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贯穿式;教育管理;学生***员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如何让其提高***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有效开展对学生***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ZJ学院提出学生***员“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理念,并且将其赋予实践,为当前高校学生***员的教育管理寻找新的模式,为学生***建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一、高校学生***员“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
传统的高校学生***员教育管理模式是以基层***组织培养和考核为主,主体思想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主体思想上可以看出***员教育管理的模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发展。发展前以灌输***的理论为思想***治教育的导向,结合高校的实际,通过“”、校级***校培训等途径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形成***员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员发展后续教育不够系统。“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则针对大学生***员发展前、发展后连贯性的培训和考核,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员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高校学生***员“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员队伍思想***治教育是***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从高校***建工作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大学生***员及普通学生思想特点、实际探索大学生***员“贯穿式”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全面的提升。(一)优化***员教育流程,夯实管理机制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将整套***员发展流程细化并形成文本,装订成册。完善大学生***员教育管理流程中,发展培养机制建设很关键。严把“入口关”,是确保***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完善学生***员发展培养机制重点在于建立完善的培养人工作机制,因此各系在开展培养工作时必须有统计的制度为基础,结合被培养人不同的情况,在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总结。在培养过程中,应确保积极分子档案完备,材料记录真实、有效、全程化。严格审查积极分子入***动机,通过班级内学习小组、系部入***积极分子培训班和校级***校培训三个板块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并进一步自身入***动机,确保***员发展严肃性。“严格标准,提升质量”是***员发展的重要原则,而***员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培养人,有效提高培养人工作质量,针对培养人开展针对性的讲座,让培养人更清楚自身工作标准,按照标准开展***员发展工作,对入***积极分子进行更优质的培养和引导,为***组织吸纳好同志做实质性的工作。(二)构***员后续教育载体,增强管理实效高校***员教育不仅仅侧重于吸纳***员,更重要的是***员后续培养。ZJ学院为了积极响应“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口号,积极将***建工作融入到学生工作中,结合大学生***员这一群体,ZJ学院积极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探索高校***员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领域,根据***员不同特点,主要围绕“***策宣传、民意信息、学习互助、考研互助、科技活动、就业服务、***务助理、志愿服务”等板块,设岗定则。每位学生***员填写岗位设置申请表,按照个人意愿选出三个志愿岗,并且按主次排序。***总支统一安排时间对提交申请材料的学生***员进行岗位竞聘答辩及综合测评工作,根据答辩表现及综合测评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达到录用标准的学生***员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用期考察,主要从出勤情况、对工作内容掌握情况、服务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结果将作为是否被正式录用的依据,对正式录用的学生***员进行备案。确定相应考核机制,依据相关制度对学生***员进行考核,目前ZJ学院针对学生***员的考核制度包括学业成绩、日常表现、***内和***外的民主评议等方面。考核是约束学生***员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评结果来树立学生***员优秀典范,让广大学生了解学生***员,在学生当中树立起榜样,引导和激励学生***员和全体学生向优秀学生***员学习,促进学生***员素质的提高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进取。学院可***上、线下设置学生***员风采展,利用网络等平台宣传学生***员先进事迹,对全体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三、高校学生***员“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的意义
积极探索大学生***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增强***建队伍活力,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基层***建工作的战斗力。本文以高等教育改革为背景,研究如何通过创新***建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保持***组织的先进性。以“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为抓手,结合学生***员教育管理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是学生***员培养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发展前,系统的理论学习,能让入***积极分子进一步端正入***动机,提高服务意识。入***后,设岗定制,根据***员特点,发挥岗位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将***员发展前和发展后两部分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员评优评先,***员综合素质测评,也为激励学生***建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与业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以典型树立、风采展示、技能提升等来发挥学生***员示范作用的目标。本文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认真加以总结和提炼,从而更好地提出高校***建工作的新模式,为高校***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李婷 肖方杰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雯晶.高校辅导员加强学生***员教育管理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7):228.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2
第一,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了,虽然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各种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受此影响,社会治安形势也日益严峻。从外部讲,西方从没有停止过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渗透,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中外之间的各种国际纠纷、利用宗教极端组织拉拢扶持“”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演变,甚至恐吓,妄***使广大青年学生混淆黑白,上街游行或者采取其它手段反对***府,给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设置阻力。一些青年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蛊惑和被恐吓而做出反国家***、危害学校师生的事情,造成局部混乱。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对广大学生进行反颠覆、反渗透教育成了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基尼系数的增长,由收入差距加大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到了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以学生为载体也逐渐渗透进了校园,于是校园盗窃案件频发,侵财侵人身案件比例增加,由各种生存压力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高发,各种敏感性***治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校园安保部门***权的丧失,校园传统的各项规章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想避免以上各种现象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筑起心灵的防火墙,抵御各种因素的侵蚀,减少发案。所以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一方面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触角已远远超出了四角的天空,上课之余走上社会,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但由于涉世之初,经验不足,上当受骗事件高发。另一方面,由于参与活动较多,生活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进一步增多,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所以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性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另一方面社会不法分子由于生活中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想着从正道上解决,而是挖空心思向安全防范薄弱群体(大学生)伸手,且随着社会新生事物更新速度的加快,犯罪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如果把安全教育工作看成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当今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方式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现代安全防范效能的需要。传统的安保工作中,防范工作的内容基本限制在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校园生活科技化内容的增加,安全防范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内容也应充实其中,而社会生活压力在逐年增大,高压力之下出现的心理疾病成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也成了一个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安全防范内容里面加上心理防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要增强心理防范能力,提高整体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就成了不二选择。
第四,校园发案季节性特点的需要。现代校园发案除了社会共同性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发案显著、时段性发案明显。为减少发案,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安全教育又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时段,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只有有的放失,才能有效减少发案。
第五,校园专项治理的需要。在整个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随着社会形势和国家大***方针的变革,阶段性的工作重心是不一样的。为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我们只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各种专项治理措施,才能见到成效。而在专项治理行动中,专项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这项工作不到位,不但得不到广大学生的理解,还会诱发各种矛盾纠纷,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校园安全稳定。所以校园安全专项治理也需要扎实的安全教育。
第六,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需要。当今的大学,在长足进步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强化,在笔者看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竞争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就会被淘汰,其中也包括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竞争。过去高校当***者不重视学校保卫工作,认为安保工作只是看门,甚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学校安保工作的先进与否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若选择了你的学校上学,安全工作不到位,没有安全感,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逐渐会成为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高校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全国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全国高校保卫学会也组织编写过一些教材,但片面性大,地方意识明显,不适用全国高校。内容涉及地域性不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基本照搬公安专业教材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愿意听讲,效果不好。
第二,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安全教育工作在各个学校各不相同,***府教育主管***门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虽然近几年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各校还没有明确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假如此项工作由学校安全稳定部门来管理,校园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甚至教室安排就不协调;如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难免出现只重视安全理论培训而忽视安全防范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实用性就会打折。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近期发案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才会更好。所以统一的协调组织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很重要,但目前还欠缺,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在学校教育中,需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截至目前国家并没有作硬性的规定,有的学校到现在也没有安排这项工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但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训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搞?由什么人员担任这项工作?每学期安排多少次课为宜?要不要把这门课纳入考试科目等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要求。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次简单的安全教育或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恐怕形式要大于实际效果了。
第四,没有监督检查机制。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的机制,大部分的学校只是请公安警察或安保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简单的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涉及社会性的较多,真正校园的内容较少,针对性不强,有一个过程就行,具体效果如何或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培训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就无暇顾及了。就是不搞这项工作,也没有什么部门或单位去监督检查,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不受影响,只是学生会受到损失。
第五,没有评价体系。在对待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好多学校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或几次培训就万事大吉,具体效果如何无人顾及,管理的粗放性特点明显,只追求形式不重视结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评价体系的缺失成了此项工作管理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评价的标准,此项工作的质量根本保证不了,这也是近年来安全教育搞了,校园发案率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六,没有量化依据。从以上列举的不足当中,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症,那就是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被确定,也就不可能存在一套专业的理论。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由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办法用统一的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量化指标来规范,于是出现了,培训内容不一样,培训时间不一致,完成目标不统一的现状。只有及早把这方面的理论体系规范完善,把量化标准明确,此项工作才能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3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虽然必要,但此项工作存在的不足更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思想,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发挥保卫学会的作用。保卫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经过大力调研,制定出适用于全国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省份有自己的特点,还要把适合当地情况的知识点加上,形成照顾重点、兼顾一般的规范性教材。同时积极向科研部门申请专项课题,大力开展专业科研活动,把优秀的成果及时转化,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切合实际,顺应时代,服务师生。
第二,发挥地方***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联合社团组织和各高校一起努力尽快完成学校安保专业学科定位,架构起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监督检查机制框架,制定授课的标准和形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同时出台硬性规定,把此项工作没有完成到位的学校,坚决予以追究,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发挥各高校的作用。在***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高校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基层安保部门精干人才,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门的集中统一培训下,严格考核,严密认证,全员达标,持证上岗。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学科管理范畴,落实好教学场所,把安全防范知识和校园不同时期的发案情况结合起来,使培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把安全教育课程和其它课程一样归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部分,学期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考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选好模范,选好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把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利用文字视频材料,依托校园网,开辟专栏,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警钟长鸣。积极创办《高校治安》等相应的刊物,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学校安全,自觉增长安全防范意识。
第五,发挥讲师团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架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组织讲师团,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和社会安全稳定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制定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全国或全省各高校大学生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教育培训,使广大大学生认清形势,用正能量反击分化演变的***谋,提高日常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校园发案,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第六,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教育行***部门要在制定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领导组织专业相关力量,全国一盘棋,制定统一的评价验收标准,像教学评估一样对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施传统安全防范手段的基础上,把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使此项工作从此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 学生管理
【中***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张潇予.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251-251.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4
(一)心理健康辅导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完善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加深积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因为食品问题而失去生命的社会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全球范围内都已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高校的食品安全不仅影响院校的声誉,也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高校食品安全的规定,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消防安全
高校是防火的重点单位,由于学校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高校宿舍中会经常用到各种电器设备,各种大功率的电器合并使用就很容易出现电路短路的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有些学生习惯在宿舍吸烟并随意乱扔烟头,给消防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学生的消防意识往往比较淡薄,这就需要高校加大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二、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需要明确安全教育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义务,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工作考核,督促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事故管理机构,当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增加安全教育经费
安全教育经费的不足阻碍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了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需要***府有关部门增加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支出,保证高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安全事故隐患,当自身财产安全遭受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在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高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系统的讲授安全知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和教育手段进行安全宣传。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演练、主题参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三、结语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5
古典教育组织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出生在美国,在费城米德维尔***工作。为使企业管理由一种随意的、经验式的管理变成科学的管理,泰罗从研究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开始,对生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计件工资制,科学地培训和选择工人,协调作业人员和管理者,使企业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大都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高校管理仍然可以应用泰罗的管理理念,讲求效率和科学,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考评和过程管理,实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教师和行***管理人员的分工协调,使行***管理人员充分高效地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对教师采取聘任制的管理方法,择优录取教师,建立竞争机制。同时,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培训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个人素养的提高,通过考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是法国科学管理专家,他在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讨论管理原则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重视组织这个整体,认为“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高校作为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其管理活动也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例如,高校要制订本校的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招生人数等做出预测和谋划,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制订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教师制订学期和学年教学计划等。高校的组织管理始终围绕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协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预测、控制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最终达到让学校这一组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原则、首创精神、团队精神等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应用。韦伯的理论重视组织的制度建设,重视下级服从上级的科层制建设,而人在组织建设中并不重要。在他看来,传统的管理主要凭借的是“世袭权力”或“魅力权力”,而现代社会管理则凭借以法律为基础的权力,所有的人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事,是职位规定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行为规定职位。当前韦伯的科层制在高校行***管理中的现实痕迹较深,中国高校的机关化、科层化现象十分严重,高校行***人员的级别设置与***府机关的科层模式十分相似,致使高校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行***化场所。中国高校管理的“去行***化”呼声虽然很高,但成效甚微。“去行***化”要去除行***级别,实现“教授治校”,由学校的行***部门和行***人员行使为教授服务的职能,教授民主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另外,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完成组织协调、运转的功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因此,高校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要强化依法治校,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合理利用并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高校发展的理性和稳定。
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在1927~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进行的“霍桑试验”,证明了工人的积极性更多地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奠定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试验显示,当工人发现自己被关注时,尽管物质条件没有被提高,但工作效率却明显提高。霍桑实验以及梅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提高了管理中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认识,为人文主义管理思潮拉开了序幕。教师是高校这一特殊组织中与知识和文化打交道的特殊群体,以传承知识、创新文化为己任,往往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被尊重、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共同的理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独特的教师文化,对学校文化的营造和认同是他们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更多地来自于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资待遇和物质条件因素在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不占主导地位。他们更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重视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工作软环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利用人际关系理论,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和校园氛围,让教师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气氛中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早期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杜威的民主教育管理理论以“民主”为核心,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提倡学生自治。杜威认为,教师既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学校要尊重教师对于管理的参与,尊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给予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力和自由,改变传统的权威主义领导方式。传统的管理用权威、命令、集权的领导方式,与高校教师的管理愿望相背离,不利于教师对学校组织运作方式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相反,高校的分权式管理、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有利于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校的人力资源,共同应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民主管理目标还要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具有不同哲学背景的人文主义学者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相对立,如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更关注组织中的人以及人的非理性方面,如人的意志和情感、动机等;更专注人的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批判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强调高校教育管理要研究人的主观性的表达。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而且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意志、目标、动机和价值的表达。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价值取向以及非理性、情感、动机、智力、体能、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重视教师及学生的个体生命、个性特征,是高校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所在。
三、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内涵式发展 学生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 专家管理模式
***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挖掘高等教育内部资源,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发挥高等教育自身潜力,教育自身的需求是其主要的动力源。内涵式发展方式主要有三个特点:“注重质量的发展、彰显实力加特色的发展、注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
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多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开创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同创新的局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是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环境下亟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积极、追求上进,但自身个性较强;基本素质较好,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社会活动能力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对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敏感,接受能力强,运用新技术媒体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途径;张扬个性,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有特长,物艺相通,导之以行,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析其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设计是重要切入点。
(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偏离教育规律。民办高校教育理念过于陈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功利思想的指导下,忽视教育的价值诉求,将学校视为产业,作为盈利机构,体现利益主导原则。有些投资者用企业化管理思想管理学校,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能力培养。
2.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被弱化。部分民办高校忽视自身实际办学水平与能力,片面追求教学工作,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学校效益好、规模大,就能快速发展,办学质量就会提高。这种抛开自身实际、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经验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造成教育计划与模式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
3.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趋同性严重。多数民办高校将自身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级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趋同性。这种趋同性现象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是照抄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抛开自身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化举措。公办院校基本具有较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形成较稳定的学习文化氛围,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已经成型,具有稳定性。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盲目跟风,照抄照搬公办大学和学生工作者母校模式的居多,缺乏科学的组织和论证,不符合民办高校实际和学校个性特征,趋同现象很严重,缺少科学性和人文关怀,归根到底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改变民办高校的办学影响力,利益不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唯有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能反映出民办高校的实际水平,才能实现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民办高校体制相对公办高校来说较为灵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独具特色。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设计
“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不是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思想体系”[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教育充分以人为本,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1.理论依据。人的思想和行为目标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将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他把人看做一个运动变化的整体,认为人的需要心理随着自我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而发展。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们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需要,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成为我们进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用需要层次理论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动机理论,他将人的心理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和同一专业年级的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差异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探究其需求满足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激励。
2.目标设定与内容设计。依据需要的特点设定目标和内容。“要针对对象的不同情况,在目标设置上区分层次,从设置目标开始就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在目标的各层之间保持一定的坡度,以便顺利地从较低的目标层次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在内容上要深化、更新和转化,对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使内容更科学,使内容跟上时展,吸收最新科学成就”[4]。
(1)目标设定。在目标设定中,学生教育管理者首先向学生阐述院校实际环境和相关教育条件,广泛听取尽可能多的同学的意见,在与学生深入沟通研究的基础上判定教育管理目标和内容,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学生是教育管理模式的真正设计者和实践者,正如“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5],学生是主体,学生教育管理者起辅助作用。目标的具体化是目标设定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安排。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目标转为学习及学习成就的动力和基础”[6]。
(2)内容设计。利用理论学习组织,选择教育、心理、管理、经济等各门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完善自身教育管理知识与效能,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帮扶他人。
利用读书会和校园论坛相关版块,选择名家名作与经典文章书籍,经常性地进行交流讨论与研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利用专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小组等实践组织和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入进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教育司刘贵芹提出,“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动手、练习、锻炼、参与。高校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本科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在“实战”中交流提高专业技能,追踪学科前沿;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奉献社会。
利用时***理论学习组织,选择原文件,倡导并指导学生阅读原典文件,在学习原典文件中深化对自己三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人民期待的了解,以及对***和国家的认同,把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现实生活中,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祖国建设中。
(二)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建设。
1.积极组建学生需要的群团组织。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组建丰富的群团组织,研究适合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条件的相对性有时更会强化其心理需求,为了保证学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组建不同的群团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外语学习组织、文史兴趣组织、体育协会、社会考察团队、读书会等;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爱好,组织专业竞赛训练团队、专业创新实践团队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其组织结构,使其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能够持续地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2.积极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平台。研究如何利用QQ、博客、微信、专题网站论坛等信息技术媒体开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平台,营造舆论氛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云计算的深入发展,高校较早地进入微媒体时代,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拉近,铺天盖地的信息都给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机遇与极大的挑战。研究和实践微媒体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如何有效开发微媒体信息平台、利用和监管好微媒体平台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新媒体不可全用,亦不可不用,各类信息媒体技术本身存在盛衰变化,根据大学生对主流媒体关注度的实际情况,适时更换教育管理平台,以保证利用的信息技术媒体始终是大学生普遍使用和关注的。与此同时,可以把专题网站论坛和腾讯QQ这两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信息技术媒体作为固定的教育管理平台。这样就保证了信息教育平台的稳定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三)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阶段层次划分。
民办高校有其共性特征,不同院校有各自不同特点,其阶段层次划分不可能是固定的,仍需要从社会发展要求、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实际、学生实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等因素出发。阶段层次的划分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因此,至少要保证两个阶段层次,并且每个阶段运行结束都必须对教育管理模式本身和学生分别进行阶段考核与评价,因为这是下一阶段层次的基础,是保证下一阶段目标和内容准确确定的前提条件。
(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模式。
本部分研究主要引用教育评价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形容词―内涵界定式量表建立评价指标等级,给出内涵界定。量表是对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实践模式本身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教育实践活动科学性的基本方法。目前,形容词―内涵界定式量表是教育评价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量表,它用形容词确定等级,加之以具体的界定描述相应等级,优点是等级间的区别比较明确,因此目前在高等教育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教育工作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势必要“加强工作内涵建设,在创新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关键环节中提高质量效益”[8],必然要选择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院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本部分研究主要选取专家管理模式。专家管理模式是英国学者爱尔顿(Elton,L.)提出来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发展性”[9]。专家管理模式发展性、周期性、螺旋式往复的特点与本研究的阶段性往复循环有着契合之处,这种模式更能够达到持续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科学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取得突破与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瞎摸瞎碰盲人摸象式改革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连石头都摸不着’的‘拍脑门子’改革也是非常危险的”[10]。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环境下,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院校实际,符合学生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要设立教育目标和内容,划分阶段层次。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27.
[2]田建国.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科学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87.
[3]赵立峰,王晓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新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4.
[4][8]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60-26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2版:40.
[6]赵宇,葛楠.民办高校考研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3):82.
[7]刘贵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3(1):4.
[9]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228.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府行***的困境,缩小***府职能范围。它主张***府要简***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6,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组织管理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发展
***组织是学校的***治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负责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支持和监督校长行使职权,协调学校内部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办好学校。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组织在深入贯彻***的教育方针、***策的同时,更要利用自身优势,立足本校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其中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组织日常管理中是当前***组织给力教师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重要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组织创新管理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导向,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发展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业务素质的提高及校园和谐才能快速实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因工作、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工作上的情绪化、生活中的堕落化、人际关系中的冷淡化等不良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人力资源的内耗。
***组织作为协调学校内部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力量,要针对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坚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心理的健康素质、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近几年来,我所在学校***支部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每学期都固定邀请全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郑日昌、钟志农、王国荣、章毓光等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协调、工作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及个别教师心理辅导,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原来有9位教师因工作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理问题、有4位教师因家庭关系而产生郁闷的心理问题、有7为教师因人际关系紧张而未能在学校很好地发展,学校***组织及时邀请有关专家为他们做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几位教师都走出了阴影,在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发展。
2.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以及时充电为抓手,培养优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是学校***组织要求教师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组织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为教师外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创造机会,同时向教师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及时为自己充电,引导全校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二是***组织要求教师不但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这确保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有先进的、前沿的科学理论指导。但是,如何把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知识就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必须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此,学校***支部建议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并注意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撰写,为学校教师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理论和第一手资料。
在学校***组织的引导下,我所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有作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些教师不但为同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而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辅导,为校园“人和”环境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我所在学校***组织从周一到周五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做心理健康咨询或辅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最大的帮助。
3.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以开展活动为载体,舒缓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学校***组织除积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促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教职员工的注意力、兴奋点不断引导到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上,让学校的办学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理想。
近年来,我所在学校拨出专项资金建设了室内乒乓球、羽毛球馆、塑胶排球场、篮球场,为教师的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学校***组织通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进行登山、长跑、趣味运动会等比赛,以激发教师的潜能,挑战极限。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深度融合,而且提升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文化品位,培育了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了教职员工同心同德的办学激情。
4.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以家长辅导为支点,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重要领域,家长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谐,“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一些家庭夫妻离异;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手段,以错误的观念和方式来要求孩子成龙成凤等都在孩子心灵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家长构建和谐的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提高自我教育孩子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温暖舒心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所在学校***组织利用家长会、家长约谈、家访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千方百计为家长构建和谐家庭和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而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方式、理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和谐的氛围也浓了很多。
在学校***组织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有序开展,学生、教师、领导自然融入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全校学生没有因心理问题而产生过激行为,师生关系和谐、和睦、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呈现出了蓬勃生机、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洪建斌.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10,(1).
[2]胡亚.浅谈班级的人格化管理.教师报,2009.3.2,第三版.
[3]季诚钧.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1,第一版.
[4]李耀志.以德治校: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教师报,2008.10.30,第三版.
[5]九会.校园呼唤“人性管理”.教师报,2002-10-23,第五版.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9
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的主导性;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与校园文化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时效性与现有校园文化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等诸多冲突对目前医科院校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过程的可控性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缺乏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来负责统筹指挥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程;缺乏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及专职人员负责实施具体工作;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实验室,进课堂,但是网络思想教育所占的分量小且无特色;缺乏心理咨询版面;少数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再专心查看文献,而是搜索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直接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逐渐丧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脱节,学生网上网下存在“双重道德标准”.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丰富校园文化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思想的真实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迅即性,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只要善于把握这一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就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渠道,为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创建一个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载体.
2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力,提高学生的***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⑥“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强化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打好“系统战”,***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职工全员参与,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13-02
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学分制”的改革更是成为焦点。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一系列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的常规工作之一,其效果受到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得教育质量下滑。而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形成矛盾。如何应对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成为我们的重大课题。
一、在学分制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以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都是单向性的,即学校制定了许多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但通常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主要都是体现国家计划的意志,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的需求放在首位,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容易被忽略。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但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业已经不是精英型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加上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不足或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也使得教育质量下滑。由于学生的教育管理面大量多,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部门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出现部门之间责任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也有时出于自身管理的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考虑,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全面高质量的服务。部分教职人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的发展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中去,缺少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路径
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为基础。它明确强调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坚持市场化的竞争导向,以其实现多元化为主体的管理模式。[1]在公共管理中,要以公民为核心,把实现公民最大化作为***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府由统治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实现由“***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2]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教育管理理论的运用是在大量吸收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专制”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基本指导思想,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3]与此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日益复苏,从“教师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人本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理念已经为广泛认同,也逐渐成为高校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公共管理主张把公民作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在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体现公共管理的人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遵循“市场”的精神,按照“顾客”的需求,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高效的“服务产品”。[4]
2.确立“有限责任”理念,明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掌舵”职能。公共管理理论中确立了***府有限责任,提出“***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从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几乎囊括了除了教学之外的事务,包括了思想***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建、团学就业、评奖评优、贫困资助等,都是学校统筹,实行的是统一标准和运行模式,学校成了负有全部责任的“划桨人”。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广泛,地位职能更加重要。如果不加以明确范围和权责,就有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的现象。因此,要根据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平衡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关系,明确管理的内容,明确职能职责,提高效率,做好“主舵手”。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1.创建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在行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学校办学靠钱,二流靠制度,一流靠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受教更为重要,影响更深刻。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具体表现包括了硬件的校园环境、建筑、科室、实验室、宿舍、设备、***书等,也包括了软件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生活等。[6]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更具重要意义。知识群体作为高校的主体和客体,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是他们的优点。在学分制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2.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学分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班集体两大载体,健全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7]
学分制实施后,课程教学不像以往给指定的班级排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选课来组成每个学期的教学单位,教学班级每个学期都不同,因此行***班级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大大减弱。如果还将行***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阵地不太实际,但这并不是否认传统行***班级发挥的作用,毕竟它还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而且在辅导员以及班干部之间仍然发挥重要的纽带及桥梁作用。学生的品德修养、班级的凝聚力都需要在健全的集体生活培养。只是在学分制下,行***班集体不能像以往那样对待每个学生运用同一个标准尺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归类分组管理。行***班级的作用弱化,但学生社区将会逐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学生事务可以将活动室、办公室设在学生社区,学生事务者入驻学生社区并在社区办公,比如一站式服务,实现学生社区育人的功能。
3.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学分制下,以“顾客”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课程的任课老师,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极为重要。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幅度和工作压力也明显加大。学生自主性的扩大势必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不确定性的加大,以往粗放式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快提升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步伐。由于学生的管理涉及方面较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包括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社会工作者、管理、思想教育等,因此需要教育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的水平,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4.加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程度。学分制下,学生在呈现流动分散的特点,这就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打造学生事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包括家庭情况、勤工助学、心理状况、团学活动、就业指导等。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学生信息共享,实现高效办公。
四、结语
当前,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分制环境下的要求了。本文借鉴公共管理在企业中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29.
[2]孔昭林.实用公共事业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31-35.
[3]蒋远喜,赵蕾.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89-90.
[4]张跃聪.新公共管理视野下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65-166.
[5]胡信川.浅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科技视界,2012,(24):138-14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