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对个人鉴定10篇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1

XX同志现系我局XX科科员,19XX年X月出生,于20XX年X月通过XXX考试录用到我局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治素质方面,该同志立场坚定,拥护***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治觉悟强,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加强***治和业务知识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该同志为人正派,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生活工作中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重视实践,任劳任怨。特别是在曾经参与的XX、XX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工作耐心、沟通能力和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责任心。其次能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克服自身不足,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不断进取。

业务素质方面,该同志先后在XXX、XXX、XXX、XXXX等岗位历练,工作中虚心严谨,学习能力强,积极学习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积累和总结,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尤其是在XX年负责的XX工作中,(具体做的工作细节……),其专业素养和敬业态度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综上,该同志各项素质优良,相信会在组织的关怀和指导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2

为规范对全市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根据国家科委**年10月26日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省科委颁发的《**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实施细则》,我委制定了《**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

本办法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年四月七日

**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鉴定范围

第三章鉴定组织

第四章鉴定形式

第五章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小组、函审专家组

第六章鉴定程序

第七章鉴定内容和鉴定证书

第八章鉴定管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保证鉴定质量,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按照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规定和《**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实施细则》,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行***管理行为。

第三条科技成果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本办法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机制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形式进行鉴别、评价和得到社会的公认。

第五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市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市科委主持或授权委托县(市)、区科委主持鉴定。

第二章鉴定范围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解决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产品等。

在成果应用、推广或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取得新的科技成果。

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包括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应用研究理论成果。

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七条下列科技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包括县以上各级人民***府、***各有关部委以及国家指定的科技计划项目)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申报科技成果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成果;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指国家有关法律、***有关法规及***有关部委颁布的有关规章、***策规定等)应当进行鉴定的其他科技成果。

第八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通过鉴定。

已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上成熟,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由实施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并提供技术水平证明。

经技术合同登记机关登记的技术项目,已经按合同约定验收合格,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后取得经济、社会效益,有技术合同当事人出具的财务部门的经济效益证明或社会效益证明,并提供技术水平证明

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由专利实施单位的财务部门出具的经济效益证明或社会效益证明。

申请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填写《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并附有关技术资料和效益证明,报市科委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审批后生效。

视同鉴定与其他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章鉴定组

第九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市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组织或委托县(市)、区科委及市级主管部门主持鉴定。

第十条国家特殊专项产品的鉴定,按国家有关规定,由产品归口管理相应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第十一条没有组织鉴定权单位组织的鉴定为无效鉴定。

第四章鉴定形式

第十二条科技成果的鉴定,可按照成果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经组织鉴定单位审查确定,分别采用以下形式

检测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或***有关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法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须在市技术监督局备案),对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出具测试证明和测试结论。必要时可邀请少数专家参与咨询、评价。

验收鉴定:由组织验收单位邀请少数同行专家,按照计划任务书或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现场测试、验收,作出评价结论;

通讯鉴定:对不需要进行现场测试,能用书面材料反映研究全貌和技术水平的成果,可由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提供学术和有关技术资料,以书面形式进行审查、评价,并由组织鉴定单位汇总后作出鉴定结论。

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作出结论的,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以上四种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组织鉴定单位应对鉴定结论进行认真审查,对鉴定合格的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部统一规定的格式,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五章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小组、函审专家组

第十三条科技成果鉴定实行专家负责制。

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小组和函审专家组是受组织鉴定单位的委托,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组成,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鉴定的专家组织,专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应占三分之二以上。

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聘请专家。参加鉴定工作专家的增补或变更必须取得组织鉴定单位的同意或认可。

第十四条采用会议鉴定时,鉴定委员会由五至十三人组成。鉴定结论必须经过鉴定委员会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第十五条采用函审鉴定时,函审组由五至九人组成。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意见形成。

第十六条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该行业或该领域的高、中级技术职务;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选聘专家应尽可能同时有教学、科研、生产三方面的专家参加。

对于专业技术职务偏低或没有专业技术职务,但确实学有所长,并被同行专业技术人员所承认的人,经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可以作为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或者函审专家组成员。

第十七条成果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和其它与该成果有密切关系的人员以及不具备对该成果进行技术鉴定能力的其他人员,不能作为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

第十八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通过的鉴定意见签名负责。

第十九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1、***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

2、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向被鉴定单位或个人质询成果的未详情况,要求复核试验或测试结果;

3、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如实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意见上签字。有权向组织鉴定单位反映对鉴定意见的不同看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

4、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参加鉴定的成员,应对所鉴定的科技成果承担保密义务。鉴定委员会应对鉴定结论的正确性负责,主任委员应对鉴定结论负技术责任,鉴定委员会在对科技成果的审查和评价中产生不同意见时,可按多数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同时应将不同意见在鉴定意见中注明。

第六章鉴定程序

第二十条申请鉴定的条件:

1、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②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人员名序异义和权属争议;

③资料齐全,并按规定建立科技档案;

④应用技术成果已经过必要的规定和时间的试产、试用考核阶段,其测试数据准确、完整,符合有关要求。能证明成果的成熟性和具备推广条件。

⑤软科学研究成果应经有关单位采纳或应用。

2、提交鉴定的技术资料及其文件名称,应根据不同行业、专业和领域的特点而定:

①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研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有关设计技术***表、质量标准、用户证明材料、国内外技术情况对比材料、实施条件、应用情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的评价等。

②软科学成果的学术资料主要包括:计划任务书和技术合同、总结研究报告、专题论证、调研报告及有关背景材料、模型运行报告、国内外研究情况对比材料有关单位采纳或应用效果的证明材料等。

③科学理论成果的学术资料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发表情况的说明,国内外学术情况对比材料,后被引用情况等。

对填补国内或国内外空白的科技成果,应由经国家科技部和***有关部委、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出具查新结论报告,非国家、省认定的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无效。

第二十一条申请鉴定的成果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同意鉴定:

1、不属于本办法规定鉴定范围的;

2、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申请的;

3、不具备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申请条件的;

4、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情况不清楚的;

5、一个项目分拆成几个不能***应用的项目,要求分别鉴定的;

6、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有名序异议和权属争议的;

7、有剽窃行为或弄虚作假的;

8、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

9、其它不够科技成果鉴定条件的。

第二十二条组织鉴定单位收到鉴定申请后应认真审查,并自申请之日起二十天内,作出如下决定:

1、不同意鉴定,应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2、同意鉴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内容包括:鉴定形式、鉴定委员会名单和鉴定日期等。

第七章鉴定内容和鉴定证书

第二十三条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

对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数据准确性、设计科学性、技术成熟程度、经济合理性等进行认真的审查;

审查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对应用技术成果的科学价值、创造性、先进性和技术水平、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进行正确的评价;

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前景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对不写明摯嬖谖侍鈹和摳慕饧麛的鉴定意见,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第二十四条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签署同意鉴定意见后生效。

第二十五条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鉴定专家小组、函审组补正。

第二十六条生效后的鉴定证书是科技成果管理部门颁发的证明文件,是科技行***机关确认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的合法证明文件。

第二十七条《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正式鉴定证书不超过二十份。

第八章鉴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市科委及市级主管部门、县(市、区)科委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对鉴定工作的管理,严格要求鉴定质量。对提交的技术资料及文件要认真审查。凡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尚不够鉴定条件的,不能同意鉴定,也不能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第二十九条提出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应严格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有两个以上计划任务来源的科技成果鉴定,均应取得计划下达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条与市外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可联合申请鉴定。鉴定申请书须由完成单位共同填报。

第三十一条鉴定未获通过,不能形成相应的鉴定结论的,由主持鉴定单位将鉴定情况如实记载,以纪要形式报组织鉴定单位备案。待该成果具备鉴定条件时,可重新申请鉴定。

第三十二条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抑制各种不正之风,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三十三条组织和主持鉴定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无关人员参加。

鉴定会不能与企业产品介绍、推销、订货等其他内容的会议合并进行。

参加鉴定会总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

第三十四条市科委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有错误的,有权直接纠正或有权责令市科委委托主持鉴定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第三十五条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科技成果鉴定中有关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个人,组织鉴定单位、主持鉴定单位以及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或有关人员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按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第六章法律责任办理。

第三十七条市科委委托的主持鉴定单位若,给鉴定工作造成损害的,市科委将酌情停止对其的委托主持鉴定的资格。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资格。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3

成 果 名 称:

完 成 单 位: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盖章)

申 请 鉴 定 日 期:

申请组织鉴定单位:

组织鉴定单位受理日期: 经办人: (签字)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制

科技成果

中文名称

(限35个汉字)

研究起始时间

研究终止时间

申请鉴定单位

单位名称

隶属省部

代码

名称

所在地区

代码

名称

单位属性( )

1.***科研单位2.大专院校3.工矿企业4.集体个体5.其他

联 系 人

邮***编码

联系电话

1. 2.

通信地址

任务来源

( )

1-国家计划 2-省部计划 3-计划外

成果有无密级

( )

0-无 1-有

密级

( )

1-秘密 2-机密 3-绝密

内 容 简 介

内 容 简 介

技 术 资 料 目 录

主 要 研 制 人 员 名 单

序号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技术职称

文 化 程 度

(学 位)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

贡 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主要研制人员超过15人可加附页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主 管 业 务 部 门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任 务 下 达 单 位 意 见

领导签字 (盖章)

组 织 鉴 定 单 位 意 见

经办人 (签字);主管领导 (签字)

鉴定形式

填 写 说 明

1.《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本表规格为标准A4纸,竖装。必须打印或铅印,字体为4号字。

2.成果名称: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

3.完成单位:指承担该项目主要研制任务的单位。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时,原则按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研制单位的顺序由第一完成单位填写,如有变化,填写前,完成单位必须协商一致。

4.申请鉴定单位: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名称必须与单位公章完全一致。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原则由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中第一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如有变化,在提出申请鉴定之前,各完成单位必须协商一致。

5.申请鉴定日期: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并以申请鉴定单位盖章日期为准。

6.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指向有组织鉴定权,并向其提出鉴定申请的单位。由成果完成单位填写。

7.组织鉴定单位受理日期:指申请鉴定单位将本鉴定申请表送达申请组织鉴定单位的日期。由经办人填写并签字。

8.申请表中的“科技成果名称”必须填写全称,并与封面上的科技成果名称完全一致。

9.研究起始时间:是指该项成果开始研究或开发的时间,应以计划任务书或合同、协议书上的时间为准。

10.研究终止时间:是指该成果最终完成的时间为准。

11.申请鉴定单位:

(1)单位名称:封面上的申请鉴定单位。

(2)隶属省部:指申请鉴定单位的行***隶属关系属于哪个地方或部门,如果本单位有双重隶属关系,请按本单位最主要的隶属关系填写。隶属省部的名称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代码由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与代码;***各部、委、局及其机构名称与代码”填写。

(3)所在地区:是指鉴定申请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名称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代码由申请组织鉴定单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与代码”填写。

(4)单位属性:是指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在1.***科研机构 2.大专院校 3.工矿企业 4.集体个体 5.其他五类性质中属于哪一类,并在括号中选填相应的数字即可。

(5)联系人:是指申请鉴定单位的该项成果的技术负责人。

(6)通信地址:指鉴定申请单位的通信地址,要依次写明省、市(区)、县、街和门牌号码。

12.任务来源:是指该项目隶属于哪个计划,请在括号中选填1.2.3即可。

13.成果有无密级:根据国家有关科技保密规定,确定该项目是否有密级。

14.密级:根据国家有关科技保密的规定确定的密级。该项目如无密级此栏可不填,如有密级请在括号内选填1.2.3即可。

15.内容简介,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任务来源:计划项目应写清计划名称及其编号。计划外的应说明是横向或自选项目。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3)性能指标(写明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4)与国外同类技术比较。

(5)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6)作用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16.技术资料目录:指按照规定应由鉴定单位提供的主要文件和技术资料。

17.主要研究人员:由成果完成单位根据研究人员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顺序填写。并应得到所有完成单位的认可。

18.申请鉴定单位意见: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19.主管业务部门意见:由申请鉴定单位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20.任务下达单位意见:由该项目的任务下达单位填写,经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4

修订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

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进行相应修改,并与《行***许可法》相衔接。

便民原则

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取消了受理环节;简化了鉴定申请手续;规定了省级卫生行***部门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要公开相关信息。

合理性原则

充分体现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等原则,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的职责,诊断与鉴定工作程序公开、透明、可行。

效率性原则

明确规定了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环节和时限,强化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的时效性。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原则

职业病诊断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办法》有关规定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依据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由3名以上单数诊断医师进行集体诊断,作出诊断结论。诊断机构***行使诊断权,并对诊断结论负责。

当事人对诊断结论不服,可依法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部门申请鉴定,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依法向省级卫生行***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即一次诊断、两级鉴定。

职业病诊断资料

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 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上述资料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也可由有关机构和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其他资料,如劳动者不掌握,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职业病鉴定资料

职业病鉴定需要以下资料:职业病鉴定申请书;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申请省级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市级职业病鉴定书;卫生行***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当事人应该提供职业病鉴定申请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已作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者首次职业病鉴定的办事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鉴定材料。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材料。

相关资料重要性

职业病是从事特定职业、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因此,职业病诊断不同于一般医学诊断,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判断疾病的发生是否与劳动者从事的职业有关,是一种归因诊断。职业病诊断首先要了解、分析劳动者的职业史,将因非工作原因患病的病人排除在职业病病人范围外。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是指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接触时间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病发生的客观、必要条件,劳动者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不可能发生职业病的。因此,职业病诊断需要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争议情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人口流动频繁,劳动用工方式复杂化,造成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确认困难。用人单位不配合,导致职业病诊断资料不全。针对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的问题,卫生部曾发文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自述材料和相关人员证明材料等做出诊断鉴定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新修订的《办法》从4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二是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的材料时,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三是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四是第二十八条规定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资料或者提供资料不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自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日常监督检查信息等,作出职业病诊断结论。仍不能作出职业病诊断的,应当提出相关医学意见或者建议。

当事人如果对职业病诊断结果或是职业病鉴定结论有异议,第三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部门申请鉴定。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

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和劳动者权利

《办法》为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二是规定了职业病诊断机构接诊义务,取消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并告知劳动者要提供其所掌握的资料。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包括:具体内容、举证时限、举证责任后果等,对相关部门、机构在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中协助取证、举证义务也依法作了具体表述(详见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八条、第四十六条)。四是简化鉴定申请手续,第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时,只需提供鉴定申请书和原诊断证明书(已作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等。

新修订的《办法》中,还明确了劳动者享有的6项权利。其中包括:

选择诊断机构就诊的权利。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进一步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

知情权。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应当告知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材料和程序,并及时告知劳动者诊断、鉴定结果。

申请劳动仲裁的权利。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依法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异议申诉权利。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和判定。

选择鉴定专家权。劳动者可以自己或者委托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从专家库中按照专业类别随机抽取鉴定专家。

隐私受保护权。职业病诊断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劳动者,保护劳动者的隐私。

保证职业病鉴定工作科学

公正开展

职业病鉴定是为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结论不服提供的必要程序,新修订的《办法》仍然实行省、市两级鉴定制度。为了保证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规定了以下内容:第三十七条特别强调了诊断机构不能作为鉴定办事机构;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一条细化了对专家库专家的要求,要求专家库按照不同专业类别进行分组;第四十二条规定参加职业病鉴定的专家应当半数以上是相关专业职业病诊断医师,疑难病例应当增加专家组人数,充分听取意见;第四十三条进一步完善了鉴定专家回避制度,保证鉴定工作的程序公正;第四十五、第四十六条对职业病鉴定过程的程序和需要听取双方陈述或进一步调查取证时的工作步骤进行了说明;第四十七条规定专家组应当经充分合议后,根据专业知识***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应当经专家组2/3以上成员通过。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部门和机构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涉及的机构和部门较多。除诊断、鉴定机构外,诊断与鉴定工作过程还涉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等机构和组织,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首先,在督促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诊断的举证义务时,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交已掌握的诊断与鉴定所需材料。此外,在协助取证方面诊断机构也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支持和配合(如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对工作场所现场调查)。

其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职业病诊断所需的证据材料存在异议时,需要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判定或裁定。一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和判定。二是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和在岗时间有争议的,由当事人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三是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劳动者进行首次鉴定时,原诊断机构要提供职业病诊断时的有关材料;进行再鉴定时,首次鉴定的办事机构要提供首次鉴定时的有关材料。

职业病报告的意义

职业病报告是职业病统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及时报告职业病,有利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准确掌握职业病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将确诊的职业病告知用人单位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有利于加强作业场所监管,源头预防职业病;用人单位将确诊的职业病告知劳动保障部门,有利于落实劳动者工伤保险待遇,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加强对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为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卫生部督促各地不断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承担职业病诊断工作,并争取中央财***支持中西部地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修订的《办法》增加了有关机构能力建设的要求,一是增加第三条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应职业病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区域覆盖的规定;二是增加第四条各地要加强职业病诊断机构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相关的人员、设备和工作经费,以满足职业病诊断工作的需要的规定;三是增加第五条省级卫生行***部门应当结合本行***区域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职业病诊断机构设置规划的规定;四是增加第十一条规定,设区的市没有机构申请开展职业病诊断的,要求省级卫生行***部门指定符合条件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病诊断工作。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推动企业新产品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规范企业机电新产品鉴定验收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部技术监督委员会委托机械局[1]负责管理、指导、监督全国水利水电系统机电新产品的鉴定验收工作,并直接负责列入部技术发展项目计划机电新产品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三条机电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创新或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产品。

第四条鉴定验收是指对新产品的主要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试(投)产或应用于生产的可能性、市场前景、经济及社会效益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第五条新产品鉴定验收一般可为样机(样品)鉴定、试产(试用)鉴定、投产(使用)鉴定三个阶段。对一些特殊产品,新产品在样机(样品)试产(试用)投产(使用)鉴定验收无需分开的,可合并进行列入部技术发展项目计划的新产品,以及企业自行开发的新产品,均应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六条新产品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奖励以及享受国家有关扶植***策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鉴定验收新产品的范围:

一、列入部技术发展项目计划的新产品;

二、企业列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计划的新产品;

三、企业自行开发的新产品;

四、外系统开发的用在水利水电行业的新产品。

第八条对于涉及人身、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它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其鉴定验收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被鉴定验收新产品先进水平的定义:

一、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试制,在国内同行业或同类产品中属于领先地位;

二、国际水平: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行国际标准或同年代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性能指标;

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在国际同行业或同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

第二章鉴定验收内容、方式和条件

第十条鉴定验收内容:

一、对新产品的性能、采用标准、技术水平等作出评价。

二、考核新产品试(投)产、新技术应用所需各方面条件是否基本具备;安全、卫生、环保等是否符合行业要求。

三、对市场前景、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预测分析。

第十一条鉴定验收方式:

一、检测鉴定:由新产品开发单位提出申请,鉴定主持单位委托部认定的专业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有关指标,对新产品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检测报告。

二、会议鉴定:由新产品开发单位提出申请,鉴定主持单位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主要用户组成鉴定验收委员会,对新产品进行审查、评价,并作出鉴定结论。

三、合同验收:由新产品开发单位根据用户的评价,由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验收主持单位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用户组成验收委员会,按照新产品开发合同的规定,或合同双方约定的鉴定验收标准和方法,在检测、鉴定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合同验收。

第十二条鉴定验收条件:

一、产品设计合理、性能先进或技术原理先进合理、具备全新的功能或较原有技术有明显改进,并有应用、推广价值。

二、投产鉴定,需工艺技术文件齐全。具备必需的工艺规程、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工装、检测等手段。

三、达到设计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

四、原始记录齐全,数据可靠。

五、符合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六、具备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并按规定的程序申请鉴定验收。

七、申请鉴定验收的新产品应被实施应用半年以上(电子产品应经过冬夏两季考验)。

八、新产品鉴定验收,一般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

1、鉴定验收工作大纲;

2、新产品试制或试产(投产)总结报告;

3、新产品技术任务书(或合同书);

4、生产工艺及相关文件;

5、新产品检测、运行试验和质量分析报告;

6、用户使用报告或证明;

7、产品使用说明书;

8、实测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预测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9、产品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标准化审查报告;

10、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措施报告;

11、重要新产品,必须出具可靠性分析报告。

第三章鉴定验收的组织管理

第十三条鉴定验收的主持单位:

一、列入部技术发展项目计划的新产品鉴定验收工作,部机械局[1]为鉴定验收的主持单位。

二、部机械局[1]可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对本系统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新产品进行鉴定验收工作,由部机械局[1]加盖"水利部新产品鉴定验收专用章"。

三、企业自行开发的新产品,可向部机械局[1]申请鉴定验收。

四、外系统开发的用在水利水电行业的新产品,可向部机械局[1]申请鉴定验收。

第十四条鉴定验收主持单位的责任:

一、鉴定验收主持单位在接到鉴定验收申请报告后,应认真审查,三十日内明确答复是否同意鉴定验收,并确定鉴定验收方式。

二、本着精简节约的原则进行鉴定验收。如需召开鉴定验收会,应根据需要确定会议规模,组织鉴定验收委员会。

三、对鉴定验收委员会提交的鉴定验收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如有重大缺陷,应责成原鉴定验收委员会重新鉴定,提出鉴定补充报告。

四、负责对鉴定争议的仲裁、核发鉴定验收证书并备案。

第十五条鉴定验收委员会的应聘人员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该行业(相关行业)的高级技术职称(职务),或技术经济专业的高级职称(职务)。.特别情况下可聘请不超过20%的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参加。

二、具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求实公正。

四、鉴定验收委员会成员为7-15人,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验收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五、直接参与本项目产品的开发人员不得参加鉴定验收委员会。特殊行业由于专业限制需要参加的,开发单位人员不得超过鉴定验收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第十六条鉴定验收委员会的责任:

一、接受鉴定验收主持单位的领导,并对其负责。

二、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进行审查和评价。

三、鉴定验收委员会有权要求新产品的开发者进行答辩和验证实验。鉴定验收委员会负责人对鉴定验收结论负技术责任,每个成员有权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编制鉴定验收报告。对结论持有异议的问题应在报告中注明。

五、委员会全体成员对鉴定内容保守秘密,对以各种形式泄密者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六、鉴定验收委员会成员***对被鉴定的新产品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七条经鉴定验收合格的新产品,由主持鉴定验收单位统一颁发《新产品鉴定验收证书》及统一编号。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6

看点一:扩大了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

新《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在以前,劳动者要想诊断职业病,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而劳动者经常居住地有可能既不是户籍所在地,也不是用人单位所在地,这样一来,劳动者难免来回奔波,也不方便进行维权。

从第十九条规定来看,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增加了 “经常居住地”,与旧的《办法》相比,新《办法》更加体现了便民性。

看点二: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

新《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并告知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程序和所需材料。”

据了解,新《办法》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以往劳动者要进行诊断,必须先填写申请书,经过审核,符合条件后下发受理通知书,然后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同时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而新《办法》则简化了诊断流程与鉴定申请手续,劳动者直接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即可进行诊断。

看点三:劳动者可随机抽取专家鉴定

新《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参加职业病鉴定的专家,应当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的职业病鉴定机构从职业病鉴定专家库中按照专业类别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抽取的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专家组。”

这就意味着,劳动者有自行选择专家权,或委托职业病诊断机构随机抽取专家来鉴定。相对以往,新《办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起一个月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部门申请鉴定。

如果劳动者对市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依然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同时,新《办法》还明确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不能作为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

答疑解惑

问:职业病诊断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一)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二)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五)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上述资料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也可由有关机构和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其他资料,如果劳动者没有掌握,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问:职业病鉴定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鉴定需要以下资料:(一)职业病鉴定申请书;(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申请省级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市级职业病鉴定书;(三)卫生行***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当事人应该提供职业病鉴定申请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已做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者首次职业病鉴定的办事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鉴定材料。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材料。

问: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异议的怎么办?

答:针对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的问题,卫生部曾发文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自述材料和相关人员证明材料等做出诊断鉴定结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四条条纹做出了相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的材料时,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7

第二条文化科技成果的鉴定,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文化科技成果进行严格的科学审查并对其科学技术水平、实用价值和是否可以推广应用作出评价,以利于文化科技成果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文化科技成果包括:

(一)凡属自然科学范畴,能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的联系,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对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在解决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上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技术成果;

(三)在推动文化科技工作科学决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文化科技进步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上起重要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四条理论研究成果鉴定前需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年以后,按本办法进行鉴定。应用技术成果鉴定,应使用三个月以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通过技术市场机制和有关方面进行评价。不拟申请奖励的项目,一般可以不组织鉴定。

第五条文化部教科司负责文化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组织对重大文化科技成果的技术鉴定工作。部业务司(局)和地方文化厅(局)分别负责部直属单位和各省(市、区)文化厅(局)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六条列入各级***府文化部门年度科技计划的项目,应由任务下达部门组织鉴定。重大科技成果也可以申请上级部门组织鉴定,一般项目也可委托下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鉴定。未被列入各级***府文化部门年度科技计划的自选项目,鉴定时必须经过上级单位批准,否则不予承认。

第七条外系统完成的文化科技成果,其上级主管部门无法进行鉴定时,文化主管部门在接受委托后,可以按本办法的规定组织鉴定。

第八条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在向上级单位申请鉴定时,必须提交科技成果申请鉴定书和完整的学术、技术资料。上级单位接到申请书后应进行认真的审查,于十五天内就以下问题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一)是否同意鉴定及理由;

(二)采取何种形式鉴定;

(三)批准的鉴定委员会名单(或验收小组名单);

(四)其他事宜。

第九条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的单位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或验收小组),鉴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鉴定会由主任委员主持;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该行业或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或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际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条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对被鉴定项目的技术内容保密,如泄密要追究责任。

第十一条具备以下条件的科技成果可申请鉴定:

(一)完成项目任务,经使用并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学术或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科技立档要求。

1.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资料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一年的证明及有关的评价材料,艺术医学成果需有实验例证。

2.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计划合同或任务书、鉴定大纲、研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成果使用报告。

3.软科学成果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技术合同、总体研究报告、专题论证报告、调研报告(包括国内外情况对照)、采用部门的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有权属争议的科技成果,应在争议解决以后申请鉴定。

第十三条科技成果鉴定时可采取以下鉴定形式:

(一)会议鉴定:由组织鉴定的单位邀请有关专家7—15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项目的完成人员不参加鉴定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鉴定委员会人数最多不超过两人;

(二)验收鉴定:重大工程中的科技设计与建筑,由任务下达单位邀请有关技术专家7—9人组成验收小组,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测试并作出结论;

(三)通讯鉴定:理论研究成果也可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7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采取通讯方法对该项目的学术水平作出评价。

第十四条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通过鉴定:

(一)技术上成熟,已在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应用技术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持实施单位出具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在本单位实施应用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证明),连同必要的技术文件,经过上级单位批准后,颁发《视同鉴定证书》;

(二)经专利局批准后的专利,并已实施取得经济效益的,由专利权人持实施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证明,连同必要的技术文件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颁发《视同鉴定证书》。

第十五条科技成果鉴定意见的内容:

(一)理论研究成果:鉴定文件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发表后是否被采用;该成果的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有关数据是否准确;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创新点与同类成果比较以及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二)应用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文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该项成果的技术水平以及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有什么创新点,是否能推广,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三)软科学成果:鉴定文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课题要求和目的,采用后的情况和实践检验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改进的建议。

第十六条组织鉴定的单位应给通过的科技成果颁发鉴定证书。鉴定证书应按国家科委规定的格式制作。

第十七条对应聘参加鉴定的专家、组织鉴定的单位应支付一定的技术咨询费。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8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类别和等级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经济补偿

第六章 医疗事故的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及其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卫生行***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要加强科学管理,加强思想***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病员及其家属应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治,遵守医疗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医疗单位对本单位发生的医疗事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做出正确的结论和处理。

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工作单位应协同做好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四条 凡在本市的医疗保健、卫生预防单位和个体开业医务人员中发生的医疗事故,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类别和等级

第五条 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因医疗错误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或严重痛苦的,属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系指以医务人员工作失职为主要原因的医疗事故;技术事故系指以医务人员技术错误为主要原因的医疗事故。

第六条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病员死亡的;

二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病员残废,导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

三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病员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严重障碍、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病员不应有的严重痛苦,但未导致功能障碍,不影响劳动能力的。

第七条 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不属医疗事故:

由于难以预料和防范的意外情况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难以避免的合并症;

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八条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事件(以下简称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在两小时内向本单位主管部门报告;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区、县卫生行***管理部门报告。

病员或其家属可向医疗单位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查处要求。

第九条 医疗单位主管部门接到医疗事故或事件的报告后,除了向单位领导报告外,应立即交由本单位的医疗事故处理小组调查、处理。医疗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接到医疗事故或事件的报告后,应督促医疗单位做好调查、处理。

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区、县卫生行***管理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第十条 为查明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医疗单位、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和死者家属可以提出尸体检验的要求。如因拒绝或拖延尸体检验而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尸体检验,夏、秋季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冬、春季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尸体检验由市卫生行***管理部门指定的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进行。

死者家属应将检验后的尸体在四十八小时内移送火葬场。

第十一条 病员及其家属、医疗单位或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的确认有争议时,可提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鉴定委员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可收取鉴定费。

第十二条 病员及其家属、医疗单位、当事医务人员或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的处理不服,可以向医疗单位或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病案是处理事故的重要依据。负责处理事故的有关人员、上级卫生行***管理部门、受理医疗事故案件的鉴定委员会、司法机关和律师、病员家属代表,可以查阅病案。其他人员不得查阅。

第十四条 医疗单位在组织调查、处理医疗事故或事件的过程中,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的病案和资料,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藏、销毁、抛弃。违者,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第十五条 因医疗事故而增加的医疗费用,由医疗单位承担。同医疗事故无关的医疗费用,由病员或其工作单位交付。

第十六条 因医疗事故致残但不需继续住院***的病员,或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产妇遗留的活婴,其家属应及时办理出院手续;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由当地民***部门收容安置。对无理纠缠、拒绝出院的,经劝说无效,医疗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病员在医疗单位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放停尸室。家属不得将尸体强行留置在门诊室、急诊室、观察室或病房等处。死者家属接到医疗单位的病员死亡通知后,应及时办理手续,将尸体移送火葬场。尸体在停尸室的放置时间,夏、秋季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冬、春季不得超过七十二小时。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上级卫生行***管理部门批准,在死者居住地派出所出具死亡证后,由医疗单位移送火葬场。尸体送至火葬场后的一切费用,一律由死者家属负担。

第十八条 严禁任何人借口医疗事故而停尸要挟、损坏公物、殴打辱骂医务人员、聚众闹事,以及用其他方式扰乱医疗单位工作秩序。违者,由***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鉴定

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管理部门以及医学院应组织建立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本系统的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对事故能否成立、事故的类别和等级作出判定。

鉴定委员会应由能坚持原则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药剂师、护师以及具有相应职称的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行***人员组成。也可以临时邀请有关的专业人员参加鉴定。

第二十条 区、县的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区、县卫生行***管理部门提名,报经区、县人民***府批准。

医学院的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医学院提名,报经市人民***府教育卫生办公室批准。

市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市卫生行***管理部门提名,报经市人民***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鉴定委员会接到鉴定申请后,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分析病案和有关资料。有关医疗单位应根据鉴定委员会的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医疗事故的鉴定,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作出准确的鉴定结论;遇有重大分歧时,不应匆忙作出鉴定结论。

卫生行***管理部门不得否定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第二十二条 非鉴定委员会成员和未经鉴定委员会邀请的其他人员,不得参加鉴定。

鉴定委员会成员中,确认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病员及其家属、医疗单位、当事医务人员或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对区、县、医学院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市鉴定委员会复议。市鉴定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重新鉴定;对下一级鉴定委员会的错误结论,应予以纠正。

第二十四条 任何人不得干扰、破坏鉴定委员会的工作,不得对鉴定委员会成员进行威胁、利诱、辱骂、殴打。违者,依法处理。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经济补偿

第二十五条 医疗事故确定后,医疗单位应根据事故等级,参照病员的病情、经济收入和家庭负担,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第二十六条 一级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医疗单位直接支付给死者家属。死者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另由所在单位按职工非因工死亡支付丧葬费和抚恤金。

二、三级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医疗单位支付给病员或其家属。病员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以后生活有困难的,由所在单位按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四级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医疗单位支付给病员或其家属。

第二十七条 病员或其家属不得借口医疗事故向医疗单位提出迁移户口、安排工作、调配房屋等要求。

第二十八条 医疗事故的补偿金,医疗单位在卫生事业费中列支;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和接生员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个体开业医务人员造成的医疗事故的补偿金,由该开业医务人员本人负担。

第六章 医疗事故的处罚

第二十九条 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者必须作出书面检查。所在单位对责任事故的责任者应根据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并结合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下列行***处分,或并处经济处罚:

一级医疗事故的处分有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疗事故的处分有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疗事故的处分有记过、记大过、降级;

四级医疗事故的处分有警告、记过。

凡构成犯罪的责任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造成技术事故的责任者,应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处分。但事故的后果严重或系多次发生者,也应给予必要的行***处分和经济处罚。

第三十一条 发生的医疗事故,同本单位领导人员失职有直接关系的,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有拖延、阻挠、包庇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的,要追究医疗单位领导人员或有关人员的行***以至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进修医务人员发生三级和三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应停止进修。接受进修的医疗单位应将事故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提出处理意见,转交派出单位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对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的医务人员,医疗单位应给予奖励。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9

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现状分析

以福建省民办司法鉴定机构为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2008年至2010年,福建省鉴定机构数量分别为93家、97家及99家,其中职权鉴定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性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一直未发生变化,分别为3家、1家、家;属于卫生部门的鉴定机构数量从2008年的1家增长为20ro年的17家;民办司法鉴定机构数量从7家增长为72家,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拥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丰富仪器资源,尤其是现代化高端仪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性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数量过少,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仪器资源较简陋的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却一直占据鉴定的主体地位"。虽然我国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发育成熟,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契约性规则为基础的现代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社会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依靠个人投资创建的民办鉴定机构,其社会道德意识薄弱,逐利性较强,案件相关人员的正当权益受损,导致诚信危机"其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方式主要有:(l)为争取案件来源,增加业务量,民办鉴定机构往往给予职权部门工作人员以一定比例的回扣;(2)部分民办鉴定机构与个别职权部门对外宣称建立协作关系,以低价而非鉴定质量的方式垄断案源;(3)未经司法行***管理部门许可,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以方便案件委托为由,跨市或向下主动联系案源;(4)对外承接超出本鉴定机构业务范围的案件;()在设法增加业务量的同时,以很低的计件工资形式迫使鉴定人承担大量的鉴定任务,使得鉴定人疲于追求案件的鉴定数量,而相对忽视了鉴定的质量;()主要开展以经验型为主的鉴定类别,而对仪器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的如微量鉴定、电子数据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等,涉及的机构极少;(7)不遵守现行司法鉴定收费规定,凭借鉴定意见的法定证据地位收取高额费用,沦为某一方当事人的代言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合法性,但这对公益性质的民办司法鉴定机构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司法性和公益性,其作出的鉴定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审制机关对案件的裁判正确与否,非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不但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影响鉴定机构和鉴定行业的公信力,而且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科学、客观的司法鉴定意见,是法庭对案件审判的重要依据"司法鉴定人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鉴定意见的质量,对审判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全国人大***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前,司法鉴定工作由公检法部门负责,人员队伍专业素质较高,管理模式规范"决定实施后,公检法负责管理的鉴定机构不再面向社会服务,民办鉴定机构快速发展,而鉴定人的培养、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并没有跟上,对鉴定人资格审核把关较松,使得司法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偏低"尽管目前司法鉴定人已有岗前法律法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培训,但由于鉴定人自身素质、鉴定机构的定位以及司法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培训未达到预期效果"。仪器设备是开展鉴定业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鉴定意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少数民办鉴定机构的仪器设备基本处于空白,或仅有的仪器设备也比较落后,有的鉴定所连必需的最基本的器械、检查工具也极其缺乏,不能满足鉴定的要求"几张办公桌、几台电脑、一个综合事务人员(兼管案件受理、财务登记、机构日常各项杂务)往往是这些民办鉴定机构的写照"。鉴定机构作为鉴定人的执业场所,其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鉴定人的执业水平和鉴定的质量"民办鉴定机构过于注重案件来源,对机构的内部管理却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l)财务管理不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制度多针对***府和企业,针对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专门财务制度的欠缺使许多鉴定机构内部财务管理透明度低、管理混乱;(2)案件受理登记制度运行不规范"有时甚至无受理委托书而直接出具鉴定报告;(3)仪器设备极少"导致在管理上基本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使得鉴定报告的质量受到影响;(4)消极对待司法鉴定人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几乎没有有效的业内人士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机构制度不全"内部缺少复核机制或复核机制形同虚设,对鉴定报告的质量控制把关不严;()机构规模较小"很多人员在机构内部身兼不同职位,内部的相互监督很难实现"。近几年,我国法制社会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司法鉴定行业,尤其是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在决定实施后,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鉴定机构的发展比较而言,司法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有所不及,一些弊端未能及时的消除:(l)民办司法鉴定机构单位性质未确定"这是司法管理的一个首要问题,单位性质的确定是建立合理的司法管理体制、开展鉴定业务、单位财务管理、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等问题的前提条件"(2)监督管理渠道不顺畅"表现为:对鉴定机构进行专门社会监督的***机构或组织尚未成立,新闻媒体对其的监督比较有限,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很难对鉴定机构形成有力的监督;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障碍及协调机制缺失,也往往导致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3)登记管理部门在开展对鉴定违法行为的证据调查、收集及处罚等环节步履维艰"由于协调力度不够,有时即使依法对违法机构进行了处罚,但由于后续相关问题,使得管理部门在处罚过程中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对鉴定机构、民办鉴定机构的单位属性这一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民办鉴定机构单位属性的不明确,则其组织宗旨模糊不清,公益性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功能及地位无法确认,权利义务难以界定,亦会导致各地行***管理做法不一,社会监督因缺乏评判标准而缺位"因此,依据司法鉴定行业特征,明确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的非企业单位属性、社会功能和地位,是引导民办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开展司法公益活动,保持中立地位,提高社会诚信度,规范行业管理,建立相应社会监督机制,明晰产权归属等问题的基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决定第五条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严格执行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置基本标准,并根据鉴定机构的资产状况、物质条件、技术装备、鉴定人员的专业方向等,在机构申请设立时确定其鉴定范围,保证司法鉴定机构准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在一定地域内委托几家社会公信力强、信誉好的鉴定机构,对拟申请的鉴定机构的准人条件进行实质审查,从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方面审核申请单位,从源头上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进人"另外,鼓励有条件的鉴定机构先通过实验室认证,形成高标准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实验室,改善行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起到示范作用,逐步推进司法鉴定行业认证进程,提高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水平和资信能力"。现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对鉴定人资格审核是根据资格条件的符合性直接进行执业登记,但由于规定中存在弹性认定标准,如缺失对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和技能的考核和测评,使得在鉴定人整体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上存在很多缺陷"为此,应按照决定的规定,针对目前鉴定人整体素质不高这一现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准人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双重准人制度,推行鉴定人资质的复合审核,即一方面依照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准人条件,以依靠文件资料为主进行资格审查,另一方面对从事司法鉴定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能力测评取得职业资格"能力测试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技术能力的测试,还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考核,让鉴定人充分意识到法律知识对鉴定技术的导向作用"。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要求每名司法鉴定人在其执业期间,每年都要接受司法行***管理部门和有关组织的培训,以维持和增强其执业能力"对于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鉴定专业知识的培训、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培训及法律素养的培训;而培训方式,应结合统一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由主管单位组织或委托某一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并组织司法鉴定机构之间及区域之间的鉴定学术交流活动和考察,鼓励鉴定人利用司法鉴定有关平台,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为督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定期对鉴定人的专业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考察、检测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另外,考虑到司法鉴定的公益性,在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环节,司法管理部门应加大财***投人,减少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经济负担,以此充分体现鉴定事业的公益性"。(l)建立以行业协会管理为主,***府管理为辅的体制模式"由于司法鉴定活动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活动,行***过多干预并不利于这项活动的开展,而且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因此,建立、发展相关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作内部管理的间接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鉴定人的专业水平、监督其鉴定行为,同时还确保了鉴定人的一定程度的自主性"(2)对司法鉴定执业违规活动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为加强对司法鉴定执业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司法部制定了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就目前的投诉和处理情况来看,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是鉴定机构信息透明度低,社会公众、服务对象等对鉴定活动过程缺乏基本的了解,无法对鉴定活动和鉴定机构进行必要的社会监督,不了解对违规行为的投诉渠道,以及监督时缺乏评判依据"为此,行***管理部门应就鉴定机构及鉴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渠道,同时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管理鉴定机构的执业活动"(3)鉴于管理中存在的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的困扰,管理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管理,及时查处司法鉴定机构的违规行为"。公信力是民办鉴定机构赢得社会声誉、吸引案源、获取国家和社会资源、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缺乏社会公信力的民办机构往往遭遇生存危机"通过民办鉴定机构的诚信建设,一方面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民办机构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其蔓延而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以维护司法鉴定机构的整体公信力;另一方面,诚信也可帮助民办鉴定机构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府及社会资源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民办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继决定实施后,司法行***部门相继出台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得司法鉴定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鉴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准人制度、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鉴定机构分所的设立、具体鉴定类别的执业要求、重新鉴定等,这些问题依然干扰着司法鉴定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为此,应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建全和完善原有规章制度,出台有关新的规章和法规,进一步推动司法改革"。

本文作者:谢步高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单位对个人鉴定篇10

[关键词] 网络信息技术;科技成果;成果鉴定;信息化

[中***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11-02

科技成果鉴定在科技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科技成果鉴定提出了诸多异议,认为科技成果鉴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甚至有学者提出要取消成果鉴定,但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并针对成果鉴定中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笔者认为,虽说成果鉴定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制度来取代,就像教育界争论较大的高考制度一样,尽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对教育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

1 成果鉴定对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

成果鉴定对科技发展积极作用为:①有利于主管部门的管理:可以衡量科研工作的水平。科学研究完成后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特别是计划内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是主管部门监管的有效方式。②标志着科学研究的水平:科研项目完成后,该项目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特别是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优缺点是什么,邀请同类研究的专家进行评价,可以避免成果完成者自说自演,达到较为客观认定的效果。③有效地联系市场: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科技成果鉴定不是目的,科技成果最终的目的是进入市场,服务于人民,成果鉴定恰恰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必要条件,能不能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前的预期效益如何评价,在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都需要专家给予评价。④人才的评价:如何评价一个科技人才,学历?工作态度?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又或者其他一些衡量指标,科技界也有争论,目前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仍然是看其研究成果,由于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由此产生的权威作用,也使得科技成果鉴定成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研单位目标考核,地区、部门、单位科技力量评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1]。

2 成果鉴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目前科技成果鉴定中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科技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能反应成果真实水平以及其对市场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科技成果鉴定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为:①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科技主管部门由于人力、物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所限,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漏洞,使有些成果并不成熟就通过了鉴定,客观上造成了科技成果的良莠不齐。②专家诚信制度落实不力。专家是科技成果评价的主体,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专家诚信制度落实不力,对专家没有约束力,使专家在书写评价意见的时候往往不够客观,许多专家只写好的方面而对缺点忽略不计,甚至碍于人情恣意夸大成果的水平,出现了一大批国际先进、领先的技术,而与成果的实际水平不符。③科技查新制度还不完善。目前我国科技成果鉴定规定了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查新机构出据的查新报告作为专家书写评价意见的科学依据,但在市场经济下,科技查新机构往往为了生存而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报告结论不够客观,影响专家对成果的评价。

3 引入信息技术、实施网络评价

引入信息技术,实施网络评价,改进目前的鉴定程序,将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提到的成果鉴定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硬件水平不断提高,这为成果网络鉴定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是科技立项、科技奖励等网络评审在我国大多数省份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成果网络鉴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网络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降低了成本,见***1所示。

如***1所示,项目完成后由完成人通过公用帐号向所在主管单位提出鉴定申请,并提交网络材料以备审核。主管单位对成果进行初级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结果回复给申请人,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再一次进行审核,合格后进入组织鉴定程序,主管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挑选出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入鉴定阶段;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将鉴定意见发送组织鉴定单位,组织鉴定单位审核专家意见并建立专家诚信档案,最后认定鉴定委员会意见,网络公布结果;申请人和主管部门可通过设定权限来打印成果鉴定书,最后形成科技成果数据库。

科技成果网络鉴定的优点主要有:①加大了主管单位的监管力度。通过主管部门和组织鉴定单位两次审核,对成果的质量有一个较好的掌握,组织鉴定单位可依据数据库来判断所申请成果鉴定的必要性,避免重复劳动和浪费,严把质量关。②加大了专家的管理力度。专家是鉴定的主体,也是问题最集中的环节。由于条件所限,组织鉴定单位往往要求申请人自己推荐专家,客观上造成了专家与被鉴定项目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鉴定会成了师生会、同学会,对专家***书写鉴定意见不利。网络鉴定可借助现有的科技专家库,由组织单位随机挑选,并把鉴定成果中的申请人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屏蔽,保证了专家不受干扰,鉴定意见客观。组织鉴定单位在审核专家意见的同时给专家建立诚信档案,对于那些不够严肃、认真的专家剔除出专家库,有效保证了专家质量。③提高鉴定效率。现行的鉴定程序要求申请人先提交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批准后由主持鉴定单位向专家寄送材料,专家意见汇总后申请人填写鉴定证书,然后再去组织鉴定单位审核盖章,一套程序下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网络鉴定则可以通过网络传送鉴定材料和鉴定意见,没有了地域、时间的限制,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为那些交通不便的申请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为申请人节约了成本。④丰富了组织鉴定单位管理手段。科技成果数据库既方便了管理者查阅,又可以为成果鉴定和立项提供依据,有效落实了专家诚信制度和专家库流动管理,保证了库中专家的水平。

4 可操作性探讨

从网络资源方面分析: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鉴定基础已经具备,诸如网络安全等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科技立项、科技奖励等网络评审的良好运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人员素质方面分析: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相当普及,无论是一线科技研究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能熟练地应用网络获取信息,特别是在科技界,电脑和网络也已经成了科研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

从技术保密方面分析:可根据不同人员的身份设定不同的权限,账号分级管理,如主管部门管理申请账号,组织鉴定单位管理主管部门账号,申请人可利用自己的申请账号查看相关内容,专家可利用鉴定账号进行鉴定,其他人则不设定查看权限,防止泄密。

从专家库方面分析:可共享科技立项鉴定和奖励设立的专家库,目前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建立。

从经济投入方面分析:只需设计一个鉴定软件系统,挂靠现有网站,成本较低。

由此可见,网络科技成果鉴定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

科技成果鉴定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此,有学者提出:“国家应在《科技进步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科技成果鉴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科技成果鉴定的形式、程序和成果鉴定者的责任以及管理者的权限责任等,把科技成果鉴定纳入法制轨道,对那些在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负责任和任意夸大成果水平的舞弊行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使成果鉴定工作正规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成果鉴定水平和质量,激励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也坚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强、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讨,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必将得到不断完善,必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云琪.科技成果鉴定改革刍议[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18(2):66-70.

单位对个人鉴定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单位对个人鉴定10篇

学习

社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社区工作者培养计划,社区人才发展规划方案。(二)加大人才使用和培养力度。继续深入实施“136”人才工程,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积极向省“151”、市“131””人才工程推荐优秀专技人才。开展“1

学习

个人工作鉴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工作鉴定10篇,内容包括个人工作鉴定德能勤绩,巡察工作个人鉴定评语。一是依法规范审核登记。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对《湖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作出重要修改,对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侦查机关内设鉴

学习

教育行业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行业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教育行业业务工作计划,教育行业工作计划怎么写简单有效。一、丰富宣传载体,营造矿区计划生育浓郁氛围充分利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月、“5・29”会员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10・28”

学习

保险意义演讲稿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意义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保险的认识和感悟演讲,保险演讲稿大全。在刚才的防空疏散演练活动中,各班的疏散基本能做到安全及时、疏散有序、动作规范,说明大家已经初步具备了在突发事态发生的情况下,安全有序撤出现场的能力。

学习

四下教师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四下教师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教师业务工作计划个人,教师工作计划个人小学。像蒙冉菊一样,目前嘉职院有239名教师“真刀真***”地到企业顶岗实践,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收获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表示,通过深入

学习

单位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单位人才发展规划思路,人才工作计划怎么写。一年来,各级人事计划管理部门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人事人才中心工作,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量管

学习

险公司培训心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险公司培训心得10篇,内容包括卖车险的心得,短险销售心得100字。培训班的课程紧张而有序,培训班的氛围严肃而又活泼。回首难忘的日日夜夜,收获良多,感慨万千,现向领导汇报如下:一、态度决定一切,理念产生力量。第期组训班有两条醒

学习

检察机关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检察机关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检察业务管理部创新工作计划,检察工作安排计划表。一方面,从检察业务系统的角度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原有检察业务工作进行的改进、提高和发展,对检察工作相关信息

学习

工作个人鉴定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个人鉴定10篇,内容包括工作个人鉴定,工作中的个人鉴定怎么写。一是依法规范审核登记。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对《湖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作出重要修改,对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

学习

保险意义和感悟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意义和感悟10篇,内容包括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心得感悟范文,保险的意义和功用感悟小故事。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分析,将使得我们透视人类精神世界、研究人格心理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发现。《西游记》中描写了一个从石头中诞生的仙猴

学习

保险感悟与心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感悟与心得10篇,内容包括对保险的感悟心得怎么写,保险新人第一天培训心得及感悟。武胜张利平十年来她坚持以“专业至上、信守承诺”,“买保险买全险买对保险”的理念服务客户,赢得许多客户的信任和尊重。连续八年她都入围

学习

工程机械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机械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工程机械服务部经理工作计划,工程机械公司工作计划。针对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制定思路有以下几个:2.1根据专业的定位以及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和迁移岗位群来确定教学

学习

粮食购销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粮食购销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粮食购销领域下一步工作计划,粮食购销安全生产下一步工作计划。一、***统购统销思想的渊源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始于1953年,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持续时间长达32年之久

学习

派出所业务工作计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派出所业务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派出所业务工作计划范文大全,派出所下一步工作计划。2.1检维修任务作业周期初始化电务段维护人员根据电务段的《主要信号设备检修工作周期表》、《信号中修计划表》等文件内容,将管内各设备

学习

个人工作鉴定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工作鉴定10篇,内容包括个人工作鉴定德能勤绩,巡察工作个人鉴定评语。一是依法规范审核登记。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对《湖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作出重要修改,对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侦查机关内设鉴

学习

单位人才工作计划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人才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单位人才发展规划思路,人才工作计划怎么写。一年来,各级人事计划管理部门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人事人才中心工作,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总量管

学习

工作自我鉴定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工作自我鉴定怎么写,工作学习自我鉴定。3.我吃苦耐劳,性格开朗,善于学习,待人热情,有很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对待工作积极热情,一丝不苟。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及优秀团干、优秀社会工作表现分子称号。课余

学习

工作表现鉴定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表现鉴定10篇,内容包括工作表现鉴定,工作表现鉴定情况说明。一、在思想上,积极参加***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的各项方针***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二、在工作上,本人自xx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某某部门、某某科室、会

学习

单位工作鉴定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工作鉴定10篇,内容包括单位工作鉴定证明精选10篇,单位工作鉴定格式要求。一、思想进步,立场坚定该同志能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的各项方针***策

学习

员工工作鉴定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工作鉴定10篇,内容包括员工个人工作鉴定范文,员工工作表现鉴定评语。二、组织鉴定的方法:组织鉴定是以组织的名义对被鉴定***员的表现作出书面评价。也可以***小组或***支部为单位,先由***员作自我鉴定,再由其他***员对其

学习

大学自我鉴定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大学自我鉴定汇总10篇,大学生涯的自我鉴定。为人诚恳、工作敬业、吃苦耐劳、实战肯干型,付有超强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强逻辑思维清晰.3、本人好学上进,诚信、敬业、责任心强,有强烈的团体

学习

本人自我鉴定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本人自我鉴定10篇,内容包括本人在校期间自我鉴定,本人对任职工作成绩的自我鉴定。自我鉴定一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参加的历时三年的煤师院本科函授学习已近尾声,即将毕业的我回顾过往的足迹,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分明。三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