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心得体会10篇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市场股票交易制度

我国的股份公司作为市场的产物,它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我国股份公司组建的高峰时,但当时法规不够健全,没有《公司法》及《证券法》,只要有***府部门的批准文件,股份公司就可以成立起来,并且可以随便私募资金。这些股份公司中,一些较好且运作规范的股份公司纷纷选择了上市,但至今仍有一些遗留的公司成为非上市公司的成员之一。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为了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了股份制改制,他们在改制过程中,大型国有企业采用募集设立方式成立了股份公司,成立之后纷纷选择在国内外上市,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大多数选择了内部职工入股形式。这些小型的股份公司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股权设置不够规范,股票交易陷入尴尬的境地。第三阶段是2000年开始在建立创业板的热朝中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这些股份公司规模小,质地差,知名度低,但这些公司在组建时按照《公司法》要求最少需要有5位发起人股东,一般都是5到10位发起人,公司的注册资金通常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这些公司中有的从开始成立之时,就打算向募集资金,所以在股东构成中设计了适当的人或者皮包公司作为发起人身份,待公司从工商部门完成注册之后,所谓的原始股的销售就随之展开,有的甚至在股份公司筹建期间就开始对外销售股票,有的在公司成立3年后选择转让。

从我国股份公司建立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由于特定的背景、不同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形成了对非上市公司法律地位界定模糊,股份转让无法可依,造成了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途径不够畅通,主要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但产权交易所进行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存在许多问题。以下通过对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程序来揭示交易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从建立初期发展到2000年,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1)许多地方恢复、规范、重建产权交易市场,如上海、深圳、西安、青岛等一些地方开展了非上市公司股权登记托管业务,河南、厦门、青岛、深圳等省市相继出台有关***策,允许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托管、股权质押、增资扩股、转让过户、分红派息等服务;(2)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各地迅速建立,如上海、深圳、成都、西安、重庆,但主要角色仍以产权交易为主;(3)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产权交易市场作为非上市公司股权退出的主要场所;(4)产权交易市场呈现统一化趋势。目前,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以天津、北京、青岛为中心的北方产权共同市场——北方产权交易所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产权共同市场——上海联合交易所,其他地方性的产权交易场所或者交易中心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加入南北两所成为其会员。但截止目前由于产权交易市场及其会员单位业务比较清淡,为了增加其盈利,纷纷开展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

二、在产权交易市场开展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一般程序

(1)吸纳会员。产权交易所或中心往往吸纳一些没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投资咨询公司、经纪公司、个人成为其会员,主要开展非市公司股权交易为主。

(2)承揽项目。会员通常以全国的非上市公司为目标,专门承揽非上市公司股票转让项目,获取暴利,同时增加产权交易所或中心的佣金收入。

(3)股权托管。为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非上市公司股票的可信度,中介机构要求股份公司寻找一家股权托管中心进行股票托管。托管后投资者持有一张托管卡,上面仅记载着非上市公司的名称、股东姓名和股票数,并没有注明股票的性质与来源。

(4)市场挂牌。以上程序完成之后,把承揽的非上市公司股票在产权交易所或产权交易中心进行挂牌,似乎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市场公允的价格。

(5)大肆宣传。为了便于销售本公司股票,股份公司往往会进行大肆宣传。股份公司在中介机构的精心策划下,会制造许许多多的题材在全国性的报刊杂志编造虚假公司销售收入及利润,有些公司承诺较高的股利分配方案,有些公司通常声称“公司与国外或国内某某证券公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另外他们还会刊登广告,广告内容大多数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描述,甚至通过召开所谓的股东报告会或上市推介会,让董事长、律师等相关人员进行推界,以增加股民对公司的信任度。

(6)私下销售股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这些中介机构开始私下销售股票,他们往往以产权是产权市场的挂牌价格为参考价,大肆销售自然人股票或皮包公司持有的法人股,一旦事情败露,公司一般会声称“买卖公司股票只是公司股东行为,与本公司无关”,表面上看洗脱了公司的责任。

其实这一现象早就诞生了。这种交易非常隐蔽,大多都在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和约束下私下进行,而且有些公司承诺公司股票在若干年后将要在创业板或海外上市,于是投资者只能耐心的等待,以至于逃脱了法律的监管。近两年来一些非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压力下,被迫在美国OTCBB市场花50-100万美元买壳,并借此概念继续在国内疯狂圈钱,有些善于炒作的股份公司甚至已经从OTCBB市场转到美国主板市场,但是投资者在一级半市场购买的所谓的原始股仍然无法参与交易,而且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

三、产权交易市场从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存在的问题:

(1)交易合法性受到质疑

目前,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即北方产权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交易所的业务主要以实物产权交易为主体,股权交易为辅助的交易模式。而股权交易特别是非上市公司个人股票交易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比如《公司法》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同时又规定股东转让其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但是按照《证券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只有上交所和深交所,而这两个交易所仅进行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股票交易业务,并不开展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股票交易业务。《公司法》和《证券法》也只是对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股票交易进行了规定,对于数量超过上市公司30多倍的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没有规定。工商行***管理部门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也没有对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设立行***许可。并且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过程中往往牵扯许多问题,其中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合理性问题。

(2)交易价格失去公允力

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除了交易合法性受到威胁之外,交易价格的合理性也受到质疑。非上市公司股票在产权交易所交易只不过披上了合法交易场所的美丽外衣,实际上只是为了显示挂牌价格,并不负责撮合交易价格和资金结算,这些任务往往是由产权交易所或者交易中心的会员完成的,它既有经纪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一些法人会员,又有一些个人会员。一般情况下,在私自销售股票之前经纪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往往要与非上市公司签订两份协议,一份是委托转让协议,协议中确定4元/股左右的终端转让价格,并以此为依据到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挂牌转让,然后在交易过程中漫漫把价格推高,造成该公司股票看涨的假象,以吸引其他投资者的目的;另一份协议是财务顾问协议,这份协议中载明了与未上市公司的结算价格,结算价格一般1元/股左右,中间3元/股左右的差价作为财务顾问费留给了这些黑中介。当然,他们为了达到成交的目的,往往把目标锁定在没有专业知识的中老年身上,并以免费、高股利(一般运作时要么扣除0.2元/股,给非上市公司按0.8元/股作为结算价格,要么从差价中扣除0.2元/股作为股利分配,这只不过是促销的手段而已,往往只一年,以后再也不会了,目的是为了促销)回报为诱饵,骗其上钩。这种交易价格一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

(3)交易信息极不对称性

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求,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往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比如,有的未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能只有几百万元,而报表上编造了上亿元;有的公司可能是亏损公司,但报表可能是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纯利润;再如,投资者只会看到委托转让协议中的终端价格,但财务顾问协议根本不知,试想一想,如果投资者知道了中间差价这么大,谁还会去高价购买呢?然而一些中介在推销股票时,往往以该公司股票马上要去海外上市为借口,引诱投资者上当受骗,其实,有些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或上市的意愿,有些即便迫不得已上市了,只不过是在美国的OTCBB市场借壳上市,上市后每股只有几美分。

(4)监管严重缺位

由于非上市公司的界定不明确,很多非上市公司涉及到国有的改制,因此体改、国资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和工商行***管理部门都可以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同时,由于多头监管,也存在互相扯皮、监管缺位的问题。例如地方产权交易所是根据国资部门的审批设立的,其中的业务也包括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而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股票作为证券的一种形式应当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证监会应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可事实上,证监会从来没有审批过任何一个机构来从事非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业务。证监会对于产权交易所从事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业务的行为体现了默许和打击的两面性。今年证监会为了加强对非上市公司的监管,专门成立了证券监管二部,负责对非上市公司及其股票交易的监管,但由于非上市公司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度较大。同时在监管过程中出现监管环节问题,如委托产权交易所或者交易中心履行监管职能,但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只是要求非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常规性的如公司设立批文、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财务报表(不需要审计)、股份转让合同等等文件资料,而非上市公司到底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是否存在虚假报表,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等等根本不予监督,更谈不上监管力度了。另外,产权交易所或者交易中心对其会员监管不力,只收取会员费、交易手续费、托管费、过户费等相关费用,并且交易手续费比证券交易所高几倍甚至十几倍,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利用工作之便也在推销未上市公司股票,欺骗广大投资者。

四、产权交易市场从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风险

从以上可以看出,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得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似乎合法但不合理,在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具体包括:

1、信用风险:主要来自①投资者不能按照公司的承诺取得未上市前的股息收入,股息回报无望;②不能按照购买时的承诺上市形成的违约风险,有些即使上市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般投资者仍无法套现;③公司经营不善、运营不良及其它因素而导致破产,这种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属于致命的风险,它使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2、流通性风险:这主要是指非上市公司股票在公司未上市前属于封闭市场,流通性不佳,变现能力较差。

3、跌价风险:投资者一旦高价购买了这些非上市公司股票就存在跌价的风险。例如有的投资者以4~8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非上市公司股票后急需用钱时只能按每股几毛钱的价格卖出,可见其跌价的幅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从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存在许多问题和风险,要解决彻底这些问题,仅依靠打击和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投资者宣传、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健全我国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交易制度。

五、完善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进行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制度的对策

1、规范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

在公司法中,股权基本性质之一是具有可交易性,即流通性。股权如不具有流动性,即使它是明晰的,公司同样不具备可持续的动力。因为不可转让的股权称不上资本的所有权,因而股权的持有者无法真正行使股东的权利。当股权不能交易时,股东至多能行使“用手投票”的权利,而被剥夺了“用脚投票”的权利。可见,流通性是股票的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要使股票流通,必须承认它具有可交易的性质。因此,在已经实行了股份制的地方,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要求股票是可交易的,股份是可以转让的。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规范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性质。

2、进一步完善对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总是处于法律法规边缘化状态。按照原《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满三年以后可以转让,并且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按照此规定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任何地方交易都是违法的,投资者的股票交易不受法律保护,这实际上是和《公司法》中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满三年(新《公司法》规定为一年)以后可以转让的条款相矛盾的。其次,***以及各地国资局指定国有产权(包括股权)交易必须在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虽然其交易并没有限定在法人股的范畴内,但人股东的股权交易的合法性被排斥在外,因为此交易并没有得到证监会及工商部门的认可,其交易也不受法律保护。这样交易地点的选择与指定方面也相互矛盾。新《公司法》尽管把原来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其股份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修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其股份通过国家指定的场所进行,但截止现在还没有指定具体的交易场所。另外,按照《证券法》的规定,从事股票交易的中介机构必须具有证监会颁发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但证监会从未给在产权交易市场从事股票交易的任何一家中介机构颁发过《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这是否可以认为在产权交易市场从事非上市公司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呢?所以,要保证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应该进一步完善对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且相关法律法规应协调统一,以解决非上市公司股票的合法交易问题。

3、加强对投资者证券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

一般情况下,购买非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有的是缺乏一定的证券知识而盲目参与的,有的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参与的。近几年来发生了新变化,参与非上市公司交易的中介机构或地下交易的黄牛们把目标锁定在中老年身上,他们利用中老年人贪占小便宜的心理以及缺乏证券知识来引诱其上当受骗。当然也有少数投资者购买了这些股票后由于公司股票上市暴富的,但大多数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既不能上市流通又没有任何利息回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显而易见。通过投资者教育,使其了解证券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进一步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并且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自觉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规范、监管、教育、打击相结合,力求综合治理。

过去,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处在法律法规的边缘化状态下而无人监管,当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所谓的原始股票上当受骗时,只能向***门的侦查大队报案,但当经济侦查大队调查时一些中介机构早已人去楼空,即使当事人被抓,投资者的损失还是无法弥补的。今年,证监会为了维持正常的证券交易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成立了证券监管发行二部,专门负责对非上市公司及其股票交易的管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对非上市股份公司及其股票交易监管缺位问题,但要监管到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公安、工商和证券监管部门鼎力配合,规范、监管、教育、打击相结合综合治理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存在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交易细则进行规范,使其交易制度合法合理;其次,对从事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机构包括产权交易所、销售股票的中介机构、非上市股份公司、从业人员等加强监管力度,以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再次,对购买非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采取宣传教育的办法,让其充分了解证券知识,掌握交易面对的问题,避免交易面临的风险;最后,坚决取缔地下交易场所,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2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府宏观调控***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交易品种的设计开发是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在品种开发时,既要尽可能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交易活动的繁荣活跃。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在交易范围上,应严格采用场内标准化交易。因为标准化交易比较集中,易于市场监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易于风险的控制。而场外交易由于交易分散,受约束力较差,在我国企业素质和投资者素质不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和违约行为,又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风险不易控制。

2.在标的股票的选择上,应以大盘绩优股和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个股为主,如沪市的四川长虹、邯郸钢铁、上海机场;深市的深发展a、一汽轿车、深科技等。这些个股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一旦这些股票的股价变动被予以限制,整个股市的稳定性将极大地增强,而且这些个股的盘子较大,不易受投机行为的操纵。

3.股票期权的价格、有效期、执行价等合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4.股票期权交易的开始阶段应主要配合新股的发行,开展买入期权(看涨期权)的交易,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推出卖出期权(看跌期权)等复杂品种的交易,这样有利于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推动市场的扩容,同时循序渐进地培育新兴的市场。

(二)市场的构造

一个完整的股票期权市场应包括交易者、市场组织者、保证公司和清算公司,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应对这几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1.交易者。作为投资主体的保值者当然是股票期权的主要交易者,但市场中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投机者。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还不够,这些投机者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控,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中应实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也称庄家制度,即由一定数量的大机构或券商充当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交易的主体,做市商对每一种具体的期权必须报出买入和卖出价,买卖差价作为他们的利润。做市商的存在保证了在某一价位的买进和卖出指令能尽快执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国家对期权市场的集中监管。

2.市场组织者。股票期权市场的组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可由沪深两交易所具体承担,其他证券交易中心也可依照进行,但合约的设计、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必须实行全国统一,严格避免各交易场所的地区分割。

3.保证公司。标准化的股票期权市场必须要有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才使股票期权交易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也才能使投资者的保值愿望得以实现。保征金的保管一般由保证公司进行。由于股票期权的保证金由期权的卖方单方交纳,因此这种保证公司的角色可由作为中介的交易所充当。具体保证金的比率,鉴于我国股市振幅较大,经常出现单边走势,结算效率较低,因此保证金的比率应适当提高,以10%~15%为宜。这种保证金应严格以现金、国债和现实的股票充当。

4.结算公司。结算公司在股票期权的交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了交割者和结算者角色,而且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者,为买卖各方分别提供了切实履约的承诺,从而保证股票期权市场的有效性,降低信用风险。结算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于交易所,也可以是交易所的一个部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应建立结算中心,而且结算中心与交易所应保持相对***的形式,以便两者互相监督,形成对交易行为监控的双层监督体系,但又不能采取完全***的形式,因为结算作为交易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交易行为服务的,过于脱节,必将影响到结算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不利于股票期权市场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

股票期权市场是要求严格管理、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市场发展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意义重大。

在监管体系方面,应建立全国性的期权市场交易委员会,对各交易场所、做市商、结算中心等进行严格监管,定期对监管对象的业务进行审查,对操纵市场、违反交易规则、欺诈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同时还应建立起各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的自律性管理,提高各机构的自身建设,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规范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法规建设方面,应与行***监管体系相配套,实行市场立法,以法制市。既要制定全国性的期权交易法,作为整个行业的大法,又要制定各交易所、结算公司的自律性规则和条文,还要有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操作制度等,在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控制之下,股票期权市场才能平稳健康地发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开放创造条件。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3

十七世纪,荷兰不以工业立国,而以商业称雄于世界。荷兰***府通过创办规模巨大的特许股份公司,对广阔的海外商业空间行使专营权和统治权,靠着两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兰进行着规模巨大的殖民地贸易。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的香料,并且在东南亚拥有规模巨大的种植园。西印度公司则垄断了非洲西海岸、美洲东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岛屿的贸易特权。为了发展海上贸易,荷兰大力发展航运和造船业,荷兰当时所造之船,技术领先,工艺先进,生产合理,成本低廉,在各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十七世纪中期,荷兰人的商船数约占全世界商船数二分之一强,可谓执国际贸易界之牛耳。凭借其先进的船只,荷兰人的足迹遍布世界,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荷兰也被称作是大海的女儿,其“人民在海上比在陆地更得其所”。

作为荷兰的重要经济重镇,位于大西洋沿岸的阿姆斯特丹,由于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其转口贸易与航运位居欧洲之冠。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各地物产和八方财富汇集之所”,是欧洲最大的“仓储中心”和世界商品的集散地。凭借在商业上优势和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阿姆斯特丹积聚起来了巨额商业资本,然后又转化为金融领域的优势,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的爆炸式的财富增长,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并使荷兰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那么,荷兰人又是怎样贯通金融业和商业体系的呢?

二、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创新

1.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通过证交所向公众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

荷兰的证券市场以两个世界第一而闻名于世。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家证交所。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通过证交所向公众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

荷兰在***之前,与西班牙的贸易是荷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1558***之后,西班牙封锁了荷兰经济的生命线,荷兰人决定靠自己去开辟前往东方和美洲的航线。

为了解决远洋航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1602年,荷兰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联合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成为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先导。为了融资,它发行股票。早期的股票是记名的,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的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后来为了便于股票的交易,荷兰人又发明了不记名股票。

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对外扩张的资本。但前10年东印度公司没有给股东们分红利。这样的经营方式为什么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还得从荷兰人创造的新的资本流转体制说起。

2.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

荷兰人在创造了新的公司组织形式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资本流转体制。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在这里上市交易的第一只股票,只要愿意,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可以随时通过股票交易所,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这样就解决了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既不付红利而也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的问题。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是金融发展史上的第一家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形成。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不同于原来证券买卖市场,证券市场的股票具有较好流动性、公开性和投机性,交易所交易数额大,交易方式多样,除了买卖股票、赌涨赌跌,甚至可以在没有本钱也没有股票的情况下进行投机活动。

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还活跃着超过1000名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虽然还没有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了。活跃的证券交易使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不仅吸引大资本家的参与,而且还有普通的来百姓。一般人的交易必须通过经纪人,因为自己无权进入交易。小投资者要了解股价的高低也只能通过经纪人,因为当时没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此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再加上荷兰安全的公共债券,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人,

欧洲大部分资金都流入这个城市,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股票交易所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

3.荷兰人还发明了最早的操纵股市的技术

荷兰人还发明了最早的操纵股市的技术,例如卖空、卖空袭击、对敲、逼空股票等。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犹太流亡者,特别具有创新能力,并擅长期货和期权交易。由于买方和卖方实际上从未见到真实的货物,而是在空对空的进行交易,因此期货和期权交易被称之为“风中的交易”。投机的存在,为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流动性,使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保持了高度的活跃性和生机。尽管这种投资的狂热,产生了巨大的风险,最终由于“郁金香泡沫”的崩溃,导致了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的江河日下。但是,作为人类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荷兰人也在这次人类最早的投机活动中发明了最早的投资技术,这些技术在以后的历史上被反复应用。

4.创立第一家现代银行意义的银行和国际结算银行

1590-1609年,荷兰的商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扩大到地中海、远东和波罗的海等地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大量的贸易往来使各地铸币汇集于阿姆斯特丹,但由于各地的铸币并不统一,引起了混乱。为了解决货币混乱的现象,1609年荷兰迅速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这是历史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银行券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在吸收金属货币存款时,先对其进行称量和检验,然后再据此发行“银行票据”。这样,在阿姆斯特丹银行,不仅大大的方便商人们贸易款项的结算,而且使得存款人感到安全,获得高质量货币的保证,很快阿姆斯特丹银行就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阿姆斯特丹市要求超过600弗罗林的汇票兑付必须在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所以几乎每一个商人都在银行开有账户。阿姆斯特丹银行负责各账户之间的转账;除此之外,该银行还可以兑换货币、购买金银外国货币并将其铸成合法货币,因此该银行还以“威塞尔银行”(即外汇银行) 而闻名。该行经常根据硬币存款以银币的形式发放贷款,使借款人能够获得清偿力。通过这些途径,阿姆斯特丹银行发展成为欧洲经营外汇、黄金和白银的中心。

由于商品交易量巨大,交易次数繁多,阿姆斯特丹银行不得不把一切都记在帐上,这就使得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了一种允许多方面扩大结帐的汇票体系,为信用票据提供了有效的票据交换所,迟至1660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已成为第一个国际票据清算中心,这一优势一直维持到1710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能够办理国际清算的近代银行。

三、金融创新提升和扩展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

1.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

利用股票筹集资金荷兰人并非历史上的第一人,但是,荷兰人却是历史上最早使得股票被认可和流通转让的人。荷兰人通过创造新的资本流转体制,创立历史上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使得东印度公司股票上市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上市公司股票得到投资者认可和青睐。

为了提高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流动性和活跃度,荷兰人还发明了多项投资投机技巧,使得二级市场异常活跃,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资本的利得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目标由获得分红转向了资本利得。这样,活跃的二级市场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

2.扩展和提升了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

早期的金融中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为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以及充当简单中介功能。

阿姆斯特丹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创新以及“银行票据”的发行,有效解决了当时困扰商业和贸易中硬币混乱问题,充分发挥了国际结算功能和流动性转换功能,方便了国际贸易的往来,节约了款项结算的成本,提高了国际结算的效率与安全,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的发展。

阿姆斯特丹银行吸收的金属货币存款的称量和检验,使得存款人感到安全,获得高质量货币的保证,这样,阿姆斯特丹银行存款很快就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为社会流动资本找到了可靠的存放处,并且资金需求者提供了新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充分发挥了金融中介功能。

3.扩展和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国际金融中心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功能,是金融中心区别于非金融中心的标志。国际金融中心聚集度决定了金融中心的辐射力,而金融中心辐射力大小决定了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大小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层次。阿姆斯特丹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扩展和提供了金融中心的聚集和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造了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带动信贷、保险、投资等业务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完整性,聚集了更多发挥金融功能的载体。

第二,集聚了国内外更多地交易者。阿姆斯特丹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吸引了荷兰国内的投资者、商人、***府、居民和投机者,更多的是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商人、***府、居民和投机者,有着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第三,聚集了更多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金融中心的核心金融资源。地理大发现后,西欧殖民者的海外大肆掠夺和扩张,使大量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后,欧洲大部分资金都流入这个城市,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1713年后,荷兰寻求安全投资的资金非常充裕,以致外流而成为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股份,以及英国***府的债务。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4

中国证券市场自1990年年底上交所成立至今已经发展了将近25年的时间。从刚开始仅仅的8只股票,至2015年4月末,境内上市公司达到了2713家,同时股票总发行股本达到45246.05亿股、股票市价总值达到563491.34亿元、股票有效账户数达到16329.7万户。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发展势头的迅猛,放眼全世界也是极少见的。然而在这么光鲜数据的背后,中国股市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其对于企业的融资功能极为明显,但不得不说的是中国股市是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市场。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次数和程度较大,就比如在2007年5月30日,***宣布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之后的五个交易日内,指数暴跌了将近一千点,跌幅在20%以上。同时中国股市的换手率也显著高于欧美发达的市场,投机心态严重。对于这些问题,传统金融学理论似乎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1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

1.1 传统金融学

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作为其基础假设,“有效市场假说”是其中核心内容之一。

理性人假定即作为自然人,我们在做决策时都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同时我们都能够准确处理已知信息,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的判断。在这一假设基础下,我们只能获得与我们承担风险相一致的收益,而超额收益是不可能获得的。而有效市场假说正是在理性人假设上发展而得的,其认为当人们是理性时,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某些投资者非理性,由于其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所以会相互抵消,不会影响资产价格。

而实际上,由于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等因素,这些假定和假说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难以实现,更无法解释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

1.2 行为金融学

由于传统金融学理论难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行为金融学,一门将金融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学科,受到更多的关注。行为金融学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理性人的假定,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做决策时不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也同时会受到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在信息认知过程中有易得性、易记性偏差的影响,对市场也无法做出无偏的判断。同时基于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假定基础上认为市场并非是有效的。Riepe & Kahneman (1998)指出投资者的偏差是系统性和群体性的,大多投资者更喜欢在相近的时间内交易同一种证券,这也被称为“羊群效应”。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学肯定了心理因素在自然人做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解释现实生活中传统金融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作为我们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以针对非理性市场与行为金融学对其的解释,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投资策略。

2 中国股市特点及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我国股市发展速度虽然极快,但毕竟至今只有25年的历史,市场和投资者都处于相对不成熟的状态。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股市的一些特点,并且尝试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进行解释。

2.1 高换手率和过度自信

根据下表数据不难发现,中国股市在最近5年的年平均换手率都在120%以上,其中最低的是在2012年,年平均换手率为122.87%;其中最高的是在2010年,年平均换手率为214.54%。而近五年中国股市年平均换手率的平均值在174.13%。这一数据虽然比21世纪初有所降低,但相比欧美股票市场来说仍是高的,要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60%~100%。

而这一现象可以由行为金融学中的“过度自信”理论来解释。卡尔曼(1979)等部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高估了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认为其必会实现,并且低估了小概率发生的事情,认为其不会发生。而当自己的决策正确时,这种过分自信的心理会愈发膨胀,进行更加多的交易行为。Terrance Odean(1999)考察了过度自信与证券交易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过度自信的心理使得投资者趋于频繁交易,而这会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最终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

2.2 跟风跟庄和羊群效应

跟风跟庄也是中国投资者在买股票时的特点之一,这一现象在中小散户中尤为明显,我们时常能从周围的亲朋好友的口中听到他们所谓的“小道消息”并推荐给周围的人们。王哲(2003)就对市场做过调查,并得出结论说,中国个人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投资时,以亲友推荐、电视股票评论推荐、小道消息等为依据的占到了51%,而在部分机构投资者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

行为金融学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羊群效应”,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从众心理。当存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收集信息的成本,也为了避免后悔自己做出脱离大众的失败决策,散户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也更愿意相信并模仿大多数人的投资意向,从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而部分机构投资者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情况,Stein、Froot & Scharfstein(1992)认为机构投资者也存在高度同质性,特别是在基金经理处于末尾淘汰制的压力之下,更容易在交易行为中产生羊群效应。投资者之间的这种相互模仿、传染可能会加大股价的波动,使得股价进一步偏离其价值,产生价格泡沫。

2.3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对于已经盈利的股票有急于卖出的倾向,而对于已经亏损的股票有继续持有的倾向,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损失厌恶。这说明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会变动的,当产生损失时,投资者相对来说是风险偏好的;而产生盈利时,投资者相对来说是风险回避的。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人们对于损失都是厌恶的,所以在盈利时趋向于平仓获利,损失时趋向于等待。Feng & Seasholes(2005)着重研究了中国个人投资者的股票交易数据,证明了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是存在处置效应的。林树(2006)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证明了处置效应的存在,并且女性的处置效应高于男性。

2.4 暴涨暴跌和反应过度

中国股市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暴涨暴跌的次数很多,程度很大。就拿上证指数来说,自21世纪至今,单日涨跌幅度超过7%的次数就达到了11次,相比较道琼斯指数,在过去的100年中,单日涨跌幅度超过7%的次数只有15次。不仅是上证指数如此,个股的暴涨暴跌更是常见的事情,以***1和***2为例。

***1 重庆啤酒(600123)2011年10月~2012年2月K线

数据来源:交易软件。

***2 乐视网(300104)2014年9月~2015年5月K线

数据来源:交易软件。

***1是重庆啤酒(600123)暴跌的K线***,由于公司宣布了其乙肝***苗临床试验结果大幅低于预期,其股价在短短1个多月内从最高的82.52元/股跌至了最低的19.56元/股,其中还经历了连续9个跌停板。***2是乐视网(300104)暴涨的K线***,从2014年年底至2015年5月初,其股价从最低的28.20元/股涨至了复权前最高的179.03元/股,股价翻了6倍有余,而原因则是公司公布了2015年的重大战略,包括推出智能终端产品、全年总收入力争突破230亿元、超级电动汽车“SSE计划”等。

股票的暴涨暴跌现象在中国股市尤为明显,行为金融学对此也有相应的解释。基于之前介绍过的过度自信、羊群效应、处置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投资者会产生“反应过度”的现象。过度反应即是投资者过分注重最近时间段内数据的变化,而忽略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总体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造成对最新数据的过度解读。就比如之前的例子中,当有最新的消息被时,由于存在“过度反应”的心理状态,重庆啤酒(600123)的股价一路下探,诚然重大利空消息的的确会使得股价下跌,但程度如此之大确实是反应过度,从***1中股价又从19.56元/股返回到30多元/股也可以看出对之前的利空消息过度理解。

3 投资策略

3.1 价值投资策略

针对中国股市换手率过高,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这一现象,我们普通投资者可以采用长期持有股票的价值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理论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剧烈波动,但在长期股票价格一定会回归到其实际价值。所以价值投资策略是偏向于基本面分析的一种策略。通过基本面的筛选,投资者们选择高成长性的朝阳企业进行投资,并在长期内坚定持有。随着企业的成长,其内在实际价值也会增长,而股票价格最终也会上升。价值投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投资者们频繁交易的不理性行为,并且享受公司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3.2 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也可以称为惯性策略,即在短时期内(一般在几个月内)买入并持有近期表现相对较好的股票、卖出近期表现不佳的股票,也就是俗称的“追涨杀跌”。

具体来说,当有利好消息刺激,造成某只股票上涨,由于存在羊群效应,造成投资者们相互模仿、相互跟风,前赴后继地买入这只股票,最终会使得在短期内这只股票的价格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这种现象被称为“惯性上涨”。吴超鹏、吴世农(2003)对中国股市的惯性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在短期内,样本股票存在明显的惯性现象。冯丹(2013)利用2009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上交所所有股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买入近3个月内涨幅居前的股票,将在未来的3至9个月中得到较高的投资收益。

而作为投资者们只需要在股票呈现上涨趋势初时果断买入并在短期内持有,虽然买入时价位可能不低,但仍然有极大可能最后获得盈利。

3.3 反向交易策略

反向交易策略是指投资者买入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并在长期内持有。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之前所讲的动量交易策略完全相违背,其实不然。动量交易策略是在短期内持有股票,一般是在几个月的时间,而反向交易策略则是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持有,一般会在1年以上。

反向交易策略是基于“反应过度”的基础上发展而出的一种投资策略。当某只股票出现利空时,基于羊群效应和反应过度,股价会出现“惯性下跌”,其股价会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当然这只是短期的情况,在一段更长的时间内,随着投资者们对信息的修正,股价往往会逐步回归到其实际价值。赵学***、王永宏(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9个月之后,股票会发生明显的反转特点。吴世农、蔡海洪(2003)对上交所A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持有期在一年的股票满足反向交易的策略。冯丹(2013)选取了2009年至2012年中国股市股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由于中国股市换手率较高,反转特征有明显短期化的趋向。

而普通投资者需要做的,则是在股价偏低的时候果断买入,等待其股价在长期内回归实际价值再卖出获利。

3.4 设立止损点

设立止损点是一个常见的投资策略,它是指当手中的股票跌破预先设定的价格时就要果断卖出,将损失止住。虽然止损这一策略很多投资者都知道,但能真正执行的却并不多。由于之前介绍过的处置效应,投资者们往往在投资损失时不愿意卖出股票、确认损失,这一心理在熊市中往往会使得损失进一步扩大。赖向群(2008)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其观点,指出止损位应在初始投资额的7%左右较为合理。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启示

中***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1-0057-04

一、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从台湾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先出现店头市场,后有集中交易市场;在集中交易市场产生后,店头市场曾显萎缩并被禁止;此后,店头市场复又呈现发展的必要,继而因根据“法律”规定而如凤凰涅重生,还出现了非公开的私人股权交易市场――盘商市场。最终逐渐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资本市场体系。其间,尽管监管部门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设立,但是也及时回应市场的需求,建立起多层次互补的资本市场体系。

20世纪50年代台湾股市完全是店头市场,交易分散,不容易管理,积弊较多,于是实行有效监督管理、建立集中交易市场的呼声日高。1960年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管会”)成立,1961年台湾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证交所”)成立,1962年该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台湾股市进入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证交所成立后,为发展集中交易市场,曾一度禁止股票店头交易,一直到1968年台湾“证券交易法”颁布,股票交易市场才开始明确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证交所进行股票买卖,属于集中交易市场,采取竞价的方式成交;二是在券商的营业柜台进行的买卖,属于非集中交易市场,采取议价的方式成交。为便利中小企业筹资及扩大证券市场规模,1988年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成立了“柜台买卖服务中心”;1989年产生了台湾第一家股票上柜交易的公司,从此开启了股票柜台买卖市场新的一页。因为证券商业同业公会主持的柜台买卖不太理想,1994年“证管会”将其改制为“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在当年完成法人设立登记,而且正式接办柜台买卖市场的业务,成为一个***、公益的财团法人。

而未上市(柜)的股票是通过“盘商”中介交易。在台湾,盘商是指专门从事未上市股票交易经纪业务的证券商,然而在台湾均不合法。所以对这一类交易既无监管又无统计,也游离于学者研究之外。

目前台湾资本市场可大致划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集中交易市场,即公司制的台湾证券交易所的集中交易市场。采取典型的竞价制度和电子交易,不允许场外交易。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额合人民币1.5亿元以上。台湾证交所自1962年正式开业起到目前为止,它一直是台湾地区唯一的证券集中交易场所,主要业务是提供场地设备及服务,供证券商竞争买卖上市证券,为其办理成交、清算及交割事宜。台湾证交所自设立之日起即为公司制,采取典型的竞价制度,并由最初的人工结算交割发展为电子交易。根据交易所的年报,至2004年底,台湾证交所的投资者开户总数超过1400万户,上市的公司总数为697家,上市普通股及特别股总计704种,可转债5种,合计股数为5031亿股,市值13.99兆新台币。除了公司股票之外,还有存托凭证、受益凭证,认购权证、***府债券、公司债券等多个种类的证券在台湾证交所上市交易。

第二层次是柜台(店头,OTC)市场,即财团法人制的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以竞价制度为主,做市商制度为辅。上柜公司的实收资本额合人民币2500万元以上。台湾证券柜台买卖市场,也称“二板市场”,由于其长期承担辅助上柜股票转为上市股票的任务,被视作上市股票的“预备市场”。1988年开始筹办柜台交易服务时,其目的是为公开发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开拓股票流通渠道;其资金来源最早是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的捐助,而后又有经营的盈余积累。柜台中心的交易模式以竞价制度为主、做市商制度为辅。截至2006年3月10日,柜台中心的投资者开户总数超过1000万户,股票已上柜公司家数为511家;此外还有公债、金融债、公司债等多种债券以及可转债、认股权证、衍生产品等交易品种。柜台买卖中心于2000年4月推出了第二类股票,这是为中小企业、新兴及重要产业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而专设的板块,即TIGER(台湾创新成长企业类股),至2002年7月底计有14只。

第三层次是兴柜市场,为未上市上柜公司股票交易的市场,由柜台买卖中心代管。兴柜只有一种交易方式,即采用在经纪商或自营商的营业处所的议价成交方式。兴柜公司的实收资本额没有特殊规定,凡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上兴柜市场,而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门槛合人民币25万元。兴柜市场属于新开发的股票市场,目的是取代以“盘商”为中介的未上市上柜股票的交易,将未上市上柜股票纳入制度化管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合法、安全、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买卖兴柜股票,可以透过合法的证券商进行交易,并享有发行公司信息公开、交易市场信息透明及给付结算作业安全便利的多重保障。截至2005年3月,兴柜股票公司家数为245家。

第四层次是盘商市场。这是非公开的股权交易市场,以盘商为中介进行。综合前述内容可以看出,还有相当一部份股票、股权是不能在台湾证交所和柜台买卖中心交易的,但是未必不需要交易。所有这些潜在的股票、股权供应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变为现实的出售;所有这些现实的出售中,又只有一部分需要中介。但就是这一部分的一部分,也足够维持一个不俗的台湾盘商市场了。毕竟,至2002年7月台湾只有1092家上市上柜公司,却有42.2万家有限公司和15.9万家股份有限公司。但是,对盘商的市场份额往往无从判断。我们通过互联网检索,至少有1万种以上由盘商买卖的股票。在非公开市场买卖的股票虽然流通性低、交易成本高、筹资效果不免受到限制,但是以地下盘商为中介的非公开股票市场确实是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集资的一个来源。

从市场规模统计,台交所是证券交易的集中市场,其无论是公司家数还是市值、成交金额都排在各层次市场之首,而且超出柜台买卖与兴柜市场累计数倍。柜台市场买卖也渐成规模,尤其是近年来上柜公司家数和质量有显著提高,正努力朝台湾的“纳斯达克”市场方向发展。兴柜市场则定位于上市、上柜的预备市场,故其企业家数和规模有限,但是它同时承担着“收编”盘商市场的隐性***策目的,所以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而位于底层的盘商市场是非公开的股权交易市场,因为台湾上市、上柜公司数目并不多,大量的股份公司存在着交易需求,所以盘商市场的基数相当大,已超出了店头市场的规模。其中在前三类市场上市的股票仅1451家(截至2005年底),绝大多数股票的交易则是通过典型的私人股权市场(“盘商市场”)实现交易的。尽管在盘商市场买卖股票的流通性差、交易成本高、融资效果也不免受到限制,但以地下“盘商”为中介的非公开股票市场确实是台湾中小企业筹集资本的一个来源。根据台湾一些学者的估算,“盘商市场”大约相当于公开市场规模的10多倍,涉及的中小企业股票多达万种。其中,柜台中心与兴柜市场在台湾同属“店头市场”。这四个层次的市场在过去40多年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补充、满足不同需求的体系(见表1)。在当局的强力干预之下,台湾的前三个股票市场之间没有竞争或并列的意味,而是形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兴柜市场――柜台买卖中心――台交所)的垂直分工模式。

二、台湾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标准

综合台湾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及一些论著,可对台湾的公司、股票发行和上市标准得到以下的初步结论。

1.台湾的公司有4类: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发行股票的仅为股份有限公司,其标准多次更改。

2.股票的发行可能是不公开的,也可能是公开的。前者面向特定人,后者则面向非特定人公开招募。股份有限公司如果要公开发行股票,则须向台湾“证券暨期货管理委员会”申请。其核准并不难,关键是后续行动不可违法。目前,台湾公开发行的公司有约1600家,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仅占约1%。

3.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有的上市、上柜,也有的没有上市、上柜。即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开发行不等于公开上市。即使是对于公开发行的股票,其交易方式也不只是公开上市一种。

从上市标准来看,在台湾金融当局的强力干预之下,台湾的前三个股票市场(台湾证交所、柜台市场、兴柜市场)之间没有竞争或并列的意味,而是形成一个有差别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垂直分工模式:交易所对上市标准的要求最为严格,柜台市场次之,兴柜市场的标准最低。具体看,上市标准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设立年限、资本额、盈利能力与股权分散状况。从退出机制的角度来看,在交易所终止上市的股票也可到柜台中心上柜交易。通过调整不同市场乃至于同一市场内不同板块的上市标准,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募集资金的要求以及社会游资的出路。对于创业不久、在产业中地位尚未确立、性质上风险较高的科技类公司,相对灵活的上市标准提供了良好的资本筹集渠道。然而也需注意到,风险或盈利等因素对科技类板块市场有重大影响,如TIGER市场的夭折。

三、若干启示

观察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第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也必须照顾到市场需求。多层次资本市场可有效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大陆颁布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战略目标,2005年底《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又为多层次市场的发展放宽了法律约束,迎来了难得的契机。台湾的企业发展状况与大陆有类似之处,其成长快速的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也迫切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其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来看,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反观大陆市场,从宏观上看,仅有上交所和深交所两个集中交易市场,对于柜台交易等场外市场,虽有代办股份转让报价系统(含退市、中关村企业报价系统和正在建设的公众公司报价系统),但其既不成规模,也没有明显的体系。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职能定位基本重合,上市标准同一,深交所定位的中小板乃至创业板市场,受制于制度和***策因素,有名无实;场外交易市场交投清淡,市场影响力有限,内部层次与板块的界分相当紊乱。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两个集中交易市场的定位。大陆《证券法》、《公司法》等基本法律虽然为多层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空间,然而仍未能明确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定位。二者之间究竟是分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还是以分工为主、竞争为辅,或是以竞争为主、分工为辅?二者在企业上市环节,究竟是市场导向,还是***策驱动,究竟是行***强制,还是双向选择?从台湾的经验看,这样具体的问题在基本法层面是解决不了的,应在***或证监会的行***法规和规章中对此予以明确,只有清晰地界定集中交易市场的职能和分工,才能从根本上明晰大陆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

第二,大陆应审时度势,调整监管思路,采取“变堵截为疏导”的思维来考虑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问题。台湾从最初交易所建立后严格禁止店头市场,到后来主动建立柜台市场与兴柜市场,都表明监管机关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促进市场的发展与深化,一味的控制只会窒息市场发展或者催生地下金融。我们认为,应统筹和整合大陆的柜台交易市场,实现内部有序的层次划分。大陆的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先是有STAQ、NET的不同系统,后来又有退市板块,又在不久前新设中关村报价转让系统,即将建设公开发行不上市公司的交易平台。这些平台,针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交易结算制度,其建设处于一种比较紊乱无序的状态。目前,应对其加以适度整合,以一至两个交易平台实现大多数企业的股权转让交易,否则会使企业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降低柜台交易市场的吸引力。另外,对不在《证券法》框架下的大陆产权交易市场,也应借鉴台湾的经验教训,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加以引导。台湾对非法的盘商市场并不采取简单禁绝的方式,而是一方面加强对盘商市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成立了兴柜市场和柜台买卖二类股票市场,来吸纳公司来此上柜交易,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上柜和交易服务。大陆目前的许多产权交易市场也游离于法律和监管之外,许多活跃的“一级半”市场也给主板造成了冲击,然而以往“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经验告诉我们,简单的行***管制治理模式不能起到有效的整治作用。市场上之所以存在那么多的产权交易市场,是因为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存在着迫切的融资和交易需求,对于这种需求不能通过行***强制手段加以抑制,只能从增加供给的角度有效满足其交易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硬件和提高交易效率,放宽上柜上市门槛的软件等多方面下功夫,只要增强合法交易场所的吸引力,非法的交易场所自然会逐渐萎缩与消亡,非法交易场所的治理应以市场竞争的手段而非行***禁绝的手段加以妥善的解决。

第三,公开发行不等于公开上市,即使是对于公开发行的股票,其交易方式也不只是公开上市一种。在大陆现有的约6000家股份公司中,已经公开上市的约2300家,其余公司也正在等待上市。台湾和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突出之处在于: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权益资本,发行股票与公开发行及上市完全不能等同,上市与在交易所这样的公开交易场所上市也不能等同,表明了企业筹集权益资本(股本)的市场,应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公开发行与公开上市。其中对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筹集起决定作用的,是以私人募集为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场外交易市场。为此,我们应积极推进企业制度的改革,为多层次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要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鼓励以发起设立而非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对股份公司的设立,应视同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一样,降低最低出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私募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股份公司的设立制度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创造出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市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创业和投资热情。二是鼓励发展以柜台市场(OTC市场)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场外交易市场,以此促进中小企业股权的流通。因为中小企业股票规模较小,业绩不稳定,信息透明度差,股票交易容易出现要么被恶意操纵,要么乏人问津的不稳定性局面,所以在股票募集中应引入更为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在股票交易中需引入做市商制度。除发展股票交易的场外市场外,还应鼓励建立健全各类产权交易的中介机构和组织,包括专门以中小企业股权为投资对象的专业投资机构,如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以期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革,推动中小企业股权私募市场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既可以是市场结构体系的总分层,也可以是某一层次市场的细分层。例如,台湾的资本市场总结构有四层:集中市场、柜台市场、兴柜市场和盘商市场,但其集中市场中又细分为一般企业和科技企业板块,制定了不同的上市条件,在柜台市场中又分一般股票与二类股票,也制定了不同的上柜和监管标准,这种层次的总分和细分,有助于在各个层次上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使资本市场体系更具弹性和活力。

第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严格的***和投资者行为的理性化。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法律规范能够有效地推动市场秩序的建立以及素质的提升。在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台湾地区高度重视法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40多年来,台湾先后颁布实施了很多证券法规规章,台湾证券交易所、柜台中心、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等也出台有大量的具体规则,形成了复杂详尽的证券市场规范体系。而且,伴随市场的发展,台湾地区的法律完善工作比较及时和到位,在证券发行、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的电子化、自动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发行和发行人管理、交易管理和投资者保护等为中心,构建起相当到位的规则和管理体系。这值得我们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中加以借鉴。而且,作为监管部门,其关键任务是维持透明公平的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加强***的力度,打击违法违规行径,帮助市场树立恰当的预期和激励。在此基础上,投资者也应有理性地充分考虑其风险,来选择是否进入或退出某种类型的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郭励弘.建立多层次股市不能似是而非[N].中国证券报,2004;4,14

[2]黄涛.对台湾证券市场渐进开放与监管的认识和评价[J].银行家,2005;11

[3]李清池,郭雳.台湾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借鉴[N].上海证券报,2006;4,14

[4]林安乐,苏显扬,张顺教.如何运用资本市场壮大中小企业之研究.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专题研究报告[R].1997

[5]***发展研究中心赴台访问团.对台湾柜台买卖中心、证交所、“财讯晚报”记者王宜弘先生等的访淡[R].2002;8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6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版权所有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股票 开盘价格 价格双轨制 投资收益

一、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概况

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是指在二级市场上对新老股票开盘价格设置不同涨跌幅限制的制度,首日上市新股不设涨跌幅限制,首日上市以外的其他股票(简称老股票)设置涨跌幅限制。

涨跌幅限制是证券交易所为了抑制过度投机行为,防止市场出现过分的暴涨暴跌,在每天的交易中规定当日的证券交易价格在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基础上设置上下波动的幅度。股票价格上升到该限制幅度的最高限价为涨停板,而下跌至该限制幅度的最低限度为跌停板。

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曾实行过无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但股价的暴涨暴跌很难控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延中实业(600601)、申华实业(600653)、东北电器(000585)等股票一日涨幅超过100%的情况,也有过如西南药业(600666)等一日暴跌超过50%的情况。目前我国上海、深圳两交易所实行的是10%的涨幅限制,其具体内容是: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自1996年12月16日起,分别对上市交易的股票(含A、B股)、基金类证券的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即在一个交易日内,除首日上市的证券外,上述证券的交易价格相对于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计算公式为: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1±10%)。

自1998年4月起,中国证监会对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实行特别处理,即ST,其股票涨跌幅限制为5%。计算公式为: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1±5%)。

对于两市原有的老基金和各地证交中心挂牌交易的基金经过清理规范后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在其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为其上市时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的30%,即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1±30%),次日起涨跌幅限制为前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

但是一般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股票不受涨跌幅度限制:

(1)新股上市首日;(2)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股票复牌首日;(3)暂停上市的ST股扭亏复牌首日;(4)权证的涨跌停可以大于10%。

二、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是首日上市新股遭爆炒的根源

股票投资收益主要包括两项:

(1)股息、红利,指投资者以股东身份,按照持股数量,从公司的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益。股息是股东定期按一定的比率从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红利则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息之后按持股比例向股东分配的利润。

(2)差价收益,又称“资本利得”,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股票所赚取的差价利润。

股息红利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回报。但股息红利并不是股票投资的全部回报,而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股票投资的主要收益不是来自于分红派息收益,而是来自于二级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赚取的差价利润,即资本利得。

人们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理,一般认为股票的收益要高于银行储蓄或国债。但是按照股息红利与股票购买价格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要远远低于储蓄利率或国债利率,如果将股民在交易中所消耗的交易税、费计算在内,股民的收益还要低。一般情况下,股息和红利平均每年每股只有几分钱,以股息和红利为基础计算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太低,无法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注意。可是股票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一天就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十几,新股上市首日一般就是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或者更高,这才是最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在巨额的差价收益引诱下进行股票投资。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格不设涨跌幅限制就为投资者最大限度的赚取巨额差价收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绝佳的机会。机构投资者获得新股筹码之后,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会试***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在新股上市首日大幅高开,以便高位出货。

为了获取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格不设涨跌幅限制带来的巨额收益,达到一夜暴富目的,长期以来一级市场堆积了大量打新资金,新股上市首日大幅高开成为了一般规律,低开破发的新股寥寥无几。高开的新股一般都会在当天有非同寻常的表现,众多散户也想进去分一杯羹,持股方和买入者大量换手,不断推高股价。因此,在新股上市第一天买进第二天抛出,赚百分之几十也是很经常的,更加诱人的是在一级市场成功中签,获得筹码的投资者在新股上市第一天或第二天抛出,收益更加丰厚。如此事半功倍的高收益,成为短线和热钱的关注重点,也是新股上市首日遭爆炒的根源。

三、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是股票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供求状况决定价格高低,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理。资本市场作为整个市场的一个子市场同样适用这一原理,股票这种金融产品,虽然属于虚拟经济,但也是商品,也应该重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1990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诞生之时,上市的仅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城及凤凰化工8支股票。与此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宝安、深安达及深原野等5支股票,当时A股股票一共只有十多只。尽管当时的市场的资金规模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但是全部的资金都宣泄在这十多只股票上,价格自然居高不下。股票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在当时的股票市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截止2012年底,A股股票已经增加到了2460多只,上市公司数量是1990年的200倍左右。单个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超级大盘股。这么多只股票之所以能够顺利发行,主要原因在于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不设涨跌幅限制,可以巨幅高开,新股申购一旦成功便能一夜暴富。所以原本投资于二级市场的部分资金转向一级市场,导致一级市场资金过剩,新股供不应求,中签率极低,二级市场资金不足,老股供过于求,股价节节败退。二级市场在资金转移、减少,股票供给却不断增长的双重压力之下,交投清淡,长期低迷。虽然二级市场上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但股票增长的速度远远超出资金增长的速度,迅速膨胀的股票数量分散了相对不足的资金,必然导致股票价格跌跌不休。以往反复出现的暂停新股发行,二级市场股价上涨;恢复新股发行,二级市场股价下跌的恶性循环就是新老股票供求失衡最有力的证明。

四、改革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的建议

为尽量减少首日上市新股暴涨暴跌的幅度和压缩人为炒作的空间,建议对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推行与老股相同的限制模式,即上市首日以发行价为基准,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取消临时停牌制度。原因如下:

(一)对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设置与老股相同的涨跌幅限制是公正与公平对待新老股票的体现

新股与老股同属A股市场的股票,本质上并无不同,如果不设限,就应该所有个股都不设涨跌幅限制;如果设限,就应该所有个股都设涨跌幅限制。新股开盘不设限而老股开盘设限,人为的化分为两种不同的开盘交易制度,未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新老股票。

(二)对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设置与老股相同的涨跌幅限制可以真正实现新股的市场化发行

首日上市新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是造成新股上市当日遭故意拉高暴炒的根本原因,这是制度设计的重大缺陷,只有坚决废弃这个设计,对首日上市新股设置与老股相同的涨跌幅度,增加操纵股价的难度,消除因首日高开而获得的暴利,让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取得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大体相同的回报,暴炒新股的投机之风才会真正受到遏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完全对接,大盘涨一荣俱荣,股价自然就高,新股发行顺利;大盘跌一损俱损,股价自然就低,新股发行困难。证监会也不必再人为的调节新股发行节奏,完全由市场决定新股发行与否,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发行方式。不对新老股票开盘价格双轨制进行改革,因新股暴涨而暴富的根源不除,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巨大的收益差距就不可能缩小,新股的市场化发行就难以实现。

(三)对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设置与老股相同的涨跌幅限制够有效控制交易风险

由于首日上市新股不设涨跌停限制,炒新的投资者抱着一夜致富的侥幸心理盲目追高,但从长期走势来看,曾经被恶炒的新股大多是熊途漫漫,深不见底。据上交所抽样计算,上市首日买入新股的散户3个月内有56.7%亏损,高位接盘的中小投资者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套牢或“割肉”。涨跌停板制度是为了控制交易风险,对于老股设置10%的涨跌幅限制,而对于首日上市新股动辄不符合常理的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高开涨幅反而网开一面,完全与控制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首日上市新股以发行价为基础设置涨跌幅后,将不具备一夜暴富特权,同时加大了拉高股价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操纵股价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这样,就可以抑制炒新资金的热情,使更多资金回流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将会更加注意剖析新老股票的内在价值,寻找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减少投机行为,稳定二级市场。

2012年证监会汇编整理的《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中指出:“新股高价造成市场生态恶劣,带来资源浪费、毒化社会风气、助长造假和违法违规行为,从最基础的层次上扭曲了市场结构,决定了股票未来持续走低的趋势,牛短熊长就必然成为恶炒新股的后遗症。”股票市场是融资和投资的市场,暂停新股发行大盘上涨与恢复新股发行大盘下跌的恶性循环;首日上市新股开盘价格不设涨跌限制导致的上市首日股价暴涨,此后长期低迷的投资风险,必然削弱股票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为了恢复并加强股票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对新老股票开盘价格设置相同的涨跌幅限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家林.新股发行机制的弊端与改革应对[J].江南论坛,2009(11).

[2]沈立君.新股上市日设涨跌幅是抑制新股暴涨暴跌的有效手段[J].区域金融研究,2012(02).

[3]吴旭光.“史上最严厉的抑制炒新令”管用了吗?[J].卓越理财,2012(05).

[4]张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及其对市场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1).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8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

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9

作为具有天然信息优势的内部人,大股东交易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并引起监管层高度重视,而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大股东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信息优势的视角分析大股东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利用信息优势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会对市场效率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大股东交易的运行机理和经济后果,有利于监管部门制定***策法规规范大股东交易行为,进一步改善股票市场效率,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也能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国外研究

一般将内部人(Insider)定义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经理人或持有公司股份超过一定比例的大股东,因此大股东交易属于内部人交易范畴。国外有关内部人交易的研究主要从信息优势的视角探讨其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内部人交易的信息传递作用出发,探讨其交易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Leland和Pyl(e1977),他们认为内部人通过持股降低了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股价向其真实价值移动,降低了外部投资人的投资风险;Hirshey和Zaima(1989)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内部人的交易行为往往被理解为一种信号,这为潜在投资者判断公司的资产价值提供了依据;另外Udp(a1996)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内部人交易降低了信息揭露对股价的影响,这说明内部人交易对公司未来业绩具有提前公告的效应。最新的研究主要探讨内部人交易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如Pi-otroski 和 Roulstone(2004)的研究表明内部人交易往往会减少股票价格的同步性,增加股价的信息含量;Fernandes 和 Ferreira(2008)的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内部人交易法律的加强使得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有所提高;Lefebvre等(2009)的研究表明内部人对公司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具有优势,内部人交易能够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并且决策层的交易行为要比一般内部人的交易行为传递更多的信息。然而也有部分学者否定了内部人交易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的作用:Sivakumar和Waymire(1994)的研究认为市场对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的反应不大,说明内部人交易的价格信号作用不明显;Fishman和Hagerty(1992)认为内部人交易容易对其它交易者产生挤出效应,很有可能降低股价信息含量。第二,从内部人的理性投资策略出发,探讨其交易行为是否具有纠正市场错误定价的功能。大量研究表明内部人可以凭借更准确、最及时的公司信息判断股票真实价值,通过逆向投资行为纠正市场错误定价。Seyhum(1992)的研究发现内部人倾向于在价格显著下跌一段时间后买进股票,以期价格随后出现反转从而获利,这种操作行为具有逆向投资的特征。Piotroski和Roulstone(2005)的研究表明内部人交易采取与一般投资者相反的逆向操作,并且利用了其拥有的信息优势。Rozeff和Zaman(1998)的研究发现由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通常导致价值型公司的股价低于其基本价值,而成长型公司的股价高于基本价值,而内部人能够利用这一错误定价从中获利。尽管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内部人交易对股票市场定价功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客观上内部人的特殊身份使其交易行为的公平性和效率受到广泛的争议。

国内有关大股东交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股东减持动机、大股东减持中的信息披露问题及操纵行为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黄志忠等(2009)认为逢高减持、公司业绩、公司巨额对外担保、大股东严重掏空是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原因。俞红海和徐龙炳(2010)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现金流权、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这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朱茶芬等(2010)的研究表明大股东对公司估值和业绩前景的优势信息以及股票市场的高波动风险是影响大股东减持的重要动因。而蔡宁(2009)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发现了大股东为配合减持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现象。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发现控股股东可以通过操控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提高减持收益,这为大股东掏空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有力证据。纵观现有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比较缺乏大股东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而这类研究对如何客观评价大股东交易行为的作用至关重要。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学者将大股东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交易行为,这样的研究方法忽视了不同类型大股东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导致其交易行为的市场影响存在显著区别,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混乱。从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往往忽视作为大股东交易重要组成部分的增持行为,显然不考虑大股东增持行为是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内在机理和经济效果的。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全流通市场中大股东的减持和增持行为,从信息优势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对股票市场效率的影响,试***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现有大股东交易研究。

(二)研究假设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①作为公司核心内部人拥有公司所有信息,他们处于天然的信息优势地位。相对而言,外部投资者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受到专业知识、地域以及信息成本的限制,一般无法获得私有信息,只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信息,因此他们拥有的信息无论从准确度、有效性还是实效性来说都远远低于内部人(Seyhum,1992;Rozeff和Zaman,1998;Piotroski和Roulstone,2004)。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提前买入未来前景向好的公司股票,而卖出未来前景变差的公司股票获得超额收益,这种交易行为实际上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的特质信息,当这种信息被外部投资者所观察并得以利用时,公司特质信息的范围得以扩散,之后这种公司特质信息又通过外部投资者跟随行为进一步反映到股价中,从而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由于在有效市场内,盈余信息是影响公司股价的一个重要信息(Ball和Brown,1968),并且相对于其他信息,外部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关注度也更高。因此,相比其他非定期公布的重大事件,定期公布的未来业绩是控股股东所拥有的私有信息中最具有信息含量的指标之一。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1:控股股东交易具有传递公司未来盈余信息的功能,即在未来经营绩效变好时增持公司股份;未来经营绩效变差时减持公司股份

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各项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健全,中小投资者更多地受到所谓***策消息、庄家行为和各类虚假消息等噪音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噪声交易者,其交易行为往往呈现出有限理性甚至是非理性的特征,多采取追涨杀跌的操作策略。中小投资者这种非理使得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股价整体呈现出暴涨暴跌、同涨同跌的特征,股价不能很好反映公司特有信息,股价信息含量较低(Morck等,2000;朱红***等,2007;陶洪亮和申宇,2011)。在这种背景下,股票市场估值往往容易偏离公司真实价值。由于控股股东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他们对公司真实价值的判断更为准确,当市场价格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控股股东会采取与外部投资者追涨杀跌策略相反的逆向投资,简单的说就是逢高减仓,逢低增仓,以纠正市场过度反应造成的错误定价。控股股东这种逆向投资行为一方面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稳定公司股价、增强外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控股股东采取逆向投资策略以纠正市场错误定价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控股股东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度较高的特征(宋敏等,2004;安烨和钟廷勇,2011)。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拥有公司绝大部分控制权,他可以通过向上市公司委派董事、监事或总经理成为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主要制定者,甚至可以通过隐蔽的掏空行为为其攫取私利从而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周晓苏等,2008;宋力和胡运权,2010;周方召等,2011)。相对而言,非控股股东的内部控制权地位较低,在董事会的话语权也较小,对公司决策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都较低。根据Seyhun(1986)提出的信息层级观点,即越靠近决策中心的内部人,往往信息优势越强,其信息准确性也越强,其交易行为的市场影响力也更大。因此理论上看,非控股股东获得公司核心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控股股东,其交易行为的决策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层面的信息,这使得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较少地反映公司特质信息,从而导致其信息传递功能比较弱;与此同时,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也更类似于外部投资者,往往采取追涨杀跌的策略交易。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相对于控股股东而言,非控股股东交易信息传递功能不显著

假设3b:相对于控股股东而言,非控股股东交易纠正市场错误定价功能不显著

(一)数据样本与来源本文

以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沪深A股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前5位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半年度为样本统计期进行处理,剔除暂停上市公司大股东交易记录;合并同一股东在同一统计期间内的增持或减持(累计)记录;剔除明显错误的样本数据及违规交易的样本和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最后再对同一样本期相同公司第2-5大股东数据进行合并,最后得到有效样本1789个。其中大股东的减持数据主要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多种公开渠道获取。大股东增持数据通过手工整理而得,相关市场数据、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使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样本统计口径说明:考虑到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股东①,前5大股东的交易情况基本上反映了有影响力的大股东交易行为,因此本文以持股5%以上前5位大股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前5大股东划分为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第二到第五大股东)两类来对比研究他们在信息优势及市场影响上的差异。

(二)回归模型与变量设计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本文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yi,t分别为控股股东净买入比例(NPRi,t0),即 i 公司第一大股东在第 t 期累计增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减去其累计减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非控股股东净买入比例(NPRi,t1),即 i 公司第二到第五大股东在第t期累计增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减去其累计减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在计算大股东净买入比例时,为了不出现过多的零值样本影响回归结果,本文只考虑发生了大股东交易的样本。考虑到信息获取的难度以及信息性质判断的客观性,这里参照Piotroski和Roulstone(2005)的研究选用解释变量ΔROAi,t、RETi,t+1作为反映大股东交易信息传递功能的指标。其中ΔROAi,t表示t期净资产收益率变动,由于t期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告日一般在t+1期,所以可以将ΔROAi,t看作是即将公布的未来盈余信息。RETi,t+1为大股东在t+1期持有自己公司股票的累计涨幅,该值较大则反映大股东交易后公司股票市场表现较好;反之,该值较小则反映大股东交易后公司股票市场表现较差。另外选用解释变量BMi,t、RETi,t作为反映大股东纠正市场错误定价功能的指标。其中BMi,t为帐面市值比,即普通股帐面价值除以公司市值。BMi,t值过低显示股票价格可能已经超过公司内在价值;该值过高显示股票价格可能已经低于公司内在价值。RETi,t为当期累计涨幅,即大股东在t期持有自己公司股票的累计涨幅。RETi,t过高表明公司股票受外部投资人过分追捧;相反,RETi,t过低表明公司股票受外部投资人过分抛弃。通过分析可以预期控股股东净买入比例与ΔROAi,t、RETi,t+1、BMi,t正相关,与RETi,t负相关,而对非控股股东净买入比例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则不做预期。考虑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暴涨暴跌、波动剧烈的特点,大股东往往会为了规避高风险而选择减持股票,股票市场波动性将极大地影响大股东交易行为,因此将股票波动风险(Vari,t)作为控制变量,以t期的第二周到最后一周的收益率标准差来衡量。另外由于不同规模公司大股东获得优先信息的程度不同,不同规模公司对大股东交易行为限制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选取公司规模(SIZEi,t)作为控制变量。这里借鉴Piotros-ki 和 Roulstone(2005)的做法,用t期末公司总资产的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

(三)描述性统计

由表1、表2可看出NPRi,t0 均值大于 NPRi,t1,显示非控股股东整体减持比例比控股股东要大,因此非控股股东是减持的主要力量而控股股东是增持的主体。控股股东ΔROAi,t均值大于非控股股东,表明控股股东较多地增持未来业绩向好的公司,非控股股东较多地减持未来业绩变差的公司。控股股东RETi,t+1均值大于非控股股东,显示控股股东交易之后股价的市场表现好于非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RETi,t均值大于控股股东,这说明了非控股股东交易受市场短期涨跌的影响很大,减持往往都出于高位套现的动因。控股股东BMi,t均值比非控股股东要高些,显示控股股东较多地增持那些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而减持那些被市场高估的公司。而Vari,t、SIZEi,t均值两类股东没有太大差异。

(四)实证分析

1.相关性检验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影响实证结果,这里对控股股东样本、非控股股东样本进行皮尔逊检验。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除此之外,反映大股东信息传递功能的解释变量RETi,t+1、ΔROAi,t与反映大股东纠正市场错误定价功能的解释变量RETi,t、BMi,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将这两组解释变量分别放在两个模型中进行检验,以免产生多重共线性。

2.回归分析

控股股东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控股股东交易利用信息优势特征明显,其交易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很显著。表5模型1中ΔROAi,t与NPRi,t0 在 5%显著水平上正相关,这显示控股股东交易行为反映了公司未来业绩信息,客观上向市场传递了有关公司特质信息;RETi,t+1与NPRi,t0 在 1%显著水平上正相关,这显示控股股东交易能够准确地反映股票市场未来走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控股股东处于信息核心地位,其信息优势程度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外部投资者对控股股东交易的关注度大,控股股东交易的信息传递作用显著,即当控股股东减持时外部投资者将之视为公司未来前景变坏的信号,也会跟随卖出股票进一步压低股价;而当控股股东增持时外部投资者将之视为公司未来前景变好的信号,也跟随买入股票进一步推高股价,实证结果支持假设1。模型2中BMi,t与NPRi,t0 显著正相关,RETi,t与NPRi,t0 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控股股东在股票价格严重高估时减持股份,而在股票价格严重低估时增持股份,其交易行为具有逆向投资特征,能够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错误定价,因此验证了假设2。非控股股东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非控股股东交易利用信息优势特征不明显,其交易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模型3中ΔROAi,t、RETi,t+1、与NPRi,t1 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非控股股东交易没有反映公司未来业绩信息,客观上没有起到向市场传递公司信息的功能,因此验证了假设3a。模型4中RETi,t与NPRi,t1 在 1%的显著水平上负相关,这反映出非控股股东减持那些受市场追捧的股票,而增持那些被市场冷落的股票;而BMi,t与NPRi,t1 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了非控股股东逆向投资主要受市场估值的影响,而非公司估值的影响,实证结果部分支持假设3b。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变量Vari,t与NPRi,t1 显著负相关,与NPRi,t0 不显著相关,这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较高的波动性助长了非控股股东选择性减持行为,而相对而言,控股股东交易行为受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较小。

(五)稳健性检验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炒股;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炒股行为特点

(一)股市认识不到位,炒股目的不纯

大学生对股市的认识不全面,受自身认识局限性,炒股目的总体呈现出两种。第一种为好的目的,比如想通过炒股,培养理财观念,学习理财知识,认知资本市场,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为以后的就业、投资做好相关准备。第二种为不好的目的,部分同学由于过于痴迷于巴菲特、索罗斯等股神的故事,极度渴望自己成为下一任股神,把股市当成一夜暴富的平台,其行为已经从炒股变为了。然而,股市的本质是资金的优化配置和财富的重新分配,股市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的财富。所以,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是场“零和游戏”,从长期来看,通过炒股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风险意识淡薄,抗险能力较弱

大学生股民、虽然知道股市有风险,但风险意识还是较为淡薄。大部分大学生在缺乏股票基本知识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参与炒股,想当然的凭自己不全面的理论去操作,胡易;在缺乏股票交易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变现快速化,不对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作基本判断,不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收益、流通股、行业地位等基本面作深入分析,不对股票的技术形态作详细分析,就草率急躁地进行选股,不分策略地全仓买进或全仓卖出,完全忽视价值投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炒股金额不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风险不大,没必要设置止损位,抗风险能力弱。除了没意识到资金风险以外,大学生对自身的信用风险、心理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也缺乏认识。

(三)股市开盘时间与上课时间重合

股市开盘闭市的时间与正常的上课时间几乎重合,上课时间自然无法炒股,如何合理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部分大学生盲目跟风,无论上课下课,都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投入股市。在上课期间心神留恋于股市,无法理性的分配的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判断股市与学业的轻重关系,对其自身学业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四)资金来源单一,股票金融小

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仍处在求学阶段,其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支持,还属于消费者行列。据调查,大学生的炒股资金,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学生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钱,还有少部分学生是依靠勤工俭学挣来,向亲戚朋友借款,挪用学费生活费用,获得的奖助学金等,他们的整体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没有多重资金的供给保障。同时,他们的投资金额大多数在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股票交易时的持股只数大多数在三只以内。

(五)交易技能较弱,以短线交易为主

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炒股技能较弱,仅限于对K线与投资环境的基本分析,并不善于高级的炒股技能以及对股市环境的深入分析。据统计,大学生炒股持股时间在六月以下的人数占70%,一年以下的占90%,大多数持股时间为一周到半个月。由此,大部分大学生以短线交易为主,并不通过股市进行长期股票交易。选择短线交易,通过简单的低进高抛,仅为赚取差价来短期投机的方式交易股票,这就意味着股票的换手率很高,支付的交易费用也将非常高,某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炒股的投机性特别强。

二、针对大学生股民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

树立良好的股票交易心态,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急于证明自己,渴望获得成功,害怕失败。但是,股市风险大,并非简单的理论知识所能把握。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是股票交易的前提条件。在进入股市之前,大学生股民首先应该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准确评估,如果属于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建议投资债券类金融工具。在投资股票时尽量保持投资者的心态,以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进行“长线”投资,这样既可以获得公司成长带来的福利,又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频繁操作中损失佣金等费用使得收益减少。巴菲特曾经有句名言:“让时间成为投资者的朋友。”这句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方面是长线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在长期实践中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

(二)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

针对股票的分析主要分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股票交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完美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股市的发展受到社会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有莫名的事件发生。千股跌停和千古涨停的奇观只是股市风险表现着的冰山一角。因此,建议刚进入股市的大学生应当先寻找老师指引,然后小量跟随,循序渐进,并在股价下跌时及时“割肉”止损以免被套牢。在入市的初期以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为主要目的,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

(三)合理分配时间

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从长远上看,我们还面临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应当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大学生来说,炒股虽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但是,盲目炒股很可能适得其反。大学生要注重实践,炒股是一种实践方式,大学生可以去尝试,但应当以不耽误学习为前提,利用课余时间炒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学习和实践双赢的效果。

(四)多元化投资,正确看待股市

股市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并不创造财富,只是对于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正确认识股市对于投资股票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看待股市,才能够端正投资态度,合理规划投资步骤和范围,并准确地在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中取得平衡。在股票投资中时刻提醒自己分散风险非常重要,选择多只股票进行投资,或者在股市、债市、基金间进行投资组合,在非系统性风险到来之时,多元化投资策略能够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诗琪.浅析大学生炒股现象.商界论坛,2015(04)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股票交易心得体会10篇

学习

新手炒股体会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手炒股体会10篇,内容包括炒股十点体会,炒股要用心体会趋势运行的力度。为了方便用户,近日中国联通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同时召开新闻会,宣布基于CDMA1X网络的“掌上股市”手机炒股业务全面升级。那么国内到底有多少用户通过手机

学习

手术护理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手术护理论文,内容包括手术室护理论文免费范文,手术室护理论文范文大全。1.2.1专科组的设置根据临床分科及年手术量分成四个专科组。如心胸外科与妇产科为一组;普外与肿瘤科为一组。每组成员分为三级结构。一级:专科组长;二级:

学习

月考复习计划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月考复习计划,内容包括月考每日复习计划,月考怎么复习才能考好。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

学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加案例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10000字。②建筑工程质量波动性较大。由于建筑工程建设不同于工业产品生产,拥有固定的生产流程和稳定的生产环境,由于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

学习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水利施工管理论文范文,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学习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论文,局部通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1.3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存在现行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规定与制度,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企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出

学习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建设施工管理论文题目大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论文总结。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建筑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意识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建设工程施工项

学习

股民炒股总结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股民炒股总结10篇,内容包括老股民炒股十年总结,股民炒股的阶段。掌握好了均线理论就足够赚的盆满钵溢了;一年只买卖一支股票就够了;如果你的资金在100万以下,一年翻番并不难;每日亲手画手中个股的K线***才会让你的思维波动和主

学习

建筑工程施工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工程施工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专毕业论文施工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论文范文。通过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和2013级毕业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陕西省的六大建筑企业举行座谈会,走

学习

炒股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炒股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股票高手炒股心得体会,模拟炒股的心得体会。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300余所,在校高校学生人数超过2700万人。一位资深的美国分析人士曾说过:中国正在产生新一代的投资者,他们年轻,而且有知识

学习

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0篇,内容包括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格式。二、***小组行动计划。我们南耀集团是煤化企业,各行业工种情况不同,集中学习教育时间不好安排,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创新***小组设置,把学习定位在

学习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施工用电安全管理论文,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论文。(2)年轻伤亡率低于8‰;(3)无食物中毒;(4)创文明安全工地各项达标90%以上。2、计划目标(1)X月X日—X月X日开展三级入场教育。(2)X月X日—X月X日开展施工现

学习

炒股高手总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炒股高手总结10篇,内容包括炒股经验总结和技巧排行榜,炒股高手的十大感悟。能赚能守,才是赢家底部让一点,头部让一点,中间多吃一点,操作就是这样。做股票:一、工具要单纯;二、想法要单纯。&n...

学习

硕士学位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学位论文10篇,内容包括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硕士学位小论文。感谢教育技术学术泰斗、精神领袖何克抗教授,是您让我们懂得什么叫“顶天立地”。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吴娟老师、马宁老师、陈玲老师、蔡苏

学习

中青班培训心得体会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青班培训心得体会,内容包括中青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中青班学习心得体会100字。二字对于我来讲并不陌生,但这次***训却与以往不同,意义深远。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却留给我许多思绪和感慨。感慨一:从野外拓展训练得以启示。

学习

心理心得体会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关于心理的心得体会,心理学心得1000字。一、利润空间比较大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有暴利可***,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

学习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做最好的班主任心得体会,班主任跟岗培训心得体会。1.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体验其内心感

学习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管理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体会,高中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就我个人观点来说,身体最重要。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首先要坚持锻炼身体,三餐饮食,及时合理,学会懂得爱惜身体,保护身体,保证身体健康,这是至

学习

项目心得体会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心得体会,内容包括项目心得体会万能模板,项目的心得感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为满足各种工程日益严格的规范要求,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成

学习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模板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模板,内容包括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师读书笔记感悟100篇。在小学教师实习期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幸去听了指导老师的数学课,老师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整节课又有不同的游戏穿插其中。分别使用了纸条、

学习

教师维稳工作心得体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维稳工作心得体会10篇,内容包括兵团维稳安保工作心得体会,教师维稳办工作总结范文。一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统筹做好全校的综治维稳工作。工作领导小组由田宗流校长任组长,刘志刚任副组长,成员有龙战

学习

义工心得体会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义工心得体会,内容包括义工活动心得体会80字,社区义工活动心得体会。日前,有幸参加“CCTV万福送万家——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义工,我还沾沾自喜了几天,因为既能参与维持现场秩序,又能见到央视的主持人与演员,特别是能在董浩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