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年简介
贾大年,1957年生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舞台美术专业。
1977年从事绘画创作,擅长写意花鸟,工笔虫草。1995年起主攻葵花,画风独特,尤其在色彩和创意上融入中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
1980年,在故事片《樱》担任美术设计。1987年为国际天文会议设计会标1990年,作品《清泉》获得中国年鉴书画大赛一等奖。1992年应邀赴阿富汗王子宫举办个人画展;1994年设计“慧木大碰撞”首日封1998年为天文台设计“流星雨”首日封;1999年5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世纪名家绘画展”;2000年5月赴韩国参加“2000济州国际美术交流大展”荣获银奖;2000年7月获得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金奖2001年1月中华世纪坛收藏“田园交响曲”、“太空画”;2004年作品被选入第五届中国兰花节百城名家兰溪精品展。
前些时,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群从未见过花朵的蜜蜂同时“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结果,蜂群146次飞向梵高的《向日葵》。我不知道让那些没见过花朵的蜜蜂来“欣赏”中国画家贾大年画的向日葵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蜂儿们是不是也会停留在那艳黄浓烈芬芳馥郁的葵花上不愿离去。
在贾大年的画室里,和贾大年聊天是件愉快的事情。科班出身学习舞台美术的贾大年没有在影视剧领域施展拳脚,先是做过记者,最后却因为画葵花在翰墨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贾大年笔下的葵,葵头籽粒从里到外由小渐大,颜色由深逐浅,排列精致细腻,手法有如工笔;明艳金黄的花瓣极尽夸张,呈现出妩媚的卷曲;焦墨表现的葵叶葵枝大气遒劲,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落在葵花上的蝉抑或蚂蚱则是不折不扣的工笔。写意的葵花和工笔的昆虫通过画家浑然天成的笔墨点化,灵性非凡,一派欣欣向荣。贾大年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透视的基础上,大胆借用西方油画中对光的合理运用,在构***中把西洋画讲究的光与质感、空间感、立体感、造型感在有限的色彩中表现得精到准确。中国美术界有人评论贾大年的作品:或近或远不仅有置于眉睫问的美,更有其传统艺术所为崇尚的“画外之意”致广大精致的艺术突破,这是画作中最为可贵的“写意传神”。
贾大年告诉我,之所以有今天的“画外之意”,全得益于早年出国的经历。那时,想在画坛发展又遍寻作画之突破口而终不得,郁闷中贾大年决定云游异国他乡,求学于俄罗斯彼德堡艺术学院。在圣彼德堡夏宫,一位《贵妇人》让贾大年大脑暂时“短路”,《贵妇人》的“帮助”让贾大年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创作意境和表现手法。说到十几年前那次在圣彼德堡“邂逅”《贵妇人》,贾大年至今还乐道于当时鹿撞心胸的忐忑与激动,就好像在回忆自己的初恋般甜蜜。《贵妇人》至今明晰于贾大年的记忆里,并将永远保存下去。
有人说,艺术家都有癫狂的时候,贾大年也不例外。《贵妇人》让贾大年明确了今后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而创作的对象却是贾大年的一次“癫狂”之举得来的。1995年,回到国内的贾大年和朋友去官厅水库垂钓,水库对面一片耀眼的金黄让贾大年不顾一切地开车绕行几十公里。那天晚上,贾大年在这片葵花地里痴痴地坐了一整夜。月光下的葵花,朴实中蕴含着娇美,微风轻拂,婷婷玉立有如农家小妹。也就是在那天晚上,贾大年决定与葵花“私订终身”。从此,贾大年痴心不改,十年画葵。
西方人爱葵,法国人甚至浪漫地将向日葵称作“落在地上的太阳”。在中国人朴实的眼睛里,向日葵只是一种农作物,因迎着太阳生长而得名。贾大年曾经咏葵:“天赐葵花做芳名,不到富贵庭榭中,平平凡凡农家乐,纵无丽质也英雄。”贾大年爱葵、咏葵、画葵,在他的眼中,向日葵不仅仅只是农家房前屋后乃至田野里栽种的庄稼,普通的向日葵已然成为不屈富贵的英雄。正因如此,贾大年在自己的创作中,总是下意识地赋予了葵花更多的人性特征。
那天采访正赶上贾大年作画,粗毫蘸着彩黄,侧锋中锋的几个交替改变,葵花瓣就已经绽开了那美丽的金黄;葵心的圆平衡对称外延;葵籽的排列最见功夫,因为太细太密且需要规整,用笔稍有闪失便成废画。贾大年气定神闲,一口气在两蔸葵瓣中均匀地点出两千个以上的葵籽,大小均让人叹为观止。随后,焦墨葵干沿葵头错落穿插交错呈现,一幅色彩明艳,光感对比强烈,泛着油画色彩的作品完成。
贾大年基于对葵花的热爱和稔熟,葵之花瓣枝干结构乃至神采,在画家手中已达到心到笔随,人画合一,笔墨两悦的境界。为了今天,贾大年默默地走过了十年,而对葵花的热爱,贾大年必将遵守10年前的约定,没有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贾大年:“私订终身”只爱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