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最早来自于逻辑学。它是一种没有明确地、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按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进行的理性清晰的设计,对课堂中可能产生的走向进行预测性思考。“生成”与“预设”相对,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促成学习者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建构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统一的、互补的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需要预设,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既要尊重文本,又要尊重学生,并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进行自主体验性的交流。所以,预设与生成就如课堂教学的左右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矛盾、对立的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重视显性的、标准性的目标,而生成则关注隐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实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充分预设讲述,促进有效生成
在实施课堂讲述时要注意:一、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的生活;二、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三、课堂讲述要留有空间,为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留有余地。
以陈会社老师的《教学实录》为例。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三个层面:诵读,探究,拓展。在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诗句的感受,旨在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学生从梧桐的意象中联想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并用《红豆曲》“捱不完的更漏”解释李清照的愁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接下来,教师展示了密集型的梧桐意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使之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意象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通过合理的预设,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就生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预设课堂提问,生成教学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另一途径,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当地预设提问,成了生成课堂内容的关键。
1.课堂提问要难度适宜
问题的设置要恰当,有明确的出发点、针对性,且问题要有价值,经得起推敲。太难或太易的课堂提问都会使生成离课堂越来越远,难以形成。
2.课堂提问要适当延伸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顺利,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出乎教师意料的回答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歪曲、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以步根海的《合欢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初读体验后的提问及时对大部分问题进行了完善、归纳、概括。如:教师提出“提醒的目的何在?”学生初步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提示:“还有没有?”、“思想背后有感情因素,感情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三)做好讨论预设,促进教学生成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又一途径,课堂上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因此,教师要认真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划分小组要合理
课堂讨论首先要有讨论的群体,如哪些学生一起讨论?多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搭配,让不同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2.内容选择要恰当
课堂讨论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可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3.把握时间要准确
教师要准确掌握讨论的时间,依照课堂进程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定,让课堂教学紧凑有效、学生讨论落到实处。
4.整个过程要调控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对整个过程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提示,使学生能够将讨论进行下去;当学生畏难而退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使学生能够继续探究;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使学生回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预设、合理生成才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杨豫苏,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