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歌唱中,声情并茂是其艺术的创作原则。而要做到声情并茂,则需要演唱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歌唱之中,用以情带声的演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目的。笔者通过对以情带声之内涵及其歌唱技术、歌唱心理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探讨以情带声在歌唱技术的训练和歌唱艺术表现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歌唱技术;歌唱心理
中***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37-01
歌唱中,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艺术创造的核心。我认为音乐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动人的声音表现动人的感情,动人的感情依托于动人的声音,以及两者的完美结合——声情并茂。
一、以情带声的涵义
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歌唱赖于存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借以唱字、行腔来表现感情,体验感情力量的手段。声以情为本,同时又以感情为内容。感情是声音的灵魂,血肉之躯,它既以声音为依托,又赋予声音以丰富的内涵,给予声音以情感的魅力。有声无情,歌唱因枯燥无味而失去意义;有情无声,便不是歌唱。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建构起歌曲艺术之大厦。
以情带声,其中的“情”字,具有歌者本体的感情与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之双重涵义。歌者本体的感情,我们这儿指“前情”,是指从内心进发出的歌唱热情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激情;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我们这儿指“后情”,是蕴藏词曲之间,歌者在演唱中应解释并传达给欣赏者的感情。“前情”与“后情”通过声音的媒介沟通,达到相融结合,就是歌唱的艺术表现。所以在歌唱表演中只有当人的嗓音与作品的情感体现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情感内涵。
二、歌唱中以情带声的技术要求
如何通过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现来塑造音乐形象,是歌者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完成。
(一)情感的认知与歌曲内容的统一
我们拿到一首新歌,首先是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认真研读和揣摩。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或其他文字资料作参考。一般艺术歌曲或民歌其内容与情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如果歌者不弄清词句的意思,只是按字音与旋律的变化去唱,是很难表达出词曲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
比如演唱舒伯特的《鳟鱼》这首歌,如果光从词意上去看是比较简单,然而作者寓示了深刻的涵义: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如果不理解这些,是很难表达真情实感的。在我们生活中,由于个人自身素质、才能、条件、修养及审美感受,表现方法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也不尽相同。同一首歌,不同的歌者有着不同的演唱效果。除了技能,技巧上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情感的表现上。为此,只有加强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才能达到情真意切的感人效果。
(二)情感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的统一
歌唱者的内心体验,是表达歌曲情感的最佳途径。情感体验越深刻,演唱就越真挚,感染力就越强烈。
歌曲《黄河怨》的情感基调悲惨、怨恨,但所表现的却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悲哀、痛苦。因此在演唱中能否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情感发展脉络,是演唱的关键。我曾欣赏过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贞老师演唱过这首歌曲,记得我听完这首歌是泪流满面,于老师在演唱时对角色的把握,对情感变化的细腻处理,及其她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外部表情,使欣赏者为之动容,热泪滚滚。
三、以情带声能帮助克服歌唱时的心理弱点
许多歌者都有怯台的毛病,这会使歌唱器官的工作相互间不协调,使呼吸紧迫,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期望过高,虚荣心作祟,歌者怯懦等。总之,无论何因,都会造成歌者思维凌乱,生理活动失调、失控。巴甫洛夫心理学派认为,当人们的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对于其它的事物就会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所以,当歌者以真挚的情感发声歌唱,并把作品中的感情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时,其神情便会专注于演唱,而将与演唱无关的顾虑、虚荣等抛至脑后,从而摆脱心理和由心理紧张所带来的生理紧张,在兴奋的精神状态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声音,以美好的歌唱感动听众,实现艺术愿望。
总之,惟有情动于衷而发为声,充满感情的演唱,才是最为感人的演唱。以情带声则促使人们发出优美的声音去更完美地表现人类的感情。以情带声是我国民歌歌唱艺术的一项创作原则。因此,对歌唱声音的训练和对歌唱情感培养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2]刘大巍,夏美君著.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北京第一版.