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1篇

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的一大亮点。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是比较谨慎的。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现就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主要影响作简要分析。

1.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同时,对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2.新准则的实施对于现在和将来都存在股份支付业务的企业可能存在很大的影响。现行规定在行权前费用一般不纳入表内反映,在实际行权时,才全额计入行权当期的损益;采用新准则,则要求企业在行权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负债或权益,并将费用计入当期或等待期的损益,这会影响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采用公允价值计算期权成本费用,对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的业绩将会产生偏负面的影响,尤其对主要依赖企业家才能或人力资源的新兴行业将引起利润的大幅下降。

3.新准则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

4.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短期内推迟了部分企业确认收入的时间,特别是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企业,由于收款期较长(比如,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对收入必须采用现值进行计量,从而减少了当期损益和权益。但是从长期看不影响企业的损益和权益状况,虽然改变了企业的收入结构,减少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但是增加了利息收入。

5.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付出的资产视同销售,应确认损益,这必然使企业损益发生变化(原制度是按账面价值计量,不产生损益);按新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很可能产生商誉;商誉不进行摊销,因此,执行新准则后将使资产增加。

6.新准则在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中,在租赁开始日对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的会计认定不同,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如果认定为一项经营租赁的售后租回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上新准则补充了: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账面资产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将对发生该项业务的企业当期利润有一定影响。

7.新准则规定,除贷款和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外,金融工具的计量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与实际利率摊余法能够更好的反映市场因素、时间价值,从而更准确地计量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这改变了原制度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的规定,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8.在我国会计史上,新准则首次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并说明在有确凿证据证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且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后也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完善,公允价值不易取得,本准则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应以成本模式为主,公允价值模式为辅。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消费者行为研究方向

营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很多代表性学派,例如消费者行为学派、商品学派、职能学派、管理学派、社会观营销学派。纵观国内外营销学术成果,消费者行为研究居多。研究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需求,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策略是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中国营销学者应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特点,抓住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作出贡献。

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和方法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维度

维度是借以对事物进行概括、描述和评价的手段、指标。营销理论的维度是指营销理论的一些特性是有范围的,并可以将其分类并分析。营销思想或理论可以借助五个维度去测量:知识维度(intellectual dimension)、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空间维度(space dimension)、科际维度(interdisciplinary dimension)、精神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知识维度指这门科学的研究质量和整个理论体系中相关知识完整结合的程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消费者行为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2005年6月至2013年9月,《营销科学学报》共刊登中国营销研究文章315篇,其中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210篇,占67%。

时间维度指这门科学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理论创新演变与管理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国营销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据吴建安教授(2002)的论述,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可分为:启蒙阶段(1978-1983),主要通过翻译、考察及邀请专家的形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的市场营销理论;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大,***在***府文件和报告中强调营销管理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等高层次营销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自我总结和自我创新成为中国营销学研究的新需要;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中国营销学者进入全新的消费行为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空间维度指这门科学的总体理论对于不同实践所体现、代表、反映和涵盖的程度。在分析营销理论时,必须考虑国别特性、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

科际维度指这门科学所包含的源自其他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程度。消费者行为研究受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形成学科的交叉。

精神维度指这门科学理论与这个世界中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程度。人类生活的日益精神化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活动的精神效益。绿色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口碑营销、客户观念、顾客满意、服务补救等成为营销研究主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二)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路线和阐释主义路线。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对消费者个体的研究适合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对消费者生活环境研究适合采用描述性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方法上寻找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本土化的方法。实证主义把消费者理解为完全理性的人,忽略消费者深层次的无意识张力;阐释主义强调个体特征,忽略消费者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方***缺陷: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要突破目前研究误区,必须选择新的研究视角和哲学方***。

从中国“天人合一”系统哲学看:消费者是整体人,不是纯粹的认知人、经济人、情感人;消费者行为是有机整体过程;消费者气质是统一系统整体;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系统整体。总之,消费者是整体,消费者行为研究要遵循系统哲学观、动态全息方***。

20世纪80年代,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信贷方式和支付手段,已经扩展到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发现,信用额度增加,消费者负责立即明显增加,流动性限制有约束力;透支余额和利率增加,换卡概率增加;消费者用信用卡作为额外现金,以扩大流动性。自21世纪开始,中国网购成为时尚:随时随地、“碎片”时间购物、更显个性化、更显诚信、更多互动性、对价格更敏感。消费者借以实现行为的载体发生改变,但是消费者行为本质没有改变。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数据营销迎面而来。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

(一)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概况

消费者行为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组织动力学派、消费者主义学派、购买者行为学派、宏观营销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颇丰。20世纪80年,消费者行为学传入中国,深受中国营销学者的欢迎。经过30年多的发展,中国营销学者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很多,质量不断提高。

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对我国藏书量前9位的***书馆进行检索,国内学者以中文编著的***书目录合计964条,去掉重复部分得到有效样本390个,其中中国学者专著106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到结果5255 条。其中论文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2014年4月2日,以“消费者行为”为关键词,对中国两个最大的中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结果201条,整理得到有效题目185条。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上述3个表的数据表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

(二)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知识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经历引进、消化、创新3个阶段,逐步建立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我国营销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营销科学学报》 为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学者提供很好的平台,有效推动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想交流。通过对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专著、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分析,中国消费行为理论正形成体系。统计结果如表4、5所示。

表5说明,中国营销学者不仅消化了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网络营销方面和大数据营销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同步;在方***方面,创造性提出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结合模型研究方法,这不仅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时间维度

1981年,吴世经在《经济与管理研究》发表《市场研究的方法与销售经营的战略》,揭开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中国传播序幕。1986年,林德金编著《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分析》,这是中国营销学者第一部原创。1999年,易建华编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是第一部中国博士生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发展情况,如表6所示。对每个阶段的成果求年平均值,如***1所示。

表6、***1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情况:启蒙阶段(1978-1983),中国营销学者只创作少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广为传播阶段(1984-1994),中国营销学者积极翻译西方消费者行为著作,创作大量消费者行为期刊论文;深入拓展阶段(1995-2000),***书、期刊论文不断增加,博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出现,学术交流活动异常活跃;自我创新阶段(2001-2011),学术成果急速增加,学术活动空前红火;向西方水平看齐阶段(2012-),学术成果增长缓慢,学术交流活动减少,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遇到了瓶颈,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方法、新理论。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空间维度

中国营销学者对西方营销理论坚持“洋为中用,不断创新”原则。以卢泰宏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以郭国庆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于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纵向分析,以符国群为代表的营销学者侧重将中国消费者行为与西方消费者行为进行横向分析,新生代营销学者侧重于对小范围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如表7所示。

(五)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科际维度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吸取消费者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精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继承西方研究思路,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信息科学的精华。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行为学术成果颇丰,理论依据各异,研究方法多样。如表8所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涉及9个以上学科,充分利用已有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六)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精神维度

消费者行为学在中国很受欢迎,改变中国营销学者研究行为和广大消费者消费观念。新的营销观念广为传播,中国营销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如表9所示。表9说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产品质量表层的研究,而是更关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这说明营销科学研究由消费者行为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根源――精神。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展望

(一)现有的创新成果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折中主义的领域,营销学者在学科、目标及方法各方面各有不同,如表10所示。第一,解析取向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消费及其意义做深入了解。第二,传统取向建立在认知消费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努力发展理论与方法来解释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第三,营销科学取向以经济学与统计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它通常涉及构建与测试数学模型,来预测营销战略对消费者选择与行为的影响。

作为宏观社会环境的主要方面,文化对消费者有普遍影响。营销人员可以采用内容分析、人种研究、价值观的衡量。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顾客感知以及消费者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存在价值观差异、信仰差异、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中国消费行为研究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营销学的发展呈现“人本化趋势”,显示个性化、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征。营销学核心概念从交易转向关系,从“商品为中心”演变到“以服务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基于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营销、直销营销、关系营销成为21世纪主流,营销学的创新呈现“技术导向性”特点。

基于文化因素与技术因素,本文提出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新取向――系统取向,如表11所示。消费者行为受多个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构成复杂的系统,一个整体。要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揭开中国消费市场的规律,为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研究者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中国营销学者需要继续吸收西方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消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把握消费市场的最新动态。消费者行为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需要定性描述,也需要定量分析。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并用,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实用。中国消费者行为理论必将自成体系,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二)有待突破的研究课题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需要洋为中用、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一是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从中国营销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为中国营销创新提供条件。二是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中国营销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提升,对西方营销理论或理论的假设前提做出修正或补充,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三是以消费者行为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有待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营销理论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http://222.29.89.8:8081/jms/CN/column/column320.shtml(营销科学学报)

3.孔繁任,熊明华.中国营销报告(绪论1).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4.吴建安.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市场营销导刊,2002(8)

5.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经济经纬,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和理论范式.山东大学学报,2004(4)

7.胡少华.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文献综述.新金融,2005(10)

8.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9.马国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判参考标准.管理世界,2004(12)

10.J・保罗・彼得,杰里・C・奥尔森著.徐瑾等译.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偏好;***评论;偏差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23

中***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105-05

Research of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nsumers Self

Selection Bias on Online Reviews

LI Yu-jie1,LIAO Cheng-lin1,LI Y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nsumers self selection bias on online reviews.Besides, it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to correct the bias through the model.The result shows that consumers preference, motivations, and consumers conformity behaviors are factors that lead the biased mean of the online reviews.In order to correct the bias, it deriv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mean to be an unbiased estimator.

Key words:consumers selection bias;online reviews;distribution

1 引言

***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重要传播渠道,近年来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集中于***评论对消费者行为决策、商品销量以及网站声誉的影响<sup>[1~3]</sup>。这些研究认为,***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商品销量有积极作用。然而,以上研究基于一个前提,即***评论能有效地传递商品质量信息,但该假设并没有得到验证。如果***评论不能真实地传递信息,则会增加其他消费者的交易风险。消费者作为***评论的主要发起者,其个人的评论动机、偏好等因素可能对评论客观性产生影响。因此,从消费者的视角,研究消费者的偏好与行为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有关于***评论偏差的研究主要考虑时间因素和卖方因素的影响[4,5]。从消费者个体行为视角研究***评论偏差的文献并不多见。虽然Li的研究中提到了消费者自我选择偏差因素,但该研究认为该因素受时间的影响使早期的评论带有正向的偏差<sup>[4]</sup>。本文认为***购买过程是消费者主动选择商品,而不是将商品随机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只有真正喜欢该商品的消费者才有可能购买并撰写评论。由此,这种自我选择偏差可能并不受时间的影响。同时,根据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行为信念,最终影响意向和行为<sup>[6]</sup>。为此,本文综合考虑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动机以及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评论行为的影响,研究消费者的个体行为因素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机理。这不仅有利于深入分析***评论偏差的来源,也有利于丰富我国消费者***评论行为特征的经验数据,为中外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比较提供新的思考点。

区别于已有研究,本文从消费者选择偏差的视角,考虑消费者个体行为偏好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例如:消费者的个体行为偏好会如何影响评论的均值?所有的消费者购后都会主动撰写评论吗?若不是,缺失的评论如何影响***评论的分布?中国文化因素使***评论行为更离散还是更趋同?通过构建基于消费者效用的理论模型,本文致力于回答上述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评论的相关研究

***评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评论有用性研究和***评论的偏差研究。其中,有用性研究主要涉及有用性的前因变量<sup>[7]</sup>和结果变量<sup>[2]</sup>。虽然这些研究肯定了***评论对口碑传播及营销行为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论证***评论是否存在偏差。倘若评价的数据本身是有偏误的,则会误导消费者和组织的决策者,为决策带来风险。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评论的偏差研究。Rabin等较早研究首因效应对***评论偏差的影响<sup>[8]</sup>。Kapoor等对该影响进一步定义为顺序偏差<sup>[9]</sup>。Sikora等则更具体地研究了顺序偏差的特征<sup>[10]</sup>。顺序偏差主要考虑时间因素对***评论的影响。

另外,对于卖方因素,Hu等的研究指出书籍作者会委托熟人进行评价,导致***书评存在操纵性评论偏差,并且这种行为存在于作者与评论者之间,以及卖家、出版商和评论者之间<sup>[11]</sup>。

总之,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讨论时间因素和卖方因素对***评论偏差的影响。从消费者个体因素入手,研究***评论偏差的研究并不多。消费者作为***评论的撰写者,评论反映了其对商品质量的感知,但是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是否对评论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影响机理如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2 网络口碑传播动机

网络口碑的传播动机是***评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学者张晓飞等将网络口碑传播动机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动机三类<sup>[12]</sup>。正面和负面动机分别是消费者对商品高度满意和高度不满的行为表达,而中性动机指消费者口碑传播的目的是参与社交互动,但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其作为某论坛的金牌会员,支持其发展等。这种分类方式和早期研究口碑传播的Sundaram观点一致,即消费者对商品特别满意或特别不满时,容易进行口碑传播<sup>[13]</sup>。

上述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愿意主动传播口碑信息,这就造成一些评论缺失。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缺失的商品评论对评论整体分布的影响机理。

2.3 文化价值观

文化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消费者口碑传播的重要外部因素<sup>[14]</sup>。已有文献基于Hofstede对文化价值观的分类<sup>[15]</sup>,重点研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不同国家消费者口碑传播动机的差异<sup>[16]</sup>,然而这些研究的取样多在国外,对中国消费者***评论行为特征的讨论并不深入。中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集体主义偏好的国家,这种文化氛围下,消费者的***评论行为呈现怎样的特征?是会更趋同还是会更离散?现有文献并没有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2.4 计划行为理论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拥有大量与行为有关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少量的行为信念被获取,即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的基础<sup>[6]</sup>。个人及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影响突显信念,进而影响行为态度,最终影响具体的行为。本文借鉴该理论,综合运用消费者行为学中偏好、动机的概念,并引入文化因素,讨论中国文化价值观下,消费者***评论行为的特征。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揭示这些个体行为因素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

3 ***评论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消费者的选择偏好

消费者的选择偏好指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只有真正喜欢某商品,才更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进而有机会对该商品发表评论。Li等的研究也证实了消费者自我选择偏差效应的存在,认为早期的消费者往往是商品的“忠实粉丝”,使早期评论带有正向偏差<sup>[4]</sup>。但本文认为消费者的选择偏差并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且该偏差对***评论的影响既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3.2 消费者主动评价的偏差

已有文献证实了消费者在对商品特别满意和特别不满的情况下,更愿意进行口碑传播<sup>[13]</sup>。对商品持一般态度的消费者,其主动评价的动机较弱。因此,本文认为***评论是存在缺失的,那么可以观测到的评论并不是所有消费者的购后评价。本文基于这种观点,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评论缺失对评论整体分布的影响。

3.3 消费者评价行为的趋同性

根据Hofstede的研究结论,中国在集体主义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表明了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文化。李东进等的研究也认为,在中国文化的群体导向中,个体行为较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sup>[17]</sup>。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在进行评论时,由于可以观测到其他消费者已有的评价,因此可能受到群体导向及社会规范的影响,其评价行为会表现出与其他消费者趋同的特征。

为此,本文利用淘宝网的***评论数据,通过对消费者t时刻评论得分和t-1时刻评论的均分进行相关分析,判断已有评论得分对其他消费者的评价的影响。为了便于统计,将淘宝网评论数据量化处理为好评记5分,中评记3分,差评记1分。

随机选取平板电视、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三类商品。数据收集的内容包括商品名称、商品在t时刻的评论得分(第一条评论表示t=1)、商品在t-1时刻评论的均分。对数据的筛选遵从以下规则:①考虑评论数据受商品上市时间差异的影响,选取2013年4月之前上市的商品,且评论数据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20日期间。②排除评论数据小于50条的商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经过筛选,共获得样本268个,评论总数81713条。

将t-1时刻评论的均分和t时刻的评论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8,p=0.000,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表示t-1时刻评论的均分和t时刻的评论得分显著正相关,t-1时刻评论的均分越高,t时刻的评分也随之升高。

该结果证实了中国消费者的评论会受到已有评论得分的影响,使其评分向已有评论的均分趋近。然而,如果已有的评论是有偏差的,这种群体导向价值观会使***评论的均值进一步集中于带有偏差的均值,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

本文将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消费者评价行为趋同性对***评论分布的影响。

4 考虑消费者个体行为偏好的***评论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主动评价偏差以及评论行为的趋同性均会导致***评论的分布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讨论***评论的均值能够客观反映商品质量的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获取真实的评论信息。

4.1 模型建立

本文用常量q代表商品的质量。消费者具有异质性xi,会影响其购后对商品质量的感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效用。由于消费者的异质性受到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收入及个性特征等许多微小的***随机因素的影响,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本文假设xi服从期望是0,方差是σ2的正态分布<sup>[13]</sup>,xi:N(0,σ2)。令消费者i的效用为:

uiq=q+xi (1)

式(1)表示消费者i的效用服从期望是q,方差是σ2的正态分布,ui(q):N(q,σ2)。

本文用Lbias来反映消费者选择偏好的影响,当Lbias>0时,表示消费者对商品喜爱而购买商品,进而评价,导致***评论的期望具有正向偏差。当Lbias<0时,说明消费者对某类商品有偏好,表现出对商品的缺点过于敏感和苛刻,因而不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时消费者的偏好反而对***评论的均值造成负向偏差。然而,已有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的***评论以好评居多<sup>[18]</sup>。本文认为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对***评论的期望有正向的影响,即Lbias>0(***1)。

***1 消费者i的选择偏好对***评论期望的影响

本文分别用δ-和δ-反映消费者主动评价偏差的影响。δ-表示消费者主动差评的效用临界值,当uiq≤δ-时,说明消费者对商品不满,以差评进行抱怨;当uiq≥δ-时,说明消费者对商品满意,以好评进行赞扬。当δ-<uiq<δ-时说明消费者认为商品一般,没有主动撰写评论的意愿。倘若δ-=δ-,则表示所有的消费者都主动撰写评论。由此,给定某个消费者i主动撰写评论的概率p,见***2。

***2 消费者i主动评价的概率分布

p=1 uiq≤δ- 或 δ-≤uiq

0 δ-<uiq<δ-(2)

本文用rn表示n条***评论的均值。当n充分大,δ-=δ-且Lbias=0时,***评论呈正态分布,此时评论得分的均值如实地反映商品的质量。利用中心极限定理:

根据命题1,通过纠正消费者偏好,并使消费者主动差评和主动好评的临界值趋近于对称或相等时,***评论均值的期望能够反映商品的真实质量。

在现实中,虽然无法完全消除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但本研究提示了潜在的消费者应该主动识别该偏差。消费者主动评价的偏差也会影响***评论的均值,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则需要所有的消费者购后都及时上传评论,或者使消费者主动评价的效用临界值关于评论的均值左右对称。鉴于后者在现实中不易满足,本文认为商家和网站应鼓励消费者在购后及时评价商品,最大可能地减少评论缺失以纠正消费者因素所导致的***评论偏差。

命题2:当δ--q+Lbias<q+Lbias-δ-时,Ern>q;当δ--q+Lbias>q+Lbias-δ-时,***评论均值的期望将呈现三种情况:①Ern<q;②Ern>q;

③Ern=q。

证明:当δ--q+Lbias<q+Lbias-δ-时,由定理得:

φδ--q+Lbiasσ-φδ--q+Lbiasσ>0,则Λ>0。

因为Lbias>0,Λσ>0,所以Ern>q。反之,当δ--q+Lbias>q+Lbias-δ-时,Λ<0。此时,若Lbias<Λσ,则Ern<q;若Lbias>Λσ,则Ern>q;若Lbias=Λσ,则Ern=q。命题2证毕。

根据命题2,当消费者主动好评的意愿较强时,消费者主动评价的偏差对***评论均值的期望有正向影响。因为消费者选择偏好对***评论均值的期望也有正向影响,所以此时***评论均值的期望会大于商品的真实质量,出现正向的偏误。

当消费者主动差评的意愿较强时,消费者主动评价的偏差对***评论均值的期望有负向影响。然而,由于消费者选择偏好具有正向影响,此时需要比较消费者选择偏好和消费者主动评价偏差两个影响因素的大小。只有当消费者主动差评的偏差对***评论的负向影响超过了消费者选择偏好的正向影响时,***评论均值的期望才有可能会小于商品的真实质量。反之,***评论均值的期望则大于商品的真实质量。若两个因素的影响恰好相等,则此时***评论均值的期望也等于商品的真实质量,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发生。

关于***评论分布的方差,本文认为,消费者个体行为偏好的三个因素对方差的影响不同:①消费者选择偏好对方差并不造成影响。②消费者评论行为的趋同性,会使***评论的离散型减小,因而导致方差减小。③消费者主动评价的偏差对方差影响较为复杂,只有在消费者主动评价的效用临界值关于均值对称的情况下***评论的方差增大。

5 结论

通过研究消费者个体行为偏好,以及各因素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本文发现:①***评论均值的期望受到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和主动评价偏差的影响而存在偏差,由于其反映了现实中***商品评论的均值,从而说明评论的均值存在偏差。②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使***评论的均值大于商品的真实质量,但对***评论分布的方差无影响。③当消费者主动好评的意愿增强时,***评论的均值大于商品的真实质量,反之,则***评论的均值会呈大于、小于、等于商品的真实质量三种情况。④消费者评价行为的趋同性使***评论分布的方差减小,加剧了偏差效应。此外,基于模型,本文还探讨了评论均值的期望反映商品质量的条件,即消费者购后都主动撰写评论,并纠正消费者的选择偏好。

本文的理论贡献是:①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揭示了导致***评论发生偏差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增加了对消费者个体行为偏差因素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清晰地反映出消费者偏好、主动评价动机及评价行为趋同特征对***评论真实性的影响机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关于***评论偏差的研究成果。②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文化因素下,消费者***评论行为呈趋同性特征,这进一步拓展了Hofstede文化分类理论在中国消费者***评论行为的应用,同时为相关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经验数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企业正确商品信息及售后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得出消费者主动好评的意愿增强会推高***评论的均值,而消费者主动差评的意愿增强,则有可能会使评论的均值降低。这提示了企业需要准确、如实地商品信息,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期望,消费者对商品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主动评价的意愿,不利于卖方获取好评。其次,从纠偏的角度来说,本文得出当所有消费者购后都主动评价时,有助于***评论反映商品的真实质量。这提示企业应采取鼓励措施,激励消费者购后积极参与评价,减少评论数据的缺失。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真实的客户反馈,也有助于其根据准确的评论数据适时调整供货及营销策略。

本文的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数据,只能对纠偏条件进行定性讨论,未来研究可展开调查,结合***评论和实证数据进行更准确的纠偏计算。

参考文献:

[1]Park D H,Lee J,Han I.The Effect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 on Consumer Purchasing Inten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7,11(4):125-148.

[2]Cui G,Lui H K,Guo X N.The Effect of Online Consumer Reviews on New Product Sa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12,17(1):39-57.

[3]Kumar N,Benbasat I.The Influence of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umer Reviews on Evaluations of Websit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4):425-439.

[4]Li X X,Hitt L M.Self-selection and Information Role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4):456-474.

[5]Hu N,Bose I,Koh N S,et al.Manipulation of Online Reviews:An Analysis of Ratings,Readability,and Sentimen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2,52(3):674-684.

[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7]廖成林,蔡春江,李忆.电子商务中***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27(5):46-50.

[8]Rabin M,Schrag J L.First Impressions Matter:A Model of Confirmatory Bia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1):37-82.

[9]Kapoor G,Piramuthu S.Sequential Bias in Online Product Review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09,19(2):85-95.

[10]Sikora R T,Chauhan K.Estimating Sequential Bias in Online Reviews:A Kalman Filtering Approach[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2,27:314-321.

[11]Hu N,Liu L,Sambamurthy V.Fraud Detection in Online Consumer Review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0(3):614-626.

[12]张晓飞,董大海.网络口碑传播机制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1,(2):88-92.

[13]Sundaram D S,Mitra K,Webster C.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s:A Motivational Analysis[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8,25(1):527-531.

[14]Lam D,Lee A,Mizerski R.The Effects of Cultural Values in Wom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9,17(3):55-70.

[15]Hofstede G H.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SAGE Publications,Incorporated,2001.

[16]Fong J,Burton 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lectronic Wom and Country-of-origin Effe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61(3):233-242.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购买行为;低碳消费;创新性;模型建立

1 引 言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低碳产品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文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分析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机理形成研究等。但随着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的深入,传统的研究成果已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也不能为低碳产品在市场上的普及提供足够的营销建议。

消费者创新性是指个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接受新观念、做出创新决策的倾向。人们低碳消费行为动力主要来自消费者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此外还可能受到消费者的创新性的影响。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是因为低碳产品的独特性和新潮性能满足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和求新求变的愿望。因此,有必要探讨消费者创新性对低碳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

2 模型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性行为理论是在人的意愿能够被控制的前提下,行为意向对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很多时候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或外界资源不能满足的时候。比如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仅有购买这一产品的态度和身边亲人朋友对这一行为的认同赞许是不够的,同时消费者自身还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市场也要有足够的产品供给等。Ajzen意识到了理性行为理论在预测消费者行为时的局限性,将知觉行为控制这一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他认为只有当消费者充分控制其行为时,理性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才能有效。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没有足够的实际行为控制能力,行为意向对行为的影响就弱了,所以只有考虑到行为意***和实际的行为控制力这两个变量的影响,才能很好地预测和理解行为。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消费者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积极的态度、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重要他人的赞许支持会形成更强的行为意向。本文选择计划行为理论是因为:①计划行为理论作为消费行为转变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普遍被应用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中;②相对于其他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更简单化;③在模型中变量的范围很广泛(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④计划行为理论考虑了社会影响的效果,社会影响对创新扩散有显著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相对较简单,模型中包含的变量少,但对个人行为有准确的预测能力。经过多年论证,计划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可作为预测别人的行为的重要依据。计划行为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了解消费者购买意向和行为的形成过程,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3 研究模型变量的界定

3.1 主观规范

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主观规范是影响行为意向的第二个变量。Ajzen(1991)将主观规范定义为个体是否执行某种行为可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即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决策时的影响。Ajzen和Fishbein(1980)认为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和服从动机的影响。规范信念是指对个体重要的人对其是否要执行某种行为的期望和赞许;服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重要他人对其期望的意向。Eagry和Hailen(1993)认为主观规范是个体感知重要他人的选择对于其是否执行某种行为。也就是说,这关系着重要他人是不是支持个体执行某种行为。主观规范作为影响行为意向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有很大的作用。如果重要他人认为个体应该执行某种行为,那么个体执行某种行为的行为意向会增强。如果消费者在购买低碳产品时,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支持,那么他可能对低碳产品的想法会更强烈。

3.2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又一变量。一个消费者要购买低碳产品,仅仅有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行为态度和周围重要他人对这一行为的看法,是不能够完全决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还要看消费者自身是否拥有购买能力以及外部的资源条件是否充分等。因此消费者的行为意向还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3.3 消费者创新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创新型消费者更能表现出高倾向的购买行为。劳可夫(2013)在研究时发现,消费者的创新性和其购买绿色产品的态度是正向相关的。低碳产品是新型产品,根据新产品采用行为的研究,创新型消费者更有可能产生购买意向和行为。相对于创新性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创新性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关注低碳产品信息。低碳产品往往具有与普通产品不同的特点,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和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消费者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对低碳产品的态度清晰,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更显著。消费者在执行某种行为时会有是否困难的感知。创新性消费者对新奇的事物会有强烈的探求欲望,会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新产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得到更多低碳产品的信息。另外,创新性消费者的***决策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越强,自己的消费控制能力也就越强。 3.4 低碳消费意向

行为意向是理性行为理论的核心要素,个体的行为直接受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消费者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积极的态度、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重要他人的赞许支持会形成更强的行为意向。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理论;新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比较综合

中***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34-03

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然成了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消费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方向日渐被人所重视,不但为经济学界及经济理论家所关注,也引起了国家实际部门及决策者的重视。

1 古典经济学的消费思想

从消费理论的发展史看,古典经济学并未将消费问题纳入统一的“经济人”范畴,而对消费问题的论证有更多的人文色彩。由于消费者没有被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消费理论,在这一时期,关于消费的问题的讨论是散乱的分布在部分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

古典经济学中涉及到消费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主要有:

1.1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威廉・配第的消费思想的核心是:少消费、多积累。其对消费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次真正正确的认识到消费的作用和地位,首次提出了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消费,是对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否定;其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积累,保证财富的增值。他对各种消费支出意义的认识体现了“一切为了积累”的想法。

1.2 让・巴蒂斯特・萨伊(Say,Jean Baptiste)

萨伊是经济学说史上将消费理论正式纳入***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他认为消费的唯一研究对象是消费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满足程度,唯一目的是在于对比消费者的消费对他所引起的损失和给他提供的满足。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生产能创造自身的需求,不会出现需求的不足。而其之后的经济学家,大多遵从萨伊定律,在生产消费的关系上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

1.3 西斯蒙第(Sismondi,Jean Charles Lnard Simonde de)

古典经济学中最具有人本精神的消费论来自西蒙斯第。西蒙斯第的消费思想是以消费站优先地位为基本原则的。他指出“个人财富和公共财富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和消耗财富的享受,如果财富不让人享受,如果任何人都不需要它,那么它就失去了价值,就不再是财富了。”?他对萨伊定律提出批评,认为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同时也是生产的动力,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消费不足说和经济危机说。西蒙斯第分析了影响市场的四种因素,即消费者的数目,消费者的爱好,消费量的大小,他们的收入,及其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1.4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消费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有效消费”的概念,他指出,所谓有效消费,是指人们能给而且愿意支付这样一种价格来购买产品的消费。

2 现代西方消费理论

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凯恩斯起,经济学家都在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现代消费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经济学家不断的努力,也出现了许多完整的消费理论,建立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

2.1 边际主义

边际的概念最早是由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其后李嘉***(David Ricardo)在其地租理论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的思想;杜布衣(Arsne Jules Etienne Juvenal Dupuit)首先将边际概念与消费曲线联系起来,发现了消费者剩余,之后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提出了著名的戈森定律,为现代“效用论”奠定了基础。奥地利学派集大成者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来阐述消费,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成为了西方正统消费理论的基础。

2.2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强调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的稳定函数,在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多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量不断减少,此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

C=a+bY (a>0,0

其中C表示计划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a可以表示不依赖收入的消费量,b则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绝对收入假说对于消费问题的后续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2.3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1949年美国经济学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其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随之迅速增加,当收入减少时,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消费者不会过多的减少消费支出。相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Y0(k-b)+bY

2.4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Life-cycle Hypo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其消费函数为:

C=a・WR+C・YL

其中,WR为实际财富,a是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一生收入的现值的条件下,会尽可能使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总体上说,一生中的收入虽然不是稳定的,但是消费却是相对稳定的。

2.5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是永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他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是永久收入假说的代表作。其基本出发点和莫迪利亚尼是相同的,即认为尽管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稳定的,但是消费是相对稳定的。该理论认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其永久收入。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的消费函数模型是:C=kYp。其中C为持久消费,Yp是永久收入,k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由于永久收入理论中的永久收入是由上期收入与现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来估计的,即Yp=θY+(1-θ)Y-1,θ为权数,0

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本质上是相同点,二者都是以消费者根据长期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行为为基础的,他们被合体成为前瞻的消费理论,两个理论合称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简称LC―PIH。

2.6 随机游走消费理论(Random Walk Hypothesis)

霍尔(Hall,1978)在卢卡斯(Lucas,1976)批判的基础上,把理性预期方法应用于消费行为理论,将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理性预期理论想融合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的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随机游走假说(Random Walk Hypothesis)。

随机游走理论假定效用函数是二次型,其函数表达式为:Ct+1=Ct+εt。其中,Ct+1和Ct分别是下期消费和本期消费,εt为白噪音项。

该理论提出后,许多经济学家及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及检测。Flavin(1981)利用类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了所谓的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而Campbell and Deaton,(1989)从另一个校对对随机游走的假说进行了检验,发现了消费的“过度平滑性”。而这二者一起构成了对随机游走假说的挑战。

2.7 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

由于随机游走理论不能完全的解释消费者行为,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一个就是预防性储蓄理论,该理论认为,不确定性与财富积累之间有相关关系,当不确定性越高,和LC-PIH假说越不吻合,而是更多的根据现期收入来安排现期的消费支出。

里兰德(1968)指出,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确定性等价原理不再成立。相对确定的情况,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会采取更加谨慎的行为。Caballero(1990)假设效用函数为常绝对风险规避型(CARA)效用函数:U=-1θexp(-θCt)。

Caballero的研究成果表明,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和未来劳动收入变化量的方差越大,最有消费路径的斜率越高,预防性储蓄越大。

预防性储蓄理论强调了不确定性对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为消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视角。而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同时被预防性储蓄假说解释。

2.8 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Liquidity Constraint Theory)

流动性约束假说则从另一角度对过度敏感性价格给出解释,该理论认为,LC-PIH理论假设个人能够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上借贷和储蓄,这是与现实不符的,现实中存在着流动性约束。而在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只与当期劳动收入正相关,这就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给出了一种解释。

流动性约束假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主要结论:(1)面对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较不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低。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者只能消费当期财富,只与当期收入正相关,从而解释了“过度敏感性”;(2)消费者一旦预期到未来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约束,当期消费会下降;(3)如果消费者在第期面临流动性约束,那在以后各期的消费都将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

2.9 λ假说

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都是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对随即游走假说的修正。与之不同的是坎贝尔和曼丘直接从总和消费入手,建立了“λ模型”。

坎贝尔和曼丘假设一个经济中存在两类不同的消费者,第一类具有凯恩斯描述的性质,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第二类服从随即游走假说,消费由永久收入决定。假设第一类消费者的比重是λ,那么这个经济的总消费为:Ct=λYt+(1-λ)Et(Yp)。其中,Yt表示第t期的可支配收入,Et(Yp)表示第t期对永久收入的预期。

我们可以把λ假说看成是随机游走假说在阿克洛夫和耶伦(Akerlof and Yellen,1985;1985)的有限理性假说下的一个推广。

2.10 缓冲库存储蓄理论(Buffer-Stock Saving Theory)

缓冲库存储蓄假说认为,储蓄相当于一种缓冲存货,旨在境况差时维持正常消费活在境况好时增加消费。按照这一理论,消费者一般要确立一个财富与持久收入的目标比例,在消费这具有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前提下,如果财富低于目标,预防性储蓄动机将战胜消费欲望从而增加储蓄,反之亦然。缓冲库存假说暗含的前提是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时间偏好。对缓冲库存储蓄理论主要有三种解释:

谢佛林和塞勒(Shefrin and Thaler,1988)认为,个人有一系列“拇指法则”用来指导他们的消费行为。这样的“拇指法则”可以导致消费者通过储蓄和借贷来拉平短期收入的波动,从而使消费在短期内较合理的遵循永久收入假说的预言。

迪顿(Deaton,1991)和卡罗尔(Carroll,1992)认为缓冲库存储蓄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它源于高的贴现率、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居民不负重债等原因。

哈伯德、斯金纳和泽尔德斯(Bard,Skinner and Zeldes)认为缓冲库存储蓄是预防性储蓄动机和福利计划对低消费水平的保险,防止了极低消费水平的出现。

3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但其就消费问题和效用问题都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消费理论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批判的吸收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形成了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消费理论的综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在生产出来。”马克思主义中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消费理论,但是其对消费的重视可见一斑。

继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度兴起,其以哲学的角度对消费文化进行研究,下面将介绍一些西方马克思的典型学派和个人的消费文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赫伯特・库赛(Herbert Marcuse)等的消费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了一个物化和自我合法的模式,发达工业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在于它的操纵人的储蓄已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尤其是大众的消费领域,工业文明常常通过刺激消费来维持和扩大生产。

英国现代消费文化理论是以约翰・费斯科(John Fiske)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消费文化理论。尽管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能控制他的生产,但却能控制它的消费。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商品不仅是消极接受对象,也是接受者可以利用的资源。接受者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点到其功能,使之符合自身的利益。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布尔迪尼(P.Bourdieu)的空间分成的消费文化理论观点。他既不像一些符号学家把消费文化看作是与社会无涉的,***自足的符号体系,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把消费文化看作是既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秩序的消极和直接的反应。他以具体的社会实践来连接主观存在与社会结构,符号体系与社会空间。

法国著名思想家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符号消费理论。波德里亚认为商品化模式已经发展到使用和交换价值被符号价值所替代的程度,他重新界定商品主要是作为一种符号来消费和显现的。在这一新的消费文化中,符号自身是有价值的,也就是所谓的符号价值。符号价值也就构成了这一消费文化的核心。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符号秩序和组织为完整。

4 比较与综合

从斯密到凯恩斯,从李嘉***到马克思,消费理论从不同的方面都在被发展着。人本主义的出现到暗淡再到再次被提上日程,消费模型的不断完善,消费文化的深入研究,不论是从其哲学意义还是从其现实分析方面,经济学家们都在不断的完善理论。而消费理论的模型也越来越接近于实际消费行为。但是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差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偏重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消费行为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而西方消费理论这主要关注于消费模型的建立,个体行为的分析。

新古典消费模型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没有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阶级分析。如果把马克思注意到阶级分析法引入新古典消费理论,就可以更好的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不同阶级之间的收入差别最重要通过消费方面的差别体现出来。

在理性预期引入了消费理论后,消费模型的不断改进显得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在考虑到其他不确定因素后,消费模型可以较以前更好的解释消费行为,但由于其模型的局限性,在一些实证数据面前,依然无法很好的解释消费行为,尤其是真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许多理论的基础设定就具有很大的偏差。

5 结语

我国现在的消费理论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跟随外国消费理论的最新发展;二是对西方非主流的消费理论做进一步研究;再是试***建立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消费理论。但至现在为止,并没有出现较能拟合现实情况的模型或者理论。

在通过文中对消费理论的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理论的发展倾向于加入不确定性分析,人本主义逐渐凸显。但由于基础“经济人”假定的限制,对于实际的分析总有一定的偏差,倘若能将人本主义因素模型化,将不确定性及行为心理学模型化来拓展消费理论模型的话,或许能更好的反应现实的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印州.肖经建.美国消费经济学的科学理论新进展与启示[J].学术研究,2006,(7):50-56.

[2]许进杰.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研究评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

[3]肖经建.行为经济学和消费经济行为[J].消费经济,2005,(2).

[4]曾广福.西方消费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6,(4).

[5]蔡彤,颜鹏飞.消费理论中人本传统的回归:从古典、新古典到行为经济学[J].消费经济,2009,(2).

[6]蒋志兵.消费理论综述与消费资本化理论[J].商业研究,2008,(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杨天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消费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研究,2007,(9).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CCT 消费周期 认同工程

引言

目前“消费者文化理论”(CCT,Consumer Culture Theory)还不是一套系统理论,而是指涉一系列强调消费者行为、市场和文化意义之间动态联系的理论观点。尽管CCT的研究者们有着各种迥异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但他们仍然共享一种指向文化复杂性研究的公共理论标准,这种文化复杂性程度将其各自的研究努力联系在一起。

与其将文化视为共享情感、生活方式和由社会成员共享的统一价值(如美国人共享一种文化,而日本人则共享另一种文化),还不如说CCT更重在探索意义的同质贡献和重叠文化分群的复杂性。这种文化分群存在于更广泛的全球化和市场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性框架中。因此,消费者文化通过市场中介,为“生活文化”和“社会资源、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符号及其依附的物质资源”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社会安排。对市场制造商品和刺激渴望的营销符号的消费,是消费者文化的中心,然而这一系统的持续和再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日常生活中各人私人层面的自由选择实践(Holt,2002)。

CCT将文化定义为一种体验、意义和行为的结构。消费者文化及其传递的市场认知框定了消费者们可感知的行为、感觉和思维的标准,使消费者个体更可能制造出特定的行为方式和作出有意义的解析。CCT还强调消费者传统及生活方式有混和、碎化、多元化、流动性等动态特性。众多学者考察了CCT的心理科学基础和方法认知标准,并在具体领域探讨了该理论的贡献。这些研究带动了理论界从多角度对社会、文化以及发展关于消费者和消费间不同知识主体展开广泛研究。

CCT的研究内容

消费者文化理论围绕着一系列与以下关系相关的理论问题而展开:消费者的个人与集体认同;消费者现有世界创造和体现的文化;潜藏与表面之下的体验、过程和结构。不仅如此,CCT还展现了这些消费者文化动态特性的社会逻辑层级的性质和动态特征。在进行这项工程的过程中,CCT研究者整合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主体,以此来发展新的解析理论框架,此框架可以详细阐释驱动消费周期的社会文化动态特性,又可以用于提出从四种内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内催生的理论探讨。

(一)对消费周期的阐述

CCT的主要研究者鼓励对于消费的文本、符号和体验层面进行调查。他们将消费周期分解为一个包含获取、消费、占有以及丢弃的过程,并解释了获取行为的符号、表现和体验层面、交易行为及关系的社会文化复杂性和赠品等内容,为消费现象研究打下了基础。

以往的CCT研究将消费及占有行为(尤其是享乐主义、艺术审美和仪式主义维度)纳入消费现象研究之中,并对消费者的协商角色与认同转换高度重视,但丢弃行为却受到相对较少的关注。

从更广的层面看,CCT的研究强调了消费的生产层面。CCT考察了消费者积极再造和转换编码的模式以及其在广告、品牌、零售店或物质商品中的符号意义,并认为这些模式彰显了消费者的个人及社会环境,并从中提升了他们的认同和生活方式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为消费者们提供了广泛而异质的资源,供他们构建个体及集体认同。

(二)CCT的四种研究工程

1.消费者认同工程。CCT认为消费者通过市场制造的物质而共同生产出商品的意义。此推断的前提是:市场是杰出的神话和符号资源,消费者(包括缺乏资源而无法充分参与市场中的人们)可以以此来建构认同。从这一层面而言,消费者可被感知为认同的追求者和制造者。消费者认同工程被认为是目标驱动的代表,但其追求的目标往往在本质上是隐而不现的,所以常被贴上内在相互矛盾和模糊不清的标签。这些复杂性常常造成了消费者会使用众多的应对战略、补偿机制和表面对立意义及想法并行。

CCT研究者认为市场为消费者制造了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特定位置。当个体们能够且确实通过这些消费者追求个人初始目标时,他们就是显示并个性化了文化脚本,这种脚本将他们的认同与一种消费驱动型全球经济的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据此,Kozinets探讨了影迷的认同在与不切实际的念头及其通过公司媒介而达成的合作相联系的情况下的构成。Belk等考察了被全球化公司资本主义话语传播的市场意念构建具有渴望的消费者主体的过程。Grayson 和 Martinec从同样的角度解释了真实性的体验(娱乐的背景下)与特定形式的含义(指导且讽刺的真实性),指出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符号形式相应的富于想象和幻想导向提升系统相关。

2.市场文化。市场文化的研究强调市场文化与那些将人当作文化承载者的传统人类学观点相反,它们视消费者为文化的制造者。该角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消费,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实践,其出现是如何为人们的集群行为提供意义的,且反之又如何?致力于市场文化的CCT研究一直在努力解密消费者文化是如何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过程,且此过程对于经历过它的人而言又有什么启示。该角度研究审视了北美、非洲、亚洲和东欧等领域的市场文化。

CCT研究的这一方面也强调消费者是如何融合社会团结感,如何通过追求共同的消费者兴趣而创造独特的、碎化、自我选择的、有时是瞬间的文化世界的。不管是被定义为一种消费的亚文化、一个消费世界、一种消费者微观文化还是一种消费者文化,这种CCT的本性都基于Maffesoli(1996)关于新部落主义的理念。根据Meffesoli的看法,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经济变革的力量已经显着地侵蚀了社会性的传统基础,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一种围绕者对个人独特性、生活方式上的自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而展开的激进个人主义的主旋律。对应于这些正逐渐孤立和隔绝的境况,消费者形成了更多短暂的集体认同并更多参与基于共同生活方式、空闲副业、团结仪式等形式的群体。

大多数关于市场亚文化的初始研究都集中于青年亚文化(Thornton 1996)。这些研究突出了体验消费活动,如蹦极,球迷影迷、反文化生活方式和短暂的消费社区,是如何在共享信念、意义、神话、仪式、社会实践和地位中形成集体认同的。

以上研究表明,市场文化常通过正在进行的与主流(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规则及主流消费者感性的对立来定义其符号世界。与亚文化的古典社会逻辑描述相反,在这些群体内部的社会地位并不通过坚持整个消费规范来达成,而是通过展示本地化的文化资本及聚集、再造和创新由群体成员共享的符号资源的技能来得以建立。

3.消费的社会历史类型。消费的社会历史类型专注于消费者行为对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系统影响,即什么是消费社会以及它是如何形成且维系的。

一系列研究调查了社会阶级等级、性别、种族、家庭、家族和其它群体对消费者选择及行为的塑造。Holt研究了由社会阶级分派的文化资本资源对消费偏好的系统性构造。Wallendorf认为作为有效消费者的一种基础技能的文学是依阶级及种族而分配。Allen揭示了文化资本资源模式如何影响工作阶层消费者的选择。

CCT审视了消费者体验、信念系统、实践和这些潜藏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举例而言,关于品牌社区的研究表明:虽然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但这些品牌社区仍然是传统的社区代表。而通过商业品牌的消费来建构社区的明显意***,仍是这种社区的特征(Muniz and O`Guinn,2000)。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后同化主义消费者研究指出:部落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成为了超文化的社会固定认同的一部分(Askegaard Arnould and Kjeldgaard,2005;Oswald,1999)。文化在社会的作用下,被重造成为了可以消费的事物(化妆品、食物、飞机、音乐)(Penaloza,1994)。

4.大众传媒市场认知论和消费者的解析战略。CCT系统考察了消费者认知和消费者思想及行为的意义。此研究层面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商业媒介传送了什么样关于消费的规范信息;消费者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来形成正式的回应。在该研究工程中,消费者被视为解析意义的对象,其意义创造活动可能会遵循广告和大众媒介中所描述的消费者认同和生活方式,但也可能会有意识地偏离这些广告和大众媒介的认知指导。例如Scott认为消费者符号会导致广告运作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CCT将流行文化文本解读为传递市场认知的生活方式及认同指示和理想的消费者类型。通过解码和解构这些大众媒介的市场认知,消费者文化理论者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系统如何激发消费者渴望特定的认同和生活方式理念。例如Mick和Buhl发现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会影响其广告阅读习惯,消费者会将广告扭转为适合其生活环境的认知来理解。

由于CCT将消费者视为主动而非被动的受骗者,所以各种各样的消费者抵制方式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了商业传媒及营销的主要范式认知影响。消费者努力形成否定主流消费者主义规范的生活方式或是直接地挑战公司权威。例如Kozinets和Handelman就对“消费者与消费者行为主义者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这一基本假设提出质疑。

结论

CCT将个体层面的意义与不同层次的文化进程系统相联系,并将这些联系纳入历史及市场背景,其核心是:消费是一种由历史塑造的社会文化实践,它存在于动态市场的结构及认知需求中。CCT还强调对任何一位既定的消费者而言,一般意义的世界既不是统一稳固也不是明显理性的。许多消费者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幻想和现实的混和来构建的,且他们使用消费来体验这种真实。而且,基于文化资本理念,CCT能广泛地追求一种文化上广为人知的资源基础的消费者理论。这种消费者中心理论将调查消费者在竞争品牌和服务供给之间如何配置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并如何使用它们来丰富自身的财富。这一理论创新会引导人们关注关于消费者价值共同创造的理论。

消费者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成熟的领域,不仅因为它正稳定地朝一种单一的理论主题发展,更因为它能生产并支持多种混杂的理论对话,每个对话都依赖其特定的理论问题。但不同对话不会妨碍交叉范式的涉入及丰富。归功于共享一种共同的学科矩阵,广泛的主题关注将不同的消费者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且使消费者研究者可以从一系列中心主题的理论对话阵营中挪用和互相补充想法、方法和内容。通过文本化再造,CCT研究重塑和新生了核心解析构造,如品牌忠诚、消费生活方式,零售体验;广告信息加工;消费者满意和消费者参与。

但总体而言,CCT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较少。所以,如何通过商品来讲述文化历史,这可能是CCT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不仅从总体上指出了消费的社会历史显著性,还会影响与营销相关的学术和社会对话。

参考文献:

1.Allen, Douglas.Toward a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as Sociohistorically Shape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Fits-Like-a-Glove (FLAG) Framework.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8 (March),2002

2.Belk, Russell W., Guliz Ger, Soren Askegaard.The Fire of Desire: A Multisited Inquiry into Consumer Passion.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 (December),2003

3.Grayson, Kent,Radan Martinec.Consumer Perceptions of Iconicity and Indexical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ssessments of Authentic Market Offering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1 (September),2004

4.Holt, Douglas B.,Craig J. Thompson.Man-of-Action Heroes: The Pursuit of Heroic Masculinity in Everyday Consumption.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1 (September),2004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评论质量;感知相似性;信任型产品;心理距离;购买意愿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22

中***分类号:F713;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101-04

Effects of Online Reviews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Consumers

――the Medi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ZHOU Mei-hua,LI Pei-mei,MOU Yu-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ory, whi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reviews and purchase intention.Through two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s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between online reviews and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Besides, different effects of online reviews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buyers are depending on varies types of products.Specifically, consumers of non-credence are more care about reviews with high argument quality, while credence purchasers are concerned about reviews with high perceived similarity.

Key words:review quality;perceived similarity;credence goods;psychological distance;purchase intention

1 引言

在传统市场中,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前,通常会参考其他人的观点或建议[1]。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是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E-consultancy调查显示,超过70%的顾客在做出购买行为前会浏览***评论。

针对这样的现象,网上商家已经意识到***评论的重要性,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按评论的推荐程度排序、发起“您觉得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的投票机制等。然而商家的这些措施都过于关注评论的外在形式,却忽视对评论具体内容的分类管理,而分类管理就是通过相似内容归类、凸显高质量评论等手段引导消费者更快找到所需信息。那么评论内容作为网上商家管理的载体,是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呢?

目前,已有学者从评论内容特征角度探讨了***评论对消费者的影响,初步肯定了***评论内容特征的重要性,并得出评论内容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3]。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第一,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数理建模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度剖析,而消费者心理的动态变化才是决定消费者最终购买行为的关键[1];第二,过于集中讨论***评论的内容形式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却缺乏对评论具体内容更进一步的划分与探讨,而划分内容更能细化消费者的需求[4],便于消费者更好地选择购买。

本文将从心理距离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评论质量(review quality)和感知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分析***评论内容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 文献回顾

2.1 ***评论相关研究评述

***评论是指消费者在网站上发表有关产品的正面或负面的观点[4]。以往***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评论有用性和可信度的研究[3,5,6];第二,***评论与产品销量之间的关系[4];第三,关于评论效价的研究,讨论正负面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4,5];第四,关于评论内容特征的研究[2,3]。

这些研究主要讨论评论的表现形式,对评论内容的关注不够。然而在互联网平台上,由于大多数评论者都是匿名评论,消费者往往更加关注评论的具体内容,而现有研究却忽视了评论具体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关***评论的研究集中采用数据建模分析,缺乏消费者心理层面的探讨。针对这一局限,本研究选择心理距离理论为模型构建理论框架,探讨评论内容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2.2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被定义为在行为人的心理空间范围内,行为人与事件的一种主观距离感知,主要包括时间、社交、空间以及概率四个维度[7]。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些维度的交互作用[1]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但是在营销领域,心理距离理论的应用还相对匮乏。

由于心理距离理论是在解释水平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解释水平理论进一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Trope等认为低水平解释主要具有具体、次要、边缘化的特征,而高水平解释主要包含抽象、主要、主旨化的特征。而心理距离的远近将决定个体采用高或低水平解释,表现在远距离与高水平解释相关、近距离与低水平解释相对应[8]。此外,心理距离可以当作一种现象,具备一定的理论解释基础,还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能够直接衡量并操纵当事人与事物之间的内心距离,并做出主观判断。

因此,引入心理距离理论分析***评论内容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具备理论支撑,并且有助于量化实验结果,更好地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3 研究假设及模型

3.1 ***评论内容与心理距离感知

依据不确定减少理论的信息内容和社交成分,Kim等将信息内容视为评论质量研究[9];Racherla等将社交成分进一步解释为评论内容中呈现出的评论者特征与阅读者的相似程度,称为感知相似性[5],然而这些研究均缺乏对消费者心理变化过程的考量。

事实上,评论质量和感知相似性与不同解释水平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一个高质量的评论包含明确的观点、具体的事例、详细的信息等[9],体现了具体、次要、边缘化的特征,属于低水平解释的表征。此外,认知心理学认为越具体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人们知觉敏感性,心理距离感知较近。为此,提出假设:

H1:评论质量越高,消费者对评论内容的心理距离感知越近。

类似地,高感知相似性的评论描述出评论者的态度、产品喜好、个人经历等与消费者相似,这种高相似性有助于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熟悉感[5]。当消费者认为评论内容的感知相似性高,将增强消费者对该评论的熟悉度与认同感,个体将采用低水平解释做出判断与决策,从而拉近评论内容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提出假设:

H2:感知相似性越高,消费者对评论内容的心理距离感知越近。

3.2 心理距离对评论内容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

***评论的情境下,消费者如何做出最终的购买意愿呢?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获取并加工处理信息,从而产生观点认知并做出行为反馈。因此,当消费者在阅读评论时,会整理加工这些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做出相应的购买决策。另一方面,从感知风险的角度,只有当人们能承担某种风险,才会发生购买行为。在消费者查看评论时,会产生不确定性预知及对后果的主观判断,再做出购买意愿。

因此,消费者并不是在查看评论内容后直接做出购买意愿,而是通过心理层面的加工整理信息或者对其进行主观判断后才形成购买意愿。Fiedler等认为信息距离可以帮助消费者整理与分析信息,若消费者了解到的产品信息越多,信息距离越小,则消费者的购买可能性越大[10]。因此,可以推断:

H3:***评论内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受到消费者心理距离感知的中介作用。

3.3 不同产品类型调节下,评论内容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受到自身心理距离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的边界又是什么呢?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信息获取及质量评估的难易程度,将产品分为非信任型(non-credence goods)及信任型(credence goods)产品。前者的消费者易于获取产品信息,并能对其质量给予适当评估;而后者具有某种特性,以至于普通消费者难以评估产品的质量[11]。

具体而言,信任型产品的消费者将花费更多的时间搜寻信息以尽可能减少感知风险[12]。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消费者一般采用短时记忆浏览评论信息,若个体浏览的时间过长,加工处理的信息过多,就会造成认知超载[3]。因此,当消费者在查看信任型产品评论时,过长时间阅读将形成抽象化的记忆,属于高水平解释的表征,心理距离较远;而非信任型产品的消费者阅读时间较短,将形成具体并具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容量,属于低水平解释的表征,心理距离较近。

非信任型产品的消费者更关注具体全面的评价内容[12]。因此,当非信任型产品的评论内容含有具体详细、高诊断性的评论信息时,属于高评论质量,存在低水平解释,心理距离近,消费者的购买可能性大。为此,提出假设:

H4:不同产品类型在评论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中起到调节作用。相比于信任型产品,当评论的产品属于非信任型产品时,评论质量越高,消费者对其内容的心理距离感知越近,购买意愿越强。

Mortimer等学者近期的研究表明,信任型产品的消费者更依赖于专业人士的观点、朋友的购买经历以及与自身相似消费者的口碑[11]。

而互联网背景下根据商品评估的难易程度,消费者对信任型产品的感知风险大于非信任型产品[12],于是人们在购买信任型产品时,即使在查看了众多的评论也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然而Racherla等研究显示,当双方之间存在相似的经历、背景、态度时,将在心理上形成同盟并增强双方的信任感[5]。因此,当消费者感知评论者与自身的相似度较高时,消费者通常会给予适当的信任,采取低水平解释,这会进一步拉近消费者与评论内容间的心理距离,为此,提出假设:

H5:不同产品类型在感知相似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中起到调节作用。相比于非信任型产品,当评论的产品属于信任型产品时,感知相似性越高,消费者对其内容的心理距离感知越近,购买意愿越强。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见***1)。

4 实验

4.1 实验一

4.1.1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以***书***评论的内容为例作为目标事件,分别以评论质量和背景相似度的描述为操控情景,采用2×2组间因子设计,目的在于检验H1、H2和H3。

选择***书评论为背景材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CNNIC调查显示,选择网上购买***书的人群占62%,并且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用户占61%。本文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选择***书评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第二,相比其他产品评论,***书评论数据更容易获取,评论内容更具有代表性,更符合本文的操作情景。

为了保证实验材料情景满足研究的要求,通过对40名被试者的预实验选出4条符合本文研究情景的评论进行实验。

4.1.2 实验过程

中国矿业大学156位本科生接受了本次的实验,男女比例平衡,年龄均在19~24岁。首先要求被试者阅读选出的***书评论的材料,以测量被试者对评论内容质量和感知相似性的心理距离感知及自身的购买意愿。

4.1.3 操控检验

首先对评论质量和感知相似度进行操纵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量表值的信度均在0.85以上,并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得出评论质量(F=6.83,P<0.001)和感知相似性(F=2.66,P<0.05)都得到有效的操纵。

4.1.4 实验分析及结论

(1)检验主效应

在检验评论内容对心理距离的影响程度中,采用***样本T检验来分析组间的心理距离差异:当感知相似性呈现高和低两维度时,两组被试者的心理距离存在显著的差异(M高似=5.75,M低似=4.21,t=4.19,F=5.036,P<0.05),即感知相似性对心理距离的主效应显著,H1得到了证实。而当评论质量高和低时,两组被试者的心理距离呈现显著的差异(M高质=4.30,M低质=2.04,t=6.31,F=12.097,P<0.001),即评论质量对心理距离的主效应显著,证实了H2。

(2)心理距离的中介效应

本文存在两个自变量,在分析过程中将其转化为交互变量,主要检验评论内容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是否通过心理距离起中介作用,根据温忠麟[13]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将本文的中介效应检验做了3次回归(见***2)。

表1显示,M1中评论内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β=0.061,p<0.01),M2中评论内容对消费者心理距离感知的影响显著(β=0.066,p<0.01),M3中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感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β=0.410,p<0.01),因此可以证明在评论质量和感知相似性通过消费者对评论内容的心理距离感知,对购买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心理距离的中介效应显著,H3得到验证。

4.2 实验二

4.2.1 实验设计

实验二以信任型和非信任型产品的评论内容作为目标事件,以检验H4、H5。实验采用2(评论质量)×2(感知相似性)组内×2(不同产品类型)组间混合因子设计。

为了保证实验材料的情景满足研究要求,通过对50名被试者的预测试选出普通牛奶和蛋白质粉两种类型产品作为本文研究的两个场景。

4.2.2 实验过程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83位大学生参加该实验,年龄均在20~23岁。实验流程与实验一类似。

4.2.3 操控检验

在非信任型产品类型的调节下,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得出评论质量(F=21.93,P<0.001)和感知相似性(F=18.35,P<0.001)都得到有效的操纵。同样,在信任型产品类型的调节下,评论质量(F=7.54,P<0.001)和感知相似性(F=27.03,P<0.001)也得到了有效操纵。

4.2.4 实验分析及结论

首先进行了混合设计实验,其中组内试验检验结果显示:(1)评论内容质量的主效应显著(F=110.568,P<0.001),再一次验证了H1;(2)感知相似性的主效应显著(F=265.376,P<0.001),再一次验证了H2;(3)组间实验的检验结果显示,产品类型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8.267,P<0.05)。

此外,采用Muller的方法[14]来检验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评论质量与产品类型的交互项(β=0.355,p<0.001)以及感知相似性与产品类型交互项(β=0.281,p<0.001)均对心理距离的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购买意向的影响显著(β=0.844,p<0.001),由此可以看出有心理距离中介作用的模型成立。此外,评论质量与产品类型的交互项(β=0.004,p>0.05)以及感知相似性与产品类型的交互项(β=0.105,p>0.05)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心理距离在这个中介调节模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验证了H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

学习

英语绘本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绘本10篇,内容包括英语双语绘本大全100篇,英语绘本故事。一、在绘本阅读中激发兴趣,培养想象力一个孩子从绘本阅读中体会到多少乐趣,将决定他是否喜欢读书。绘本对阅读兴趣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学生阅读英语绘本,自然而然将

学习

少儿英语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少儿英语10篇,内容包括少儿英语系列100个,少儿英语100个topic。1.初步接触感受英语少儿英语是英语教学的第一阶段,它的作用与影响力是十分深远而巨大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把少儿带入全新而精彩的英语世界,

学习

会计硕士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硕士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会计硕士开题报告,会计硕士论文开题常见问题。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

学习

教学开题报告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教学策略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万能模板。2、研究内容要充实具体;3、研究方法要科学规范;4、研究目标要恰当明确。二、研究领域及类型:基础教育和应用研究。三、研究人员近期研究成果:(略)四、立论

学习

卫星通信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卫星通信论文,内容包括卫星通信论文1000字,卫星通信论文题目。1.1.2地面段地面段包括所有的地球站,这些地球站通常通过一个地面网络连接到终端用户设备,或直接连接终端用户设备。地球站的主要功能是将发射的信号传送到卫星,再

学习

新概念英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新概念英语10篇,内容包括新概念英语杨芮,新概念英语网课。2.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以保证听课效果;3.尽可能抽时间做配套的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第1周1.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词汇为857个,自我检查词汇量是否到要求

学习

硕士生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硕士生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硕士生开题报告怎么写,硕士生开题报告查重。中物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包括3个大的方面: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参考文献。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

学习

设计网站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网站10篇,内容包括设计十个资源网站,设计案例收集网站推荐。1.2版式设计的定义版式设计通常就是指将网站版面上的***片、文字以及色彩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同时还要将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实现

学习

教务年终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务年终总结,内容包括教务年终总结汇报的技巧,教务工作年终总结。二、切实贯彻"减负"规定,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①坚决不动摇地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规定,遵照校长指示,教导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过

学习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论文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00篇。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学生姓名:y***ys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

学习

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论文,讨论式教学论文通用六篇。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其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讨论式教学法没有沿用传统

学习

毕业设计管理论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专业管理方案设计模板,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

学习

科研项目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科研项目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推荐科研项目开题报告,科研开题报告。1.2GF报告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1所示。每年年初,各单位拟制“GF报告编写计划”,由训练科汇总,并编制下发“XX年度中心GF报告编写计划”,明确报告题目、编写

学习

酒店管理开题报告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管理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酒店客房管理的开题报告,酒店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1、根据领导要求,结合酒店实际情况和部门意见,先后补充、修改制定了酒店部分管理制度、规程及警示语近50项,如《质检制度》、《手机管理

学习

卫星通信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卫星通信论文,内容包括卫星通信论文1000字,卫星通信论文题目。1.1.2地面段地面段包括所有的地球站,这些地球站通常通过一个地面网络连接到终端用户设备,或直接连接终端用户设备。地球站的主要功能是将发射的信号传送到卫星,再

学习

科研经费管理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科研经费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科技经费管理文献综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word。(一)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众多,科研机构性质各不相同。科研经费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且缺乏

学习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考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金融专业答辩问题。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

学习

通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通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通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少字,通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高校的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各司其职,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指导和服

学习

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生论文开题报告10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0篇,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区别。学号:XX03030331指导教师:班级:服设所在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目的:视觉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

学习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毕业论文优秀10篇,房地产专业毕业论文十篇。7位同学仍然坚持选择毕业论文。原因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从大三时就有些准备,目前论文脉络已经基本成型”。另一种是“论文比较好上手,套路也

学习

本科毕业学位论文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毕业学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毕业学位论文,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汇总。2.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论文装订顺序如下:(1)论文封面:使用网络教育学院统一提供的封面,不得使用复印件,并将封面上的有关信息填写准确、完整、清晰;(2)论文评

学习

标准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标准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标准本科毕业论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十篇。2.编写要求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mm;下边距(地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