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现在有必要重申我在这几个月里一直占着版面,喋喋不休地评论各种字帖版本的目的:
我们总说我们很幸运,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过去只有有权人或有钱人才能秘玩的经典法帖,并且可以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帮助下,把这些法帖变成书本字帖放置案头,或欣赏或临习。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普通人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学习书法往往只能靠老师的临范和有限的碑帖拓本,例如《多宝塔》之类。因此,根据印刷品练习过“神龙本”《兰亭序》(也就是所谓的冯承素摹本)的现代人才会发现,被古代大家推崇备至爱逾生命笼罩着各种光环的“定武本”《兰亭序》拓本,基本就是云山飘渺模糊一片,几乎无从下手;才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临摹大师王铎会把兰亭临成那种样子(见***1)。
不过话说回来,现如今一些字帖,印了还不如不印。我不得不遗憾且负责地说:当今国内的字帖出版,在版本选择、印刷质量和文字解读(就不提研究啦)几方面能全部及格的,决不超过5%。具体原因不用我说,这里只谈碑帖拓片的版本选择这个老大难问题:
版本,从文献学的角度,自然越早越好,但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情况就复杂多了:在没有照像印刷术的时代,书法墨迹转化成拓本,需要书丹或摹勒、刊刻、捶拓和装裱等等多重工序,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中间可以间隔千百年,任何一道工序中的技术失误,都足以彻底改变原作的基本面貌,这还不包括原件自然或非自然的磨损。从各道工序的技术上讲,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准很不一样,古代技术的传授,有强烈的作坊或行为性质,所以受地域和时间影响很大,说得具体一点,一项技术有时候会改进,有时会退步乃至失传,唐捶宋拓尽管比后来的拓本早若干年,多若干字,但或许字口漫漶,清晰度反不如后者。拓工手重些,笔画会细一点;裱工手重点,笔画会粗一些。笔画的粗细强弱属于风格问题,版本学家或许觉得这无关大局,但对于书法理论家和想认真学点笔法的人就不能回避,差若毫厘,失之千里。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不管喜欢它的学者怎样试***证明它是超越了敦煌出土拓本的唯一原石宋拓,都回避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拓本临摹的价值不大。有些经典作品,各种时期的拓本优劣互见,使我们不得不去采购不同的印本比对着学习。
笔画的清晰与否与版本有关,但印刷技术则不能找借口。现代科技水平总是不断攀升,过去花大成本研发出来的印刷技术,今天可能就是举手之劳。拓本印不好,只能是人为的因素。
如果我们还是把书法当成经典艺术,那么没办法,经典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一旦你在不同资源的不断比对中发现了那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你或许就会觉得,以前的粗枝大叶是多么无趣。
书归正传,下面谈颜真卿的楷书字帖。
颜真卿(公元709―785)的楷书传世作品,可以大概分出两种类型:一种是轮廓清晰,点画遒美的,如《多宝塔感应颂》、《颜勤礼碑》碑阴等;一种是点画有些模糊,结构有些缺损,但古拙,有“篆籀气”,如《麻姑山仙坛记》、《元次山碑》等等。保存至今的《多宝塔感应颂》,本来被认为是颜书最早的代表作,但最近接连地出土了几块墓志,将颜书作品的时间上限不断提前。
一、王琳墓志
2003秋,盗墓者在洛阳龙门镇张沟村挖出了《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简称《王琳墓志》。据说,盗墓者找到在洛阳某古玩城开店的何汉儒,花6000元做了80张拓片。何氏留下了初拓本,然后打了电话给文物出版社。
2005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书法丛刊》第三期,刊发了何汉儒的介绍文章《颜真卿早年书作――王琳墓志》和那张墓志的初拓本。印刷尚还清晰,但或许是拓印太快的原因,一部分字口有些模糊。同年8月,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正式将《王琳墓志》编辑出版,并归入8开大小的“新出土名家书迹”系列,印刷质量和《书法丛刊》差不多,只是排版略有不同(见***2)。
根据何汉儒的介绍,墓志石灰岩质,纵90cm、横90.5cm。四侧刻云纹(?)饰,前侧有“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记”六字。志文三十二行,满行32字,刻有浅界格。撰文者是王临的丈夫徐峤。颜真卿书,时年三十二岁。墓志书法清新健朗,有显而易见的褚遂良的影子。沙孟海先生认为,褚遂良最好的学生是颜真卿,这句话在《王琳墓志》上得到了佐证。
原石不知下落,但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也收藏了一方《王琳墓志》,同时收藏的还有《徐峤墓志》。(见***3)《王琳墓志》的双胞案逐渐引人关注,到底哪个是真,抑或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两个全真?只有等待后来的考证了。
2008年6月河南美术出版社“近年新出历代碑志精选”系列也出版了大8开的《王琳墓志》,这个系列一般是采用整张拓本不做切割,局部分印的办法,优点是保留了原尺寸和原章法,缺点是不易阅读。这个印本的底本拓墨过重,笔画更细,颇伤神采(见***4)。
201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了16开本《颜真卿书王琳墓志》,这一版本在最后介绍《颜真卿全集》时还会提到。
二、郭虚己墓志
1997年10月,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发现一座唐墓。墓葬为土洞墓,破坏严重,随葬器物无存,只在甬道内发现一方墓志。墓志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2000年10期《文物》发表偃师商城博物馆樊有升、鲍虎欣关于这块墓志的简报《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引起了书法界不小的震动。因为一直以来,颜真卿天宝十一年(公元752)的《多宝塔感应颂》和《扶风夫子庙堂残碑》是他传世最早的作品,现在出土的这块墓志还要早三年,自然引人注目(很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尽管后来《王琳墓志》的出现刷新了这个记录,但相比后者的出土信息缺失,《郭虚己墓志》更有典型意义。
墓志及盖青石质,盖J顶,长107cm,宽104cm,厚4.5cm,阴刻当时流行的悬针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或许也是颜真卿所书。四边单线浅刻瑞兽、海石榴及牡丹花纹。墓志长104.8cm,宽106cm,厚16cm,志文是“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三十五行,满行34字,也刻有浅线界格,刻工技术水准明显超过《王琳墓志》(见***5)。
2001年7月北京***书馆出版社先出版了8开本的《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9月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也出了印本《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铭》,印刷质量更好一些,(见***6)并请樊有升、鲍虎欣写了概说。
河南美术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的大8开本“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郭虚己墓志》,不仅全面超越了前两个印本,几乎也代表了河南这个系列的最高水准。(见***7)彩色照片彩色印刷,原拓本没有装裱,避免了变形,也是局部分印的办法,清晰度颇高(后面的放大其实没什么必要)。拓工是职业高手洛阳裴氏,技术明显优于开古玩店的何汉儒。
唯一的缺憾是标榜的“初拓本”。经当事人洛阳裴氏验证,发现为其2007年初拓印,已经是第三期拓本了。证据是:墓志出土时不慎撞裂,下部分为数块,只能用环氧树脂胶粘合为整石。而且粘得不仔细,树脂有溢出志面的现象,直到2003年裴氏为出版《偃师碑志精选》拓印拓片,亲自操刀将溢出的胶铲平。初拓本拓印份数不多,精拓更少。《偃师碑志精选》之***版采用的就是初拓本。二期拓本为剔除余胶后至2006年10月1日间的拓本。
2006年10月1日,偃师商城博物馆石刻长廊竣工并正式开放。《郭虚己墓志》在原“ 石刻精品室”运往在建的“石刻长廊”陈列位置(西长廊入口)的过程中造成志边损伤,伤及二字,河南美术出版社的《郭虚己墓志》与以上情况相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