自指导,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参与某些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要求每组学生实践不少于7个工作日,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小实验,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所学、所做、所感,是如何将文献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功能或结构材料并实现其应用价值。让学生亲手参与实验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再次回到课堂后能够更深刻听讲,认识到课本上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寻找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结束后最终以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并考核。这种实训环节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避免“读死书、死读书”。
4《复合材料》课程的教改考核及预期效果
该课程在增加课堂文献讲解、答辩和课外实训环节后,期末考核时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侧重上课过程中文献讲解、答辩和课外实训的考核,即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具体成绩比例可以调整如下:(1)期末考试分数:占考核总成绩的50%。(2)文献调研、讲解、讨论环节分数:每名学生不少于两次文献调研、讲解、讨论,共计占总成绩的30%,其中文献整理情况10%、课堂讲解10%和回答问题10%。加分条件: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可以查阅英文文献,考察学生对英文文献的理解,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加分0.5~1分;课堂讲解文献后能够准确回答课堂老师或同学提出所有问题的学生得满分。(3)课外实训环节分数:两次实验占总成绩的20%,其中两次实训过程中的动手实验及实验报告各占10%。通过在《复合材料》课程教学中增加文献讲解和课外实训环节进行教改,改革后的保守目标是:100%学生能系统掌握查阅期刊文献和发明专利的方法,并且能够读懂科技论文的核心研究思想和理论内涵;90%的学生应能掌握课程重点知识,熟悉课本知识中的某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实例;20%学生能掌握英文期刊文献的查阅能力并且能够读懂英文文献含义,具备书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素质和功底。上述比例都以学生总数为基数,各部分不互相***,存在相互重叠。希望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由大学的应试教育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5结语
作为一门材料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复合材料》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专业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作者针对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上课死气沉沉,学生玩手机,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等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教改方法,主要是增加课堂上的工业产品、科研信息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文献讲解、答辩环节和课后的实训环节来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这样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能够活跃课堂互动,通过课外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曦亚.复合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25.
[2]马庆宇.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4):53-55.
[3]杨继年,丁国新,王周锋,等.《复合材料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43(3):167-168.
[4]张俊珩,李婷,程娟,等.《复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5,42(22):197-199.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6
关键词: 三二分段 建筑材料 行动导向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专业课都息息相关,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考取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上岗证时,还是考取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时,所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建筑材料知识,因此,《建筑材料》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和选用、使用、运输与储存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检验的操作能力。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探索。
二、三二分段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公共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即中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为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三二分段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实现衔接是有可能的。实现中、高职教育三二分段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实现。作为建筑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课程目标衔接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后,编写课程的专用教材,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浅入深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进行衔接的教学实践。
三、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升。
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对于像《建筑材料》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选择,中职应以理论基础为教学重点,高职阶段需要做到在中职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结合考证要求量身定制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就年龄和心理上更加成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教学法,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推崇,这种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学生中心、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行动导向教学众多教学方法中,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而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中,针对中职学生已经具备建筑材料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把高职部分建筑材料课程开发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深化阶段、知识拓展实践阶段、工学结合阶段及胶凝材料、砂浆、混凝土、钢材、木材、墙体材料、功能性材料七个项目,通过专家的充分分析讨论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六步法”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内容,下面以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混凝土项目中的一次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情境教学为例。进行“六步法”的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的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传统的教学设计如下:
(1)学时:4学时。
(2)教学目的:
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
②熟悉:基准配合比设计过程;施工配合比的得出: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③了解:设计配合比设计过程
(3)教学重点: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法。
(5)教学过程设计:一是教师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进行配合比设计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学习;三是教师归纳总结;四是布置配合比设计实训作业。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目标,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用行动导向教学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每个项目的教学小模块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进行教学,以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师介绍任务的背景并作学习引导;要点是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讯和获取途径;主要教学方法:发现、激发兴趣法。
2.计划阶段――教师将“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规范”提供给学生,学生以此为依据,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以小组方式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各种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特性对混凝土产品质量的影响,找出能计算出混凝土理论配方的数据及编制混凝土理论配方设计书参考样板。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制订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主要教学方法:分组活动法。
3.决策阶段――以学生制订的混凝土配方设计计划为依据,学生与教师讨论决定实训计划的可行性,完善计划并最终做出决定。
4.实施阶段――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属于拓展项目,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混凝土配方试验验证标准,编制配方试验验证实施程序,开展混凝土配方验证试验以验证试验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指标、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指标。按照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调整配方并编制混凝土生产配方设计书。同时让学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纠正学生学习偏差。主要教学方法:迁移教学法。
5.检查阶段――学生交流对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学生自行检查和展示工作成果。
6.评价阶段――有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本次学习的情况作综述和分析,记录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六步法”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以下内容:“通过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变为“主动获取的”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实施所形成的技能也能更有效地被掌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的实施,引导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中职阶段学习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充,提升知识的层次,实现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能顺利衔接,以适应高职阶段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六步法”教学实践,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项目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梅芳.《建筑材料》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45-146.
[2]邹玉清,李文韬,于辉.浅谈项目教学“六步法”在高职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3(8):145-146.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7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一、专业英语在材料物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形势下,专业英语作为学术机构与组织在国际学术会议及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已经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亦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各专业的专业课,材料物理专业也不例外。材料物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更高,对英语描述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词汇的专业性都有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要求,以满足材料工程领域对于国际化信息表达与交流的需求。因此,熟练掌握并运用材料物理专业英语,对于学生的科学研究生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环节常分为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集中在材料物理研究领域中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语法等方面,应用教学主要学习专业英语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口语表述等综合运用方面。两种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也不尽相同。理论教学注重专业词汇的准确性、与非专业词汇的搭配运用方式、语法及语态在不同语境下的规范性;应用教学注重专业英语的口语运用、内容叙述、写作表达等方面的流畅性和专业性,二者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及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概括来说,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无法有效体现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性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综合运用这一实践环节中,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依然是教材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参考书自2008年起就一直选用《材料专业英语译写教程》(2008版),该教材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教材,严格来说并不适合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使用,但现阶段所出版的著作中并无一本专门适合材料物理专业英语学习的教材。这就导致教材选择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若不引入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恐无法有效实现教学实践性。
2.学科前沿把握程度不够
材料物理专业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熟练撰写英文科学研究论文及报告以及较为流畅地运用口语进行学术交流。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材料物理专业能力和素养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运用程度和对学科前沿性的把握,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多是外国权威人士所提出的。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他们的观点与论断,自然会体现出学科前沿性。但是,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学科前沿所占的比例较小,教材中无法涉及更多;另外,学生和教师亦需要通过英文文献检索的方式来获取学科前沿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3.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材料物理专业知识,但是教师个体英语水平与学术能力的差别却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英语水平较高,但缺乏系统的材料物理专业基础素养;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但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略有欠缺,这造成了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外语教学能力的矛盾,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完善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途径
1.注重教学实践性
首先,选择适合材料物理专业外语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并不一定局限于著作,还可引入学术报告、论文等其他出版物,多渠道扩展学生及教师的专业视野。
其次,以视频、英语角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亦可从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最后,可以通过模拟学术报告、论文答辩、求职简介等英语活动,锻炼学生进行专业英语交际,达到寓教于实践的目的。
2.紧跟学科前沿性
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引入学科讨论内容,可在每堂课中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本领域研究进展的介绍,在课程即将全部结束之前,专门留出1~2次讨论课,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并用英文撰写讨论情况。另外,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外文文献检索,以某一研究方向为例,用英文献综述,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加大学科前沿信息在考试中的比重。
3.提升教师专业性
要保证专业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匹配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建立专业英语教师的考核与培养机制,将教师的培养与考核纳入到教师培养体系中来;其次,应该对专业外语教师的人才储备进行积累,可以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不断补充进来;最后,依托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诸多问题,使任课教师在专业外语和材料物理学术两方面,都能够取得进步,给予学生一个严谨的学习平台。
总之,材料物理专业外语作为学生及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工具,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及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上课热情,达到改善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推动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势必会推动该学科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俊红,麻秋娟.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255):93-94.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8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我取得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全部30张单科合格证后,我终于取得了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资格。这些年来刻苦自学形成的惯性,使我不曾有丝毫的懈怠,随即投入到抵达终点的最后冲刺中,撰写毕业论文。
万事开头难。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如何搜集整理?新颖独创的论点如何产生?从选题到成文整个过程怎样展开?我知道,这些问题是我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否则论文就很难通过答辩。
写论文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题方向。我采用的原则是,选择的内容应当既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点,又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我对所学的法律课程进行了筛选,决定将选题定在知识产权法这个范围内,因为我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研制的成果被仿冒和侵权的事,联想到社会上的“盗版”之风盛行,我就把论文的题目定为《盗版与法律保护》。同时我经常给一些报刊撰写稿件,有几篇文章也曾被几家大型丛书编辑收入,所以我相信这些实践经验对写好毕业论文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对写好论文充满信心。
从毕业论文内容的总体要求看,主要是强调研究者运用充分详实的材料,提出某专业领域中新颖独到的学术见解,形式上也要求文章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因素。撰写者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我的选题方向虽已初步确定,但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很多,如果把有关问题全部概括起来,就足以写出一部厚厚的专著,而毕业论文要求在字数6000字左右,篇幅有限,因此,我酌情确定自己的论题题目。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论述角度应具有独创性,这样便于发挥自己的见解,写出一定的新意,相信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要广泛阅读有关知识产权的书刊资料,掌握别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自己***完成写作的同时,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根据所拟定的题目列了提纲,随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写作阶段。
写毕业论文绝不比准备一门课程的考试来得轻松。老师提醒我,论文力求观点鲜明深刻,材料详实可靠,结构严谨周密,行文通畅饱满。我深知,它既是对自己这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又是一个人综合才智的发挥。专业知识、写作技巧、理论修养、实践经验都应有所具备。
为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专程去法律书籍专业书店,有选择地购买了《世界各国版权概论》、《科技与经济法律新问题研究》等十余本专业书籍,并将订阅的《光明日报》几年来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盗版内容的报道全部进行了剪贴,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认真阅读,咀嚼消化这些内容,在点滴的积累中,论文的框架轮廓已在我脑海里形成了。这些丰富材料的掌握,为我在参考
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论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基本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所收集的书刊资料也有限,不能全方位的掌握,而大学***书馆不向自学考生开放,只好托人在学院***书馆借阅,这一切确实是我写作论文时的客观障碍。但是我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初稿。在详细听取了指导老师的意见后,我又反复修改补充。
在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我小心地不让自己陷入庞杂的材料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以致于陷入难于适时形成论点的怪圈,就对自己提出既能入手其内,又能出手其里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始终以自己的论题为中心,重点研究那些与论题相关的材料,通过排列分析,对比研究,寻找材料观点之间的差异,树立起自己的论点。尽管我所掌握的材料有限,但我在搜集材料时,采取迂回曲折的战术接近目标。由于自己勤于思考,方法对头,就使我搜集的材料成为论文丰满而充实的血肉。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9
关键词: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69-02
一、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概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是与全日制工学硕士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种的材料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于实际的材料工程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材料工程技术人才以及材料工程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在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材料工程领域培养出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对于该领域专业学位的探索和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二、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缺乏具体的定位。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在同等级别的一种研究生类型,作为全日制专业性硕士其培养目标应当侧重于材料工程应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但是,对于材料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国高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未具体化、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培养过程缺乏清晰指向,质量评价缺乏相应标准。
2.社会认同度不高。根据相关的调查,对于材料学科专业学位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有的学生甚至将其定位为非正常学位,是学术性学位的“删减版”和替补。社会上,对于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也存在着质疑,研究生以及用人单位普遍看不起专业学位。
3.课程设置不合理。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应用型的人才,必然要求其掌握比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为广阔的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都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材料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都是建立在借鉴材料学科工学硕士的课程基础之上的,有些学校甚至和学术型学位硕士学习同样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中也与学术型学位硕士无差异,而学术型学位硕士的课程大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对于实践经验以及实用知识的介绍是相对欠缺的。因此导致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偏低。
4.导师遴选革新程度不够。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基本保障。但从目前的关于专业学位要求的双导师制的调查来看,师生对于双导师的重视还不够,很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均没有开展。甚至很多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双导师制以及双导师制对于自己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基本上还是只选择校内的老师作为导师。另一方面,虽然有些高校大力推行了双导师制度,但是由于校外导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因而学生们在专业实践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学习是不能够保证的。
5.培养模式未能脱离培养惯性。虽然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采用不同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但是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仍然存在培养单位在不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情形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情形,这就出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几乎完全雷同。另外,高校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导师除了带着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外还带着学术型研究生,并且指导模式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学术惯性,学术化倾向严重的情形,都是值得深思和改革的问题。
三、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合现实工作需要的专业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因此其培养方案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在保证培养质量和避免学术型培养的同时,将理论分析与职业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作为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则应该在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材料方面专业人才要求的前提下,组织相关的专家结合本校办学的特色以及学科的优势,同时根据相关的专业领域和类别,制定出详细的培养方案。
2.提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虽然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在社会的认同度上仍然很低,很多人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位层次是低于学术型学位的,并且对其就业问题表示担忧。因此,加大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识已经成为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采取的途径如下:①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并更新有关专业学位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与社会大众有效地进行沟通,回答社会大众对于该问题的疑惑;②采取视频讲座的方式,普及与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了解其所报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学习方向,从而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改革课程设置、拓展交叉课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为了突显这一特色,对其课程设置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改革。具体方法如下:①增设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实践性的课程,将工程实践同理论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其工程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②灵活设置跨学科课程。材料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专业实践、深化校企联合。与传统的材料工学硕士培养模式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而实现其这一特性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企业实践,同学们通过在企业进行实地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其在具体的工程过程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了解具体的企业运作管理规律也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还来自于企业对于该类学生的认可度。因此,加大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加大实践时间,注重实践质量,提高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培养的认可度与积极性。
5.全面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具备丰富经验的实践指导老师与理论指导老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能够在培养学生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际的工作能力。而高校真正要做好全面贯彻双导师制度,使其在材料领域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健全导师遴选制度。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而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就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制度。首先高校在选拔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可以成立专业的评估小组,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导师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进行严格的考察;其次,高校在综合各位评估人员、学校领导以及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②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应完善导师的薪酬福利制度,合理的薪资福利制度能够保障导师队伍健康、稳固的发展,因此高校应从导师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提供其优越的物质条件,保障其做好教育指导以及科研工作;其次,加强导师考核评估制度,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能够及时反馈导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导师根据反馈来的信息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不断的推动导师队伍的建设。③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双导师制度的贯彻实施。为全面贯彻实施双导师制度,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性文件,将双导师制度明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强制性制度,明确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度实施的原则和标准,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的特殊性,指出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方针***策,从立法的角度,保障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比较新型的一种人才培养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公众的认同度、改革课程设置、落实双导师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明飞.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5).
[2]于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6).
[3]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12).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专题性教学实验模式高分子专业实验能力
论文摘要:专题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它从生产实践选择研究专题,并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将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统一。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中是可行的,它改变了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一直以上述目的为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向前两项倾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适应期较长,难以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变上述状况,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高分子材料系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专题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专题性教学的内涵及应用
2.1专题性教学的内涵
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着眼,结合教学实验现状,精选实验教学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专业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实训内容及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围绕拟定专题,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究。专题性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2专题性教学在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精选实验课题,以所选专题作为主线和载体,贯穿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
(1)精选实验课专题。经过专业教师到我系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近几年来先后选择了如下专题性实验专题:①木粉填充聚丙烯的研究;②无卤阻燃塑料的研究;③纳米金刚石添加在塑料中的应用。教师精选好实验课题后,于专业课开设前的上一学期下达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综述,并于专业课开设学期初提交给教师。
(2)统一规,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整体改革方案,整合多门专业课“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3个专题实验课组。合理安排实验时问,由各实验课负责人集体讨论核定每门实验课在该专题中应当承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实验课负责人再分别就各自承担的内容进行实验规划,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各实验课负责人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实验课组。
“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实验课为一实验课组,主要根据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材料的选用和塑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专题材料进行选料及各种配方设计,制定出多套实验配方方案。如200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木粉填充聚丙烯课题组,其设计的几个配方中,充分考虑木粉与聚丙烯的极性差异大、相容性差等问题,配方中填加各种份额的接枝材料、相容剂,考虑易于成型加工、增强等方面的问题,配方中填加不同份额的增强剂、内外剂等。尤其在木粉的添加量、粒径方面作了研究。在无卤阻燃材料的研制配方中,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红磷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以及对树脂的力学能和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
“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2门实验课为同一实验课组,主要研究同一配方下,选用不同的成型加工设备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制出标准样件。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都有不可遇见的问题出现。每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修改工艺参数,而后再进行实验,反复数次,最后加工出较为理想的材料,以便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高分子性能测试”课为另一课组,综合分析检测各实验课组的各种材料样件的有关性能。综合评价各种配方、各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否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这样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较早体验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乐趣。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在专题性专业实验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书本照办,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但也显得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去掉急于求成的心理,认识到专题性专业实验课题并非1节课、1本书、1门专业课和1种学习方式就能完成的,要注意把长期学习的各门课程知识形成体系。注意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基础理论,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专题性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孤立、陈旧,也改变了以往按课程进行各自的专业实验,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相互重复,导致有限的实验经费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弊端。对专题性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自由选择做实验的时间。
专题性专业实验课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资料的查找、课题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技能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诸方面。考核的视角不仅注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在成绩评定上实行“两紧”,①开题报告的答辩从紧,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进行综述,讲清实验配方及选用工艺条件的依据;②实验所用大型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从紧,严格规范按照操作程序操纵大型设备。
3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
2004级学生就将专题型教学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由于内容新、措施完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实验课体系科学合理。专题性教学模式将多门专业实验课,统一规划整合,并有机地结合统一,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各学科实验的重复和浪费,使有限的教学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专题性教学中,每一个专题都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基本按照科研流程进行;而选题又多来自企业生产的需求,其内容新,科学体系合理,完成这样的专题,既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注重实验全过程。由于每一专题是贯穿于学生在学校一年半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为一体,不单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以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严谨的科学方法。
(4)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题性教学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它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体现了它的服务性。
(5)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将专题性教学实验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嫁接,较早地引导学生撰写课题综述、开题报告,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移与专业课实验融合贯通这对于解决困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专题性教学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材料专业导论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