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专业论文10篇

结构专业论文篇1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转贴于中国(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转贴于中国论文***中心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结构专业论文篇2

1.本文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文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基本观点明确。文章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和消化所查找的资料,论据不够充分有力。

2.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3.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5.本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xxx。选题符合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xxx,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6.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7.本文以xxx为题,首先对xxx-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xxx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8.该文以xxx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xxx个大部分。首先对xxx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xxx-。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xxx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9.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10.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关于行***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1.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2.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14.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5.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16.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7.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8.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9.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2.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3.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5.本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面试网mian4.net)

26.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27.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28.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9.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说具体一点)。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比较流畅。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但总来说,该生毕业论文已达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标准,同意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0.该同学的论文从分析英语教学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结构比较严谨。该生毕业论文已达到学士论文毕业标准,同意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结构专业论文篇3

毕业前后,对专业基础理论包括建筑识***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水电设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进行扎实的学习与再学习。近几年自己在坚持学习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新理论、新技术等科技发展速度同时,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中,系统地学习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对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发展动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运用专业理论在结构设计工艺的发展趋势及辅助系统设备节能技术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在2006年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证书”的理论基础学习。在以后工作还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协调各专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策和规定。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2005年月,承揽个旧枫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工作,现在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师大附中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已建成使用。

2、2006年月,承揽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兴杰现代城结构施工***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朱家村***府划拨用地统建房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在已建成使用。

3、2007年月,承揽昆明园博印象旅游文化城结构施工***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警苑小区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昆明宝马汽车4S专营店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

4、2008年月,承揽昆明锦泰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现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沾益龙华园小区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瑞丽市美好•家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已建成使用。同年月,承揽芒市景上花园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之中。同年月,承揽昆明月光宝盒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5、2009年月,承揽昆明美丽传说水疗度假酒店结构施工***设计,担任专业负责人,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通海"壹品园"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同年月,承揽蒙自瀛洲河畔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同年月,承揽“君悦天下”住宅小区结构施工***设计,目前尚在继续建设中。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必要些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上,该***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6年的工作实践,使自己的结构设计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同步增长。同时,在设计上尽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建筑材料自重荷载,满足了设计要求,使多项改造工程节省资金万元,受到了主管领导和甲方的好评。

三、业绩与成果

年月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同年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论文“”刊登在“”杂志上发表,主办单位是。年月被评为工作先进个人。年月被评为。年月撰写的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年月论文“”在年《》杂志第期发表。

四、其它

结构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 治理结构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保障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和多样的功能,国外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欧美作为合作社的发源地,合作社制度的制定和发展为欧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中叶,英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此后,合作经济组织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并对西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规范的相关理论和制度。

(一)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产生的研究

Emelianoff(1942)是最先开始研究合作社模型问题,他把纵向一体化运用于农民合作社,并认为合作是农场的延伸而其***的农场经济组织之间的不完全联合被称为合作社。Emelianoff & Phillips(1957)已经意识到在委托-关系对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1]。到上世纪六十年代,Helmberger & Hoos(1962)以企业治理理论为基础,对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探索性的构建了农业营销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模型,认为合作社可以把其利益按一定惠顾比例返还给社员,并以此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了对社员的激励,并可以对社员的数量起到限制作用[2]。

(二)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备受国外学者的青睐。他们把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合作社相关理论,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

1.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Eilers和Hanf(1999)针对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资产的剩余决策权和收益权进行研究,探索性的分析了谁是农民合作社的委托人;谁又是合作社的人的问题。并认为管理者与农户都即可以是委托人也可以是人,当管理者向农户提供契约时,农户即为人;显然,委托人就是管理者。反之,农户也可以以委托人的身份向人(管理者)提供契约[3]。Hendrikse & Bijman(2002)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所有权结构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农户、加工商和零售商三个主体构成的供应链模型,其研究结论表明,最优的所有权结构取决于农户和加工商这两者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例,若农户这方面的比例高于加工商这方面的比例,则农户应该拥有所有权,即后向一体化具有优势,反之,则前向一体化更优[4]。

2.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论点:运用不用的治理结构,将会产生不同的交易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治理结构和交易方式我们称之为有效的治理结构。Hendrikse & Veerman(2001)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以营销合作社为例,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所有者控制权分布以及它形成的财务结构。并对合作社与企业在控制权和决策权的差异进行了细分比较[5]。Menard(2007)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资产的所有权与决策权的拥有者是不同的。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中它的所有权和决策权是属于高层领导者的,而农民合作社混合治理结构组织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归社员;并且社员之间还存在一种区别于价格体系的协调关系,这也是市场与合作社的区别所在[6]。

3.博弈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Hoffmann(2005)运用博弈论建立了两段博弈模型,分别对农民合作社和投资者企业的产品质量的进行了分析;以及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对产品质量和定价有何影响进行了分析[7]。Royer & Smith(2007)运用博弈论对社员的收益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建立模型,认为社员和市场的关系可能与合作社追求的目标有关,当给社员退还较多利益时,将会提升社员的产出水平,它产出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他们收益最大化的均衡产出,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下跌,这样也有利于消费者[8]。Drivas & Giannakas(2010)以农民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为例,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一个关于改善产品质量相关的决策与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三阶段博弈模型,该模型包括产品质量的事前价格竞争、事中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行为、事后价格竞争三个阶段[9]。

4.新古典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Azzam & Andersson (2008)运用新古典理论对瑞士牛肉业进行了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合作社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如提高生产率、价格率等,来降低牛肉产品的成本,从而使得市场中牛肉价格下跌,与农民合作社市场谈判能力的大小并无太大关联。这是因为由于通过市场谈判提升价格的效率远低于成本效率所引起的价格下跌的效应[10]。Tribl(2009)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产出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竞争模型,得出了组织形式的不同的企业各自的定价、市场占有率、社员所得也是不同的[11]。

二、国内研究动态

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合作社想要稳而快的高效发展其根本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拥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因此,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的。

(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大意义的研究

缪建平(1999)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诠释了合作经济组织是以我国家庭承包责任为基础,市场化发展的产物[12]。黄祖辉(2000)分析了合作社的必然性,认为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分散性及规模的不均匀性等问题是农民合作社存在合理性的最好理由[13]。黄祖辉(2006)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精辟地把合作社为什么能够存在、合作社和家庭经营之间互补的关系分析的非常透彻[14]。顾吾浩(2007)从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分析,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实行以工哺农、加大公共财***支持农业的有效载体[15]。张晓山(2009)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从“市场失灵”和“***府失灵”两方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对***府体制起到补充的作用,又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存在得缺陷[16]。

(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的系统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合作社所有者、决策者以及经营者各个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义务、权利、利益等的组织框架。具体表现在对合作社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权利界定上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1.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黄祖辉(2005)从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的角度,提出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17]。林坚和马彦丽(2006)认为,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投资者企业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不存在资产专用性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成本,这样就可以使交易费用降低[18]。孙亚范(2009)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农户专业组织来减少交易成本,形成集中采购与统一销售的方式来抵制农户在市场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从而改变农户规模经营的弊端,大大降低了相关的交易费用为农户谋福利[19]。

2.产权理论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苑鹏(2004)运用产权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分析,认为产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理顺合作社产权关系的关键是做到合作社投资主体的人格化、农民社员产权的主体化[20]。徐旭初(2006)运用产权理论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概括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基于组织能力的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基于组织能力的新型合作社类型[21]。孙亚范(2011)利用对江苏省2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与影响因素等方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社员公平参股的产权制度和民主控制的治理结构是影响“按惠顾额返还盈余”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关键因素[22]。

3.委托视角下的合作社研究。马彦丽(2008)从外部市场竞争、激励、监督以及合作社的双向特征四个方面探讨合作社降低成本的途径,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双重—”关系,主要方面是防止骨干社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关键是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通过规范决策程序来有效缓解合作社采取机会行为的可能性[23]。聂华林,方明娟(2010)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委托—问题,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寻找实现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提出了收益与成本共担的一种新型分成制度[24]。崔宝玉(2011)提出在合作社中极易产生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认为通过合作社民主治理制度规范化、设置外部理事制度以及保障小农退出权等正式规则和成员信任、成员承诺与社会资本等非正式规则的“则”治理,能够减少大农的机会主义行为,削弱大农小农之间的委托问题,从而使合作社不至于过度偏离其本质规定性[25]。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治理结构上很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我们通过对治理结构的不足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1.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过几十年,治理结构存在着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发展。陈俊梁(2010)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民主决策性低;家族化严重;协调机制弱;决策效率低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影响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从而导致合作社不合理运转[26]。丁建***(2011)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权力集中在理事会手中,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无法真正实施监督权,更不用说发挥监督作用了[27]。

2.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得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第一,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王为农,吴晓华(1997)对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合作社[28]。夏英和牛若峰(1999)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最佳的组织模式,应从实际出发,试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区农产品的特色,找出优势,从而引导农户进行自由选择。学术界把***府在合作社中的作用概括为:扶持;引导;不干涉;不强制;不阻止[29]。黄祖辉,徐旭初(2006)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认为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是东部沿海地区合作社的特点,这也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30]。

第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黄胜忠、林坚(2008)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之间调研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关键[31]。桂玉,徐顽强(2009)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随着整个经济、社会、***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权利结构,衔接外部结构、搭建网络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32]。徐旭初(2010)对已有的合作社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更有利于实力较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使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增值部分归于农户,从而可以提升农户的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33]。

第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陈俊梁,张雅文(2010)在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文中认为,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不同社员的能力上进行差异性分析,对理事长决策权与社员(大会)决策权进行对比区分,同时,对属于不用类别的决策性质给予不同的投票权,并且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成立***的监事会[34]。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2011)认为采取改革产权实现农户所有,改变决策方式实现农户控制,增加交易额返利实现农户受益,量化公共积累和***府扶持资金等措施来改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35]。潘天鹏,巩颖慧,王猛(2011)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实逻辑,对合作社发展的组织环境和异化现象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各种模式,认为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应选择偏向于***府推动型模式[36]。

三、简短述评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从已有的国外文献看,国外学者将委托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运用到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上进行研究,他们无论是从研究视角上还是研究方法上说都相对成熟,对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的研究可以起到推动和借鉴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表现: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发展模型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与健康发展。

第一,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视角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是从其本质、功能等一般理论进行的叙述到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运行绩效、农户合作意愿等方面,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在方法上,用定量分析方法代替了以理论为的定性分析方法。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涉及的内容较多,难以用一些简单指标来衡量合作社的治理问题。

第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是上企业化靠拢还是趋上于股份化。现阶段,像美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它们用发展效率优势原则代替了非盈利、一人一票的公平原则。这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式是否适合刚起步的我国合作社组织?如果合适,它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有待于我们对治理结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hilips,R.Econom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Journal of Farm Economies,1953(35):47-87.

[2]Helmberger P.and Hoos S.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2):275-290.

[3]Eilers C.and Hanf C.H.Contract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processing Cooperatives: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for the Potato Starch Industry [M],in Heidelberg (ed.),Ver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Food System,Heidelberg: Physica,1999:267-284.

[4]Hendrikse G.W.J.and Bijman W.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1):104-119.

[5]Hendrikse G.W.J.and Veerman C.P.Marketing Cooperativ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 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6(3):205-216.

[6]Menard C.Cooperatives:Hierarchies or Hybrids? [M].in Karantininis K. and Nilsson J.(Eds),Vertical Markets and Cooperative Hierarchies.Springer,2007: 1-17.

[7]Hoffmann R.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ndogenous Quality Choice:Cooperatives versus Investor-owned Firm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5,3(8):1-24.

[8]Royer J.S.and Smith D.B.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07,20:1-16.

[9]Drivas K.and Giannakas,K.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s on Quality-enhancing Innov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61(2):295-317.

[10]Azzam A.and Andersson H.Measuring Pric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in Mixed Oligopoly:An Application to the Swedish Beef Slaughter Industry [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21-31.

[11]Tribl C.Spatial Competition of Food Processing Cooperatives in a Mixed Market:the Case of Uniform Delivered Pricing[R].Working paper,Feder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Austria,200

[12]缪建平.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因、必然性和实现途径的探讨[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3):7—9.

[13]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0,(8):4—8.

[14]黄祖辉. 农合组织:农业现代化的新选择[J].中国合作经济,2006,(7):40—41.

[15]顾吾浩.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2—28.

[16]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17]黄祖辉,徐旭初.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4):15—19.

[18]马彦丽,林坚.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3):16—20.

[19]孙亚范.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0]苑鹏.关于理顺农民合作组织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4,(1):33.

[21]徐旭初.基于组织能力的产权安排—对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一种解释[J].浙江学刊,2006,(3):177—182.

[22]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产权结构:江苏205个样本[J].改革,2011,(12),85—92.

[23]马彦丽,孟彩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8,(5):55—60.

[24]聂华林,方明娟.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问题的分析—基于新型分成制度的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1):98—102.

[25]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关系及问题研究[J].财***问题研究,2011,(2):102—107.

[26]陈俊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思考[J].南方农村,2010,(2):64—67.

[27]丁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几个问题的思考---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3):116—118.

[28]王为农,吴晓华.产业化+合作社+农民:农业走向稳步发展之路—山东省莱阳市农村发展情况调查[J].经济研究参考,1997,(54):21—25.

[29]夏英,牛若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40—43.

[30]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3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

[32]桂玉,徐顽强.农民合作经济治理结构的创新路径[J].前沿,2009,(12):49—52.

[33]陈俊梁,张雅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J].改革与战略,2010,(11):92—98.

[34]徐旭初.从“企业+合作社+农户”走向“合作社+企业+农户”[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1.

[35]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探讨[J].林业经济,2011,(8):38—41.

[36]潘天鹏,巩颖慧,王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9):940—944.

[37]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8]张娟.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结构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体系;体系构建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59-03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是关键。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念、主体、客体、目标、途径、模式与制度七大要素,其中,培养途径的选择与实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及其体系,它合理与否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构建原则,科学设计出适应自身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课程体系概述

目前,关于高校课程体系概念的主要观点有“要素系统说”、“内容实施说”、“关联整体说”。这些观点只反映了高校课程体系的部分特点。整体上说,高校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模块化,课程体系是结构化了的课程,必然是由具有若干特定功能的课程模块组成;(3)系统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要素构成应体现系统性,确保系统最优;(4)开放性,课程体系一经构建它就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是它不是静止的、孤立的;(5)层次性,课程体系由不同层次的课程单位构成,对应地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鉴于上述,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高等学校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由若干课程元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课程元。在微观的单门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它是指课程章节内容,在中观的学科专业、大类专业和学校课程体系中它是指单门课程,在宏观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它是指具体学科专业。与之相对应,高校课程体系就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本文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指中观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采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提升计划、创新实验班等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充分吸收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更新课程内容。与之同时,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要有适当的前瞻性。例如,要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就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和现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构建凸显培养新型人才类型的课程体系。再如,若要构建某些专业核心竞争力,就要依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发展性地构建课程体系。

2.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原则。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过多的专业教育造成知识范围过小、岗位适应面较窄的问题,又要考虑过多的基础教育造成专业方向不易明确、在学制之内难以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口径宽的专业,一进校就定专业,在一定阶段之后再分方向;对于口径窄的专业实行大类培养,先模糊专业身份,在一定阶段之后再进行分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本、硕专业打通设置课程,为复合型人才和贯通性人才培养提供机会。此外,在教育时间的分配上以专业素质的训练为主,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则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含多重内容,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还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体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身心素质的养成和完善。这些目标的实现要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把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好,切实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也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被分散在各门理论课内,处于从属地位的现象。这些目标的实现还要逐步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4.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注重学生“公平”和“个性”发展落实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要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设的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读。选修课程的设置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设的课程。它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程内容提供给不同的学生,允许学生选择课程,以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适应学科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这两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公平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将若干课程元组成的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单元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整合。下面笔者就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谈谈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它在横向上构建了理论、集中实践、B学分5等“三个系列”,纵向上构建了基础、专门、综合等“三个层次”,总体上形成了“横向三系列,纵向三层次”,包含公共基础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及方向模块,认识性实践模块、专门性实践模块、综合性实践模块,B学分基础模块、行知与发展模块、提升模块等九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的搭建还要优化结构学分比例。一是减少结构总学分。二是调整“横向三系列”课程体系结构学分,使其比例大体上为10∶3.3∶1。三是在结构学分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理论课中选修课的比重,使得选修课的比重不低于25%;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使得实践课占课内教学比重不低于25%;增加B学分中创新学分的比重,使得创新学分的比重不低于25%。此外,纵向上,均衡设计课程进程,使得课内教学(即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的教学)每学期不超过25学分。

2.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1)理论系列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分为必设课程和选设课程两个类型。必设课程由全校统一要求的普通教育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组成。前者包含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思想***治理论课、体育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后者包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选设课程主要由全校统筹的普通教育选设课程和院系教研部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前者包含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电子电路类课程、信息类课程等,后者主要是指专业方向课程。(2)集中实践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由院系教研部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集中实践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认识实习、企业调查、集中上机、专业实习、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类型。(3)B学分课程系列的内容选择与设置。该系列课程由学校统筹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类型,其内容涵盖B学分课程体系三个系列,具体包含了入学教育、***训、社会工作与公益劳动、认识实习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等课程类型。

3.课程体系内容的整合。一是校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校管基础课程的整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采用“8+4+x”模式,其中,8、4、x分别是指必修学分、限选学分、任选学分。思想***治理论课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课程学分的比重不低于思想***治理论课总学分30%。整合人文素质类课程,在保持人文学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将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成小型课(1学分、16学时的课程),增加学生选修的课程门数。将学校统筹的选设课程分类设置课程模块并设定基本标准,供开课单位选设。此外,还整合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2)校管B学分课程的整合。B学分课程主要对应着实践育人中的***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文体活动,课外技能认证。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研究训练、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等纳入课外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将课外文体活动课程体系细化为文化、艺术、体育三大类活动,其中文化类活动主要包括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各种主题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活动、征文、讲座或学术报告等;艺术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校大学生艺术团、参加各种艺术竞赛和展演或汇报演出等;体育类活动包括除运动会之外的其他体育比赛活动。此外,还将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证书的获取纳入创新学分。二是院(系)管课程体系的整合。(1)大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学院,应在校管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类所涵盖的专业的差异,尤其是在专业优势特色的差异、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差异、就业率高低的差异等,科学统筹院(系)内外教学资源,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经济适用的大类培养课程体系。(2)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能反映专业核心内容的大型课、巨型课(大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4但小于6,学时大于等于64小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4周小于6的课程;巨型课是指学分大于等于6,学时大于等于96或教学周大于等于6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真正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设置新生研讨课或微型课(即学分为0.5,学时为8的课程),该类课程是由学科专业领域知名专家以学术讲座、专题方式开设的,以反映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内容为核心的课程。此外,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和量力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对于宽口径的专业,还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巩建闽,肖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2-106.

[5]杜惠平,刘显忠,冯辉宗,等.普通高校“A+B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6-120.

结构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结构功能;供给侧改革;目标选择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45-02

一、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问题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理论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受到生物学的直接影响。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及其所需功能之间的联系。帕森斯是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他的理论主要以社会行动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控制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架构。从他的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这两个部分更加的关注。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组成的具有相互关联的整合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发挥着应有的功能。他们甚至强调社会的“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失衡引起了社会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高等教育供给侧也表现为失衡状态,这种结构失衡进一步聚合就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系统其他因素,进而影响社会结构。

(二)结构功能视角下的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问题研究

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看来,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可以从它们在维持更大的社会体系中发挥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社会学研究人文中国社会结构是一个倒丁字型社会结构转变成土字型结构。社会结构的底部依然是基数庞大的农民。但是,从倒丁字型结构变成土字型结构,最大的影响因子就是农民,农民以“农民工”或以“市民化”的形式向上流动到了城市的其他阶层。尽管如此,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仍然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没有走到一个现代化的结构中来。

按照结构功能理论的理解,这是由于这种结构与功能配合的失衡,进一步引起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的失衡。高等教育与产业演进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推动劳动者的进步,也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实施,进一步意味着东北振兴新的全面启动。影响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结构才会随之发生变化。

辽宁省是东北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产业结构也是较为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辽宁省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企业自主创新明显动力不足,传统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落,第二产业主体作用呈现弱化倾向。由于第二产业整体偏离度偏低,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缺乏行业竞争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高新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因而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主要表现为:第一,辽宁省高等教育质量随着扩招比例的增加,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人才供给质量失衡。第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重工业专业有较高的优势,人才培养多集中在理工类院校,但在资源勘查、生物工程、微电子等其他领域人才较少,造成人才供给专业分布失衡。以结构功能理论视角透视高等教育供给侧失衡现象,不难看出产业结构的转型与高等教育供给出现了相互契合的矛盾,也就出现了结构与功能的失衡。

二、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目标选择

(一)明确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定位突破――着力优化教育结构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应不足,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也会发生类似的结构性变化。因而改革实质上是与社会系统整体结构功能的变化相适应。结构化的变迁对与之关联的功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转型时期的经济要素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必将导致与之功能关联的功能提出进一步重新建构的要求,然而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无论从外部更新样态和内部结构调整,都要能有效的契合社会结构功能诉求,最终能成为社会内生性发展重要的动力。进而发挥推动和完善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功能。而社会结构运行模式同时决定了与之关联的系统的整体组织的运作方式。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其功能全面优化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就是要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全面衔接。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重要着眼点――提高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配置力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性是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市场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配置力绝对不是将高等教育绝对市场化。高等教育主体绝不能只追求片面的学校效益而忽视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不是一味的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致使一些热门专业重复设置。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既要体现市场的适应性,同时也要体现***府的主导性;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府的主导作用。不能一味地盲目的上马一些热门专业,使很多学生高分考入热门专业,毕业时却因专业人才过多而无法就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因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进位与退位的角色定位就成了改革的关键要素。

2.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还要具有前瞻性。社会经济具有动态性,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周期性的过程,不能仅仅因为目前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就大力发展,而不考虑未来经济发展对一些专业的可能需求,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错位。因而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专业市场的适应性,要从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对现有的专业做出动态的调整,积极使专业设置处于动态平衡中。

3.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市场的适应性同时加强学科的专业性内涵建设。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但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是靠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的生产就能够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倾注很多很多情感的东西,高校在做好学科市场的适应性的同时要加强学科的专业性的内涵建设,这其中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的学校专业设置很合理可教师配置跟不上,很多课程没人上或上不好,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而,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科市场的适应性要加强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监管力度。积极而不是被动的进行改革调整,加强协同创新的能动性,使各个高校流动起来,进一步适应经济改革变迁。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侧重点――积极推进部分高等教育突破结构束缚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高等***门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与科技服务的机会。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的变迁。高等教育改革的这种转变预示着社会结构的张力,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是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因。从结构功能理论中我们看到经济系统执行环境使用功能,看到中央对经济形势准确判断为经济新常态状态并对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这些都对进一步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我经济增长潜力具有深远意义。

高等教育供给应将一部分教育资源转向金融、互联网、物流、文化等后工业时代的新型服务业。针对新型服务业进行专业和能力培养,积极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四)辽宁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现实目标――创新辽宁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下我们看到,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目标是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为了避免教育结构和功能的碎片化和***化,就要在改革中尽力避免利益分化及其引发的价值分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蕴涵着包容与均衡的价值诉求,意味着尽可能的促进结构调整,进一步使高等教育适应受教育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意愿。同时也可能促进受教育主体调试其行为主动的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功能的诉求。这种逻辑推演是结构功能理论的阐释,也是现实操作层面的目的导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始尝试: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方面。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力量相结合。明晰让高校内部衍生和让企业外部介入的不同效果,让人才培养从高校理性主导过度到企业理性、***府培育相结合的路径联系。分类有序的推进企业介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成熟。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实施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来迎合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形态。根据各高等个办学主体的社会评估和反馈情况,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千校一面的状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设计和***策倾斜的同时要考虑教育公平和基础学科的动态均衡发展,避免一刀切。最后,高等教育要结合辽宁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学校的历史传统适度创新。一方面,必须警惕将“高校传统全部扔掉的陷阱”而对于高等教育创新经验盲目跟风,损坏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传统;另一方面,必须注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处于劣势的专业和学科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加之***策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方面的适度倾斜,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利益动态的均衡,达到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选择到人才选拔的融通。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A・科瑟尔.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帕特里克.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翟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结构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 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结构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72-03

前言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取向的社会科学学科,其要求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国际标准,社会工作在校生应拥有在督导指导下的800小时专业实习。因此,在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内领域相关文献梳理,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1];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的相关研究[2];第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指导其他学科工作[3]。笔者发现,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教师反思视角居多,而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研究甚少。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取向,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调查,探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概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为例,从湖北省随机抽取了5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作为调查点,再从这5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在校社会工作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在资料分析方法上,本研究以数据统计分析为主,以定性资料加以补充和印证。

(二)调查对象概况

调查显示,在性别上,男性31.9%,女性68.1%。可见,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在社会工作在校大学生的所在高校类型上,“211但非985高校”24.14%;“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一般二本院校”28.45%,非省会地方城市二本院校47.41%。可见,211但非985高校和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一般二本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较少,非省会地方二本院校较多。在所读年级方面,大一10%,大二40.52%,大三43.1 %,大四及以上6.38%。

二、结果分析

(一)教学方面的需求与态度

1.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认为“比较满意” 52.59%,“不太满意” 40.52%,“不满意” 5.17%。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对课程设置较满意,其体现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较合理。

2.授课方式

调查显示,上专业课(如《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时,对理论和实践是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认为“比较满意”52.59%;“不太满意”40.52%;“不满意”5.17%;“非常满意”1.72%。可见,高校老师对于该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满意度较高。同样,针对实践能力提高,老师在授课方式上多种多样。调查显示,选择“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别是84.48%、82.76%、3.28%;其次,选择“看相关视频、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写课程论文”分别为59.48%、39.66%、28.45%。可见,一方面,老师在讲授某个课程时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居多;另一方面,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即能保证理论知识的巩固又能活跃思维、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3.专业实践形式和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认为“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安排固定时间实习”31.03%;认为“从大三开始,上一个月课,实习一个月,发现不足再回校上课补缺和分享,再出去实习”29.31%;认为“到了大三,上半学期的课,结合所学课程安排相关实习”22.41%;认为“到了大三下或大四,抽出一个学期专门实习”13.79 %;认为“都不需要,只需要在寒暑假安排实习和其他”所占比例为2.59%和0.86%。可见,在校社会专业大学生认为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安排固定时间实习或者从大三开始,上一个月课,实习一个月,发现不足再回校上课补缺和分享,再出去实习的居多。

(二)实践方面的需求与态度

1.客观条件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学生所在高校提供外出实习机会,且实践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项目等为主。但绝大多数学校设置社工实验室让学生进行专业活动,没有在寒暑假安排学生去专业机构实习。在学校提供外出实习机会的调查中,选择“有,但是不多”62.93%;“没有”33.62%;“有,而且很多”3.45%。其中选择“社会调查活动”65.52%;“公益项目或活动”32.76%。可见,高校中社工实习的机会应继续扩大。在前往专业机构实习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没有安排过”57.76%;“有,但只是少部分同学”25.86%;“有,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14.66%;“有,所有同学都有机会”1.72%。可见,在校社会专业大学生认为没有安排学生在寒暑假进行专业社工机构实习居多。这表明在专业实践模式中,大多数高校通过在社工实验室进行小组活动,或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项目,缺乏去专业程度发达地区学习交流,也没有提供学生去专业实习机构实地实践操作。因此,学校和专业机构的有效合作方面还需有待加强,毕竟在专业的社工机构进行培训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将课堂知识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运用。

2.主观意愿

调查显示,学生在表达与义工合作意愿度上,认为“非常愿意”41.38%;“比较愿意”39.66%;在自身参加社工机构的实习意愿上,认为“愿意,如果有机会,将积极响应参加”4.14%;“比较愿意,视情况而定,如果绝大多数同学参加也参加”19.83%。可见,无论是参加义工组织还是社工机构的服务,学生对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很高。在实习的专业领域上,调查显示,选择“社区社工”39.66%,“学校社工”20.69%。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学习,并倾向于学校社工和社区社工,学校可加强在学校和社区上的教学内容,利用资源与社区协调实习服务,为学生创造机会。在地区选择上,选择“东部沿海或者社工机构发展成熟的地区”75%,选择“中部地区,在一些发展起步较快的社会机构实习,学以致用”14.66%,选择“西部西区的”10.34%。可见,3/4的学生希望前往东部沿海或者社工机构发展成熟的地区,例如广东、深圳、上海等专业社工较为发达地区,通过专业社工实习来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校社会工作大学生不仅在相关义工组织或社会机构组织上表现积极,为将来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而努力学习,同时考虑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实践地区选择上更倾向于社工机构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社区工作。学校在此基础上可开设更为丰富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其他社会工作,扩大学生选择面,加强建立机构的友好合作关系,让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都缺乏了解。学生人数较少,学校重视程度和设施投资力度不足。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教学手段单一。研究发现,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都是理论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小。即使开设了一些方法类的课程,也大都以理论教学方式完成,比如课堂上的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第三,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使用不充分,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的真实需求。第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调查显示,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有两问题:一是实习基地的数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安排目前所有学生在机构实习的要求;二是如何与实习基地建立起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如学校与社区等建立实习联系不密切,导致专业理论与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检验。第五,实践教学大多数是社会实践调查和参与公益项目,缺乏多样化方式。第六,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视,尽管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为提升社会工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需要学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可建立一个专业教室,以利于实务课程的课堂训练以及课外专业实践的操作。在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以及与实习机构联络时,也需要学院给予必要的匹配资金。

第二,结合各校实际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相应***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但是各高校之间互相模仿和借鉴,缺乏创新性,导致了大多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典型表现就是理论教学太多,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实践。

第三,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实验活动的前提条件,而软件设施的建设又是有效利用硬件设备和提高实验效果的必要条件。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切身体会和掌握助人过程中案主复杂的心理、情绪和态度的变化,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也只有这样,将来面向社会时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对开展专业实验的重视程度,使得实验室的利用率从零到有,从有到高。同时,扩大实验课程设置,在个案、团体等***规定必设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也适时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实务类的实验,使得学生以后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主时也能应付自如。加大资金投入量,实现社会工作实验室开放性管理。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积极拓展类型多样的专业实习机构,实行交叉实习,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扩展类型多样的专业实习机构,例如形成街道办事处,青少年社工机构和社区服务等多元一体化格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提供条件。因此,需要学校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及部分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内容,实行机构见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机构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服务对象、专业价值和伦理;中期实习旨在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习机构中运用知识、锻炼能力,进一步感受社工伦理、培养社工精神、巩固社工价值;毕业实习旨在全面、深入地进行社工实践活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和机构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交叉实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养能力。

第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的指导。一方面,在社会调查方面,从入校起,就有必要积极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参与这些调查,不仅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另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去社会福利院、监狱等机构参观,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由于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查阅资料的需要。因而,在论文的选题上显得捉襟见肘,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选择以理论研究为主。为此,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选题,尤其要动员学生挖掘各种资源,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尽量选择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钱雪飞.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引入服务学习的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6).

结构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卫生经济管理 教学体系 构建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诞生为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单位改革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锁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具体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定位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能够看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出现学生对医疗和管理两方面知识不能兼通的情况,进而造成很多工作者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严重营销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成本,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件时,应当注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在知识结构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治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都要有所涉猎,同时要注重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技能和医学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常见病诊治能力和其对常用医疗设备的了解,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在综合素质上,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治素养、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管理能力等。

二、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教学体系必须符合基本的构建原则才能让整个教学体系得以健康的运转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并重性原则a

并重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课程设置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认识到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对综合素质高要求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交叉学科和较多门类的学习,在分配学时的时候也要兼顾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2.同步性原则

同步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进行实践指导教学的进度应当与理论知识教学的进度保持一致,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交替进行,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而实践操作又会反作用于理论,帮助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3.主体性原则

主题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时刻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和管理职业技能的提升。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特点叫其他专业来说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所以应当选取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以适用为原则,不要过分拓宽教学范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适当的能力结构。

5.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应当将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且这个系统必须是一个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和要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能够凸显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让课程之间的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三、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教学大纲的编制

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在其专业特点的决定下,可以将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教学大纲,其次是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再次是实纲。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模拟实验教学大纲应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分解要求,专业教学环境进行编制。并且,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能够为能力训练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力训练和实践环节要能够对理论知识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制定

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预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首先对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解,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关系解析,最后,确定课程及教学进程。

3.教材体系的建设

教材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矿建,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重视必要的原则,突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形成,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其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像程教学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能力。

结语

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想法,并分别从目标定位、构建原则、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这一想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相信在广大卫生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将这个专业建设的更加完善和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淼晶,许岩丽,李明珠.“双轨同步”课程体系在医学管理专业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1).

[2]滕秀芝.实施“双轨同步”教学,多方铺就学生成才之路――关于构建两个“双轨同步”教学体系的构想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6(06).

结构专业论文篇10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论文联盟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论文联盟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结构专业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结构专业论文10篇

学习

工程预算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预算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预算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工程预算毕业论文5000字。关键词桥梁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变截面连续梁;Midas桥梁模型Abstract:Thedesignisbasedontherequirementsofthedesigntaskand"Highwa

学习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大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建筑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

学习

测绘专业职称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测绘专业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绘中级职称论文3000字范文,测绘职称论文题目大全。二、***治思想条件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三、学历、资历条件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

学习

化工职称职称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职称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工类职称论文期刊,化工职称论文范文大全。职称评聘工作是职工思想、职工利益、职工队伍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不仅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兴趣、增

学习

土木工程系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系论文题目大全,土木工程论文答辩。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和地方性院校,并且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应用学科专业,能够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和提高

学习

土木土建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土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建施工论文怎么写,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使得难以再从外表看出一栋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建筑形式对于内部也有所改变,使得公共和隐私变得模糊。另外建

学习

小水电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小水电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水电论文的标准格式,小水电论文。水轮机是水电站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备,水流的动能和势能转换成机械能就是通过水轮机来实现的。水轮机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效率和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1.1

学习

工业计量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计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业计量论文,关于工业的经济计量学论文题目。关键词:工业总产值多因素分析投入固定资产劳动计量经济学SummaryThispapermainlybyChinain2004toaroundindustrialoutputformulti-factorana

学习

岩土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岩土论文10篇,内容包括岩土前沿课题论文,岩土工程论文核心期刊。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

学习

大学统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统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统计毕业论文范文大全,大学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生涯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历练

学习

建筑工程经济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经济论文可以怎么写,建筑工程经济论文1200字。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措施近年来,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建筑施工中的管理工作依

学习

建筑工程大学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大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建筑工程系论文范文,建筑工程类核心论文。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占58%,选修课占42%。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

勘查技术工程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勘查技术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场勘查学论文课题,勘查技术与工程小论文模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资源勘查工作也取得一些巨大的成就,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

学习

大专建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大专建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专建筑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

学习

工程预算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预算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预算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工程预算毕业论文5000字。关键词桥梁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变截面连续梁;Midas桥梁模型Abstract:Thedesignisbasedontherequirementsofthedesigntaskand"Highwa

学习

建筑大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大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建筑类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

学习

测绘专业职称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测绘专业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绘中级职称论文3000字范文,测绘职称论文题目大全。二、***治思想条件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三、学历、资历条件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

学习

化工职称职称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化工职称职称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工类职称论文期刊,化工职称论文范文大全。职称评聘工作是职工思想、职工利益、职工队伍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不仅能够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兴趣、增

学习

土木工程系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系论文题目大全,土木工程论文答辩。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和地方性院校,并且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应用学科专业,能够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和提高

学习

土木土建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土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建施工论文怎么写,土建中级职称论文范文。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使得难以再从外表看出一栋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建筑形式对于内部也有所改变,使得公共和隐私变得模糊。另外建

学习

小水电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小水电论文10篇,内容包括小水电论文的标准格式,小水电论文。水轮机是水电站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备,水流的动能和势能转换成机械能就是通过水轮机来实现的。水轮机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效率和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1.1

学习

建筑高工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高工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职称论文范本,建筑行业论文范文10篇。1.2核的分散与分离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