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论文10篇

影视语言论文篇1

此次研究共收录大陆10545部影视剧名、香港1522部影视剧名和台湾617部影视剧名。在对上述影视剧名进行详细的语言分析后我们发现,影视剧名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特点:

(一)定中式结构为主

的影视剧名基本都由词和短语构成,少数为句子或其他语言符号的合成结构。其中,复合式的偏正结构占绝大部分,定中偏正式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结构模式,如大陆的《爱情公寓》、香港的《桌球天王》、台湾的《蓝色大门》等。从表1可以看出,的定中式影视剧名都以过半的优势占据影视剧名结构的榜首,而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定中式偏正结构比大陆、香港多,比例高出近一成。可见,定中式结构是影视剧制作者较青睐的核心形式,在突出焦点和吸引观众等方面都较其他结构更为有利。

(二)善用熟语

改编谐音双关是现代汉语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或增添意趣的表达效果。作为一种丰富大众生活的媒体艺术作品,的影视剧也在命名策略上较多地采用了这种手法。无论是大陆影视剧,还是港台影视剧,都偏爱对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进行谐音改编。虽然这些影视剧名在数量上并不占有极大优势,但据此亦可看出,利用熟语的传播力度来加强影视剧的宣传和推广,是影视剧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表2可以看出,熟语改编这种形式从新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影视工作者还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在具体熟语的选择上出现了诸多共同点。比如,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名都对“最后”一词进行了改编和运用,大陆有《醉后一夜》,台湾有《醉后决定爱上你》。另外,大陆和香港都对金庸的小说书名《绝代双骄》进行了再次创作,大陆出现了《绝色双娇》的影视剧名,香港出现了《绝代商骄》的影视剧名。这些语言现象说明,汉语熟语的流传并未受到地域的限制。

(三)混用其他语符

通观全局,的影视剧名大部分都是由汉语词汇构成的,不过,近几年纷纷出现了其他语言符号介入影视剧命名的情况。这类影视剧名的数量不多,却起到了丰富影视剧名格式的作用,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总体数据分析,新世纪以来“多语符”格式的影视剧名在越来越多,“无汉语”格式的影视剧名目前还是数量最少的。而其他三种命名格式,大陆影视剧名较多采用“汉语+数字”的模式,台湾影视剧名较多选择“汉语+标点”的模式,香港影视剧名则多用“汉语+字母”的模式。虽然的影视剧名在运用其他语言符号时存在些微差异,但总体而言,的影视剧名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

(四)套用强势语模

在的影视剧名中,均出现了部分强势语模,并据此形成了一系列影视剧名。这些语模或自发创造,或受到欧美和日韩影视剧名的影响,在命名策略中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亦对的媒体语言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表4例举的只是影视剧名强势语模中较突出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个别语模甚至在的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如“×风云”,除香港地区有《岁月风云》等影视剧名外,大陆也出现了《边城风云》《将门风云》《大清风云》等影视剧名。台湾影视剧名的“×之恋”语模,在大陆衍生了《水晶之恋》《山楂树之恋》《微时代之恋》等影视剧名。这些语模之所以得以繁衍,往往是由于首部命名的影视剧传播广泛,影视制作者们希望借由它们的影响力,获得受众对新一部影视剧的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些语模在生根发芽,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影视剧的命名。

二、影视剧名的个性

的影视剧名虽然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之间仍有颇多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各地受众往往一看片名,就能判断出该影视剧的地域出处。到底是哪些语言上的细微差异造成影视剧名的不同呢?

(一)常用的音节数

通观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我们发现,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剧名多以四音节短语为主,此类短语占到总体片名的四成左右。台湾影视剧名则多以五音节短语为主,其四音节短语的影视剧名仅占总体片名的15%左右。不管是常用的定中式偏正结构,还是位居二、三位的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大陆和香港的影视制作者往往喜欢采取“2+2”的节奏形式来命名,如大陆的《爱情公寓》(定中)、《千金归来》(主谓),香港的《读心神探》(定中)、《侠骨仁心》(联合)等。而台湾的影视剧则运用“2+3”“3+2”“2+1+2”“1+2+2”等多种组合形式来命名,如《爱情白皮书》(定中)、《你那边几点》(主谓)、《狂爱龙卷风》(动宾)等。正是这种节奏上的变化,使台湾影视剧名产生了不同于大陆和香港影视剧名的韵律感,也使其影视剧名具有了较高的辨识度。

(二)一般词汇的来源

的影视剧名大多采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选用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具体选用哪些一般词汇,大陆和港台影视剧名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格局。从表6可以看出,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均有出现,隐语这种特殊的一般词汇仅在香港影视剧名中出现,如《文雀》《雀圣》等。新词语只出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影视剧命名中,如大陆有《泰囧》,台湾有《给力星期天》。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不包含方言词,而台湾和香港的影视剧名都出现了部分方言词,如香港的《点解阿sir系阿sir》、台湾的《阿嬷的情人》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虽然影视剧名都选用了古语词、外来词和行业语,但在数量多寡和来源种类上仍存在诸多差别。大陆影视剧名采用的古语词较多,不同朝代的词汇均有涉及,香港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数量中等,台湾影视剧名中的古语词最少。香港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最多,主要来自欧美词汇(如《心路GPS》)、宗教词汇(如《无间道》)等;台湾影视剧名选用的外来词也不少,但种类比香港影视剧名丰富,如《爱情ATM》来自欧美词汇、《败犬女王》取自日韩词汇、《艋舺》出自少数民族词汇等。相比之下,大陆影视剧名的外来词较少,且基本都来自欧美词汇,如《上海伦巴》。行业语在影视剧名中都占有较大份量,不过所选取的行业多有不同。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公安界和法***界,如《CIB刑事情报科》《法网狙击》等;大陆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出自***事界,如《我是特种兵》;台湾影视剧名多选取体育界和饮食业用语,如《大灌篮》《翻滚吧!蛋炒饭》等。

(三)颜色词的使用频率

美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1983)说过:“颜色有一种很大的心理效果。”由于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不同,人们对各种颜色会产生不同联想意义和价值判断。在的影视剧名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颜色词,研究发现,这些颜色词出现的频率在的影视剧名中各有不同。影视剧名中常见的颜色词有“黑、白、红、血、金、蓝、青、紫、花”等。总体而言,“黑、白、红”是影视剧名最常用的。从表7可以看出,大陆影视剧名多选用“红”色,其后的“血”色兼具“红”色的一些象征意蕴。香港的影视剧名首选“黑”色,其后的“金”色在大陆和台湾影视剧名中都较少出现。“白”色在台湾影视剧名中一家独大,使用频率是其后“黑”色的两倍。从不同颜色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窥见影视剧在命名思维上存在的思想文化差异。

(四)语气词的选择

的影视剧名中还包含了少量的语气词,这些语气词的出现,对人们判断该影视剧的来源地域有辅助作用。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的影视剧名中,台湾影视剧名采用的语气词最多,大陆次之,香港最少。如表8所示,台湾影视剧名共采用了3个语气词:“吧”“哈”“嗨”。除了表8中示例的影视剧名以外,类似的台湾影视剧名还有不少。大陆影视剧名虽然也采用了3个语气词:“啊”“吧”“呀”,但“啊”“呀”只使用过一次,且用于同一个影视剧名《爱啊哎呀,我愿意》。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影视剧是由大陆和台湾合拍的,所以不排除该剧命名受到台湾影视制作者的语言影响。而香港影视剧名至今为止只出现过一个语气词“呀”,且只有一部影视剧名使用。此项语言差异虽小,但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值得重视和挖掘。

三、影视剧命名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影视剧名的共性和个性可以看出,影视剧名的“同”是多于“异”的。而那些造成“异”的因素才是语言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可能对影视剧名的差异造成了影响:

(一)殖民文化对港台语言的影响

香港曾沦为英国殖民地近百年,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人一直生存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语言使用方面,香港无不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特点。香港的语言一直在汉语和英语中游离,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粤方言和英语夹杂在一起使用,使香港影视剧出现了如《点解阿sir系阿sir》这样的剧名,这也是香港影视剧名中外来词大多源于欧美语言的原因。台湾自1895年起受到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当时在台湾推行日语教育,使台湾话中吸收了很多日语词。近代,台湾又受到美国等欧美国家文化的影响,外来词中除有日语词外,还掺杂进一些欧美词汇。据汤志祥(2001)统计,***语中的日语词占外来词的51.1%,英语词占外来词的48.9%。所以,台湾影视剧名中外来词的来源比香港、大陆都复杂,如《料理情人梦》中的“料理”一词来自日语词汇,是“菜肴”的意思;《运转手之恋》的“运转手”为日语借形词,是“司机”之意;《黑糖玛奇朵》是一种意大利咖啡(CaramelMacchiato)的译名,意为“甜蜜的印记”等。另外,***语还吸收了日语善用语气词的特点,日常对话中就常出现“啦、啊、耶、哦”等语气词,因此,台湾影视剧名中的语气词比大陆和香港都丰富亦是受到日语的影响。

(二)***治历史因素造成音节数目的差异

由于***治原因,台湾从1949年起与大陆隔离,语言环境相对封闭。郭熙(2004)认为,大陆地区汉语从20世纪50年代起确立的规范,实际上是以延安时代形成的“标准化的***工作语言”为源头的。而台湾地区的国语并未使用这一规范。周殿生(2006)指出,***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沿袭了“五四”以后白话文的某些特点,即使是口语也不乏斯文。戴红亮(2012)列出了大量语言事实证明此观点,比如在文字方面,台湾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在语音方面,保留了一些旧有的读音,还在使用注音符号。当然,表现最为充分的是词汇方面,更多地使用了一些早期国语中经常使用的“古旧”词语。在台湾影视剧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文言虚词,如《运转手之恋》《吐司男之吻》中的“之”。另外,***语也延续了文言文善用单音节词的特点,这与大陆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结构不太相同。刁晏斌(2011)发现,台湾地区的汉语是在三字格的基础上“再造”双音节的简缩形式。因此,在影视剧名的音节数方面,台湾地区呈现出与大陆和香港迥然不同的“五音节短语”占多数的情况。

(三)生活节奏引起词汇选择的变化

香港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远在大陆和台湾之前。由于经济的腾飞,香港较早地出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有现象: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较淡漠等。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氛围中,香港影视剧自然要迎合香港人的娱乐心态,即追求消遣和刺激的即食文化。据此目标,香港影视剧题材多拍摄易产生惊险刺激之感的警匪片、功夫片和惊悚片,或是为博人一笑、无厘头的喜剧片等。因此,香港影视剧名中的行业语多来自公安界和法***界,其剧名较之大陆和台湾更倾向采用夸张、醒目的字眼,如“黑、金”等对感官刺激较大的颜色。大陆和台湾的生活节奏比香港都要缓慢一些,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生活节奏也日趋快捷,但这种生活态度要体现到影视剧名等文化娱乐领域,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台湾影视剧名的行业语仍以饮食业、体育业等日常休闲词汇为主;大陆则由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影视剧名多选用历史***事等方面的词汇。

(四)方言与地域因素的渗透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闽南人、客家人等外来人口以外,还有高山族、平埔族等原住民。这样的人口构成使台湾的语言情况十分复杂。仇志群、范登堡(1994)发现,台湾虽然早已普及了国语,但仍然以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多语社会。这样的语言现象反映在影视剧命名上,就是台湾的某些影视剧名采用了一些大陆和香港都没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艋舺》取自台湾平埔族的凯达格兰语“Moungar/Mankah”的译音,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地。《赛德克•巴莱》取自台湾赛德克族语“SeedigBale”,意思是“真正的人”。新世纪以前,大陆影视剧名也偶有少数民族语言出现,如《阿诗玛》来自彝族语、《嘎达梅林》取自蒙古族英雄名等。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少数民族语言较少出现在媒体语言之中。因为地理原因,香港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粤方言在当地占主要地位。殖民统治时期,普通话未能在香港推行,直到回归后,香港地区的人们才开始慢慢接触普通话。因此,香港影视剧名包含了较多的粤方言,如《爸爸闭豁》中的“闭豁”是粤方言“担心、麻烦”的意思;《点解阿sir系阿sir》中的“点解”是粤方言“为什么”的意思,“阿sir”是粤方言夹杂英语形成的一句日常口语,既可指老师,也可指警察。大陆不仅有56个民族,还涵盖了7大方言区。如果用任何一种方言来命名影视剧,该剧名都可能造成其他方言区人们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大陆影视剧名中基本没有方言词汇出现。

四、影视剧名研究的功用

影视剧名是媒体语言中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度的语汇成分。它既是社会文化、***治经济和民族心理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留下印迹的最鲜活呈现,同时又对人们的思想与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通过影视剧名的对比分析,我们对的语言研究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探究的文化差异

申小龙(1991)曾指出:“语言就像是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它又像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由于地域等原因,在诸多层面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被间接反映到影视剧名上。通过上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大陆影视剧名对“红”颜色的偏爱、香港影视剧名使用宗教词汇的现象、台湾影视剧名的多民族语言色彩等。这些语言现象都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

(二)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分析的流行词汇

流行词汇最能体现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而影视剧名为了吸引观众多会选取最流行的词汇。影视剧名中使用的词汇存在不少差别,如大陆流行词汇多源自熟语改编,香港流行词汇多来自法***用语,台湾流行词汇多受到日本等国影响。朱景松、周维网(1990)曾说:“研究***语词汇的变异,对于词汇理论的探索有很大意义。***语词汇差异的形成,在语言史上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人们可以通过这个例证看一看,由于同民族共同语的主体(首先是北京口语)长期隔绝,一个地区的民族共同语会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本来面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它变化。”因此,影视剧名分析对的词汇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理清语言融合的脉络

新世纪以来,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交融,我们可以从影视剧的命名上直接观察到语言的逐步趋同,比如同一熟语改编的影视剧名、相同语模在影视剧名中的借用等。熟语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汉民族语言跨越地域距离的顽强生命力;强势语模的分享说明了思想文化的共通与融合。这些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缓慢形成。影视剧名的历时研究便可作为理清这条语言趋同脉络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四)影视剧名研究有助于推动的汉语教学

影视语言论文篇2

[关键词]影视语言蒙太奇平面设计

一、影视语言的特性

影视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并且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就是蒙太奇,所以有人形象的称蒙太奇是影视语言的语法,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影视语言的语法修辞规律。但蒙太奇作为影视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却不是电影所特有的,普多夫金在《蒙太奇》中就曾这样说过:“蒙太奇的本性是各种艺术所固有的东西”。

二、影视语言引入平面设计的原因

1影视语言适应平面设计理念创新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平面设计也逐步从二维向三维和四维空间延展,设计中的时空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符号。宇宙之外的奥秘,天际星体的存在。东、西方空间想象因式,设计***像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影视语言符合了平面设计界较早提出的超越和突破二维平面的提法。

2影视语言是平面设计表现手法创新的需要

后现代主义的大环境使平面设计更多的引入了影视语言。后现代主义设计受到了极少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潮以及朋克艺术、高科技、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强调设计作品的游戏、无意偶然、无序状态、解构、组合和不确定性,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运用影视语言中的蒙太奇使平面设计中的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等手法得以实现,也使得对空白、悬念、错乱、模糊等游戏性语汇所进行的尝试性探索成为可能。

3影视语言为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创新提供借鉴

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的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更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电影通过镜头的组接造成“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设计则通过画面符号和形式的差异引导观众在视觉流程中体验到时空变动。画面中符号与符号之间是静止的、***的,观者之所以能够通过视觉流程体验到一种运动,正是影视语言中蒙太奇手法的结构运用。人们可以在画面中凭借经验找到画面的运动性,即心理活动反映在视觉上的运动性。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

三、影视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比喻***形:比喻是指用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以说明或描述该事物的方法,以达到使用说明或更贴切、更新鲜的目的。比喻***形是平面设计中广泛使用的***形,既能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又能够使***形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比喻***形以具体形象出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是进行比喻的关键因素,设计师运用影视语言中的蒙太奇将各种不同的要素进行组合、编排,创造比喻的“语境”,以有效的控制观众视线,进而控制他们的联想方向,使***形传达的意义被有效地接收。运用蒙太奇可以使毫不相干的事务出人意料的联系起来,把事物原来的形象变形、扭曲、重新组合,制造出超越常规的视觉形象,从而增强***形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如一幅表现***题材的作品,运用蒙太奇将一支亭亭玉立的玫瑰与护士帽嫁接组合,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2想象***形: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通过人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形。中国的龙和凤就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在设计中,许多表面上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通过艺术的想象,抓住蕴藏在事物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和某一方面的同构性质,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使不可能的变为可能、使不可见的变为可见、使不存在的变成现实的存在。通过想象和意念上的转换,创造出新的、具有视觉张力的***形并赋予新的涵义。著名的伏特加酒的系列广告就是设计师想象的出色发挥。运用蒙太奇分别将心电***、王冠、门、脸谱等***形扭曲变形,重新组合成伏特加酒瓶的***形,使我们感受到了伏特加酒无处不在的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

影视语言论文篇3

论文摘要:语言输出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应该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二者结合才能提高学习者第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恰当开发英美影视材料能够开辟一种学生熟悉的、更加多元、有趣有效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认知资源的主动输出,形成听、说教学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将英美影视材料合理融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2004)明确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内容不再仅是语言知识的输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等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优秀的英美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等各方面。那么,开发适宜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正是把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主要内容融人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中的有益尝试。

将影视材料运用于教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国家的语言课堂上。在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为止,英语影视片多用于英语专业视听课。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输人(听)、轻输出(说)的现状,有必要以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理论为指导,进行开发英美影视教学资源,以最终达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均衡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假设与语言输出假设

克拉申(Krashen)于1985年提出语言输人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人应具备可理解性、趣味性与关联性和足够的输人量等特点。他尤其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即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i+1);当学习者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同时可理解的输人又达到足够量时,语言习得就自然发生。语言输人(假设)理论同时还认为语言输出只不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输人来源,在习得中不具备什么作用。

但swain等研究者认为克拉申的理论过分强调了输人而忽视了输出的作用。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输出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人经过学习者内部机制处理后,并不能完全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输出语言后,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二语水平获得全面提高,达到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二)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输人与输出过程好比一根流通的管道,两头都要通畅。有学者运用信息处理方法,对输出假设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进行了论证并得出结论:理解性输出认知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输人以建构相应的系列知识;理解性输出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对强化语言流利性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理解性输出激发语言习得者运用输人材料产生新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人与输出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输人是输出的必要条件;输出增强了输人的可理解性,激发了学习者对更多语言输人的需求,使他们反过来创造性地产出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从而形成输人与输出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

三、英美影视素材是可开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资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听和说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克拉申也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与许多情感因素有关,如焦虑越少,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人越多,在短时间内习得效率更高。大学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大多数学生颇感头疼的一门课,那么,教师如何改变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使其在一种开放和吸收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所输人的语言材料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问题。英美影视材料正是融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直观立体学习材料,能够以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听说变得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和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习得情境,促进提高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的听说尤其需要语言环境。将英美影视材料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乏语言环境这一不足,营造良好的习得情境。首先,在观看英美影视时,片中具体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正确理解听力材料,尤其当视听材料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模糊或使用了双关、反语、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时,具体语境使影视材料成为一种可理解的语言输人。其次,大量持续纯正、标准的语言输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逐步标准化,并习惯真实交际中语音节奏的变化,自然习得多种丰富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提升学生扎实的听说基本功。

(三)创设相关主题听说的理想输入输出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即选取与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以主题为单位,抽取最佳语言样本进行单元教学。这种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符合理想语言输人特点。而教学中补充的恰当影视材料又进一步使学生有可能得到足够量的语言输人,使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教学从不同侧面以相关的语言信息来不断加深并扩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语言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语言输人与输出二者结合才能够达到学习者二语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教学中所选的影视材料作为一种有趣语言输人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英语认知资源主动输出的有效手段,因为其内容与学习生活相关而有可能帮助学生迅速激活回忆、打开信息库建立知识联系,进而主动语言输出。因此,影视材料的融人为教学中输出输人活动的共同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听、说教学的良胜循环和相互促进。

(四)开辟最直接的文化输入渠道,排除听力理解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不学习它的文化。而“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社会文化***式即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也不。那么,学生通过已存于头脑中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时就会产生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影视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和最直接的文化输人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然就减少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全面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和错误。

四、英美影视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学生能够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而学生常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让他们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各种交际场合的机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各种社交场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了解一定的电影知识、把握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开发选择优秀的英美影视材料补充进课堂。具体来讲:

(一)选用的影视材料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质量过关

健康的思想内容,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其积极正面的引导;语言规范标准、声音清晰的材料,则利于学生练习视听和摹仿。

(二)影视材料难易程度应恰当把握

克拉申以i+1来定义语言输人的难易度,i指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1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时,才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以认知负荷理论来分析,由于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求学习者在多种离散的信息源之间分配注意资源,而学习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他无法以语言系统和***像系统同时去辨认、加工和储存信息。如果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比较高,或者目标内容相对容易时,注意力中还有空间,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语言模式和***像信息去理解内容;如果目标内容比较难或者学习者语言水平比较低,则其无法同时注意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倾向于借助***像信息来理解内容而不是用语言形式来理解。因而,选材难易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影视材料语言输人(听)的效果进而影响输出(说)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截取多个跟主题相关的片段而非选择某个整部影片进行教学

依据克拉申语言输人(假设)理论,为保证语言材料是有趣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关联的、足够量的和可理解的,教师应立足于听力教材,针对教材每个单元,精心选择多个影视材料,只截取并集中每个材料中与所学单元主题相关的片段在课堂播放。因为影视本身不是为语言学习而创作的,更不可能简单针对某个话题。当我们进行听说教学时,考虑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而每部影片话题涉及范围广,对话内容宽泛等实际问题,如果能够从不同影视材料中精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多个片断,进行相关内容集中视听,将有助于开展课堂听与说的练习,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解能力,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及准确性。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影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的片断及奥巴马胜选演说录像等有关美国梦题材的影视材料,其中“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就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几十年发生的诸多重大***治、文化事件。

在视听前,向学生强调和补充重要文化背景知识并分析涉及到的难句、词语、但语等。如上面例子中,教师可添加“美国梦”这个词的来历、定义、内涵及发展,包括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其次,向学生下发已设计好的视听前问题,使其展开小组讨论,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式,从而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应注意将当次课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重点以问题形式罗列出来。若需学生重点理解或是难点,还可重放片断要求学生边视听边做记录,以便于视听后讨论。在视听后,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语言输出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包括问答、内容总结、提要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

影视语言论文篇4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对白;翻译过程

    一、功能理论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 Hans Vermeer 和 Katherina Reiss 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Vermeer 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 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 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转换, 而是在目的中对源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 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简而言之, 就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 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 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这就是该理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它强调的是“适合”, 而非“对等”。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采取某种方式保证译文在其使用环境中功能的发挥, 保证译文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并按使用者的意愿发动其功能, 而译本的对象——读者则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读者所特有的文化背景、阅读需要等因素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译者应以读者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以实现翻译的目的。翻译目的论所遵循的另外两条原则是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 即连贯法则) 是指译者应该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 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忠实法则是指译文语篇和原文语篇之间应存在某种对等关系, Nord 认为, 对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Nord,1997:85)。在这三条法则中, 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 而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都服从于目的法则。该理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的框框, 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身上, 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 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用目的论,来分析影视对白的翻译方法。

    二、影视语言的特点

    (一)即时性

    影视剧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 转瞬即逝, 因此一般要求听众一遍就能听懂。

    (二)大众性

    这是影视语言的上述特征所决定的。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除了极少数实验性的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是供人们观赏的。因此影视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要求能一听就懂。同时, 这和影视语言的即时性也是相联系的。影视翻译的性质、原则与技巧影视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影视翻译必然和普通书面语的翻译有所不同。这种区别首先体现在翻译的基本原则上。

    影视翻译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却规定了, 影视翻译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 适当照顾到他们的语言水平。这自然意味着影视翻译的方法是以意译为主的方法。这就是奈达所提倡的“功能对等”。(Nida and Taber: 1969)

    (三)简洁化、口语化

    影视语言多以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或旁白的形式出现, 即十分口语化。基于影视语言的这些鲜明特点, 译者在将其翻译成另一国文字时, 便不能不考虑语言风格的传译问题, 以使他国的电影观众充分感受到影片语言的魅力, 否则会因译入语的晦涩难懂、矫揉造作失去大部分观众。

    三、影视翻译 “目的”的翻译过程

    由下***可以看出, 这种字幕翻译有两个翻译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原文资料再造(Original text creation)—草翻资料(Transadaptation)—译文(Translation)这个过程组成。第二个层次则是由原文再造(Original text creation)—译文(Translation)

    第一,步骤是指作者与译者的互动交流。译者需要以源语言为背景语言,通过对源语言的分 析与解释来获取时和翻译的信息表达。第二步骤则是译者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在这个步骤中,译 者必须以目标语言为背景语言,通过在构建与解释,用精确的目标语来表达出观众们喜闻乐道的篇章来。

    第三步骤则直接是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合并。译者在第三步骤中的桥梁作用。无论是第一 层还是第二层的翻译过程都是一种无形。译者都应该以读者观众的目的为出发点,否则这中字幕翻译就毫无意义。

    下面举一个例子,《越狱》中有一句话: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王雅文, 2007)

    在翻译这个句子时,译者必须考虑到关联、重要性及其他因素,之后从第一层次进行这次翻译的话,将会将译文带入草翻资料(Transadaptation)的步骤。为了实现这个步骤,意者可以做一些直译就足够了。草翻资料就可能会成为“准备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作为观众看到这个译文之后总会感觉缺少了什么,有时会有点不能瞬时理解这个句子在整个语境下的含义。译者这时就要以汉语为背景语言对草翻资料进行语境分析,对整个句子进行重新构建。考虑这个句子在影片中想要表达“准备是不够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努力。所以,经过步骤B,意者可以翻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一个通用的中国成语,言简意赅,又能迅速让人瞬时理解主人公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娱乐大众,服务大众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有一个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那就是对于外国幽默的中国化翻译。在电影《律***狂鲨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I swear to God!

    在大多数人这个很容易翻译, 可以翻译成“我向上帝发誓!” 但是结合当时的语境, 以及主人公的表情和动作, 很明显的这是一个让观众发笑的镜头。上面的翻译明显是一种直译, 很难达到让人发笑的。实际上, 这就是达到草翻资料的步骤, 还没有真正到达译文的步骤。顾名思义, 在影视翻译中幽默的作用是使人发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一句可以翻译成“我向***保证!” 这是一句在***中常用的承诺的话语。而如今看来则是笑谈。并且翻译的目的也达到了和原先影视所要表达的同样的意***。

    四、结语

    总之, 具体的影视对白翻译活动目的是为了尽力传递影视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更好地实现影视片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以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 影视对白翻译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最广大观众的需要, 用目的论来分析正好满足了此方面需要; 同时, 从宏观上看,这一目的也是同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的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Nida, E. & 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M], Brill: Leyden.1969.

影视语言论文篇5

[关键词] 认知翻译观;最佳认知翻译模式;汉英翻译

影视剧名属于专名范畴,被视为“作品之眼”,高质量的翻译是获得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文化翻译的关键之一是避免文化误解,尤其要杜绝扭曲文化内涵。近十年来国产影视作品产量激增,频频参与角逐国际大奖,作为推广工作的一部分,影视剧片名和台词翻译日显重要。本文从影视剧名翻译的认知特质入手,结合对当前最佳的认知翻译模式的讨论,重述认知翻译操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对认知视角翻译理论的丰富性和再理解。

一、影视剧名翻译的认知特质

不同于其他专名和通名翻译,影视剧名的翻译和剧本共构语篇,较之于其他范畴,这类专名的含义更加丰富。过去的翻译更多从文化学角度追求文化意象的重塑,倡导“归化”和“异化”视角的协调,但这并不是说文化功能对等和语言意义对应的追求拒绝认知层面上对语言文化本位的关照。

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野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我国得到深化。认知语言学没有严格意义的框架约束,富有灵活性和包容性,本质上是认知科学框架下多个语言研究流派的总称。它构建自身的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体系,桥接多范式的语言研究方法,树立了社会文化学的地位。其子范畴正如共筑的“群岛”,分享核心要义,中心论题包括认知语法、放射状网络、原型理论、***式理论、概念隐喻、意象***式、心理空间理论、框架语义学、构式语法以及以用法为基础的语言学思想等。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六大基本原则,如语言单位是开放知识网络中触点的大脑激活,语言形式的意义体现了词同心智的投射关系等,[1]这种体验哲学的主观主义关照极大丰富了以往翻译的语言学客观主义思想,更大限度地***了“镣铐下的舞者”。

重新挖掘以往的翻译标准中间包蕴的认知理念,对重新理解译者的身份和整合翻译策略有着特殊的借鉴价值。以认知思想来衡量严复的翻译原则,“信”诠释了译者对原文本的信息认知度。片名是施加于目标语观众对于包括影片类型及其他相关文本的直观心理印象。“达”解释译者对译名的双语文化的认知度,其过程需要在后续语篇的支持下精准转码,拒绝信息流失。因为题目不构成命题,不能成为表述的全部。“雅”则是新高度上创造性翻译的认知美学追求,尤其在当下,“人们开始注意协调文化精神的本质追求和技术导致的影视文化日益世俗化、大众化趋势之间的关系”[2]。翻译影视剧名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译者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同身份的想象式介入,检验自身的世界认知***式和语言认知储备,进而重构文本使之成为和谐译品。

概括说来,剧名翻译有三方面特质。首先是浓缩凝练。片名本身篇幅有限,译时须简洁明快,最大限度传递原信息。其次,要求文化体认。剧名是大众传媒艺术和娱乐形式,忌晦涩生僻。除特殊要求,避用专业术语。译时须照顾受众的认知需求,选择语言类型,连结文化和人性的共通点。最后,功能性语篇的呼唤功能。电影作为影人的文化艺术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因此,片名具有广告语篇功能,包蕴和诉求了特定的广告效应。翻译的过程须追随文本的形式诉求、感染和影响观众,寻求认同。

二、最佳认知翻译模式

迄今为止,认知翻译模式中基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构建的模式最完善也最有说服力。[3]福柯尼[4]认为各心理空间有相互映射的关系。心理空间指在为达到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局部理解某一概念的内涵和所指的概念包。它负责明确语言事件参与者的行动目的并指导行动的策略。就影视剧名的翻译而言,概念整合翻译基于对剧名理解的心理空间知识的深化。翻译操作过程中,一个或一类文本被提及后,译者的可能身份开始构筑心理空间,促成文本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投射。在语言形式的理解和选择上,译者和读者可以在指代或者隐喻相同或者不同空间里的事物。这些事物在认知上相互关联,具有触发作用。

在概念合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空间概念合成认知操作模式是一种基于认知内容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5]该构想认为,各域的映射是人类独有的意义生产、迁移和操作的认知核心能力,语言结构和使用为内隐的空间域之间映射提供依据,外显的语言是内隐意义构建的极微小部分。构建过程复杂而内容丰富,是更高阶段的心理运作,并遵循两大重要原则,即建构性原则和管制性原则。在作为一类概念翻译专名时,先要符合概念合成的建构性原则,部分的跨空间映射以及对投射过程中的部分选择性,从而在合成空间中表现出新显的结构,并以语词的外显形式加以表征;同时,概念的合成受制于管制性原则,优化策略,具体表征为完善和整合结构与范式,维系各种内在的网络联结,保证合成空间的清晰性以及空间内部结构各部分的关联性等。毋庸置疑,影视剧名的翻译过程正好诠释了其中的多种蕴涵及其语词表征的路线。

三、重述认知翻译操作的三原则

翻译的认知观强调视角的整合,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重现源语篇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即译者的认知世界。此时语篇是操作的基本单位,语义被心智过程赋予了连贯性在内的多种认知特征。翻译的过程创而有度,拒绝随意。认知视角下影视剧名的翻译操作可以参照三条重要的原则,即针对翻译主体而言的主体性原则,针对功能定位而言的补偿性原则以及针对翻译目标而言的和谐性原则。[6]

首先,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译者具有主体性。语言活动具有体验性、多层互动性和创造性,影视剧名翻译尤其如此。译者从源语语篇特征出发,再现其内置的双重世界,即创作的客观世界及作者的主观世界,进而追求“解释的合理性”。以传统经典《水浒传》被译成105 Men and 3 Women来看,有人说这是译者的戏谑,反观其在信息传达方面似无不妥,但在文化体验上看,两者在凸显和背景上做了概念偷换,使视角发生了转换,突出地展示了在西方文化解读中无我体验哲学观的不足。冯小刚的《夜宴》票房成绩惊人地超过13亿,英译为The Banquet,在外国观众那里反响很好,译法巧妙地避开了文化误解,把持住剧情的高潮部分,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又如,《卧虎藏龙》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英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龙和虎的形象蕴涵浓厚的汉文化气息,译得不打折扣。在这里,前一个重写了中国式的“哈姆雷特”,后一个是东方传奇的演绎,译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原名化于一致,遵循了忠实的翻译宗旨,达到和谐翻译的效果。

其次,认知视野下的翻译在功能定位上要求补偿性原则。这一翻译观可以同当代语言学的其他成果互补形成合力。普通语言学从客观主义的角度寻找异质语言的规律性和共性,而功能和形式语言思想扩展了翻译维度和向度。认知语言学则通过引入体验哲学的理念,一改传统的客观主义真值条件语义学思想,从非客观主义加以解读,把语义看作是具有心智能力的人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为例,其把心理映射解读为符号的映射,强调认知语篇的表意功能和形式价值,从语篇的系统观和功能观对语域和语境赋值,其成熟的语境理论、功能句法理论、评价理论以及语法隐喻理论对翻译的操作和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认知学派不同,它更侧重了认知涉及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认为语言根植于认知。基于此,认知翻译观同其他翻译哲学互为补偿,对于创造性翻译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译者对影片内容、风格及内涵的理解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转换过程。如香港都市剧集《掌上明珠》讲述一个关于朱家三女及其所从事的珍珠首饰生意的故事,英文为“apple of ones eye”,意为“珍爱的人或物”,中文正特指女儿。但把标题译成“Sister of Pearl”,一语双关,又暗含一个隐喻,使得直译意译相和,“珍珠”和“姐妹”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将多重意思都包含了进来。这一译法同新近出品的“Flowers of War”,《金陵十三钗》有着类似的精妙的补偿功效。

第三,在翻译目标上,认知翻译观倡导和谐性原则。和谐既包括译者多重身份的内在和谐,也包括目标语和源语文本的和谐。和谐始于译者的体认。理解过程是译者消解其内在矛盾的心灵体验。翻译像巨大的贯通中西知识、弥合文化间性的桥梁工程,译者在这样一种自我冲突的心理体验中,寻求平衡点,从综合、统和和暗示走向分析、细微和明示,从而跨越和克服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分歧,以重新编码文本的方式呈现另一种文化。这样的翻译原则直指翻译的文化目标。张再红[7]曾指出,文化语义是客观映象和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文化心理互动的结果。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及框架语义学和认知人类学的文化模式理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框架。因此,翻译影视剧名可以追溯这种文本的故事原型,根据词汇认知和情节认知的最佳模式,辅以其他文化理论,升华文化语义的传达进入理想的境界。如《黄飞鸿》译名为Once all upon a time in China,效仿《美国往事》的片名Once all upon a time in America,又如《刀,剑,笑》译为The Three Swordsmen让人马上联想大仲马的《三个火》(The Three Musketeers),中西不同的江湖传奇在良好的传译效果中尽显。类似译例在语言表述中找到了平衡点,实现了文化和谐的追求。

综上所述,从认知视角翻译影视剧名这一类专名时,首先须明确翻译的本体和客体及二者关系,在把握认知翻译操作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语篇为基本单位,遵循认知翻译的最佳模式,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翻译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对真值和协调的核心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Robert A Wilson,Frank C 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IT,(Edit)[M].Boston:The MIT Press,1999:135.

[2] 张晓红.试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的“消解倾向”[J].学术交流,2009(08).

[3]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01).

[4] 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 Fauconnier G,M 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6] 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05).

影视语言论文篇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结题论文。

一 改“线性思维方式”为“四维思维方式”

视听语言教学从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开始,一直到声画关系,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它将各门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串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1]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长期接受文字性的知识,高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视听语言时,思维方式仍是线性的。文字即使描述的再过详细,也是带有很大抽象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观众阅读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传授视听语言课程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改“线性思维方式”为“四维思维方式”。从单一的线性方式,向视听一体化的四维方式转变。比如,我们看到“姑娘的腰肢像垂柳一样柔软”的语句时,我们都能理解它的含义。然而在拍电影、电视时,如果也按照这样的文学思维进行操作,先出现一个姑娘的画面,再接上垂柳的画面,观众则很难明白导演的意***,无法将两者进行联系,很难想到“姑娘的腰肢像垂柳一样柔软”。当然,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并不是将其与文学思维进行对立,更不是对文学思维的排斥,而是在影视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融会贯通,使二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要突出影视艺术的专业性质,配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影视艺术专业的内涵,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也就是说,既要确立视听思维,并且超越视听思维,同时掌握文学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视听思维。

“学习‘视听语言’必须以新的眼光和思维看电影和电视中的形象, 然后掌握关于视觉、镜头、画面创作过程和规律的知识。”[2]但是,现在的学生一般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尤其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打破原有的旧框架,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创造一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用理论知识结合片例分析的方法,具体讲解视听语言所包含的画面造型语言、剪辑、运动摄影与声画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思维启发。

二 细化影视片段赏析教学法

视听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经典影视片段的分析解读,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以下两个误区。一个是影视片段的选取不够简洁,学生忘了案例分析的初衷,倾向消遣娱乐;二是泛泛而谈,案例选择没有针对性,仅仅停留在对主题、人物的解析,没有深入探讨视听语言层次。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将影视片段的引用细化到每个知识点,避免长段落的使用,所有片段最长不超过五分钟,最短也就几十秒。以《画面语言》一课为例,在讲解画面造型时,笔者节选了贾樟柯电影作品《小武》中,梁小武到胡梅梅家的片段。这个片段里,梁小武到胡梅梅家找她,但胡梅梅还没有起床,于是小武就站在门口背对着胡梅梅和她说话,一直等她披好衣服,小武才进屋里坐。在这里,导演运用了一个固定镜头,穿过小武的胳膊拍摄屋内的场景,将小武心里的别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镜头的时间长度很短,但却能说明问题,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不再空泛,通过形象具体的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对他们的实际操作也有借鉴意义。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老师应当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影视片段赏析教学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阅片量,既要选取经典作品,也要结合学生口味,挑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影视作品,而且教师要熟知视听语言规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才能甄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使赏析法行之有效。其次,教师要有一套视听思维,能够在观片过程中,迅速抓取与知识点有关的影视片段,扩充自己的素材库。最后,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剪辑软件,能够准确截取影视片段,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更有针对性。

三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比重。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训练,这样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视听语言的课程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视听语言理论是必须的,但是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打破原有的旧框框, 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于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 用理论知识结合片例分析的方法, 具体讲解视听语言所包含的画面造型语言、剪辑、运动摄影与声画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思维启发。目前实践教学的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要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 倍。

其次,应该明白在视听语言的教学中,如何最大化地做好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可以从模仿优秀的影片开始, 要求同学们只需掌握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和镜头调度,然后据此揣测导演的用意和所表达出的意境。

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一个人的旅行”,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老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阶段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学生的影视理论学得到底如何, 最终是要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体现的。“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和‘适应’已有的,而在于为‘改造’和‘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应当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 改革考核方式

从传统观念上及传统影视教育中,视听语言都被认为是影视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其他许多课程关系密切,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都是本课程的后续应用,这种定位同时也产生了认识的误区,从教学上说,既然被定位为理论基础课,很多院校的传授方式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理论的总结也局限于现有书本的照本宣科,从学生接收的角度,视听语言课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尴尬。以往的视听语言考核大多采用笔试,内容也局限于所选教材,这样的考核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 比如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生硬记忆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构成要素,缺乏深入的认识,我们无法得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 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到后续学习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践课程,之前的视听语言基础已全然忘记,只能由实践课教师重新补充相关知识,造成课程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讲,笔试约束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把考核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其中,笔试内容所占比重较小,而实践操作所占比重较大。

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视听语言课程中的硬知识,巩固视听语言中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分类,有助于为实践操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操作的考核则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以5~10 个同学为一组,让他们自己选题、编剧、写分镜头脚本、拍摄、后期剪辑,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这样的考核方式,既锻炼学生们的协调性,也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一次成果检验。使学生不但能写, 而且能导演、表演、拍摄、剪辑和影视宣传营销等,成为专影视而熟戏剧与文学, 能写作而会拍摄与制作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甚至还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视听语言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不投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有所收获。在视听语言课程中,笔者的实践只是抛砖引玉。对于广电新闻这一需要灵感和创新的专业来说,灌输式教学弊端明显,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适用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也应该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影视语言论文篇7

[关键词]影视教学 汉语学习 语言 交际能力

[中***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62-03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影视手段的尝试。影视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创设真实生动的情景进行语境化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影视教学日益受到第二语言教学界的重视,影视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留学生能够在影视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因此,充分研究影视教学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视教学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语用学理论

语言教学一直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本体研究中的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三足鼎立,形成了几十年来语言教学各个环节过分关注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而忽略其他的情况。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在诸多分支中,语用学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因为语用学更关注语境、文化与语言的关系(Fledman,1986),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较为密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用来交流思想和进行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不仅要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部分,更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交际,把意义、形式、用途三者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的实际运用,注重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也就是要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功进行交际与具体语境诸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据香港中文大学吴伟平在提出语用框架的理念时提出:人们在交际时离不开人、地、时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说话者的信息、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时机三个方面。说话者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等;说话的场合如正式、非正式、***、家庭、公开、私下等:说话的时机包括先问后答、对话之间的间歇和互动、制话权的获得等等。这些因素是人们进行交际时单独或综合起来作用于交际效果,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交际的障碍。因此,语言教学除了关注基本语言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管一个人的语音多么标准,语法和词汇运用的多么准确,如果运用的不得体,所说的话就有可能与当时、当地和当事人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Birk所说:“对于要熟练运用英语的学生来说,只把语言形式上诸规则作为指南,这还不够。好的英语不只是‘正确的’英语;好的英语要做到表达场合的恰当性,符合说话人的意***。”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掌握语法规则、词汇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语言知识,并结合语言形式之外的语境因素成功地进行交际。影视教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交际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加以掌握,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D.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这一观点强调了语料输入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其中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这五大假说中,他强调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惟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解决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习得语言的具体途径,尤其是第二语言的习得。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这样定义“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的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入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视材料的介入无疑能够加大课堂的语料输入,而影视作品本身具有可视化的特点,使学生更易于在综合分析影片语境因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语言形式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使其成为“可理解语料”。在这样不断大量输入可理解语料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建立起目的语的语感。在教学活动中,配合语料的输入进行语料输出的练习,进一步提高语言交际技能。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引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介,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内的学习环境,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中的情境是指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向学生提供了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以减少或免除对主题意义建构的困难。所以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注重情景的作用。知识的呈现及运用必须有与之相符的情景和环境,这样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有效性。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转引白陈婉,王晓玲2009)影视教学充分利用了影视材料构建真实、生动、有效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尊重学生的情感、自我发现、创造力以及个性需求,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

同时,对于影视材料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巩固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完成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二、影视教学在汉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材料成为一种集视、听、说于一体的、更广泛传播语言和接受知识的重要载体。首先,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在学习者获得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体等语言知识和提高学习者听说等语言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汉语知识是提高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学习的基本知识要

通过一定的语言输入途径被学习者接受,然后加以理解、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技能。虽然“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途径,听和读都是语言知识输入、吸收语言营养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是任何单一的语料输入途径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局限性。在影视教学中,学生接受语料输入时要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接收语言信息,同时自然地运用字幕、语音、***像、文化背景等手段,对输入语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影视材料所提供的多元化信息渠道使输入语料成为“可理解语料”,加之以大量、不间断的输入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巩固语言知识、加强语感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影视材料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连续观察的机会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学生能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观察非语言交际模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暗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因辅助信息的缺乏而导致的听力理解障碍。因此,这种影视材料特有的、真实汉语环境下体验、感知语言的机会与氛围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在真实交际中字词的变调、儿化、弱化、重音等许多音变形式,学习到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比较经典并且发音纯正的语句,而且能学习到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知识,成功地进行交际。

影视材料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展现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这就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交际文化的内容。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与语言教学同步地增强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影视教学如果充分地运用视听材料中多样的交际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恰当的交际用语,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策对相同的语言信息所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可使学生直观地体会体态语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从而减少其交际中的障碍。影视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否能成功地进行言语交流,除了受双方的语言知识,即词汇、语法、句子的形式、语体等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文化能力。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掌握得都不错,但是在具体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特别是直接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却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及话语的全部含义,往往因为语用错误而影响交际效果,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这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也是语用学理论目前备受语言教学界重视的原因。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功进行交际的决定性因素是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对来自语言之外的信息有较强的理解辨析能力。因此,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是成功交际的必要准备。具体包括言语交际时对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时机和对方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信息和对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会习俗、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话题知识的了解。如果在交际时没有注意到这些因素或准备不足,那么不管语言形式,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多正确,所说的话就有可能和语境中所提供的上述信息不对应而产生交际障碍,成为语言形式正确、语用错误的例子。影视作品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多元文化的载体,通过丰富的汉语言素材以及中国真实社会生活环境的反映来具体、生动地体现文化差异,让学习者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使学习者对汉民族文化背景有更深刻地了解,从而正确理解语言中所隐含的丰富的语言交际意义和文化意义,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影视材料的应用有助于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是现代影视技术为他们呈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影视作品将语言、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触动观众。因此,把影视作品运用于汉语教学实践中,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是实现影视观赏与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开始。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运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有效地促进汉语语感的形成,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从而达到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从容运用语言应对各种交际情况的目的,提高交际技能。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集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生活,并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样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的弊病,改变了单一枯燥的语言环境和材料给学生造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而影响学生听说水平发挥的情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低焦虑程度的学习语境,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影视作品辅助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尽管语言界一直重视影视教学对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辅助作用,并极力倡导,但在影视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影视材料进行教学,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加以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影视材料播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从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开始。只有材料的各方面都适合本次教学任务,才能发挥其在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材料的选择要参照语言风格、题材内容、长度等几个标准。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料,所选取的影视材料语言要尽可能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清晰、纯正、对话清楚,语速适中,人物语言所用的词汇尽量贴近教学大纲要求的同级水平和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语。也要注意选取一些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根据原著改编的、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内涵深刻的作品。通常这些作品的语言形式更规范,语言有较强的文学性,因而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和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在内容方面,影视作品要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积极乐观的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选材料长度要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截取其中的片段。材料选好以后,教师和学生就各自进入关于这个材料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搜集、整理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环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任务对影视材料中出现的生词、俚语、习惯表达、经典句型等语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出关键语言点。同时对材料内容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整理,深入研究可能对学生理解影片内容形成障碍的

部分,设计解决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单独或分组来完成关于所选资料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更好地理解做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在上课之后、材料播放之前,教师要针对影视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讲解,首先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接下来还应就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介绍和预先讲解,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深刻理解电影作品内涵的必要准备。影片放映前的准备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与影片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电影教学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影视材料播放过程中的教学。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自己变成单纯的电影播映员,把学生当成单纯的观众这种角色的错位。电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工具。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虽然教师不应频繁打断学生观看,要使学生连贯地欣赏影片,完整地获得语言信息,感受语言、文化艺术的精髓,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重要的细节是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电影播放中对影片内容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停止,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实现。教师要事先有细致周密的计划来实施影片播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轻松地欣赏电影艺术之美的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言语技能。

影视语言论文篇8

关键词: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中外电影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意义

1.中国电影翻译历程

我国的影视翻译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无电视。电影也没有真正的译制片,即先由翻译将对白译成中文,再由配音演员配成中文对白的片子。不懂外文的观众只能通过“译意风”(装在座位上的耳机)中粗糙的同声翻译或是银幕上简单的字幕的帮助大致了解剧情。1948年底东北***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了译制片的制作,翻译工作者着手翻译苏联电影,是为我国影视翻译之滥觞,不久上海和北京很快跟上。但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更由于电视未普及,故其影响较小。

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放宽了影视片的进口,加之电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译制片的观众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无疑地,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翻译之下。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反映在大学里有关课程的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的发表、学术团体中有关组织的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广受大众欢迎。它在国际跨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已经人所共识,而且其作用日益重要。每部电影都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异国他乡的生活一隅。电影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让我们可以直观浏览异国地貌和风景、异乡的风俗习惯。因此,观看外国电影无疑是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必要性

众多外国电影中,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因此英语电影在数量上占头筹。但是,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众居多,无法直接欣赏原片,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翻译。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但是,长期对字幕翻译工作的不重视,造成理论研究的匮乏。有关字幕翻译研究的论文和论著数量有限,而且目前的研究仅囿于一、两种有限的理论范围,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些研究在理论运用的同时都未结合电影字幕特点对这理论的适合之处详加探讨。

纽马克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交际效果的传达,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源语读者的感受。电影字幕的翻译要考虑到观众对源语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接受问题,以达到源语电影与译语观众的有效交际。影视作为一种娱乐及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的重点应是文化上的,而非语言上的。交际翻译理论是本文所应用的主要理论,因为它以目的语的接受者为中心,在翻译时可满足影视的娱乐性特点,而且纽马克教授的语义翻译、关联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也是有用的补充。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翻译领域的发展

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A.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早在1960年,西方重要学术期刊Babel上就发表了有关影视翻译研究的论文,启动了西方尤其是欧洲翻译研究在该领域的发展,如今影视翻译研究在西方更日趋成熟,无论在具体的特点、技巧还是在其原则、标准方面,都有非常系统的理论,如Henrik Gottlieb教授和Kantan教授在字幕翻译研究方面的卓著贡献。在西方,许多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其中有关联理论、目的论、描述性翻译学和多元系统视角,还有勒菲弗尔的权力操控论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等。

2.国内影视翻译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观点

关于总结影视翻译语言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探讨影视翻译原则和技巧。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钱绍昌、张春柏和麻争旗等。三位学者都在影视翻译实践领域硕果累累:钱绍昌教授自1984年就从事影视剧的翻译,到2000年已翻译了600余部(集),张春柏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剧约300部(集),麻争旗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单本剧50余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600多集。这些实践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撰文总结了影视语言的特征。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

张春柏总结了影视剧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两大特征,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钱绍昌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以此为基础,三位学者以大量的亲身译例分别归纳了影视翻译的一些原则和技巧。钱绍昌介绍了七条个人经验,并强调在影视翻译时,翻译的“信、达、雅”三项原则中以“达”最为重要。张春柏以影视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为指导原则。另一位领***人物麻争旗认为所论及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相辅相成,是做好影视翻译的基本保证。麻争旗在2005年出版了影视翻译研究的专著《影视译制概论》,在我国影视译制理论研究、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流行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外国影片的译介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架起桥梁。

把影视翻译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的关联理论运用于影视翻译研究的较多,关联性是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进行选择的依据。国内有人尝试以关联理论翻译观来解释电影配音或字幕翻译。把目的论、功能对等原则或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影视翻译的也比较多,三者都强调译者结合翻译的目的及译文接受者(观众)的情况和反应,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这也是影视翻译的一大特色,如将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字幕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或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的翻译。

有相当部分学者从文化视角研究影视翻译,或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或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如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和意象的处理、影视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从中西审美差异或文化差异看影视翻译,等等。探讨最多的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因素,如在电影配音翻译中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方法,在字幕翻译中采用直译、意译、缩译等手法,解决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语义冲突。对于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柴梅萍就其重构、修润与转换发表过论述,而龚瑜行提出以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策略指导文化信息的传递。

3.关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说:“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三、中国影视翻译未来发展趋势

电影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大众娱乐,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娱乐生活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体系的极大不同,西方影片通常都经过翻译后放映。虽然影视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比西方国家起步晚,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较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极其有限,也鲜见介绍国外影视翻译研究新成果或访谈国外著名影视翻译学者的专文。国内的研究范围也比较零散、片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在研究视角上与西方相比也显得狭窄,还存在未曾涉足的研究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必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系统的建立要依赖文学翻译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创建一套可供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基础,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主、语义翻译及关联目的理论为辅,分析中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原则,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鼓励更多翻译工作者及有志于电影字幕翻译的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指导国产电影的字幕翻译实践,以电影交流为平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柴梅萍.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翻译的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黄粉保.论小说任务语言个性的翻译[J].中国翻译第二期,2000.

[4]潘绍彰.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

[6]杨慎生,高景轩.呼啸山庄——优秀电影视听系列之八[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上,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8]周婵.英语经典电影脚本汇编[J].下,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9]周莉莉.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N].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10]赵化勇.译制片探讨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1]仲伟合.西方翻译理论[N].广州:广州外语音像出版社,2001.

[1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第2期.

[13]麻争旗.影视剧脚本的翻译及审美特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14]Alexandra,A.R.Features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Subtitling.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213-222.

[15]Alvarez,R.M.,& Carmen,A.V.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

[16]Baker,M.Routledge of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8.

[17]Bluestone,G.Novels into film.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7.

[18]Cattrysse,P.Multimedia & Translation: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In Y.Gambier & H.Gottlieb (Ed.),(Multi)media translation:Concepts,Practices and Resear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1-12.

影视语言论文篇9

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

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区。

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

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1)简单拍摄练习

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在讲完构***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种构***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方法和原理。

(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

(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作的实践。学生3-5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

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

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影视语言论文篇10

[关键词] 英语影视片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表明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本文试***讨论如何利用英语影视片进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与其它资源相比,它的优势是电影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整合在一起,地道的语言,真实的材料,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了解英美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2000),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它包括4点: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

陈林、王蔷(200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H.Goodnongh曾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这段文字精辟地阐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任何人而言,要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而要学习和掌握某种外民族的语言,就更需要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个民族的文化。Robinette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语言(即外语)学习常常又是第二文化学习”。也就是说,脱离了某种民族的文化,要想学好这种民族的语言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影视片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势

Balatova(1994)提出相对只能听到语音的条件下,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真实情景下有行动或身体语言配合的言语。Lonergan(1984)认为影视片可以用于课堂…它们是真实且有意义的。可以看出,影视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因为他们能真实地反映某时代的生活,不仅能提供声音还能提供视频材料,学生看电影时不仅能听演员说而且能看他们的动作,因此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种目标语言。此外,情景、道具和其它方面能使言语交流变得真实以至于使学生感到似乎自己在参加真实生活中的那些活动。

从教学最基本的层面上讲,影视片是一种交流的形式且这种交流没有语言的帮助也能获得,由于我们常常通过手势、眼神和表情的相互作用来传递信息;影视片提供能够引起预测、推测的环境等视觉刺激物和当看到某种视觉场景再次出现时刺激背景***式的机会:影视片里的语言可以帮助非本族语言者对语言的进一步理解,影视片通过在各种情景中言语的速度和真实语言的使用让学习者看到身体节奏和第二语言的言语节奏。另外,影视片能刺激学生的兴趣。总的说来,影视片能帮助学习者预测信息,推断意义以及分析通过影视片给课堂带来的世界。在教学中,影视片能使听的内容更清楚,能在学习的材料和语言的运用之间建立一种一致的联系,因此影视片作为一种刺激物或催化剂有助于整合各种材料和语言的各个方面。

Arthur(1999)声称影视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模式供角色表演模仿;能恰当地、且适当地增强对其它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加强听力或视觉语言理解;能扩大课堂活动的范围:能有助于利用最新的技术推动语言学习;能直接观察到与目标语言相联系的副语言特征;当训练听力时能降低焦虑。其次,为了满足语言学习者的要求可以对影视片进行改编。

综上所述,影视片具有提供真实的材料、提供文化输入、培养交际能力、降低焦虑等优势。

三、利用影视片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

1.选择影视材料

在英语课堂中应该从DVD、VCD或网上选择哪样的影视片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这取决于课堂的目标、提供的时间:选择的影视片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学生的年龄与水平相接近,做到由浅入深,难易适度,易于接受。根据Massi and Merino(1996)的观点,选择教学电影要注意三方面:一语言含量大,二内容贴近生活,三发音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文化等几大要素。另外,最好是能显示中英文字幕的。开始通常选简单的动画片(如Lion King),然后再逐渐加难度。

2.利用影视片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

利用***式理论(SchemaTheory),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式理论强调客体形象与主体记忆痕迹的接触。当人们头脑中某种心理表象与感觉对象发生的信息相符时,辨认加速,理解加深,若不相符,辨认就难以进行,理解就难以深入。***式理论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top―down processing),强调整体结构的识别,二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bottom―up processing),注重细节的特征。这两种知觉加工方式顺序互逆,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既强调整体结构的识别,又注重细节的特征分析,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思维策略。

(1)看影视片前指导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一是要提供相关知识,二是激活学生记忆中处于非活跃状态的原有知识,使学生对影视片进行正确的预期活动。首先让学生注意影视片语音知识的特点:重读、弱读、省音及同化等形式在对白中较多的出现。其次,让学生看懂它的文字介绍,并且对其情节有一定的掌握;对介绍中的生词和词组预先查字典了解中文的意义:教师对理解电影起重要作用的人名,地名,形容人或事件的形容词,动词、成语、惯用法、俚语等进行必要的讲解,并让学生做完型填空、英汉词义配对、***片句子配对等练习使学生复习或学习到这些知识。再次,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文化,由于电影能提供近似真实生活意境的英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每一部影片反映出一个 主题.每个时代均有代表不同意义的影片出现,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它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看影视片中指导

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策略引导学生观看整部电影,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大意和中心思想上,主要技巧有:第一,注意电影中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对白中的俚语;第二,识别关键信息,根据关键信息去领会表达的意思:在看完一部影视片后,要求学生讲述其大意。其次,运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引导他们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将影视片根据一定的线索切割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反复听,必要时可暂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键词或相关细节,对学生这一过程的理解进行监控和调整,要求学生重复已听到的对白。重复对白实现从下到上的过程,当声音进入耳朵时,听者使用他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对信息解码,这种方法能将声音和内在的知识联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听力。

多次重复直到能背诵,达到脱口而出为止,通过重复和背诵能培养语感且有助于学会美国人的思维和文化,比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不但可以练习口语和听力,而且也可以了解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和美国精神,以便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看影视片后指导

这一阶段是巩固和深化影视片理解的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看影视片后能回答问题,比如看《阿甘正传》(ForrestGump)后回答以下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OfForrest? What are his best features?Does he have any bad ones?2)Whatwere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that Forrest and Jenny lived through?3)How were the lives Of Forrest and Jennydifferent?4)This film shows much O{theSOCIa,change that the United Stateswent through between the 1950s andthe 1980s:Did your country go throughsimilarchanges?5)How iS life different inGreen Bough County,Alabama,from SanFrancisco,California?6)Whatdid you likeandnotlikeaboutthismovie?

然后消去英文字幕,跟着重复,促使学习者从浅层次的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最后达到输出的目的。当学生能够完全看懂一部影视片时,就会有成就感,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更有趣地学习英语。

结束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影视语言论文10篇

学习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学方向论文题目推荐,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introduction。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

学习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详细,汉语言文学研究生论文发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

学习

汉语言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本科论文范文,汉语言论文论题推荐。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1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

学习

语言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论文,语言教育论文发表。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

学习

c语言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c语言论文10篇,内容包括c语言论文10000字,c语言论文大一总结。[2]StandleyB.lippman.C++Primer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6.3.[3]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6.[4]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学习

家庭教育演讲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演讲稿,内容包括家庭教育演讲稿大全100篇,立德树人家庭教育演讲稿。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代表班主任老师表达自己的教育心声。我叫于雪梅,来自大连格致新校,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老师。多少年来,和各

学习

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怎么写。

学习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农学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农学毕业论文怎么处理。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

学习

汉语言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

学习

养老业务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养老业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养老行业工作计划怎么写,养老机构月度工作计划怎么写。二、固定收益养老金费用的构成及确认(一)固定收益养老金费用构成西方国家将养老金费用分为六个项目,而我国的养老金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

学习

语言与文化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与文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与文化论文选题,语言与文化论文2000字标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人类交际所使用的非语言动作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会性(或文化性)特征。人类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受外界条件刺激时,其生理

学习

汉语言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专业论文,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10000字。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

学习

农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农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农学毕业论文的讨论部分范文,农学硕士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研究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衡量

学习

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声学与电子工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声学与音质论文,声学基础方面毕业论文。一、一体化课程特色及发展必然性一体化课程教学是通过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典型的学习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教师设计一个个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完

学习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学方向论文题目推荐,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introduction。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

学习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详细,汉语言文学研究生论文发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

学习

汉语言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言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言本科论文范文,汉语言论文论题推荐。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1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

学习

语言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论文,语言教育论文发表。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

学习

c语言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c语言论文10篇,内容包括c语言论文10000字,c语言论文大一总结。[2]StandleyB.lippman.C++Primer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6.3.[3]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6.[4]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学习

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社会工作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社会工作与管理论文怎么写。

学习

语言课程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语言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语言方面的论文,语言教学论文题目本科。(二)教学理念和内容的缺陷课程的设置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教师仅仅把语言当作是交流工具,根本无法深入挖掘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高校选择的英语语言

学习

汉语专业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汉语文学专业论文怎么写,汉语专业论文选题意义。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