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论文

农业化论文第1篇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大十字形农业”,一横道是由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微生物生产业构成的;一竖道,分做上下两截,上截为“农业服务业”,下截为“农产品完成业”[2]。可见,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农业是一个行业概念。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主要是农业生产),而且包括***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大十字形农业”,其生产过程虽然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是产前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等突破了农村地域,有的环节甚至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域。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因此存在区别。当然,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又是相互交叉和互为促进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信息化肇始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有力地推动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地发展和应用,迅速地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3]。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涉农数据库建设不断加强,各种***策相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民信息素质得到提高,因地制宜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出现。这些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又为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又进一步促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空间上向老少边穷地区的拓展。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不仅在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等方面相互交叉和互为影响,而且二者最为重要的建设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农民。无论是农村信息化,还是农业信息化,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农民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和自主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让农民分享信息***的成果。从更广义的层面讲,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提高农民信息能力与让农民分享信息化成果,解决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和在实践探索上不断前进,二者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来显著,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于是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概念。农村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演化和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合称[4]。当然,农村农业信息化绝不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社会信息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2004年—2013年的10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2009年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2010年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业部、文化部共同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2011年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虽然并没有明确给农村农业信息化下一个定义,但是,各方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达成了基本共识: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农民个人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条块结合、高效服务的基层电子***务,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根据以上建设目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基层电子***务进村、现代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和新型农民培训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6大内容。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广东、重庆等7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进一步研究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括:(1)以“三网融合”为核心的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电视广播和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有线宽带到村”、“无线宽带入户”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通道利用率与设施水平。(2)以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为基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省级农村***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信通、科通信、供销通、呼叫热线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建立以省级平台门户、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与提升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农村商务、农村***务、农村金融等五大服务能力,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3)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农村***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站、农家书屋等为主体,整合各部门建设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等为依托,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站。基层信息服务站应该成为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探索建立健全公益化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和总结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农村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思考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时必须正视自己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只有在把握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作出适宜中国国情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确保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有序、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长期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性源于“三农”问题发展和信息化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若从更长远来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再从信息化自身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有效交流与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推动工业社会(工业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与“三农”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相伴相随,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

3.2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也不例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将不断向前发展,从农业信息化到农村信息化,从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村村通,从一般的互联网技术到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技术等。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进行探索[6]。正是由于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念,认清其在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明确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

3.3复杂性

与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相比,农村农业信息化更具有复杂性。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纬度跨度大和地理环境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在品种、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复杂多样的农村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是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农村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由于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使得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农业信息化不可能采取大规模、无差异的方式,而只能采取地方性的推进模式。从信息资源整合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农村农业涉及面广和管理部门多,目前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农林渔牧、民***、劳动与社会保障、商务、气象、环境保护等***府部门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农业院校中,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机制上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分散在广大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也缺少一个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进行整合和开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复杂性。

3.4公益性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分布不集中,组织结构较松散,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成本比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成本要高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和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农业弱质产业的特性决定农业增效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既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能力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农民支付能力的缺乏以及中国“三农”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农业信息化只能作为公益性事业,由***府采取公共投入,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农村社会成员免费或半价提供,才能够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7]。

3.5高效性

农业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农业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农业化论文第4篇

内部经济理论是阿弗里德·马歇尔(A.Marschall)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提出来的概念。“内部性是指由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效益”。②内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而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加强生产过程专业化和经营管理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与之相对应的内部不经济指的是一个厂商由于生产规模过大、生产效率低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而外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因相关的其他厂商的经营活动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因其他厂商的经营活动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要注意自身的规模,实现内部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

二、帕累托最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博弈论以及相关社会学科。而帕累托改进是与帕累托最优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区分可以理解为,帕累托改进强调的是资源分配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化过程中,在没有任何参与者境况变差的条件下,使得至少一个参与者境况变好;而帕累托最优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可以在不损害其他参与者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理论告诉我们,在农业产业化过程,要注意各方利益关系,努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状态。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各方对商品信息的了解具有不对等性,即交易各方中存在掌握商品信息较为充分的主体,也同时存在信息较为匮乏的主体,其分别处于市场交易中的有利地位和不利地位。该理论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中卖方相比较买方而言掌握更多交易商品的相关信息,处于有利地位;信息拥有者可以通过向信息匮乏者交易信息而获益;买方总是通过各种方法试***获得交易商品的更多信息;信息不对称是“看不见的手”指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弊病,可以通过提升除买卖双方之外第三方(如相关***府部门)的监督和规制来减少其负面效应。这一理论为诸如股市波动、择业失业、商品促销、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等市场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府要积极出台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龙头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行为,使交易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③。

四、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于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是具有相互替代性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与不确定性是市场交易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企业存在的必然性就在于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企业通过统筹生产要素所有者和产品所有者的行为,减少交易各方的数目从而降低摩擦与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而另一方面节约交易费用也是企业采取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的终极目标。企业取代市场的原因也在于企业能够通过统筹组织获得低于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以农企合作为核心的产业化发展可以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经营,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发展方式。

五、专业化人力资本理论

专业化人力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持续增长问题时首次提出的,指劳动者通过边学边干、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等途径获得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存量。该理论与专门职业技能的掌握紧密相连。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以物质资本和同质性劳动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产出增长模型,强调市场竞争中资本和同质性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的替代作用,这种替代作用只可能得出规模报酬递减的结论,无法解释经济现实中的规模效应,因而就不可能解释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这种理论的增长的均衡条件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大于零,即经济增长以人口增长为前提,这与现实经济状况是相违背的。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极力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其中,R.E.卢卡斯(R.E.Lucas()1988年)提出了一个用专业化人力资本内生化技术进步因素的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将T.W.舒尔茨(T.W.Schultz)的人力资本和索洛(Solow)的“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导出了不依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经济均衡增长的约束条件,不仅解决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不愉快的结果”问题,而且为长久困扰着经济增长理论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专业化人力资本能说明现代社会专业分工导致生产率提高的内在原因。农业产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进行科普推广,需要专业人才的科学指导和合理建议。

六、非均衡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认为,均衡和不均衡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两种固有选择。纳克斯(Ragna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哈罗德(R.F.Harrod)—多马(E.D.Domar)模型、P.N.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构成了产业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这是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均衡选择。即强调在经济发展区域中全面布局以工业为核心的生产力,通过全局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均衡发展。这种战略的出发点虽好,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贫困不发达地区不可能拥有推动本地区所有区域、所有产业全面发展的丰裕的资金。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选择是各部门各地区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以A.D.赫希曼·佩尔鲁克斯等为代表,认为由于缺乏全面均衡增长的资本资源等先决条件,不发达地区无法实现各部门的全面投资,只能通过利用产业的前后旁侧带动效应和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辐射效应而实现梯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认为非均衡发展优于均衡发展。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分工,其所形成的产业、空间二元结构会导致城市发展增长点单一、地区差异扩大等问题,无法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目标。所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应根据自身发展条件找寻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的融合点,充分认识到非均衡发展以点带面增长的必然性,允许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部分产业、部门实现非均衡发展。同时,在推动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产业和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先发展的企业、地区带动后发展的企业、地区,先进的行业带动后进的行业,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七、制度创新理论

农业化论文第5篇

依据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所确定的行为模式,则像一支无形的手,指导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左右企业的活力、形象和业绩,并在紧要关头能指导企业把握机遇、做出及时正确的抉择,促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建立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超越制度之上实现员工的自觉管理,必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

二、农垦企业文化建设更新的着力点

1.建立与企业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相统一的企业理念

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首先从企业文化理念开始,而企业理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企业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相统一,才能成为企业的精神动力。在制度文化方面,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建立现代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使企业制度健全、职能划分明确、运作规范高效;在行为文化方面,需要构建学习型、拓展型、创新型工作团队,在重要战略的制定和决策,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优化提升等方面,做到让广大员工参与,在讨论、交流、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在物质文化方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更新产品、服务、技术质量,美化车间、厂房、设备设施等工作环境风貌,提升员工各项福利待遇等,并通过有效宣传重塑农垦企业新形象。总之,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战略而存在,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

2.把提炼企业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农垦企业文化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当今社会转型多变、经济观念多元、企业集团文化理念不明等现状,企业文化理念建设需要企业集团高层充分重视,通过广泛征集一线员工、职能部门的意见,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等形式对集团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梳理和可行性论证,初步确立企业集团核心价值理念。然后组织专门力量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根植到员工的价值观、信念中。经过生产经营实践中的检验、磨合、修正,最终确立起包括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精神,以及三者综合凸显的企业形象等为内涵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3.设计富有农垦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根据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促成的经验,结合未来市场的预测和农垦企业的行业特点、资源状况、发展战略、经营特色等,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符合农垦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

(1)是超越现状、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要始终坚持满足现状就是落后的企业哲学,建立超越现状、敢为天下先、创新产品设计和社会服务的企业价值,锻造人企合一、人人合一、讲求效率的团队精神。

(2)是科技兴农、科学管理、为民富民的经营宗旨。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发展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环保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农垦企业,规范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运行机制;以创造财富、提升职工生活质量为经营宗旨。

(3)是以人为本、人才强企、效益激励的用人策略。以人为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认同载体,通过给予员工理解尊重、关心依靠,组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学习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参与激情向心力。

(4)是资本运作、市场主导、快速应变的经营机制。适应当今金融资本流转环境,确定资本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都市化服务的经营方向,产品和服务的发展顺应主导市场化、竞争有序化、应变快速化的经营机制。

农业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

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会议上与会的60位***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

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农业化论文第7篇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业化论文

学习

销售部工作总结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销售部工作总结目录,公司年度销售部工作总结。7.促销计划执行管理。8.审定并组建销售分部。9.制定销售费用预算,并进行费用使用管理。10.制定部门员工培训计划、培养销售管理人员,为公司储备人才。11.

学习

商业报告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报告10篇,内容包括商业分析报告,商业报告。我们xx镇首届商会于2002年9月成立以来,在市工商联的直接领导下,在镇***、***府的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

学习

实验设计方法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实验设计方法10篇,内容包括实验设计经典100例,实验设计方法。例1:没有天平,只有弹簧,怎样测出一金属块的质量:那么转换的原理是m=G/g,意思就是把测质量转换成测重力。例2: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器材有以下两组:①天平(含砝码)、量杯、

学习

平面广告设计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平面广告设计10篇,内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案例分享怎么写,平面广告设计的内容。1.2情境语境情境语境是非言语语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情境语境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言语行为。情景语境相当于平面广

学习

优秀医生个人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医生个人总结,内容包括优秀医生个人简要事迹怎么写,优秀医生个人典型事迹。一、“三熟悉”熟悉环境。这是到科室后的首要任务。每轮转到一个科室,除了听取带教老师介绍清况外,自己还要多听多看,勤走勤问,有重点地了解所在科

学习

设计专业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专业10篇,内容包括设计专业知识大汇总,设计专业考研。2、设计家的特殊的语言设计师的想象不是纯艺术的幻想,而是把想象利用科学技术使之转化为对人有用的实际产品。这就需要把想象先加以视觉化,这种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的过

学习

网站设计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设计10篇,内容包括设计接单网站,网站设计流程。1.2版式设计的定义版式设计通常就是指将网站版面上的***片、文字以及色彩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同时还要将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实现更加艺术化的

学习

数据汇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数据汇报10篇,内容包括工作数据汇报,数据汇报怎么讲。2.财务数据包括财务状况数据、国有资产数据、下属企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数据等。财务状况数据包括检验检***局整体及各部门预决算相关数据、收支费用相关数据,用以反映检验

学习

竞争上岗讲话稿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竞争上岗讲话稿10篇,内容包括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合集9篇,竞争上岗发言稿大全。1、气势要先声夺人竞争上岗演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竞争性,而竞争的实质,是争取听众的响应和支持。而做到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气势,“

学习

模具设计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模具设计10篇,内容包括模具设计百度文库推荐,模具设计总结150条。2、其他技术类方向: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等。(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电子设计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设计10篇,内容包括电子设计大赛,电子设计与制作100例免费。1.2模拟数据。电子线路CAD技术还能起到模拟数据的作用,以便设计者根据模拟电路运行产生的数据,检验电路设计有无异常。同时,可结合模拟数据,对电路进行更深层次的

学习

机械设计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设计10篇,内容包括机械设计的经典例子,机械设计总结与心得。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

学习

电路分析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路分析10篇,内容包括电路分析总结心得,电路分析基础。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一般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在进行放大电路的分析时,恰当地运用电路定理,可以使放大电路的分析迎刃而解。2用叠加定理分析放大电路晶体管

学习

职务竞聘演讲稿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职务竞聘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准备竞聘某个职务演讲稿150字,中层副职竞聘演讲稿。从求学阶段到工作期间,我从未放松过对***治理论、法律法规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领会。求学期间,曾参加中华律师函授中心的法律学习。工作后,刻

学习

多媒体技术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多媒体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多媒体相关技术论文题目,多媒体技术论文。(2)多媒体操作系统。利用新型多媒体技术将多样的信息来进行同步传送。只要有适合的操作系统,就能够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完成多任务及声面同步控制和管理功能,并

学习

物流保险论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保险论文,内容包括物流货运保险过程中真实案例论文,国际物流运输保险案例论文。1物流责任风险与保险保障由于物流涉及到非常多的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充满了意外和风险,因此物流服务中的责任风险也非常复杂。一般说来,应从

学习

数值计算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数值计算论文,内容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论文,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的毕业论文题目。以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专业为例,起初该课程为学科选修课,选课学生少,且其中大部分是为了凑学分而来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所难免。后来学科培养计划改变,该课

学习

财务分析课程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分析课程论文,内容包括财务分析十大深度解析论文,财务分析论文范文大全。(三)考核方式创新之困。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是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卷面成绩好只能

学习

化学历史论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历史论文,内容包括化学发展史论文1000字,化学历史论文。二、中国******史研究的方向(一)中共***史研究分析既然把研究中国******史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史这个研究对象,有了明确

学习

战略设计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战略设计论文,内容包括战略论文题目,战略论文写作思路。全球化战略(同一品牌,同样产品)看起来似乎是可以追随的最高理想,因为它使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享有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产品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并冠以同一品牌在全球行销;制

学习

国民经济发展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国民经济发展论文,内容包括中国10年经济发展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免费范文文库。关键词:国民经济发展;信息资源;关系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

学习

电子信息本科毕业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本科毕业论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