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英语篇1
听课要求
1.认真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系统复习的重要资料;
2.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以保证听课效果;
3.尽可能抽时间做配套的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
第1周
1.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词汇为857个,自我检查词汇量是否到要求。如果已经达到要求可以直接进入课堂第二册学习,否则,需要安排1周时间背诵词汇(可结合背诵四级词汇),作好听课前的准备。
2.根据教材给出的测试题,作一个自我测试,了解自己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
(1)整体能力是否已经达到学习要求;
(2)对四方面能力的强弱做到心中有数,学习过程中加大对弱项的训练。
第2-19周
听课要求
1.课前预习要求能够背诵下一课的生词并复习上一课的单词;结合上课语法要求、关键词组,能复述文章大意;
2.根据录音朗读课文,每天至少坚持1个小时以上;
3.完成教材要求的课后练习,不懂部分及时向老师反映解决;
4.完成老师要求的背诵内容,并根据磁带听写课文内容;
5.掌握老师教授的基本语法以及词汇、短语的用法;
6.课堂上要踊跃发言,让老师有机会给您纠正错误,有助于提高口语水平。
备注
1.第25、55课时的学习完成后,建议安排阶段复习;
2.全部课时结束之后,安排时间进行总复习,根据课堂笔记,复习重点内容;
3.教材第4单元课文的生词和语法已在前面课程中通过同义、近义和类似的联想教学作出了讲解。据统计,新概念教材第二册词汇量为1126个,而课堂实际要求掌握的词汇则达到了3000个;
4.第二册学员应在40课以后听懂纯英文授课,能进行简单的书信写作,在听、说、读、写方面水平显著提高;
5.完成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学习内容的学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考试技巧培训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新概念英语篇2
新概念1:适合英语初级阶段。
新概念2:属于实践与进步阶段。
新概念3:侧重于培养技能阶段。新概念4:目标是能够流利英语运用。
新概念英语篇3
《新概念英语》教材以其严密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实用性而颇受英语学习者的青睐,其在词汇、短语以及句型的运用上也颇为地道,所以学习和借鉴此类教材中的英文表达对考生夯实英语基础和应对四、六考试将大有裨益。下面笔者就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下文简称《新概念3》)课文中的例句为辅来解析2012年12月四级考试的一套翻译真题,分析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四级翻译考点之间的联系,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I finally got the job I dreamed about. Never before in my life ___________ (我感到如此激动)!
参考答案 had I felt so excited
解析 这道题的考点是倒装:当有些否定副词(never、neither、seldom等)位于句首时,其后的句子要使用部分倒装结构,即将be动词、情态动词或助动词(do、have等)提至主语之前。这种倒装用来加强语气,是典型的正式修辞和正式文体。此外,英语中需要使用部分倒装的还有如下三种情况:①部分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或词组位于句首(little、on no account等)时;②“so/such ... that ...”句型中的so/such位于句首时;③虚拟语气的倒装。
考点延伸 下面我们在《新概念3》中找找“部分倒装”的影子。
例1:Not only had the poor man been arrested, but he had been sent to prison as well. (否定词组not only位于句首表强调,助动词had提到主语the poor man之前,句子发生部分倒装。选自第5课The Facts。)
例2:Neither was I surprised when the train stopped at Widley, a tiny station a few miles along the line. (否定副词neither位于句首引起句子的部分倒装,助动词was置于主语I之前。选自第37课The Westhaven Express。)
例3:So great is our passion for doing things for ourselves, that w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less dependent on specialized labour. (“so/such ... that ... ”句型中的so/such位于句首,so/such后面的内容发生部分倒装,助动词is提到主语our passion之前。选自第46课Do It Yourself。)
除这几处外,《新概念3》的其他课文中也多次出现部分倒装结构,对这一语法的运用非常广泛。若考生平时多阅读此类课文,会对倒装的使用驾轻就熟。
真题链接 ① By no means should he regard himself as an expert (他把自己当成专家) although he knows a lot about the field. (2012年6月四级翻译第83题)
② The manager never laughed; neither had she lost temper before (也从来没有发过脾气). (2010年6月四级翻译第88题)
Yesterday Jane left the meeting early. Otherwise, she ___________ (可能会说一些后来会懊悔的话).
参考答案 could have said something that she might have regretted later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虚拟语气中含蓄条件句的用法。含蓄条件句是一种较难识别的虚拟条件句,是指英语中某些表虚拟的条件句不是通过if从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某些短语、上下文或其他方式中,其谓语也需要用虚拟语气的形式。这道题目中的otherwise一词暗含假设的意思,表示对过去事实的虚拟。主句表述的事实与过去事实相反,所以主句的谓语动词应用“could have +过去分词”的形式。除otherwise外,英语中还有一些词汇暗含假设的意思,例如without、but for、but that、except for等,考生可对此类用法多加关注。
考点延伸 下面我们来看看《新概念3》中对虚拟语气的运用。
例1:Two men who recently spent five days on a coral island wished they had stayed there longer. (Wish引导的宾语从句表达的是对过去事实的虚拟,从句的谓语动词用“had +过去分词”的形式。选自第12课Life on a Desert Island。)
例2:There is no doubt that if she had not lost her rudder she would have won the race. (If引导的条件句表示对过去事实的虚拟,其谓语动词用“had +过去分词”的形式,主句的谓语动词则用“would have +过去分词”的形式。选自第25课The Cutty Sark。)
例3:The cave might never have been discovered had not the entrance been spotted by the distinguished French pot-holer, Berger. (本句中的“had not the entrance been spotted …”实为if引导的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条件句,由于省略了if,所以助动词had提到主语the entrance之前,句子发生了部分倒装。条件句中的谓语动词用“had +过去分词”的形式,主句的谓语动词则用“might have +过去分词”的形式。选自第42课Modern Cavemen。)
例4:Without it, nothing could ever be brought to a conclusion; everything would be in a state of chaos. (本句中出现了含蓄条件句。Without it隐含着对现在事实的虚拟,所以主句的谓语动词分别用“could +动词原形”和“would +动词原形”的形式表示虚拟的语气。选自第60课Too Early and Too Late。)
《新概念3》中对虚拟语气的运用可谓循序渐进,从较为简单的wish引起的虚拟语气入手,到if引导的虚拟语气,再到省略if的虚拟语气的倒装,最后到含蓄条件句,一步一步深入,有利于学习者逐步掌握这一语法点。
真题链接 ① Linda couldn’t have received my e-mail (不可能收到我的电子邮件);otherwise, she would have replied. (2011年12月四级翻译第88题)
② Those flowers looked as if they had not been water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好长时间没有浇水了). (2012年6月四级翻译第87题)
With the noise going on outside the classroom, I had great difficulty ___________ (集中注意力复习功课).
参考答案 in focusing on reviewing the lessons
解析 这道题有两个考查点,一是考查“集中注意力”(focus on)的英文表达法;二是考查have difficulty (in) doing的用法。有些考生注意到第一个考查点,将答案写为focus on reviewing the lessons或to focus on reviewing the lessons,但却忽略了第二个考查点,丢分丢得很可惜。
考点延伸 若考生熟悉《新概念3》中的课文的话,应该对have difficulty (in) doing的用法不陌生。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例1:They had little difficulty in finding it, but hauling it out of the water proved to be a serious problem. (本句中的difficulty前加了限定词little。选自第43课Fully Insured。)
例2:The guests had, of course, realized this from the moment Bessie opened the door for them and, long before the final catastrophe, had had a difficult time trying to conceal their amusement. (本句中的had a difficult time trying由have difficulty [in] doing转变而来。选自第49课The Ideal Servant。)
由此可见,have difficulty (in) doing可以变体为have little/some/great difficulty in doing或者have a difficult time (in) doing,考生可以灵活使用。
真题链接 Soon after he transferred to the new school, Ali found that he had much difficulty in catching up with the other students (很难跟上班里的同学) in math and English. (2009年6月四级翻译第87题)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apply for your visa is _______________ ( 可以免费获取).
参考答案 available for free
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免费”和“可获取”的表达法。“免费”的英文表达法考生应该都不陌生,应用for free;而“可获取”的英文表达略有难度,用available一词比较合适。
考点延伸 下面我们来看看《新概念3》中available一词的多种用法。
例1:He has to deduce what he can from the few scanty clues available. (Available一词在这里表示“可用的,有用的”。选自第38课The First Calendar。)
例2:They invariably live nearby and are always available for an informal chat or an evening’s entertainment. (Available一词在这里意为“有空的”。选自第41课Illusions of Pastoral Peace。)
例3:But even when such refinements are not available, there is plenty to keep you occupied. (Available一词在这里表示“可获得的”。选自第44课Speed and Comfort。)
从上述三个例句中,我们发现available一词的用法并不难,既可以表示某样东西是“可获得的”,也可以表示某个人是“可接近的”或“有空的”。大家如果平时注重积累英语基础知识,也就很容易应对相关的四、六级翻译考题了。
新概念英语篇4
本报讯 2006年6月24日,吉林地区“外研社/朗文杯”《新概念英语》大赛预赛(大学生组)在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各连锁店举行。由于此次大赛不收取选手报名费和比赛费,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欢迎,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参加。
作为全世界最为经典的英语学习宝典,《新概念英语》以其严密的体系性、严谨的科学性、精湛的实用性、浓郁的趣味性深受英语学习者的青睐。为了鼓励更多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热情,充分领略《新概念英语》这套经典教材的魅力,打好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与民办外语教学及培训研究中心、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共同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外研社/朗文杯”新概念英语背诵大赛。
吉林省集团新华书店集团作为全省最大的***书集散地,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为了给广大英语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实用能力及日常应用能力,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吉林省新华书店积极与本次大赛的承办单位――于洪***外语学校协作,举办了“外研社/朗文杯”《新概念英语》大赛。
本次预赛分四个赛场,分别在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的四个连锁店――重庆路***书音像大厦、长春书城、吉林省外文书店、经开区***书音像超市同时进行。为了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派专车接送每一名参赛选手,并请专家对每个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在每个赛场,新华书店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活动,请读者参预。还请洪***外语学校的英语教师设立专家咨询台,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有关英语的问题。每个读者都可以在书店内参加有奖问答及抽奖活动,还可以和许许多多英语爱好者相互交流、相会、学习,最终让读者体验流利口语的愉悦。参加比赛不仅对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锻炼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勇气,从而激发英语学习和公众演讲的潜能。因此,尽管当天下着小雨,还是吸引了众多读者观看。
据悉,本次大赛复赛将于7月中旬在新华书店举行。最终选出的9名选手将代表吉林省进京参加决赛。
新概念英语篇5
自2012年12月起,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作出改革,同一考场开始实施“多题多卷”的新模式。就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来说,虽然目前可查到的已有四套试题,但这几套题之间的难度相差不大,也基本与往年的翻译真题难度持平。
语言学习需要厚积薄发,而翻译的学习更是见于日常的点滴积累。要想做好翻译试题,考生需在平常打好基础。《新概念英语》作为英语学习的经典教材之一,在语法、词汇以及句型的使用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考生若在平时注重学习此类英语教材,定有助于四、六级考试备考。下面本文就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下文简称《新概念3》)中的例句为辅来解析2012年12月六级翻译真题,希望能以点带面,启发考生将教材中所学的词句与考试实战结合起来。
through years of hard work, they ___________ (已经把那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解析 本题涉及三个考点,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①考查时态的使用。通过括号中的提示词“已经”可知,这句话要使用现在完成时态,即have done结构。
②考查动词词组“turn … into …”(把……变成……)的用法。考生如果熟悉《新概念3》的话,就会发现该册课文中曾多次出现这一词组。例如,第47课too high a price?(《代价太高?》)中的一句话里就出现了这一词组:“there are only four ways you can deal with rubbish: dump it, burn it, turn it into something you can use again, attempt to produce less of it.”(我们只有四种对付垃圾的方法:倾倒、焚烧、把垃圾变成再生材料或试***少产生一些垃圾。)
③考查名词“荒地”和名词词组“肥沃的农田”的英文表达法。“荒地”的表达还是比较常见的,美国诗人t·s·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为the waste land (《荒原》),标题中的waste land就是“荒原、荒地”的意思。第47课中还出现了fertilizer (化肥)一词,该词正是源于形容词fertile (肥沃的);而第56课our neighbor, the river (《河流,我们的邻居》)中也提到了词组farm land,即为“农田”的意思。由此一来,“肥沃的农田”即可翻译为fertile farm land。
参考译文 have turned that waste land into a fertile farm land
考点攻略 这里主要讲讲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是六级翻译常考的时态之一,该时态看似简单,但很多考生对其存在误解,误以为这是一个“表过去”的时态。虽然这一时态表面描写过去的动作,但它强调的并不是动作在过去发生,而是强调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或者强调过去发生的动作持续到现在。所以该时态的落脚点是“现在”,考生要注意这一点。
it was long since i last saw her, and if she had not greeted me first _____________ (我几乎认不出她来).
解析 本题考查如下两个考点。
①考查虚拟语气的用法。通过非真实条件句“if she had not greeted me first”,考生可知这句话是对过去事实的一种虚拟,因此空格中的主句应使用“would have done”的结构。
②考查动词recognize (认出)的用法。《新概念3》的课文中多次用过这一动词。例如第2课thirteen equals one (《十三等于一》)中就出现过这一动词:“in the torchlight, he caught sight of a figure whom he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bill wilkins, our local grocer.”(借着电筒光,他看见一个人,马上认出那是本地杂货店主比尔·威尔金斯。)
参考译文 i would not have recognized her
考点攻略 这里主要讲讲虚拟语气的用法。虚拟语气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对过去事实的虚拟、对现在事实的虚拟和对将来事实的虚拟。
①对过去事实的虚拟: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式,而主句的谓语动词则用“would/should/could/might have +过去分词”的形式。《新概念3》的课文中也多次出现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例如第25课the cutty sark (《“卡帝萨克”号帆船》)中的一个句子:“there is no doubt that if she had not lost her rudder she would have won the race easily.”(毫无疑问,如果中途没有失去舵,“卡帝萨克”号肯定能在比赛中轻易夺冠。)在这句话中,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作者想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慨,于是对发生在过去的这个故事使用了虚拟语气。
②对现在事实的虚拟: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式,而主句的谓语动词则常用“would/could/might/should +动词原形”的形式。第17课the longest suspension bridg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长的吊桥》)中有这样一句话:“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if the bridge were packed with cars, it would still only be carrying a third of its total capacity.”(据估计,若桥上摆满了汽车,也只不过是桥的总承载力的1/3。)我们当然知道一座桥不会摆满汽车,但这里作者为了表达该桥的承载能力,使用了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
③对将来事实的虚拟:虚拟条件句的谓语动词可以用过去式、“should +动词原形”形式或“were to +动词原形”形式,而主句的谓语动词则用“would/should/could/might +动词原形”形式。
此外,虚拟条件句还有一种变式叫含蓄条件句:在特定的上下文或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可以省略if条件句,或使用介词短语、副词或非谓语动词等形式代替if条件句来实现虚拟的目的。我们来看第60课 too early and too late (《太早和太晚》)中的一句话:“without it, nothing
could ever be brought to a conclusion; everything would be in state of chaos.”(不准时将一事无成,事事都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 实际上,这句话里without it就是一个含蓄的虚拟条件句,它可以表达为“if there were no punctuality”。
our defense at the court hearing finally ________________ (使法官确信我们是清白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如何用英文表达“确信”和“清白”。关于“确信”的表达法,我们在第1课a puma at large (《逃遁的美洲狮》)中就遇到过:“the experts were now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animal was a puma, but where had it come from?”(专家们如今已经完全确信那只动物就是美洲狮,但它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句话中的convince一词表达的就是“(使)确信”的意思。第35课justice was done (《伸张正义》)主要探讨了“伸张正义”的话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we might say that justice has been done when a man’s innocence or guilt has been proved beyond doubt.”(当某人被证据确凿地证明无罪或有罪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说正义得到了伸张。)这句话中的innocence一词正是guilt (有罪)的反义词,表示“清白、无罪”的意思。此外,第35课中也出现了“法官”的英文表达法:“judges, however wise or eminent, are human and can make mistakes.”(法官无论如何聪明与有名,毕竟也是人,也会出差错的。)
参考译文 convinced the judge of our innocence
考点攻略 这里主要讲讲多样化表达。大多数考生看到“使法官确信我们是清白的”时的第一反应便是将之译为“convinced the judge that we were innocent”。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考生太容易受中式思维的影响。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不用从句,而是简单地表达为“convinced the judge of our innocence”。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多样化的英文表达,避免用语单调、呆板。我们来看第9课flying cats (《飞猫》)中的一个句子:“apparently, there is a good deal of truth in this idea. a cat’s ability to survive falls is based on fact.”(显然,这种说法有些道理。猫在跌落时能够大难不死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这句话中突出显示的句子巧妙地用there be句型和名词结构取代了“this idea is probably true”这一老套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 (你可以放心) we will fulfill our task ahead of time.
解析 本题主要涉及如下两个考点。
①考查“放心”一词的英文表达法。英文中的assure或reassure都可以表达“使……放心”的意思。
②考查宾语从句引导词的用法。这一考点比较隐晦。若考生仔细分析整个句子,会发现这句话是一个主从复合句,题目中给出的英文部分是宾语从句,又因为该宾语从句与主句谓语动词之间被代词you分开,所以考生在填答案的时候最好加上宾语从句的引导词that,以免造成语义混乱。
参考译文 we can assure/reassure you that
考点攻略 这里主要讲讲动词对句子结构的影响。在英文中,一个简单句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出现第二个或者更多的谓语动词,就要使用从句或非谓语动词结构等来处理。大多数考生对从句用法的掌握还不错,但非谓语动词结构是一大难点。我们来看第53课in the public interest (《为了公众的利益》)中的一个句子:“a foreigner living in a swedish village wrote to the ombudsman complaining that he had been ill-treated by the police, simply because he was a foreigner.”(一个住在瑞典乡村的外国人写信给司法特派员,抱怨说他受到警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个外国人。)这句话中包含三个“动词”:live、write和complain。但谓语动词只有一个,那就是write。live和complain都是以非谓语动词(-ing分词)的形式出现的,在句中分别做定语和状语。理清了动词的问题,就解决了句子结构的问题。所以,考生在做翻译题时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先理清句子结构,再动笔翻译。
man shoul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______________ (试***征服它是不明智的).
解析 本题涉及如下两个考点。
①考查“it is + adj. + to do/that …”这一结构的用法。考生若按括号中中文的语序来组织英文语序,句子结构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所以,建议考生在这里使用“it is + adj. + to do …”结构,用it作形式主语,把句子的真正主语“试***征服它”放在句末。
②考查“征服”一词的英文表达法。“征服”对应的英文是conquer。
参考译文 it is not wise to try/attempt to conquer it
考点攻略 这里主要讲讲形式主语it。it作为形式主语可以用来指代不定式、动名词或名词性从句,避免句子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以达到句子整体结构的平衡。《新概念3》的课文中多次出现it作形式主语的情况,例如第1课中的句子:“it is disturbing to think that a dangerous wild animal is still at large in the quiet countryside.”(想到在宁静的乡村里有一头危险的野兽继续逍遥流窜,真令人担心。)这句话中it作形式主语,指代置于句末的名词性从句。
新概念英语篇6
(1)零起点的英语学习者。
(2)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3)欲在短期内掌握英语基础的学习者。
(4)英语入门级培训班的学员。
新概念英语篇7
摘 要: 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不仅可以帮助高职生理解和记忆听力材料,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 概念*** 高职英语口语 教学研究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的发展目标。依托信息技术,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困扰,真正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生高水平就业如虎添翼。
一、高职学生口语水平现状分析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影响高职学生口语表达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汉语思维、语音和Z调、词汇量、语法、表达内容的丰富程度。为了解决英语思维能力及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问题,笔者尝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信息技术研究成果――概念***,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希望为改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二、概念***简介
概念***(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 Novak)把概念***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概念***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
概念***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示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
三、基于概念***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一)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调查笔者了解到高职学生对概念***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可以通过概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直观了解学习内容,把握对话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增强语篇理解能力,提高英语思维能力。
下面以徐小贞总主编的“新职业英语・行业篇・IT英语”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3 为例做详细说明。“T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3 is that a technician comes over to the customer’s house to fix the problem.”,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对话的逻辑关系,教师采用了“鱼骨***”这一***形组织器把重要命题的因果关系表达如上:
同时课堂上教师把对话中的2个重要命题“Not to Install the Software from the CD”和“Wrong Router”设计成空缺,设计配套问题引导学生填空:(1)What is the problem in the customer’s computer ? (2)Do you know the reasons ? (3)How to fix the problem ? 师生一起展开对话,填充概念***相关命题,迅速准确地理解对话中概念间的关系,协助学生逐步建立概念***中的概念及不同命题之间的连接,培养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会话中还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加强了理解和记忆,增强了语篇理解能力。
下面以Unit 3 “Product Test” Listening Task 4为例进一步说明。“The topic for listening task 4 is that ENet Company has finished the LAN for McDonald’s and two technicians are tailing about the LAN testing.”,局域网的测试步骤十分复杂,共有10个步骤,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采用“流程***”这一***形组织器可以使对话化繁为简,让这一困难迎刃而解,如***二所示:
(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把上面听力材料转化成概念***给学生正确输入以后,接着训练学生的输出能力――口语表达。上课前两周教师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性格特点对全班同学进行异质分组,总共分为14个学习小组,每组3名同学,角色分别为小组长、绘***员和汇报员。每次作业都进行角色轮换,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分组完成后教师提前2周把作业布置给学生提前准备。上课前一周各组组长将本组协作绘制的概念***和对话台词通过QQ群发给教师审核。教师通过14张小组绘制的概念***综合判断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难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下面以徐小贞总主编的“新职业英语・行业篇・IT英语”Unit 3 Speaking Task 3为例做详细说明。学生的具体任务是:Work in pairs. A technician is meeting a customer. Role―play i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below.
Technician Client
Greet and introduce yourself. Greet and ask for help.
Require to see the computer. Agree.
Check and test it Ask about the results.
Explain in detail. Express thanks.
上面是学生首次做的其中一幅概念***,如***三所示:
通过分析学生的概念***和对话稿,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概念***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他们只会把对话提示排列成“流程***”,更不知道如何借助概念***帮助自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于是教师及r调整教学重点:如何选择概念,确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各级概念排序及如何连接成完整的概念***。更新教学难点:如何选择连接词。
上面是学生修改后的其中一幅概念***,如***四所示:
学生修改后的概念***表达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自己设置了交际情景――上门维修电脑,而且表达了维修电脑的前因后果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在概念***中迁移了自己掌握的专业术语如blower, router URL, reset,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口语的初步融合。
调整教学策略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同一主题,不同组别甚至同组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路完全不一样,每位同学都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都以自己的创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为荣,杜绝了抄袭作业现象。因为教师没有设立标准概念***,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采用多元评价,更具可操作性。所谓多元评价,是绘***评价等级综合以下信息:信息重现程度;构***是否清晰;层级是否分明;使用联想程度及色彩使用程度。而口语评价等级则是语音语调标准程度;语法准确性和复杂程度;词汇准确性及丰富程度;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及内容丰富程度。
教师还发现:有的学生主动将课外学会的IT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迁移进英语的构***中,完全用专业术语来解决英语问题,达到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融合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构***和会话中自主使用了blower, Router URL, reset, CPU, video card, blue screen, restart, debugging, popup the dialog, modified, antivirus, DNS server 等多个IT专业词汇,口语表达中更具专业素养,使客户更信服,对话词汇及表达内容更具丰富性。口语表达时脑海里可以瞬间呈现概念***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或者句子中的关键词,使语言表达更加连贯和流利,克服了以前死记硬背对话的习惯,减轻了口语表达时的焦虑和紧张。
四、结语
教师对如何利用概念***理解和记忆英语听力材料,以及借助于概念***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实践表明,概念***应用于英语听说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教学实训教程(第一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3]莫颖.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校英语口语训练是在研究[J].高教论坛,2015(6):58-60.
[4]陆洁瑜.英语口语大赛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8):156-158.
[5]张园,于宝明,胡国兵.基于概念***的高职电子技术课程评价实践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9-42.
[6]王越.克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的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高教论坛,2014(7):64-65.
新概念英语篇8
关键词:概念研究法;跨语言影响;概念改变;主要过程
中***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1-0048-0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双语心理表征研究等的深入和发展,语言研究渐由“形式研究法”(the formal approach)转向“概念研究法”(the conceptual approach)。语音、词汇、句法等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概念属于语言深层结构。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在的语言行为差异与内在的心理概念过程差异有关。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经验时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不同语言选择了不同的概念来进行概念化活动所造成的,由此可见概念在语言学习及运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概念的研究不仅是认知语言学所关注的,同时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
二、语言、概念与概念的改变
关于概念,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根据通常的观点,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由符号组成,并以概念或范畴为基础获得形式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言的形式结构不是自主的,而是普遍的概念化组织、范畴化原则、加工机制以及经验和环境影响的反映。概念的属性包括定义属性(或本质属性)和可变属性(或非本质属性),前者是决定该对象之所以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后者是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关于概念的分类,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及研究目的给出了不同的分类。Gagne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两种。具体概念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指出来、观察到的概念,如书本、课桌、树木等等。定义概念是指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根据定义来学习的,如素质、感情、质量等等[1]。Klausmeier认为概念是一种心理表征,包含着某个人对某个或某类事物的结构信息,这种信息使这个或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并相关。据此,他将概念依据表征形式分为六类: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副词的、连词的和介词的[2]。
语言与概念密切相关。Kesckes指出“除了思维 和行动之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概念系统的。所以,语言是探究概念系统的重要证据来源”[3]。Danesi利用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具体剖析了概念与语言,特别是词汇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概念网络,并指出概念网络分成三类:外延网络(denota tive network)、内涵网络(connotative network)和隐喻网络(metaphoric network),这三个网络共同组成了大脑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structure)[4]。外延性网络由词的最基本的、最具体的意义构成,它使得人们能够以特定的方式谈论或思考具体的事物。内涵网络由词的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构成。它能使得人们通过推理将具体的意义抽象化,扩大意义应用的范围。隐喻网络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由此,抽象概念被理解为带有具体概念的某些特征,可见词义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网络的机制并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由外延意义、内涵意义和比喻意义通过复杂的路线交织在一起的概念框架的架构过程。
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的差异并非表层形式的差异,其实质是概念性的差异。譬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具有“纯洁”和“清白”的内涵,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代表“忧伤”和“死亡”;狗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否定的含义,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在西方狗被看做人们的好朋友,与狗相关的文化也是褒义的,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是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由概念缺失而导致词项缺失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英语中人们非常熟悉的cricket,在俄语和德语中却没有对等词,因为这个概念在俄国人和德国人的概念结构中是不存在的。许多概念反映了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不同语种者思维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概念系统的差别。正如蒋楠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概念”[5]。所有人都会经历概念的发展和改变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育和生活的轨迹。然而,第二语言的社会化,给了我们一个能够让我们看到因为频繁使用其他语言而引起的需要发展建立一套概念表征的机会。新建立的概念系统会与已经储存在个体记忆中的概念系统产生共存、竞争、甚至有时取代的关系。概念改变涉及以下一种或多种过程:a)内化,指内化与第一语言(L1)的概念不同的第二语言(L2)的概念;b)重构,指新的元素融入已经存在的概念系统中;c)趋同,指创造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相区别的***的概念系统;d)转移,在某个范畴内,从基于第一语言的概念类型转换为基于L2的概念类型;e)磨蚀,指之前学习的概念的磨蚀,经常伴随着新的概念取代之前的概念。这些过程构成一个逻辑的连续体(continuum)。
三、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概念改变的过程
(一)新概念的内化
接触一种新语言和文化也是接触一种新的范畴化方式,同时内化那些在L1中未编码的新概念。语言学家在研究双语移民时已注意到第一语言移民者在讨论新习得的概念时往往诉诸于借词、借译以及语码转换,这些策略的功能是填补词汇差异。
Pavlenko研究了“空间”(space)中privacy和per sonal space概念的内化情况。对于privacy和person? al space,英语中有词汇准确表达两者概念,但俄语中却没有[6]。Pavlenko的研究显示,英语与俄语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样的”空间概念[7]。Pavlenko的实验是让受试者回忆一个短片,这个短片描述了在公共场所一个陌生的男子与一位妇女坐得太近这一情景。数位英语单语者用对privacy和personal space的“一种侵犯”的措词描述这种情况,而俄语单语者却没有一个人以这种措词描述[8]。这种结果暗示了privacy和personal space的概念的存在或缺失能够引导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以不同的方式区分空间概念(space concept)。然后研究者将这个短片展示给在美国的过了青春期之后学习英语并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使用的俄语者。这些受试中的一些人对短片的描述与美国英语单语者相似,在他们的英语描述中借助于 privacy和personal space的概念。在用俄语进行的描述中,受试者由于诉诸于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而导致犹豫、停顿和借译,例如on vtorgaetsia vee odinoch estvo (=he is invading her solitude)(这里privacy被它半对等的翻译solitude代替)。这个研究显示了新概念的内化使得以使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俄语者以一种新的方式区分空间,例如通过借词翻译。因此,内化的证据,即向已有的概念库系统中添加新的概念,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产出中都能发现。
L2使用者内化以第二语言概念的例子很多,但还有两个理论上的问题。第一个是新内化的概念和同一范畴内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未来需要实证性的研究去检验新概念的介入能否导致某个特定范畴内全部结构发生伴随性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内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Jiang认为L2学习者理解新概念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更不用说使用了,例如privacy[9]。相反,Kecskes等认为新的第二语言概念十分容易理解,因为在已存储的概念体系中没有跟他们竞争的对象,因此其结果是显著的[10]。概念习得过程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其中最容易被习得的是更为具体的概念,例如taunhauzy (=town houses)和actas(=result sheets)这种能够很容易感知的概念。
(二)概念的重构
重构是对已经存在的以某种语言为媒介的概念类型的部分或全部的修正。概念重构在第二语言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概念的重组涉及到概念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型、范畴成员、脚本方面的变化。Danesi提出的概念流利学习理论认为概念重组一般有三种:(1)同形概念重组(isomorphic),即目的语词语与母语词语概念完全重叠,如:“red”与“红色”;(2)部分重叠概念重组(overlapping),这时外语学习者就必须内化有别于本民族的概念结构,如donkey在英语中除指“驴”外还可指“an obstinate person”或“a stupid person”;(3)迥异概念重组,如a white night (失眠的夜晚), a white elephant (沉重的负担)等
[11]。外语学习初期经历的同形概念重组在中高级阶段逐渐让位于后两种类型的概念重组。
概念的重组涉及到概念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型、范畴成员、脚本方面的变化。Otheguy和Garcia在研究纽约市说西班牙语移民的言语时发现,他们言语中西班牙语词edificio (=building)快速失掉了原来的概念内涵,被借来的词bildin替换[12]。乍一看,这种现象可能会显得比较奇怪,因为在西班牙语和英语中都区分小的住所(例如casa [=house])和大的住所(例如edificio [=building])。然而对受试者的采访发现了一个新到达纽约者经历的认知上的变化。新到纽约的南美西班牙语者意识到在美国两层或三层的建筑仍然能够称作“house”(而在拉丁美洲,它们更常被看作edificios而非casas)。然而,当受试者到达纽约后,映入眼帘的雄伟壮丽的高楼大厦与他们在家乡遇到的任何edificio都不一样,结果在他们的言语中比那稍小一些的结构就变为了casas。这种变化显示了在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有关屋子概念的影响下,casas的概念范畴扩大,并且edificio这个词被换指两三层的结构的概念后迁移到他们的第一语言概念中。
根据概念迁移研究的相关成果,概念重组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复合式心理表征,即两种语言的概念系统经过重组后是存储在同一个知识库里的,它包含了基于母语的概念、基于目标语的概念和共享的概念。成功的重组产生新的第二语言概念以及建立起与对应第二语言形式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概念***示和内化知识。重组失败是指没有建立起新的符合第二语言概念的概念联结。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实际上仍然是用目的语词语表达母语概念,如:
How can we control our time (manage)
We should cultivate our time concept. (time con sciousness)
根据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概念重组的结果是形成双语思维中的协作概念。Kecskes提出的协作概念假说(hypothesis of synergic concepts),认为协作概念是概念整合的结果[13]。操双语者通过两种语言 获取相同或相似的信息,但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已有的多形式心理表征的存储器,即“共有潜在概念基础”(Common Underlying Conceptual Bas,简称CUCB)的存在,被整合的信息只能介于母语概念与目的语概念之间形成协作概念。协作概念并不是知识或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两种语言词汇表征的,被打上了每种语言各自社会文化烙印的不同概念组合。例如,对于cowboy一词的协作概念将会是融合美国西部往往带有传奇与浪漫色彩的牛仔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牧童概念的组合。
(三)概念的趋同
语言趋同(convergence)一般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相互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似的过程。概念的趋同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概念重构,介于第一语言概念系统和第二语言概念系统之间,并且兼具二者概念类型的特点。事实上,更准确地说来,这个过程应该叫做分离(divergence),因为经趋同后形成的新概念系统既不完全类似于以第一语言为媒介的概念系统,同样也不与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概念系统完全类似,而是更接近于这两者的一种混合。
迄今,能够提供概念趋同证据的研究较少。词汇概念趋同的典型证据来自于词汇联想实验。例如,Yoshida通过词汇联想实验比较了日语和英语单语者以及35位曾在美国居住一段时间或在美国读过书的日本大学生词汇概念趋同的情况[14]。实验挑选了四类词进行测试:自然(nature) (e.g. haru =[spring])、日常生活(daily life) (e.g. sensei [=teacher])、社会或思想(society and ideas) (e.g. seifu [=govern? ment])以及文化(culture) (e.g. shougatsu [=New Year’s Day])。受试者被要求在日语刺激下输出日语,在英语刺激下输出英语。在四类测试词中的一些项,双语者的大部分反应与英语单语者一致,而在另外一些项,特别测试是文化类时,双语者的反应跟日语单语者以及英语单语者都不完全相同。这种表现反映了双语者独特的概念趋同轨迹。他们中的一些试***去兼顾两种文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单语者具有不同的词汇概念联想。关于概念趋同,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于Ameel及其同事在容器(container)领域的发现[15]。研究者使用Malt和Sloman(cups and dishes)研究中使用的相似的概念指称[16]。参加测试的是法语单语者和荷兰语单语者以及法语-荷兰语双语者。他们被要求说出物体的名字并且判断它们的相似性。对单语者反映的分析显示,尽管法语、荷兰语两种语言在命名模式上有一些相似性,但它们还是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例如荷兰语的bus (= can)在法语中没有一个对等的概念。荷兰语者言语中bus的概念可涵盖法语中的六种概念项,如bouteille (=bottle)和flacon (=small bottle)。荷兰语中25种可以用fles (=bottle)统称的物体,在法语中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bouteille (=bottle)和flacon (= small bottle)。
(四)概念的转移
相互竞争中的概念表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导致概念从L1概念到L2- (L3-, etc.)概念的转移(shift)。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发生在移民者或者长时间在目标语语言社区居住的人身上。到目前为止,概念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颜色(color)、情感(emotion)和日常生活(daily life)领域。
在颜色领域的研究方面,Andrew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他研究了具有一个基本词汇blue的英语与具有两个基本词sinii (=dark blue)和goluboi (=light blue )的俄语的区别[17]。他发现俄语单语者和在美国的成年俄国移民能够区分这两种blue。相反,未成年的俄国移民在使用这两个词时概念有显著的重合,与英语单语者对blue一词的概念感知相似。
Pavlenko的研究提供了情感领域概念转移的证据[18]。情感通常用形容词以及假分词来表达(e.g. She is upset.),而在俄语中,像angry, happy, upset以及concerned这些情感状态往往通过不及物动词来表达(e.g. ona rasstroilas’ =she upset [herself]),强调 情感体验的过程性方面。在用英语表达情感时,俄英双语者对动词的使用比英语单语者形容词和假分词的使用更为频繁,更为强调情感体验的过程性方面。
Von Stutterheim使用叙述电影的方法证明了概念转移的发生[19]。母语为德语的人在描述电影中的事件时,着重强调事件的终点,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则不会如此。例如,母语为英语的人会说:
Two nuns are walking down a road.(两个修女正在小路上散步。)
而母语为德语的人则会说:
Zwei Nonnen laufen auf einem Feldweg Richtung eines Hauses(.两个修女沿着一条小路走向一座房子——其中房子是整个事件的终点。)
英语的框架模式是可迁移的。母语为英语的德语学习者使用德语对事件进行描述时会说:
Zwei Nonnen laufen auf der Strasse lang.(两个修女沿着街道走。)
其中并没有提到事件的终点,即“一座房子”。根据Von Stutterheim的解释,这种框架结构的不同与英语语法中进行体的重要性密切相关,相反,在德语语法中,进行时的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类型学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了语言使用者认知上的不同,英语中进行体的显著性促使语言使用者从分析的角度看待事情,而德语则要求语言使用者从整体上对事件进行描述。
(五)概念的磨蚀
在不同语言交互作用下,相互竞争中的概念表征变化涉及的另一过程就是概念磨蚀。目前对于语言磨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而对概念磨蚀的研究鲜有涉及。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等研究的深入,对非病理性特别是词汇概念损失的研究将会提供更多概念磨蚀的证据(如不恰当的贴标、语码转换、借词、语义转换、框架迁移、词汇概念范围缩小等)。
Pavlenko研究了情感领域可能的概念磨蚀[20]。她调查了动词perezhivat’ (=to experience things keenly, to worry; literally: to suffer things through)的使用。在俄语单语者和英语-俄语双语者的叙述中,她发现单语者频繁地唤醒这个概念,双语者的叙述中虽然这个概念被同样的视觉刺激引出,但是仅出现一次并且是顺便提及。在频率上的这种下降表明在L2社会化过程中,新的情感概念的内化可能导致不再适应已构建起来的新的概念网络的旧有概念部分的磨蚀。Ben-Rafael报告了相似的发现,在她的研究中,受访的在以色列的法国移民的情感词汇只展现了法语情感词汇的一部分,如triste (=sad), heu teux (=happy)以及content (=glad, content)[21]。毫无疑问,这些法语-希伯来语双语者仍然理解其他的法语情感词,但是他们不再能够准确地使用它们,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概念的磨蚀。
四、总结及启示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涉及概念的内化、重构、趋同、转移和磨蚀等多个过程,但它们并非呈历时性发生,而是呈逻辑性发生。这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概念改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概念改变的研究结果能够验证或补充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认为一个人所讲的某种语言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一部分,而思维又可称之为“语言思维”或“概念思维”。对于概念改变的研究可以在从认知的角度验证语言相对论的假设,并补充完善这一理论。关于概念改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入了解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概念系统变化的过程,以便促使学习者采取措施或方式促进某些概念改变的发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目前,关于跨语言影响的本质和特点仍存在广泛的分歧和争议,比如第一语言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第二语言学习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第一语言,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仍未达成共识。在概念层面上,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只提供了一些概念改变的间接证据,将来的研究需要提供直接的证据。同时,在影响概念改变的因素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概念改变的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GagnéR.M. What should a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professional know & do? [J].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1985 (7): 6-7.
[2] Klausmeier H. J. Concept learning and concept teaching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2 (27) 267-286.
[3] Kecskes, I. Conceptual fluency and the use of situation-bound utterances in L2 [J]. Links& Letters, 2000 (1):141-161.
[4] Danesi, M. Semio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39-119.
[5]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现代外语,2004(04):378-386.
[6] [18] Pavlenko, A. Emotions and the body in Russian and English [J].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 2002a (10):201-236.
[7] [20] Pavlenko, A. Eyewitness memory in late bilinguals: Evidence for discursive relativity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 gualism, 2003a (7):257-281.
[8] Pavlenko, A. "I feel clumsy Speaking Russian": L2 influence on L1in narratives of Russian L2 users of English [A]. In V. Cook(Ed.),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3b:32-61.
[9] Jiang, 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47-77.
[10] Kecskes, I. & Papp, T. Foreign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 [M]. Mahwah, NJ: Erlbaum, 2000.
[11]Danesi, M.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 The role of conceptual fluenc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3-20.
[12] Otheguy, R. & Garcia, O. Diffusion of lexical innovations in the Spanish of Cuban Americans [A]. In J. Ornstein-Galicia, G. Green, & D. Bixler-Marquez (Eds.) Research issues and probl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Spanish: Latin American and Southwest? ern Varieties[M]. Pan American University at Brownsville, 1988:203-242.
[13] Kecskes, I. Conceptual fluency and the use of situation-bound utterances in L2 [J]. Links& Letters, 2000 (1):141-161.
[14] Yoshida, K. ?Konowing vs. Behving vs. Feeling: Studies on Japanese bilinguals [A]. In L. A. Arena (Ed.), Language proficiency: Defi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 [M].New York: plenum, 1990:19-40.
[15] Ameel, E., Storms, G., Malt, B. & Sloman, S. How bilinguals solve the naming problem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5 (52):309-329.
[16] Malt, B. & Sloman, S.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object naming by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3 (29):20-42.
[17] Andrews, D. The Russian color categories siniji and goluboj: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andard and emigre languages [J]. Journal of Slavic Linguistics, 1994 (2):9-28.
新概念英语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概念隐喻;翻译;要点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新闻,能够使人们对***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当前,商务新闻报道形式普遍,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商务新闻的主要报道语言。但是,在观看商务新闻时,有些人会受语言障碍的影响,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商务新闻的表达,在新闻中融入概念隐喻理论是当前的最新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最早提出隐喻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主要是将隐喻的概念运用于一种事物上来进行表达。隐喻是由两个主体共同组成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观念的不同,实现了对隐喻概念创新,对传统概念的隐喻修辞方式进行改革,并提出隐喻是由两个思想构成的,两者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了对这一理论的完善。在使用隐喻过程中,需要结合喻体自身的特点,将特性发挥到主体上,需要主体暂时失去自身的特性,以喻体的形式进行表达。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隐喻的研究,对传统隐喻所表达的思想提出挑战。主要是希望通过感知的语言来实现对东西的传递,并且隐喻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而是被当作一种认知行为,能够将实际中的两个事物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对另外一个领域的理解。通过隐喻的运用,改变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思维的扩展。概念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商务新闻。
二、商务英语中概念隐喻的翻译要点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种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的方式,而实现两者概念之间的相互叠加。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会使人们不自觉的融入自身的经验,实现对熟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结构隐喻在商务英语中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快速的商务英语中的语法结构进行理解,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并且还可以通过借助源域的形式实现对英语概念的了解,可以取得良好的认知效果,有利于人们对商务英语中的内容进行良好的把握。
例1 Are required to surrender some of their national sovereignty.
本句中的surrender一词,是屈服、投降的意思。是本句的核心词语,通过对本词的运用,通常会让人联想到战争失利,而该词如果在商务英语中进行使用的话,就不能作为屈服、投降来进行使用。商务英语主要展现的内容是对各国家经济情况的体现,常被当成某种经济利益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该词主要表现为一方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出现对国家放弃的情况。因此在句中用了surrender一词,该种用法在商务英语中被广泛运用,展现出了商务英语的用词特点,通常也被人们成为“战争隐喻”。该种用法呈现出典型的特点,能够让人们对商务英语有了充分的了解,明确了商务英语中的用词特点与普通英语之间的区别,可以让人们实现直观深刻的了解方式,对商务英语的概念充分的了解,对商务英语概念进行充分的利用。
例2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has curbed demand for the material.
该句话主要阐述了中国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由于引发的经济问题,从而造成了对材料需求的现状。句中的curb一词,原意是勒马绳,或者使马停住的意思,但是在商务英语的使用中,不能作为勒马绳来进行使用,商务英语主要是对商务经济进行描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该词运用到经济领域,表现为当前的经济就象被一根无形的绳子勒住一样,表明经济已经出现了缓慢上涨的趋势,反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缓慢。通过隐喻的方式,使人们明确了语句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该种隐喻的形式,给人们营造了一种一目了然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加快了人们对商务英语中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
(二)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主要是指商务英语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规律等按照一定的特点,进行解决的过程,需要将英语中表达的内容进行创新,在具体的语句当中加入具体和有形的概念,使人们能够对语句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本体隐喻常被用于商务英语中,能够对商务英语中的经济情况进行理解,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向人们参数商务英语中的经济概念。
例3 and displays the Butterfly Effect in MICE Industry
本句中的Butterfly Effect一词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蝴蝶来作为商务英语中商务活动的反应,展现出了动物的动作,同时也反应出了在商务英语表达中,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特征,促进了在商务活动领域的应用,使人们能够对当前的经济形式进行充分的理解。
例4 in fact due to the price bubble for luxury cars within China.
本句的关键词是bubble,在商务英语的表达上主要是结合源域中的bubble的泡沫映射目的域,来实现对价格泡沫的反应,该词语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泡沫价格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价格与实际物品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通常表现为比实际价格大的情况,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不科学的,就像泡沫一样,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的,终将会破灭的。因此,该种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Bubble一词在本句中的使用,反应出了当前经济的一种不良现象,表现出了经济表象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使人们对当前的经济现象有直观的了解。
(三)方位隐喻
方位借喻在商务英语中进行运用,主要是借助自然界中的一些概念,来实现对商务英语语境的理解。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和边缘等都是商务英语方位隐喻方法的运用。在当前的商务英语表达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相对于其它表现方式,商务英语方位隐喻更能够对商务活动和动作进行展示,能够对语句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充分的理解,以其自身独具的商务形式,通过多空间和多方位的形式进行展现,使人们能够对商务英语中表达的内容进行直观的了解。
由于每个人的方向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受方向和空间的影响,这些方位观念,常被称为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些隐喻表现方式。例如,经济发展迅速,用英语表示为:good is up 或者more is up 或者high status is up。经济水平下降表示为:bad is down 或者less is down 或者low status is down等。这些方位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主要是根据人类的社会属性构成的,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身材的高大常与强大的力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会伴有商务竞争,实力雄厚的一方常会获得胜利。而实力弱的以防,就会获得失败。
例5 someone are in high spirits.
例6 someone is so low.
这两个例子都是方位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展现,主要是对人们的情绪进行反应,并且与人们的各种思维模式的运用和相关社会经验有着较大的关系。
为了促进商务英语的发展,相关人员对概念隐喻做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概念隐喻从单纯的表现手法演变成经济语境的过程。为了使人们对商务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充分了解,必须要借助概念的形式来实现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和对商务语境的理解。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对商务英语中的隐喻概念进行研究,以此来实现对商务知识的理解,展现出认知语言的魅力,展现出隐喻翻译对经济现象所产生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敏. 商务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D].江苏大学,2010.
[2]刘翼斌. 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陈卉. 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4]徐知媛.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刘沁. 基于“经济新闻标题”语料库的中英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新概念英语篇10
关键词自我概念 英语学习自我概念 大学英语教学
中***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向第二语言习得教学领域的渗透,学习者自身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及习得效果的影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对情感因素的深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与其自身英语学习效果有密切联系。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有助于学习者获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而消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会阻碍学习者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通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成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总结了当前关于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激发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2 相关理论及研究
2.1 自我概念研究
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等对自我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的自身认知能力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引起国外很多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Marsh、Shavelson和Harter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Marsh和Shavelson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建构、以及自我概念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做了较系统的研究。Marsh 和 Shavelson指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感知,是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在此基础上,Marsh 和 Shavelson提出并验证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自我概念第一层面可划分为学业和非学业两个方面,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划分为具体学科自我概念,如数学、语文、英语自我概念等,而非学业自我概念则包括社交、体貌、情绪等方面( Shavelson et al1,1976;Marsh & Shavelosn,1985)。各层次的自我概念变量统一在最上层的相对较稳定的一般自我概念之下,串连在一起,相互制约和影响。随后,Harter(1985)把涉及具体领域的能力自我概念和普遍的自我价值信念予以根本的区分,重视具体成分自我概念的测量。随着Marsh 和 Shavelson等人对自我概念研究的深入和成熟,他们制定了更有效的测定工具,即SDQⅡ(自我描述问卷Ⅱ)和ASDQ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我概念与学习自我概念的理论研究。Marsh 与Yeung (1997a,1999) 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能产生相互作用,即学科自我概念能影响相应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的变化也能导致相应学科自我概念的变化。
2.2 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于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尤其是Marsh 和 Shavelson等人提出的多维度、层次自我概念理论模型,为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量工具。在对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研究中,Lau和王初明等对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Lau等人( 1999)依据Shavelson等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模型( Shavelson等,1985),提出并验证了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的特征,将英语自我概念细分为语音、语法、听、说、读和写等自我概念。王初明(2004a)对中国英语初学者的英语语音自我概念与实际英语语音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外语语音学习假设”。随后,王初明(2004b)对外语语音自我概念与外语实际语音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验证了对于中国英语初学者来说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对英语整体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吴瑾、张昭苑、马冬梅等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对英语口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样验证了英语口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紧密相关(吴瑾,2005;张昭苑,2006;马冬梅,2006)。王初明等2008年出版了《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书中收集了外语发音学习和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专题论文,逐一探讨了外语发音自我感知和自我评价变量,揭示发音自我概念跟一系列外语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自我概念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英语初学者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学理论起到重大启示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测量工具及丰富的实证经验。
3.1 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
基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其学习行为及英语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必要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进行探究。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1)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2)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3)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研究。
3.2 通过自我概念的研究来指导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通过对自我概念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关系的探讨,找到对英语学习效果起预测作用的知识或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同时根据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分析,找到导致学生形成消极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自我归因,通过再归因训练的方法,改变学习不成功者的消极归因方式,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达到理想英语学业成绩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英语学习行为、能力、成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效会产生影响。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的研究,外语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学习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指导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yrne,B. M. (1996a).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structure,measurement,and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 A. Braken (Ed.),Handbook of self-concept (pp. 287-316). New York: Wiley.
[2] Marsh,H. W.,Byrne,B. M.,& Yeung,A. S. (1999).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Reanalysis of a pioneering study and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4:154~157.
[3] Lau,I.,Young,A.,Jin,P.,& Low,R. (1999). Toward a hierarchical,multidimensional English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1:747~755.
[4] Marsh,H. W. (1992c). 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SDQ) Ⅱ: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readolescent self-concept: An interim test manual and research monograph. Macarthur,NSW Australia: Faculty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5] Arnold,J.(e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 Cambridge: CUP,1999:12~13.
[6] 马冬梅.英语自我概念结构及特征初探[A]张雪梅(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C].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