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喝酒的民族,没有之一。我们每年都要用至少300亿公斤的粮食去酿酒,而我们每年吃的粮食也不过才1300亿公斤多一点。
50%研究发现,半数亚洲人在饮酒后会出现 “酒精性脸红反应”,在其他种族里却很少见到。这是基因在作怪:亚洲人乙几醛脱氢酶基因(ALDH2)出现变异,导致体内不足,欧美人士却极少出现。换句话说,欧洲人通常比亚洲人能喝。
红脸的关公战场杀
武圣人毕竟不是酒圣人,关二哥虽然酒量不错可以温酒斩华雄,但是其他红脸的后人们就没那么好的酒量了。一直有人用西方的研究结果反驳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那就是:超过半数的肝癌是喝酒喝出来的。日本的研究差不多六成,中国的统计研究表明:58% 的肝癌是喝酒喝出来的。西方白人得肝癌的比例低,而且与喝酒关系不大。这也就有了——“亚裔红脸病”(Asia flush)就是喝酒后脸红,甚至脖子都是红的。在文字表达上,专业人士用的跟老百姓用的不是一套。但很多时候,土话容易理解。比如这喝酒后的事儿吧,生物学家管那叫代谢途径,而老百姓的话就容易懂了,那叫“去毒”。
很多人认为“脸红说明代谢快、酒量大”,其实并无多少依据。具体缘由,得从酒精代谢说起。人们饮酒,无论白酒、啤酒、葡萄酒,饮用的主要是酒精,即乙醇。作为一种化学物质,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代谢。首先,乙醇脱氢酶将它“撕裂”为乙醛;随后,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乙酸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脂肪,是酒精代谢产生的能量在体内储存的形式,这也正是喝酒引起啤酒肚、脂肪肝的原因。脸红为何意味着不胜酒力呢?这是乙醛脱氢酶出了纰漏,导致乙醛过多蓄积。乙醛可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点量就能让人醉态连连,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其实是这种酶相对够用而已。而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谢,引起乙醛蓄积“躲猫猫”,如若听信“脸红说明酒量大”的俗话,可就上了贼船了。
那么,为何亚裔有喝酒后脸红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因为酒精(乙醇)被乙醇脱氢酶变成乙醛后,乙醛把血管扩张了,就看到了红脸。喝酒脸红的人一般情况下不酗酒,因为他们知道酒后不舒服。这种情况在酒场常常有正面作用,因为他说他喝高了,大家一看他脸红了,也就不灌他了。这样,脸红反而把他从酒场里救了出来而少得癌症。但这是在国内酒场灌人喝酒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在美国,没有人逼你喝酒。有的人虽然一喝酒就脸红,但依然天天喝酒,似乎不喝酒就对不起自己的肝脏似的。所以,在国内酒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即使正常乙醛脱氢酶携带者,酒场一个接一个,***小酒天天醉,乙醛脱氢酶活性再高也无法跟得上,大量的乙醛便在血液中积累,得肝癌胃癌食道癌也就在所难免了。
酒精,对人体没啥毒性。当然,要是没完没了地喝,那也会死人的。其主要作用是对神经功能的干扰,干扰过分了就导致醉酒的症状:有的胡说八道,有的钻桌子,有的脱裤子,有的霸王硬上弓,有的半昏迷。都说有的人爱喝酒,其实根本没有人喜欢酒的味道,不过我们都真心喜欢酒的效果倒是真的。
红脸遇白脸 八两对半斤
喝酒脸红的人通常酒量都很一般,但很少会醉的一塌糊涂,反观很多“能喝”的人,那脸则是不红反白。虽然看上去好似酒豪一般一杯接一杯地与人推杯换盏,但是往往到了一个点上,就会忽然如同一摊烂泥一般,任你大罗金仙下凡也叫不醒他。因为分解酒精的酶在白脸的体内一种也找不到,所以他们是一直在用体液来分解酒精的。可是一旦当体内酒精含量到了1%的时候,那这个人就要进入昏迷状态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摊烂泥。
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而喝酒脸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脏 。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 。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底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直到烂醉。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没有高活性的酶处理而发生积累,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一般只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几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脸的人需要更多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0.00001%如果一个人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那么他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因为如果两个酶都呈高活性,酒精迅速变成乙酸进入TCA循环而发热,所以大量发热而出汗(这个可以作为判断酒篓子的条件之一)。碰到这样的人你只能甘拜下风,但这样的人不多,大概占十万分之一。
酒品?人品!
正所谓人有高矮胖瘦,酒有浓淡贵贱,喝酒的男人也各有不同的表现。三尺酒桌上,或急风暴雨,或轻斟慢酌。一分酒细声细语,二分酒慢声慢语,三分酒豪言壮语,四分酒不言不语。三等境界,开步走,二等境界,顺墙走,最佳境界,墙走我不走……醉酒之后,有的躺下一言不发(明天吃早餐叫我),有的大话连篇满嘴跑火车,有的装疯卖傻还趁机揩油,有的则抱着马桶为的是可以随时一吐为快。总之,酒壮英雄胆,酒显怂人心,酒后吐真言……酒品如人品,那浅浅的酒杯,倒映着男人行走江湖的品性。
喝酒这东西也遗传
《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国***营长陈锋说过:“我不爱喝酒,也不怎么会喝,一喝酒醉,没什么意思。”而李大本事则告诉他说:“兄弟,谁会喝啊?喝酒不就是看谁能扛吗?”可还真就有这么一小部分人是天生喝酒的料,千杯不倒。这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生活中一般见不到这类人,因为十万个人里面能出一个就算是不错了。所以,能不能喝酒还是和基因有关系。
一直以来,民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酒量大小及有无酒瘾,绝非后天锻炼养成的,而是由“饮酒基因”所决定。这种基因能影响人对酒精的反应度,从而决定这个人是否是酒鬼。他们培育出一种爱酒胜过喝水的老鼠,证明了喝酒习惯具有遗传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但这并不完全表示,老爸能喝一斤,儿子肯定少不了八两。首先,研究者不能确定这种遗传是否会受后天环境所影响,要知道,家长从小就教育我们要烟酒不沾的。其次,基因虽能遗传,但能起多大的作用,也未能确定。当然,喝酒这事,很多时候都与文化、地方习俗挂钩,很难简而化之。
但总之,酒量是练不出来的。可生活转而告诉我们,不得已的酒桌上,上来一顿猛吃,多吃高脂肪的,多喝点水或酸奶垫底。长久的战斗经验告诉我们,这能让自己阵前不倒。仔细分析,可能是下面的原因:饮酒前多吃,有助于延缓酒精在胃肠道的吸收,能使大部分酒精与食物相混合,进而降低单位体积浓度。换句话说,这就像是缓释药剂,原本半小时被吸收的药物,被缓慢延长到几小时以上。这意味着,体内酒精的吸收与代谢间,能建立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血液内的酒精含量,虽已经让人微醺,但尚不足以醉倒。
酒篓子和酒腻子
好酒贪杯的人有个别名,叫酒腻子。这种人喝起酒来,一两二两不算酒,三两四两漱漱口,五辆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墙走我不走,一斤两斤不放手……估计用不了两斤就都得“卧倒”了。这也是酒腻子和酒篓子最大的区别,酒篓子是天生的,怎么喝也喝不醉,酒桌上大有海纳百川之势;而酒腻子就大多是后天培养的了,而且还全是自学成才,他们的酒量和普通人差不多,但是酒瘾却比酒篓子还大;至于酒品,那更是差得没边。
50 g这是法国***卢兹大学Jean-Bernard Ruidavets博士领导的团队,跟踪调查了将近1万位50-59岁健康男士,历经十年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每天饮酒量超过50克酒精即为酗酒。
碳酸饮料才是伤身伴侣
很多人喝酒的同时,还喝点碳酸饮料,比如雪碧、可乐、汽水等,自认为这样酒被“稀释”了,不容易醉。其实,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伤害更快更大。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也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伤害。要想真正起到稀释酒精的作用,喝水才是王道。
醉了吗?
从大碗豪饮到酒精饮料彻底被机体代谢干净,在这时,宿醉带来的苦痛达到了高峰。血液中酒精饮料含量重归为零后,毒素消失了,但酒精饮料带来的伤害却远未减少。大家一致公认,宿醉者常伴有多种不适症状,比如头疼、胃部不适、干渴、厌食、恶心、腹泻、震颤、疲惫以及一种痛苦感。这些宿醉后产生的痛苦网络究竟是何原因所致,科学家尚未完全弄明白,但他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一是包括颤抖和多汗的戒断症状,另外还可能导致脱水。、
酒精饮料会干扰一种激素的分泌,该激素可抑制排尿,因而在酒吧和聚会场所,我们总能看到洗手间人满为患的样子。脱水似乎会触发干渴及倦怠。在这些情况发生的同时,酒精饮料还会诱导低血糖症,这将导致轻微头疼和肌肉无力,瘫软成一滩泥一般。此时机体会分解酒精,释放出比酒精毒性更大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恶心和其他症状。最终酒精会导致炎症,反过来这又导致白细胞在血管之中大量释放名为细胞因子的蛋白。很明显,细胞因子才是种种疼痛及倦怠的来源。当机体受到流感病毒(饮酒也会导致类似的作用)侵袭时,细胞因子会发挥作用,让我们呆在床上而不是出去工作,这样一来,释放的能量可为白细胞所利用,来对付入侵者。在一系列实验中,给予细胞因子诱导剂的小鼠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成年雄鼠不与新来的年轻雄鼠交流,而母鼠的筑巢能力也大大下降。许多人对小鼠的这些感觉也会感同身受。
但是宿醉症状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存在于认知水平上。宿醉者反应迟缓。注意力、专心程度以及视觉相关的空间知觉能力存在困难。一群飞行员在经过一晚的宿醉后,第二天进行了模拟飞行测试,结果都不合格。在同样情况下汽车司机在模拟公路测试中也是得分甚低。无需多说,宿醉是件很危险的事,不仅对驾驶员来说是这样。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酒后驾车,但并未禁止宿醉后驾驶。
各国的醉驾标准
每个国家都有他们法律规定的合法驾车的血液酒精含量标准(BAC,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是以每单位血液中酒精占的质量表示的(massof alcohol per volume of blood,e.g. 0.08 g/mL,即0.08%)。美国的酒后驾车界限是,大于0.08%,相当于150斤的男性两小时内喝4-5瓶355ml的啤酒,或120斤的女性两小时内喝3小瓶的量。而中国大陆的界限是0.02%,中国台湾和日本是0.05%,最爱伏特加的俄罗斯人则把标准定为了0%——不允许驾车者血液中有任何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