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10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1

    关键词 :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论文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如下:

(缺)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地域认同度;人际交往

中***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9-03

引言

众多科研实例表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较为重视地域认同度重视对某类群体发展的影响;因为地域认同度重视对个人和群体作用的表现,目前,这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决定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备受关注。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地域认同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切合现今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将大学生交往和地域认同度关系的问题放大到普遍的社会问题中来,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并以此为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中的identity。在西方,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地域认同度是指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的形象,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知以及归属感,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理念认知、赞成,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价值带给社会人对本地域的认同度。地域认同度体现了某一地域对个人的吸引能力[1]。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亦简称交往。它包括个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指人与人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2]。

分析地域认同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如同乡会的出现和对此的态度差异、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之间、不同的年级之间(以师大为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生与女生之间。

第二,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人际交往的观念、人际交往的行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等)的差异,如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地域认同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了解大学生交往的现状。我们对陕西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289人中,南方77人,北方212人,农村148人,城市141人;其中具体细化为:北方城市108人,南方城市33人,北方农村104人,南方农村44人。

在293人中,男生56人,女生237人,免费师范生100人,非免费师范生193人,大一年级93人,大二年级42人,大三年级42人,大四年级30人,研究生45人。

此次问卷调查在问卷上采用自编式问卷。第一部分调查大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地域重视度的差异,第二部分调查不同地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调查方法:调查共有两个阶段,采取跟进式,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同一群体针对两部分问题发放两次,共发放600份,卷一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6.7%;卷二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293份,有效率97.7%。

调查结果着重展示能反映本质问题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的结论:

1.大多数同学都较重视人际交往,但北方同学较南方同学更看重人际交往。

2.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北方城市与农村的同学在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度上差异不大。

3.南方农村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认为自身交往能力的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基本都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但是更多的农村学生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到焦虑。

2.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评价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自信。

(三)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的了解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北方较南方的学生交往知识缺乏但总体都不高。

2.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交往知识较精通。

3.大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略了解,很少有很精通或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知识缺乏主动了解、自我提升的意识。

(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和长久所处环境的联系

在这个问题上根据我们的数据得出结论: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所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在南北方、城市农村方面差异较小。

2.南方城市的学生较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纵向地域差距较小,但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的学生交往观念存在差异。

(五)大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认知(见表1)

结论:

1.在择偶方面,大学女生更倾向于找与自己同一地域的对象,以便沟通交流;而男生在择偶时,很少考虑地域因素。

2.非免费师范生比较免费师范生而言,更加看重地域的同一性。

3.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来对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成熟,学生在择偶时对地域的限制逐渐减少。

4.由大四学生与研究生的对比情况可知,大四的学生由于面对找工作的问题对待择偶对象的地域有更大的要求,而与毕业生相反,研究生则由于继续学业对待择偶对象地域并无过多的限制;总体来说,年龄越大的学生受地域的限制因素越小,情感态度也越成熟。

(六)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选择上是否会倾向于同乡(见表2)

结论:

1.如果考虑到返乡就业,女生对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男性;非免费师范生在朋友交往方面倾向于同乡的可能性较免费师范生的概率稍高。

2.由年级的对比可知,低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对地域的依赖性过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就业问题有较明确的规划反而在就业上对地域的依赖性较小。

四、问题探讨与总结

(一)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的差异

由于现今社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被看作是其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较为重视人际交往。但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有所差异。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农村的学生由于人际信任度和对他人的容纳度较强,更容易结交朋友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1];城市的学生对他人有较低的信任度和容纳度,不会轻易结交朋友,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城乡大学生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不同,使得农村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高于城市大学生;而城市学生,在复杂的交往环境中,更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在容纳他人自我感受方面又具有显著的优势[2]。

阳剑兰的研究表明相对封锁的人际交往可以导致交往缺陷[4]。农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本人有强烈的交往欲望但总是不够自信,缺乏历练与经验;相反,城市的大学生有较为宽广的交往圈子。另外,农村大学生比较喜欢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同乡中,组织所谓的同乡会,老乡会,排斥与其他人的交往,变成一种小团体交往[3]。

此外,南北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受经济发展状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大学生更为看中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是情感联络的桥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儒家思想开始源远流长;南方学生生活在沿海,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定性,人们对人际交往较为淡漠;再者,经济发展的迅速使人际交往更趋于个体化。

(二)传统文化导致带有地缘色彩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这主要体现在对地域的认同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里构建出的对土地的高度依赖性,人们普遍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民对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视,血缘,地缘成为他们所有关系的纽带。

迄今为止,人们这种血缘,地缘性的人际交往,并且是带有持续的特点,究其根本,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累积下的“关系认同”和“情感认同”[5]。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更倾向于地缘化的人际交往模式。

大学生要实现人际交往是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人有合群的需要无论处于哪一集体都需要一种归属感[6]。这种归属感同地域的人似乎更易满足,这也就是大学生不管在对朋友的选择还是对象的选择上都较为重视地域的另一因素。

(三)网络是打破地缘类人际交往的手段

网络交往方式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中,年龄,血缘,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制约交往的传统因素已被虚拟的角色,隐蔽的实体所掩盖,这使双方都处于相对***的,较少冲突的对等位置[7]。

但是就网络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打破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同时又会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平,张晓媛,邵千芸.地域认同度对核心人才流失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甘肃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5):154-157.

[2]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95.

[3]赵颖.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5):132-137.

[4]阳剑兰.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差及其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36-37.

[5]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97-102.

[6]吕培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8-50.

[7]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90-94.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ANG Jing,WANG Jun-shuan,WANG Li-jun,WANG Xiao-yu,LI Qian-qi,LI 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Xian 710061,China)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拙有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观、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但是交往观是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的。探讨了交往观是如何体现、贯穿、连接各个理论基础的,并坚持以语言为本体,最终实现正确、合理的理想的交际。

    我国的翻译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到%年代后期,经历了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解构主义阶段,而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间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从哲学基础上来看,以前的翻译研究如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都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语文学的翻译研究是与古典知识论哲学和直觉主义哲学密不可分的。它的缺陷是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方***的东西。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研究主要依靠认识论主体哲学。但是它过分压抑了人的主观创造性和能动作用,是静止和封闭的。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是哲学解释学,而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元语言学的语言观,只是对语言自身的反思,而不指向现实世界。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忽略了对语言的研究,而主要关注翻译活动中其他次要因素。比如西方有些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指出:就翻译研究而言,对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的关注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要想建立起翻译学的知识体系,语言要素仍是最主要的要素,离开对它的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以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的。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在哲学基础上是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这种实践诠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真正回归,是回到人的社会实践。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往实践,而交往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实践活动,所以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只能是实践哲学。人的生存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实践,一是交往实践。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它主要是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活动。哲学的实践转向帮我们走出了原文与译文文本的对立关系,走出了观念文本,从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观察翻译活动,把它看成是人类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是一种文化间的互动性活动。交往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只有这样来认识翻译,才能寻找不同文化间交往的普遍性规律和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所以翻译也不能偏离对语言本体的研究,要把关注点放在实际中使用的语言,即言语问题上,要以对话式的日常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言语行为的内在规律,使语言成为沟通观念性文本和现实文本之间的桥梁。建构主义从原来其他翻译研究范式的语义—句法翻译模式变成语义—语用模式。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语境问题。它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要遵循两种规则或者规范,一种是构成性规则,让人们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另一种是协调性规则,这才能使人们说出得体的言语。前者是人的语言能力问题,后者是人的交往能力问题。这些协调性原则是根据语言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构建的。享有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为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的目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些原则。自觉得遵守原则者,指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懂得恰当进行交际并自如得使用语言的人;不自觉地遵守原则者,指未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但在统一社会及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人。他们在同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交际和使用语言的规则便自然成为其交际的原则了。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既然在社会语境中,人们说话是一种交际的过程,在翻译时我们也要注意把这种交际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过程其实涉及到两个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全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进行翻译表达和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译文。如果说达不到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达不到译者与读者的同一,读者就会难于理解或接受原文,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比如(红楼梦》英译本里有一处用语不得体的问题。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场面中,贾母所行令中的一句“这鬼抱住钟馗腿”译作“坊his leg the ghost -catcher he’s caught",将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译作“a big fire bums the hairy caterpillar"。贾母身处贾府多年,大小场面都经历过,文化虽然不高,谈吐却句句文雅,而译文却将“钟馗”译作俗语“ghost一catcher",显得贾母无知且浅薄。而刘姥姥是个粗俗朴实的农村老妇,没有文化,没见过大场面,却能说出“caterpillar”这个拉丁学名来,让人觉得困惑了。这就让人物角色说出了不得体的语言,没有实现原文要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是一种理性的重建,完全不同于语文学的直觉主义的非理性基础,结构主义的目的一工具理性基础,解构主义的怀疑主义反理性基础。这三种理性基础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在翻译活动中显现了不同的矛盾。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与交往活动,是属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精神交往形式,应该遵循社会规则和规范,遵循理性原则。那么在交往活动中的理性原则自然就应该是交往理性了。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理性基础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理性,又称实践理性,核心内容是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同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一样,同样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者使用最得体,恰当的语言,要遵循语言规则之外的协调性规则。我们在翻译中就要注意不但要译出正确的句子,还要译出得体的句子。例如“we know what you have done"这句话,如果是警察审问疑犯,可译为“你干过些什么,我们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曾对已退休的澳大利亚工***议员说的这句话,却被翻译成“你做过些什么,我们是知道的。”这样翻译就完全忽视了语境,违反了协调性规则,甚至会引起误会。鉴于目前翻译领域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中间的不平等,一种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这种交往理性有助于建立平等互重的翻译模式。

    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起真理观是不同的:语文学是以心灵真理观为基础;结构主义范式是以符合论真理观为指导;解构主义范式以本体论真理观为依据;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研究是以共识性真理观为指导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以共识性真理观为真理基础的。共识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与主客间性的统一。在主体间的交往中,人们不仅要尊重语言的规律性,更要承认和服从社会所认可的规则。在真理观理论中,同样强调语言的协调性规则。人们在交往中不是以陈述是否与事件相符为真假的判断依据,而是参与者对沟通事件背后的理据有共同的理解并且接受其有效性。哈贝马斯的共识性真理观要求在共同体内如果要达到共识,就要有交往,交流,争辩与商讨,要靠一贯理想的语境,这种语境要求所有参与者既有语言能力又有交往能力,彼此遵循语言使用中的协调性规则才能使交往各方达成共识。看这样一个例子:

    "he’ s been in his~all day,”the landlady said downstairs. "i guess he don’t feel well.i said to him mr . anderson,you ought to go out and take a walk on nice fall day like this, but he didn’t feel like it.。”

    这是海明威的著名小说’ihe killers的一段对话。房东太太显然文化层次很低,与其说话风格(如语法错误“he don’ t")相吻合。如果翻译成:

  “他整日在房间内,”房东太太在楼下说。“我估计他感到不适。‘安德先生,你理应出去散步,这样的大好秋光是很适宜散步的’,但他不感兴趣。”

    这个译文就是不成功的,不等效的,我们看到的好象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说话文给给的贵夫人了。如果改译成:

    “他整天呆在屋里,”房东太太在楼下说。“我猜他不舒服。‘安德先生,你应该出去散散步,这样好的秋天气候,散步多适宜啊!’可他不感兴趣。”

    这样就符合其语境了,反映出了说话人的人物形象。

    共识性真理观有利于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哈贝马斯采用了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交往理论的语言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翻译的本质,体现翻译活动的特点,有助于把传统的语义一句法模式转变为语义一语用模式。哈贝马斯提出的普遍语用学理论,肯定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我们说话实际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不仅要说出让人理解的句子,即遵循语义一句法的构成性规则,同时还要具有交往资质,知道如何进行正确交际的社会性规则与规范,即语用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的有效性要求,即陈述问题的真实性,人际关系的正确性或恰当性,表达自我时的真诚性等有效条件。翻译活动是一种社会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是跨文化的,也是跨语言系统的。翻译文本的语境是一种可能性的语境,是一种开放的语境。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只能在这种可能的语境中进行。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观中,一切与语言内部结构无关的因素都被排除在外,言说主体是价值中立的,语境被视为理想的,而非开放的。解构主义的元语言学具有形而上学性质,不是经验语言学范畴,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学的现实世界的,是经验性的。我们实际使用的语言是言语而不是封闭的语言,是索绪尔所说的外部语言学,是有言语主体和实际语境参与的语言。他认为言语是没有规律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实际使用中,人们要遵循语言使用的协调性规则,言语行为是社会性行为,是有规则的。这种语言学理论即言语行为理论是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既是经验的,又是开放的,克服了前两种语言观的缺陷与不足。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语言表达层面与人际关系交往层面同时展开的,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与交往关系的得体性有机结合。在实际交往中,只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是不够的,还要选用得体的句子,比如语气,表达方式,称谓的使用等等,这种能力是一种交往能力,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的。再看.7m1c1的’lfie open window中的这样一句话:

    "my aunt will be down presently,mr, nuttle",said a very self一possessed young lady of fifteen, "in the meantime you must try to put up with me.”

    有人译作:

    “纳特尔先生,我姑姑一会儿就下来,眼下由我来陪你。”说话的是一位稳重老练的小姑娘,年纪只有十五岁。

    文中的nuttle是一位落魄的神经病患者,遵医嘱四处拜访一些名望贵人来作为***。所以人们都以一种降尊纤贵的态度对待他,言谈中的鄙夷溢于言表。文中的这位小姑娘的话就体现了这点。她言语中的put up with隐含着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所以不能简单的译成“由我来陪你”,最好译为“此刻你恐怕得委屈一下,让我来陪你一会儿。”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4

【关 键 词】大学生 社会交往 嵌入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背景

大学生处在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渡过程中,其社会交往行为有其独特的特点。在笔者前期的一项课题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求是急切的,在受访对象中,有80%以上的学生将扩展社会交往范围作为大学必做的几件事之一;另外,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大学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除了学习带来的之外,人际关系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二重要的内容。所以,关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完成其社会化过程,更有利于帮助其避免或者减缓大学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

我们注意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过程,是一个接触、信任、接纳、融入、互动的过程,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单位的互动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网络行为过程,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运用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观测,往往会有更为清晰的结果。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规律,我们提出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嵌入的理论进行观测,寻找出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规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嵌入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特点

嵌入性理论本来是经济社会学的概念,1985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表了题为《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问题》的论文,这篇论文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嵌入理论的研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这篇文章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启发性著作。格兰诺维特认为,行为和制度总是受到正在运行的社会关系的压抑和控制2,行为主体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地行事,也不是完全按照社会规范、社会要求机械行事,而是在两者的互相影响中,辩证的进行。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个体社会行动,是个体主观体验与社会客观要求互相影响的结果,这也就是格兰诺维特所倡导的“嵌入性”的出发点。

嵌入性理论被提出来后,以一个全新的观测点在社会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嵌入这个概念也被用来研究个体行为和结构互动。在格兰诺维特之后,很多学者又将嵌入性进行了细分,我们用下面几个理论来观测一下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

1.认知嵌入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所谓的认知嵌入,就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时会受到所处环境或者周边群体意识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会受到主体不同环境、不同群体意识的影响而进行相应的呼应。这个观点与传统经济学中“理性者”的理模型是有冲突的,但我们在日场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交往行为,都会遵循认知嵌入的规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如果放在认知嵌入的背景下,就会显现出明显的特征。

在普遍的观点中,大学生自我认知往往较高,而行动能力有相对偏低,在认知嵌入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群体特征相结合起来考量。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背景与期望环境的认知嵌入。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在进入大学之后,朝夕相处之中便体现出家庭成长背景与期望环境之间的嵌入性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希望融入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卑、自我掩饰、过分自强等行为;在家庭中自我意识过强的大学生在环境融入过程中与同学的矛盾、摩擦甚至冲突等行为;缺乏安全感的大学生在环境融入中的国度依赖他人等行为都属于这种嵌入的表象。第二,个人爱好与群体文化的认知嵌入。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普遍的愿望是充分发挥个人爱好,参加各种类型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在参与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才华的行为;由于个人爱好得不到满足而游离在各种组织之外自得其乐的行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行为可以属于这种嵌入的表象。第三,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认知嵌入。在为个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群体的目标有着一个嵌入性关系,如果个体认为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相符,则出现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行为,如果认为已经偏离,则出现脱离群体,形单影只的行为。

2.文化嵌入与大学生的文化特征

所谓的文化嵌入,就是说行为主体在进行行动时会受到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信念、群体文化、传统文化等等有关文化的影响。如果这样,对于大学这样的一个文化共同体,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也会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考量大学生的行为的文化嵌入,首先要对于大学的文化特征进行简要阐述。大学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宏观的课题,我们不可能用简单表述来概括,进从社会交往的特点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文化主要呈现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重视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社会交往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交流、活动交流、爱好交流等方面,社会交往的方式主要有网络交往、文化团体交往、课堂交流和生活交往。在这些文化特征过程中,大学生的交往行为的嵌入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行为特征是交往快餐化,缺乏深入交流;渴望扩大交往圈却缺乏实际动;交往行为指向性明确,交往内容单纯等。

三、关系嵌入: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的发生与应对

前面我们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的特点,无论是认知嵌入下大学生的行为呈现的特色还是文化嵌入下大学生行为受到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承认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关系行为,是受到嵌入性规律所规范的。所谓的关系嵌入,可以理解成为个体的网络关系(人际关系),个体行为时,与网络中的其他个体之间的各种交互关系成为互相嵌入的前提,个体行为离不开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信任关系、互惠关系等等。关系嵌入的观测点主要有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会影响到个体间关系的发展和组织间的合作、资源的交换组合、知识的共享和开发等。上述的认知嵌入和文化嵌入的行为,在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审视,如果缺乏有效的成功的嵌入,就会引发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严重的话会导致一些影响校园稳定的危机事件,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正是我们用嵌入理论观测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初衷。

1.自我认知嵌入群体文化的问题

按照认知嵌入的理论,个体只有完美嵌入到环境背景中,并且反作用于环境才能保证整个组织的健康良性运行。但是,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的问题主要发生的原因正是自我认知与群体文化的冲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某高校曾经出现过贫困大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同学的认可,不惜偷盗、诈骗获得钱财请同学挥霍,目的就是要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的案例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在自我认知失衡的前提下,盲目渴求嵌入环境,就会有行为偏差产生。当然,营造良好的群体文化环境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2.关系渴求与网络局限的矛盾

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是大学必备的一项技能。对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资源的扩展。这样的强烈渴求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局限呈现明显的矛盾。在校大学生的交往圈子相对狭窄,主要停留在父母亲友、同学以及老乡的位置上,出了社会资源的相对狭窄性之外,大学生会主动寻求社会网络资源的拓展,在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向社会延伸其社会交往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受骗、迷失甚至人身伤害的案件。所以,做为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可求出发,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其扩展其社会网络范围。

3.关系维系处理能力的问题

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关注与建立关系,对于关系的维护缺乏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笔者在心理咨询第一线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来访者的问题涉及到同学关系的处理。在关系嵌入的理论中,交互关系、信任关系、互惠关系都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因为处理不好宿舍矛盾导致的同学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有效的交际能力和交往技巧的传授是十分必要的。

4.信息传递与信息理解的差异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5

[关键词]自我;人际交往;主我;客我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5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26 [本刊***]http:∥

根据心理学家测定,一个人每天除了八个小时用于睡眠之外,其余时间的70%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上。美国语言学家保尔・兰金等认为,一般的沟通中,9%以书画写作形式进行,16%以阅读形式进行,其余75%则以别人和自己交谈的方式进行。可见,人际交往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充满活力和富于热情的群体,大学生也拥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它以情感为基础,渗透着文化、经济等因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其独特的风貌。本文重点从G・H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认知角度探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G・H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自我”认知

G・H米德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心灵:自我和社会》。米德在他的符号互动论中指出,人的自我及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而这种社会互动不仅体现在人际传播上,也作于与人内传播。换句话说,即促动自我及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互动表现为人际传播和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是个体认识社会行为和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是“客我”形成的重要途径。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以象征符号为中介的互动过程,是主体将外部认知转化为自身认知并作用于主体行为的必经途径,是将“主我”(I)与“客我”(Me)融合的过程。美国传播学斯蒂文・小约翰这样概括“主我”和“客我”:主格的我是冲动的,无组织、无方向的、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宾格的我就是被类化的他人,由与他人共同的、有序的和一致的类型构成。每一个行动都始终来自“主我”的冲动并很快受控于“宾我”。“主我”是行动的驱动力,而“宾我”则提供方向与指导。即“主我”是原始和固有的对象,是主观、冲动的,同时它又是天然存在的。“客我”是社会规范和条例等象征符号制约的对象,是客观、冷静的。“客我”的形成主要受人际关系的影响,“主我”则通过人内传播彰显影响。人际传播和人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它们的双重作用下主体的自我及自我意识最终得以妥善完成。

二、自我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我”过分表现,“客我”受抑,人际交往矛盾增多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从小就享有比较优越的物质条件,喜欢强调自我感受,与人交往中常表现出“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状态。进入大学后,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并未收敛,人际关系壁垒便日益增多。

首先,日常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对话语主导权掌握欲望的增强,对强制他人认同的趋向更加明显,表现“主我”的张扬,以致人际关系矛盾激化。在一个26名女生的班集体中,一场关于化妆品的日常讨论验证了这一点。女孩子们在讨论她们感兴趣的化妆品时大多数表现出了积极地参与欲望。交流除了发言之外还会用眼神和表情强调自己见解和认识的正确性,要求他人认同。如果发言被反对会即刻反弹,并开始与他人辩驳。如果反对的声音持续,辩驳的力度会加大甚至出现争执,直到一方不再发出声音。这个过程自始至终充满浓浓的火药味。率先沉默的一方虽然噤声但微表情也显示这种沉默并非发自内心的认同,只是在争执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残留了些许理智。这种沉默背后你能洞见满满的不悦和内心深处强烈的对抗。事情结束之后,这场不愉悦的谈话将使彼此给对方画上不满意的符号,不恰当的人际交流使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壁垒增多。

其次,“主我”意识在衣物用具等物化指征上烙下深深印记,并以此物化指征为交往标识导致人际交往出现不和谐鸿沟。步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在金钱的支配上获得了更大的灵活度,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关注自己的外在:新的发型、衣物、鞋帽甚至于书包、水瓶……都强烈的彰显出内心想要的“自我”。但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使不同家庭的学生产生分化。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更喜欢和自己经济条件相近的学生交往,穷孩子则和穷孩子的联系更多。于是,经济条件的分化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分化,大学生的人际分化产生了明显的群体化和阵营化。这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客我”活跃,“主我”压抑,人际关系不均衡。

大多数情况和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自主意识过分强烈的状态,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走上了另一个端口:“客我”被强化,“主我”萎缩,在人际关系中常处于弱势地位。拉康在其“镜像理论”中曾表示出“人的自我意识是外界他者对我的构建和奴役,人永远要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我”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合理调控这种影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表现便各不相同起来。其中一部分深受外部影响,被”客我“严重束缚,他们几乎被环境左右,外部的声音和舆论成为他们的“灵魂思想”,内心的“主我”被紧紧闭锁在角落不得发声,别人的看法和认知几乎就是他们自己的。这种状态的外化表现就是:这部分学生以他人的意见和见解为准则,羞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表达了自身想法在受到外部一点质疑后,就会缄口不言或是立马改变自己的主意。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这类学生往往处于交往中的弱势地位。

三、自我认知角度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应对

(一)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的合理引导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导致一切教育手段都只为应试服务,忽视学生情感和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要分数高,考试考得好,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漠视。在这种思维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也只注重智育的发展,不关心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如何营造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但经验却一再证明,好成绩可以有好学校,好学校可能会有好工作,好工作却不一定等于成功的人生。事实上,残酷的社会竞争,已经让好学校=好工作的等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学校和家长依然在分数至上的模式下运转,学校和家长恐怕都要在自己美好的愿景中失望和叹息。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否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是对人才素质基本的要求。然而,一个连对自我都没有正确认知的人,又要如何与人相处?不能自处何以处他?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义务在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育孩子能明辨“主我”“客我”,能合理掌控“主我”“客我”。学校作为社会化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站点,也有责任和义务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而不是一味的将孩子造就成分数机器。

(二)开阔视野,拓展胸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模式,他们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考试的过程中,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生活惯性让他们在进人大学之后往往不是很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也不擅长拓展交际圈,往往以宿舍为单位,形成一个小圈子。圈子里的人大多很亲密,圈子外的人往往很冷漠,看到的只是眼前一个小团体的利益,看不到大格局,也没有大境界。这种狭隘的眼光局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丰富多元化,禁锢了他们合理建设人际关系网络的可能性。因此,大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应当注重自我视野的开阔,世界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宿舍中,一个人的格局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自我建设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舞台和自我建设的素材的。只有有了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构建一个相对成熟的自我,人际交往的能力才能随之得到质的飞跃和大踏步地发展。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社交 交往行为 社会环境

[中***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98-02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领域,网络都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认知。网络的发展不仅促使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而以网络社交软件为基础的网络社交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社交与社会性网络即SNS密切相关,SNS的产生和发展又与“六度分隔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按照六度分隔理论,个体的社交圈会经由放大而成为大型网络。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瓦特教授开展了“小世界研究计划”,验证了“六度分隔”不仅在物理世界,而且在虚拟世界同样适用。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进行网络社交拓展,这就是所谓的SNS网络。[1]网络社交的流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对当代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交行为与思考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一、文献综述

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网络社交软件的迅速普及发展而开始起步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研究的数量与质量。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关注重点在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而关于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一)关于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是一种以文本、虚拟***像为主要交流符号,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交往方式。[3]网络社交的原理是前文所述的“六度分隔理论”,其本身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匿名性、失同步性、便捷性,其分别有利于减弱自我意识、更好地印象管理、保持互动双方的自我表露。[4]而网络社交偏好是一种个体差异的认知结构,是个体主观上的、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社交的一种交流方式上的倾向性选择。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人们会感到网络社交中人际关系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自信。[5]

网络社交因其操作便捷、内容简洁、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交往时空拓展、交往对象多样、交往内容丰富、交往行为直接、交往关系平等、交往意识自主,带领人们进入了即时、互动、高速的新时代,并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的种种约束,从而实现了跨空间和身份的交往,拓宽了人们交友的渠道,满足了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6]根据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弱关系下的社会交往更有利于不同信息的交流,易于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7]而网络社交兼具时空压缩性与延伸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8]

(二)关于社会环境影响作用

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性与群体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周围人的压力,并依据周边环境和人群行为而选择自身的行为,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且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等过程将其接受的东西内在化。[9]米德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体总是依据对他人行动与认知的推测而行动。[10]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观察到周围人有特别举动,那么他们也会有此倾向,并且这种自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11]个体社会化过程总是会受到或需要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可以推测,个体偏好受周围环境影响,个体的网络社交偏好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属团队的他人。[12]国内也有学者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周围社会环境与网络社交偏好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较为精确的相关系数。宋姜通过提出假设到数据分析验证的方式,指出网络社交偏好受周围人群影响:个体周围人群网络社交普及程度越高,其就越有可能偏好于网络社交。[13]

相应地,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影响着社交网络平台,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网络,甚至是现实社交行为。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创新,网络使用的便利,碎片化的社交状态也随之明显,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现实交往淡化、社交焦虑症、高科技焦虑症等不良影响。[14]这也即是下文要提到的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之一。

(三)关于网络社交偏好与现实人际交往

关于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交往之间有很多研究内容。比如在社交焦虑的研究上,有学者认为网络社交有助于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即网络社交比现实社交存在更低的心理压力和社交焦虑水平。[4][15]但有学者通过社交焦虑量表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证实了现实社交焦虑水平与网络社交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6],亦即说明,社交焦虑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随着网络社交的频繁而产生的。

不少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即所谓的“跷跷板”效应,二者一般无法兼顾。网络社交的发展容易造成人们对人际交往角色的错位和人格***,造成现实社交的心理障碍与网络社交依赖性[9][17],网络社交对象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极易引发现实生活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和道德失范。[6][18]关于网络社交依赖,有研究者认为其与网络社交使用者的主观认知相关,即对网络社交及其真实性认同度越高,依赖性也就越大[19],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严厉批判,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缺乏担当精神的表现。[20]

但也有学者指出,网络社交实际上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未必一定会产生上述所谓的“跷跷板效应”。有研究者发现,性格外向程度与网络社交偏好呈正相关关系[2],外向者总会在社交网络中保持最新状态并积极与他人保持联系,而性格封闭者相对于外向者而言,更倾向于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会即使在网络上也难觅其影[17],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人际与网络人际的高度重合性造成的,即网络社交是“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的世界,并且往往是熟人占据网络社交的主导地位。[21]也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性质因人而异,一些群体认为网络社交增加了其与周围特定人群的交往时间,增进了实际情感,而另一些群体则持相反观点。[22]而社交补偿理论认为,对于一些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不善现实交际的个体而言,网络社交为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和解决手段,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社交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20][23]

二、总结与评价

首先,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环境下的社交行为与人际关系,尤以网络社交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或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居多,同时也有不少积极意义的研究,而关于非青少年网络社交人际关系和周围社会环境影响网络社交偏好水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这方面是今后研究中需要特别侧重的,可以结合相关个体行为理论和环境作用理论加以研究。

其次,从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定位于定量分析,即通过量表式问卷数据的SPSS或SAS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相关性水平,而质性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很少涉及。但实际操作中,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往往在信度和效度上均不如参与观察和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式,因为被调查者一般倾向于回避或虚报网络社交中的不良行为。由此今后在网络社交的质性研究方面可以做一些积极性探索。

再者,目前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主要是就事论事,仅仅将研究目光放在网络社交使用者之上,探讨网络社交对其使用者的影响,而关于网络社交通过其使用者来影响其周围个体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涉足的领域。

最后,关于社交焦虑,笔者认为还可以从戈夫曼的拟剧论角度加以解释。网络社交通过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将人际交流的前台转化为实际上的后台,从而使得交流者能够丢开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达到降低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亮.我国SNS网站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09(06).

[2]滕飞.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实证分析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16).

[3]卜荣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陈昌润.网络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Caplan,S E.,Preference for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A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06):625-648.

[6]冯蕾.“微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之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7]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06):44-51.

[8]黄少华.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9]王欢.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4(08).

[10]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Bandura A,McClelland D C.,Social learning theory[J].General Learning Press:New York,1977:33-46.

[12]Bagozzi R P.The Legacy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a Proposal for a Paradigm Shift[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7(04).

[13]宋姜,甘利人,吴鹏.网络社交偏好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01).

[14]杜友君,杜凯.20年:从Web到APP,从开放到圈子――我国网络社交工具发展历程简析[J].现代传媒,2014(10).

[15]Caplan,S.E.,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social anxiety,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0):

234-242.

[16]Erwin,B.A.,Turk,C.L.,Heimberg,R.G.,Fresco,D.M.,

Hantula,D.A.,The Internet:Home to a severe popul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4

(05):627-646.

[17]刘艳艳.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08).

[18]郑美玲,杨秀莲.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19]潘红霞.大学生SNS网络社交行为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现代营销,2012(08).

[20]刘鹏,刘爽.关于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交际,2014(05).

[21]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书情报工作,2013(15).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7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非物质的信息交流过程和物质的交换过程,同时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由六方面构成:人际感受能力、人事记忆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像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交往的过程中,常以一种“自我中心”的心态去要求别人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在交往过程中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自己的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发展成不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变得紧张、烦恼。

其次是大学生不善于交往与不懂交往。对很多交往的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的交往知识不是了解很多。给交往带来麻烦。

再次是自卑心理。大学生明显自卑心理的人占30%左右。

第四是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总把自己的真实内心、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多种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第五是对人际交往复杂的困惑迷茫。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思想、观点看法等难免不一样,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矛盾,时间的积累使人际关系出现困惑迷茫。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刘鲁蓉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总结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人格平等为基础;交往对象、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较单纯的精神性;期望值与理想较高;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但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交往范围的日趋扩大与交际方式的丰富多样。

四、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因素

从心理因素讲有:认知因素。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正确的自我评价,才会在人际交往中的有良好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

交往能力高低不同。 对有些大学生来说,想关心人,搞好人际关系,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有时做得不好;能力的高低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行为不同。个人的性格不同,人际交往中,性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性格的特点,有利于人际交往;不良的性格特点,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会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因素。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不良情绪不利交往,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战胜不良情绪,才能在心理上有所放松,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

五、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深化自我认知的必要途径,通过交往、比较,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强化、调整、完善自我认知。

再次,人际关系是实现成才成人的基本条件。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六、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做好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要求学校有关部门正确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知识的输入,形成交往技能。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创设和谐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但受个体自身因素决定,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于人际交往的实践。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了解同学和校友,认识老师,通过与别人交往而学会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走出自我封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倾向等。交互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功利原则: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了解人们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倾向,并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始终保持人们得大于失或等于失。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维持和发展。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的内容:自我价值的保护是指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情境控制原则: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环境的自我控制,因此要想使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时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证表现自己的自由。诚信的原则——最基本的交往原则。是重要的品质与交往方式。

第四,个人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个性包括能力、性格、气质等。提高能力等个性品质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建立、维护、发展。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第五,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人道,讲求礼仪,充满人文精神。儒家提倡“仁者爱人”的哲学,并用这一原则解决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以和为贵、宽厚待人、谦让有礼、为人着想的道德行为与道德风尚等。

【参考文献】

[1] 王宏.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13.6.

[2] 马福奎.试论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

[3] 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4] 赵坤.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4.

[5] 石秀杰,张季芳.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调查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 周颖.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

[7] 林晓.大学生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

当今社会人人都面临着挑战,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认清这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正在大大加强,所以一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他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说得长远一点,可能要影响他的事业前途。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被重视,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笔者在普通中学语文口语训练课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1.加强口语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1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语训练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要求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根据不同需要正确运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论辩能力。由此可见,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1.2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语训练非常必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信息万变的科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人们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得以顺利发展,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语?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2.对学生加强口语训练的途径

2.1 凭借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首先要依托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因此,教帅要十分重视运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新编教材中,有一个新的特点是:课本中专门编排了“口语交际课”,每册一共编排了6课。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安排有《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等。这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内容和生动形式,教师利用这类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教学时,除了按照教材编排的专项对话交际训练外,还要在讲读课文时突出人物对话的部分,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人物之间是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可通过朗读、分角色读,以及表演等形式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2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议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在评议中加强口语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评议”环节,要把这一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评议”时,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并互相评议。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给口语训练一片天空》作者:王惠萍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探究》 作者: 蒋近朱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9

关键词: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96-02

一、研究背景

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反映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之前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交往活动的判断,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状况[1]。根据谢晶等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六个因子: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2]。

以往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关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以及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尚且没有研究从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出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试***根据研究结果,寻求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法。由于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因此对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有较重大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选取长江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6份,回收315份,有效回收309份,回收有效率94.8%。其中一年级77名,二年级73名,三年级81名,四年级78名;男生157名,女生152名;自然科学类106名,人文社会科学类117名,艺术类86名;农村185名,城市124名;独生子女215名,非独生子女94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2]。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内容效度,实证效度。问卷共36个题项,包含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6道题目。问卷采用6点式计分法,正向记分24道题,反向记分12道题。每道题要求被试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效能感越强。

(三)研究程序

1.施测方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进行取样,量表为纸笔自陈式问卷,随机发放给长江大学在校学生,学生完成问卷后收回。

2.数据处理。将测评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t检验。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性别(t=0.524,P>0.05)、年级(t=2.396,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t=1.932,P>0.05)、家庭来源(t=0.833,P>0.05)、学科分类(t=0.272,P>0.05)上差异不显著。这与谢莹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得分在各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一致[4],与薛敏等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的结论也一致[5]。但是与谢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年级、学科类别上差异显著的结论不一致[1]。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采用了不同区域的被试。由于人际交往效能感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水平,那么根据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可推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差异不大。

本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这几个因素上有差异,具体结果如下。

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t=5.567,P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553,P

家庭来源不同的大学生在六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t=3.779,P=0.05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与城市大学生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活跃,对都市文明不太习惯,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则不然。大学更注重学生各方的综合能力,学习好也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般人更愿意与城市学生交往,以便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8]。因此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信任感、同情心、利他性、谦逊性上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因此在人际交往效能感上总体得分与其差异并不大。

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t=4.166,P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t=2.574,P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二是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主客观因素上反映的情况,本研究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差异不大的情况,可采取一些大众化的措施。首先建议高校开设专门的人际交往学课程,帮助大学生构建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其次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或group counseling)是应用团体动力学,设计团体活动、课程、内容,用来预防及处理个体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10]。已有研究发现,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效果显著[11]。

第二,针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要多给予他们关注,提升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判断。首先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做到既不清高,也不妄自菲薄,平等与人交往。其次优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克服自卑、嫉妒等不良品质。再次要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培养他们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善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最后要帮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熟练掌握交往技巧。高校可针对性地举办一些有关交往技巧的讲座,同时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动参与,在交往中逐渐掌握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6).

[2]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3]Suzue,T.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J]. Environ Health Prev Med,2010,(15).

[4]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

[6]黎隽洁.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2,(2).

[7]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8]郑欣.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2,(2).

[9]王***.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篇10

[关键词]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策略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四、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2005.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10篇

学习

费用会计工作总结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费用会计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费用会计工作总结和计划,费用会计岗位工作总结。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秉公办事,顾全大局,以新<会计法>为依据。遵纪守法,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忠

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数学老师的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师论文投稿。应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当数学教师仅仅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时,他只是按既定的课程去教教材,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

学习

初中数学学生小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数学学生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数学小论文范文大全,学生初中数学小论文范文大全。一、在初等数论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法高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基

学习

村委会会计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44)

本文为您介绍村委会会计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村委会会计工作月报100篇,村委会会计工作总结汇报。1、我村“两委”干部坚定***治立场,发挥团结互助精神,勤***廉***,提高工作办事效率,以“谁主管,谁负责”为原则,落实各项村务工作,为村民办好事

学习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水文地质学论文1000字,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论文。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EngineeringZhangYongboZhangZhixiangYangJunyaoZhaoZhi

学习

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人事管理方面的毕业论文,物业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为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人事信息管理的迫志需求而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该系统的前台采用的是VB6.

学习

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总结论文,汽车运用与维修论文10000字。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

学习

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自考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一、目的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

学习

三相异步电动机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三相异步电动机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毕业设计论文,三相异步电动机论文。2.由于轴承损坏,轴弯曲等原因致使定、转子磨擦(俗称扫膛)引起铁心温度急剧上升,烧毁槽绝缘、匝间绝缘,从面造成绕组匝间短路或对地“放炮”。严

学习

总账会计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总账会计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总账会计工作总结范文2000字,总账会计工作总结及对部门建议。2、供应链方面:作为一个总账会计,我要负责每天采购、出库等发票的生成,月底我要做供应链的对账、关帐结账工作。在这一年里,我能坚持

学习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如何处理心理压力论文,大学心理课有关压力的论文1000字。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

学习

金属腐蚀与防护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金属腐蚀与防护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论文,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2000字论文。中***分类号:TU8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众所周知,机械设备本身是金属构成的,只要是金属它就会因为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金属发

学习

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10篇,内容包括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赏析800字,拒绝平庸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

学习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周边安全问题论文1000字,中国安全形势论文。地缘***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治、***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

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高中数学老师的论文范文,高中数学教师论文投稿。应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当数学教师仅仅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时,他只是按既定的课程去教教材,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

学习

初中数学学生小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数学学生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数学小论文范文大全,学生初中数学小论文范文大全。一、在初等数论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法高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基

学习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水文地质学论文1000字,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论文。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EngineeringZhangYongboZhangZhixiangYangJunyaoZhaoZhi

学习

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人事管理方面的毕业论文,物业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为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人事信息管理的迫志需求而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该系统的前台采用的是VB6.

学习

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总结论文,汽车运用与维修论文10000字。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各种先进设备也开始进入教学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实

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论文提纲怎么写,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团队建设1.班级制度化管理模式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

学习

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职业规划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规划论文,大一职业规划书3000字论文。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

学习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如何写,心理咨询二级论文范文。1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的心理***森田疗法。但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