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学研究 引导 改进
[作者简介]贾东荣(1968- ),男,山东齐河人,山东青年***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山东 济南 25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实践的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513,项目负责人:贾东荣)
[中***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40-03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高校公共性的重要指标。受其投入和运营体制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把精力集中在招生和教育教学上,以争取更多的生源维持生存和发展,对科学研究重视不够。随着部分民办高校进入稳定发展期,科学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个别院校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还处于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甚至还未起步。民办本科院校一般被认为是民办高校中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和产出也较其他民办高校为多。本文拟以民办本科院校为例,分析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
全面地评价或衡量一所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通常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着手。但由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甚至还未起步阶段,无论是投入、产出或效益,都缺乏准确的可以相互比较的数据,无法像设立多年的公办高校那样进行准确的评价或衡量。因此,本文选择以产出为主,结合部分投入指标来衡量,分析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研究产出低
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较多,人们通常认可并用来衡量一个人或组织的科研水平的成果主要有学术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两种。学术性成果包括著作、学术论文等,应用性成果有专利技术、应用性研究报告等。就著作而言,从各民办本科院校网站搜索的结果看,各校出版的著作均不多,有的学校没有,且多数民办高校教职工出版的著作是教材,学术性较差,仅有的少数学术性较高的著作集中在民办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没有。西安外事学院组织出版了一批有关民办教育的著作,但由其教职工撰写的不多。就学术论文来说,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是在晋升本科后或晋升过程中的,部分院校在高职教育阶段就有。总体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根据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检索的结果,2008年及此前批准设立的40所民办本科院校(不含由***学院转设的)中,2007~2010年分别有37所、31所、26所、29所院校的年度发文低于200篇,其中分别有27所、23所、16所、13所院校的年度发文低于100篇,个别院校(19校、11校、6校、4校)低于50篇。这样的产出与各校在公开资料如网站、报刊等宣称的500~1000人甚至更多的教职工形成明显的对比,数量明显偏低,也与民办本科院校上万名甚至三四万名的在校生规模相形见绌。但如果与同期升本或稍前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论文产出低的特点并不特别突出,即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建院校的一般特点。
至于应用性研究,虽然民办本科院校多由高职学院发展而来,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为主,但其应用性研究成果并不突出。除自身运营需要的民办教育研究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用性研究产出不多。以发明专利为例,姑且不论其效益如何,单就获得的专利数来说,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频道检索所得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底,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可查询到的专利仅304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设计专利98项。这其中的1/3集中在浙江树人大学,发明专利的1/2集中在上海杉达学院,仅15所民办本科院校拥有专利,且其中9校不到10项。
(二)已有成果影响低或无影响
体现一所学校或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人们通常用发表刊物的级别和论文的引用情况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衡量发明专利的价值。总体来看,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影响不大。以学术论文为例,截至2009年底,40所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仅24篇,EI期刊仅69篇,合计93篇,不到这些学校发文总量的4‰;用中文核心期刊来衡量,40所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各种核心期刊的论文约3600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4%,这其中包括了个别不看论文的学术价值、单纯营利的核心期刊。
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论文主要分布在三类期刊中:一是高职、专科学校学报和行业通讯类刊物。这是民办高校的主流,约占到发文总量的一半。二是民办高校自己或其他单位举办的内部期刊。这些内部期刊的正式名称为内部连续性出版物,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印刷。在无法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正式刊号的情况下,多数民办高校办有这种内部刊物。据不完全统计,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内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大约在5000篇,约占这些学校发文总量的1/5。三是营利性期刊。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审稿周期短、出版快(一个月左右就出版)、退稿率低、版面费适中、发稿篇幅短、一号多刊等特点,发表在这些营利性期刊上的论文占到民办高校发文总量的1/5~1/4。一般认为,发表在营利性期刊的论文纯粹是为了发文而发文,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内容多是临时拼凑或抄袭而来,本身学术价值就低;发表在高职、专科学校学报和内部期刊的论文,有点学术价值,但学术价值不高,达不到高级别刊物的刊发标准和要求。没有学术价值或学术价值低的论文,其影响自然就低。
***和引用情况是反映论文影响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论文被人关注和阅读的情况,即有多少人阅读或浏览过这篇文章;引用是论文的观点和材料被他人直接或间接引用于论文或著作中。与***相比,引用更能反映论文的影响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本科院校约一半论文的***频率在50次以下,约1/3高于100次。当然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别很大,***频率的高低也与题目或内容的关注度和发表时间有关。在引用方面,不考虑自引与他引的区别,40所民办本科院校在2009年底前发表的论文有引用记录的约8100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3,其中引用超过5次(含)的仅1200余篇,不到总发文量的5%,即约95%的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论文没有引用或引用率不到5次。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应该看到,部分院校的少数论文***频率和引用频率很高,个别论文的引用频率超过了100次,***频率超过了1000次,引用超过20次的约百篇。
(三)专业集中度低与个别专业倾斜严重并存
按照中国知网的学科分类,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专业相对分散,民办本科院校涉及专业多数在70个以上,有的超过90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有3所学校涉及专业超过90个,2所学校涉及专业在80~89个,17所学校涉及专业在70~79个,6所学校涉及专业在60~69个,11所学校涉及专业低于50个,平均每校每个专业发文大约在10篇。从各校涉及的专业来看,超过85%的专业发文低于15篇,只有15%的专业发文达到或超过15篇,其中超过100篇(含)的仅28个专业,另有56个专业超过50篇。这说明民办高校的多数研究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持久的研究。这种状态很难出现有影响的论文,也阻碍了优势学科的形成。但在总体分散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又在个别专业的发文相对集中。总起来看,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字、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分别在34校、34校、31校位列该校发文的前五位,各校合计发文大约2400篇、1800篇、1500篇,另有企业经济专业超过1000篇。其他较为集中的专业有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贸易经济、体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职业教育、金融、数学、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字、美术书法与雕塑,工业经济、新闻与传媒、自动化技术、会计、轻工业手工业、有机化工、互联网技术、***书情报与数字***书馆、中国文学、投资、医学教育与边缘学科、农业经济、音乐舞蹈等。这些专业,除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外,要么是包括公立、民办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如经济管理类专业),要么是公共基础课,或者兼具两者特点,均是聚集学者最多的学科领域,民办高校很难在这种重围中成功突出,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科研成果的影响,也限制了民办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团队建设,教职工各自为战
这是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突出现象,这一现象同时也存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除浙江树人大学等少数院校或者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个别专业外,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形成有力的科研团队,其教职工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为了各自的兴趣或职称评审而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处于散乱、无序状态。四个方面的表征说明了这点。一是前述的学科专业集中度偏低,绝大多数专业的发文低于30篇。二是教职工发文偏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39所民办本科院校(黑龙江东方学院没有检索到数据)约11000人发表过论文,其中超过30篇的仅17人,另有303人超过10篇,即发文在10篇以上(含)的教职工不到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总数的3%。9000余人即超过80%的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发文低于5篇,这其中还包括与他人合作发表的论文(部分是作为第二、三、四作者出现的)。三是大多数论文的署名是个人,以课题组名义出现的很少。合计40所民办本科院校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不到100篇,广东培正学院最多,有30余篇。多数民办本科院校没有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在个人署名方面,大部分署名是个人,署名为2人或以上的约40%,主要是与领导、外单位的同学、亲友联合署名的方式出现。与外单位的同学、亲友联合署名发表的论文,多以第二、第三责任人出现,大部分应是单纯的挂名,以增加个人发文的篇数和频次,真正的合作研究不多。四是获得的基金资助不多,据不完全统计,40所民本本科院校所***文中受到各类基金资助的约600篇,不到发文总量的2%,而且其中大多数是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其他单位拥有科研基金的人联合而得以挂名该基金,真正由民办高校教职工主持的基金课题极少,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纵向的省部级基金课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团队建设、教职工各自为战是民办高校科研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科研改进对策
综合分析,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与学校缺乏引导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综合各方面专长力量,发挥多学科知识优势,实行学科和知识交叉,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团结合作为基础,实现科技创新的一项团队性的工作。只有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产出有影响的成果,传统的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研究仍然重要,但必须纳入到团队中才能实现大的突破。而团队的建设和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给予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既有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有***策方面的鼓励,也有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引导。针对目前的现状,民办本科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引导:
第一,学术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是个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能否组建科研团队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自身体制的影响,民办本科院校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民办本科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策,通过引进和培养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尽快养成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鼓励和引导教职工的科研兴趣向拥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优势学科转移,以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
第二,***策引导。我国高校在科研考核上侧重对每个教职工的个体考核,通常用项目经费、论文数量和作为质量的某些因素作为考核量化的指标,其中对多人合作论文的认定往往只认可成果第一、第二完成人(或第一、第二作者),其他参与人员不被认可或只获得极少的赋分值。职称评定也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合作意愿,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民办高校本身属于市场办学,在各个环节都引入了市场机制,在科研考核方面不仅全盘采纳了公办高校的现有做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面向教职工的个体考核,考核期更短,考核指标更加明确简单,指向产出和效益,忽视团队工作及个体的具体贡献,对团队合作的限制更大。民办本科院校应从科学研究的规律出发,充分照顾团队运行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策和激励机制,既要能刺激教职工的个人积极性,也要有利于科研团队的稳定和发展,鼓励教职工知识共享,合作攻关。
第三,加强投入。科学研究需要投入,这种投入既需要人员和时间的投入,更需要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在科研团队建设的初期,因力量孱弱而无法获得纵向和横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需要学校的启动资金。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大科研投入,通过校级课题和其他形式的资助给予有研究能力的个人和团队经费支持,鼓励团队多出成果,出有影响的成果,为争取外部科研基金奠定基础。
第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多向多学科综合型发展,开设有数十个专业,同时发展壮大这些专业是不可能的。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结构和特点,选择若干个较有优势的专业或交叉领域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适度倾斜,以促成其快速发展,形成优势学科。
第五,注意与区域社会经济结合。民办高校主要是为周边地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在科研定位上也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为主,不要单纯向往冲击国家和国际科学难题,要更多地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小、快、急项目,从基础做起,慢慢培养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东荣.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高校;述评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
从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至今,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2]。在已开设非物质文化的高校中,从学科设置的类别上看,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师范类,以及高职高专类高校;从隶属关系来看,部委属、省(直辖市)属、地区级的院校均参与其中;从发展目标和水平上看,“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及普通高校也在其列。***报告显示,全国具备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相对全国高校的总数量而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高校所占比例不到1%。在专业设置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设置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旨在培养一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人才。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列入高等学校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已开设的专业也仅仅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系较紧密的专业,如艺术学院的音乐、舞蹈专业,历史文化学院的考古、遗产、博物馆专业,文学院的民间文学专业,建筑学院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专业等,而其他大部分专业仍未开始行动[3]。其中,部分专业的开设,只是在现有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加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随着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继在不同高校建立,如: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育利康文化遗产研究所)、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4]。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建立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课程建设成就与问题并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根据公告的要求,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包括:重庆文理学院在美术学院开设的具有尝试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与保护课程—“民艺研究与考查”[5]、武汉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课程[6]、玉溪师范学院开设的“云南绝版套色木刻”课程、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概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课程等。从课程的类别来看,已开设的课程中,主要以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为主,既包含知识型,也包含技能型与实践型课程。从课程的层次来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博士生课程都已覆盖,例如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大学等,都开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科生课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设有“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课程。尽管已开设的课程形式多样,数量较多,但规范性不足,仍存在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地位不明确,课程定位模糊,课时较少,课程内容庞杂分散,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课程考核不完善,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现状,一些国内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其中,王建设提出构建“平台+模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7],牟延林依据“大学生+传承者”的培养目标,构建了理论性、传习性和拓展性三类传承课程体系[8],王红建议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选课程,普丽春鼓励大力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阮学永提出了选择课程资源的四个原则,张燕萍则提议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系统的有传承人亲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课程,并建立起规范的课程体系,对于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尚未形成体系
纵观当前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发展,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性高,纷纷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并设置了相关课程,但都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体系,缺乏基础性的标准教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主要包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的专著,如王文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苑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乌丙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二是非物质文化相关学科专著,如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等;三是地方自行编制的教材,如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编撰了《侗歌教材》,在侗族地区的学校中普遍推行。现有教材,与传统学科的教材相比,教材内容没能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照搬传统学科教材的框架,理论性、系统性不足。其次,在数量上,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和文献相比传统学科累积不够,其中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工作的学术成果更是匮乏。同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课程的长远发展需要,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持续发展[9]。因此,编写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刻不容缓。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的第一批518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包括了民间文学31项、民间音乐72项、民间舞蹈41项、传统戏剧92项、曲艺46项、杂技与竞技17项、民间美术51项、传统手工技艺89项、传统医药9项、民俗70项共10大类[10]。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大量素材的同时,也为教材编写增加了难度。将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整合编写出实用性强的教材,是一项任务庞大的工作。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建设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张燕萍、谭宏、王建设、王玉青等强调编写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统编教材,并结合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其中不少学校和学者已经着手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出版了面向本科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精品课程教材,云南玉溪师范学院,编著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哈尼族原生态文化歌舞》、《云南绝版套色木刻》、《云南重彩画》、《云南民间传统手工刺绣鉴赏与制作》等专业课教材。
四、教研队伍逐渐壮大
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尚未完全成为一门***学科,当前参与非物质文化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总体人数较少,且分散在各自原有的专业领域内进行适当的涉及和扩展,没有形成***的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和科研的团队。同时,当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者大多从自身的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如人类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建筑学、民间文学等,因此形成的成果分散,系统性不足。但随着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如颜峰、王树斌、谭宏、牟延林、张燕萍等认识到师资对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许多高校、学者、研究机构相继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研队伍,其中包括:重庆文理学院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课的方式,组建了“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建立充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研队伍,靖桥、盖海红、王靖敏、朱秋华、龚春英、申茂平等学者提出聘用民间艺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中[11],王红提倡“互动性”、“探索式”、“参与式”教学,张燕萍则主张对不同学术背景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分层次逐批次进行统一的高水准培训。
五、结语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
中***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01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①的意义日渐突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工作发挥着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功能。对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全而发挥其功能,近年来国内学者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路径:
一、实践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的新专业化道路
郭伟和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在专业化的初期,社会工作应该拓展专业实践领域,走实践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的新专业化道路。郭伟和指出走实践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的专业化道路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当作一种生活话语,放回到现实生活,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话语之中,以一种可以被普通人利用的方式参与日常生活。第二,专业知识的生活化需要依靠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走出自己的职业围城,深入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践行一种深入百姓生活的反垄断的专业服务。第三,改变专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建立真正的平等、关怀、和尊重的关系,双方联合实践建构新的生活方向。第四,专业服务的方法和技巧要适应百姓生活,具备文化敏感性。郭伟和提出的实践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的新专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强调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岗位的结合,其专业化道路的重点在于拓展专业实践领域,而相对忽视了专业化规范,即***性的职业管制架构。需指出的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初期,实践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的新专业化道路是可行的,具有其运行的社会条件及专业要求,能够推动务实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和快速发展。但进入21世纪后,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开始加快,专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规范设定界限的状态,单纯的拓展实践领域,而忽视专业化规范建设,势必会阻碍专业化进程,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府与民间合作式道路,发挥社会***策的推动作用
周林波认为,在人才培养方而,可以加大***府购买社工的覆盖范围,全而展开与NGO组织的合作,这样可以减少***府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的经费投资,可以减轻财***压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如何平衡好***府部门主导与民间机构参与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运作”。张姝以上海市***府制定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质认定和岗位准入制度为例,指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应该是在社会***策的直接干预下,建立一个***府部门为主体,民间组织为辅助,共存互补的社会工作运行新模式。综观周林波、文***和张姝三人观点,三人都强调在专业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府部门与民间机构的关系,注重***府与民间的合作。在中国现行的社会体制架构下,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府与民间合作式道路都有其实施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服务实现由***府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企业及个人共同承担,可以大大减轻***府压力,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效率和灵活性。
三、走社会工作本土化道路,以本土化促进专业化
刘美玲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而对“情境性”的应对策略,是引进外来专业理论与实务模式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贯穿于其专业化中,并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李迎生认为,社会工作本土理论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他提出以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概括起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或基础理论的建构。其次是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建构。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直接影响着其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社会工作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对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应注重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同时强调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使我国社会工作在本土制度背景下得到跨越式发展。综合考虑中国自身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用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来补充、改造我国的社会工作,依靠原有体系、注重生活文化的策略或许是可取的。
四、走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以职业化带动专业化
刘美玲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化与其职业化二者有紧密的联系。社会工作职业化为其专业化提供外在条件,职业化以专业化为前提,同时职业化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专业化发展。方舒认为走职业化道路需创新本土职业化体系,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建设方向即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来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与专业化。工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契机,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定位社会工作职业,以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府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职业化能够带动其专业化的发展,应从该社会工作职业化而临的挑战入手,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是建立制度保障,创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二是强调***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同时发挥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作用。三是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四是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五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五、结论与展望
综观上述四种路径可以发现,对于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四种道路都是从某一个方而或某一个阶段考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但是,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促使社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找到一条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可塑性的道路。本文认为,在现行的社会体制架构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而出发,也许能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宏观层而,加强***府主导,促进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关键是***府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是颂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和***府的有力领导,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就需要创建“***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在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多点联动态势,引导和调动各方而积极要素向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工作聚集。中观层而,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培育,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结合我国实际,加强社会工作机构培育可从两个方而着手进行:堤全而推动传统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改革,二是大力扶持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微观层而,健全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支***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准一流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突破口。
注释:
①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专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伟和迈向社会建构性的专业化方向一一关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的反思[J]社会科学,2005(2):31-34
[2]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社会工作,2009(12):42-44.
[3]文***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9(7):66-70
[4]张姝.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方向[J]社会科学,2003 (5):145-147
[5]刘美玲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J].中国社会工作,2009(7):21-23.
[6]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77-80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民族;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新闻(1976-),男,宁夏中宁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芳(1970-),女,宁夏中卫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宁夏 银川 75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Y09-ZDB)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6-02
近些年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表现为办学设施的巨大改善、师资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1]民族高校过去的主要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培养管理干部,开设专业大多为文史经管类专业。为了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一些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学生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特点,陆续开设了一些工科专业。目前,民族高校中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在校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传统专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水平相对较差,[2]学习工科专业时显得较为吃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是民族高校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指导教师的培养机制。具体方法为: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在学生一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主要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原籍就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向学生布置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二、三年级这段充裕的时间内带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做学习汇报;进入四年级后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期间可以从容完成毕业设计。此外,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目前本科生四年学习特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4]联系相关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发展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专业导师制度
民族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更多的表现为基础知识方面的差距,工科类专业体现尤为明显。由于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是相同的,这难免会导致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民族学生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为此,民族高校可以尝试给每个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指导其专业学习。下面对专业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探讨。
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理解还很模糊,加之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和高中衔接度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懈怠情绪。此时,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系统性讲解,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憧憬,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1展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专业课程与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去向。
学生自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由于相关课程有的联系紧密,有的相对***,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往往不能将其有机联系起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毕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综合性应用,是对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模拟演练,甚至是对专业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考研升温和企业招聘时间提前,考研的同学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同学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求职上,论文时间很难有保证,无法对毕业设计内容做深入思考,毕业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基于此种情况,有些专家甚至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教师根据民族学生家乡工农业发展特点,在二年级时为学生设计一个毕业课题。教师通过早期布置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和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网络和***书馆查找资料,再结合实验实践环节的经验,消除疑惑,逐步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无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困扰学生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下面以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11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作为例证,以此说明此方法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二年级时布置了毕业设计题目《低压配电网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题目下发后给学生讲解了系统的主回路设计,具体结构见***2。
按***2要求,学生根据表1给出的提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完成主电路参数计算并划分各模块的功能,并不断思考PFC和SVG的实现方法。
表1 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内容与关联课程
设计内容 关联课程
主回路设计
(参数计算) 电路理论,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无功负荷)
控制系统设计(PFC,SVG) 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
采样、保护电路设计 电气测量、电子技术,继电保护
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文献资料查阅,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利用PSIM和MATLAB仿真软件的混合编程模式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同时,通过交流发现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学会了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等手段快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落实。这需要专业指导教师通过检查汇报等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进度,并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二、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民族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但是,目前此环节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入校后近一两年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此外,在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和简化实验难度,学校多数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成集成度很高的“黑盒”实验平台,尽管做了实验,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
2.完善实践教育措施
(1)开展各种认识实习。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切身感受,体会到所学专业将来有用武之地,北方民族大学积极组织一 二年级学生深入对口厂矿企业,如组织电气专业学生到宁夏电力科技馆、宁夏马莲台电厂和生产电力系统智能仪表的宁夏隆基宁光仪表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认识实习。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请实习单位的优秀年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其如何融入企业的发展,如何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概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实验教学。学校新建了电气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实验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由于购置的实验装置集成度、智能化程度较高,学生看得到的实验室装置一般都是一些接线端子,仅仅参照原理***做完实验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为了给学生一个立体感受,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的体会更加深刻,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对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对实验室装置的组成、运行录像后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了逐步转变以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实验课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逐步转变为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对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重视工程教育的实际训练,直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工程需求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要求对现有本科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整个本科课程设置适合3+1的培养模式,具体结构体系如***3所示。
北方民族大学根据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一些不考研毕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后顺利实现了就业。
三、结论
针对民族高校中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汉语水平不高,在学习工科专业时较为吃力的现象,笔者提出了建立专业学习导师制度,并完善实践教学措施,以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
2015年,民航运输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851.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8%;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650架,比上年增长280架;颁证运输机场210个,比上年增加8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和相对滞后的专业教育使得民航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民航企业看重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而传统单一的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的要求,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民航运输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散。传统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为单位,以学期为单位,内容相对较为分散,无法与企业和岗位对接,也无法体现各实践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其次,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主要体现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目标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最后,传统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作用是对理论知识的解释、验证或者简单的延伸,并未结合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建立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民航运输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民航运输管理知识、具有良好***治、人文、身体、心理和专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民航机场运营管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适航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安检等方面专业能力,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商务营运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理论教育,构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2.2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各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艺复兴之后,大学的专业教育在被推向极端之时,产生了一种宣扬自由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在近半个世纪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愈来愈被更多专家学者所重视。民航运输专业的定位使得其在实践环节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以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民航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配合与促进,考虑各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民航企业各岗位的具体需求为基本模块,由简单操作到综合实训,遵循基础技能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律,创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第一环节是基础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知识结构开展诸如***训、思想***治实训、英语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以及民航企业认知实训等基础性的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第二环节是专业实践。考虑到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行业背景也有了基本的认知,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行业岗位的分工和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细分为客运服务、货运服务、机场服务、安检服务以及专业拓展五大模块。
第三环节是综合实践。主要包含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在高年级的W生掌握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实践后,将其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实践。
第四环节是创新实践。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积极响应“大众穿心,万众创业”的号召,推进创新实践。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或者专题的调研,旨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 建设配套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民航客运实训中心。民航客运实训中心主要包括民航客运计算机订座、 民航离港控制、 民航值机服务、民航安全检查和飞机载重平衡等实训室组成。
民航货运实训中心。民航货运实训中心包括航空货物收运、货物仓储、货物检测、特种货物、报关报检等实训室。
民航旅客服务中心。 民航旅客服务中心由模拟机场贵宾室、模拟特殊旅客实训室组成。
3.2 加强系列实践慕课建设
由于***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加了受众范围,提高了课程吸引力,进而也增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因而正全面的崛起,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精品课程或者精品视频课程为依托,录制相关实训项目视频,便于学生及时巩固实践项目,根据个人对实践项目的掌握程度随时控制项目演示的进度,并开发交互式平台,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在观看慕课时遇到的问题。
3.3 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民航运输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既各具特点又包含着有机的联系,以模块的各自特点为出发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以民航运输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为背景,通过运用任务驱动式、体验学习式教学法,头脑风暴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对当前教学中不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同时要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以保障教学方法的运用。
3.4 强化科研训练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科研训练。如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并提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的参与程度。
3.5 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
毕业论文是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在论文选题、指导教师遴选、过程管理、工作条件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毕业论文选题须全面反映培养目标和要求,提高应用研究型选题比例,侧重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选题,严格结合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遵循严谨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6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分为武侯校区(老校区)、航空港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含在建)。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2千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67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有47人先后享受***颁发的***府特殊津贴,25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66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8人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有4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书资料45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5亿元。
学校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万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是“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有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基地”和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余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4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涌现出不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华盛顿大学等近3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的师生员工情同手足,互助友爱,互帮互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营造了团结互助、亲密友爱、共同奋斗的人文环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以***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西南民大道路,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的西南民大理念,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实施“一体两翼”西南民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艺术学院及专业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2000年在原艺术系基础上建立艺术学院。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6个系和理论教研室,有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动画、摄影、雕塑、美术学、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13个本科专业。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授权点,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340余人。教职工138人,其中正副教授40余人,一批知名画家、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和表演艺术家执掌各专业。
学院拥有心韵、神韵、舞韵、琴韵、雕塑楼等教学楼及新星剧场音乐厅,有演艺、影视制作、形体、设计、雕塑、MIDI音乐、丝网版画、三维动画、铜版、录音棚、摄影棚等实验室和工作室,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设施及实习实践设备一应俱全,办学条件优越。在九寨沿线、大邑、阆中、茂县、剑阁等地和四川美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少儿出版社、战旗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剧院等单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成都***区战旗文工团合作开办“战旗班”、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建立共同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有特色、高水平艺术人才。成都***区战旗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根据需要优先录用我校毕业生。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风景速写、字体设计、CorelDraw、Photoshop、***形创意、装饰与表现、插***设计、民间工艺、版式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商业摄影、印刷与材料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画艺术创作与艺术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厚实,综合素质较高,能在影视、动漫、游戏产业相关领域以及文化、教育、设计、科研、出版、管理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动画视听语言、动画概论、动态素描、表演、人体素描、漫画技法、剧作与分镜、运动规律、动画造型基础、Photoshop、CorelDraw、Flash、场景设计、3DMAX 、Maya、卡通雕塑、定格动画、***形设计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绘画艺术创作与艺术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能在文化、教育、设计、科研、出版、管理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静物素描、静物色彩、石膏人像素描、素描头像写生、色彩人像写生、素描人物肖像、色彩人物肖像、人物速写、水粉风景写生、国画、油画、版画等。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后三年分为国画、油画、版画三个方向进行专业学习。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中学美术教育人才为主,兼顾艺术性与理论性,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新闻出版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素描、速写、色彩基础、中国画、油画、版画、透视与解剖、设计基础、电脑美术基础、视觉传达艺术。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摄影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商业广告摄影、现代新闻摄影、***片编辑与平面设计、影视拍摄与后期制作,具有艺术基本理念与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新闻媒体、电视台、杂志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婚纱影楼、文化艺术单位、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艺术院校等输送从事摄影与编辑、影视与制作、市场开发以及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 色彩光影与材质、产品静物摄影、广告人像摄影、Photoshop修片技巧、CorelDraw技巧、视听语言、MTV制作与策划、影视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与***片编辑、平面设计、广告心理及策划、互动媒体设计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雕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艺术学基础理论素养、具备雕塑设计与创作、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文化、教育、研究、工程制作和管理单位等领域从事雕塑设计、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素描人物写生、人物速写与构***、雕塑基础、泥塑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造型室外写生、雕塑构***素描人体写生、泥塑胸像写生、泥塑人体写生、陶艺雕塑立体构成、传统雕塑临摹、装饰雕塑、浮雕与建筑壁画、城市景观与雕塑、雕塑创作室外写生、雕塑材料与运用、雕塑工程制作、少数民族雕塑构***室外写生。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熟练掌握服装企业与市场运作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巿场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并能进行流行预测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学校、媒体等机构从事服装与服饰的设计、教学、营销、管理、研究以及时尚编辑等方面工作。
主干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面料纹样设计与面料塑形、立体剪裁、服装工艺与制作(女、男装)、服装结构设计、服饰配件设计、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及专业介绍】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系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中专业门类较为齐全且成立较早的建筑类专门学院。学院现有城乡规划(五年制)、建筑学(五年制)、风景园林(四年制)、环境设计(四年制)、产品设计(四年制)五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含学术型及应用型)3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高级美术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和国家注册规划师共1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89%。
学院组建了建筑物理实验室、模型实验室、数字CAD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专业制***室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所需的施工工艺与材料实验室、景观设计所需的景观小品构筑物及方案创作实验室等场地,建立了直接承担学生实习的常设校外实习基地15个和精英设计师团队12个,协作联系了相对松散的校外土建类实习基地和艺术类实习基地共20余个。
近3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有59项,其中主持项目6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主持校级项目16项,主持横向委托项目21项。在核心刊物共计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
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及教学体系改革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立项。城乡规划、建筑学两个本科专业已作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建设专业立项。学院与湖南大学建立了“2+2+1”的建筑学联合培育本科专业。五门专业课程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院教师获得青年教师授课技能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质量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师生多人次获得和省部级专业设计类比赛奖励。
近五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20%左右(其中大多数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就读),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较高水平。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践、创新与规划设计相结合,传统、现代与民族特色相融合”的办学思路,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优势突出,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建筑类学院。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为民族地区和为少数民族服务”的“二为”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室内空间设计、室内外设计效果***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数字化环境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相关软件等基础、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艺术造型能力、扎实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干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及产品设计相关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等。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拟招计划与范围】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层次
拟招计划
学费标准(元/年)
招生范围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环境设计
本科
90
7200
待定
产品设计
本科
30
7200
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150
72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20
7200
绘画
本科
80
7200
动画
本科
60
9600
雕塑
本科
30
12000
摄影
本科
30
9600
美术学
本科
20
12000
备注:实际招生计划及录取批次以各省区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学费标准以四川省***最终核定为准。
【录取原则】
一、录取办法
1、我校美术类专业以省级统考专业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投档规则以各省区公布为准)
2、进档考生在专业考试成绩合格且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成绩相同时按文化课成绩排序录取;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
二、入学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认真复查。对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原籍,并报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备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邮***编码:610041
招生就业处:(028)85522012
艺术学院:(028)85707787 85707790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028)85522056 8592812,1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7
论文摘要:以高校的三大职能为切入点探索地方高校在建设地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的路径,结合了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措施。
根据《民***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函[2009]8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工作的意见》(桂***发[2009]13号)要求,自治区决定将贺州市八步区列为4个广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县(区)之一。
贺州学院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是当地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中文系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专科专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直接输送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本着高校的三大职能,学院必然要在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八步区社会工作者分布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人才现状。
1.人才分布。八步区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以民***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司法、扶贫、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工作人员等有关人员组成。主要分布于******机关、行***和事业单位以及社区。
2.人才结构。在社会工作人才结构方面,大部分现职的民***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于其他的相关领域,并不具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历上以大中专居多。2009年开始,八步区民***局首次组织了13名民***工作人员参加了自治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全区有1人获得社会工作师职称。
(二)不足分析
现职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八步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是由民***、人事、公安、社保、教育、卫生、工青妇等行***部门或有***府背景的各种社会团体的在职工作人员组成,他们几乎包揽了社会工作各种服务领域。而社会工作的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几乎空白,没有专业人才的带动,难以有效开展社会工作。
缺乏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由于没有取得***府的支持,无法明确界定社会工作岗位,更没有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从业标准。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未能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存在定员定编问题。民办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参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的三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笔者认为,从三大职能入手,来讨论不同职能层面的参与路径,可以避免角色不明,目标冲突等问题的产生。
(一)人才培养[1]
在课程设计方面,专业教师要以人与社会的理论为基础,以专业介入理论为桥梁,以专业方法与技巧为实施手段,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不断进行课程评估,可以通过专业教材的编写,更好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课程设置要注意动态性,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教学结构方面,应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来设计。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考察课程的特点、内容、形式和重要程度,采用如开放式讲授、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考、动手能力。
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提供一个真实的操作平台,让学生去验证所学理论,提高实际工作水平。社会工作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因为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化了的专业,知识、技巧、实务模式的学习,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活动。
(二)科学研究
学院应参与到相关机构的专业岗位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用调查研究来推进科研项目的发掘和建立,一方面可以为***策的制度提出建议和参考,另一方面,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推进教学改革,为自身的学术水平提升带来了契机。
除了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理念,建议和参考,还可以直接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衔接起来。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建立实践性的科研项目,项目的成果又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
(三)社会服务
在人才培育环节上,实现“ 双转化”,[2]即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员向专业化和专业毕业学生向职业化的转化。这样高校和服务机构可以在合作前提下实现双赢。
1.高校——输送专业人才。学院应按照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合格的专业毕业生。由于是专科学制,学制较短,更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毕业生,缩短毕业生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过渡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争取在毕业时拿到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水平证书。
2.高校——培训在职人员。因为目前大量的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社会工作的教育背景,所以要建立针对非专业在岗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制度,以及与之对应的培训基地。学院一方面应该整合专业师资优势,邀请专家和学者,通过继续教育、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从业人员技能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师资建设,专业教师应接受督导技能的培训,研究在岗非专业人员的特点,更好完成专业培训。
三、总结
高校与地方机构建立发展型的互惠关系, 通过教学相长、教学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达到建设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
参考文献: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于2001年6月经浙江省人民***府批准,由中国广厦控股公司独家投资5亿多元创办,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学院位于东阳市江北新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2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笔者白2006年起,担任学院人事处处长。从中认识到,作为人事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工作当中应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化解其中风险。时经多年的积累与思考,拟就此作些议论,粗略地表达自己的管窥所见。
一、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等两个部分。自1980年中国成为世界产权组织的成员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专有技术,等等。涉及面几乎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领域。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重视专利申报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目的,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例如我们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席草生产的需要,研发了“双头并列式自动席草搓绳机”,极大地提高了席草加工的效率,获得了专利发明权。民办高职院校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获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二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三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取得社会对学院工作的支持与合作,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重视维护教工著作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教学做”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整合,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会有大量与企业一起编写的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及教学创新成果问世。比如我院教师编写的《高职语文》、《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大家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同时,也坚决反对学术腐败,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论文的审核、相关信息的审查,加强学院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功能。
(三)突出品牌效应
我院办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规模,求生存;第二阶段,上档次,求发展;第三阶段,上水平,创品牌,最终创办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的广厦学院。为此,对校名、校标、校训,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建设,都特别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提炼与巩固,加以保护,突出品牌效应。
(四)能正视其局限性
一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认识还不够完善,不够到位;二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维护的组织,亟待设置;三是还没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目前还几乎为零。
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学校教学资源受到严重冲击。多媒体教室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大量电子版本的课程、教案、课件、试题、论文等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制资料,这在为师生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产生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潜在风险。例如,教师制作课件时未经授权使用互联网资料、学生随意***作业、教师学术研究及学生论文中作弊以至剽窃等现象。民办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展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任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生源及学生质量相对偏低较差,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显得任务重大。学校必须对自己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的负面后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风险登记(见表1),建立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也就有所收获。下表为我院人事处根据有关理论,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在反复试行的基础上设制出来的。整体来看,其项目较齐全,等级较客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三、建立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原则,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四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是要认识知识产权对学院管理工作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认识,引起师生重视,促使师生自觉实施其中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加大要对学术腐败如剽窃等不当行为处罚力度,营造诚实、信任、公平、尊重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为创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有所作为;四是要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学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促进学校教改与科研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师层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坚守“为民而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二是要在平时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发现剽窃行为的能力,并从中做到端正学风,为逐步消除学术领域的腐败现象而努力;三是要积极参加发明创造、课程建设、专业比赛等活动,并对相应成果要有自觉保护意识;四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做到到从学生抓起。
(三)学生层面
要做到端正思想,认真学习,提高技能,从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抄袭、剽窃、重复使用作业及伪造参考资料等现象,力争德能双收,德才兼备。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38-03
新形势下,“建设一支***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务干部队伍,使其充发挥贯彻落实***的路线方针***策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民办高校的领导,保证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民办高校***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校自身内涵建设逐渐加强,在***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发展年限较短以及办学体制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在***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领导层重生存轻***务
在民办高校特殊的办学体制下,其领导层普遍存在着重生存轻***务的现象,使***务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出来。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领导体制主要有: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办单位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举办者个人负责制等。在这样的办学体制下,董事会是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出于学校生存发展的考虑,董事会制定的决策策略都是围绕着如何树立学校品牌、争取生源、快速回笼资金等,并没有意识到***的***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对于保持自身生存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不足,使***务干部成为了单纯抓学生思想***治教育、收缴***费、发展***员的执行者,成为了游离于学校决策管理工作之外的配角,其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
(二)机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民办高校对***务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待遇保障机制等不够健全,影响了***务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民办高校的***务干部多为兼职,在年终考核时,领导更注重的是对其本职工作的考核,其***务工作的业绩仅供参考,这使得兼职***务干部失去执行***务工作的积极性。广大教职工认为,考核***务干部是***领导和组织部门的工作,“群众考核”只是走过场,应付了事,不能给出客观评价,这也使真正做事的***务干部感到工作得不到认可,没有存在感。另外,民办高校对***务干部的待遇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多数民办高校目前没有把兼职***务干部的相关***务工作计算在工作量内,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这使得兼职***务干部心理失衡,不愿对***务工作付出精力。而专职***务干部在收入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比没有优势,也使得专职***务干部看不到发展前景,失去工作动力。
(三)***务干部理论素养有待提升
按照中组部******组文件要求,民办高校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务干部队伍。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实际状况和这一标准有差距,***务干部在自身理论素养方面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的精力主要放在生存和发展问题上,并没有为***务干部提供良好的***治理论学习氛围。很多***务干部自身也放松了要求,不重视个人***性修养以及自身***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自动放弃了***务干部的职责。再加上用人机制的特殊性,多数***务干部是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或从事行***管理工作的同时,从事***务工作。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大多放在了教学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的精进上,无暇抽出更多时间系统学习***务理论知识。这导致很多***务干部***务理论水平不高,***治敏感度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师生贯彻传达***的***策精神,面对纷杂的***务工作束手无策。
(四)队伍年龄结构失衡
民办高校特殊的用人体制导致其***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失衡,影响了***务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主要由公办院校、***队、***府机关退休人员,以及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组成。这导致其***务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是主体,中年骨干力量比较缺乏。这种年龄结构下,年老的***务干部有的在原单位并未从事过***务工作,因此对现在民办高校的具体***务工作缺乏指导能力;有的虽有一定***务工作的经验,但是对民办高校的***务工作特点不熟悉,因此在工作中无从下手。而年轻***务干部虽然富有朝气和活力,但是缺乏***务工作的实际经验,***务知识不足,面对繁重的***务工作显得无所适从。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这种在年龄结构上,退休返聘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为主体,有经验的中年骨干偏少的状态,不但难以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而且导致***建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力,不能够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工作实践模式。
二、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策因素
目前,我国有关***在民办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中地位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以及民办高校与***组织在行***隶属关系上分离的状态,不利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
为加强***对民办高校的领导,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应的文件以及实施意见。例如,中组部和******组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组织发挥***治核心作用”,并强调“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但这样的文件只是***内规定,并不属于国家教育行***部门颁布的法规,因而对民办高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没有实质性的约束作用。所以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对这一规定的执行情况与通知要求有差距,使得***务干部在民办高校中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不能有效展开工作。另外,我国民办高校行***上大多隶属于省级***府教育主管部门,而***组织则隶属于属地***组织。这种行***隶属关系分离的状态,也使得民办高校不能充分认识到***的领导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治保证,因而放松了对***务工作的重视和要求,不利于其***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
(二)管理体制问题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使其***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下,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组织并不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必须要得到学校董事会的同意和支持才能够进行。但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举办者出资、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等,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质量、硬件设施配备以及怎样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就业率、收回成本等问题,对于***务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则无暇顾及。在人员聘用上,为节约成本,优先考虑的是维持教学和管理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人力配备,对于***务干部的聘用则反复衡量,经常任用专业教师兼职担任***务干部,因而导致民办高校***务工作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
(三)认识因素
各层面对民办高校***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忽视了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
从社会层面看,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加强***对民办高校领导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必要在民办高校中开展***务工作,对民办高校的普遍要求只是抓好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就业,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民办高校管理看,大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民办高校的董事长、校长很多并不是中共***员,与***组织不是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因此对***务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只是完成上级要求,走过场,从而影响了***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从***务干部自身看,有些兼职***务干部认为既然是兼职,说明***务工作不如学校的行***、教学、科研工作重要,不愿付出更多的精力。而专职***务干部自身定位低,认为做***务工作没有前途,因此缺乏奉献意识,不能安心工作。
(四)工作模式因素
在民办高校的特殊用人体制下,大多数***务干部都是兼职,专职专任的***务干部较少。这种工作模式造成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有些兼职***务干部由于多项工作集于一身,时间有限,常常重教学或行***而轻***务工作,对***务工作难以深入,不够精细。还有些兼职***务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本职工作的精进和提高上,无暇顾及繁琐的***务工作。再有的兼职***务干部缺乏***务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务和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实际上对***务工作难以胜任。另外,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专职***务干部缺乏职业晋升渠道,一心想转向行***或教学岗位,不能安心从事***务工作,因此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建工作衔接不畅,工作经验难以传承。
三、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主管部门支持
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舆论支持,积极营造重视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从促进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宣传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歌颂民办高校***务干部的先进事迹,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务干部在保证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制度支持,规范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要派人深入民办高校调研,在明确其办校规模、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指导,并制定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和意见,形成相应的业务考核、监督和反馈制度,明确奖惩措施,让民办高校***务干部既有工作动力,又能自我约束。
(二)学院领导层重视
民办高校领导层对***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是民办高校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
首先,民办高校的领导层要提升对***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要健全学院各级***组织,扩大***务干部队伍规模,为开展各类思想***治教育活动提供设备、场地、资金等必要保障,从而使广大***务干部切实体会到学院对***务工作的重视。
其次,民办高校领导层要明确***务干部特别是***会在民办高校中的定位,为***务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将***组织负责人纳入学院的决策机构,构建“董事会、***组织、校长”三权制衡的管理体制。保证***务干部队伍建设和学院整体发展建设同步,保证***组织及***务干部对学院重大问题和事项有参与权、话语权,从而增强***务干部的工作认同感。
(三)健全制度机制建设
良好的制度体系及机制体制,是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首先,民办高校要建立起严格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利支撑。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健全***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务干部在民办高校整体工作中的职责、权力与利益。通过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来提升***务干部的地位,增强其自信心,以便***务工作得到更有效地落实。
其次,民办高校要建立起良好的机制体制,为加强***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充足动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学生、教职工、领导测评等方式,对***务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奖优纠错,使***务干部既体会到荣誉感,又能自我约束。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务干部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教学、科研人员机会均等,并制定兼职***务干部***务工作量评定标准和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务干部的工作热情。建立培训机制,开办培训班,组织***务干部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关文件精神,***建工作的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等,从而提升***务干部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使其尽快成为***建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培养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构建合理的队伍结构,是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的关健环节。
首先,***务干部要注重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进而提升***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治理论学习,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的理论文献,及时了解***的大***方针,适时关注时事动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治立场。加强思想道德素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加强理论研究,探寻既符合高校运行规律,又具有民办高校自身特色的***务工作方法。
其次,要努力调整队伍结构,为***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构建合理梯队,将***治责任意识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务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工***员广泛吸纳到***务干部队伍中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结构。促进队伍专职化发展,改变***务干部多为兼职的局面,实行***务干部专职专任,并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允许其转向教学、行***等工作岗位,使其看到工作发展前景,增强工作信心。
(五)营造良好的***建文化氛围
良好的***建文化氛围,是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必备的精神依托。
首先,民办高校要通过组织各种***建文化活动,使***的意识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比如组织参观红色基地,举行***建知识竞赛、征文等,树立***的形象、展示***的风貌、扩大***的影响,把***务工作非常重要,***建工作必须抓好的观念根植于广大师生思想意识深处,也使***务干部在浓郁的***建文化中接受熏陶,树立职业荣誉感,促使其在发挥***组织的***治核心作用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建与思想***治工作专题网站,介绍***的历史,宣传***的***策,歌颂先进人物;对理论热点、时事焦点、社会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既为广大师生释疑解惑,也为***务干部提供进行理论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平台。
综上所述,加强民办高校***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学院领导层重视,健全制度机制,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营造***建文化氛围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组织满意、高校需要、出资人欢迎、教育得力、学生拥护”的***务干部队伍,民办高校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国辉,朵丽尼娅.民办高校***务工作队伍现状及其建设对策[J].前沿,2013,(22).
〔2〕刘国辉.论民办高校***务工作队伍建设[J].前沿,2014,(Z6).
工民建专业论文篇10
一、扎实开展理论武装
按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推动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区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积极开展理论宣传,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教育人民,增强干部群众化“危”为“机”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应对危机、科学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一)加强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定印发了《2009年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与《2009年区基层***(***工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组理论学习,对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开展好今年的理论学习及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加强理论学习服务工作,积极为区两级中心组提供学习资料,为区两级中心组成员、学习秘书购买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理论学习书籍。
(二)扎实开展处级干部双休日大学堂。为拓展全区两级中心组成员的理论视野,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举办每月一期的处级干部双休日大学堂,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对全区两级中心组成员、学习秘书500多人进行综合知识培训。目前已经先后邀请了国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高国力研究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司培训二处郭驰处长分别做了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讲座、《***府绩效管理与执行力提升》专题讲座。
(三)扎实开展理论宣传。一是开展理论进社区活动。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金融危机等主要内容,扎实开展社科理论、社科书籍进街道、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理论宣传平台,着眼于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需求,精心组织符合我区特点的社会科学宣传普及活动,包括社区论坛、专题讲座、广场咨询、知识竞赛、媒介专栏、宣传展板、帮辅热线(工作站)等等,大力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巩固和提高共克时艰信心和决心。二是邀请市委***校常务副校长王永平给区老干局***员干部作专题社科理论辅导讲座。
二、精心策划专题新闻报道
根据区委区***府中心工作,精心组织策划“克服金融危机,实践科学发展”等系列报道活动,突出宣传我区“三促进一保持”的重大部署和区属各单位、辖内企业共克时艰、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成效,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的决心。截至4月底,省市各大报刊媒体涉及的新闻报道共有380条,其中头版4条,整版报道6条,较大版面报道133条。
(一)省市各大媒体聚焦经济逆市回暖。面对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区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令人振奋,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23.07亿元,同比增长24.7%;大中型企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4.11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高速增长态势。对此,我部积极联系省、市各大媒体,对区副区长等领导作了专题采访,并相继走访了辖内一批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次日,《南方日报》以《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为题作了将近整版***文并茂的报道,《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多家媒体均作了深入报道,电视台也以《区高新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千五个》等为题作了两条报道,进一步凸现了实施创新带动战略的效果,营造了全区上下提振信心,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软件园公共技术平台初显成效倍受关注。软件园的cpu、投资6000万元打造的公共技术支持中心正式运营,不仅可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动漫平台、培训平台和展示交易平台,还提供了“大学生实训”平台,让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应用知识、积累经验,实训结束后可向软件园内140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对此,区委宣传部组织省市各大媒体到软件园进行了专题采访。《南方日报》、《新快报》等4家媒体分别以《软件园免费服务中小企业》、《大学毕业可参加岗前实训》等为题作了报道,电视台也作了相应的报道。
(三)组织企业参加“化危为机弯道超越”专题新闻宣传活动。为了贯彻珠三角规划纲要精神,推广区内企业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机遇、化危为机、逆势增长的经验做法,激励各行各业提振信心,我部联合软件园、区科技局、区经贸局等部门,对辖内重点企业摸底调查、收集资料,并向市委宣传部推荐了10家企业参加“化危为机弯道超越”专题新闻宣传活动,其中,京华网络公司、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合诚化学有限
公司、美电贝尔电业科技有限公司被市委宣传部选中。4月21日、23日,区委宣传部与区科技局共同组织京华网络等三家公司参加了“化危为机弯道超越”新闻通报会。新华社、中新社、国际电台、南方日报、电视台等中央、省、市11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此外,合诚化学有限公司将安排至5月中旬进行现场采访。
三、快速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快速启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扎实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道德素质。
(一)快速启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后,我部立即牵头组织召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员(扩大)会议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起草《关于调整天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协调机构的方案》,制定印发《区落实市2009-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主任任务测评达标责任分解表》等材料,为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22日召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时,我部邀请媒体记者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当晚电视台对此作了电视新闻报道,次日,《南方日报》、《日报》等媒体分别以《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创建纳入干部考核》等为题进行深入报道。:
(二)广泛开展迎亚运主题宣传活动。认真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制定《区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主题行动实施方案》,统筹开展“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六项专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关心支持亚运盛会的热情。目前,每月都至少开展一场主题活动,如3月22日举办“亚运行”启动仪式暨第16届亚运会倒计时600天群众文化活动分会场活动,4月25日举办“保护地球家园我参与,争做绿色亚运好市民”第40个“世界地球日”暨“亚运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迎亚运主题宣传活动在区设立主会场,各街道都设立分会场,掀起声势浩大的迎亚运宣传氛围。
(三)认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知书识礼、书香——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规划(2006-2010年)》的落实,扎实开展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并深入各社区认真开展调研,推动新一批市书香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科普专栏等宣传载体,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四、深入推进文化优区战略
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我区文化优区战略,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全覆盖,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一)筹备乞巧文化节和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在总结去年开展乞巧文化节和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多方协商,紧锣密鼓地推进两大文化品牌,目前,已拟出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展社区文化室“填补空白、升级改造”工程,在争取到市里82万元的社区文化室“填补空白、升级改造”工程专项经费后,我部会同区文化局着手对全区社区文化室建设情况进行深入摸查,详细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难题,并结合市的精神,着手推进完善社区文化室工作,着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三)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与区民***局共同开展全区社区贫困家庭无电视机情况的全面摸查,配合市委宣传部解决我区贫困家庭无电视机的问题,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民建专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